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锦州31-A区块岩性圈闭成藏条件分析

合集下载

锦州9-3油田油藏工程说明

锦州9-3油田油藏工程说明

锦州9-3油田油藏工程说明1 概况锦州9—3油田位于渤海辽东湾北部海域。

东经121°24′—121°36′,北纬40°38′—40°42′。

西距锦西市53km,南距锦州20—2凝析油气田22km,油田范围水深7.8m。

锦州9—3构造隶属辽东湾拗陷辽西低凸起的北部,位于辽西凹陷的北洼与陆地西部凹陷清水沟洼陷之间,处于非常有利的含油、气构造带内。

1988年8月,在锦州9—3构造上钻第一口预探井—锦州9—3—1井,于东营组下段经DST钻杆地层测试获折算日产原油184m^3(11.113mm油嘴)。

同年又钻锦州9—3—3,锦州9—3—2和锦州9—3—4三口评价井。

1989年钻锦州9—3—5井。

以上五口井除锦州9—3—3井,其余井均钻遇油、气层。

自此发现了锦州9—3油田。

2 构造特征锦州9—3构造是一个北东向展布的狭长半背斜构造。

西北侧以一条北东向的正断层为界,东南方向逐渐向洼陷过渡,构造倾角约10°。

构造长17km,宽2.5km,圈闭面积36km^2,幅度210m。

西北侧主断层是锦州9—3构造的边界断层,该断层形成于中生代,活动于新生代,对锦州9—3构造的产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南部有一条与主断层大致相平行的长约10km的次级边界断层。

以锦州9—3—3和锦州9—3—5两井之间的北西向断层为界,可将整个构造分成东西两部分。

西侧为构造(油田)主体,面积32.5km^2,构造完整;东侧为复杂断块区,面积仅3.5km^2,被4条小型正断层分割为5个小断块。

3 储层特征锦州9—3油田储层岩性以细粉砂岩为主,主要成份为石英(50%—60%),长石(30%—35%)。

胶结物为泥质(15%),几乎无碳酸盐成份。

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度高,多数在27%—31%之间,渗透率中等,为100—500×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0.75,储层非均质严重。

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渤海海洋辽东湾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干系摘要:渤海海洋辽东湾地区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其中断裂构造控制成藏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对该区域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与油气成藏的干系。

探究表明,断裂体系复杂,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并且受到区域动力演化的影响,形成了多代次多期次的断裂演化史。

该区域主要油气藏类型为碳酸盐岩油气藏和古隆起构造油气藏。

其中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岩性较好的海相石灰岩中,受几何和物理条件制约,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

而古隆起构造油气藏普遍分布在储层裂缝、孔洞和岩石微裂缝中。

关键词:渤海海洋;辽东湾;断裂特征;油气成藏干系1.引言渤海海洋辽东湾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点油气勘探区。

近年来,该区块在地震勘探、钻探及地质探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浩繁的探究表明,该区的油气勘探效果主要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

其中,断裂构造的影响尤为显著。

断裂构造通过控制成藏空间、改变储集空间物性及导致成藏效率等方面对油气的富集与埋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断裂特征该区断裂构造多样且复杂,其中北西-南东向和南西-北东向断裂是该区域的主要断裂特征。

北西-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南西-北东向断裂则主要分布在区域北部。

此外,该区断裂还受到区域地质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代次、多期次的演化史。

3.油气成藏干系3.1 碳酸盐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是该区油气的主要类型之一。

主要分布在岩性较好的海相石灰岩中,受几何和物理条件制约,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

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断裂的控制,成藏岩层普遍表现为裂缝和岩石微裂缝。

其主要成藏方式为裂缝、孔隙和岩石微裂缝储集,具有严格的受控特征。

3.2 古隆起构造油气藏古隆起构造油气藏是另一种重要油气成藏类型。

储层主要为变质岩及其岩石微裂缝中,油气成藏与储层形态及裂缝密度、连通度、裂缝发育度等因素有关。

储层中的裂缝、孔隙和岩石微裂缝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层结构及环境演化_吴建政

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层结构及环境演化_吴建政

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层结构及环境演化*吴建政1,孙洪光1,亓发庆2,许振强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摘 要:晚更新世中期以来,辽东湾是一个在海侵-海退旋回中连续接受沉积的沉降盆地。

在对岩心和高分辨率地层剖面记录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本地区的地层结构和地震反射资料。

从海底往下120.4m 的岩芯可划分为16个沉积层,沉积物以粗粒物质为主。

根据地震反射资料,本区地层可分为6个地震单元,分别属于3个海相层和3个陆相层。

与Bc -1孔相同,研究区沉积地层与冰期旋回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冰期时形成陆相地层,间冰期时形成海相地层。

冰期时河流作用较为发育,并且绝大多数河流沉积被风力作用所改造。

关键词: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地层结构;环境演化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47(2005)04-0452-08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呈NN E 向延伸,湾口以河北省的大清河口至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一线为界,海底地形平缓,向海湾中部微微倾斜,大部水深小于30m ,只有中部的辽中洼地较深,但地形极为平坦。

该区所处地质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华北断坳下辽河断陷带,该断陷是沿郯庐断裂系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大陆裂谷型断陷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一直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

图1 钻孔及研究区位置图Fig.1 Loca tion of the core s and study area 研究区针对沉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浅部地层。

宋云香和战秀文等[1](1997)研究了辽东湾北部河口区现代沉积特征;李淑鸾[2](1994)研究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王明田和庄振业等[3](2000)对浅层埋藏古河道沉积特征及其对海上工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随着本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探测资料逐渐增多,但较渤海其它几个部分仍然偏少,且研究对象大多仅涉及表层沉积物。

辽东湾地区烃源岩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辽东湾地区烃源岩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摘要 :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 、 岩石学 、 沉积学 、 构造沉降及古气候 等特征 , 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 3套湖相烃 源岩发育 的主
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 套烃源岩均形成于温暖湿润 的还原环境 , 3 生产力高 ; 沙三段烃源岩形成于快速沉降
的深 水窄 盆 环 境 , 体 根 据 温 度 和弱 盐 度 分 层 , 具 最 高 生 产 力 ; 一 段 烃 源 岩形 成 于沉 降 速 率 低 的浅 水 广 盆 环 境 , 水 且 沙 水
21 0 0年
பைடு நூலகம்
第3 4卷
中国石油 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o h n ie st fP t lu o r a fC i a Un v ri o er e m y o
Vo . 4 No. 13 2
Ap . 01 r2 0
第 2期
文 章 编 号 :6 350 ( 0 0 0 — 3 -7 17 —0 5 2 1 ) 20 1 0 0
ad f me a n m i n n xc o dt n h UC c s nm m e o S a e ef m t nw r fr e ee v n r d i w r , os a d ao i c n io .T eS rer k e b r f h h j r ai ee om di t n i o n t i O o i 3 i o o nh —
r n n f e p w tra d n ro a u t n a i t ih s b ie c ae a d t e h g e tp o u t i .T e s ai e a e o me t e — ae n a r w l c s i e b sn wi h g u sd n e r t n h i h s r d c i t od r h v y h t t id w tr r f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06201210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编号:960007201204)资助作者简介:刘震(19632),男,陕西长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质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6732064X (2006)0420001205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Analysis of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in sedimentary basins刘震,赵阳,金博,刘俊榜,许晓明,梁全胜(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摘要: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关键词: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在产量和储量上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古比雪夫地区有近1/2的油气藏具有岩性遮挡的特点[1].据1982年资料统计,我国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4.6%;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28.4%[2].在2003年中国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45%[3],第三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也表明在中国陆上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到42%[4].然而,在实际勘探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中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勘探实践中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发现岩性地层圈闭以后,圈闭内是否含有油气以及所含油气是否达到商业油气聚集规模就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就涉及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研究.因此,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条件、成藏机理、油气分布规律等是目前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努力探索研究的热点之一.1 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主控因素的关系成藏条件与成藏主控因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成藏条件是油气成藏基础,而成藏主控因素则是成藏规律的进一步总结.两者密切相关,成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2个不同的阶段.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每一项条件都非常关键,生、储、盖、圈、运、保6项缺一不可,并且6项成藏条件都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功能.当6项条件中有1项不满足时就无法形成油气藏.对任何一个圈闭来说,成藏条件虽说不外乎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但由于不同类型的圈闭是在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生储盖配2006年7月第21卷第4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 ul.2006Vol.21No.4置,造成了圈闭复杂程度和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所以成藏主控因素应该是成藏条件甚至成藏要素在具体圈闭应用中的规律性的总结.笔者认为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应侧重在储层、运移、圈闭本身和保存条件4个方面.因为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来说,此前可能已发现一定数量构造油气藏,有效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和分布范围大体已经明确;盖层岩性和分布区域也已较清楚,这2者有可能已不是主要因素,由于岩性地层圈闭自身的特殊性,其成藏主控因素应该集中在储层、运移、圈闭本身和保存条件方面.2 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大主控因素笔者根据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自身特点以及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条件与成藏主控因素的关系,认为岩性地层圈闭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可以概括为:①油气运移通道;②流体动力条件;③储层临界物性条件;④砂体封闭条件.2.1 油气运移通道条件在沉积盆地中,由于盆地本身的沉积特征,大都发育有岩性地层圈闭;同时由于先期的勘探可能已发现一定数量构造油气藏,从而有效烃源岩大体已经明确.因此,源岩条件和圈闭条件都已具备,是否具有沟通源岩和岩性地层圈闭的通道成为能否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关键.油气运移通道是联系油源和圈闭之间的桥梁,没有运移通道,油气就不能成藏(如图1).运移通道图1 运移通道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控制作用模式图条件包括通道类型及其输导油气的能力.油气运移通道包括具有一定孔渗条件的岩体、具有渗透能力的断裂或裂隙体系以及可作为流体运移通道的不整合面,常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型[5].运移通道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含油气系统的运移通道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运移通道.运移通道具有相对独立性、时空性和复杂性,运移通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烃源区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油气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岩性地层油气藏而言,岩性输导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表征其输导能力的参数值的空间变化可能尤为重要.2.2 流体动力条件沉积盆地油气富集在宏观上是由地层压力、浮力、水动力、构造应力等因素控制的流体动力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6].压力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的分布及彼此相互耦合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构造油气藏一般发育在相对的构造高部位且大多处于成藏以来的长期继承性的低势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流体动力条件相对要复杂一些:成藏期岩性地层圈闭处于低势能区,由于不同类型的压力系统形成及演化的差异,造成在现今的低势能区和高势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均有分布.因此,成藏期的古流体势场分布及势能梯度特征等古流体动力条件对于岩性地层圈闭能否成藏尤为重要.2.2.1 只有成藏期处于低势区的岩性圈闭才能成藏 在岩性圈闭的成藏过程中,从成藏期开始一直处于低势区或高势区边缘的相对低势区的岩性圈闭是有利的成藏目标(如图2).如东营凹陷沙三段在东营期末的相对油势表明现今的地层油气藏位于成藏期的相对油势低值区,岩性油气藏也发育在古相对油势高值区边缘附近.显然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受成藏期古流体势的影响;同时,成藏期的低势区有可能会因后期构造变动或沉积埋藏作用的影响演变为高势区,但圈闭内的油气不会发生散失,仍可能为现今高势区勘探目标.图2 成藏期流体势分布与成藏关系示意图2.2.2 流体动力条件的差异影响油气运移聚集 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系统对运移通道的选择有差异性.异常高压流体垂向运移动力强,异常高压流体的—2—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存在可以造成水力破裂,诱发裂隙(缝)及断裂产生,形成由断裂和裂缝组成的运移通道,可以形成断层—砂体复合运移通道,造成幕式流体释放,形成快速流和慢速流交替发生运移.同时,由于其高能量环境,深部油气可以发生远距离运移至浅部地层[7].2.3 储层临界物性条件构造圈闭受构造作用可以改善储层物性条件(如构造裂缝),构造油气藏局部范围内储层的岩性与物性相对比较均一.而岩性地层圈闭物性条件主要受相控和成岩作用两种机制来控制和影响储层的孔渗性,构造运动对储层的物性影响一般相对较弱;同时,岩性地层圈闭由于常常跨越不同岩相带,同一油藏范围内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很大[8].其储集层物性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圈闭的油气充满度,而且由于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运移特点,渗透性地层同时起到运移通道和储集层的双重作用,其物性条件明显影响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能力.2.3.1 储层物性影响烃类充注 在烃类充注的过程中,存在临界物性条件:砂体内部物性对砂岩体含油气性具有控制作用,当分选在差—中等时,只有物性达到一定条件,砂体内部才开始含油气(如图3).笔者在莺歌海盆地发现气层的平均孔隙度与含气水层、水层的平均孔隙度值差别不大,一般相差小于7%;但渗透率差别却十分明显,气层平均渗透率比含气水层、水层的渗透率大(30~40)×10-3μm 2,表明只有当砂层渗透率达到24.62×10-3μm 2后,天然气才可能充注进入砂体①.庞雄奇等在研究东营凹陷时,发现砂体平均粒径达到0.2mm 时,砂体内部才开始含油气,含油气岩性砂体分布在其平均孔隙度>12%的砂体内,平均渗透率>1×10-3μm 2时才能含油②.因此,储层物性临界条件对油气充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3 成藏期储层临界物性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控制作用模式图2.3.2 储层物性主要受储集相类型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 岩性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和最大经历埋深控制[9].相应的储层物性主要受储集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一般来说三角洲、滨湖、风成砂相储层储集物性较好,而冲积扇体、河流、深水浊积体各亚相储集物性变化大.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中的不稳定矿物被原生孔隙中的流体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所形成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有利于油气的充注和良好储层的形成.2.4 砂体封闭条件表面上看,由于岩性地层圈闭是在沉积过程中多因岩相相变形成,其成藏后封闭条件似乎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岩性地层圈闭的封闭保存条件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储层与盖层的能量配置不利,同样会由于盖层发生水力破裂而使油气散失.岩性地层等隐蔽圈闭封闭保存条件不仅受遮挡层厚度的影响,而且与圈闭内的流体动力强弱有关.成岩作用控制了盖层的突破压力大小、物性因素等封盖性能.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形成深度一般大于2500m ,当砂体顶面泥岩盖层埋藏太浅,泥岩压实程度低,成岩性差,物性一般较好,上部地层孔隙流体活跃,不利于致密岩的形成[10],导致封堵油气的能力较差.若埋藏过深,在超压流体的作用下易发生水力破裂[11],泥岩中产生裂缝而发生油气的散失(如图4).只有埋藏达到适当深度,岩石经过强烈压—3—①②庞雄奇.“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藏规模、运聚效率与分布规律”阶段成果报告,2001.刘震,金博.“莺歌海盆地地层岩性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阶段成果报告,2002.刘震等: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实作用后孔隙大量损失,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地层流体不活跃并且矿化度较高,大量矿物沉淀,泥岩致密性变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盖层或遮挡层.砂体顶面的泥岩盖层的封闭性能由于油气的幕式充注及储盖的能量匹配情况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旋回性:当流体未充满或外溢、渗漏时,砂岩流体压力和泥岩孔隙压力都小于孔隙临界压力,发生流体持续充注,盖层封闭;烃柱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储层砂岩流体压力大于孔隙临界压力,盖层发生水力破裂,盖层封闭性能丧失(如图5),随着流体的泄露,储层砂岩流体压力降低,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封闭条件是岩性地层圈闭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3 在具体区带上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应当进一步集中总体上来说,油气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层物性、封闭保存条件这4个方面的因素对岩性地层圈闭成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图6).然而,由于沉积盆地类型不同,即使对在同一沉积盆地的不图4 砂岩体顶部泥岩盖层水力破裂示意图图5 盖层的封闭性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控制作用模式图图6 四大主控因素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模式图—4—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区带而言,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因构造、沉积等地质特征的差异,其相互之间也千差万别.所以并非每一个有利岩性地层圈闭区带都完全遵循上述“四元主控”中四元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到盆地内某一个区带上,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可能会偏重于油气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层物性、封闭保存条件4个因素中的1种或几种,实际上每一个具体区带往往只受其中1~2个因素的主要控制.(1)陕北斜坡中生界延长组隐蔽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为侧向封闭遮挡和储层物性条件.陕北地区延长组油气藏形成一直处于区域性的运移路程之中,上三叠统生油岩在早白垩世中期进入成油门限,早白垩世末—第三纪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并大量排烃.而陕北斜坡自白垩纪末期形成以来,始终保持东高西低的特征,流体势亦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至今未变,因此,该地区油气运移的方向总体上指向东部.志丹—安塞地区油气藏多为砂岩体上倾尖灭类型,成藏的关键是上倾方向的遮挡条件,只要存在遮挡条件就会形成岩性油气藏.同时,本区砂体具有低孔低渗特点,储层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在砂层渗透率较大时,油藏受流体势的明显控制,主要发育在低势区,高势区作为压力遮挡带起封闭作用.而砂层渗透率较小时,孔隙流体只受微孔隙毛细管力作用,流体势不再控制流体的渗流①.(2)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为运移通道和储层物性.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中的一种主重要类型.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26.8%~94.1%间,平均为55%,其中绝大部分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在40%以上,而大于60%的砂岩透镜体最多.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二段地层中,其中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充满度最高,平均达59%;其次为沙二段,平均为50%;沙四段最小,平均仅为33%.影响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的主要因素为砂岩透镜体的运移通道条件(主要为砂岩透镜体内部断层数量、砂岩透镜体与生油洼陷中心的距离)及砂岩透镜体的储集物性[12].4 结 论(1)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与构造圈闭具有一定的差别,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及成藏主控因素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应重点加强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层物性条件及封闭保存条件的研究.(2)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集层物性和封闭保存条件是岩性地层圈闭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这四大主控因素贯穿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中,并影响着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规模,同时,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盆地乃至同一盆地内不同的区带上,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往往由上述四大主控因素中的少数几种因素具体控制.参考文献:[1] 杨万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J].石油学报,2002,21(1):16222.[3] 贾承造,赵文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6(3):329.[4] 赵政章,赵贤正,何海清.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未来主要勘探对象与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04,4(1):127.[5] 王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2135.[6] 叶加仁,王连进,邵荣.油气成藏动力学中的流体动力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822185. [7] 刘震,贺维英,韩军,等.准噶尔盆地地下地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2000,27(4):59263.[8] 胡见义,徐树宝,刘淑萱.非构造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9] 雷茂盛,王文革,李春柏.松辽盆地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及识别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3):72 9.[10]宋铁星,帅继红,王雪峰.松辽盆地次生岩性圈闭形成条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4):17218. [11]Thomas Finkbeiner,Mark Z oback,Peter Flemings,et al.Stress,pore pressure,and dynamically constrained hydro2 carbon columns in the S outh Eugene Island330field, northern Gulf Mexico[J].AAPG Bulletin,2001,85(6): 100721031.[12]曾溅辉,张善文,邱楠生,等.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其主控因素[J].地球科学,2002,27(6):7292732.编辑:国伍玲—5—①刘震,邵新军.陕北地区延长组隐蔽油藏综合评价及预测研究.科研成果报告,1996.刘震等: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ABSTRACTS OF THE PRESENT ISSUE(JXSY UISSN16732064X)Analysis of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litholo 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in sedimentary b asin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further thorough study 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ory,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mong newly found reservoirs not only on yield but also on reserves.Therefore,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is type of reservoirs have been the im portant content studied by the petroleum ge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In this paper,it is hel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al tra ps and litho2 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on the aspects of formation condition and mechanism.The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have more complex formation conditions,which determines th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formation process: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 condi2 tions,fluid dynamics conditions,cri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and sealing conditions of the traps.The four factors also de2 termine that the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can be formed or can not.K ey w ords:sedimentary basin;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formation condition;main control facto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2 tionL IU Zhen,ZHA O Yang,JIN Bo,L IU J un2bang,XU Xiao2ming,L IA N G Quan2sheng(K ey Laboratory of Education Min2 ist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J XSYU2006V.21N.4p. 125T ectonic framew ork of X u jia w eizi fault depress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 asin and its originAbstract: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formed from late J urassic to the early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and it is the most im portant gas2bearing fault depression in northern S ongliao Basin.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fault de pression and its origin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analyses of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paleo2stress environment.It is held that,SN2(NNW2or NN E2)strike normal faults,N E2or N EE2strike normal faults,NNW2strike thrusts,NNW2strike folds,N E2 strike folds,and N EE2strike folds develop in the formation formed in the faulting stage.All of them,except the N E2strike folds,are generated during formation of the fault depression,and the N E2strike folds are the result of the extrusion in NW2SE orientation. Three major unconformities found in the strata de posited during the activity of faulting are ascribed to synchronic successive structural deformation.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consists of two fault2sags and one fault2uplift,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pressional22tor2 sional stress field with near N2S orientation.Along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a set of sinistral en2echelon low2angle boundary normal fault is formed,which determin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sa gs.The generation of the fault uplift is related with the local compression stress derived from the dip2slipping of the boundary fault.K ey w ords:S ongliao Basin;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tectonic framwork;dip2slipping;stress environmentL IU X ue2f eng1,2,ZHON G Guang2f a3,W A N G Zheng2yun1,Chen Qiang4(1.School of G eoscience,Y 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434023,Hubei,China;2.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 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 China;3.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 eology,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4.Calculation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200336,China)J XSYU2006V.21N.4p.6210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 arrier beds and interbeds in G u antao25member of Zhongyi area,G ud ao Oilf ield Abstract:The logging data from more than1000wells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Zhongyi area in Gudao Oilfield.After the barrier beds and interbeds distributin g in Guantao5member a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stud2 ied,Guantao25member is divided into8sand sets,17single sand layers,7barrier beds and9interbeds.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ar2 rier beds and interbeds are also described.The relationshi p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arrier beds and the interbeds and re2 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It is shown that remainin g oil is rich at the tops of the reservoirs at the bottoms of G2,G5,G6 and G7barrier beds.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and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interbeds in Guantao532,Guantao531,Guantao 541members are lower,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is lower too,but the absolute quantity of recoverable remaining oil is great.The dis2 tribution frequency and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interbeds in Guantao51,Guantao52,Guantao542,Guantao55,Guantao56 members are higher,so their remaining oil enrichment degrees are also higher.K ey w ords:Gudao Oilfield;Zhongyi area;distribution of barrier beds and interbeds;remainin g oil distributionL IN Bo1,DA I J un2sheng1,L U Xian2liang2,ZHA N G Ben2hua2(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2 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257061,Shandong,China; 2.Gudao Production Plant,Shengli Oilfield Co.Ltd.,Dongying 257231,Shandong,China)J XSYU2006V.21N.4p.11214Contrast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h ydrocarbon distributions betw een Liaodong B ay F ault Depression and Xi2 aliaohe DepressionAbstract:Either Liaodong Bay Fault Depression or Xialiaohe Depression both is a part of Bohai Bay Basin,and they have similar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and sedimentary history.However,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proven reserve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s of two de pressions based on the de2 tailed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source rocks,reservoirs,seals,passage systems,traps,conserved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Ⅳ。

033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033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生物礁具有很高储渗性,当其上方被非渗透层覆盖,便形成礁型圈闭。是一种特殊的 岩性圈闭。
(二)礁型油气藏基本特点
1、油(气)藏主要为块状,油(气)水界面与礁体表面交线与礁体顶面等高线平行。如 图3-33、图3-34、图3-35。
图3-33 德克萨斯州斯库瑞县斯奈德-斯克雷油田构造图 及剖面图(转引自Levorsen,1954)
图3-34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斯 特赖钱礁型气藏含气礁块厚度
及气藏剖面图(据
Hriskevich,1980)
图3-35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红水礁组合岩 相分带及油气分布图(据Shatford,1970)
2、油(气)藏的储集层孔渗性 能特别好,油气藏储量大,产量 高。
(三)礁型油气藏主要类型
按礁体成因类型分:
图3-28 与支撑砂岩有关的不整合圈闭与油气藏(据 Rittenhouse,1972,黑色代表油气)A.湖或海崖圈 闭和油气藏;B.谷侧圈闭和油气藏;C.丘翼圈闭和
油气藏;D.构造翼部圈闭和油气藏;
图3-29 委内瑞拉马图林盆地夸仑夸尔油田 构造图和剖面图(据Borger等,1952)
2、不整合下的不整合油气藏
四、沥青封闭油气藏
沥青封闭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为沥青封闭,便形成沥青封闭圈闭,其中 的油气藏称为沥青封闭油气藏。
(一)沥青封闭圈闭形成机理
原油层遭到破坏,油藏中轻组分逸散,重组分氧化后形成沥青,堵 塞远储集层孔隙,这部分储集层变为非渗透层,从而造成圈闭。
(二)沥青封闭油气藏基本特点
1、油藏上倾方向为沥青,下倾方向油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储集 层顶面等高线平行;
(1)按不整合形成是古地貌成熟程度分 (图3-30):
青年期不整合油气藏: “谷翼”、“谷肩” 等不整合油气藏。

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_黄林军

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_黄林军
1] 。 中 、 下侏罗统烃源 岩为 南部主要发育有中下侏罗统 、 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中二叠统 3 套烃源岩 [ 8 2 3 ) ×1 ; 上三叠统烃源岩生油潜力较差 ; 中二叠 统烃 低熟 -成熟中等生油岩 , 生气强度 ( 5~4 0 0 m/ k m 8 2 3 ) ×1 源岩较好 , 生气强度 ( 5~1 0 0 0 m/ k m 。 中 、 下侏罗统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开始生油 , 中白垩 世进
4, 5] , 沉积了上石炭统至第四系地层 , 沉积厚度巨大 , 发育多 套 烃 源 岩 和 生 储 盖 组 合 , 圈 构造演化阶段 [
闭多 , 油气分布广 , 显示层位多 , 在石炭系 、 二叠系 、 三叠系 、 侏罗系和白垩系等层系中形成了丰富多 样的油气藏 。
收稿日期 ]2 0 1 2 0 2 2 2 [ - - ) ; 国家 “ ” 规划项目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2 0 1 1 Z X 0 5 0 0 3 0 0 3 9 7 3 2 0 0 7 C B 2 0 9 6 0 4 [ - , 男 ,2 作者简介 ] 黄林军 ( 1 9 8 0 0 0 2 年西南石油学院毕业 , 硕士 ,工程师 , 长期从事成藏条件分析 、 储层预测与评价工作 。 [ -)
3 油气成藏模式及聚集规律
3 . 1 含油气系统特征 结合该区构造特征 、 有效烃源岩分布 、 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 , 将研究区划分为 3 个复合油气系
6~8] 。 前 人 对 阜 康 和 东 道 海 子 -大 井 复 合 油 气 统 , 分别是阜康 、 东道海子 -大井和吉木萨尔复合油 气 系 统 [ 7, 8] , 笔者主要分析吉木萨尔复合油气系统 。 系统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 [
第3 4 卷第 9 期

第6章_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分析

第6章_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根据不同的 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 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烃类相态 及流体性质。
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之上。
一、地层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位于不整合面以下,主要与潜伏剥蚀突起及潜伏剥 蚀构造有关。
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 盖,就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 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一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带,大型超剥带是形成地层圈 闭的基础;充足的油源、鼻状构造、油气运聚动力以及 由高孔渗的砂体、断层及不整合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是 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的必要条件;浅部大气水的作用使 原油稠化。
委内瑞拉东部夸仑夸尔油田平面及横剖面图
东得克萨斯油田乌得宾(白垩系) 产油顶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单家寺下第三系地层超覆油藏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第六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块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 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 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锦州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锦州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锦州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行业交流
州市区的南侧和东侧时有女儿河和百股河汇入,继而 折向正南于凌海市娘娘宫乡南注入渤海。
两河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锦州市区及葫芦岛市南 票区。 依据“凌河水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锦州市水 文有关环境统计等资料,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挥 发酚、总氮、总磷等项目。由于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加大 环境治理力度,小凌河沿岸下游环境质量和水质质量 一度得到改善,但是两河面源污染问题仍亟待解决。 2.2 石油污染状况
锦州地区年施用有机磷农药约 2 622 t,其他农药 约 142 t,年施用氮肥约 170 759 t,磷肥约 4 082 t,钾 肥 524 t,复合肥 103 912 t。上述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除
植物吸收外,大部分存留在土壤及流失于水体中,也有 一部分随着地表径流而进入海洋,造成海域水质污染。 2.4 直排海污染源
近岸海域底质多为泥质粉砂, 水浅且水质肥沃, 饵料生物充足,是多种鱼虾产卵孵化、索饵洄游、贝类 栖息、繁衍活动的场所。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拥有海洋 生 物 360 种 , 其 中 海 域 浮 游 植 物 68 种 , 其 中 藻 类 51种、金藻 2 种、黄藻 1 种、绿藻 4 种和甲藻 10 种。 海
依据《全国陆域直排入海污染源监测技术要求(暂 行)》,统计日排废水量 100 m3 以上污染企业,锦州市 现有直排渤海的点源排污口 6 个, 排污口主要分布在 笔架山港区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区域。
3 环境现状调查
3.1 海域点位布设 为了摸清锦州地区近岸海域水质、底质、浮游生物
域浮游动物 61 种,其中桡足类多达 32 种,主要种类有 太平洋纺锤水蚤, 强额拟哲水蚤和短角长腹剑水蚤。 可见到的游泳动物有 75 种,其中鱼类 56 种、甲壳动物 14 种、软体动物 2 种以及哺乳动物 3 种。 1.2 社会经济概况

《石油地质》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断层的性质 压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
②断层的产状 倾角小封闭性好; 倾角大封闭性差
二、断层圈闭和断层油气藏
③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断层泥
④断层带其他封堵物的形成
被沥青、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
⑤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挤压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逆牵引(滚动)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 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构造圈闭
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圈闭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为遮挡条件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续表

中石化圈闭评价与技术规范 解读_77

中石化圈闭评价与技术规范 解读_77
地层圈闭(如:不整合面遮挡型、超覆不整合型、潜山型等圈 闭);
其他圈闭(如:水动力、沥青封堵型等圈闭)。
3、复合圈闭
构造-岩性圈闭(如:背斜-岩性、断层-岩性等圈闭); 构造-地层圈闭(如:背斜—地层、断层—地层等圈闭); 构造-流体圈闭(如:断层-水动力等圈闭)。
一、 相关名词解释与说明
22.22
20
10
10
0 背斜 断背斜 断块
岩性
地层
0 复合
圈闭总数(个)
工业油气圈闭(个)
圈闭钻探成功率(%)
不同类型圈闭成功率
构造 岩性地层
复合
51.06% 42.42% 41.38%
不同类型圈闭钻探成功率不同
圈闭数(个) 圈闭钻探成功率(%)
二、主要问题
(2)不同地区圈闭的成藏风险分析欠深入 ➢ 不同地区成藏关键因素分析针对性不强; ➢ 圈闭含油气性评价模式化,关键因素风险分析重视不够。 ➢ 圈闭资源量的计算问题
代表公司
埃克森、壳牌、雪佛龙、BP、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
不同油公司圈闭含油气概率评价参数体系及表征方法
公司 Chevron
Exxson
马来西亚 石油公司
中石油 中海油
概率因子
参数体系
圈闭、 a.圈闭:圈闭的存在、特征与盖层的完整性 烃源岩、 b.烃源岩:烃源的存在、质量、成熟度
储层、 c.储层:储层的存在和质量 匹配 d.匹配:运移通道、时间匹配 烃源岩、 a.烃源岩:有机质数量、类型、成熟度 储层、 b.储层:厚度、断层、孔隙度 圈闭、 c.圈闭:存在、类型 运移、 d.运移:输导层 时间匹配 e.时间配置
m n 岩性圈闭
浊积Pg砂体 圈闭(滩坝P砂ij体a圈ij 闭)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摘要】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田31个,且有9个是亿吨级油田.结合前人认识,总结这31个大中型油田的成藏模式和规律,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的持续发现,确保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具有凸起披覆型、走滑反转型、凹中隆披覆型、陡坡断块型和缓坡断鼻型等5种主要成藏模式,且具有独特的成藏规律:紧邻(潜在)富烃凹陷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必要条件;优越储盖组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保障;活动断裂带特别是郯庐断裂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聚集区带;晚期成藏中“时-空-源”成藏条件的耦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关键.【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10页(P10-19)【关键词】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郯庐断裂;晚期成藏;新构造运动【作者】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华北板块东部,面积约20万km2,是中生代以来叠置在华北古生界克拉通基底上的多旋回裂谷断陷盆地[1]。

盆地四周分别受燕山褶皱带、太行山造山带、鲁西隆起区及辽东-鲁东隆起带的限制,整体呈“菱形”。

在多期伸展拉张和走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2-3],盆地内凹凸相间,以陆源湖泊沉积为主,在古近纪发生多幕裂陷和沉降充填,从而形成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多种类型的优质储集体[4-7],并在盆地不同的构造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8]。

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海域部分,是由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半封闭内海,面积7.3万km2,可供油气勘探面积约5.1万km2,占整个渤海湾盆地面积的1/4。

辽东湾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辽东湾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辽东湾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渤海湾盆地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之一,辽东湾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最具良好油气勘探潜力的地区之一。

文章重点从烃源岩分布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和典型油气田解剖三个方面总结了辽东湾地区东营组东二下段和东三段的油气成藏特征和石油天然气呆滞特征。

标签:油气分布;成藏主控因素;辽宁湾东营组1 研究背景渤海湾盆地北临燕山褶皱带,南以东濮坳陷为邻,西靠山西台背斜,东接胶辽隆起,是中朝古地台在燕山、印支期运动基础上发展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该盆地石油普查始于1956年,经历了20多年的陆地和海域石油勘探发现了近100个油气田。

先后成立了胜利、辽河、华北、大港、中原、渤海、冀东七大石油公司。

这些油气田共探明石油储量达8.6183亿吨,天然气储量271.99亿立方米。

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研究2.1 东营组东二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研究东营组东二下段主要的岩石类型为浅灰—深灰色泥页岩夹砂岩。

研究表明,TOC值分布范围为0.48%-2.57%,平均为1.42%,TOC值主要分布在1.21%-2.11%这个区间,频率为69.98%,这在烃源岩中是相对较好的;然而仅有8.35%的频率分布的为极好烃源岩。

我们又以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来对东营组二下段进行分析,发现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在辽中凹陷以及辽西凸起较高,相对较好的烃源岩占了大部分,辽中凹陷北洼、南洼为中一好的烃源岩。

2.2 东营组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研究东营组东三段的烃源岩是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之一。

其TOC值范围大致分布在0.50%-4.30%,平均为1.80%,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9%-2.3%范围内,其中,相对较好的烃源岩占到了61.22%,TOC大于2.3%的在烃源岩中属于极好的烃源岩,占到了25.88%,稍微差一点仅仅占了14.2%左右,辽西凸起东营组东三段的烃源岩分布在相对较好的到极好的范围内,主要是因为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辽东湾31-6区块隐蔽油气藏的地球物理识别

辽东湾31-6区块隐蔽油气藏的地球物理识别

辽东湾31-6区块隐蔽油气藏的地球物理识别刘志斌;李绪宣;李幼铭;孙翠娟【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06(041)002【摘要】辽东湾探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说明识别隐蔽油气藏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开展辽东湾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地球物理识别技术流程.在研究中,首先利用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建立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横波速度反演,再通过沉积规律研究、地震相分析、时频分析等研究成果确定隐蔽油气发育带;在横波速度反演的基础上,通过弹性波阻抗反演进行岩性预测,有效地识别储层;在砂体识别基础上,利用AVO属性分析、吸收分析、多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储层的含油气性.利用这套识别技术对31-6a目标进行了储层和含气性预测,认为该目标为含气圈闭.【总页数】6页(P198-203)【作者】刘志斌;李绪宣;李幼铭;孙翠娟【作者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渤海辽东湾坳陷新近系油气发现中的关键地球物理技术 [J], 樊建华;彭丽娜;谭龙臣2.利用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方法识别页岩气储层甜点——以四川盆地长宁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J], 陈胜;张连群;常鑫;赵文智;欧阳永林;曾庆才;杨青;侯华星;盖少华;包世海;李新豫3.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在辽东湾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J], 孙翠娟;张文;刘志斌4.辽东湾JZ27-33区块伸展型右行走滑双重构造系统 [J],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5.辽东湾海域J油田C区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韩雪芳;宋洪亮;高红立;文佳涛;王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第32卷 第3期O IL&GAS GEO LOGY2011年6月 文章编号:0253-9985(2011)03-0342-10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王 祥1,2,王应斌3,吕修祥1,2,范秋海4(1.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3.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输导条件等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研究表明,辽东湾坳陷烃源岩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东营组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层段;储集体分为基岩储集体和碎屑岩储集体,储集条件优越;生储盖层组合方式主要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新生古储式;输导系统以断层为主,同时断层把彼此不相接触、时空跨度较大的烃源岩与不整合面联系起来,构成断层-不整合输导系统;圈闭形成于古近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多为同沉积构造圈闭,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

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低凸起构造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带;纵向上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埋藏深度变浅的特点。

关键词:成藏条件;油气分布;辽东湾坳陷;渤海海域中图分类号:TE121.1 文献标识码:AH ydrocarbon accu m ulati on conditi ons and d istri bution patternsi n the L iaodong Bay D epression,the Boha i SeaW ang X i a ng1,2,W ang Y i n gb i n3,L X iux iang1,2and Fan Q iuha i4(1 Research C enter of Basin and Reservoir,China U ni ver sity of P etroleu m,Beijing102249,China;2 S t ate K ey Laboratory o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nd Prosp ecti ng,China U ni ver sity of P etroleu m,Beijing102249,China;3 CNOOC T i anj i n C o mpany,T ianjin300452,Ch i na;4 Exp lorati on and D evelopm ent R esearc h Institute,P etroChina Tari m O ilfiel d Comp any,X injiang841000,China)Abst ract:A study on hydrocarbon accu m u lati o n conditi o ns in the L iaodong B ay depression is perfor m ed based on ana l y sis o f source rock,reservo irs,reservo ir-seal asse m blage,traps and carrier syste m s.The results sho w t h at t h ere are three sets of source roc ks,i n c l u d i n g the3rd and1st m e m ber of the Shahejie Fo r m ation and the3rd m e m ber of the Dongy ing For m ati o n.Am ong the m,the3rd m e m ber of the Shahejie For m ati o n is the m a j o r source rock.Bo t h base m en t and c lastic reservo irs ex ist and are of h i g h quality.The m a i n types of source-reservo ir-cap rock asse m blages i n cl u de i n d i g enous generation and accumu lation,,l o w er-generati o n and upper-accu m u lati o n and generation-i n-the-ne w and accumu lation-in-the-o ld.Faults do m inate the carr i e r syste m and connect source rocks and unconfor m ities wh ich are separate i n ti m e and space,for m i n g a faul-t unconfor m ity carrier syste m. Trapsw ere m ai n ly developed duri n g the deposition of the Pa leogene Shehejie and Dongy i n g For m ati o ns.They are m ostl y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al traps and are rarely pure litho l o g ic traps.H orizonta ll y,o il and gas pools d istri b-u te a l o ng the T an-Lu Fau lt zone and are feat u red by zonati o n i n N-S d irection and segm entati o n i n E-W direc-ti o n.Lo w salient str uctures are rich in o il and gas.V ertically,o il/gas-bearing layers beco m e younger and shallo-w er fro m north to south.K ey w ords:hydrocar bon accumu lation cond ition,hydr ocar bon d i s tribution,L iaodong Bay Depressi o n,Bohai Sea 收稿日期:2010-07-20;修订日期:2011-04-30。

松辽盆地A区块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A区块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A区块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傅彦华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18(030)003
【摘要】A区块位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东部,勘探程度较低.通过解剖区块断裂特征,分析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确定不同目标区油藏类型.提出A区块扶杨油层沉积时期,油气成藏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有机匹配形成的疏导体系,在断裂密集带靠近油源一侧的反向断阶及断裂带内部嵌垒相接的高断块,形成断层-岩性、断块油藏,有效指导该区勘探开发部署.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傅彦华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B区块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2.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大型断裂带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3.源外斜坡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肇源南扶余油层为例
4.松辽盆地北部宋站-尚家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断裂密集带样式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河外围义县组火山岩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辽河外围义县组火山岩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辽河外围义县组火山岩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张凌达【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4(33)4【摘要】院本次研究以张强、陆西凹陷为重点解剖区,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从岩性、岩相的基础研究入手,分析火山岩的成藏条件,总结成藏规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并提出了井位部署建议,同时初步分析了义县组深层的勘探潜力。

%By taking Zhangqiang and Luxi depression as the anatomical area west sag as the focus anatomical area, aiming at the problems, using rock core, logging, seismic,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starting from basic research of lithology and lithofaci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servoir forming rules of volcanic rock, summarized the law to chose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s, and proposed well site deployment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ame time mad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deep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Yixian formation.【总页数】2页(P322-322,323)【作者】张凌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相关文献】1.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油藏类型及成藏条件研究 [J], 邱隆伟;姜在兴;熊志东;李晓红;刘丰忠;贾玉芝2.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有利成藏条件分析 [J], 刘诗文3.辽河滩海仙鹤地区高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J], 王佳林4.辽河坳陷热河台一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成藏条件 [J], 刘汉之;张坤5.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J], 郭克园;蔡国刚;罗海炳;王智勇;常津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1(032)003【摘要】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输导条件等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研究表明,辽东湾坳陷烃源岩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东营组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层段;储集体分为基岩储集体和碎屑岩储集体,储集条件优越;生储盖层组合方式主要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新生古储式;输导系统以断层为主,同时断层把彼此不相接触、时空跨度较大的烃源岩与不整合面联系起来,构成断层-不整合输导系统;圈闭形成于古近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多为同沉积构造圈闭,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

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低凸起构造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带;纵向上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埋藏深度变浅的特点。

【总页数】10页(P342-351)【作者】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辽东湾坳陷辽西凹陷北部和中部洼陷油气成藏条件 [J], 杨宝林;叶加仁;刘一茗;单超;薛海琴2.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地层流体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李胜利;于兴河;陈建阳;冯动军;王永诗3.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J], 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4.稠油油藏油气运移路径刻画与成藏过程分析——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 [J], 赵弟江;江尚昆;乔柱;徐坤明;孔栓栓5.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1S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周心怀;余一欣;魏刚;汤良杰;王应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起 ,东是辽 东 凸起 ,凹陷呈狭长 条带 状 ,为辽 东湾新 模 达 1 5 7 X 1 8 。 2 . 0m
生界 沉 积最厚 的地 区【 锦州 3 一 2 1 。 1 A区块 位 于辽 中 凹陷
中北 部 ,西临辽 西 凸起东 斜坡 ,东接 辽东 凸起 北块 的
维普资讯
辽东湾锦州 3一 1 A区块岩性圈闭成藏条件分析
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波 周心怀 加东辉 魏泽典
( 中海石油 ( 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 司,天津塘沽 3 0 5 ) 0 4 2
摘 要 :在区域地质分析基础上 ,通过钻 /测井资料 、地震相 以及振幅、频率 、波阻抗等属性分析 ,对辽 东湾锦 州 3 A区块古近系东营组浊积砂体成 因类型、宏观分布和 内部构成进行 了研究 。结果显示 , 卜 砂体物源方向来 自东部古
基 底走 滑断裂 活动 影响 ,在沙 河街 晚期 和东 三段沉 积 J 3 A 1 V P标定 ,采用 “ Z卜 一 井 S 地震相分析确定砂体 早 期 ,沿该断 裂带 发育 着长达 4k 、宽仅 lm 左右 范 围、属性 分析 细化砂 体 边界 、顶底 追踪 明确 砂体 厚 0i n k
的泥岩 底辟带 【 3 1 。
2 岩性 圈闭描述
21 . 宏观 分布 目前锦州 3 一 1 A地 区已被三 维地震 覆盖 , 通过 钻井
倾没端。郯庐断裂带穿过该区块的东缘 ,表现为具走
滑性 质的高 角度倾 斜或近 直立 的主 断 层面及 向上 分支 扩散 并 相 向倾 斜 的分支 断 层系 , 成 “ 构 花状 构造 ” 。受
第一作者简 介: 玉波 ,男,硕士 ,工程师 ,19 年 7 毕业于石 油大学 ( 滕 97 月 华东 ) ,主要从事油气勘探综合研究工作 。
收稿 日期 :2 0 —0 — 6l修改 日期:2 0 — 5 4 07 4 0 0 7 0 —2
J ll 中国石油勘探 20 年第 5 i 07 期 2 6
中间洼 、 北东 走 向的大型 洼槽 , 沿 给 充 足 , 东 凸起 南 、 辽 北块 问 的断 裂 转 换 带输 送 能 力 表现为 一 条东西高 、 强 ,沿 转 换 构 造 坡 折 带 和 洼 陷 发 育 大 型 的辫 状 河 三 走 向 , 南高北 低 , 南部相对 平缓 , 北部较 陡 。该古地 形 角洲 一 远 源 浊 积 扇沉 积体 系[。 中 , 裂 转换 带控 的特 点决 定 了南 、东和西 向都 可能 是浊 积砂 体 的物 源 4其 】 断 制辫 状 河 三 角洲 平 原 沉 积 ,转 换 构 造坡 折 带控 制 着 方 向 ,而 最终物 源 方 向的判 定对该 浊 积扇相 带 的划分 辫 状河 三 角洲 前 缘 沉 积 ,洼 陷 边 缘 泥 拱 作 用 形 成 的 和 有利相 带 的分布 起着 决定性 的 作用 。 由于 区域物 源 因此西 向物源不 太可 能 。 通过 对研 坡 折 带 则 控 制 着锦 州 3 一A 区块 的 远 源 浊 积 扇 沉 积 方 向主要 来 自东 部 , 1 ( 2 。 Z 卜 A一1 为 以 该 远 源浊 积扇 为 目标 的 预 究 区地震 资料 的精 细分 析 ,发现 存在物 源 方 向来 自东 图 )J 3 井 ①东部 沿泥岩 底辟带 发 育4 明显 条 探 井 ,钻 后喜 获 成 功 ,共 发现 气 层 1 .m,储 量 规 南 的几个 有利证 据 : 1 8 的下切 沟谷 ,沟 谷地貌 单元 是该 浊积 扇形 成时 的物 源 供给通 道 ;②东 三段 地层变 化特 征 显示底 辟构 造发 育 时期主 要 在沙河街 晚 期和 东三 段沉 积早 期 ,因此浊 积 扇发 育时底 辟构 造 基本停 止 活动 ,对 沉 积物 的搬运 基 本不 产生影 响 ; ③沿西南一 东北 方 向任意线 , 层双 向 地 下超 , 幅 向两 边变 强 ,显示 两边为 扇体侧 翼 ; 振 ④沿东 南一 西北 方 向任意 线 , 体东 南端地 层往往 突然 加厚 , 扇 向西北 方 向逐 渐变 薄 ,同时振 幅 变强 ,下超 在 下部地 层 ,是重 力流沿坡 折 带 由高 向低运 移 的特 征 。
1 区域地质概 况
图 l辽东湾锦州 3 - 区块 区域位置 1A
辽 中 凹陷是 位于 渤海 海域 辽东 湾地 区中部 、东断 西 超 的箕状 凹陷 ,呈北 北东一 南 南西 走 向 ,属渤 海湾
Fi 1 g. Re i na o a i n o o k J —A n L a d n g o l l c to f Bl c Z3 l i io o g Ba r a y ae
近年 来的勘 探 成果表 明 ,我 国成 熟探 区油 气储 量 盆地 北部 的一 个 三级构 造单 元 ( 1 。其西是 辽 西 凸 图 ) 的增 长越 来越 依靠 隐蔽油 气藏 特别是 岩性 油 气藏 的发 现… 。渤海海 域辽 东湾地 区经过 几十年 的勘 探 , 先后 发 现 了绥 中 3 -1 田、锦 州 2-1 6 油 5 南油 田等 多个大 中型 油 气 田, 随着勘 探程 度的提 高 , 但 可供 钻探 的大 中型有 利 构造 圈闭越来越 少 , 探工 作形势 严峻 。 州 3 A 勘 锦 卜 气 藏就是 在此 形势 下转 换思 路 、努 力寻 找富 油气 凹陷 内部岩性 圈 闭时 发现 的。 州3 A区块位 于辽 中 凹陷 锦 卜 内 , 探程 度较低 , 勘 周边 钻井少 , 走滑断 裂和 泥岩底 受 辟 构造 的影 响 , 质条件较 为复杂 。 地 综合 钻 / 井和地 测 震 资料 , 运用地 震相 、 测井相 和振 幅 、 频率 、 阻抗等 波 属性分 析技 术 ,在 区域地 质分析 基础 上 ,阐述 了锦 州 3 A气藏 储集砂 体 的成 因类 型 、 卜 宏观分 布和 内部构 成 特征 , 并从基 本要素 角 度阐述 了该气藏 的成藏 条件 。 本 次研 究对正 确经济 评价该 气藏 , 拓展该 带勘 探方 向 、 寻 找 周边类似 油气藏 有着 重要 的理论意 义和 实践价 值 。
复州水系,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滑塌浊积扇沉积 ,可分为扇端、扇中和扇根 3 个亚相 ,为多期浊积事件叠置 而成 ,受东
部泥岩底辟 影响较小 ,主要 受东部沟谷一坡折带控制。在此基础上 ,结合该 区及周边钻井、地震 资料分析 ,从成藏基本
要素角度阐述 了该气藏的成藏条件 。研究表明 , 该气藏属较大规模 的自生 自储型生物成 因气 ,成藏条件 良好 。这对拓展 周边地区勘探方 向、寻找类似油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 辽东湾 ;锦州 3—A区块 ;岩性 圈闭;气藏描述 ;成藏条件 l 中图分类号 :T 1 .2 El2 3 2 文献标识码 :A
度 、‘ 三相 ’( 震相 、 地 测井 相和沉 积相 )统一 确定有利
的 对锦 州 3一 1 A浊积砂 体进 行识 别和刻 画 。 区域 古 地 貌 分析 、 井 相 和 地 震 相研 究 表 明 , 测 在 相带” 思路 ,
东 二 段 沉 积 时 期 ,研 究 区 东部 的 古 复 州水 系物 源 供 经过对 浊积砂 体底 面追踪 , 州3 一 锦 1 A地区 中部古地 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