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大学毛概第八章课后思考题试答案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练习答案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主义能够搞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5.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6.经济;法律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8.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9.资本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二、单项选择题:ADCBA CAAA三、多项选择题:1.ABDE 2. ABCD 3. ABCD 4. AC 5. ABCE 6. ABCD 7. ABC 8. BCD四、辨析题:1.答:此命题不正确。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富裕。
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3)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2.答:此命题不正确。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排斥计划机制的作用。
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经济手段,而且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与计划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当然,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调节手段,其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3.答:此命题不正确。
(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组织和市场规则
• (1)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 • (2)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功能。 • (3)规范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 (4)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行为。
实用文档
第二节 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
• 首先,要保证各市场主体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禁止垄断及各种非公平因素。
• 其次,规范各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禁止各市 场主体的非法竞争行为。
• 最后,规范竞争商品,防止竞争者使用假冒伪 劣商品进行竞争,损害竞争的公平性
实用文档
第二节 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
➢ 所谓市场交易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 中应遵守的原则和行为规范。
➢ 市场进出规则还要通过保证商品使用价值的有效性,来保证市场 运行的有序化。即市场进出规则要对进入市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做出明确的质量规定和要求,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假冒伪劣商品 进入市场。在这方面,市场进出规则要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做出全 面规定:
• (1)商品的质量要符合要求,低劣商品不能进入市场,以保证 商品使用安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
• (2)商品的效用要符合社会利益,那些不利于社会安定和有害 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商品不能进入市场;
• (3)商品要名副其实,商品的实际质量要与说明书相符,要坚 决贯彻商标法,任何假冒商品都不能进入市场;
• (4)商品的价格、计量和包装等,都要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进 入市场。
• 总之,对进入市场的商品从质量到价格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通 过净化进入市场的商品来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
实用文档
第一节 市场组织是市场有序运行的组织保证
➢ 中介组织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 • (1)商品流通组织。它包括批发组织、零售组织、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本质上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
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原苏联及我国建国后采取的以完全公有制为特征的经济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
建立市场经济就应该满足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一: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因此必须改造我国以完全公有制为特征的传统所有制结构,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生产的社会化完全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而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等)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①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
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其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
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
其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因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
这一机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规模,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四、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
根据上述特征,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要求。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尽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表达了不同层面上的意思,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别,但两者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具有一定联系。
就市场机制来看,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精心整理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以程、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价值形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根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是否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是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径。
考试内容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2. 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行市场调节价格,鼓励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3. 宏观调控体系: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6.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
以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主要内容,这些制度安排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1)预期投资收益率。 (2)企业预算约束的性质。 (3)投资风险程度。 (4)资金的市场供求状况和利息率高低。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 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与失衡
▫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含义 ▫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及其表现 ▫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产生的原因
1.分配的名义收入总量超过产品的实际生产总量 2.经济中存在着引起消费和投资需求膨胀的因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 性
• 一、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分野与契合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 三、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
▫ 1.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 ▫ 2.加强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 3.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 4.加强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 社会总供给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GDP(扣除不可分配部
分)+进口总值 ▫ 影响社会总供给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
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 第二,固定资本结构及利用率。 第三,劳动力质量。 第四,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 一、宏观调控的模式 •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 (一)充分就业 ▫ (二)价格稳定 ▫ (三)经济增长 ▫ (四)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 (一)计划手段 ▫ (二)经济手段 ▫ (三)法律手段 ▫ (四)行政手段
第八章(重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重点)1、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述。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简述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具有共性:资源配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微观层面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经济活动都是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经济运行都是法律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第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第一,在管理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分配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4、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
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
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
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四。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五。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六。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经济结构调整
支撑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 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 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 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
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大型垄断企业,而大型垄断企业的发展是通 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上能够在一定时期中维持垄断利润,而分工与协调又 要求在垄断企业的周围产生中小企业群。因此,在国外一个大型垄断企业一旦技术优势形成,企业的生命周期往 往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上。
毛概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范畴是在()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我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A.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改善生产关系C.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A.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B.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D.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4.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建立()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5.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C.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合D.公司制6.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B.提高企业经济效益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D.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保障社会公平8.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C.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D.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9.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1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实行公司制D.实行承包制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可与公有制相结合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管理法制化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指()A.现代企业制度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D.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
经济结构调整范文经济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改变传统产业比重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经济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人民的福祉。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目标和方式,并以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为例加以说明。
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在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传统经济结构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这种增长方式无法长期维持,容易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而经济结构调整则追求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等方式,实现以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使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变化,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些产业往往利用较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但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
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传统产业比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通常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节能环保的特点,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包括产业升级和市场化。
产业升级是指改变传统产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实现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由资源依赖型到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产业升级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导向、企业的创新和转型以及市场的需求和供应调节来实现。
市场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干预和优化市场机制,推动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市场环境和机会。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经历了由重工业、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初期阶段,到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考点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二元经济结构(见表8-1)表8-1 二元经济结构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的根源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1)就地转移,进入农村工业;(2)转移到城镇就业。
3.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对策(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2)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完善农村教育制度。
(4)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
考点二:产业结构调整(见表8-2)表8-2 产业结构调整考点三:技术进步与“后起者优势”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动过程。
二、“后起者优势”“后起者优势”指后起发展国家面临较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技术高度发达,可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的技术。
考点四: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的演进一、发明与创新1.发明发明指关于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艺或系统的设想、框图或模型,不包含对可用性的任何实证检验和样例试验。
发明是由发明家完成的。
2.创新创新指发明成果转向商业应用,由企业家完成。
一项技术发明能否转变为技术创新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的报酬是否大于零。
二、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1.竞争程度产生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即它能使创新者在与其对手的竞争中获得较多利润。
2.企业规模将影响创新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即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开辟的市场越大。
3.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即企业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控制越强,创新越难在短期内被模仿。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1.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因预期技术创新将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创新措施。
2.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因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经济体制选择的历程:计划经济(1949-1978)——→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92)——→市场经济(1992-至今)。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为什么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的计划经济不适合我国的发展。
※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病:a.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搞大而公大而全,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浮夸风共产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b.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 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 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②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适合战争年代或者战后恢复期,还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
③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逾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但是不能逾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好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完备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产品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产权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又分为:⏹古典的(或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靠市场调节)⏹现代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经济优点:低成本,高效率,有效配置资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a.社会主义还存在社会分工b.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不同利益主体c.还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完成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经济法经济结构调整之解说
经济法经济结构调整之解说
经济法是指一系列法律规范,旨在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经济法在结构调整中起到关键作用。
经济法通过制定、完善、规范社会经济活动,构建了经济活动的法律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便利,同时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法律保障。
例如,在改革市场准入和放管结构方面,要求企业进行注册、核准;在厘清收入分配和安全社会问题方面,要求实施劳动保护政策;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满足公众需求方面,要求以行政绩效形式落实消费者保护原则等。
此外,经济法在结构调整中也充当重要的调节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结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并阻止改革的产生市场失灵的结果,从而确保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如,通过经济法可以建立和强化社会责任,防止垄断行为,预防经济危机,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等。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对比重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进行。
一、加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传统支柱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使经济的主导力量向高技术、现代服务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方向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现代化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
三、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的合理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投资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投资过程中注重扩大民间投资,鼓励创新企业发展。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使得投资资源更加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四、加强人力资源培育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资源,培育和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技能人才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育,使得经济发展能够更加依靠人力资源的支撑,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五、改革金融体制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而言,改革金融体制是非常关键的。
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机构的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内容讲解(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1)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内涵。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其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
(2)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假设前提和基本观点。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
其有三个假设前提:第一,二元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城市现代化部门和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农村传统部门;第二,劳动无限供给。
即按非熟练劳动价格提供的劳动供给远远超过劳动需求;第三,工资水平保持不变。
即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被城市工业吸收完,由农业人均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会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
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只有现代化的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传统农业只是被动地起作用。
其中,工业部门的增长动力来自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来自于利润的再投资,利润又来自于对剩余劳动的有效利用。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因此无论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怎样扩大,总能以不变的低工资水平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供给,工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工资的增长速度。
而后,随着工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张,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下一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很低,工资水平不再保持固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利益也不再全部归于利润,两个部门的收入将随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
最终二元经济将逐渐转换为一元经济。
2.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1)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按照工农业关系的一般发展规律,工业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支持工业阶段、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虽然我国正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但由于长期对农业实行多取少予的政策,使得我国农业一直处于严重“贫血”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 • 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技术进步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 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头土因素的性能 质量及其组合比例,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产品的具体 特点及其功能,改变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从而改变资 源消耗强度,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 • 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 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 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 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 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 优势理论。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进步在 其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更为重大。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有三个假设前提: • 第一,二元经济分为两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 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一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 部门。第二,劳动无限供给。第三工资水平不变。 • 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了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 或者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经济的差异程度,这种差异 程度一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 元反差系数三个指标来衡量。 • 1.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 入比重)与在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 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 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 一般而言,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比较劳 动生产率大于1.
• 美国社会学家M· 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 化。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 (1)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 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 • (2)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 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 (3)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 是在技术方面。 •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 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 (5)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高级化 进程 • 一、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 所谓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 系列企业。 •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 之间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 和数量比例关系。 • 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有:社会 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丁长发 cfding@
•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与衡量指标
•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 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 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 • 1954年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 ①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变。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③以振兴装 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作用。④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 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⑤提高服务业 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 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⑦优化产 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 ⑧实施互利共赢的 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 级。
• 1.社会需求。定义。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 调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包括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 • 首先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需求,个人消费需求是消费需求影响产 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其变化和升级 都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 其次,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 产的投资需求 • 最后出口需求。
•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对策
• 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重点 • 1.原则:①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
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 优化配置。 ②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 平。 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 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 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④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后发劣势:英文名称“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 对后来者的诅咒”。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 一人杨小凯北京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 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 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 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 展。为什么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 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 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 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 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 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 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 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 制约后发优势的因素:资金、制度、人材、环境、既得利 益集团等制约。
• 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 第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小城镇建 设,逐步完成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 移历史性任务的必由之路。 • 第二,急促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 设施建设。 • 第三,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这是实现资源节约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 的有效途径。 • 第四,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大量吸引劳 动力就业。
•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的必要 性
• ㈠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 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如2012年产业结构: • 10.1:45.3:44.6。 • 1978年为:28.19:47.88:23.94 2.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 ,发展层次低:①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存在结构 、技术、集约化程度、基础脆弱等。②第二产业:重化工 业比重大;制造业以组装加工业为主。基础工业与加工工 业增长不协调,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总体落后于一般 加工业,加工业能力过剩、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传统 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③第三产业总体水 平落后。
• 2.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技术进步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益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 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率发展的运动过程。表现: • ①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形成新产业 。和产业集群②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 造。③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 3.制度安排。首先制度安排影响资源配置方式。 其次,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再次 ,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
• 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 • • • 1.就地转移,进入农村工业。乡镇企业 2.转移到城镇就业 3.劳务输出。 4.城市群
• ㈢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对 策
• 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 2.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 地转移。 • 3.完善农村教育制度 • 4.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
• 第四,城乡消费水平悬殊。 • 成因: • 1.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 平差异。 • 2.传统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分割。 • 如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 • 3、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 城市偏好和产业偏好
• 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 • ㈠我国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 • 1.土地资源的刚性制约。 • 2.即有的制度安排。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粮食供给 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 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
• 第三,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 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2. 51∶1, 2002年为3. 10∶1, 2003年则达到3. 23∶1,2006年为3.28:1 ,绝对差距为8172.5元;2007年为3.33:1,绝对差 距达到9646元;2008年城乡收入比扩大到3.31:1, 绝对差距首次突破万元,2012年为3.13:1。如考虑 城市居民在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福利, 城乡居民收入比则可能高达5∶1到6∶1之间。而世 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 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 • 国家发改委 “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 究”课题组* 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 究 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25期 第10页。
• 198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 8∶1. 18∶1, 1990年扩大为1. 9∶1. 17∶1, 2002年进一 步扩大为2. 53∶1. 31∶1;2008年为2.83:1.41:1.与 1978年相比,东部与中部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提高了近 20倍,相对差距也提高了3%;而东部与西部居民收入 绝对差距提高了近22倍,相对差距拉大了15%。2007 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万元,全国人均达到13785.8元,但是,地区间居民收 入差距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 入差距(最高与最低地区比较)由2006年的11747元扩 大到1361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7005 元扩大到了7816元。从省际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 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 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