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听夜筝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夜筝白居易赏析

夜筝白居易赏析

夜筝白居易赏析
咱来聊聊白居易的《夜筝》这首诗哈。

白居易这人大家都知道,写诗就跟唠家常似的,特别容易让人懂。

《夜筝》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啊,诗一开头就给人一种画面感。

“紫袖红弦明月中”,就这么简单的一句,一个穿着紫袖衣服的女子,在明月之下拨弄着红色的琴弦。

我就感觉好像自己站在那院子里,看着这姑娘弹琴呢。

这颜色的搭配也妙啊,紫色、红色还有那明亮的月光,多美的一幅画儿。

“自弹自感暗低容”,这姑娘自己弹着琴,还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呢,脸上的表情都变得有些黯淡了。

我就想啊,她是不是在想念着什么人呢?是远方的情郎,还是自己那回不去的故乡?她就这么默默地弹着,那低着的头,微微皱起的眉头,都好像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我读到这儿啊,就特别心疼这个姑娘,感觉她好孤单。

再看后面“弦凝指咽声停处”,这琴弦好像凝固了一样,手指也好像哽咽住了,声音突然就停了。

这一下就把那种情绪推到了顶点。

就像你正听着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突然讲故事的人停住了,你就特别着急,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这时候啊,那种安静比有声的时候还让人觉得揪心呢。

最后“别有深情一万重”,原来啊,在这无声之处有着千重万重的深情呢。

这姑娘的心事都在这无声的琴音里了。

我就想啊,这白居易可真厉害,就这么几句诗,把一个弹琴女子的形象和她的情感都刻画得这么细致。

他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把这个女子的故事讲得让咱都感同身受。

咱读这首诗啊,就好像走进了那个有月亮的晚上,和这个女子一起感受着那些或喜或悲的情绪。

感觉自己也成了这个故事里的一部分,能体会到那藏在琴音里的深深的情
感。

关于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2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3分)
2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

无所依人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4分)。

新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补遗)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答案一:“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描绘音乐类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描绘音乐类

诗歌专题训练-------描绘音乐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明月”二字,不仅点出题目中的“夜”字,还交代了演奏音乐的环境,朦胧月色与悠扬乐声相映成趣。

B.“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哲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

C.“紫袖红弦”写出了弹筝人的美好;“自弹自感”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身心倾注于音乐、自娱自乐的情态。

D.“别有深情一万重”写筝声传达出了弹筝女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蕴藉,给人无限遐想。

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

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①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②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注】①方干(836-888),唐朝诗人。

②“顾兔”亦作顾菟,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月中阴精积成兔形,后因以为月的别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但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B.诗的首联,诗人介绍演奏者,上句的“七条丝”代指琴,下句的“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

C.诗的颔联,上句“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所突出的音乐特点完全相同。

D.诗的尾联,诗人先点明听完音乐之后的感受,然后再用议论的方式评价乐声,给予段处士高度评价。

4.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的内容都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二者在描写音乐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唐]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明] 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释】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听筝诗词阅读答案

听筝诗词阅读答案

听筝诗词阅读答案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0(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1分)“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分)21.诗歌第二联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22.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全诗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筝声带给听者的感受?(4分)参考答案:21.第二联写了“春风”“杨柳”“鸟”“花”等意象(2分),表达了一种惜别之情(1分)。

22.手法:比喻(或拟人);联想(或虚写);虚实结合(写出两种即得2分)能分别结合诗句内容作分析得2分。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答:(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

(4分)答: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听筝诗(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听筝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听筝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①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2.请比较本诗颔联与《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女子与筝,暗示弹筝女子形象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时间。

B.第二句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只顾低头弹筝、自娱自乐的情态。

C.“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

D.“别有深情一万重”写筝声传达出弹筝女子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蕴藉,引人遐想。

4.本诗和《琵邑行(并序)》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张九龄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高楼夜弹筝常建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犹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诗前两句写听筝前的愁苦情绪,常诗写的则是弹筝之处的高远空阔。

白居易《听夜筝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听夜筝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听夜筝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听夜筝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听夜筝有感
白居易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格是】已是。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2)试分诗歌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5分)
参考答案:
①.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曾经白发新生时“不愿闻”与现在头成雪了“弹到天明亦任君”进行对比,以豁达之语表悲切之情。

②.作者由昔日贬谪江州白发新生,怕听筝声,到如今饱经沧桑白发如雪,任君弹奏,由昔之伤离悲老,到今之冥顽无感于中,由多愁善感到心如止水,写出了作者宦海沉浮,历经人生忧患之后,表面淡然旷达,实则深悲极苦的内心世界。

赏:
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

元和十年,诗人因激于义愤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年四十四岁。

初遭打击,新生白发,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时不我与,夜不能寐之际,听到忧怨的.筝声,不禁为之愁肠百结,难以承受,因而不愿再听。

暮年饱经忧患,霜雪满头,相比之下,先前的挫折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正因为他饱尝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听之任之。

此诗写得辞浅意深,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含蕴着的,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

「两首音乐诗」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和白居易《听夜筝》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吉林三调)

「两首音乐诗」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和白居易《听夜筝》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吉林三调)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听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①。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①闇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

B.白诗“紫袖红弦”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

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

D.郎诗以繁缛绚丽的花朵为意象,写出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与白诗中筝曲的情调不同。

16.两位诗人都将美妙的音乐凝练为诗句,但各具特色。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5.C【答案解析】C “无人倾听的孤独”不对,当是演奏者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中。

且题目“听夜筝”,显然是有倾听者的。

16.①郎诗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彩霞和灼灼桃花都是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笙乐明艳热烈的特点。

或:郎诗从听者感受入手,“风吹声如隔彩霞”将笙曲比作凤凰的略叫声,似从天降,教官其超凡入神。

②白诗抓住无声的片刻用以衬托(或烘托)等乐的哀伤。

(声停处“一万重”的深情,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余味无穷。

)或:白诗从演奏者角度入手,“紫袖红弦”代指弹奏者,展示了一位美丽优雅、演技高超的女子在月下演奏的场景,她全神贯注,被自己的作品打动。

1。

《夜筝》白居易唐诗鉴赏

《夜筝》白居易唐诗鉴赏

《夜筝》白居易唐诗鉴赏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诗鉴赏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

“紫袖红弦”不但点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表现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明月”点“夜”。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

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

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然就有听者在),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表明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 自感”,可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

唯其“自感”,方能感人。

“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涌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传达得维妙维肖。

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腔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继而却集中笔墨,绘出一个无声的顷刻。

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达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全然的沉寂。

正因为与声情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由此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感受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瞬间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么?不同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白居易《夜筝》赏析

白居易《夜筝》赏析

白居易《夜筝》赏析白居易《夜筝》赏析《夜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乐妓夜间弹筝的情景。

下面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夜筝》赏析,希望大家分享阅读。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鉴赏: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 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

“紫袖红弦”不但点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表现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明月”点“夜”。

“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

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

但是,《琵琶行》作者自己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

“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明月”点“夜”。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

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

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俨然就有听者在),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

唯其“自感”,方能感人。

“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

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淮安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淮安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淮安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听筝原文翻译及赏析

听筝原文翻译及赏析

听筝原文翻译及赏析听筝原文翻译及赏析听筝原文翻译及赏析1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更加,愈加。

几重: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鉴赏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之视听结合试题汇编15题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之视听结合试题汇编15题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之视听结合试题汇编15题艺术手法之视听结合试题汇编15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月夜怀故人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等,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中诗人遥想故人,间接抒发了月下怀念故人而产生的孤独与忧伤之情。

D.本诗的语言简练朴实,用词精当,体现出了温柔敦厚、平正朴实的诗风。

(2)请简要分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1)C.“间接抒情”错,尾联“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直接写自己的感情“愁”,应为直接抒情。

故选C。

(2)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意思是说: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

这是写景的句子,本题考查写景的艺术。

首先运用的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梧桐疏影”,听觉“蟋蟀乱声”;这句诗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老”“秋”在对景色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1)C(2)①视听结合。

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②以动衬静。

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

③借景抒情。

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9. 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6分)10. 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9. 先以小舟出钓穿鱼而归表现闲适之情;然后引用子牙直钩之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怅恨;最后描写食鱼饮酒,抒发自得之乐与孤独之苦。

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题答案

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题答案

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题答案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2.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或通感)的手法。

(1分)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1分)②诗人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1分)而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烘托出一种伤感惜别之情。

(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可酌情给分) 13.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从全文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悲怨”(或:“无限秦人悲怨声”);(1分)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每一点1分,任意两点)。

《听筝》阅读答案

《听筝》阅读答案

《听筝》阅读答案
《听筝》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其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8、(8分)(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写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
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夜筝白居易阅读理解题答案

夜筝白居易阅读理解题答案

夜筝白居易阅读理解题答案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简析两个“自”字的妙处?2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3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

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

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

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1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2分“自弹”,是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

唯其“自感”,方能感人。

“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

2分2作者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

1分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2分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1分3“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

“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

第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

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听夜筝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听夜筝有感白居易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格是】已是。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2)试分析诗歌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5分)
参考答案:
①.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曾经白发新生时“不愿闻”与现在头成雪了“弹到天明亦任君”进行对比,以豁达之语表悲切之情。

②.作者由昔日贬谪江州白发新生,怕听筝声,到如今饱经沧桑白发如雪,任君弹奏,由昔之伤离悲老,到今之冥顽无感于中,由多愁善感到心如止水,写出了作者宦海沉浮,历经人生忧患之后,表面淡然旷达,实则深悲极苦的内心世界。

赏析:
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

元和十年,诗人因激于义愤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年四十四岁。

初遭打击,新生白发,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时不我与,夜不能寐之际,听到忧怨的筝声,不禁为之愁肠百结,难以承受,因而不愿再听。

暮年饱经忧
患,霜雪满头,相比之下,先前的挫折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正因为他饱尝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听之任之。

此诗写得辞浅意深,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含蕴着的,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