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推断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_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 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2002 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断法2001 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①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 如土石何? 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 其 表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 其 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是”。 与尔三矢,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 定”。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何”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曹刿论战》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 司马迁《鸿门宴》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后面省略了宾语“ 是介宾短语, “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 的意思。 “和、跟”的意思。 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提醒: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是介词“ 的意思。 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巧用文言虚词骂叛臣洪承畴
• 君恩深似海, • 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一篇纪念梅贻琦的文章标题
• 大概或者也许是 • 恐怕仿佛不见得
(学生曾做打油诗来模仿梅贻琦说话的语气:“大概 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 怕仿佛不见得。”可事后很多很多年再回看,才发现 他的每一个踟蹰与斟酌背后,是多么坚定)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 • • • • • • • • •
是之取尔 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羡长江之无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辍耕之垄上
《千字文》的结尾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臣实在是见识浅陋,愚笨糊 涂,让人见笑。我的学识不 过是焉、哉、乎、也四个语 气助词罢了。)
另外在翻译题目中也涉及到了部分文言 虚词的理解。这样,高考实际上每年都 考了虚词的理解。
• 1、从分值看,单独设题一般是2~3分,近两 年直接考题都是2分; • 2、从音节看,单音节是多数,也有许多双音 节的虚词; • 3、从频率看,所考过的虚词中,直接出题考 查虚词的题目中,其中“以”考了6次, “乃”、“而”各考了5次,“之”、“焉”、 “为”各考了4次,“则”、“矣”、“也” 各考了3次,“于”、“者”、“尔”各2次, 其他都是1次。 • 4、从熟悉程度看,所考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 文言篇目里出现过的词。个别词即使没有和 课本对应,但在其语境中也可推测其意义和 用法。
文言虚词释义的误区
• • • • • • 不谙词法,一叶障目瞎解释; 不辨虚实,用实词解释虚词; 不明古今,用今义解释古义; 不察语境,脱离原句(文)解释; 不通语法,无从下手胡乱答; 不会类比,偏执一隅搞糊涂;
虚词的推断
你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因为所以则
与其乃若何 而且于焉
之乎者也
一、看具体语境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 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中词。“较于由灵此此活可”,推。要断“确“伏焉焉定””一是即个兼虚词的用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伏体在分那析里,”做。到“字不离句,句 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焉些”考用在察疑民问情句的中,表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示断责“备焉的”语是气,代由词此,可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推它断”“。焉”是疑问代词,
可译为“何、哪里”。
二、看对应位置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思乘句,着构由的成此意的可思推。对断此文句“,的因其”对也是应位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利似”。“由便”此也可是从对句文中,都熟悉
①的舟虚遥词遥的以用轻法颺,,推风断飘对飘应而位吹置衣是的指。疑有(难利陶虚的潜词形《势的。归用去法来。兮
1和2用.法下不列相各同组的句一子组中是,(加C点的) 词的意义
A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 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 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 D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表感叹语气
四、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介“)宾于短南语亩后之置农句夫,”介
文言文总复习虚词推断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 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 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 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 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 《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 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 《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 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 ,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高三文言文复习(二)
推断文言虚词的技巧
2010-10-28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例1: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 D A、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得无教我猎虫所邪 B、尚思为国戍轮台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皆以美于徐公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例4: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 D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不出,火且尽 C、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盼盼焉,囷囷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技巧四、分析语法特点
这是推断文言虚词的主要 手段。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 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 法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意义 和用法就有可能会不同。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 则”“盖”等。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解析 B 项介词,给/到。
A 项代词,他的。
C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介词,拿、用。
微专题二十一
2.下列各项中,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 . B.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C.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 D.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 ( C )
解析 A 项数词,几/屡次。B 项连词,因为/名词,费用。
C 项于是/才。 D 项介词,因为。
微专题二十一
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偕行 掞与 . A. 人佣耕 陈涉少时,尝与 .
宾客,酣歌不顾 掞又散之 . B. 者 人非生而知之 . 叹曰 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 . C. 得遍观群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 卒 病不果行而 . D. 思矣 吾尝终日而 .
微专题二十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言多而不辩 晋公子 其 昔秦伯嫁其女于 . . A. B. 计,大王亦幸赦臣 渤海之尾 臣从其 箕畚运于 . .
贱公女 晋人爱其妾而 . C. 不鉴之 后人哀之而 . 桂椒 为木兰之椟,薰以 . D. 战喻 王好战,请以 .
微专题二十一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 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 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 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 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1)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
5 .结构 推 断法
一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 文 中 的用法 和意 义 。如 “ 拘 于 不 时” 《 (师说》 )与 “ 学于余” 《 ( 师 说 》 中的两 个 “ ” , 处 的位 ) 于 字 所
置相 同 , 在 动词 后 、 词 前 , 都 名 不 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 同来 。“ 拘于 时 ” 不 是说 不 受 当时 社会 风气 的影 响 , 显 然 , 很 这里 的
介词 “ 、给” 替” “ ,代人第一句理 解 ,给我银子 ,我替你谋个 内阁 “ 职 务 ”句 子 是 通 的 , 以 该 处 的 , 所 “ 也作介词“ 、给” 为” 替” “ 讲。
1 .旬 意分 析 法
推断 “ ” 代词 , 焉 是 代文 章 ,得 焉” “ 即“ 能够 看到 它 ” 。 3 .功 能认 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 有着 特殊 的语 法功 能 ,因此 根据 语境认 定 这些 虚词 特殊 的语 法 功 能 , 就可 以推 断 出虚词 的用 法 。 也 如 “ ” 在 主谓 之 间 , 取 消 句 之 用 起 子 独立 性 的作 用 ;见 ” “ ” “ 和 于 组
4 .替换 理解 法
“ 于此”“ ,伏焉” 伏在那里” 又 即“ 。 如“ 故为之说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 ,要求判 断句 中某个 虚词 的用法是 否相 同,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虚词 的 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 ,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讲得通 , 用法 和意义就是一样 的, 讲不通, 意义
“ 字是表被动的 ; 学于余” 于” 而“ 是说 向我 学 习 , 而 此处 的“ ” 因 于 字是介词“ , 向” 和表被动无关 。
2 .语 境推 断法 文 言 虚 词 的用 法 比较 灵 活 ,
5、第二节: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主讲:杨老师
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1. 2. 3. 4. 5. 6. 7. 8. 句意分析法 上下文推断法 带入筛选法 位置推断法 交换理解法 结构推断法 句例推断法 标志确认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 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下列句子中的“其”意义、用法与 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
• 例子:
秦王恐其破璧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 同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蟹六跪而二螯 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上下文推断法
其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将何辞以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乎
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焉
1.疑问代词(副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 剑溪之水出焉
从那里
五、交换理解法
如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 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 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解释,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实词地判断方法、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地这一实词地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地解释是否合适.如下例: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地四个选项:.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地语段和内容是新地,但它要考查地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地、简洁精辟地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地含义未因时间地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地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地“迩”也是“近”地意思.这样地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地,引十步之远.(有地放矢地: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地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地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如: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地结构是一样地,词地配搭是一致地.“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地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有时借助整齐地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地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地正确意思.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地地方”.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地”、“强有力地”.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地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③故久立与其客语.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地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地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③句中“故”作动词“立”地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地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地、原来地”.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⑥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地.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地意思.、形训求义法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地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地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地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地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地《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地本义地.汉字中地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地意义.“造”地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地词义应是“到”、“去”地意思,“造”地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①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地“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地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③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地意义可由它地“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地东西,即“军饷”.、音训求义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地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地意思.语言里地“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地某一个“词”地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地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地“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地本义是跳蚤,早晨地“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地假借义.通假字地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地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地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地“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地,也不是非此即彼地,应该在拥有扎实地课内知识地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二、虚词地推断方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地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地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地意义和用法地虚词判断方法.例如“之”地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地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地标志、宾语前置地标志、代词.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地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①蚓无爪牙之利.②夫晋,何厌之有.③侵之愈急.、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地具体意义和用法地方法.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删” “换” “代”法.有些文章虚词地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地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地一般是连词.、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地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地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地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地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地成分,表动态或语气.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地”.、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地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地标志.、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地词句构成地对文,其对应位置上地词语地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地虚词地用法,推断对应位置地疑难虚词地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地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地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地意思. 古代散文阅读一.(高考安徽卷,语文,-)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分).延余两人坐延:邀请..降跽谢过谢:感谢..过立恭宿别过:拜访..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分).遂扫石而坐.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高考湖南卷,语文,-)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题.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地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高考湖北卷,语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分,每小题分)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对句中加点词语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俾无有所与俾:使.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高考浙江卷,语文,-)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题.(分)宝绘堂记(宋)苏轼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 ①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常与寒士角角:较量..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不同地一组是().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 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 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 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 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 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 “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 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 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 个义项了。
7.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 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 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 “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 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 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 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பைடு நூலகம்在句中起 停顿的作用。
• 例1:(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 •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 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 例4:(2007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 •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 •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 •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 【答案】D【解析】D项“以”均为“因为”;A 项“而”上句为“却”,下句为“并且”;B项 “与” • 上句为介词,下句为连词;C项“之”均为助词, C 上句无实意,下句用在主谓之间。 • 【点悟】判断“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 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以”是介词“因 为”,代入第一句理解:“因为母亲的病痛而辞 去了职务”句子是通的,是表示动作产生的原因, 所以该处的“以”也作介词“因为”讲,故D项 是可选项。
• 【答案】B • 【解析】A项“则”为承接连词“就”;C项“者” 为助词,可译为“……的人”;D项“之”为代 词,代事。 • 【点悟】B 项“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根据句 意“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到管子”,就可确定 “于”是介词“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 赴愬于王”,句意是“天下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 会想来向大王倾诉”,确定“于”是介词“向”。 从而推断B项是可选项。
文言虚词推断八法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 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 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 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 修饰。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 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 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 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 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 “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 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 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 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 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 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 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8. 句例推断法
•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 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 “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 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 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 焉”“ 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 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文言词 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 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 高。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 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 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 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 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 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 “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 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 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 【答案】D【解析】A项“而”,前一句表假设, 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 是”,“却”。 • B项“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 为介词,“把”。C项“之”,前一句为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于”,均为介词“被”。 • 【点悟】C项“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 为定 语后置的标志,D项“(怀王)内惑于郑袖”的“于” 是被动句的标志,考生比较熟悉,D项“前迫于 督促”的“于”同理可以推出。
6. 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 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 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 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 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 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 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 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 副词。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 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 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 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 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 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 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 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 因此应该是副词。
• 例8:(2007年安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 择其一二扣之 •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 于世,而善鉴万类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 辞也,为之奈何
• 例5:((2007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谈笑以死 • B.辞不许,乃归白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 • 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帝欲为娶贵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答案】D【解析】A连词,来/表修饰的连词, 相当于“而”;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C代 词/表祈使语气D读音wèi,介词,替。 • 【点悟】A 项“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A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 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而“闻汝母来,可 持以归养”的“以”根据句意推断,为连词 “来”,故A项可排除。C项第一句的“其”在句 中作宾语,因此应该是代词“物”;后一句的 “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祈使语气,因此应该 是副词,故C项也可排除。
• 例2:(2007年福建卷)下列各组中,加点 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博鸡者邀于市 师不必贤于弟 子 • B.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 C.豪民气尽,以额叩地 以其无礼与晋, 且贰于楚也 • D.博鸡者因告众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
• 【答案】D【解析】A项的两个“于”意义和用法 不同,前者是介词,相当于“在”“到”,“遨 于市”,即在(到)集市上游逛的意思;后者也 是介词,但意义与前者不同,是表示比较关系, 相当于“比”。B项的两个“为”字意义和用法 不同,前者是动词,是“作为”的意思;后者是 介词,相当于“替”。C项的两个“于”字意义 和用法不同,前者是介词,是“用”的意思;后 者是介词,表示因果关系,是“因为”的意思。 D项两个“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用作连词, 相当于“于是、就”。
• 例7:(2007年江西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 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古者富贵而名 摩灭,不可胜计 • 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 者,所在皆是也 • 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怀 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例3:(2007年辽宁卷)下列各组语句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以柳枝横扫之 然以其猛也 • B.旦若遇之于市 卒灭于虎 • C.过冉氏门而东 贪牛之快而不顾 车之破 • 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若惟恐人之闻 其声息者
• 【答案】D【解析】A项上句“以”为介词“用”,下句 为介词“由于”; B项上句“于”为介词“在”,下句为 介词“被”;C项“而”上句为介词“向,往”,下句为 转折连词“却”;D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独立性。 • 【点悟】A项“然以其猛也”的“以”意义当“因 为”“由于”很明显,但到底是连词还是介词,有点模糊, 可以从“以”的两个“因为”意义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 ①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于”;②连词,表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 为“因为”;还可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结果就 不难确定(“未忍杀”的原因)是介词“由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