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案 - 南京师范
第7课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电子教案
牛 头
❖ 牛头(雕塑,1943年) 毕加索(西班牙)
❖ 除了绘画外,毕加索还从事多种艺术活动。约从1940年起, 他在波伊斯盖鲁普时期产生了新的灵感。他从捡到的骨头、 石子等物上获得艺术启发。他利用这些废物做了些小型雕塑, 或在上面刻出古典式侧面像。雕塑《牛头》就是那时期的代 表作品。《牛头》用的材料全是现成物品,即一个自行车座 和一个车把。这些现成品到了他的手里便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他巧妙地构思了这一尊《公牛》。
巴 尔 扎 克
❖ 巴尔扎克(雕塑,1898年) 罗丹(法国)
❖ 这尊《巴尔扎克》铜像是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的委托创作的。 在作品中,巴尔扎克的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 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 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家彻夜未眠,凝神 思索,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任凭思绪在想象的世界里驰 骋。这尊略微有点儿夸张的真实形象,包含着一个文学天才 的丰富智慧、深蕴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广泛的判断 力、理解力。
墨 竹
❖ 墨竹(中国画) 文同(宋) ❖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
墨为பைடு நூலகம்,淡墨为骨”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兼潇洒之 态。
愚公移山
❖ 愚公移山(中国画,1940年) 徐悲鸿
❖ 1940年4月,徐悲鸿访问印度期间,喜闻国内鄂北大捷,非 常高兴,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 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 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件作品, 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从这个众所 周知的故事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
生日
❖ 生日(油画,1915年) 夏加尔(俄国)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美术欣赏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 百态? 百态?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雕塑 1898年)罗丹(法国) 年 罗丹(法国)
巴尔扎克
1、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 、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 的双手铲去? 的双手铲去? 2、从这个故事里,让你对艺术家 、从这个故事里, 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 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
徐悲鸿
《愚公移山》表明作家的意图是什么 愚公移山》 呢?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过这两幅图我们能得到一下的结论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受到现实或 艺术的触动后, 艺术的触动后,有“感”而“发” 可能是单针对现实; 的。可能是单针对现实;又可能是 单针对于艺术; 单针对于艺术;也可能是针对现实 和艺术两个方面。 和艺术两个方面。
• 你也当一回艺术家,像西方艺术家毕加索 你也当一回艺术家, 那样把身边的废弃品(如矿泉水瓶、 那样把身边的废弃品(如矿泉水瓶、易拉 纸杯或废纸等)创作成艺术精品。 罐、纸杯或废纸等)创作成艺术精品。 • 1、给它取名 、 • 2、工具材料不限 、
设计制作 沂源二中 唐 娟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因素有哪些?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因素有哪些?
毕 加 索 西 班
牛 头 雕 塑 ( )
牙 19 43 年
《牛头》给我们了一个怎样的启发? 牛头》给我们了一个怎样的启发?
中国画1940 1940年 愚公移山 中国画1940年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打破同学们美术神秘的观念。 、打破同学们美术神秘的观念。 2、使同学们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 、 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 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 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 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 本身的, 本身的,而且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 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重点: 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 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 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而 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难点: 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艺术作品的内 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
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说课稿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美术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板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小结与回顾这样几个步骤来向大家详细讲解我这节课的安排。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我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七课主要讲的是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它在整个第七课中起到引领、拓展学生鉴赏能力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对于整个教科书来说,它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①:第一是知识目标: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是为了完成美誉这个目标。
②:第二是能力目标: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中学会鉴赏、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这是为了完成智誉这个目标。
③第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他们发现鉴赏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样的情操,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德育这个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2)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针对这节课重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flash短片,并提出讨论课题这样的方法突出重点。
同时本节课的难点是:(3)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创作背景放在一起向同学们展示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了以下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他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中确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原则:第1是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作为一个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引领者;第2是直观性原则;第3是德育为先的原则,在教学材料方面,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一个材料来辅助教学,以上呢是我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1创设一个情景,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人美版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人美版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是什幺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艺术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形成多元并存互补的艺术环境和教学氛围。
本节内容将以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学习和认识美术。
本节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一新课标倡导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幺,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材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
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2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金寨县青山中学张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2、方法与过程: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以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的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不同的美术类型作品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主要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直观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师:展示摄影、设计、绘画、雕塑作品。
同学们这些美术作品其中有你们喜欢的吗?生:…师:看来这些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那么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二)赏析探究,深入挖掘1.概念(创作意图):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课件展示:罗丹《巴尔扎克》:师:问题探究: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作品的双手铲掉?教师讲解罗丹雕塑的故事,并说明铲掉巴尔扎克双手的原因,说明作者是自己的创作意图的体现。
师:多媒体展示:毕加索《牛头》对传统美学的挑战——现成品艺术,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发现由《牛头》等作品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态度、情感、观点、主张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分析:徐悲鸿《愚公移山》毕加索《格尔尼卡》黄新波《卖血后》丁聪《良民塑像》a.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b.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3.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我们知道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把这种感受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很显然现实生活和艺术主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影响最大。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理解作品,学会鉴赏。
2、能力目标:从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找到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学会自主审美。
重点难点:重点是创作意图都有现实依据,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主要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分析法、探究法媒体用具: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演示几副美术作品图片,引出课题: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演示课件《巴尔扎克像》)讲述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他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的故事,试图以此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指出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二、讲授新课:(演示课件)1、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1)演示毕加索的《牛头》雕塑,艺术家视觉的敏感性触动艺术创作的灵感。
(2)演示西斯廷天顶壁画《创世纪》,讲述创作该作品的有关故事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作过程。
2、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演示课件)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是在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这也就是是艺术创作的针对性。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
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形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必定受到其所生存和成长的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对艺术家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艺术家的个性、知识水平和家庭、爱情等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本身。
演示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郑板桥的《丛竹图》、古元的《离婚诉》,并分析各个作品的创作时代、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创作原因、创作意图,帮助理解美术作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七课的内容,新课程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编写,较于以前的《美术欣赏》课有明显的不同,新课程课本有很多新的东西,内容的整合上比以前较科学,里面增加“思考与讨论”、“学生活动”等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本课是美术鉴赏知识的重要一环,在《美术鉴赏》中,共分两部分: 1—8 课为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 9 —20 课为具体的美术作品的鉴赏,本课是第一部分的内容,前几课主要学习了:美术鉴赏及其意义;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走进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艺术美和形式美等内容,学习本课可以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美术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板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小结与回顾这样几个步骤来向大家详细讲解我这节课的安排。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我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七课主要讲的是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它在整个第七课中起到引领、拓展学生鉴赏能力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对于整个教科书来说,它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①:第一是知识目标: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是为了完成美誉这个目标。
②:第二是能力目标: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中学会鉴赏、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这是为了完成智誉这个目标。
③第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他们发现鉴赏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样的情操,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德育这个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2)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针对这节课重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flash短片,并提出讨论课题这样的方法突出重点。
同时本节课的难点是:(3)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创作背景放在一起向同学们展示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了以下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他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中确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原则:第1是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作为一个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引领者;第2是直观性原则;第3是德育为先的原则,在教学材料方面,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一个材料来辅助教学,以上呢是我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1创设一个情景,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掌握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性,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探讨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教材中爱国主义作品的创作意图,以艺术名家的爱国情怀去深化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本科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美术作品创作意图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都具有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意图其表现形式也不同。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鉴赏评述分析理解讨论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欣赏作品辨别艺术类型,作者,作品名称。
2.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创作《巴尔扎克》雕像的故事。
说明艺术家创作意图并非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某种意图。
一问:请问哪位同学知道巴尔扎克是干什么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二问: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巴尔扎克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展示罗丹雕塑《巴尔扎克》三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罗丹把巴尔扎克雕刻成这个样子吗?讲授新课:出示课题,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任务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1:展示图片自行车把自行车车座请同学们看看这两件东西可以拼凑个什么形象?2:展示毕加索作品《牛头》,了解艺术家使用的艺术语言。
3:展示两幅马桶照片,继续展示出杜尚的作品《泉》来举一反三的说明,艺术家的作品并不神秘,而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视角在解读这个世界及艺术视角。
3:展示其它类似作品。
小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本质来自艺术家对生活得一种艺术视角的独特感受。
任务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1:展示徐悲鸿作品《八骏图》引入徐悲鸿。
2:展示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提出问题:说一说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其表达的精神?(学生思考并回答)3:根据创作时间结合当时我国的时代背景谈谈徐悲鸿为什么创作《愚公移山》且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讲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请同学先看这幅雕塑作品,从这个作品里你可以看出这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其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人间喜剧》的作者。
就是这位。
像吗?不像。
那为什么罗丹要把巴尔扎克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完全不对版。
他想干嘛呢?其实这个雕像是罗丹花费了6年的时间才创作出来的。
但是却跟人们期待的不同,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谦谦君子。
但是这个确是一个身穿睡袍,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的狂傲之徒。
那为什么要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因为罗丹他要塑造的是他心中的巴尔扎克。
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结果,是我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人像的手呢?有一天,罗丹的学生布尔岱十分欣赏的说,老师,你的这双手做得太完美了,简直无与伦比。
然后罗丹就拿铲刀把双手铲掉。
为什么他要把双手的铲掉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如果有人跟你说,哇你的脚真漂亮啊!说明他一看就只看到手,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就影响了整个形象的表达。
说明罗丹他并不是想表达他的手有多美。
他想表达的是他巴尔扎克给他的感觉。
以前我们学过徐悲鸿的奔马,他想通过奔马来表达对民族的希望。
朱耷想通过鹌鹑图表达他的一种冷眼看世界。
像抽象艺术的康定斯基想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他对艺术的观点。
每个艺术家的意图都不一样。
那么艺术家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图呢?有人说艺术家是上帝派来的,是受到上帝的启示。
其实艺术家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是他的劳动产品是艺术,使用的手段是艺术语言。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她们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上的敏感性,以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场景,相信当年那辆自行车已经报废,,如果它还在,你会怎样对待他?当废品卖掉?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是怎样处理的?这个就是毕加索的作品,非常的有名,叫《牛头》改变了自行车的性质。
那么是什么因素激发起艺术家的这种创造欲望呢?其实都是来自现实跟艺术这两个方面。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甘南一中葛永刚一、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可能使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
三、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展示作品:罗丹的《巴尔扎克》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思考回答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总结: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
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
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常的巴尔扎克。
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我们欣赏了以上作品讨论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①、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
②、针对艺术家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2、展示图片《墨梅图》元王冕王冕的创作意图都是借墨梅、竹子来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而郑板桥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
他的诗词多表达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的关心。
另一方面,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3、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其来源也必然有其影响因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第二个大问题,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那些?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①、现实方面②、艺术方面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
高中美术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讲授、提问、探究、展示等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美术作品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的创作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课本、教案(四)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以罗丹说过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开始,引出罗丹及其作品。
生: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欧米艾尔》、《思》、《巴尔扎克》并模仿部分作品。
1、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去?据说原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
罗丹的学生布而岱赞美这双手“他的这双手雕刻的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部分。
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住,以突出那毛发散乱硕大的智慧的头颅,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先走、思考《巴尔扎克像》中。
2、从这个故事里,让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得到较准的答案。
教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介绍,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有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教师展示:展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艺术家是不是受到了上帝的启示?学生:回答学生欣赏毕加索《牛头》,请同学们说出创作《牛头》所使用的材料。
高中美术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反思鉴赏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向实践的过程验证,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掌握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学会点石成金才是最重要的。
再鉴赏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鉴赏。
在应用拓展环节,应该对学生有区别的对待,尊重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力图让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允许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
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效果分析: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材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评测练习】:1、该画的作者是()A、徐悲鸿B、张大千C、董希文2、该画属于()A、油画 B 、版画C、国画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美术作品的定义与分类2. 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重要性3. 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4. 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探讨创作意图5. 学生创作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作品的定义、分类和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2. 示范法:展示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
3. 引导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探讨创作意图。
4.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进行评价。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演示。
2. 准备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的PPT或教案。
3. 准备纸、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创作使用。
4. 准备评价表,用于学生作品的评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美术作品的定义、分类和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3. 示范:展示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分析美术作品。
4.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探讨创作意图。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和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2.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成果用文字或口头表达的形式呈现出来。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课下收集一幅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作者、作品背景、创作意图等。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板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小结与回顾这样几个步骤来向大家详细讲解我这节课的安排。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我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七课主要讲的是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它在整个第七课中起到引领、拓展学生鉴赏能力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对于整个教科书来说,它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 第一是知识目标: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是为了完成美誉这个目标。
: 第二是能力目标: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中学会鉴赏、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这是为了完成智誉这个目标。
第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他们发现鉴赏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样的情操,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德育这个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2)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针对这节课重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flash短片,并提出讨论课题这样的方法突出重点。
同时本节课的难点是:(3)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创作背景放在一起向同学们展示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了以下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他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中确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原则:第1是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作为一个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引领者;第2是直观性原则;第3是德育为先的原则,在教学材料方面,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一个材料来辅助教学,以上呢是我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1创设一个情景,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
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结合图片对比鉴赏法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罗丹的《巴尔扎克》,讲述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故事,激发情意。
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引出: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课件展示分析作品: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教师总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来自现实生活和艺术主张,现实生活中是由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的主意,他想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目的;艺术方面表现了米开朗基罗对宗教的无比信仰的观念。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第一篇: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1、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2、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3、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4、教学方法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
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所提高。
5、学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讲授新课(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问题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
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背景知识、作者的讲解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环境下的作品相对比,让学生了解影响美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举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如何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多媒体演示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不同创作意图的作品进行展示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学习,培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难点:艺术家创作意图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讲授课教法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问答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思维学法分析:观察思考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用具与媒体:教科书,幻灯机,电脑,PPT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导入新课:欣赏作品康定斯基的《哥萨克人》,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这幅作品是属于意象艺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为什么康定斯基能够画出这样一幅令人很难看懂的作品呢?下面说一个康定斯基的小故事:有一天黄昏,康定斯基从外面疲惫地回到画室,可是他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在墙角处立着一幅“难以形容的、炽热美妙的图画”,它不表现任何东西,而只是由纯粹的形式点、线、面和色彩组成。
可是当他走进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的作品放倒了。
由此他受到启发:“这一天我开始明白了,对象性对我的作品是有害的。
”因此,他“发现”抽象艺术其实是出于偶然。
其实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多自来源于对现实和艺术的触动,有感而发。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下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首先请大家欣赏美术作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术作品如此千姿百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所创作的,所以呈现的面貌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必然和千姿百态的创作意图有关,那么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哪些因素呢?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同学说下。
下面看一幅作品,波提切利很有名的一幅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了解一幅作品之前必须了解下它的作者、历史背景等等。
波提切利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中最有特色的人物,他是在美第奇家族文化圈中成长起来的。
大家看这幅作品,中间的女神是维纳斯,是宙斯的女儿,她站在贝壳中央,左边的风之神将她吹向岸边,森林女神为她披上用鲜花编织成的衣裳。
这幅画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创作的,从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古典神话成为很多作品的创作题材。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希腊罗马的神话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他们信服古人的智慧,相信神话传说中深邃神秘的真理。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看过圣经故事,里面的每个小故事都包含着一个道理。
而维纳斯的诞生是神圣的象征,是神对美的启示,体现了永恒绝对美的理念,展示“人类再生”文艺复兴的观念。
整幅作品内容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东西。
文艺复兴时期的此类作品还有很多,丢勒的《亚当和夏娃》、有名的米开朗基罗画的《西斯廷礼拜天顶画》,《创造亚当》是其中的一个局部,是最有名的一幅作品。
题材都是取自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宗教的盛行,还有许多作品题材为宗教故事。
下面来看几幅关于宗教的作品,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非常有名的作品,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
达芬奇,拉斐尔还有刚刚说的米开朗基罗都是文艺复兴三杰。
下面请大家看下这幅作品,法国画家达维特画的《马拉之死》,大家觉得这幅作品和之前看到的作品给你的感觉一样吗?是不是觉得这幅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而不像神话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那样给人感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文艺复兴之后,十六、十七世纪,逐渐开始宗教改革,新教产生,开始反对教堂内图像,绘画作品在欧洲失去了最常见的用途,艺术家被迫使寻找新市场来维持生计,当时艺术家突然感觉到选什么做题材都没有了限制。
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英雄题材的绘画。
达维特被称为革命政府的“官方艺术家”,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画家。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们觉得他们生活在英雄时代中,觉得当代事件和希腊罗马历史事件同样值得画家的注目。
画面中记录的是法国革命领袖马拉在浴室中被一名狂热的青年妇女杀害。
由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以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有所区别。
那么,这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总结:美术作品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必然受到艺术家们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的约束。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下,艺术家们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创作意图和作品必然大相径庭。
然而,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就一定相同吗?下面欣赏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分别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你来猜想一下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两幅作品虽然相差甚远,但竟是出自同一位画家——毕加索。
左边这幅《熨烫衣服的人》,画中的背景、人物、头发、眼睛都是蓝色的,人物形象也消瘦孤独、忧郁。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1900年到1903年是毕加索的蓝色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都像这幅作品一样全部呈现为蓝色,当时,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
而此时期的作品多表现下层人物,因为当时毕加索刚刚来到巴黎,生活条件贫困,接触下层人物较多。
而右边这幅画则是全然不同的色调,自1904年开始毕加索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生活愉快,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遇到了知音马蒂斯,并且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所以这个时期主要以橙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暖洋洋的玫瑰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蓝色,这个时期被称作“粉红色时期”,又名“玫瑰时期”。
和之前的蓝色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说明,艺术家的个人成长过程、环境和家庭也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受到知识水平和对艺术的观点主张的影响,不同流派的艺术主张是不同的。
列举出其中两个流派的艺术家观点来进行对比,例如写实主义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他们不但把一切神话、宗教排除在题材范围之外,而且历史题材也加以回避。
他们仅仅对平凡现实生活和朴素的自然景物感兴趣,认为越是平凡的事物越能为多数人理解欣赏。
他们主张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在大自然中直接进行风景画创作。
写实主义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画风。
他们的创作意图由他们对艺术的观点来决定的。
而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家观点则不同,他们不是对自然本身的景物感兴趣,而是热衷于表现自然的光色变幻,任何物象在光色下都可以充满无限魅力。
在他们的画中,光源色环境色代替了固有色,物体因受到不同光线照射和周围物体的反光,其色彩也相应有所改变,暗部和投影不在是传统的深灰色或者黑色,而是亮部色彩的补色。
画家们对不同颜色不作过多调混,以创造鲜艳明亮的色彩效果。
由于对光与色的追求,形的因素被牺牲了,形体仿佛融化在光色的雾气之中。
下面来看一下写实主义和印象派的两幅作品,同样是描写景物的作品,差别为什么如此巨大呢?大家能够分辨哪一幅是属于写实主义作品,哪一幅是属于印象派的作品么?大家是如何区分的呢?卢梭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领袖,19世纪一大批风景画家生活工作在巴黎东南方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专心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这批风景画家被称为巴比松派。
卢梭认真研究分析自然的真正形态,用阔大的笔触和厚涂色彩描绘自然的真实面貌。
而下面这幅莫奈的《睡莲》是属于印象派的作品,画面中的景色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有一定的差距,颜色更加丰富。
莫奈对再现自然每一瞬间真实的光色变幻抱着强烈的热情,他经常耐心地反复描绘同一处景物在不同时间下的细微差别,由于对光色的极度关注,事物的形体逐渐消解。
《睡莲》是莫奈晚年画的一组油画作品,在最后的大作中,他自由挥洒写意的笔触,当时他的视力减退,画面显示出他更多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更加关注画面本身的经营。
不仅是写实主义和印象派,其他创作流派例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其中的艺术家对于艺术主张不同,因此他们的创作意图也不同。
下面回顾一下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首先是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就是大环境、共性原因,第二个是艺术家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知识水平、对艺术的观点和主张,这些都属于艺术家的个性原因。
最后简单了解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意图或方式是不同的。
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有哪些艺术形式?也就是前几节课我们所学的美术作品的分类。
有具象、意象和抽象三种艺术形式。
《开国大典》这幅是属于哪种艺术形式?董希文通过具象再现开国大典的场景表达新时代开始的创作意图。
莫奈的《卢昂大教堂》是属于意象的艺术形式。
意象表现性艺术侧重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莫奈是印象派画家,刚刚才学过印象派画家侧重于什么啊?莫奈意图表达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的光斑和色彩的闪动感,所以教堂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光色氛围。
下面看下波洛克的绘画,看左边的他是如何进行绘画的,有没有同学了解破洛克的?请同学读一下破洛克“滴画”的创作方法。
波洛克认为绘画有自身的生命,所以他通过滴画法试图让他自然呈现。
随着艺术的逐渐发展,出现了更多手段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下面看一组作品。
大家能看到中间藏着的人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画的?猜猜他想表达怎样的意图?这组图是刘勃麟的“隐形艺术”。
他把自己当做是一块空白的画布,加上别人的帮助把自己画的和身后环境几乎一模一样。
他将自己伪装成隐形人,隐藏于任何环境背景之下。
他做出这一系列的作品也是有缘由的。
当时的他在北京索家村隋建国老师的工作室工作,后来索家村艺术家们的工作室被强制拆除,刘勃麟说他想通过作品表达一种消失的想法,是作为艺术家个体的主动消失,他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与其被消解还不如主动消失。
他想传达的信息是中国艺术家的处境艰难,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在沉默中抗议,抗议艺术家恶劣的生存环境,抗议社会对艺术家糟糕的态度。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点他的作品。
还有一位外国艺术家Alexa Meade 将色彩浓重的油画颜料直接涂抹在模特身上,对背景也进行油画风格处理,塑造出有别于传统彩绘的立体油画,模特的一举一动会给油画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最后,回顾下今天上课的内容,影响艺术家创作因素有哪些?对美术家创作意图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美术作品作更深入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