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代寓言二则》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品)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
(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2、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提示学生重要词的读音: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3.提问导学案实词的理解,教师提示重点实词: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入水求.之舟止.求剑若.此求剑若.此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语句停顿;③注意感情变化。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找生朗读,并评价纠正;三、疏通文意:1.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2.三读课文:①理解课文大意;②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是吾剑之所从坠。
(提示:判断句)(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3.学生整体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四、互动探究: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一层: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2.深入研读课文。
①.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认真的态度。
“求”: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②.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5《古代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25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教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同学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那么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同学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最终到达熟读成诵。
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终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 先学矛与盾。
老师范读,领读。
使同学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 同学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比解释自悟句意文意1 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解释,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 全班沟通质疑。
老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同学留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机敏些,说法不必强求全都,意思不错即可。
4 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先自己讲,再指名讲。
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1 小组争辩:(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 沟通争辩结果。
老师指导点拨:这那么寓言挖苦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冲突犯难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表达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 练习背诵课文。
3 读写生字。
其次课时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1 学习郑人买履。
同学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 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两小儿与孔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第二课时:《学弈》一、复习导入1.复习《两小儿辩日》的内容,回顾文章寓意。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文言文《学弈》,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讲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六、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从文言文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教案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借助多媒体“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巩固
练习
两小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意。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点拨。
(4)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的效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盘盂:
沧沧凉凉:
孰: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
题
14.文言文两则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教学
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古代寓言》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寓言二则》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第二课时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
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
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3)【出示课件29】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激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使用。教学这一课同样适用。让学生讨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讨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
部编六下语文《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辩”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决”在句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学习重点: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了解本课目标。
2.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辩”是什么意思呢?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本文写了两个小孩进行了一次关于太阳的辩论赛,那么辩论赛中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如何?3.介绍作者和出处。
4.介绍孔子。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1.打开课本77页,自读《两小儿辩日》,读准字音。
2.多音字:“为”。
3.孰为汝多知乎?“知”正音。
4.把生字和多音字带进课文,再读一读。
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思考合适的停顿,尝试读顺。
听录音,注意停顿。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5.自学提示: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
三、读悟结合,深入探讨1.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话说这一天,孔子到东边游历,碰见了两个小孩在辩论不休,就问他们原因。
出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解释“辩斗”,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3.先来看两个小孩的观点,是哪两句话呢?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终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自读,解释“以”、“日中”。
理解两个小孩截然相反的观点。
填入表格。
指导读。
4.小儿甲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呢?理解“车盖”、“盘盂”。
小儿甲看到这种现象,怎么判定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有什么依据吗?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发现吗?从辩手的角度,来评价一下小儿甲。
小儿甲是怎么做到的呢?出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指导读。
出示观点和说明,合起来再读一读,读出他的聪慧和自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下语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理解《两小儿辩日》中的生词与难句。
(2)深入分析文本,探讨两小儿的观点及其论据。
(3)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两小儿的辩论情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和论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难点: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文言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等。
角色卡片,供学生角色扮演使用。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两小儿辩日》的基本信息和生词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两小儿辩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老师:同学们,早上好!在开始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两小儿辩日》。
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A:老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的问题。
老师:很好,那他们具体争论了什么问题呢?学生B:他们争论的是太阳在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我们更近。
老师:完全正确。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学生C: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更大;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在中午离我们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更热。
老师:非常好,你们记得很清楚。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他们各自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词,确保大家都能理解这些词汇在文章中的含义。
2. 深入理解(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两小儿的观点和论据,探讨他们的观点是否合理。
(2) 小组汇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情节
-人物
-主题
3.《愚公移山》解析
-情节
-人物
-主题
4.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
-应用
-启示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识别出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导入:我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不如预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导入环节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如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化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文言文句式分析:要求学生选择《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中的两个句子,分析其句式特点,并解释其含义。
(3)文言文内容理解: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的短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4)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要求学生结合《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谈谈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给出改进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一些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缺乏指导或组织不够有效。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具体的讨论主题和指导,同时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
5.作业布置与反馈:在作业布置环节,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作业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具体的作业要求和指导,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更及时的批改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让学生阅读原文,并对照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愚公移山》原文及解析:提供《愚公移山》的原文及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文章或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2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文言文两则【简案】第二课时【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至少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通过结合注释、联系语境等方式了解大意。
3.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和爸爸妈妈讲一讲或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1.会写“辩”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解释语句,复述故事大意,背诵课文。
3.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重难点】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怎样有理有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1.名句导入。
(5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分几个主题说,不必重复。
课件出示孔子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注意“辩”字的写法和“辨”的区别。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以学生资料为引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了解孔子的为人和后面的事件做铺垫。
二、新授(26分)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问题导向,初读课文。
(1)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学弈》,文言文怎么读?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语速减慢。
(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
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六下第5单元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构成,《两小儿辩日》揭示出人应该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时应注意利用提问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揣摩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朗读理解《两小儿辩日》,了解故事内容,感悟道理。
2.随文识记“辩”一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背诵积累。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抓住人物对话描写,读懂故事情节,理解道理。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涵。
领悟课文“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名人名言引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课题理解:(1)说明课题人物、事件;(2)理解“辩”的意思;(3)课文围绕“辩日”讲的内容是?3.检查预习:自读课文填空。
(1)争辩双方:(2)辩议主题:(3)辩论结果:(4)论证亮点:4.走近作者:孔子(二)重点难点1.自由朗读课文内容:(1)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对照注释并试着翻译课文大意。
(2)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2.朗读指导,提出朗读要求:(1)速度放慢(2)停顿得当(3)不同句式,语气不同。
3.结合书上注释,理解故事开头。
(1)回答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人物、起因。
(2)他们为什么争辩?(3)各自的观点是(4)争辩结果是4.精彩辩论:(1)第一个小孩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理解“以”“始”“去”的意思,翻译句子。
(2)第二个小孩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理解句意。
(3)为什么产生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5.围绕中心,阐述观点:(1)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出示车盖、盘盂、日出、正午图片,形成对比,理解意思。
(2)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解释沧沧凉凉、汤的意思,理解句意。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4.《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新安江二小:吴志莲【教学目标】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熟、读通课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划分停顿。
2.查找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1.出示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家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2.关于孔子这个人物,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到的孔子的资料。
教师补充。
)3.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4.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看了课题,你得知了哪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随机学习“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聚焦难读的词句及多音字,指导读准确。
指导“辩”书写。
盘盂沧沧凉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汝多知乎?2.开火车读课文,全班齐读,检查字音,指导停顿。
三、走进课文1.教师引导:课文中哪一句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2.体验“辩日”过程(1)两小儿辩斗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2)依据又是什么?用虚线画出来。
说说意思。
(3)请一同学跟老师合作,分角色辩一辩。
(4)同桌两人合作,分角色辩一辩。
3.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你觉得两小儿是怎样的孩子?如果你在现场,听完两小儿辩斗,你能判断孰是孰非吗?吾等不能决也。
那孔子能决否?5.学习:孔子不能决也。
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6.学习理解: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7.拓展练习:(语文作业本P59)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展开想象写下来。
部编六下语文《文言文二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
文言文二则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生字“辩”;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结合多种学习方法,读懂课文,积累课文。
(二)借助思维导图,关注“辩点”,理解“辩法”,把握“两小儿”提出依据,再用现象和依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言说思路,并尝试运用。
(三)通过“辩论”感受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迷信权威,孔子的实事求是,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准备学习单,课件,4块小白板,学生课前熟读《两小儿辩日》。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
2.“辩”字破题。
(1)指导“辩”的书写。
“辛”在左,竖变撇;“讠”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
(相机板书:辩)(2)理解“辩”的意思。
看,“辩”一直跟什么有关?“辩”的意思是?(课件出示“辩”字的演变过程)(3)理解“两小儿辩日”。
课文里的注释也明确告诉我们,辩是辩论、争论的意思,那么“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
(4)争论太阳的什么内容呢?(二)读通课文,掌握大意1.自由读课文。
(要求:大声地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顺)2.检查朗读。
按座位顺序一人一句依次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出了停顿。
(重点指导:孰/为(wèi)汝/多知(zhì)乎?)3.范读指导。
(注意文言文朗读要声断气连,注意断句,语速较慢)4.质疑问难。
(学生自主提问,在交流中初步了解文意,小结文言文的几种学习方法)(1)借助图片理解“盘盂”“车盖”。
(出示图片)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为盘,方为盂;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2)借助注释理解“以”“探汤”“沧沧凉凉”。
把注释带入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预设: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3)组词理解“决”。
(决断,判决)(4)古今对照理解“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
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
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课件出示)画蛇添足的图片。
播放手机典型导学成果。
2.出示教学目标。
(课件出示)
二、新授
1.(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谁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A认读生字:祠赐乃遂(课件出示)
B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文中是一卮的意思。
固:固然,本来。
安:怎么,怎样。
遂:于是。
亡:失去,丢失。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
3.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
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课件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课件出示)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舍人:部属,门客。
卮酒:一壶酒。
(3)教师小结学法:(课件出示)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
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
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课件出示)
楚国有个主持祭祀的人,赏赐给他家中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商议说:“这壶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喝又多。
让我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完了,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画完了蛇,拿起酒来将要喝,又左手拿着壶,右手画蛇,说:“我可以为蛇添上脚。
”他还没有添完,另一个人的蛇也已经画完。
这个人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够为它画脚呢?”于是把酒喝了。
蛇本来没有脚,为蛇画脚最终只能失掉喝酒的机会。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课件出示)
(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
4.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课件出示)
三、练习
1. 请你说一说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课件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说一说你知道的画蛇添足的事例。
(课件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诵课文。
(课件出示)
5.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课件出示)
四、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做了多余的事反
而不恰当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
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五、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2.把《画蛇添足》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板书
画蛇添足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