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邵东县廉桥镇徐家铺小学杨宁香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师和学生接纳实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
课程实施过程中,它要求实施者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情境的性质,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个文化氛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
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正确、考试改革滞后等因素,很多教学活动过于形而上学,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最终损害了教育质量。
以下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
型、教学对象是否适合,一概搞分组讨论,搞所谓的“合作式“学习。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
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了。
只注意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的实效,使合作式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
(二)、教学片面追求热闹,出现“满堂问”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把课堂活跃程度等同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提问题的数量,但却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从而使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什么内容都采取情境化,有的情境还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的情境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把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
习的良好习惯。
但部分教师却把自主式学习变成了自流式学习。
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
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成效。
(五)、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没有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刻的剖析,使得学生课上糊里糊涂,课后脑子空空。
二、致使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在现时期,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多问题,且成效不大,这主要是受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及现存的考试制度等原因的束缚。
以下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透彻。
1、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新课改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强求,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不管什么内
容都要搞讨论、搞活动,以此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目的。
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知识类别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
因此,我们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改后,由于新的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师弄不清楚自己应当以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为标准,还是以侧重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就旧目标为标准。
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虽然按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来上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
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
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二)、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
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
因
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
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三)、教师受传统的评价制度的束缚。
我们一直倡导上课时新课改精神要体现出来,但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仍是单纯以分数是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比中甘处下风。
表面上他们处处都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许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
(四)、班级规模过大,要耗费教师较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都有50——80个学生,并且很多教师不止教一个班,要同时教几个班,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纠正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误解,使其正确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1、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师开展纠正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只是类别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搞小组讨论、搞活动、搞合作式学习。
对需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含有高思维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区分学生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试剂盒只是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
第三,提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重在质不在量,并不是问题和情境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来定。
3、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的指导、提示,明确具体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检查和反馈。
4、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巩固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而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学方式应当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紧密结合。
(二)、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
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是最科学公正的方式,要更好
地反映课改理念、融合课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试制度,尽快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并出台与课改相配套的中考、高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使中考、高考制度与适应新课改的培养成效。
如:考试更加人性化,考试内容更有弹性,建立跟踪式的录取制度。
(三)、加快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教师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做法。
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评价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解决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地实施课改。
(四)、逐渐实施小班化教学,增加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还不具备全部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学靠拢。
另一个对策是增加师资,一个教师只教一个班,使其有足够的精力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虽然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但是,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来。
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课改必
然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