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世界观是什么

名词解释世界观是什么

名词解释世界观是什么概述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基本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总称。

它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名词解释世界观即是对世界观进行定义和解释,揭示其内涵和特点。

1. 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社会实践的总体反映,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等一切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包括人的哲学世界观、政治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等多个方面。

世界观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规律的认识工具,同时也反映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 世界观的构成要素世界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哲学世界观哲学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规律和动力的总体解释,涉及到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原理、人的本质和意义等问题。

(2) 政治世界观政治世界观是对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涉及到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斗争等问题。

(3) 宗教世界观宗教世界观是对宇宙、生命、价值等方面问题的看法和信念,主要涉及到人的生死、来世存在等问题。

(4) 科学世界观科学世界观是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的世界观。

3. 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总体性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综合反映出人们对世界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 唯一性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经验、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3) 相对稳定性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相对稳定,难以改变。

但在一定条件下,世界观也是可以发生转变和变化的。

4. 世界观的作用世界观在个体和社会层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 个体层面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它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2) 社会层面世界观不仅是个体的总和,也是社会共同认识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判断说明题

判断说明题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答案:错。

原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人人都有,但是可能是凌乱的,无系统的,局部的,没有经过理论论证的。

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答案:错。

原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影、反映。

这种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包括可以看见,摸到的实物,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如光热等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答案:正确。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本质上看来,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所以说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海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意识的内容,所以说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4.静止就是不运动。

答案:错误。

原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主要是看参照物的不同。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错误。

原因: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类一时反应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并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错误。

原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是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真实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7.人的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因此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案:错误。

原因:1.人的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又称为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意识影响其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周围的世界变化发展。

马哲总结

马哲总结

名词解释:世界观: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定义:其一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

回答划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本源)的根本标准,这一关系问题的具体内容在哲学上成为本体论。

其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这一关系问题的具体内容在哲学上成为认识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决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定义矛盾的同一性:定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定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定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1、概念: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事物孤立存在的。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矛盾。

7、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含义不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单选答案

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单选答案

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单选答案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面对具体问题对世界观的运用就体现为方法论。

因此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故D选项正确。

A和B二选项不适合全部哲学,C选项还没有达到哲学水平。

2【答案】D 【解析】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选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选项正确。

A选项涉及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选项涉及的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但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D选项是没有意义的干扰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则相反,故C 为正确答案。

5【答案】D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故D选项正确。

A选项的一元论与二元论是关于世界有没有统一的本原的问题。

B选项众所周知。

C选项中的本体论是哲学上关于存在的学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规律的哲学理论。

均不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同一性这个表述在日常语言中,基本含义就是指相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则有不同含义,如“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和事物直接同一”,其中的同一意思是不一样的。

而本题中,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含义是,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世界是可以是被认识的。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客观地反映人生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一般规律的人生观,它能够帮助人们优化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正确的价值观是科学地反映价值本质和价值规律的价值观,它能够帮助人们恰当地进行价值评价、合理地作出价值选择;正确的世界观是客观地反映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世界观。

一、正确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地蕴涵着正确的世界观。

其他哲学体系,包含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也蕴涵着一些恰当世界观的具体内容观点。

3、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践行恰当的世界观必须努力学习哲学,特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正确的人生观1、人生观的定义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2、人生观的要素人生观包括三大方面,涉及三大问题:①人生目的,提问人生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自私自利,还是为了无私奉献社会。

②人生态度,回答人该怎样活着?是乐观积极进取,还是悲观消极无为。

③人生评价,提问人生价值何在?就是看看贡献的大小,还是看看索要的多少。

3、人生哲学和人生观的关系人生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系统科学地蕴涵着恰当的人生观。

4、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亦称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重新认识世界和改建世界的思想武器。

①关于人生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因此,有时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简称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②关于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③关于人生评价,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倡导“主要看奉献”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恰当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问题的显然观念和具体内容观点共同组成的思想体系。

2、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价值观包含两小组成部分,一就是关于价值问题的显然观念,可以称作前提性的价值观;二就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具体内容观点,可以称作个论性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名词解释: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3.现象—4.归纳—5.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及时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领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8.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9.理论创新—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统一。

17.剩余价值率—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其公式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由此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是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学说。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世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若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又是使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要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人,不单单是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我们要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
(单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单选)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单选)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单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单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完旨。
(单选)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单选)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单选)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单选)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单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单选)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单选)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单选)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
(单选)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单选)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单选)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理论化和系统化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即精神能够认识物质世界。

不可知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不能实现同一,即我们的精神不能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者著名的代表有康德和休谟。

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声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4.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15.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17.人类世界:亦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1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联系: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系。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习题: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课+课时+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习题: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课+课时+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

)1.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F)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F)提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T)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F)提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F)提示: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

)6.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认识,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性认识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解析A项是对世界观含义的片面认识;C项混淆了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错误;B项正确阐述了世界观的含义,故选B项。

答案 B7.下列说法属于世界观的是()A.闻鸡起舞B.张三早上5点起床C.人定胜天D.太阳东升西落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项体现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世界观。

答案 C8.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认为哲学是科学化的世界观的观点是错误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9.每年9月18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体现了()A.世界观就是方法论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哲学D.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解析A、C、D三项表述错误,选B。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世界观的超简单解释

世界观的超简单解释

世界观,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个人或群体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认知框架和价值取向。

它是个体或者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评价生活的基本准则。

详细分析:
1. 宇宙观:这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对自然界、宇宙起源、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比如,有人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遵循科学的自然法则;也有人可能从宗教或哲学角度出发,认为宇宙是由某种超自然力量创造的。

2. 社会观:指人们对社会本质、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等的看法。

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3. 人生观:关乎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意义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人应追求知识与真理,实现自我价值;也有人主张以道德完善为最高目标;还有人强调个体快乐至上,享受人生。

4.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对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标准的判断。

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行为决策。

世界观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受到个体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生活实践等多种因素影响。

同时,世界观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个体的成长、学习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世界观也会随之发展和深化。

专升本-考前押题模拟训练

专升本-考前押题模拟训练

专升本-考前押题模拟训练试卷为政治、数学、英语综合卷,根据您考试是否需考数学科目,我们将分情况为您发放试卷。

[单选题] *○A.考政治、数学、英语○B.考政治英语不考数学一、政治1.世界观是()。

[单选题] *A.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单选题] *A.空间的广延性B.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C.无限多样性D.客观规律性答案解析: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单选题] *A.同一性和斗争性(正确答案)B.根本性和非根本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答案解析:矛盾是反映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同一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

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单选题] *A.认识——实践B.实践——认识(正确答案)C.知觉——表象D.判断——推理答案解析: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单选题] *A.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作用问题B.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答案解析: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6.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单选题] *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亊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具体包括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

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过程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

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
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晴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