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经典授课课件第五章

合集下载

最新《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1987年
“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全 国范围的城乡观众调查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媒介受众调查受到更高重视。1991年中央台创建了

“全国电视观众调查网”
1995年
“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正式宣告成立,迈出 市场化的第一步
把受众置于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中,研究更加 整体化和具体化,受众调查更准确及时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个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差异) 2.社会分类论(具有共同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相似社会观、价
值观和见解)
3.社会关系论(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受其社会关系的影响)
4.文化规范论(媒介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期塑
第二节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广”: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没有明确 的接受方向和固定的接受重点
“窄”:对信息的兴趣、需求方面显示出某种共同的接受倾向 注意:两者间并非泾渭分明和绝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
1.文化特征(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 2.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受众的 社会角色和不同特征) 3.群体影响(信息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的亲和度、群体的约束力等对个体产生影响)
(1)众多(2)分散 (3)匿名 (4)流动 (5)异质
二、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变迁时间
变迁原因
主要观点
20世纪20、 新兴传播工具在社会生活
30年代
中崭露头脚,带来变化
20世纪中 媒介公司化、集团化经营 期以后 成为主流,跨行业媒介垄 断集团出现
20世纪40 年代

新闻传播法教程 第五章[31页]

新闻传播法教程 第五章[31页]

第一节 突发事件信息
三 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将突发事件信息纳入政府信息,由政府统一发布,是我国特有做 法,是与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相配套的。
政府掌握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主导权,目的是为了尽快克服突发事 件带来的危机。
新闻媒介是政府实行危机管理的传播载体,必须遵循和配合政府 应对突发事件的部署开展报道,必须接受政府约束:
一 虚假宣传及其法律责任
经营者发布商品和服务信息,涉及消费者切身利益,有的还关系 生命健康,必须真实无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 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则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 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 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第一节 突发事件信息
(三)汛情
2011年《防汛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电视、广播、新闻单 位应当根据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提供的汛情,及时向公众发 布防汛信息。”根据该条款,新闻媒介应当及时报道防汛信 息,而消息来源必须由政府防汛部门提供,当然含有不得擅 自报道不是政府部门正式发表的传闻的意思。
第一节 突发事件信息
第一节 突发事件信息
(二)疫情
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公开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
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 息。” 2003年行政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也有 类似规定。 2005年《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重大动物疫 情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及时准确公布;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重大动物疫情。”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信息发布的规定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专业新闻学概论课堂PPT第五章:传播者与受众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专业新闻学概论课堂PPT第五章:传播者与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 :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 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六、受众的权利
选择权; 知情权; 表达权; 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隐私权。
七、新闻媒体的受众定位
所谓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体整体和所 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 播的问题,并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策划节 目,使之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
选择性记忆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载体因素。
五、受众的细分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进行划分 :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 众;
2.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教育水平等划分为不同的次属 群体进行划分;
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进行 划分: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 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核心: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 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 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体系。
(二)中国新闻媒体的工 作原则
真实性 指导性 群众性 战斗性 党性
1、真实性
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 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既 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 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第三,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 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第四,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 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 和信任;
第五,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 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 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2、新闻指导性
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 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新闻失实
故意性失实 非故意性失实
刻意制造的谎言

广播新闻PPT 第五章

广播新闻PPT 第五章

二、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作用
➢(一)纯有声语言的组合模式:在节目中只有有声 语言,没有音乐和音响等其他表现要素的参与。
➢(二)有声语言+音乐的组合模式:一般出现在音 乐节目、综艺节目以及一些文学性的节目中。
➢(三)语言+音响的组合模式:广播新闻节目中包 括了语言和音响两种要素,因其是带有音响的报道, 通常又称为音响报道。
名词解释: ➢广播语言:传播者在节目中进行播报、解释、说明等内 容的单纯语言表达,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
新闻播音语言
新闻报道语言
实况语言
(一)新闻播音语言
名词解释:
➢新闻播音语言:广播电 台里承担向受众口头传播 语言信息(即“播音”) 工作的人在播讲稿件时使 用的语言,其功能定位是 对记者、编辑、编辑部等 提供的文字稿的口头再现。
(二)音响效果
➢名词解释 ➢音响效果: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或转借来的声音, 或称模拟音响。
二、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作用
➢案例:
➢(一)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感 ➢(二)能表现时间和空间 ➢(三)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四) 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刻画 人物心理 ➢(五)在节目编辑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节 广播新闻中的音响
一、音响的表现形式
实况音响
音响效果
(一)实况音响
名词解释:
➢实况音响:一个特定的称谓,它是来自“新闻事件 或新闻人物自身的声音”,是经过记者的选择、采录, 并运用到广播报道中,直接或间接表现报道主题和内 容的声音。
➢案音响、资料音响 ➢与采录者的关系上:主观音响、客观音响 ➢从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上:主题音响、辅助音响 ➢ 案例: ➢从声音的地位上:主体音响、背景音响 ➢ 案例:
二、节目音乐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五章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五章
• 在官报中最有名的当属由御医泰奥弗拉斯 特·勒诺多 (Theophraste Renaudot,15861653)(见图5-1)于 1631年 5月 30 日创办的 法国第一份连续发行的定期刊物《公报》。
《公报》的由来
• 1611 年,勒诺多被推荐给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 (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Richelieu),担任皇家御医,之后获任皇家济贫总监,负责帮 助穷人就业。1629 年,勒诺多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官方救助机构“问询接 洽处”,主要为来自巴黎以外的人提供工作机会。同时,他创办了《问 讯处简报》 (Feuilles du Bureau d'Adresse),刊登“巴黎求售房 屋”“家具出售”“求购办公室”等招聘、房屋租赁信息,这是现代报 纸广告版的雏形1631 年,勒诺多在创办《公报》后不久,就因首相黎塞 留的帮助而拿到了特许出版状,《公报》由此成为合法的官方报纸。 1632 年 11 月,法国最早的定期刊物《各地普通新闻》并入《公报》。 1632 年,《问讯处简报》也并入《公报》。
• 第三阶段,1792年5月1日,法国外交部收回了《公报》并重新出版。 1793 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决后,该报改名为《法国公报》 Gazette nationale de France),并改版成大版幅的日报,出版至1915 年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后的出版自由与出版管制
• 1789 年 7 月14 日,巴黎市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巴士底狱始建于英法百 年战争时期,在 15、16 世纪始终为军事要塞,后来黎塞留把它改建为一 座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当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时,里面只有寥寥 无几的犯人和国王路易十六派来守备的 100 多名士兵。攻占巴士底狱, 象征着君主专制的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副总裁
2013-8-6
5、大众传播
2013-8-6
2013-8-6
个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
1)获得信息
2)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互相认知
4)满足人的社会性精神需求。
2013-8-6
面对面人际传播特点
通过多种感官接受 及时获得大量反馈 双方共同负责,传受角色互换 目的在于意义共享,寻求共同感受和理解 受情境影响,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 规范,社会角色期待,个人心理,地位差别, 权力等)
2013-8-6
更广义的人际传播定义认为:大凡个人与个 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 性媒介(面对面传播时使用的自身感知器官 与非面对面时使用的个人性通信媒介,如电 话、信函等)所进行的信息交流,都是人际 传播的范畴。广义人际传播可以具体分为三 种,即两人间传播、小群体传播与公众传 播。”
第四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013-8-6
按传播层次,传播学可分为?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2013-8-6
一、人内传播:
a、一个事件发生了…… b、这一事件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或其他感 觉器官,造成…… c、神经搏动到A先生的大脑,又到他的肌肉 和腺线,这样就产生了紧张,未有语言之前 的“感觉”等等; d、然后,A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 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而且从“他考虑 到的”所有语句中,
2013-8-6
二、人际传播:
• 狭义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 的信息传播活动 。 • 较广义的人际传播定义认为应当从互动据以发 生的知识来判断,也就是说当人们主要依赖有 关个人的信念、态度、人格特征等心理层面的 信息进行传播活动时就是人际传播。因为这时 讯息的剪裁是专对于个人的,而不是针对具有 相同特征的文化群体或组织群体的。
A
AB
B
2013-8-6
人际关系发展的诸阶段
契约
亲密,一体化 合作强化
试探接触
觉察
2013-8-6
人际关系破裂的诸阶段
变异分化 冷漠限定
停滞 回避 结束
2013-8-6
三、群体传播
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 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识 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013-8-6
组织中的传播模式
自上而下(downward networks) 上行传播(upward communication) 横向流动:(lateral,or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2013-8-6
组织沟通中的信息流
总裁
营销副总裁
生产副总裁
研法副总裁
2013-8-6
e、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他以某种方 式安排这些字句,然后 f、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B先生讲话……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013-8-6
人内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 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013-8-6
人体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的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眼耳鼻舌等)
2013-8-6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另一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布鲁默(19001987)在他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 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 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 个人与他人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 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 反映。不过,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 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 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2013-8-6
人际吸引的因素
外表 相邻接近 传播频度 个人品质 相似性与互补性 认识一致
2013-8-6共通的意义源自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人际传播顺利进行的一个 前提。 • 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 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 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 背景。
人的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人的信息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人的信息输出装置——器官、肌肉
2013-8-6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1863-1931) 指出,人的“自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 个是“主我”,另一个是“客我”。“客我” 是反映了他人对“我”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 待的“我”。两者不断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他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 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学者。
2013-8-6
群体传播可能的类型
2013-8-6
4、组织传播
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 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2013-8-6
组织的特点
(1)严密的分工和岗位责任。 (2)严格的领导体系和权力中心. (3)角色的替代或补充。 (4)各部门相互依赖、制约。 (5)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 (6)人际互动的系统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