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

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2 专业设置不够灵活。专业 面对市场 、 应市 . 适
度超前和保证重 点原则 , 以超前性 的专业打开毕业
生 的就业之路 , 以重点专业保持学校稳定和扩大学 校 的影响。
场变化而作 出调整 的能力较弱 , 导致高职人才产销
不对路的矛盾。 3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教学 内容忽 . 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构建 。教材选用和
构成结构不尽合理 , 高学历 、 高职称教师 比例偏低。 相当一部分专业课 教师理论知识 比较扎实 , 自身 但
问题 。
作者简介: 刘淑艳(9 1 , 辽宁朝阳人 , 17 一)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理论。

8 ・ 7
维普资讯
1培养 目标定位 不准。一些 学校 的课程体 系, .
扎实 、 能力全面、 素质过硬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 2 加强专业建设。要树立市场意识 , . 主动适应 地 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 优化专业设置; 要解决好专业
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 , 设置的专业 口径应适 当宽广

较多地沿袭 了普通高等教育或是以往中专教育 的模 式, 单纯把学生培养成了“ 本科压缩型” 人才或“ 岗位
技能型” 人才。这种状况很难培养 出快速发展 的社
会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 、 全面 的素质和广泛
些, 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专业设置要体现适
根 本性 问题 。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
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 , 操作技 能的考 核也 占了很 大比重 , 但只有 4 . %的学 生认 为现行的考核方式 33
为了进一步了解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 掌握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探究——基于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实证调查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探究——基于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实证调查


高等 职 业教 育人才 培养 的社会 适应 性现

“ 职业 教育人 才培 养模 式 ” 是 指 在 一 定 的 教
育 理念 、 教育 思 想 的指 导下 , 按照 特 定 的培 养 目 标 ( 含 培 养 规 格 ), 依 据 制 定 的 适 应 国家 、 社 会 对
习实 训 的 力 度 , 开 始 面 向社 会 、 面 向市 场 , 开 始 注 重社 会 和个 体 的双 重 需 求 , 并 取 得 了 较 大 的 成
引起 高度 关注。本研 究通过对湖北省四所高职 院校 人 才培 养的现状进行 实证调 查发现 , 高等职 业教 育人
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 目标不全面 、 师资建设薄弱 、 教 学方式单 一、 缺乏校 企合作 、 教 育 保 障条件 不足等 方面, 分析 了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 不足 的原 因, 并提 出增 强高等职业教 育人 才培 养的社会
从教育 方法 的角 度应该研 究学 习 的主体是 谁 , 这
是 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关 键 性 问 题 。 人 才 培 养 总 体 上 包 括 培 养 什 么 样 的 人 才 和 怎 样 培 养 人 才
两部 分‘ , 它决 定 着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课 程体 系、 教 学方 式 、 教学 形 式 、 运行 机 制 以及 非 教学 培 养途
V0 1 . 3 3
No . 6, 201 3
高 等 职 业教 育人 才 培 养 的社 会适 应 性 探 究
— —

基 于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实证调查
陈海 岩 , 张 神
4 3 5 0 0 2 )
( 湖 北师 范学 院 教 育科 学学 院, 湖北 黄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高职院校扮演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助力。

如何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在加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内涵与特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是指在培养过程中规定的旨在评价培养目标达成程度的一系列要求。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应具备以下内涵和特点:1. 适应性和灵活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应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调整,并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2. 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

因此,人才培养标准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将实际工作需求与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质量导向和结果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应该将培养质量作为核心,注重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评价体系应以培养结果为导向,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客观准确地评价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指标,以全面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与成果。

1.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评价体系的基础是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是培养计划的根本,而毕业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时的综合能力要求的描述。

评价体系应该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一致,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测评,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培养效果。

2. 测评方法和工具:评价体系应该使用科学准确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评。

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包括考试、项目实践、实习评价、综合测评等多种评价方法。

同时,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兴技术进行测评,提高测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关键词 : 职毕业生 ; 会 适应性 ; 高 社 社会 适 应 能 力
中图分 类 号 :75 G 1
.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7 6 ( 0 1 0 - 0 -2 17 —8 4 2 1 ) 30 70 0
( . |
. . . . 夺
. . . . . ・ ・ ・ ・ 夺 夺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幸 幸 夺 ÷ + 幸 ÷ ÷ ÷ ÷ + 辛 + 串 夺 牛 ÷ ÷ 夺 性 是反 映一个 人 与他 人 、 社会 和 周 围环 境之 间 的相 互接 纳 、 同作 用 的一 种状 态 与过 程 , 一 个 人 面 共 是 对复杂 多变 的外 界环 境 时 所 做 出 的各 种 适 合 生 存 反 应 的 程度 , 主要包 括对各 种 生活环 境 、 际关 系 、 习 与工 作方 人 学 式、 压力 与挫 折 的适 应 能力等 方 面 。 良好 ) 会适 应 性 可 社 以为个 人 的牛存 创造 有 利 条 件 , 提供 良好 的发 展 空 间 , 可 以更好 地 实现个 人 的 人 生 价值 和社 会 价 值 。大 学 生 是 当 代青 年 中的佼佼 者 , 国家 和 社 会 的 主要 建 设 者 , 们 的 是 他 社会适 应性 如何 , 不仅 关 系到 大 学 生 本人 的前 途 和 命 运 , 而 且 也 影 响 到 整 个 社 会 的 繁 荣 、 定 发 展 。 本 课 题 主 要 稳 针对 占有 我 国高等教 育 半 壁 江 山 的 高 等职 业 教 育 毕 业 生 的社会 适应 状况 进行 研究 , 旨在 了解 高职毕 业 生 的社 会适 应能 力状况 , 为在 校 高 职 大 学 生 学 习 目标 的确 立 提 供 依 据 , 高职毕业 生 进一 步 适 应 社 会 指 明 方 向 , 高 职 院 校 为 为 的教 育改革 提供 参 考 。

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职教育在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文将从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高职教育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I. 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高职教育以实用性为导向。

与普通高校注重理论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受更多的实训课程和实习机会,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其次,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密切,将产业需求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确保毕业生具备符合行业标准的技能与素养。

这使得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最后,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通过实习、就业推荐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II.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仅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特长。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新兴行业的急需人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高职教育也需要相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此外,高职教育还应重视传统优势领域的专业,如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等,确保为社会提供各个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同时,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还需注意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型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应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

III.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实训设备和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期机制,开展产学合作项目,引入企业教师,使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更加紧密结合。

高职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高职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人 才培 养 指对 人进 行 教育 、培 训 的过 程 ,使 其成 为 各 种职 业 和 岗位要 求 的专 门人 才 。 由于大 部 分生 产性 服 务 业是 知 识密 集型 和技 术 密集 型 。因此生 产性 服 务业 对 人 力 资本有 比较高 的要 求 。
动态 匹配 是指 在社 会 需求 发 生变 化 时 ,高职 院校 的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 > 1 1 0 1 分 析 与 探 究
第 二类 ,围绕 专业 设 置 、人 才 培养 对 高职 教育 与社 会需 求 的动 态匹 配开展 研 究 。蓝劲 松认 为 ,高 校专 业设
置 的变 革原 则是人 才 市场基 础性 调 节与 政府 宏 观调 控 的
1 0 9<< Ne w Cu r r i c u l u m Re s e a r c h
高 职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人 士 言 养雨 土 合适应l 性的 理 论 研 木
◇苏 州 工业 职 业 技 术学 院 张译 匀
摘要: 针 对 江 苏 生产 性 服 务 业 对 高技 能人 才 的社 会 需 求量 大 、 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 , 从 高职 院校 培
生产 性服 务业 是 指提 供 中 间需求 性 质 服务 产 品 的企 业集 合 .其 服务 对象 是 面 向企业 而 非最 终 消 费者 。它 是
文分 为如 下几 个方 面分 析 : 第 一 类 ,从 社 会需 求 角度 探讨 人 力 资本 在产 业结 构 调整 过程 中 的作用 。S c h u h z 认为 ,人 力 资本 是经 济增 长
人 才 供给 能够 及 时地适 应 这种 要 求 。匹配 体 现在 两个 层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和 创业 能力 , 最终 目的是提 升高职学 生 的社会适 应能 力 。 二、 创业型经济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
切实 际地去 创办企 业 、 践行企 业 创建 活动 。创 业 型经 济和 社会 一方 面倡导 创 新 型 、 会 型 的创 业 和生 产性 创 业 , 机 另

方 面倡导 爱 岗敬 业 和 以创新 、 业精 神发挥 自身 的专 业 创 三、 高职 院校学 生社会 适应 能力培 养的探索与 实践 创 业型 经济 时代个 人对新 的变 化 、 的环境适 应 能力 新
时 代赋予 职业教 育 的责 任 。

高等 职业教 育培养 应用 性 、 职业 型人才 保证 了高职学生 就 高职教 育培养 人 才 的应 用 性 是指 将 知识 转 化 为物 质 的能 力 , 是高级 专 门人才所 必备 的一 项实 践技 能 。对 高职 学生 来说 , 动手 能力 与其他普 通 高等教 育相 比有着 本 专业 质 的区别 和特 殊 的 意义 。普 通高 等 教育 是 培养 学 生成 为 名 能够 系统地掌 握一 门专业 理论 知识 , 事创 造性 劳动 从

立业 , 后才 能创新 业 。 而 需要 , 而且也 是地方 经济发 展对 院校 的客观 要求 。如何 提 业 、


创业 型经济 是相 对 管 理型 经 济 而言 的 。管 理 型 经 济
是 以现 有企业 为平 台, 通过 运行企 业 内部的价 值链 和企 业 外 部 的价 值 网络 , 现价值 增值 的经 济形 式。创 业型 是 以实 以创业 机 会为 切人 口 , 过 获取 经 营资 源 , 通 搭建 企业 内部 的价值链 和企业 外部 的价 值 网络 , 而 实现价值 增值 的经 从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前瞻性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前瞻性

(下转第187页)摘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研究中的热点,目前较多论文探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绩效评价体系、支持条件等方面,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和前瞻性方面较少。

本文从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前瞻性定义的界定入手,深入探讨二者的关系,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订单式”适应性前瞻性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Occu -pation Prospective of "Order Type"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ZhaoXianAbstract Ordertypetalenttrainingmod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hottopicinrecen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buttheresearchesonthesocialadaptabilityandoccupationprospectivearelessthanotherrelatedresearches.Startingfromitsdefinition,thispaperfurtherexplor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andproposestheoptimizedplanforordertypetalenttrainingmode.Key words "ordertype";adaptability;prospective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ofManagement,GuangdongFoodandDrugVocationalCollege,510520,Guangzhou,Guangdong,China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课程设置与开展等方面进行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

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相关文献,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这些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其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将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不够灵活,与市场需求脱节;(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如何更好地量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指标?(2)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和社会的,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4)如何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9 术H CEO 学 RR A I R E
职 时 业 空
2 年1 0 1 1 月 1
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罗 艳
(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 0 0 ) l 5 7
摘 要 :利 用 文献 资料 法 及 专家 咨询 法分 析 并选 取 高职 院校 毕业 生社会 适 应 能力 的评 价指 标 ,通过 层次分析法及 M t a 】 b软件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得 a 出其相 应 权 重 ,构建 高 职 院校 毕业 生社会 适 应 能力 评 价指 标 体 系 ,为 高职 院校 在人 才培 养模 式及 内涵 建 设 等方面 提供 理论依 据及 指 导建议 。 关键词 :社会适应 能力;层次 分析法 ;评价指标 体系
会 适 应 能 力

价 要 素 C3 1 价值观
图1 高职院校 毕业生
( )完成层次模型后 ,将各层 因素对上 一层 因素 1 的相对 重 要性进 行 两两 比较 ,请有 关 专 家给 出判 断 矩 阵的元素值 ,从而得到层 次分析 的判断矩 阵。假定 A层元素与 B层元素 B1 2 ,B ,…,B n有联系 ,则构 造 的判断矩 阵如表 l所示 :


高 职 院


业 生 社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社 会 适 应 能 力 概 述
社 会适 应 能力 是一 种 综合 能力 。 关于 其具 体 包 括一 些什么能力 ,至 今仍 没有定论 。根据 高职院校毕 业生 自身特 点 ,综合 现有研 究成果 ,本文 采用 多种方 法 ,对社 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包括 ( ) 1 文献资料 法 :运 用现代 教育理 论和方 法 ,结 合哲学 、 管 理学 及 其他 理论 基 础 ,对 高职 院校 结合 社 会实 际 进 行教 育 改革 的 理论 进行 探索 ,筛选 高 职 毕业生 所 应具备 的社 会适应能力特征 。( )专家咨询法 :通过 2 向多位 高 职 院校 的教 授及 毕业 生就 业 工作 专 家就 高 职 毕业 生 社会 适 应能 力指 标 进行 咨询 ,对高 职 毕业 生 社 会适 应能 力 所包 含 的因 素整理 归 类 ,在 意 见相 对一 致情况下 ,统一从 四个 大的方面 ,共 包括 十三种 要素 作为衡 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标准 。 ( )层次分析 3 法及 Ma l b软件 的应用 :运用层 次分析 的理论和方 ta 法 建立 社 会适 应 能力 指标 评 价模 型 ,对 不 同层 次要 素通 过分析 比较量化处理 ,利用 Ma l b软件对相应 ta 的矩 阵进 行计 算 ,从 而确 定各 要 素对 社 会适 应 能力 的影 响权 重 。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研究.doc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研究.doc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研究作者:薛建明李继林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3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出现了社会适应性危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五轻五重”。

职业院校应树立育人为本理念、优化培养过程、注重师资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办学,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作者简介]薛建明(1963- ),男,江苏盐城人,淮阴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李继林(1979- ),男,湖北荆州人,淮阴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江苏淮安223003)[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DJA080192)[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5-0168-02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透过经济全球化视角,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依然是薄弱环节,尤其是东西部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从职业教育发展内涵来看,人才培养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一、职校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性危机及其主要表现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常指个体进入社会后,在与社会互动中,为达到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各方面所具备的有序列、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对环境健康的心理反应和调整行为方式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征。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强,社会生活节奏快速提高,职校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性方面问题凸显,产生了较大社会负面影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理论研究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理论研究

包 括 自: 改 变 和 改 变 环 境 身
在 现 代 生 活 中 . 们 对 环 境 的 适 应 . 适 应 的 人 从 方 向 上 看 大 体 上 有 两 种 : 种 是 消 极 的 适 应 这 种 一
里 . 种 观 点 都 强 调 物 种 生 存 的 特 性 , 能 够 生 存 两 将 的 物 种 视 为 具 有 “ 应 的 价 值 ” 《 阅 增 普 通 生 物 适 。 陈
点 研 究 的 内 容 包 括 适 应 性 的 基 本 内 涵 与 定 义 , 及 如 何 就 职 业 院 校 本 身 的 特 点 . 构 建 适 应 性 的 理 论 框 架 以 来
等 重 要 问题
关 键 词 : 业 院 校 ; 会 适 应 性 ; 才 培 养 ; 论 职 社 人 理
作 者 简 介 : 伟 ( 9 5 , , 苏 句 客 人 , 苏联 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教 师 , 士 , 要 从 事 职 业 教 育 管 理 徐 1 7 一) 男 江 江 博 主
( ) 应 一 适
体 . 且 认 为 这 些 有 机 体 必 须 适 应 物 理 的 、 机 的 并 有 和 社 会 的 环 境 而 且 , 资 源 的 竞 争 使 得 那 些 适 应 对 性 好 的 系 统 能 够 生 存 . 那 些 差 一 点 的 系 统 就 必 须 而 另 找 资 源 或 消 亡 。 《 国 百 科 大 辞 典 》社 会 学 ) 于 中 ( 关 适 应 的界 定 是 :社 会 互 动 形 式 之 一 。 困 难 的社 会 “ 在 环 境 中 . 过努 力 获 得 生存 与发 展 的条 件 . 现 自 通 实
职 教 论 语 Z I O LNU H I U Y J A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理论研究

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

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
年份
19 9 9 2 01 0 2o o 4
2o o 7
总计
16 2
8 8
l9 1
7 7
数 据 来源 : 国 高等 学校教 学精 品课 程建 设 工作 ht: ww j k n t o / 全 t I p l w. c e c r p .n
( ) 业情 况较 好 , 养 模 式 紧跟 市场 需 求 三 就 培 截至 21 0 0年 9月 . 东 省 高 职 就 业 率 为 9 . % . 比于 研 广 49 O 相 究 生 就 业 率 的 8 .1 72 %及 本 科 生 就 业 率 的 9 .2 .都 要 高 出 几 2 % 0 个 百 分 点 . 业 形 势 较 好 。 同时 。 1 据 显 示 广 东 省高 职 毕 业 就 图 数
全 国
11 6 3 3 8 8 2 7
l0 l9
广东
1 3 2 7 6 0
6 8
比例
80 % .7 7 0 % .5 6 8 % .8
6 1% .3
2 0 01
l4 2O
7 6
6 1 % .3
数据 来 源 : 中国教 育在 线 h p/g c 1 n t : kxe . t 1 1 2 2 4 2 2
对 人 才 的需 求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决 定 了经 济 发 展 的潜 力 广 东高 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现 状 ( ) 东 高 职 院 校 数 量 和 规 模 不 断 壮 大 . 为 本 省 高 等 教 一 广 成 育 的 中坚 力 量 广 东 省 从 19 9 2年筹 建 第 一 所 真 正 意 义 上 的高 职 院 校 — — 深圳 职业技术学 院开始 发展到 2 1 0 0年 的 7 6所 . 占全 国 1 4 20 所 高 职 院校 的 61% . .3 占全 省 12所 普 通 高 校 的 5 % . 展 速 度 3 8 发 迅 速 。 与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相 当 的 江苏 、 江 、 浙 山东 三 省 相 比 . 省 四 份 高 职 院校 的 发 展 水 平 相 似 .其 中广 东 高 职 院 校 总 数 位 居 第 二 . 职 院 校 占本 省 高 校 总 数 的 比 例 位 居 第 一 . 明 广 东 高 职 高 表 院校 的 发展 规 模 与 经 济 发 展 规 模 相 适 应 . 才 培 养 适 应 广 东 省 人 经 济 发 展 对 人 才 的需 求 表 1 广 东 高职 院校 数 量 及 其 占全 国高 职 院 校 的 比 例 表

多学科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研究

多学科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研究

摘要 : 文章根据 经济 变化的 多元性 、 术升级 的快速性 、 技 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以及产 业结构的流 变性, 出了从 多 提
学科视野研 究高职院校人 才培 养的社会适应性 问题 , 以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协调 发展 。
关键 词 : 多科视 野 ; 高职 教 育 ; 会 适 应 性 ; 究 社 研 中 图分 类 号 :70 G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3— o4 2o) 1 08 3 10 2 ( ̄ 80 —08 一o

二、 多学科研 究 高职 教 育社 会 适应 性应 以问题
意识 为基点
研 究 高 职 教 育 社 会 适 应 性 的 问 题 , 要 是 围 绕 主
高 技 能 专 门 人 才 的 培 养 过 程 中遇 到 的 需 要 研 究 讨 论 并加 以解决 的矛 盾 、 难 来 进行 。由 于高 职教 育是 疑
技 发 展 的这 两 种 趋 势 , 然 对 现 代 高 职 教 育 产 生 深 必
刻 的影 响 , 出 更 高 的 要 求 , 代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既 面 提 现 临 着 契 机 , 面 临 着 挑 战 。 因 而 , 代 高 职 教 育 只 有 也 现 顺 应 时 代 需 求 , 住 契机 进 行 多 元 化 改 革 , 强 人 才 抓 加 培 养 的多 种 社 会 适 应 性 研 究 和 创 新 , 要 “ 应 现 既 适 在 ” 也 要 “ 应 未 来 ” 这 将 是 当 前 高 职 教 育 社 会 适 , 适 , 应性研究 面临 的新任务 。

多学科视 野 研 究高 职教 育社 会适 应 性 的必
要性
由于经 济变 化 的多 元性 、 术 升 级 的快 速 性 、 技 社会结构 的复杂 性 与综 合 性 , 及 产业 结 构 的 流变 以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应性2023-11-09contents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概述•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分析•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适应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与社会适应性目录contents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案例分析•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未来趋势与发展建议目录01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概述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旨在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教育的基础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为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

中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成为实用型人才。

03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0201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目前,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就业压力与竞争一些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

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中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日益加大。

提高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意义提高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增强毕业生竞争力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满足社会需求实用型人才的快速适应和融入工作,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声誉和地位。

提高职业教育声誉02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分析总结词:持续增长详细描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业等,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尤为明显。

经济发展对中职院校人才的需求总结词多样化、技术化详细描述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

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在当今社会,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校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需要从教育理念和目标出发。

高校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既要培养专业人才,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采用项目制学习、实验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社会实践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校园文化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团和组织,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高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大赛等,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高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高校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或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人士、企业家等到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会,让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了解社会动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和社会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

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应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培养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责任,使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接触实际工作,熟悉行业发展动态,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具备实际操作技能,更易于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经济贡献。

其次,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实践教学,设置实践环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基地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高职专业的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创设新兴专业,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另外,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不足,缺乏与企业深入合作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其在该社会群体中接受的生活活动的规范与准则
加以实现的程度。对高职学生来讲就是能否运用所 学知识 出色完成工作 ,能否与企业相关人员和谐相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2 . 2 2
距太大 ,从而对岗位工作产生畏难心理。
5 . 前途渺茫。很多高职毕业生觉得发展空间有
限 ,难有提升 ,因而感觉前途暗淡 ,在工作中寻找
数量达到 1 2 7 6 所, 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 0 %。 2 0 1 1 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总人数为 3 2 5 万 ,占普通 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 4 7 . 7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 示, 2 0 1 1 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
8 9 . 6 %, 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接近, 实现连续 两届较快增长。2 0 1 1 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 平均月收入为 2 4 8 2 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 0 0 9 届上升 了近三分之一。学校数量、人学人数 、就业 率、薪资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在高职院校快速发 展的同时,也暴露 出不少问题 ,尤为突出的是很多 高 职 院校 学 生 毕业 后 不能 很 好地 适 应社 会 的 发展 , 这直接影响到高职 院校的声誉 以及将来的发展 ,也 阻碍 了学生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进行高职 院校人才 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这是社会对 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的需求 ,也是高职学生提升 自我 的愿望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要求。
要求员工加班 , 部分高职生总是推脱 , 觉得疲惫 , 而 对公司安排采取躲避态度 ,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

二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 问题表现
( 一 ) 学 生 方 面 的 反 映
1 . 薪资低。我们就部分 2 0 1 0 级毕业生预期薪资 待遇 问题发放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
生将底薪定位在 “ 1 0 0 0 — 1 5 0 0 ”( 4 5 . 6 %) 和 “ 1 5 0 0 — 2 0 0 0 ”( 2 8 . 7 %) , 只有 1 4 %的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 0 0 0

职 业 时 空
高 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的社 会 适 应 性 研 究
万 顺 平
(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 院,广东 肇庆 5 2 6 0 2 0 )
摘要 :高职 院校 人才 培养存 在 学校输 出与社会 需求不对称 等 问题 。 文章 从学 生素质 、教 学管理和 企 业 需 求等 方面分 析 其原 因,并提 出相 应 的培养 高职人才 社会 适 应性 的对 策 。
到3 个或更多的岗位推荐 , 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很大。 学生的去向主要是服务类行业 ,如金融、会计 、营 销、酒店管理等 。访谈中,虽然很多学校都表示高 职学生就业不难 ,但是,他们也坦言 ,稳定、待遇 较好的优质就业岗位较少。 3 . 不能融洽处理同事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工 作期 间与同事相处感觉与在校时的同学关系不 同。 在校期间有同学和老师的关心 ,自身的缺点他们都 可以容忍并指正 ,但来到社会上明显有差异 ,没这 么容易得到包容 ,所以感觉难以适应。 4 . 企业要求高。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个人认为 企业标准太高 ,自身所学或本身能力难以达到,差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社会 适 应性 ;人 才培 养
近 年来 ,随 着 国家对 高职教 育 的重视 和社 会观 念 的转变 , 高职 院校 发展 较为 迅速 。 数据 显 示 , 2 0 1 1 年 具有 普通 高等 学历 教育 招生 资格 的高 等职 业学 校
处。二是主观标准。对取得该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 对所提供用来满足和发展基本社会需要的条件表示 满意的程度。也就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工 作表现是否满意以及高职学生 自身对现状是否满意。

高职学 生的社会 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 ,起源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学说 “ 适 者生存”一词 ,后来专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 容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是指学生离开学校走 向社 会后 ,通过与社会互动达到的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 状态。毕业生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完善 自 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社会 适应性是一个高职学生的终身课题。 社会适应性的判断标准 :一是客观标准 。个体
不 到乐 趣 ,工 作仅 是为 了解 决生 存 问题 ,从 而丧 失
了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 ( 二 )用 人单位 方 面 的反映 1 . 工作能力欠缺。高职学生虽有理论知识 ,在 工作岗位却不善实际应用或运用得不合理 ,从而影 响工作进度和效率 。 2 . 缺 乏 吃苦 耐 劳精 神 。有 时企 业 因业务 需 要 ,
作者简介 :万顺平 ( 1 9 7 3 一) ,男 , 肇 庆工商职 业技术学 院教 师、经济师 ,研究方 向 : 商务英语 2 期
职 业 时 空
( 二 ) 学 校 方 面
培 C A R E 人 才 E R HO

R I Z ON ’-
1 . 教学理念偏差。很多高职院校未深刻领会高 职教育 “ 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的精髓 ,还是按照 本科教育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或者只重视提高学生 的技能 ,而忽视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品德 方面的教育 ,致使部分学生未掌握技能,或虽掌握
了一部 分 技能 ,却欠 缺 与社 会和 谐相 处 的能 力 。
元 以上 , 甚至有 2 . 2 %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 “ 零工 资”就 业 。 2 . 优质 岗位 少 ,专业 不对 口。很 多学 生 觉得做
不 到人尽 其 才 ,未能 发挥个 人最 大效 用 。媒体 报道
称 ,以北京为例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保持 在9 8 %以上 , 但多就业于服务行业。2 0 1 2 年,北京 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岗位非常多,每个学生可以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