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解读
理解金融市场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理解金融市场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金融市场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两个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
它们对经济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理解和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主要目标是维持货币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
1.1 货币供应量调控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上的流动性和信贷条件。
如果经济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水平,降低市场上的流动性,抑制过热经济增长。
相反,如果经济增长不足,中央银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水平,提高市场上的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
1.2 利率调控货币政策还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融资成本等。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的波动。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政策利率相对较高,市场利率也会上升,融资成本增加,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政策利率较低,市场利率也会下降,融资成本降低,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政策等方式来调节经济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公平。
2.1 财政收支调节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平衡,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和需求。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财政政策会采取收紧措施,增加税收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抑制过热经济增长;相反,当经济增长不足时,财政政策会采取扩张措施,降低税收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2.2 增加公共支出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促进需求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
2.3 税收政策调整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影响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管理的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政策。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国家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的一种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介绍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征收税收、非税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等手段所获得的财政资金。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和额度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则是指由商品和服务提供者按照商品价格收取的税款,如销售税和增值税等。
除税收外,还有非税收入,如国有资产收益等。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目标和公共利益而支付的资金。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总预算支出和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等。
政府总预算支出通常分为三大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事业支出。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运行和行政管理等,经济建设支出用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
财政政策的作用:(1)宏观调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税收、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对关系,实现宏观经济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
(2)收入再分配: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富差距。
(3)优化资源配置:财政政策通过非税收入和财政支出,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区域倾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4)稳定金融市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稳定金融市场,缓解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
财政政策的分类1、按照财政收支和管理分类可分为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等。
2、按照财政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可分为总量政策和个量政策。
所谓总量政策是只对经济总量发生作用,影响经济总量增减变化的政策。
简单地说,就是调节全社会供求关系平衡的财政政策,也称宏观财政政策。
具体可以分为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
膨胀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赤字以刺激社会需求增长的政策,也称为赤字财政。
我国近几年实行的扩大国内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赤字财政。
理解了膨胀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和中性财政也就不难理解了。
个量财政政策是只对有关经济个量发生作用、影响经济个量增减变化的政策。
简单地说,是为了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也称微观财政政策。
主要是通过征税范围和税率的调整实现的。
3、按照政策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财政政策和短期财政政策。
长期财政政策是为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短期财政政策属于战术性政策,适用于特定时期。
如我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即是在目前需求不旺的特定时期实行的短期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总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货币政策的分类比较简单,一般分为货币扩张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
货币扩张下政策是指为了扩大需求,刺激经济教务长和减少失业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本身不得使用。
应缴存的比率即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从而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经济不旺、物价持续走低、投资减少、失业增加等困难,以促进经济走出低谷。
2012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兼谈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 2011 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也意味着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 2008 年 11 月至 2010 年 10 月 24 个月的货币政策)。
我们可以看到,2008 年 9 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所导致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4万亿元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
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优惠等。
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 2008 年 11 月到 2009 年 12 月的 14 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就近 11 万亿元;在 2010 年的前 10 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 69015 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 18 万亿元,接近 1998 年- 2007 年 10 年信贷增长的总和(为 207936 亿元)从而使得 2009 年及 2010 。
年前 10 个月 M2 和 M1 增长分别达到 27.7%、32.4%和 19.3%、22.1%,达到了 1998 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二是 1998 年-2007 年(如果更细分些是 1999 年-2006 年)的 10 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 1984 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或常态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
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 207936 亿元(其中 1998 年-2002 年为 67069 亿元;2003 年-2007 年为 140867 亿元,两个时期信贷增长速度有比较大差异),年均增长 2 万亿元左右,仅为非常时期的 2009 年-2010 年的九分之二。
2012-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基础货币增速显著下降,货币乘数有所上升。
11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3.5万亿元,比1月末减少0.2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4%,比1月末低13.9个百分点。
11月末,狭义货币乘数(M1/MB)为1.26,比1月末高0.13,广义货币乘数(M2/MB)为4.02,比上年末高0.42,货币扩张能力有所增强。
金融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
受外汇占款投放下降的影响,金融机构为应对短期流动性需求,超额准备金率有所上升。
3月末、6月末和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2%、2.1%和2.1%,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7、1.3和0.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与存款之比有所上升,11月末,该比率为69.4%,比上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3 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先降后升,储蓄存款增长逐渐加快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先降后升。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的季度变化特征明显,从增速看,季末月份高于季初月份,从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看,季初月份新增存款为负和季末月份新增存款冲高。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速从1月末的12.4%下降到4月末的11.4%,再逐步回升至11月末的13.4%。
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90.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年内低点高2.0个百分点。
1-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2万亿元。
其中,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4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953亿元。
图3 金融机构存款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逐渐加快是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
2012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延续和股市下跌影响,储蓄存款增速总体呈不断回升走势。
11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末加快4.3个百分点。
企业存款增速大幅低于上年,维持在8.8%-11.7%的区间内窄幅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知识点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知识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对整体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其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方面。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支出和债务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总体运行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控金融市场的政策。
下面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知识点。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收缩性财政政策收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和平抑经济过热。
收缩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来收缩总需求,从而平抑通货膨胀。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宽松性货币政策两种。
1.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收紧货币供应、提高利率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和平抑经济过热。
紧缩性货币政策适用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制约信贷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2.宽松性货币政策宽松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降低利率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宽松性货币政策适用于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区别和联系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与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金融政策(financial policy)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现行高中经济常识教材在“银行和储蓄者”中介绍了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是各种媒体以及经济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经济词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成为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货币政策的走向、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改变等与货币政策运行相关的问题,受到经济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常常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第四季度通胀率走入下行通道,11月通货膨胀率为4.2%,可见我国的通胀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展望2012,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毕吉耀等,2011)。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张立群(2011)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进入2012年后,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平稳降低,受世界经济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当然也存在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困难和就业问题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总结,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步伐放缓,呈现出“经济增速逐季回落、通胀压力高位回缓、经济泡沫逆转、资源错配加剧、金融风险上扬与结构刚性持续的局面”。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课题组(2011)使用预测模型得出,2012年, GDP增长率可能回落至9. 45% ,CPI预计将维持在4. 55% 的水平。
(我们认为,在进入2012年以后,通胀并不像之前那样是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但基础还不牢固,仍有继续影响的可能。
因此,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和外围环境都面临一个严峻形势,应当对于增长情况赋予更多的关注。
在国内经济中对民生和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的房地市场调控已经取得成效,从经济的长远健康角度而言,目前的房价仍具有泡沫成分,房地产市场调控在2012年仍然重要。
)(一)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率虽然回落,但通货膨胀的危险犹在。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进入2010年以来,通货膨胀就开始成为经济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1年7月CPI甚至达到了6.5%的峰值,之后在中央大力的调控治理下虽然开始走入下行通道,但参考09年末的形势,在11月CPI和PPI数据虽然都处于低位,并不意味着来年的通货膨胀可以完全放松。
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央行发布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记者牛娟娟本报北京2月22日讯记者牛娟娟报道央行今天发布了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大事记显示: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签署规模为350亿元人民币/200亿迪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1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2]23号),明确参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不再限于列入试点名单的企业,对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实行重点监管名单管理。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扩大至1800亿元人民币/900亿林吉特,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月15日,发布《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试点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2]24号),在原有农业银行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山东8个省563家县支行的基础上,将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4个省379家县支行纳入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覆盖范围,对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县支行执行比农业银行低2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要求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积极推动直接融资工具创新,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改进和完善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
2002--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
201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及背景中国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2011年,中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入尾声,世界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在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效果初显。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了9.4%,预计全年的增长超过9%。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5.5%以内。
不过也要看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呈逐季回落态势。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物价上涨增大了转型成本,出口放缓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加剧了结构调整的矛盾。
社会保障、教育民生压力依然很大。
出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考虑,中国财政政策应继续呈积极态势。
(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失业率高、消费疲弱、财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
国外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外汇、就业、物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点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伴随着经济业绩不佳,国外社会矛盾和变革也风起云涌。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加大,美国出现了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激进实践,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埃及等国因财政紧缩导致社会动荡。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社会矛盾也很容易“传染”到国内。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考虑,中国也有必要延续积极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仍有空间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
其中,税收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10万亿元已无悬念。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主要包括政府收支预算、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
而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2.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计划,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以促进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
我国也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主导。
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的中央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
通过适当调整利率、定向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来平衡流动性和控制通货膨胀。
4. 对当前政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拉动需求、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则可以保持通货膨胀在合理水平内。
这两种政策相互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总结与回顾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以稳定经济、保持金融稳定为目标。
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而中央银行则以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在合理水平内。
这两种政策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上述分析,相信您对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希望本文的解读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
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政策,有效化解各种风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在财政政策方面,除了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外,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财政支出的效益和结构性调整。
财税2012年15号
财税2012年15号2012年财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将对该年度的财税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将回顾整个年度中的财政政策的变化,然后从税收政策和财务政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来评估这些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的变化2012年财政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投资金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这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次,政府还通过减税措施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和创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2012年,税收政策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
针对个人所得税,政府提高了起征点,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同时,对高收入群体增加了相应的税率,实现了税收的公平与平衡。
而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政府采取了降低税率和简化税制的措施,以降低企业的税负,激发其对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
三、财务政策的调整除了税收政策的调整,2012年还出台了一系列的财务政策以支持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增加了社会福利和就业培训的投入。
其次,政府优化了财务管理,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范了财政风险。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评估2012年财税政策的效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
该案例是关于一家中小型企业的税收调整。
在2012年,该企业享受到了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轻了税负。
这使得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扩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对该企业进行了财务支持,提供了低息贷款和补贴,进一步增强了该企业的竞争力。
五、影响和展望综上所述,2012年的财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1.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
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的总规模,防止流动性在2011年紧缩后的大规模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并以定向扩张的货币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企业和项目。
2.财政政策:以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为主,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总的方向应该是扩张性的,但以供给管理(尤其是降低企业税收)为主。
大型的国家财政购买计划可能会使得目前已经过剩的部分夕阳产业再度扩张,不利于经济总体的结构转型和长期稳定增长。
而且如果实施大规模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还可能使经济陷入新一轮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而降低企业税收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而供给的增加又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因此这种政策能够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
1.供给管理层面。
(1)降低企业税费。
在短期供给管理政策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自然是减税。
(2)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显然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成本。
(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其他辅助方法。
降低企业注册门槛,鼓励个中创业活动,尤其是对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改进工商管理,简化行政管理环节,降低行政性收费标准,免去可以免去的各种收费。
2.需求管理层面:扩大有效需求。
(1)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把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2)严厉打击生产犯罪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增强我国产品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
(3)吸引民间资金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开发,用对荒地、荒山、荒漠的长期使用权或所有权吸引私人企业投资。
扩大投资的关键是给企业提供好的投资机会。
有理由相信吸引民间资金对荒地、荒山、荒漠等的开发是切实可行的,也具有很大的长期效应,这部分刺激出的有效需求是依乘数扩散的,如果切实能够成规模开发,很可能会带来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2012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兼谈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个月的货币政策)。
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所导致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4万亿元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
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优惠等。
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就近11万亿元;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36亿元)。
从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个月M2和M1增长分别达到27.7%、32.4%和19.3%、22.1%,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年-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或常态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
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207936亿元(其中1998年-2002年为67069亿元;2003年-2007年为140867亿元,两个时期信贷增长速度有比较大差异),年均增长2万亿元左右,仅为非常时期的2009年-2010年的九分之二。
2012年形势政策
1、解读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中求进”。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稳,不是一成不变。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
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试分析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新特点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
2012年度宏观经济政策
目录(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2)(二)2012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五大重点”-------(3)(三)2012年保障房建设管理的新举措----------------(6)(四)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细则-------------------------------------------------------(8)(五)央行2012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0)(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政策调整--------------------(11)(七)申报创建----------------------------------------(12)(八)节能减排---------------------------------------(14)(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于2月1日由新华社正式发布。
这是新世纪以来第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
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突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指导性强的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新政策、新举措,有不少新的亮点。
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就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这个也将成为历年考试的考点,所以学生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很有必要!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
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总之,财政政策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助力企业,让创业变简单。
汇桔网的公司财税服务给您业务可靠的支持。
工商注册,公司变更,财务报表,,出纳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需求,我们全力满足您的需求,给您专业的服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核心工具,通过调控税收和政府支出以及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整经济结构。
本文旨在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解读。
首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采用财政收支平衡、逆周期调节以及结构性调整等三种方式来对经济进行调节。
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意味着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收入平衡。
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政府可以在经济增长期增加税收收入,并减少政府支出,以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而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可以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逆周期调节是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指的是政府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采取相反方向的调控措施。
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减税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等方式来抑制通胀压力。
结构性调整是财政政策的第三个方面,指的是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和政府支出结构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某些行业税负、增加对其他行业的支持等方式来引导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与财政政策相对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由央行主导的金融管理,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水平和流动性。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发行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过快或有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可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收紧流动性;而当经济增长过慢或有通缩风险时,央行可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流动性。
利率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核心工具,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
当央行升息时,意味着利率上升,会增加借款成本,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相反,央行降息则会降低借款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009~2012年中国财政政策类型及具体措施
2009~2012年中国财政政策类型及具体措施2009年具体措施: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2、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3、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2010年具体措施:表1:2010年我国重点财政政策内容一览整体上看,在受到经济发展规律及前一年大批建设投资影响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保证续建支出的同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医疗卫生四项支出达到28634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32%,对比过去几年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偏重在稳定经济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为未来向稳健财政政策过度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在以上四项主要民生开支中,住房保障开支所占比例显著上升。
如图1所示,2010年住房保障开支在四项开支中已由2009年的3.19%猛增至8.23%,由此可见,我国民生工作的侧重点已逐渐转向保障性住房建设。
浅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浅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作者:张国爱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03期摘要: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避免通货膨胀,就要采用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就要采取松的政策措施,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要采取紧的政策措施,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必要性;配合方式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配合使用,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本人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而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利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同总需求波动、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内在联系,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对比关系调节总需求变动及及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的平衡。
财政政策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政策体系。
它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直接性。
即财政政策是由国家直接掌握和控制的,国家可以通过它直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和各种活动,这是价格政策、货币政策不具备的。
二是强制性。
财政政策一般是通过立法形式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制定,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
所以,财政政策就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财政政策的适当运用。
财政政策运用得恰当,就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财政政策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4日闭幕,会议强调明年我国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关键。
透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2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哪些新变化呢?
货币政策放松成定局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明年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银行业要严守风险底线,努力促进银行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网站显示,昨日召开的央行党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央行还提出,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央行的统计显示,11月末,M2余额8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M1余额28.14万亿元,同比增长 7.8%,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7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
从M1、M2增速持续下滑看,目前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前期定向宽松的政策也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效果。
对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来讲,顺差减少、热钱外逃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
对于2012年,虽然已定调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经济元气尚未恢复的大背景下,此前实质“偏紧“的政策操作正转向“偏松”,明年2到4次的降准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至于降息可能依据降准的效果,如果效果不佳,1到2次的降息减少融资成本也是难免的。
至于2012年的信贷额度,由于今年前11个月累计新增贷款6.84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最终将为7.4万亿元左右。
2012年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预计不低于8万亿的信贷规模。
而原定201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无疑会推迟,以便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
财政政策将很积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对于财政政策再度锁定“积极”基调,在具体操作上会有哪些特点呢:
一是赤字规模将扩大。
积极财政政策必然意味着要搞“赤字财政”,因此明年财政赤字不可避免。
特别是“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刺激力度,维系适度投资规模。
2009年,中国安排财政赤字9500亿元,2010年为10500亿元,2011年降至9000亿元。
2011年财政开支增加超过了一万亿,明年财政开支肯定超过今年,这部分资金构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基础。
预计明年财政赤字预算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2%或者更多。
二是地方发债将铺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重大投资和结构调整都需要资金,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之下财政吃紧,明年巨额的开支只能融资解决。
2008年,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计划,得到国内外充分肯定。
但是,中央政府出了1.18万亿元,剩下的是由地方政府和银行“配套”,实际是中央政府默许地方政府融资解决的。
11月25日深圳22亿元地方债顺利发行,至此沪粤浙深四地试点自行发债完成,也标志着今年2000亿元地方债发行收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首届黄金投资高峰论坛”上表示,“2012年中国将扩大地方政府直接发债试点范围,对地方债和铁道债等实施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
三是房产税和结构性减税都会扩大试点,但不会铺开。
今年年初,重庆、上海作为全国的两个试点,开征房产税。
近日,贾康公开表示,未来房产税进一步推开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今年年底,重庆、上海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情况将会被总结,届时下一步扩大试点的方案将出台。
不过,如说2012年房产税大规模铺开难度很大。
从国外的经验看,房产税对控制房价的作用较为微弱,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难题。
即便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仍不能完全解决刚性需求群体面临高房价束手无策的问题。
至于结构性减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出了未来结构性减税的方向,即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
近几年来,从增值税转型改革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一系列举动,说明中国政府在减税问题上并非无所作为。
但前几日又传出开征碳税的消息,可见减税的前提是有新税增加,这样财政收入才能快速增长。
总而言之,如果2008-2009年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做个定论的话,这种应对危机的方式让企业、个人都受伤了。
很多做实体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泡沫和
房地产泡沫的诱惑纷纷去资本运作,而民众则承受了高通胀和高房价的后果。
面对2012年的货币宽松,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切未知,也许会好点,也许更坏。
“稳”字当先协同求“进”
——解析2012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着力点
2011年12月19日来源:中国财经报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基调不变之中有变
化,明年财政货币双政策将协同发力,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作
为宏观调控中与货币政策并列的两大手段之一,我国财政政策将在
明年继续锁定“积极”这一关键词。
专家表示,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稳
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财政政策虽然同样为“积极”,但其中含义已有
微妙变化。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此时我国宏观政策仍需保持稳定,财政政策更是要延续已有的…积极‟基调,这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
至关重要。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与过去两年的积极财
政政策相比,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着力点上已进行调整。
“金融危
机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现在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注重保增长,
另一方面要向调结构发力,这将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
五‟规划中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内容。
刘尚希指出,结构性减税实际上是与调结构、转方式一脉相承的,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减税的时机已经到来,通过税制的调整与完善,可以为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等减负,以此促进经济的转型。
对于明年货币政策走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也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稳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目前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转向的条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之所以强调预调微调,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正变得更为复杂,此时宏观政策需要提前应对,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作出细微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与去年相比两大政策基调看似一样,但不变之中有变化,不变的一面体现了“稳”,变化的一面体现了“进”,“双政策”将合力助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