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虚词判断技巧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巧用文言虚词骂叛臣洪承畴
• 君恩深似海, • 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一篇纪念梅贻琦的文章标题
• 大概或者也许是 • 恐怕仿佛不见得
(学生曾做打油诗来模仿梅贻琦说话的语气:“大概 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 怕仿佛不见得。”可事后很多很多年再回看,才发现 他的每一个踟蹰与斟酌背后,是多么坚定)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 • • • • • • • • •
是之取尔 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羡长江之无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辍耕之垄上
《千字文》的结尾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臣实在是见识浅陋,愚笨糊 涂,让人见笑。我的学识不 过是焉、哉、乎、也四个语 气助词罢了。)
另外在翻译题目中也涉及到了部分文言 虚词的理解。这样,高考实际上每年都 考了虚词的理解。
• 1、从分值看,单独设题一般是2~3分,近两 年直接考题都是2分; • 2、从音节看,单音节是多数,也有许多双音 节的虚词; • 3、从频率看,所考过的虚词中,直接出题考 查虚词的题目中,其中“以”考了6次, “乃”、“而”各考了5次,“之”、“焉”、 “为”各考了4次,“则”、“矣”、“也” 各考了3次,“于”、“者”、“尔”各2次, 其他都是1次。 • 4、从熟悉程度看,所考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 文言篇目里出现过的词。个别词即使没有和 课本对应,但在其语境中也可推测其意义和 用法。
文言虚词释义的误区
• • • • • • 不谙词法,一叶障目瞎解释; 不辨虚实,用实词解释虚词; 不明古今,用今义解释古义; 不察语境,脱离原句(文)解释; 不通语法,无从下手胡乱答; 不会类比,偏执一隅搞糊涂;
8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 •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 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 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 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 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经· 东山》)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3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 词,可推断“乎”与“哉” 同义。
其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1.代词
它 (们 )的
他 (们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这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副词
(推测)大概
(希望)应当,一定
还是 (反问)难道、岂 (强调)真的
吾其还也
难道谁能讥笑我呢 ?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成功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
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中学语文古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一、常用虚词
中学语文古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一、常用虚词中学语文古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一、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中学语文古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二、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中学语文古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三、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经典:文言文实词、虚词判断方法及翻译方法
修门外。 B、逼迫 几为巡徼所凌迫死。 C、急;急促 从容不迫、迫不及待
13
(二)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18个 B级)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1、语境分析法 A、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
词用法。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
两个“其”的用法不同。一表反问,副词,
10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B级)
1、字形推断法(汉语是表意字,可根据字形推断)
例: ①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结构推断法 例①拒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3、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成分判断词性) 例 : ①自放驴,取樵炊爨 ②封狼居胥 又欲肆其西封
15
C、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 法。
2005天津卷12题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均为连词表 修饰 )
再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 许以负秦曲”“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 “之”字由于位置不同,因而用法不同。
16
2、关系分析法
5
参考答案
(三)
(四)
用不正当的方式讨 1、官员们再上面作乱,
他喜欢,他也会喜欢。 百姓在下面受贫困。
而等他使唤人的时候, 2、社会风气一天天地
他却求全责备。
变坏,国家财力一天
天地变弱。
3、这就是我私下为您 打算 并且不能不这
样感慨的原因。
6
(五) 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索 (人名)通尺牍(信),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 “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 可谓近之也。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即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对此知识的要求,并不简单地实记哪些常用虚词有哪些用法,而是要求具备在上下文辨析其具体用法的能力,故把握难度较大。
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意识、全句意识。
解题时,要借助全文辨析虚词,借助语境(上下文)辨析虚词、借助有关注解辨析虚词、借助事理辨析虚词、借助题干推断用法、借助词法句法解析虚词。
同时要明白,许多虚词意义并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
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住助陈述语气,其用法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二要“以熟代生”。
如果能记熟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与之相应的要考得文言虚词的用法就好辨析了,如能记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则”的用法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译为“就是”那么2006辽宁高考第11题C项的“此则京邑之人也”中的则的用法便很好判断与“无以,则王乎”不同。
三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求也闻有国有家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句中往往用在代词名词之前是介词(相当”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四分辩词性,以词性推断用法,多作语法(词性、句法)分析。
如辽宁卷第11题判断选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6山东卷第10题B.“何者?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中“者”前者用于疑问句句末,是语气词主要是加强疑问语气,后者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
再2006高考重庆卷的第9C“不得已而为盗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C.项,前者应是副词“才”;后者连接两个短语讲为转折连词“却”。
五结合语境,明辨语气,辨明用法,要符合事理逻辑。
大多数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B项“因执手涕泣而去”、“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则”的区别,前者用在动词前应是承接连词,可译为“于是”,后者用在名词前应是介词“通过”,尽管也用在句首根据句意却不能理解为连词。
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从语气看,是陈述语
气,告诉人们一件事;从语境来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于代词无疑。
另外还要注意虚词的特殊性。
(1)兼词兼词是文言的特殊现象,是指兼有两个的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词,如:诸a、相当于“之于”,兼有代词、介词。
B、相当于“之乎”,`兼代词、语气词。
盍:相当于“何不”,兼代词、副词。
焉:相当于“于之”兼介词、代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这类词都作兼词,要善于结合上下文意及组合关系,分清它们在行文中何种情况下不用作兼词。
(2)虚词连用虚词连用构成一种固定的格式。
两个或三个词语所连,有加强语气的作用,重点在最后一个虚词上。
如“也哉”、“焉而”、“也乎哉”“焉耳矣”、“籍弟令”等。
有些与现代汉语里的同形,如“虽然”、“于是”、“可以”、“然则”、“以为”等,但意义和用法常有很大的不同,不要简单
地用今意去理解这些文言里的同形结构。
(3)复音虚词一般表示语气和时间,如“而已”、“呜呼”、“既而”、“须臾”、“顷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