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本论文旨在探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 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这会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例如,农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还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2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城市化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

例如,由于城市化过程中水体的污染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不足。

另外,在城市化中,大片的绿地被建设用地所代替,导致城市内的生态环境缺乏绿化和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性服务,如气候调节和空气净化。

1.3 城市化对空气和水体质量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增加导致了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水等排放物的释放使得城市空气和水体质量恶化。

这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健康。

第二章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2.1 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为了减少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合理布局城市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促进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加大绿化力度,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

2.3 强化环境管理与监测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加强对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城市的空气和水体质量。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第一篇:自然地理论文论环境要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阳光、水、空气、温度、生物、岩石、土壤等。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自然环境要素对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及地理分布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一.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阳生植物高,如果长期低于此值将造成饥饿而生长不良,或受荫部分枝叶枯落。

(2)动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光强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

如弱光下的夜行性动物(猫头鹰)和强光下的昼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

二、温度与生物温度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1)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结构适应:有些植物通过改变生长形态躲避寒害,例如高山上匍伏地面的乔灌木和分枝密集的垫状(枕状)植物。

(2)植物对高温的适应:植物避热方式主要在于减少强烈辐射造成的增温,如叶面或表皮毛反射光线,叶片侧向阳光等,或通过蒸腾消耗热能降温。

(3)动物对温度的适应: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同类个体大,因为它们单位体重的散热量比个体小的动物相对少些。

三.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旱生植物能借助生理上和形态上的一些特性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植物体内适宜的含水量。

Ⅰ.根系很深且比较发达Ⅱ.叶面积缩小或消失Ⅲ.茎叶肉质化Ⅳ.叶面具有角质或腊质保护层,可以在体内保持大量水分,茎杆发生肉质化。

(3)动物对水分的适应生态类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动物出现了许多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① 迁徙,旱季来临时往往发生大规模迁徒。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论文一、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渗透的必要性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

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地理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学内容吃透、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

加强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用科学的方法去控制和处理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成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途经1、培养科学环境观。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

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3、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环境与地理的论文

环境与地理的论文

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

环境地理学论文

环境地理学论文

环境地理学论文08级环境科学一班20080010 黄琨摘要本文要紧探究了川藏公路所处地段的要紧地质灾难: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滑坡的成因、强度及活动规律,水毁的成因及危害。

由此讨论地质灾难对川藏公路建筑过程中的阻碍,以及川藏公路的建筑对地质灾难所产生的效应。

最后概括了几种地质灾难的防治方法。

关键字川藏公路泥石流滑坡水毁成因危害正文一、川藏公路概况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两条。

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

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因此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

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二郎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美,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

二、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及地质灾难1.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川藏公路为318国道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115公里,西藏境内1304公里。

1950年4月从四川雅安金鸡关开始破土动工,于1954年12月25日通车拉萨。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自东向西穿越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3大山系,翻越觉巴山、东达山、业拉山、安久拉山、色季拉山、米拉山等6座大山;跨过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4大水系. 它不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干线。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侧。

川藏公路自安久拉山口(海拔4668 m)进入该流域,沿江右岸通行,从拉月曲上游鲁郎翻色季拉山口(海拔4556 m)出流域,全段长271.4 km。

2.川藏公路的地质灾难由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导致流域内沿公路线分布的地质灾难成为整个川藏公路灾难类型最多、分布最密、频率最高的路段。

地理环保论文

地理环保论文

地理环保论文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一、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一)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环境现状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二、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一)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地理环保论文

地理环保论文

地理环保论文导语:地球正变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就是因为人类的污染与浪费。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环保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篇一:地理环保论文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地球。

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在创业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

“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

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

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

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

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一、节约电能。

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

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

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

二、节约水资源。

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

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

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

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减少废气排放。

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

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

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

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

四、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

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

关于地理环境论文

关于地理环境论文

地理环境论文关于地理环境论文导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地理环境论文,希望有所帮助!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4%,为104.6万亿立方米,还不到全球总储量的万分之一。

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已脱不了厄运。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得本来水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均拥有水量明显不足,人均值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

面对中国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中国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这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1.何谓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就是指天然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数量达到了破坏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过水中该物质的本底值,从而影响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类型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划分为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划分有物理水污染、化学水污染;按水域分类则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属污染、酸碱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等。

在这里只举几类作为讨论。

2.1金属污染金属污染是指污染水体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镉、铅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

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重要毒性重金属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汞污染主要来自化工厂、氯碱厂、农药厂、冶炼厂和汞仪表等工厂排出的废水。

金属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

汞及其化合物对植物的叶、芽和花瓣均造成伤害,可是鸟类的繁殖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鸟类死亡,可损害人体内酶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致畸和遗传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俣病、肝炎和血尿等。

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

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

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人均耕地多,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气候特征因为影响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分析信息,概括其气候特征。

教师要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分布图、我国气候分布图以及气温降水柱状图。

首先,通过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可以明确东北地区处于温带范围;其次,通过分析干湿分布图,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最后,结合气温降水柱状图,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可概括出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根据一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哪个温度带,即T⒈>15C为热带,-10C<T⒈<0C为温带,T⒈<-10C为寒带。

确定好东北地区的气候后,便可以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了。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下几方面分析:(1)耕作制度:东北地区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

(2)农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喜冷凉作物,适于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土豆等,南部可种植冬小麦。

(3)农业活动安排:春播,夏管,秋收。

(4)农作物生长季:4~10月。

二、地形特征地形是一个地区的主要框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某地区的形状特征确定该地区。

教师首先展示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形图,找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种类,并能够说出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其次,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来,然后描述东北地区的形状特点。

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教师讲解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相应的地形区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

东北地区地形可以说是类似于“马蹄形”。

农业类型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果牧业,高原地形适合发展畜牧业。

环境地学学科论文

环境地学学科论文

环境地学课程论文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大自然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地表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量多面广的污染物干扰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肆虐、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森林及湿地萎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危机。

一切皆源于人类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质量演变有无不受制于人文过程以及生态破环境与地球系统的变化,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本文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作用原理,并从根源上找的保护大气的方法,号召人们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关键字:大气层;影响;作用原理;解决方法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atmosphereAbstractAlong with the ability and the size of human being's activity to disturb nature is an unprecedented growing,surface cover, land use type and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have been great and profound changes. Capacity is much wide pollutant interference the original biogeochemical cycle, causing a series of global warming, ozone depletion, acid rain wreak havoc, water pollution and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forest and wetland atrophy, disasters and reduced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cris is. Everything comes from human disorder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all sorts of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olution in all subject to human proces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arth system change, and then to th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stitute a real or potential threat.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atmospheric effects, action principle, and from the source to find protection atmosphere method, called on people from spot to start, starts from me!Key words: the atmosphere; Influence; Action principle; solution绪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各个圈层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地学论文

环境地学论文

有关各圈层污染控制及其间相互关系的探讨赵婷婷012021 年5月28日星期四题目:请论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以及生物圈的污染来源和相应的污染控制方法,以及各圈层之间的污染相互关系。

一、污染来源1、大气圈大气污染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装置和设备。

按大气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风尘;沼泽地区;海洋飞沫等。

2)人为污染源:①工业企业排放源〔点源〕;②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源〕;③交通运输污染源〔线源〕;④农业污染源〔面源〕。

2、水圈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排放速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的水体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XX。

污染源主要有:①人为向水体中排放的固体悬浮物: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②人为向水体中排放的有机物和病原体;③人为向水体排放的好氧有机物;④人为向水体排放重〔类〕金属元素;⑤人为向水体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3、岩石圈人们在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作用于岩石圈表层导致区域地貌发育速率改变,具体表现为对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的影响。

一方面,人类活动〔采矿、战争等〕自身作为一种侵蚀营力直接对地表造成侵蚀而改变地表形态。

主要以人类废弃物〔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人工建造物为主。

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某些活动改变了自然过程中外营力的作用方向、强度,造成原物质、能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产生变异而形成:往往为天然堆积物,其物质在堆积过程中仍受自然分异的规律制约。

4、土壤圈人类活动可使外界的大量物质快速集中地投入到土壤圈的局部,从而在土壤中累计造成了土壤污染。

污染源:①农业污染源:化肥、杀虫剂→秸秆燃料、地膜丢弃;②城市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病原菌及病毒;③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气→工业废液→工业废渣;④大气污染:扬尘→酸沉降;⑤意外事故污染:战争、毒气→意外工业事故等5、生物圈1〕环境物质在生物体内进展吸收、转运、储存等一系列反响,对生物圈造成了污染:①食物链污染;②气体污染物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进入生物圈;③皮肤直接与污染物〔酸雨、污染的空气、污染的排泄物等〕接触进入生物体内。

保护环境地理的作文

保护环境地理的作文

篇一:《地理论文《保护环境》》初一(二)班张景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珍爱生灵。

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

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

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

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

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

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高中地理环保论文

高中地理环保论文

高中地理环保论文高中地理环保论文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关于高中地理环保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人们都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国家、地方和群众对于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主要是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等,不管学习的重点在哪一块,地理学习的本身是和环境情况分不开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环境保护的认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

环境保护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以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

二、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1.将环境现状融入地理课堂大多数环境问题都与地理有关,环境、能源、人口等相关内容都可以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可就现在的全球环境、国内环境、地区环境作一个简要的阐明,借助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来分析。

可将大气层破坏、尾气污染、全球温度升高、酸雨、地震等当下热点的环境问题呈现在课堂中,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危害。

如尾气的排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使得全球升温,造成空气污染,形成酸雨伤害人体皮肤等,让学生关注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引起重视。

2.从课本知识出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氛围、周围同学环境、学校教育等都会影响他们。

而学生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校园生活。

对于地理课堂来说,课本内的很多基础知识可以折射出环境问题的现象和主要原因,在地理教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自然的规律。

如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大自然对废弃垃圾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这个时期带给环境的破坏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的。

地理的环保论文

地理的环保论文

地理的环保论文地理的环保论文篇1一、用熟识的“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同学爱好一个成熟且阅历丰富的高中地理老师,总是会将每一堂地理课上得生动而好玩,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地理教材本身就布满着深厚的“乡土气息”,与同学的生活实际有着亲密联系,怎样将这些同学熟识的“乡土地理”素材恰当而好玩地引入,从而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而乐观的状态,需要老师教会同学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现实中的乡土地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将所学的地理学问与挖掘本土地理资源、参加家乡建设结合起来,既巩固和加深了对学问的理解,也培育了同学“大地理观”的学习理念。

如讲到水资源利用时,可以让同学结合镇江本地水资源现状,去讨论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进展的对策。

镇江市有过境水和当地水资源可以利用,受当地气候影响,虽然镇江年降雨量丰富,但蒸发量较大,因此产水率偏低;过境水利用主要是长江,伴随近年来工业企业的进展,废水排放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使目前镇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峻、水利工程渐渐老化、水铺张现象严峻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以说这些问题与同学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而探究的方向也与同学将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这样的课题非常感爱好,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结合地理学问提出了许多关于推行农业、工业节水措施、开拓新水源、加强水环境爱护等多种可行性建议,乐观地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同学汲取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老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叙述,将学问枯燥化,尤其是地理学问中一些简单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许多同学会“沦陷”在这些学问的枯燥叙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学问是与现实联系最为亲密的学问,只要适当借助同学娴熟的生活阅历,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关心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把握与理解,促进学问的汲取与转化。

地理环保论文范文

地理环保论文范文

让环保教育走进地理课堂,拓宽环保教育,强化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主动参与环保宣传,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环保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一、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一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entFederation,英文缩写为ACEF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会组织。

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宗旨是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目标,围绕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充分体现中华环保联合会“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环境事业发展,推动全人类环境事业的进步。

在保护环境方面,立法制定节日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在环保路上坚定不移的决心。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全民大力提倡的特殊时期,环境保护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她需要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真真切切的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为挽救我们的家园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

五、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强化对环境的刑事法律保护,明确规定在环境方面的法人犯罪,严厉制裁危险犯,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罚程度增强,对环境违法者实行双罚、多罚制;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08级环境科学一班20080010 黄琨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了川藏公路所处地段的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滑坡的成因、强度及活动规律,水毁的成因及危害。

由此讨论地质灾害对川藏公路建造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川藏公路的建造对地质灾害所产生的效应。

最后概括了几种地质灾害的防治办法。

关键字川藏公路泥石流滑坡水毁成因危害正文一、川藏公路概况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两条。

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

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

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二郎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

二、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及地质灾害1.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川藏公路为318国道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115公里,西藏境内1304公里。

1950年4月从四川雅安金鸡关开始破土动工,于1954年12月25日通车拉萨。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自东向西穿越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3大山系,翻越觉巴山、东达山、业拉山、安久拉山、色季拉山、米拉山等6座大山;跨越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4大水系. 它不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干线。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侧。

川藏公路自安久拉山口(海拔4668 m)进入该流域,沿江右岸通行,从拉月曲上游鲁郎翻色季拉山口(海拔4556 m)出流域,全段长271.4 km。

2.川藏公路的地质灾害由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导致流域内沿公路线分布的地质灾害成为整个川藏公路灾害类型最多、分布最密、频率最高的路段。

频繁的泥石流和滑坡崩塌活动,使沿江线路路况日趋恶化,车毁人亡事件频繁发生,阻车断道现象十分的严重。

由于公路沿线特定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频频发生多种山地灾害,川藏公路导致经常断道,造成严重损失。

其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山崩滑坡、路基水毁以及溜砂,长期以来危害桥梁,损坏路基,该线每年因山地灾害中断行车少则3个月,多则超过半年,严重影响和困扰藏东南的公路交通和地方经济发展。

川藏公路的地址灾害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其中地形地貌条件和构造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公路沿线的地形切割强烈、山坡陡峻、高差显著和断层带发育等对地质灾害发生有促进作用。

三、川藏公路主要地质灾害1.泥石流(1)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重力与水的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突然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严重自然灾害。

它来势凶猛,历时较短,具有很大破坏力。

这种洪流最快时甚至可以每秒10米的速度前进,上千吨的巨石竟象漂浮在水中的木块那样忽浮忽沉地被带到山下较平坦的地区才停止滚动。

西藏东南部山高谷深,冰川发育,冰碛等松散堆积物厚度大,经常发生大型或特大型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堵塞坝。

针对西藏东南部4条典型泥石流沟所发生的7次大型或特大型泥石流中,有5次形成堵塞坝,来剖析泥石流堵塞坝形成的机理和主要因素,提出由于冰雪崩、冰湖溃决或大规模滑坡活动,所激发的首阵或前几阵大流量、高速度、多巨砾,并与主河正交的粘性泥石流,最容易形成堵塞坝。

强降雨是造成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每年雨季是地质灾害最为活跃的时期。

近年温室效应已波及青藏高原,导致大量冰雪融化,也是造成地质灾害活动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 3 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 2 类: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 10—440% ,有很大分散性。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代发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2)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例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损失。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2.滑坡(1)滑坡的成因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内外应力原因和人为原因:就内外应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2)滑坡的活动强度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

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3)影响滑坡活动时间及空间的诱发因素及其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大致有如下规律: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

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山体滑坡救援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

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5)人类活动影响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

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

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

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6)滑坡的预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

显示出滑坡的预兆。

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