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版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九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武汉模拟)“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了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D.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选D。
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它客观上动摇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及封建的经济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因而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解析】选C。
材料中的对英“晓谕”体现的是乡绅对土地国家的感情,不是乡绅饱读儒家经典的体现,故A错误;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政府的战争,乡绅没有主动指挥,故B错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乡绅“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知中国乡绅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国家观念,故C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近代化的内容,故D错误。
3.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解析】选D。
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正确。
【加固训练】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
判断该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4.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5.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
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考点1|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国门洞开——列强入侵1.背景(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2.主要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 ①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③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及居住权、军舰“巡查贸易”权等特权。
④影响: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中法新约》,列强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4)中日甲午战争:①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②《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法、德干涉未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①概况: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的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的防御炮台,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辽宁抚顺一模)下面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报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反映出( )A.大中华思想下的历史误区B.主观情感影响历史记录C.主观想象不具备史料价值D.大众媒体刊载不足为据解析:B 首先必须明确中日谈判的基本史实是存在的,两国大众传媒的报道并非主观想象,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 、D 两项错误。
两组图片的区别是,中国的报道突出李鸿章的中心位置,日本的报道突出伊藤博文的中心位置,两国媒体的主观情感影响了历史记录,B 项正确。
任何国家的传媒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并非大中华区独有,A 项错误。
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3.(2018·云南昆明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解析:A 美国因为美西战争丧失了参与瓜分中国的最佳时机,于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本质是在承认各国瓜分中国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要求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各国开放,有利于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
2020版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d无答案)
2020版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d无答案)一、单选题(★★) 1 .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2 .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D.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3 . 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D.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4 . 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6 .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
这反映了()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解析:选B题干中“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反映了清政府仍想“闭关锁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政府仍有些故步自封,固守天朝上国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中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如何处理对外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
2.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上层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
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B.谋求制敌之道C.缺乏理性反思D.改进外交策略解析:选C由材料“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可见清朝统治者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理性反思,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卸责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缺乏主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
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B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1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试题
6-1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选择题1.[2018·辽宁五校联考]近代史上一次侵略战争中,外国政府对自己的谈判代表提出要“废除垄断性的广州贸易制度”。
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A.扩大鸦片贸易掠夺更多财富B.增加对华商品输出的集散地C.以上海代替广州的贸易地位D.加强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
材料中“废除垄断性的广州贸易制度”的信息说明列强想通过这一要求加强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商品输出,故B项符合题意;鸦片贸易不是此时主要贸易商品,故A项错误;上海代替广州的贸易地位不是列强目的,故C项错误;此时列强的主要目的在输出商品,而不是加强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故D 项错误。
2.[2018·河北定州中学期末]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 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故A项错误;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布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以看出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故C项正确;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不是“完全”,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压轴]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香港岛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工厂”,A项错误;根据《南京条约》议定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一阶段并未增加,B项错误;香港岛的确可以便利中转,但不是英商对华商品输出增加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根据材料,1842~1844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英商进出口贸易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商,便利了英商对华出口,D项正确。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
一、选择题
1.(2019·黑龙江黑河月考)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
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
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
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解析
2.(2019·陕西洛南月考)1838年,林则徐奉召进京期间受到不寻常的礼 遇,他以私人身份被道光帝召见竟达十九次,随后不久被任命为钦差大 臣。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鸦片走私已引起清廷重视 B.道光帝坚决捍卫大国颜面 C.鸦片输入威胁到清朝统治 D.禁烟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 答案 C
答案
解析
9.(2019·湖南桃江月考)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据表可知( ) A.清朝政权结构开始走向近代化 B.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C.时局变动导致权力结构的变化 D.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答案 C
答案
解析 依据“1837~1864年”可知,表中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 运动时期的历史现象。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八旗军战败,导致政府需 要大量汉族人担任地方官员,这说明时局变动导致权力结构变化,故C项正 确。近代化的政权结构应体现民主性、制衡性,表中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 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汉族官员人数增加,与“地方机构半殖民地”无关, 故B项排除;当时地方并没有与朝廷对抗,故D项排除。
解析
12.(2019·安徽六安一中月考)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 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 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 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课题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凉四部曲”2.中华民族的奋起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4.抗日战争5.解放战争[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了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2)《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
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6)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7)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
(8)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9)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1)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经过14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5讲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淮南市高三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
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
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解析: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故A项正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1840年,推行鸦片贸易合法化,说明鸦片贸易是有利可图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提出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但并未充分体现政党的利益,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有反思的意思,只是客观陈述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错误。
答案:A2.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
这()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解析:“林则徐上年禁烟”是道光帝所派,但材料中又“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故A项正确;材料中“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表明妥协的开始,直至《南京条约》签订,“缓兵之计”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保护林则徐”与材料中“重治其罪”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是迫于军事压力而非大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7·合肥市高三质检)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解析: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2020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一)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时检测(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解释说:“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解析:选B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A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故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D项错误。
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
”该不平等条约是()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胶澳租界条约》解析:选C《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并割香港岛予英国,与题干相符,故C项正确。
3.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增多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非中国出口,故B项错误;“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 项正确。
4.(2018·浙江11月选考)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岳麓版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西五校第三次联考)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
”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解析根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可知其意在强调吸食和走私鸦片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选B项。
答案 B2.(2017·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
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
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解析据题干“弃大洋,守内河……诱敌登岸”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国防中重视边境陆战的塞防思想,故选B项;从材料中“弃大洋,守内河。
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可知,其战略方向是重塞防轻海防,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不出林则徐对西方社会的认识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8·山东日照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解析据题干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选C项。
答案 C4.(2018·贵州毕节模拟)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2020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选择题1、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
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同归于尽”。
这种看法A. 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B. 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C. 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D. 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答案】D【解析】“给“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说明蒋介石害怕由于日本的侵略导致中国共产党势力大增,这种思想显然不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D正确;材料说明的不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A错误;该政策并不会延缓日本侵华,B错误;该措施只是国民政府声音,显然不会顺应广大民众的呼声,D错误。
2、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3、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 D解析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官员掩盖社会阶级矛盾(“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骄自大(官犹诩诩自得……自命为能员)。
D选项“吏治败坏”可涵盖这些意思,为正确选项。
材料所述的“贫富不均”“莠民作乱”现象是官员所掩盖现实,立意在于说明官员腐败而不是揭示战争失败的原因。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效精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效精练)1.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
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4.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的开头说:“英国人在亚洲刚结束了一场战争,现在又开始进行另一场战争了……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正用自己的方法与欧洲人进行斗争。
”他所说的“另一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熠(jiān)矣。
”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榆林一模)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解释说:“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解析:选B 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A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故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D项错误。
2.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解析:选D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故D 项正确。
3.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解析:选C 由材料“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可知中英双方在描述中都提到清军的英勇抵抗,故C项正确。
4.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
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
该机构的设立( )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解析:选B 材料没有说明所收关税归谁所得,也没有体现中外矛盾,故A、C两项错误;“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可得出清朝统治的危机,故B项正确;单靠机构的设置无法体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
5.(2019·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 材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A项虽说法正确,但与题目主旨不符;仅据“治外法权”无法说明清政府的软弱,故C项错误;中外势力开始勾结的事实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6.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
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增开天津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解析:选B 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故B项正确;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上的痛”,故C项错误;D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D项错误。
7.(2019·青岛质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国家意识有所提升,故A项正确。
8.(2019·佛山一模)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B项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得出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项正确。
9.(2019·德州期中)甲午战争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
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
由此可见,赫德认为( )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解析:选D 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项;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项;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项。
10.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解析:选A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缓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也保留清政府,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的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列强在华存在利益的冲突,C项夸大美国“门户开放”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没有体现出美国在华势力范围的变化,故D项错误。
11.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解析:选A 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时期,我国南方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革命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清政府的信息,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对整个中国的侵略加剧,故D项错误。
12.(2019·廊坊期中)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解析:选D 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务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均初步向国际惯例看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
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
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
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
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
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纪行》。
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
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12分)(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13分)解析:第(1)问,从边疆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分析不同所在。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边疆研究著作,可知其变化为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研究边疆主要是由于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根据材料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可知在近代中国研究边疆形成高潮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另外,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