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现代企业管理艺术20130408

合集下载

通过中国历史看现代企业管理思想(职场经验)

通过中国历史看现代企业管理思想(职场经验)

通过中国历史看现代企业管理思想(职场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使中国古代思想百家齐放,奠定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派学说,本人非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论。

1.对于管理的原则,我自己提倡三个字“信、雅、达”信即是诚信,自信上下互保诚信,对内对外非常自信,团结一致,壮大公司。

雅即是采用高明的手段来完成任务,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最好的方式;达即是结果,达到目标,完成任务。

2.企业管理层领导必须有坚定宏伟的目标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的时间,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一统天下,然后又用了一生的时间统一法令、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实行车同轨等,如果秦始皇没有坚定的目标,即不仅在地域上一统中国,在制度上也要一统中国的坚定目标,那么秦始皇在十三岁即位后,只会报着固守函肴关,最终被六国联合消灭。

3.团结一致、荣辱与共,是企业管理团队必须做到的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团结一致荣辱与共,那么管理上仍是散沙一盘,各自为攻,而不能成就大业。

在六国合纵谛盟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林赫;将军有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

军队有上百万,集六国之力去攻打函谷关,秦国开关迎击,但六国军队以利相合,图谋私利,结果大败而回。

三国时期,曹操发檄文,相邀十七镇诸候共讨董卓,结果长沙太守孙坚力战得胜后,袁术反怕孙坚强大,拒不发粮,致使孙坚兵败,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借粮,东郡太守不给,反被刘岱杀死,结果众镇诸候不欢而散。

4.做为公司的管理层不应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则必然缺点越来越多,秦朝赵高劝说秦二世胡亥,为了不暴露短处给群臣,深藏宫中,结果国内不断叛乱,最终反被赵高逼得自杀。

5.做为公司的管理层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要有抗压力当年楚汉之争、汉王刘邦被项羽不断打败和追杀,有一次项羽攻破城池成皋,刘邦被迫一人逃走,甚至到了汉军逐渐强大到与项羽可以分兵对抗时,还在固陵被项羽大败,但刘邦最终还是在垓下大败楚军,追杀了项羽,而建立西汉。

唐太宗治官理政的独到艺术

唐太宗治官理政的独到艺术

唐太宗治官理政的独到艺术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共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

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下放权力的呢《人民论坛》(2012年第17期)张耐冬“一穷二白”的皇帝向大臣学习统治经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君王效仿的楷模。

回顾“贞观之治”的建立过程,确立理性的执政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而之所以能够确立这一原则,正与当时理顺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李世民长期在军事系统指挥作战,治国实践非常缺乏。

再加上李渊家族世代以骑射为能事,使得李世民在治国才能上先天不足。

即位之初的李世民,不知道如何处理国政。

当时的唐朝江山,经过了隋朝末年的战乱,也是满目疮痍。

一个在统治能力上“一穷二白”的皇帝,碰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着实有些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

因此,在刚刚即位做皇帝之时,李世民就忙着向有想法、有经验、有热情的官员们征求意见。

当时的一名地方官员张玄素,在隋朝时担任景城县户曹,深受百姓爱戴。

户曹是当时的民事官员,不但要管理县内的户籍,而且要掌管记录田租收取、劳役征发标准的计账,还要对境内的官道、馆驿等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其他的地方民事事务,包括民事诉讼、婚姻事务,都在其管理的范围之内。

张玄素担任此职期间,百姓觉得他处事公道,可见他确实有管理具体事务的才能。

李世民刚刚登基,就召见了他,无疑是想从他那里学习如何进行统治的经验。

令李世民意外的是,张玄素虽然长期做基层工作,但思想并没有被细碎事务所束缚,相反,他的思路非常开阔。

他和李世民的这次会面,讲的都是宏观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君民关系,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在张玄素看来,从古至今的亡国乱世,以隋朝为甚。

他将隋朝亡国的原因归结为“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即君主个人专权,独断独行,败坏了国家的法度,使统治失去了法令依据。

基于此点,张玄素提出,合理的政治模式,应该是君主高高在上,不处理具体事务,而大臣应该辅佐皇帝,替皇帝分担治国重任,并帮助皇帝改正过失;皇帝在治国方面的责任,应该是选任贤臣处理政务,自己则“高居深视”,对臣下的工作进行最后也是最具权威的裁断,而这种裁断的方式,就是赏罚。

“唐太宗李世民”的现代企业管理艺术

“唐太宗李世民”的现代企业管理艺术

“唐太宗李世民”的现代企业管理艺术--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朝的第二人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出类拔萃,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民君治国的新境界,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企业指明了道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其实,太宗也并不就是完人,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他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上谏的气氛,把大臣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到“国家兴旺,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并深知基层民众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为百姓做事,在太宗和他的贤臣集团的努力下,唐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君臣相得,人民安居乐业,不仅国家的统治力和影响力空前强大,而且社会经济也发展迅速。

史家称为“贞观之治”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第八任总裁杰克。

韦尔齐,他认为:一个成功的CEO,他本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

因此身为一个天才的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他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他们比大多数的CEO都要优秀。

”通用之所以成功,杰克。

韦尔齐认为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大有关联。

涉及到用人之道,就联想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他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口口声声在强调,企业的用人理念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是在将人员招聘到企业以后,实际情况又是这样吗??权利没有下放;管理没有达到承诺的标准;连做事都会受到其他部门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限制。

就是有些企业在刚到企业是,的确将权利及时下放了,但是,在你短时间没有做出业绩,他们会认为能力欠佳,从没有考虑到业绩也需要时间,调整市场也需要时间的问题;就是你把业绩做起来来了,他们又会考虑,此人会在企业待多久,在辞职的时候是否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呢??谈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就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道,对人才的重视是太宗成功的最大因素,包括他广开的纳谏之路,并对纳谏之人采取用、引、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十一字,特别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在奖罚之外另外开辟的一条新的途径,引用前人知识,吸取竞争对手之精华,采取对臣子的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方式激励和奖罚并存机制。

中国古代管理艺术与现代企业的结合

中国古代管理艺术与现代企业的结合

中国古代管理艺术与现代企业的结合市场营销111顾喆浩1110650027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好坏和持续性。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着力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管理艺术对于现在的企业经营也有借鉴的作用,同时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向也具有导向作用。

1首先中国古代管理艺术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思想是谈及一人为本的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要求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提倡“爱人贵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意识”。

管子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认为,务本之道在于经营民心,争取百姓。

达人民之所愿,予百姓之所需。

尽量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要求齐桓公竭诚听取民众的意见,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而管理国家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民力的利用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孙子还提出了“唯民是保”的“保民”观点:“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孙子兵法》)在孙子的民本思想中他提出既要保民,又要利主,把对民众负责与对君主负责统一起来,这是很有见地的。

2.人类社会协调的和谐发展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2021年整理)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

(2021年整理)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

(完整版)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序言:本人以唐太宗的管理为标杆,以自己研究唐太宗的史记为感想,虽然记载中的人物略有神化,但是我更为大胆地向其学习,并觉得那种行为和精神就是所谓的“优秀管理者”。

我们探讨和分享优秀管理者是如何炼成的问题,出发点更要着落于其应具有哪些特质和意识,要历练哪些过程和阶段,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因此,在研究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时候,我们就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唐太宗的思维意识和管理行为,从中吸收他的经验和表现,以效仿其管理之道。

1、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要有怀柔“天下”的胸襟和“忍”的气度。

《贞观之治》+中蕴藏的企业管理智慧

《贞观之治》+中蕴藏的企业管理智慧

《贞观之治》中蕴藏的企业管理智慧许云斐(兰州商学院工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贞现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通过电视剧<贞现之治)我们可以学习和领悟到许多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智慧。

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决策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贞现之治;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电视剧<贞观之治:》主要讲述历史上著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用了近20年将武德年后的贞观从—个国弱民衰的初唐发展成—个国力、疆土都十分辉煌的大唐。

一、善用。

透析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问题毫无疑问,企业最为重要的是人,人用得好。

人用的得对是企业发展的牢固的基石,反之却成为绊脚石。

记得在一次拓展训练中的“电网求生”的—个项目结束后的总结中教练问道,通过这个项目,所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答案是关于人力资源,即把最合适的人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根据“电网”的网孔大小分别穿过。

否则将以失败告终。

企业也是一样,企业人员数量不管多少,只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能发挥其效力,企业也能够有所发展,反之将出现有能力的人在不合适自己的位置却无法发挥,而逐渐变得懈怠、无为,同样,把没有能力的人放到重要的位置,那得到的结果将是耽误事情或决策失误。

所以如何发觉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如何定位一个员工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

当然企业在初期招聘的时候就在逐渐筛选,但是后期的观察和体察比初期的“一面之缘”更重要。

<贞观之治:}中李世民是广聚贤才的典范,其下属的“房谋杜断”就是很好的例子。

后来的结果表明。

房玄龄是适合“谋”的,而不适合“断”,电视剧的后面几集证明了这个问题,房玄龄优柔寡断,大事小事都不会“断”,也不敢“断”,但其考虑问题的周密性和谨慎性是无人能及的。

同样的,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也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另一个明智的用人举措。

魏征思考问题敏捷,了解国计民生,能不顾一切的发表直谏是大唐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连李世民都亲口说出:“如果没有魏征等这般直谏的人才。

领导力

领导力

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艺术分析引言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施政经验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直是后人分析、研究、关注的焦点。

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他的一些主要施政思想对当今社会和企业的领导人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领导艺术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在写作程度上难免会有不足,希望见谅。

一李世民生平早年唐太宗于598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

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

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

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

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僧的管理艺术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

唐僧的管理艺术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

唐僧的管理艺术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作者:鱼孝民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时《西游记》故事中唐僧运用高超的管理艺术带领三位徒弟获得取经事业成功的分析,指出了唐僧的管理艺术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管理者才能——管理艺术之基础;管理者的学习力——才学功底;人才管理——企业管理的灵魂:成功招聘人才、定期培训人才、有效约束和考核人才、合理开发人才。

[关键词]管理艺术;管理者才能;人才管理;启示领导管理艺术,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

成功的领导者有很多种类型,但无论哪一种领导,都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

众多的哲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都试图找出是哪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可以成为成功的领导管理者。

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一个毫无武艺的唐僧能率领三个本领超群的徒弟获得取经事业的成功,而且这三位徒弟能服从唐僧的领导和管理,克服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力保唐僧完成取经大业,这与唐僧具有高超的人才管理和人才开发艺术密不可分。

这对我们现代企业人才管理不无启示。

启示之一:管理者才能——管理艺术之基础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法定的权威;二是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管理的成功。

主要靠后者,而管理艺术的形成和提高更是以后者为基础的。

成功的管理者一般应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管理者的意志力——精神修养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没有正确的人生信念,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理想是人生的航标,不断激励人们努力前进。

唐僧对佛教有着虔诚执着的信念,把它当作自己最为崇高的理想。

他意志坚定而且不畏千难万险,在整个取经过程中,他没有发过牢骚,更不用说丧失信心了。

尽管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有千难万险。

前途险恶,但唐僧没有退缩,没有丝毫动摇取经的决心。

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了意志坚定。

这可以说是一种对事业的理想主义信念。

【管理哲学】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管理哲学】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管理哲学】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西方文化,世界历史现代企业管理重视执行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总认为执行力有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是执行力惹的祸,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执行是与决策相对应的概念,管理者在决策中居高临下,那不仅是一种封建意识,甚至连封建统治阶层所曾经具有的管理境界都没有达到。

比如在唐代的开拓君主李世民的心目中,“执行力”就很神圣,他一生致力于将决策贯彻执行,终将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对执行力常怀敬畏之心强调执行力一类的书籍受到管理者热捧时,曾被有识之士称之为“奴书”;而唐玄宗时史臣吴兢编撰的历史文献《贞观政要》也可以称之为“奴书”。

只不过前者试图对被管理者进行“没有任何借口”的奴化;而后者则着意于对管理者进行匡正,即“志在匡君”。

该书对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历史上也受到过热捧。

封建君主的权威至高无上,似乎不愁得不到执行力;李世民一世英雄,“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即便如此,为什么他能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李世民的团队不可谓不强:房玄龄善于筹划,一心为国;杜如晦决策果断,大胆推行;李靖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当宰相;温彦博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不会把“经”念歪;戴胄善于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井井有条。

加上政权稳固,掌握了全国的优质资源,号令一出朝廷,天下闻风而动。

在这种令行禁止的良好氛围中,李世民没有颐指气使,更加倚重敢于直言相谏的魏征。

这是因为他深切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所以不敢率性而为。

一向刚正不阿的魏征倒是对李世民恭维过一番:“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那意思是说,执行力有“载舟”、“覆舟”的两面性,你作为皇帝能够感到老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很对。

唐太宗的“三点式”管理

唐太宗的“三点式”管理
前 , 利用 公 款 出 国旅 游 、 请客 送 礼 、大
第一 点 , “ 选贤任 能 ”。唐太 宗 通过科举考取 、重臣推荐和民间察访等
多条 渠 道 ,广 泛 网络人 才 。在 贞观 朝 廷
里 ,既 有 隋炀 帝 的重 臣 ,又 有 起义 军 的
领 袖 ,还 有 先太 予 李 建成 的谋 臣 ,真 可 谓 “ 湖 四海 ” ,贤 能云 集 。 难怪 当他 五 看到 鱼 贯 而 出 的新 科进 士 时 , 洋洋 自得 地慨 叹 : “ 天下 英雄 尽 入 吾 毂 中矣 !” 果然 ,这 些 天下 英雄 不 负重 望 ,为 他 开 创 一代 治 世 ,发 挥 了决 定性 的 作用 。我 们搞 经 济 管 理 ,也 应 从 战略 角 度 出发 , 坚持 公 开 、 平等 、竞 争 、择 优 的 原则 , 采取 委 任 、 聘任 、选 举 、招 标 、考 任 等 多种 形 式 , 不拘 一 格 选拔 人 才 ,逐 步 建 立起 一 支 政 治性 强 , 有 事业 心 ,有 组 织 领 导 能力 ,能够 开 创 新局 面 的经济 管 理 队伍 和 一 支 “ 生财 有 道 , 聚财 有 方 ,用 财有 效 ”的 企业 家 队伍 。
吃 大 喝 ;挪 用 技术 改 造贷 款建 设 楼 堂宾 馆 ; 不顾 发 展 生产 分 净 吃 光 的现 象 ,在 某 些 地方 和 企 业 ,还 相 当 普遍 和 严 重 。 如 果 不坚 决 刹 住这 股 奢 侈 腐败 的歪 风 , 就 会 影 响我 们 的经 济 发 展 ,甚 至 葬送 整 个 社 会主 义 现代 化 建 设大 业 。 选 贤 任 能 , 建 立 一 支 经 济 管 理 队 伍 和 企业 家 队 伍 ;减 轻 负 担 ,增 强 企业 自我 积 累和 自我 发展 能 力 ;严 惩 腐 败 ,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祖籍陇西狄道,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李世民在位23年间,大唐帝国呈现去一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良臣名将,诸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刘泊、马周、褚遂良等等。

这一统治集团具有两大优势;其一,贞观君臣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其二,贞观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个教训,他们不仅目睹了隋王朝的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明君治国的新境界,提出了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管理指明了道路!一、任人唯贤,重视人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思想盛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仅古代大为盛行,实际上在现代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家天下”、“家企业”,于是带来的便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当然用亲近的人掌管王朝的重大事务当然有其“高效”的一方面,但是相对于它的弊端,它实在不是一种可以推崇的用人方法,当然本文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两种有人制度的优劣,我们要说明的只是——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太宗用人,体现了虚怀若谷的“大”,他在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是敌军的将领或功臣,他们曾经与李氏战场血战,曾经是李氏的阻力,然而这些对于李世民来说都不再重要,在他眼里,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才,他们都将给唐王朝的发展很稳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太宗重用他们,于是那个结果也发生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文明史的国家,祖先们凝聚无数阅历和智慧所创造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管理思想成为我们这些后人的宝贵财富。

这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创造的经验和方法直到今天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今天的管理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面我选取几个方面,结合我自己的看法举几个例子。

首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重视“人”,也就是告诉我们重视人力资源。

比如《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就是从“天下”的角度说明了用贤人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的杰出帝王无不重视“人”。

唐太宗《贞观政要》说:“为政之要,惟在用人。

”明太祖也指出:“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臣。

”充分揭示了处理好领导者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性。

清圣祖说过:“政治之道,首重人才”。

可见,我国从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再到帝王将相无不重视“人”的作用,并且延续了我国整个的历史。

其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为我们解决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企业利润与职工待遇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个问题,关键是企业领导者必须正视职工的欲望,必须清楚“人生而有欲”、“欲不可去”。

“生而有欲”是非常明确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企业员工的心理。

谋求生存和幸福的、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的本能,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不会使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荀子》中有这样一段话:“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就深刻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管子》也有“凡人之有为也,非明之则利之”的说法。

再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重视人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重视“士气”。

我认为这是一种有魅力的企业文化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最为著名的就是《左传》中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还有《尉缭子》中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感悟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感悟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感悟唐太宗的领导艺术作者:李跃金来源:《商情》2008年第23期【关键词】唐太宗领导艺术人才大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贞观长歌》,重现了大唐王朝的贞观治世,气势恢宏,令人振聋发聩。

细细品味电视剧,深深地被唐太宗卓越的领导才能,高超的领导艺术所折服。

像多数创业之初的组织一样,唐太宗领导的“大唐企业”面临内忧外患:外有颉力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内部官员派系林立,百废待兴。

“大唐企业”该往何处去呢?首先,唐太宗亲自领导制定并坚决执行发展战略。

制定战略时,对大唐面临的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国力虚弱,军队的战斗力也远不及对手;同时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例如,范兴的“平胡十策”。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三年休养生息,此间不予颉力决战”的战略。

同时,作为大唐的“一把手”,唐太宗毫不动摇的执行了既定战略。

唐太宗秘密北上与突利结盟,其亲自舍身赴险的举动,显示了执行既定战略的决心和勇气。

制定战略要科学,执行战略更要坚决,这也是现代企业领导人应该向唐太宗学习的。

其次,唐太宗利用其智慧权谋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将识才、育才、用才的用人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1.不拘一格地用人之举。

唐太宗以真才实学作为评价人才的首要标准,不计派别、阶级、亲疏。

重用的人才中,既有来自名门世家的岑文本、李靖,又有出身贫寒的马周;既有跟随他打江山的房玄龄,又有曾是死敌太子建成心腹的魏征,还有曾为颉力帐下第一大将军的阿史那思摩。

真可谓“天下人才尽为我用”!2.从发展战略出发,培育和储备人才,求贤若渴。

贞观初年,长安遭灾,粮食短缺,影响了科举考试,为此,唐太宗移驾洛阳,亲自主持考试,并且增加了一倍的录取名额,专门选拔出身寒门的子弟。

对于当时最年轻的将军李绩,众人都推荐他为御林军的统帅,然而唐太宗却委任李绩担当戍边重任,并且推心置腹地为他勾画了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年后成为大唐第一战将,真正能够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从而使李绩豁然开朗,欣然领命,自然也会干劲倍增。

授权管理无为而治:李世民的成功管理学

授权管理无为而治:李世民的成功管理学

授权管理无为而治:李世民的成功管理学一个不愿授权、什么都干的管理者,什么都干不好。

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积极授权,借力成事,一个真正懂得授权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贞观政要》一书中曾经讲到这么一件事:贞观四年的一天,唐太宗问萧瑀:“我跟隋文帝比起来,你认为怎么样?”萧瑀想了一小会,坦然回答说:“隋文帝勤勉治国,批阅全国的书表奏章,往往从黎明直到日落西山。

隋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常常忘记时间,到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就命令侍从把饭送上来,边吃边议事。

”唐太宗开怀大笑,爽朗地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总怕大臣对他不忠心,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做主,不肯交给下属去办。

他虽很辛苦,事情不一定办得好。

大臣们摸透了他这个脾气,都不敢直言,常常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口惠而实不至,我怎么敢像隋文帝那样?天下地方那么大,四海的人这么多,国事千头万绪,只有请部门去商量办事,遇到大事报告宰相认真考虑,有了妥当的办法,再报告我准奏,然后执行。

天下各种事情,都由皇帝一个人来定,那怎么能行呢?如果皇帝一天处理十桩事,其中五桩事处理得尽善尽美,另外五桩处理得不好,一天出五条差错,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谬误积起来,岂不是要毁坏国家吗?把事情交给有才能的人办,自己高瞻远瞩,专事考核官员的功过,于国于己不更好吗?”唐太宗充分分权,注重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各司其职。

很多管理者习惯了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不能说这样的领导无才,只是其才能太多,以至劳多却不得实质性的收效。

这种管理者还认为只有自己对所有的事情很清楚,只有自己才有可能高效地处理问题。

在人们的眼里,三国时蜀国的宰相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并且非常勤政,连他自己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事必躬亲。

蜀军上上下下,事无巨细,都由他亲自过问、领导、布置,小到军队的钱粮支出,他都要一一审查。

蜀国的大小将领,也都机器般地听从他的调遣,可以说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500字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秉持“以求修身、以德治天下”的理念上。

他主张贤明礼义、利民惠众,以正义待人,可以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治、爱护百姓,始终保持尊公、审慎治国的原则,注重国家的发展,实行廉洁仗义的政治。

他还认为统治者应该根据国情谨慎施政,加强军事力量,发展经济,以正确的思想来统治国家,并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处理百姓间的关系,使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唐太宗还认为官员应该勤勉尽职,认真担任职守,不徇私情,以便保护百姓的利益,匡正国家不正之颠。

总之,唐太宗的管理哲学强调求修身、以德治天下,努力实现仁政,以保障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成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一种卓越体现。

大唐第一CEO李世民成功秘决

大唐第一CEO李世民成功秘决

作为领导者,有上中下三个类别。

诸葛长青认为,最高级别的当属“文韬武略+人才济济”。

如果没有文韬武略,那么你就至少学会如何吸引人才……你吸引的人才多少、素质多高,决定了你事业辉煌有多高。

----题记韩斌先生认为,如果三国时代是一本人才学的典章教本,那么贞观盛世则是一本CEO的管理实践手册。

CEO李世民的治理能耐,则可用十六字管理真言总结。

李世民的“文韬武略+人才济济”成就了他的千秋大业。

而韩斌先生总结的——“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检节用、宽厚爱民”则是他吸引人才的秘密“葵花宝典”。

韩斌先生指出,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贞观长歌》和稍早的电视剧《贞观之治》描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

他是中华第一盛世的开创者,也是历史上盛唐近300年繁荣昌盛时期的起点。

“狂人”作家李敖点评唐史曾经说,领导人谨慎而小心,低调而坚持,通常是开创事业格局的起点。

作为领导人,李世民开创出四方朝拜的天可汗帝国,成为中华第一大帝;经济实力强盛,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当时之长安,则可比今日之纽约,成为四方汇集的国际大都市。

但是,现代企业界往往只知三国历史,却不晓贞观。

如果说,三国时代是一本人才学的典章教本,那么贞观盛世则是一本CEO的管理实践手册。

CEO李世民的治理能耐,则可用十六字管理真言总结——“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

领导者要学会韬略,没有韬略,你只需学会如何吸引人你才……这十六字领导人真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盛世贞观之治,也成了现代企业CEO的管理启示录。

掌管上万名员工,排名中国第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上海外服公司总经理顾家栋最喜欢借古喻今。

评论说,屈己纳谏,强调的是领导人个人修为、态度以及避免领导人一言堂的决心;任贤使能是一种量体裁衣的团队组合人才学;而恭俭节用则是成本意识,宽厚爱民是市场导向,李世民真正做到了修身而治天下。

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忍耐人才、诚心求人才……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却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成功的法宝,完全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

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

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与唐太宗的治国用人之术及其组建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

那么唐太宗是如何在开国登基不久,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组建成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团队的呢,任官惟贤才自古管理即以人为本。

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

他认为争天下的关键是有争天下的人才。

因此,李世民早在即位之前的秦王时期,就广纳贤士,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

为世艳羡的秦王府臣正是李世民为收人心、组团队建立的人才库。

这些人才都成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为大唐创业直至贞观盛世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自有识人用人之道。

首先,内选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贞观外臣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评价他“善于躲避嫌疑,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古人不及”,准备授其高位,但有人以“外戚位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后家”进行劝阻,连长孙皇后也不同意。

唐太宗仍坚持拜其为相,终襄大业。

屈突通、尉迟敬德曾为沙场敌将,李世民却能倾心结纳,用之不疑,二人终究效其心膂,立下殊功。

魏征早年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入唐后又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在宫廷斗争激化时,他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本应杀之为后快的唐太宗却被魏征“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气节所感动,毅然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情况,唐太宗是如何让一个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呢?在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家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一、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制艺术.doc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制艺术.doc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儒家十分崇尚和重视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什么是中庸?朱熹在解释《中庸》的篇名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1]他还引用程颐的话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2]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应该是在平常生活中处处遵循的道理,也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总之,中庸的实质就是讲求事情的合理与适度,要求人们用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使之既无过度,又无不及,始终保持适中的状态。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哲理,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折中主义。

将中庸之道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孔子说:过犹不及。

[3]过和不及都会破坏管理效果,因为管理的目的就是力求使人与物等管理对象处于合理与适度的运作状态,发挥出最佳效益。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之道就是让管理者排除个人情感、好恶偏向,秉持理性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客观地分析和把握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变化,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择其中者而行之,做到既无过分,又无不足,既不冒进,又不保守,而是恰如其分。

掌握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对于企业营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中庸之道并不是与儒家其他思想内容相隔离的独立观念,而是渗透在其他思想中,与它们结合,在儒家人生修养论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发挥方法论的作用。

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庸》解释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所谓执两用中之道。

应用在企业经营中,中行或执两用中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法,而是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理念。

例如,在一个公司中,如果纪律严苛,制定规章制度不考虑员工的实际困难而使他们难以执行,只是以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们,就必然导致员工产生逆反心理,与管理者感情冷淡疏远,不会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李世民”的现代企业管理艺术
分类:来源:博锐管理在线作者:日期:2007-10-10 我要评论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出类拔萃,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民君治国的新境界,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企业指明了道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其实,太宗也并不就是完人,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他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上谏的气氛,把大臣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到“国家兴旺,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并深知基层民众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为百姓做事,在太宗和他的贤臣集团的努力下,唐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君臣相得,人民安居乐业,不仅国家的统治力和影响力空前强大,而且社会经济也发展迅速。

史家称为“贞观之治”。

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第八任总裁杰克·韦尔齐,他认为:一个成功的CEO,他本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

因此身为一个天才的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他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他们比大多数的CEO都要优秀。

”通用之所以成功,杰克·韦尔齐认为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大有关联。

涉及到用人之道,就联想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他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口口声声在强调,企业的用人理念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是在将人员招聘到企业以后,实际情况又是这样吗?权利没有下放;管理没有达到承诺的标准;连做事都会受到其他部门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限制。

就是有些企业在刚到企业是,的确将权利及时下放了,但是,在你短时间没有做出业绩,他们会认为能力欠佳,从没有考虑到业绩也需要时间,调整市场也需要时间的问题;就是你把业绩做起来了,他们又会考虑,此人会在企业待多久,在辞职的时候是否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呢?
谈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就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道,对人才的重视是太宗成功的最大因素,包括他广开的纳谏之路,并对纳谏之人采取用、引、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十一字,特别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在奖罚之外另外开辟的一条新的途径,引用前人知识,吸取竞争对手之精华,采取对臣子的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方式激励和奖罚并存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