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习心理的概述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确2.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 童的期望得以实现,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对未来的影响: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 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成为不信任 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详细讲解《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 (3)消退
•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 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 ,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 为消退。
• (4)惩罚
•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 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 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
•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 如果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出现,但没 有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伴随,使条件刺激 失去信号意激泛化与分化:
•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 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 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 件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2、基本观点
• (1)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
• (2)认为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 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 得的。
•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 (1)效果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 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 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 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 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 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 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 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 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 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整理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主题二:学习的基本理论1.? 宗旨建构关于学习理论基本知识的框架。
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合适的学习理论不能象医生的处方那样告诉我们怎样进行教学。
但是,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最可行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学原理,这些原理是简要地用中介的心理过程和因果关系的词语陈述的。
再者,借助合适的学习理论,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学与教情景中重要因素的方法。
2、学习的目标1)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2)重点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学习理论,用它来解释你成功学习的经验,形成你自己的学习观。
3、学习内容1)刺激—反应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3)折中主义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学习过程做:列举一到两个你自己最成功的学习(教学)活动(方法),并用文字把这个学习过程仔细地描述出来(学习的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结果状态)。
列举一到两个你自己最失败的学习(教学)活动(方法),并用文字把这个学习过程仔细地描述出来(学习的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结果状态)反思仔细思考一下,在这两类学习过程中,哪些是导致你成功的因素(主客观)?哪些是导致你失败的因素?为什么?学习1)阅读提供的学习材料(主要的学习理论),与邻座讨论并用铅笔填写下表:较适合解释情绪、动作技能与行为习惯的学习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刺激与反应接近、强化程式、模仿、替代强化S—R 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与改变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意义主要的代表人物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习得的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理论流派学习适合解释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斯皮罗、威特罗克知觉、、理解、前概念、生成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适合解释情绪、动作技能与行为习惯的学习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内驱力、刺激与反应接近、强化程式、模仿、替代强化、S—R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与改变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罗杰斯、马斯洛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人际关系自我潜能的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较适合解释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托尔曼对目标的预期、辨别、刺激情景的整体性是对环境有关信息的组合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折中主义学习理论较适?辖馐捅冉细呒兜娜现 ? 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顿悟、发现、认知结构的特点、注意或心向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组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意义主要的代表人物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习得的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理论流派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在过去的20世纪,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对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知识重点:第二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知识重点:第二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3)教育心理;它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的目标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4)群体心理;教师、学生都是学校的群体,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个体差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
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
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它对促进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测验、等级评定、面谈和观察等。
8)教师心理;教师在师生双边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角色和专业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4.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与完善阶段。
5.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但应把心理学放在首位,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为生物的存在,他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6.杜威—从做中学,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教育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学生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心理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记忆、思维、创造等心理活动。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包括注意力的选择、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思维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挥等方面。
三、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
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行为与行为问题学生行为与行为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行为与行为问题涉及到学生的纪律、人际关系、品德发展等方面。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与行为问题,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
五、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是指学生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六、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其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实现自我发展。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目录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学生心理 三.教师心理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五.学习心理 六.教学心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01
02
教育心理学 的基本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01 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拥有独 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Q&A
学科范畴:是心 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交叉学科。
学科性质: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中间科学。
学科作用:以应 用为主。
0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巩固练习
1、在宏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子系统过程。下列不属于该系统过程要
素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育机构
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 A.理论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D.边缘性学科
3、【判断】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 相互作用过程展开 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
巩固练习
4、1898年《动物的智慧》一文公开发表,该文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之父,他是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华生
5、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核心内容纲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愦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②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睞,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总论(2)学生与学习心理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3)教学与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核心内容纲要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概念,理解各种主要流派学习理论,理解认知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学习的概念、学习的基本理论本章难点: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学习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不学习个体就难以在社会中生存,社会也无法延续,更谈不上发展了。
对学习本质及其规律的探讨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领域,也是构成其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各个心理学流派都从自己的研究立场出发,试图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学习?2、学习是如何实现的?3、有效学习的条件是什么?一、学习的概念长期以来,心理学对学习有种种解释,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如教材P23所列,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而非源于成熟。
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判断,个体的练习,还包括个体与环境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具体来说:一方面指个体生活习得的累积,如习惯、知识、观念等;另一方面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如通过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或是偶然情景中的生活体验(如旅游)。
要注意将学习导致的变化与成长成熟所导致的变化分开(如站立行走等行为的变化)其次,学习必然伴随变化的发生,可能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能是内隐行为潜能、心理过程的变化。
第三,学习带来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一些转瞬即逝的变化可以不经学习产生,例如视觉的暗适应、明适应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又如疲劳可使运动员技术动作变形,药物(如酒精、麻醉品等)可使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伏变化,但这些变化均为暂时的,经适当休息调整可消失。
第四,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不仅人类普遍具有,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的学习;既有学校中的学习,也包括从出生以来就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二)次广义的学习仅指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区别1、学习内容不同除直接经验外还包括大量间接经验2、学习机制不同以语言为工具,掌握概括抽象的经验3、学习动力不同动物学习是被动的,仅为适应环境而发生;而人类学习是一个自觉的能动的过程,更多考虑到改造环境,学习不仅为满足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需要。
(三)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特点: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的。
因而十分强调其过程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高效率。
2、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直接经验作为辅助性、验证性或练习性。
3、学生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二、学习的种类学习现象极为复杂,既涉及学习者内部的过程又涉及到外部影响,既有内容问题又有形式问题,形式既有简单又有复杂。
对其进行研究就必须先进行分类,然后研究学习规律,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由于不同的学习观点及不同分类角度,因此有多种分类。
加涅(R.M.Gagne)的学习分类P26简介力图将行为主义的S-R模式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分类模式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综合性的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反映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一定义一是强调学习是个体能力的成长和改善;二是强调后天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任何新能力的学习都需要先学习从属于新能力的简单能力,要学高级法则,先要学习低级法则,因此加涅的分类也被称为阶梯式学习分类.1、按学习水平分类①信号学习主要指情绪反应习惯的获得,使学生对某种刺激或信号发生一般的扩散性的情绪反应。
如学生看教师发火而畏惧,见考试得满分而高兴等,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代表。
②刺激——反应学习训练学生对某一刺激或刺激群作明确反应,当学生对某一刺激作出正确反应并因此受到鼓励或认可,则这种联结会加强。
如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动作连锁学习训练学生将一系列从S-R联结获得的习惯连锁起来,成为连锁行为。
如学生先敲办公室的门,然后应声而入,向教师敬礼,最后向老师提问。
④言语联想学习实际上是言语的联想行为如口读或书写时字词与声义的连锁。
⑤辨别学习训练学生区别刺激群间的差异而对其中之一作适当反应。
如区分辨认、辩论、辫子三易混淆的字。
⑥概念学习学习如何根据事物的属性将事物予以适当的抽象名称或归入适当的类型。
需要学生会抽象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并辨别其异同,最后加以命名或分类。
⑦规则学习对由若干概念组成的规则的学习,即对各种原理,定理的学习,如乘法口决、英语语法。
⑧问题解决学习利用所学的简单规则,形成高级规则,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前五类基本属于行为范畴内的学习,后三类则为认知范畴。
加涅认为:上述八种学习类型是按层次排列的,较低层次学习的完成是实现较高层次学习的前提。
1971的修改后分类见教材P27。
2、按学习结果的分类①言语信息的学习指以言语陈述的形式存储在学生长时记忆系统中有组织的知识的学习,即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这一类的学习通常是有组织的,使信息的学习和意义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构成系统的知识。
②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如何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类。
属于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的学习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身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
它使个体得以对学习过程执行控制。
与智慧技能的不同足:智慧技能定向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则指向内部学习过程。
④态度的学习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态度的培养,加涅提出三类态度。
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C有关个人品德方面如爱国、关心他人等⑤动作技能的学习又称为运动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
是指向不同范畴的学习,相互间没有层次之分。
评论见教材P29(二)布卢姆(B .S .Bloom)的学习分类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采用科学分类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类。
并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将目标细微化,以达到足以被普通老师操作的程度。
其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尤其是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体系对我国教育影响很大。
已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评价、练习册、复习资料、各类考试设计、诊断手册之中。
具体内容分类见教材P29(一)奥苏伯尔(D. P. Ausubel)的学习分类是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关注在校学生的学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致力于有意义的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研究。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按照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两类:接受学习——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
发现学习——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可见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阶段,其它并无不同。
Ausubel反复强调,不能简单地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的接受学习;反之发现学习也不一定是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灵丹妙药。
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了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如等边三角形与已有的三角形之间为特殊与一般的逻辑关系,而所学学词与原有单词间则无这种关系。
(如father与grandfather,单词前缀)要进行有意义必须先具备两个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并可和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相联系;(内部条件)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有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P31图2-1 两个维度间存在过渡形式(三)国内学者的分类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四种类型,仍被多数国内学者沿用P31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联结理论(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Thorndike(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
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基本观点是“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络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是因为他能形成许许多多的结合。
”把学习看成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是经过反复“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又称“试误论”。
P32-33猫打开迷箱的实验,将一只饿猫关入“问题箱”中,笼外放有鱼和肉。
猫在笼中用爪求食而不可得,于是在笼中乱咬、搔、摇……。
后来,偶然碰到门钮;笼门打开,于是猫逃出笼外,取得食物。
实验者将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将猫放回笼中,笼外仍放置鱼和肉。
此猫仍需要经过乱咬、搔、摇等同样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较少。
如此连续实验多次,所需时间逐渐减少;无效的动作逐渐摒除,最后,猫一入笼内,就能转动门钮而取得食物。
在开门设施与开门反应间形成巩固联系时,学习使产生了。
根据上述实验,他认为学习是一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随君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联结。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没有任何推理演绎的思想,没有任何观念的作用。
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探式的、尝试与错误式的学习,从而提出了他的“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
所以,他的学习理论又被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
他在大量的动物和人类学习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或学习成功的条件)。
①练习律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又分为应用率和失用率。
前者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力量。
后者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或遗忘。
②准备率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联结的形成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③效果率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后发现从效果看赏比罚更有力,必须把练习与练习的结果与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
效果率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红花、口头表扬等。
练习率指导人们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
他对教师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
”桑代克学习的理论的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主要的三条学习规律一直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争论和研究的主要课题,还激起了后来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并作了大量实验,也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重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