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虚词用法推断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导入“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

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

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

晋平公群臣,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前,援琴撞。

公被衽(衣襟)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言也。

”左右请除。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C 、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句子中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推断句子中的文言虚词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句子中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虚词推断练习。

教案示范:【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推断。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句子中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推断句子中的文言虚词意义。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例如:以、乎、乃、其、且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句子中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分析句子中的“以”表示目的、“乎”表示疑问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虚词推断练习。

例如:给出一个句子,让学生推断其中的文言虚词意义。

例如:通过语境、词义搭配、语法功能等方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基本用法的掌握程度。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教案:文言虚词用法推断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1.3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分析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

第二章:常用的文言虚词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能够识别和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2.3 教学内容讲解常用的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等,举例说明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章:文言虚词的用法推断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文言虚词知识,推断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采用讲解、举例、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文言虚词知识推断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

3.3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运用已学的文言虚词知识推断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举例说明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练习与巩固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已学的文言虚词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练习、讨论、解答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4.3 教学内容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解答,进行讨论和解答,巩固学生的知识。

5.1 课程目标5.2 教学方法5.3 教学内容第六章: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作用6.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包括语气词、介词、连词等,能够准确识别并运用。

采用讲解、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6.3 教学内容分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之”作为语气词的用法、“乎”作为介词的用法等,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文言虚词运用教案

文言虚词运用教案

文言虚词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及其用法;2.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表达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虚词的区别及其作用;2.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运用和效果;3.能够根据语境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小活动来引入。

比如说播放一段有文言虚词运用的视频或者音频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知识讲解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课件、PPT、黑板等方式,详细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意义和用法等。

在讲解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要讲解其实用性,给学生解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3.例句分析在知识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拿出一些书面或名著中的例句,分析其文言虚词运用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学生能听懂,也可以用古代小说或者历史事件来作为例子,让学生在了解文言虚词的同时,同时增长一些有趣的历史知识。

4.训练演练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写文言虚词,或者给出一些段落,要求学生在其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难度将练习难度分为简单、中等和困难三个级别,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

五、巩固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认识将得到大大提升。

在的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写作或者口语中运用文言虚词,检验他们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意义和运用等;2.互动性教育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课堂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文言虚词的例子及其在文章中的运用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多元化教学法: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文言虚词的应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延伸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些古诗文、影视小说等,从中寻找文言虚词及其运用的例子,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六、总结文言虚词作为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使用规则。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2. 学会通过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2. 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言虚词;2. 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

教学准备:1. 文言虚词教材或教辅资料;2. 相关文言文例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或教辅资料,了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2. 举例说明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四、练习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精选一些文言文例句,让学生通过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

2. 举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推断。

三、练习巩固(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精选一些文言文段落,让学生通过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推断文言虚词用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检测学习效果。

2.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推断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案例分析:具体语境中的文言虚词推断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文言文案例,分析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用法;2. 学会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意义;3. 提高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

2 掌握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本方法。

二【考纲阐释】《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

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三【知识积累】1.识记(即背诵)常见的15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287—290页)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85—87页)四【例析及练习】第一课时一、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⑶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⑷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⑸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⑻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规律总结⑴-⑺连词。

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⑻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推断教学设计

学习后做题是否更有方向感、更有把握?阅读文言文是否更有感觉?教学反思由于初中淡化语法教学,在利用语法结构教学时难度较大,有必要先讲清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特点,让学生清楚不同词性的词该呆的基本位置。

平时教学文言文要督促学生熟悉课文、积累词语。

学生平时积累的东西还必须要专门去梳理。

这样文言文的复习效果会大大提高文言虚词教案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二、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一、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叹词、象声词从略)虚词巧记诀:与其则(择)乎焉于(腌鱼),何若乃(来)者(择)也与(野鱼)。

因为而且所以(之)。

本义阐析: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

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颊毛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用法(2)代词用法(3)动词用法(4)复合虚词(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因果,修饰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文言虚词考点突破(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文言虚词考点突破(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3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目标辨别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难点辨别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并思考考点、考向,初步的解题技巧有哪些?(2018·天津卷)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早先谢、柳治郡,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治郡,心忧百姓,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好的情致。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二考向分析,落实目标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率高,用法灵活,因此必须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一些技巧。

《考试大纲》共规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尤其是“以”“为”“之”“其”等试卷中出现的高频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

三分点突破掌握高频命题文言虚词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考向(一)考查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用法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详见课件)【真题示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参考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参考翻译】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坚如山乎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解析 B 项介词,给/到。
A 项代词,他的。
C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介词,拿、用。
微专题二十一
2.下列各项中,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 . B.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C.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 D.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 ( C )
解析 A 项数词,几/屡次。B 项连词,因为/名词,费用。
C 项于是/才。 D 项介词,因为。
微专题二十一
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偕行 掞与 . A. 人佣耕 陈涉少时,尝与 .
宾客,酣歌不顾 掞又散之 . B. 者 人非生而知之 . 叹曰 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 . C. 得遍观群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 卒 病不果行而 . D. 思矣 吾尝终日而 .
微专题二十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言多而不辩 晋公子 其 昔秦伯嫁其女于 . . A. B. 计,大王亦幸赦臣 渤海之尾 臣从其 箕畚运于 . .
贱公女 晋人爱其妾而 . C. 不鉴之 后人哀之而 . 桂椒 为木兰之椟,薰以 . D. 战喻 王好战,请以 .
微专题二十一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 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 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 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 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1)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文言虚词的举例分析和推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举例:分析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基本用法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二:分析句子中的“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3. 案例三:分析句子中的“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八、教学练习1. 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练习二: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给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练习三:阅读一篇文言文,标注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九、教学拓展1. 探讨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分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用法。

3.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2. 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1. 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2. 上下文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运用文言虚词知识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教学准备: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用法介绍材料。

2. 相关的文言文段落和例子。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解释其用法和意义,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例子。

3. 上下文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含有文言虚词的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虚词的具体意义,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4. 练习和解答(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 总结和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参与、练习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讨论和练习情况来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分和反馈。

三、教学延伸在的五章中,可以继续深入讲解其他常见的文言虚词,并结合更多的文言文段落进行实践和练习。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用法介绍材料,可以参考《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参考书籍。

2. 相关的文言文段落和例子,可以参考《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识别和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推断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文言虚词的用法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文言虚词的分类及作用。

2. 文言虚词的用法推断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句子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文言虚词例句及练习题。

一、文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1. 文言虚词的概念: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具有实际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文言虚词的分类:a. 代词:如“之、其、尔、吾”等。

b. 介词:如“于、乎、以、自”等。

c. 连词:如“且、而、也、乃”等。

d. 助词:如“之、者、所、得”等。

e. 叹词:如“乎、哉、也、矣”等。

二、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1. 代词:指代名词,表示代替、替代的作用。

2. 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关系。

3. 连词:连接词与词、词与句,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4. 助词:用于构成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等,起辅助作用。

5. 叹词: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

三、文言虚词的用法推断方法1. 结合上下文:通过分析句子前后的词语,推断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词性分析: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词性,判断其用法。

3. 语法分析:运用语法知识,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功能。

四、文言虚词例句解析1. 代词例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2. 介词例句:“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3. 连词例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庄子·逍遥游》)4. 助词例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案设计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案设计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案设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案设计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

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

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

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

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

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

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

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

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

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

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

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小结:【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

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小结:【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学以致用】(201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一、考点能力要求《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能够根据上下文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根据文意语气和句与句的关系选用恰当的虚词,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现在的《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乃、若。

在考查时虽然也会涉及到其他的,但仍以这18个虚词为主。

因此,对这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加以整理、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法指导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

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掌握好虚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虚词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全句意识。

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

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表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2、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就起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也”,在句子末尾一般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子中间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反问、推测、祈使、婉商等语气;在句中,用于动词后面,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

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注意进行词法、句法分析。

如: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用于名词、代词前,一般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2、用在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前,一般作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虚词一、考点能力要求《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能够根据上下文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根据文意语气和句与句的关系选用恰当的虚词,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现在的《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乃、若。

在考查时虽然也会涉及到其他的,但仍以这18个虚词为主。

因此,对这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加以整理、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法指导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

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掌握好虚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虚词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全句意识。

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

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表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2、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就起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也”,在句子末尾一般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子中间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反问、推测、祈使、婉商等语气;在句中,用于动词后面,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

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注意进行词法、句法分析。

如: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用于名词、代词前,一般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2、用在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前,一般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4、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

例如“之”有三种词性:(1)动词。

“辍耕之垄上”。

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用法,比较特殊,应着重记住。

(2)代词,又有两种用法。

①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用法。

第三人称用法是一般用法,比较熟悉,可不必特别记。

第一人称用法属大家比较生疏的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

②近指代词,如“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二虫,又何知”。

(3)助词一般有五种用法。

①当“的”用,作定语的标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一般用法,一看便知,不必特别记。

②用在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个用法联系上下文也容易理解。

③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怅恨久之”“顷之,烟焰张天”。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

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在句中作主语、谓语或分句。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理解时,要抓住它是用于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作定语的标志区别开来。

这样,通过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通过抓住生疏、疑难、特殊用法,减少了复习量。

两者结合,复习就容易多了。

文言虚词的具体推断法: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代变化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

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②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④惑而不从师(《师说》)——却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把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的4 个例子。

第一步采用“删除”,将①至④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

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4个“而”的差异。

换位后,只有②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

第三步采用“替代法”,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③④句都表转折关系,①句是表修饰关系。

⑤—⑦用“删”的方法删去“以”,发现⑦不能,确定⑦是介词,⑤⑥可以删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⑤可用“结果”连词替换。

⑥表目的关系。

七、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