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
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帕甫雷什中学,这所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过的“快乐学校”,早已成为我国许多教师向往的教育圣地。
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学生的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5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要改善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思想与传统片面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教育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生受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相结合等等。
“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以上这些因素和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创举来实践其“和谐教育”理念,譬如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家长学校以保证学生在校和在家所受影响的一致性等等。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和谐教育”的精神。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和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
要使“和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发自内心的爱孩子
• 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无怪乎他在晚 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的前言中说: “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 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 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 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 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 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教学日常
——每天清晨5:00 — 8:00在那间小小的校长办公室, 回忆、思索……用清晰的笔迹写作,有时能写8 —10页 ——每天一到上午8:00,他走出办公室,迎接来上学 的学生,每天上午8:00 学生进校以后,他巡视全校,深 入各部门或教研室、会议室; ——每学期听每位教师15节课,并认真做笔记,一直坚 持对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教育, 经过他长时间观察和做过工作的孩子共有3700多人,对每 一个孩子都做过记录,他说“37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 教师生活。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一个学生。” ——全校29个班级的700多名学生都成了他观察和研究 的对象,他说:“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 22年, 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相信人,相信每 一个孩子是他的教 育信条)
学校教育
• 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起码的人 性。 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 每个人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 切有生命的东西,缺乏同情心的人,也就不 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 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 从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第三卷635 页《公民的诞生》)
学校教育
• 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 界。 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 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 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 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 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 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 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 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 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 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
帕甫雷什中学,这所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过的“快乐学校”,早已成为我国许多教师向往的教育圣地。
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饱含着她对学生的爱与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就是要培养全面、与谐发展的合格公民与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5个方面得以与谐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要改善教育过程,实施“与谐教育”。
“与谐教育”思想与传统片面的学科知识的教学就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就是教育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生受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相结合等等。
“与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学生在以上这些因素与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创举来实践其“与谐教育”理念,譬如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家长学校以保证学生在校与在家所受影响的一致性等等。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与谐教育”的精神。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与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与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
要使“与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就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与谐状态之中;二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与谐发展;三就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与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与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2)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
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
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
”(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并 是 ,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
将其作为学校 教育的理 想和 目 每 个 人 的所 有 方 面都 均 衡 发展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 个性全 面 和谐 发 展 教育 由体 育 、德 育、
标 。在 他看 来 , 所谓 个 性 全面 和 也 不 意 味 着 每 个 人 能 够 胜 任 所 智育 、 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 。 谐 发 展 即 意 味 着 人 在 品 行 上 以 有 的工 作 , 1 . 体育 能够 不停 地 从 一个 职
了。
体 育 活 动 在 促 进 青 少 年 身 体 健 阶 段 , 即正 面 教 育 阶 段 、 自我 道 习惯 时 , 道 德 信 念就 稳 定 地 形 成
康 和 全 面 和 谐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深 德评 价 阶段和 道德 成 熟阶 段 。在 信 不 疑 。他 确 信 : 有 规 律 的 经 常 第 一个 阶 段 , 教 育 学 生 体验 亲 切 性 锻 炼 不 仅 可 以便 身 体 变 得 健 的 同情 , 对 恶 行 的愤 懑 不平 等 情
苏霍 姆林 斯 基 强 调指 出 , 全 性发展 ,全面发展 是难 以实现 要求 学 校 的环 境 布 置 、 教 学设 备
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 、 的
・
智力 、 劳动 和 美感 等 方 面都 得 到
发 展 。忽 视哪 一方 面域 只偏 重哪 面 和 谐 发 展 的 观 点 是 他 的 个 性 该 制定 合 理 的作 息 制度 , 因 为这
人, 应 当第 一 , 是 社 会 物 质 生产 了必 然 的联 系 。在 他看 来 , 人 的 生 战胜 一 切 艰 难 险 阻 的意 志 的
一
领域和精神 生活领域 中 的创造 全 面 发 展 同掌 握 高 深 的知 识 、 同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杨丽娟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的全部教龄35年,其中担任校长26年。
从1948年,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至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他的正确领导下,该中学成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从五十年代末起,这所学校名扬全国,成了国内外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学历不高,只相当于师范学校毕业的水平,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他的主要著作已用29种文字出版发行,中国也陆续翻译了他的许多著作。
如《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等。
“把心灵献给儿童”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
他的书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苏霍姆林斯基论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活动主要阶段是在50至70年代度过的,这一时期前苏联的普通教育中,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由于中学生数目急增,使高校不能容纳这么多学生,而学生又没有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的准备,因此不可能顺利就业,社会上出现众多游手好闲的人,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与教育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原理出发,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所谓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用他的话来说,这种人是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有文化、成熟和坚强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完整地描述了和谐发展的人的形象:就是指他是公民——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主义者,是祖国大地的英勇的保卫者,是为实现理想而斗争的坚定的战士,是诚实的、干练的、热爱自己工作的劳动者,是集体主义者,是能享受生动完满的欢乐和人生乐趣的、有教养的人,是忠实的父亲和丈夫,是有爱心的母亲和妻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几个重要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儿童,热爱教育工作。
他对儿童充满了无限深厚的感情,对教育理论提出十分丰富独到的见解,可以给予我们多方面的、生动而实际的启发。
1.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首先是要尽可能发现“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财富”,这种财富就是学生的各种潜在智能,教育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特点并产生自信。
尤其是对于智力较差的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也不能“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未见到整个花朵”。
对于教育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他认为,各方面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且是一个有机统一完整的过程,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心环节是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还有一个特点是提倡“自我教育”,而且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教育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关键因素。
“自我教育”要求教育学生自我尊重、自我克制、自我完善。
2.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教育在德育方面,他认为,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而人道主义思想情感的培养必须从儿童早期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在学生中培养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面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开批评的方式帮助犯了错误的学生。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把智力放在首位,并创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体育方面,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
在美育方面,他将各种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
在劳动教育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学习开始,永不间断,要使体力劳动和创造价值结合起来,使劳动成为学生表现创造精神和培养自尊心的手段,成为发展个人多方面兴趣的中心。
3.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的培养,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并且服务于这一中心。
树立自己的教育信念(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doc
树立自己的教育信念——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家。
一生注重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著作较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
概括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准确把握是比较难的,我只是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部分著作的阅读,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对其中主要的思想观点做一个粗浅的理解,与大家共勉。
一、学校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任务是授以青年一代以中等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积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英勇刚毅的爱国者,对资产阶级思想毫不调和的愿为革命胜利贡献一切力量甚至生命的人。
”针对当时侵略与反侵略的两中意识,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任务中提出“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英勇刚毅的爱国者”,“对资产阶级毫不调和”,“为革命胜利贡献一切甚至牺牲生命”,就成为正确方针。
这个方针既是帕夫雷什中学的办学方针,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
那么,我们的学校方针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学校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有几个因素值得重视:(1)中国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是首要任务。
这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应在学校贯彻。
(2)有知识和技术是否意味着一个现代化国家?一个经济发达但道德败坏的国家算不算现代化?不言而喻,加强学校德育是极为重要的。
(3)现行中学教育关于见义勇为的思想是“在保护自我的条件下见义勇为,不做无谓的牺牲。
”所谓“自我保护”就不是无私无畏,可能培养的结果就是懦夫和阴谋家,可能培养的结果就是中国再不会产生伟人,简直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悲哀。
有些人在讨论,“见义何为”,见义不为,见义利为,见义智为。
都反映了我们的人心再不仗义。
(4)社会主义前提。
国体决定了教育性质,学校教育姓社或姓资,是不能讨论的,和经济不一样。
(5)服务对象的双重目标。
我们过去忽视了家长的需求,只知道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的几个重要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几个重要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我国教育界熟知的苏联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他在东西方都享有盛誉,其著作被印成29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苏联教育界认为,他是继马卡连柯之后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甚至超过了马卡连柯。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他是苏联教育的“集大成者”。
欧洲成立了专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组织,至今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研讨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8年定为“苏霍姆林斯基年”。
我国的各种教育报刊每天都会出现苏氏的语录,但是,苏氏的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极精辟的论述,却至今未引起注意。
因此,笔者将其中“直击”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的几个思想扼要介绍如下。
一、学生最需要的是自由时间有一种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吗?这种东西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自由时间!他写道:“自由时间的问题,不仅是涉及教学,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1]“只有让儿童、少年、青年每天都有不少于五六小时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当然这些愿望是要加以培养的)和选择去活动,才能谈得上培养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
否则,任何关于发展天赋和才能,培养爱好和自愿的议论,都只能是空谈一通。
”-[2]“学校如果不给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以充分表现和发挥的余地,不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那么,关于培养人才的各种议论都将是无用的空谈。
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和做作业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想,那么他只能成为门门分数都及格,但对社会却毫无贡献的人。
如果学校把功课表都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时间都填满了必修的课业,那么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就会在尚未意识到时即被扼杀了。
”[3]为什么“自由时间”如此至关重要呢?苏霍姆林斯的回答是:“每天十至十二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淡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只有七万多字,算不上鸿篇巨著,但它涵盖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生活、学习、劳动、理想、做人、真理、爱情、友谊等。
全书始终贯穿着如何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幸福而高尚的人这一主题,内容博大精深,给读者以无限的教育启迪。
以下几方面尤其让人感受深刻。
1. 关注孩子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在小孩子身上看到明天的成年人”,这正是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的多数人应该具备的眼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成长,告诫人们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思维,促使孩子全面长进,不要一味地死盯分数不放。
而这正击中了时下教育的软肋与弊端,让人警醒!2.呵护孩子的人格“孩子是神圣的和纯洁的,即使在强盗和鳄鱼那里,他们也在天使的位置上。
”苏霍姆林斯基教导儿子,当然也包括我们芸芸众生在内,千万“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玩具,忽而温存地亲吻,忽而狂暴地脚踢。
专横的爱还不如不爱的好。
专横的爱,这是一种可怕的摧残儿童的力量”。
他所描绘的这样的情景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地发生着,甚至是变本加厉地进行着。
每当孩子考试得了满分,竞赛获了奖,或是自己有了高兴的事情,一些家长或教师对孩子便是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无微不至地疼爱;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是做错了事,或是自己心情郁闷之时,对孩子则是棍棒交加,大发雷霆。
孩子备受“摧残”。
孩子的喜怒哀乐要伴随家长、教师的心情、脸色而“阴晴”有别,殊不知,这是违背教育原则与教育规律的。
须知,孩子永远处在“天使的位置上”啊,容不得教育者的“随心所欲”!3.拥有高尚的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这是人性的深刻体现”“人是最高尚的美的化身”。
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五年大学能培养出一个工程师(他儿子学的是无线电物理专业),但学会做人需要一辈子。
这与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一生所追求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主张何其相似。
教会儿童学习——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
的 时候 起 , 就应 尽可 能 多地 让他 观 察 周 围世 界 , 到大 自然 中去观 察各 种 事
物 和 现 象 。 说 .观 察 是 智 能 的 极 重 他 “ 要 的源 泉” ,对 事 物 和 现 象 的 理 解 深
确 提 了“ 养智 能 ” 问题 , 说 : 培 的 他
“ 取 知 识 . 成 科 学 世 界 观 , 展 认 获 形 发
写 、 、 察f 围世 界 的 现 象)表 达 算 观 周 、
f 己 所 见 、 做 、 想 和 所 观 察 而 得 自 所 所 到 的 思 想 1 ”] 还 说 :小 学 的 最 重 。 1 3 他 “
兴 趣 和要求 , 以及 对不 断 充实 科学 知
识 和 运 用 科 学 知 识 于 实 践 的 兴 趣 和
帕 夫 雷 什 中 学 的 图 书馆
务。”
4 会 书 写 .
苏霍 姆林 斯基 指 出 , 同 阅读一 如
样 , 写 也 是 儿 童 用 来 掌 握 知 识 的 一 书 种 T具 。他所 说 的会 书写 , 的是对 指 字 母 、 节 、 词 、 组 、 子 、 本语 音 单 词 句 基 法 能 流 利 、迅 速 而 正 确 地 进 行 书 写 ,
世 界 和善 于观察 各 种事 物 搞好 学 是 习和终 身生 活 的锐利 武 器
要 求 ”l 是 智 育 的 重 要 任 务 。 霍 姆 l 2 也 苏
要 的任 务 , 就是 教 给学 生一 定 范 围的
团
人 版・ 1 7 物 2 1 0.
会含 义 比发 出声音 早 得多 。 ”他 说 : “ 象地 说 ,课外 阅读— — 是 思想 之 形
对 教 学 中各 种 讲 解 都 能 听懂 并 能作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制定教师的读书交流方案 ,一直在梳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越是深入了解,越被这位教育实战家的魅力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把其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学校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鲜明而有特色。
让他穷极一生追求和探索的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而肯定地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完善 , 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宗旨”。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 , 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与“个性发展” 三者融合在一起 ,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既不可或缺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首先,在“全面发展”的观点里,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与其他教育家基本一致,但具体的解释又有所不同。
首先,它包含多方面发展的含义,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
这是与大多数教育家普遍一致的观点。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做了要求,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即明确要求各方面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 才可以说实现了全面发展。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各方面在全面发展中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 而智育又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智育不仅要发展充实的智能,而且也负有形成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之责,而学生在劳动上的成熟和他在智力上的成熟又是分不开的。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理解的“和谐发展”,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
它要求把已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 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互相渗透和互相交织 , 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教育泰斗”。
他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思想,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重点,以启发式教育、个性教育为途径,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德育目标。
德育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理想是要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培养真正的人,培养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但是“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因而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始终认为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融合道德教育,具有德育意义。
德育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推崇对学生精神的塑造。
他认为学生有丰富的“精神需求”,德育应该满足学生的这些“精神需要”,而德育工作者则应该为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奋斗,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道德素养要求:明白自己生活在人们之中;对社会、对他人心怀感恩之心;热爱劳动,坚信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嫉恶如仇,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斗争等等。
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发展层次性原则。
他主张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等把德育过程分为三个渐次深入的阶段。
渗透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外部环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以及“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性质”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特点推崇审美教育。
他认为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并最终创造美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道德信念的核心都是情感,离开了情感,则离开了道德,感情上的缺乏教养是“道德消沉的根源”。
倡导启发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或辩论道德问题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会好于教师直接传授道德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计(196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5-196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等。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忽视哪一方面域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
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
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培养思维之魂之阳早格格创做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尔国中小教培养处事者所死知的前苏联出名培养试验家战表里家.帕甫雷什中教,那所苏霍姆林斯基少久处事过的“快乐书籍院”,早已成为尔国许多西席背往的培养圣天.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培养遗产被毁为“活的培养教”,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集收着新陈的死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思维鼓含着他对付教死的爱战人讲主义粗神,认为书籍院的核心任务便是要培植周到、战谐死少的合格百姓战幸运部分,使教死正在德育、智育、体育、处事培养、好育那5个圆里得以战谐死少.怎么样才搞真止那样的培植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要革新培养历程,真施“战谐培养”.“战谐培养”思维与保守部分的教科知识的教教是截然分歧的,它注沉的是培养共创制性的死产处事相分离,课上课下相分离,校内校皮毛分离,效率教死死少的百般培养力量相分离,教死受培养历程与自尔培养历程相分离等等.“战谐培养”所探供的目标是教死正在以上那些果素战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周到死少.苏霍姆林斯基正在书籍院里通过真止一系列的创举去试验其“战谐培养”观念,譬如让教死正在“蓝天下的书籍院”里与大自然亲稀交战,修坐家少书籍院以包管教死正在校战正在家所受效率的普遍性等等.正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所有心灵献给孩子》、《百姓的诞死》、《给女子的疑》)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直》(群众培养出版社出版)一书籍中,到处充谦着“战谐培养”的粗神.正在书籍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西席正在“战谐培养”的真施历程中饰演着指挥者战教死伙伴的单沉角色.要使“战谐培养”得以启展,西席该当处理佳以下三圆里的问题:一是要处理佳教死表里教习与试验活动的闭系,使二者处正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战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佳教死百般才搞的收挥问题,使其各圆里的表示能战谐死少;三是要处理佳教死的情绪战情感能源问题,鼓励教死以自疑的心态去真止周到死少.早正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便已经将“战谐培养”的观念纳进到了“周到死少”的表里之中,并做了试验测验考查,“战谐培养”的粗神也成为贯脱其培养思维的粗髓.而纵瞅尔国前提培养教教试验的死少,让人不由欣喜天创制,本去苏霍姆林斯基的“战谐培养”观念与咱们目前修制战谐社会、构修战谐培养那一要害战术与背的粗神竟是如许相似战切合!笔者做此文之时,恰遇正在珠海举止的苏霍姆林斯基培养思维与尔国培养革新国际商量会圆谦降幕.一些博家战少久处事正在教教前线的中小书籍院少们便试验苏霍姆林斯基“战谐培养”思维的情况举止了介绍,其中一些书籍院已经将“以教死的周到死少为本”、“培植战谐死少的教死”等动做办教的目标战探供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思维扎根于试验,根源于试验,也必定需要后裔去还本、付诸试验.目前,正在世界上下大举提议修制战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正在分离尔国简直国情的前提之上,充分试验“战谐培养”思维,才是真真深进天明白、汲与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宝贵培养遗产的粗髓.苏霍姆林斯基主要培养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培养家中通过表里与试验相分离的讲路去死少培养科教的灿烂典型.他的教改体味战他的培养思维是切合当代培养死少的普遍央供的.他对付培养职业的无公奉献粗神,是他博得乐成的力量源泉;他对付表里问题的勤奋、供真的探索粗神,使他赢得了要害的表里修树.一、提出要把部分教死培植成本性周到战谐死少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培养的任务便是要培植“本性周到战谐死少的人”.所谓“本性周到战谐死少”,依照他的意睹,即“表示着处事与人正在百般活动中的歉富粗神的统一,表示着人正在品止上以及共他人的相互闭系上的公德杂净,表示着体魄的完好、审好需要战趣味的歉富及社会战部分兴趣的百般”①他指出:“正在那个战谐中,不大概,也不需要确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咱们只可道,周到死少的某些圆里对付于人的所有粗神天下的效率大概比其余的圆里大一些.”②共时,“本性周到战谐死少”也不是表示着一部分不妨连接天从一种工做转到另一种工做,而是指每一部分正在粗通自己所进止的博业的共时,另有兴趣战本收加进所有其余的知识范围.他道:“周到死少的思维是跟样样皆搞而又囫囵吞枣是毫不相容的.”③苏霍姆林斯基战女童正在所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在书籍院中德育、智育、体育、好育战处事培养皆是要害的,不第一、第二之分.他道:“正在培养效率的完备的体系里,那怕不过忽略了其中的一个关节皆市益害那个有机的统一”.他强调公德里貌正在每部分身上起着主宰的效率.他认为“社会央供书籍院培植出去的人,不管他进止什么处事,皆该当是一个公德下尚的人”.果此,书籍院中的所有处事皆应当包罗公德培养的意思,收挥德育的效率.他也强调智育的要害性,认为“无知的人对付于社会去道是伤害的,”“书籍院应当不让所有一个不正在才华圆里受过锻炼的人加进死计.”④他还非常沉视处事培养战好育,强调课中与校中培养的效率.他认为,如果不给教死提供脚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要死少他们的兴趣、快乐喜爱战才搞是办不到的,要培植周到战谐死少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教习制度,课内中教教的有机分离,便使德、智、体、好战处事培养融为一体,死少了教死教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战创制性,为他们降教便业挨下良佳的前提.正在真施“本性周到战谐死少”培养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使人的多种百般的才搞、天赋、理念、兴趣战快乐喜爱等本性特性得到充集收挥.他强调道:咱们的培养目标“便是让走背死计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搞得到最充分的收挥.”⑤正在苏霍姆林斯基瞅去,本性周到战谐死少是对付每一个受培养者的共共央供;而百般才搞、兴趣、快乐喜爱的充集收挥则一视同仁,果此,他央供西席必须以闭切而又深思死虑的审慎做风去对付待每个孩子的劣缺面,勉力设法把教教战培养处事安插得使每一个教死皆能隐现出他的天赋,找到他喜爱的活动,并正在那圆里成为下脚.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部分教死培植成本性周到战谐死少的人,既是“本性周到战谐死少”培养表里的出收面,又是它的归宿面.那一培植目标是以“周到死少”为主体,把“本性死少”、“战谐死少”与“周到死少”三者混合正在所有,成为互相通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统一真足.二、论证了公德培养的真量战要收正在苏霍姆林斯基“本性周到战谐死少”的表里中,公德培养居于主宰的职位,他认为,从书籍院培植出去的人,不管他进止什么工做,皆必须最先是一个有良佳公德本量的人.他最先提出了德育的主要真量战任务:1.竖坐女童脆定的共产主义公德疑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公德疑奉是公德死少的最下目标,大概者道是“对付脆持真理、道明自己瞅面的粗确性、并为此随时准备做出所有死的一种热忱企视”.公德疑奉一朝产死,便成为部分心目中真足粗确的真理,成为人的一种能能源量;反之,一部分如果缺累脆定粗确的公德疑奉,便不粗确的目标.他认为,共产主义疑奉,是激励女童战青少年不竭爆收下贵的、杂净的、好佳的希视的源泉.如果教死能从内心真真认识到共产主义疑奉的下贵脚段,那么,他便会为社会的便宜而投身于死计.苏霍姆林斯基指挥兴趣小组活动2.培植女童歉富的爱祖国、爱群众的公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公德情感乃是“公德疑奉、规则性战粗神力量的核心战血肉;不情感,公德便会形成枯燥有趣的空话,只可培植真君子”.正在他瞅去,书籍院应由浅进深,由近及近,培植教死的公德情感.比圆,先培养教死景仰自己的母亲,相识战体揭母亲的忧伤战易处,力所能及天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由此扩而广之,为爷爷、奶奶、女亲、兄少、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止;再扩而广之,为家城献出爱心,付出辛劳,做出孝敬.继启扩而广之,为家城女老城亲,更加是孤老病残城亲,献出爱心,施以擅止.再下一步,为素昧平死的路遇共胞,献出爱心,搞出擅举,等等.苏霍姆林斯基断止,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皆不爱,他会爱自己的祖国吗?爱出于奉献,奉献中死出情感好.⑥3.培植女童良佳的公德习惯.依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意睹,公德具备继启性,而且存留着齐人类的基础公德规则.正在人的本性产死中,童年是一个闭键时期.果此必须从幼年启初,便对付女童举止公德培养,使他们逐步天明白社会公德的基础规则,从而养成良佳的公德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更加强调把“共情人、闭心人”视为奠基性本量,他认为,孩子正在童年时期对付人的灾易、不幸、烦恼战孤单特天敏感,此时培植他们那圆里的本量最为灵验.他也认为,景仰处事,景仰处事成果,景仰处事者,对付女童也是极为要害的品德.苏霍姆林斯基确疑:如果女童明白为他人的幸运战高兴而付出处事,并为此而流了汗,那么他的心便会变得擅良、敏感战温柔.与此差同,如果一个女童正在童年期并不产死上述良佳的公德习惯的话,那么,所制成的益坏将是无法补充的.正在对付女童举止公德培养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该当按照以下门路战要收:1.通过主动的试验活动,产死女童良佳的公德本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正在女童身上去掉某种不良的止为,养成某种佳的品德,仅靠遏止、告诫是近近不敷的,还必须正在培养的带收下,让女童自己去主动试验,走上粗确的讲路,疑赖自己有克服艰易的力量.他断止:女童良佳的公德本量,惟有依赖他们自己的齐力试验,才搞产死战坚韧;他们搞的佳事越多,给坏事的可乘之机也便越少.2.脆持正里培养,使劣良本量正在女童身上占收配职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在所有一个女童公德本量的产死历程中,皆存留主动果素战消极果素的斗争.果此,正在培养女童,特天是缺面,过得较多的教死时,必须脆持正里培养,充分安排起女童的主动果素,使劣良本量正在他们身上占收配职位,那样才搞唤起女童对付好佳真物的背往,助闲他们竖坐主动上进的自疑心,养成自尔培养、自尔管制的本收,为进一步担当培养战不竭克服消极果素创制条件.3.抓佳普遍培养,充集收挥教死普遍的培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中部环境是女童粗神死计的决断性果素.教死的死计环境便是书籍院普遍战班级普遍.那个普遍是教死死少的“土壤”,对付教死的意识倾背、疑奉、观念、兴趣战本收等本性特性的产死具备巨大的效率.他道:“普遍活动中进步的社会思维展现得越收会,动做社会小细胞的普遍的效率越大,那么它的培养力量也便越大.”⑦果此,培养者应有脚段、有计划的构制战培植教死的健康的普遍,通过普遍构制的百般有培养意思的活动,并修坐合理的接往,寓培养于教教、社会活动战教死的普遍活动中.4.多宽恕、少处奖,处奖须以培养为前提.依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意睹,处奖是一种特天刺激人战伤害的要收,正在使用处奖时,很多西席简单犯过得.所以,他认弛只消女童不是蓄意做恶,普遍皆不该给以处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在那种情况下,宽恕才搞触及女童自尊心最敏感的部分,使女童爆收出一种央供矫正过得的意愿战主动性.他道:“不要慢于处分教死,要佳佳念一念,是什么督促他犯那样大概那样的过得的;要设身处天为孩子们念一念,那么便可疑赖他们会通过自己的齐力去矫正过得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说他著名,是因为他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育思想,那你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德育思想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智育思想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体育思想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
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
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
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适当交替。
智育的真谛(节选)
它 包括 世 界 观 的 形 成 智 慧 的 思 想 方 向 性
、
生 活 就 会 变 得 贫乏
沉 闷
、
远 离共 产 主 义
和 创 造 方 向性 的 形 成
,
与 个 性 的 劳动 社
、 ,
的理 想
。
会 积 极 性 有着紧密的 联 系 而 个 性 的 社 会
积极性 又把
智力训 练性 的核
心
,
是 建立 在知 识 的
,
是 未来的 数 学家
,
还 是
未来的 拖 拉 机 手
,
但 是 不 能 简 单 地 把 智 育 归 结 为 积 累知 识
。
都 应 当 学会 创 造 性 地 思 考 都 应 当 成 为 聪
明的人
。
在 教 养程 度 和 智 力 训 练 程 度 之 间
里 所 获得 的知 识 分 量和
,
在 学校
智 慧应 当 给 人
。
以
享 受 文 化 财 富和
智力发展 程 度之
审 美 财 富 的 幸福
真 正 的 智 育指 引 人 去 认
。
间 是 不 能 划 等号 的
,
,
虽 然 后 者 也 有赖 于
识 生 活 的 全 部 复 杂 性 和 丰 富性 只
如 果智慧
,
知 识 的分量
。
智 育是
一
个很 复 杂 的 过 程
,
是 被 训 练 去 从 事狭 窄 的 职 业 劳动 那 么
、
足 的思
维) 的 手 段 时 它 才 得 以 实 现
,
,
在这
态
。
智 力训 练 性 的 意 思 就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一)产生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介绍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将近十年了。
起初是缘于那么多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拒绝,后来则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竟然遭遇那么顽强、巨大的阻力,以至于每一次“新课程改革”没钱进一步,都会激起“应试教育”更强烈的反弹。
今天,如果我们不是只把眼光盯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陆地区为媒体热捧起来的个别“样板学校”,而是占了基础教育绝对多数的城镇和农村的中小学,而且有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的勇气的话,那我们就应该看到,与一片“课改”声相对立的另外一种现象——“应试教育”正甚嚣尘上、白热化和登峰造极。
敢于直面现实,敢于说出真话,首先是一种对人、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是一种品质和人格;同时又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存在问题有深刻见解的表现。
在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中,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可惜为数不多。
我的依据是:(1)“应试教育“波涛汹涌而不可遏制;(2)在中国,叫得响的名师、名校长似乎只是那么一个小圈子里的为数不多的人。
据此现实,我日益深刻地体验到,除了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外,教育思想的贫乏和空白,才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困难所在。
其他如“社会舆论、百姓需求、中招和高招制度”等等全部派生于此,并受其主导和制约。
因此,我认为,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普及真教育思想,其意义和价值绝不在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的技巧技能和方法方式,以及“先进典型”的塑造、宣传之下。
我当校长二十五年,先后领导过七所初级中学和一个乡的中小学教育,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校长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教师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困难,而一旦教师们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就能发现教育的弊端,于是改革创新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
而就一个县、区看,只要有一个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局长(如我省新安县的韩经权同志,洛阳市洛龙区的张欣同志),那么,在他们领导下,就会成长起一大批有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校长。
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的教育,就是“真正的教育”,就基本上不存在教师倦怠、学生厌学、辍学等等问题。
但可惜,在中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局长和校长太少了,所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在现实中都遭到巨大的阻碍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改革遭遇的拒绝、抵制是全面而普遍性的。
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以“县中”为代表(也包括一些市级)的“重点”高、初中,迫于保持自己的“领袖”地位,虽然口头上也承认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好是好,但是高考、中考制度不改革,谁也不敢放松智育”。
(二)“重点”以外的占了绝对多数的“薄弱学校”的校长们,处于生源、师资和其他办学条件的劣势地位,以及受那些“重点学校”的“示范”作用,更是从根本上就不认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他们的语言中,强调得最多的是:“说得再好听,搞不上‘质量’和‘成绩’说啥也不行!”他们所说的“质量”和“成绩”就是统考中的靠前的名次和中招、高招中的“升学率”——实际上只是“绝对人数”。
(三)县、区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一方面迫于自己属下的高中与其他县、区在“高招”中的升学率的压力,也就认为“分数”、“成绩”远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更现实、更重要。
这三个方面在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在于:考试分数、升学人数就是“质量”。
所以,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一些教育“理论家”谈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时,首先的论据就是“重视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也正是因为对“质量”、“成绩”、“智育”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才有一些“教育理论家”、一些其他方面的“专家”,以及一些“优秀校长”众口一词地认为:“课程改革依据的都是些“洋理论”。
“洋理论”观念上成为“应试教育”坚持者的思想武器。
这里,主要的问题是对“质量”、“成绩”认识上的肤浅、片面和简单化,是对“智育”认识上的错误和白痴,而问题的根本所在则是对教育科学的排斥,尤其是对智育理论的不学习、不研究,说白了就是没有起码的教育学知识。
面对这样严重的现实,我很早就想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解绍给更多的同行们,近年来,这一愿望越来越强烈。
因为我坚决地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严重,二是搞教育的人却没有教育思想,其他如“高考”、“中考”、“社会舆论”、“百姓需要”、“就业形势”等等,都非问题的根本所在。
促使我想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介绍给教育同行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专家到校长,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多数——这些人还是善于思考点问题的人——有一个非常一致的见识:“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西方发达国家扎实。
”其理由是:中国学生拿到的世界奥赛金牌数最多,中国中小学教材、尤其是数学比西方发达国家深得多。
以我的微不足道的身份和浅陋的学问,既没有出国考察的机会,也没有将中、西方基础教育作比较研究的能力,但是有两点理由使我坚信“中国基础教育优好论”不能自圆其说:(一)只有好的基础教育,才会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我们如此好的基础教育,以60年之久的时间和世界上最庞大的规模,不仅不能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连胡适、鲁迅、马寅初、钱学森、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梁思成……大师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也培养不出一个,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二)出于“成绩”、“政绩”等功利性目的,不少人只是在“升学率”、“分数”上与人竞争,自我满足,但被他们忽视或者是有意掩蔽了几种严重的现实:(1)即使是自己的学校,与“升学率相对的“失败率”是多大?(2)因学业上的失败和升学上的无望而厌学并终于成为“问题生”的学生有多少?比例有多大?(3)即使在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今天,在自己领导的地方,“辍学”现象还存在不存在了?(4)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严重不严重?我敢断言,这四个问题,无论在一个县区、还是在一个学校,无论在重点学校还是在一般学校,都普遍存在,而且还相当严重。
我之所以敢质疑“中国基础教育优质论”,是因为,我认为有很多同志对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换言之,就是对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基础”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恐怕从来没有思考过,而对于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这些基础,恐怕在其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
不把这样的最基础的问题搞清楚,就永远认识不到我们沉醉于其中的“应试教育”对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危害多么严重,当然也就不能接受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而要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一个人一生最需要的基础,怎样为学生打下这些基础,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育这三个关键性问题,我认为最有效、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其中首先应该学习的是他的智育思想。
总之,我之所以要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完全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为了给有志于解决这些最问题的同行们一个有效的思想武器。
也许有人怀疑: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就有那么大作用、威力?我要肯定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教育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经验,是世界教育思想理论财富中至高无上的瑰宝,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教育家中的一个高峰。
只有认真去阅读,任何人都会承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简直就是教育学的大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去阅读,你会发现中国基础教育中(除网络技术教育外)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其中找到思想理论上最好的解答和实践上的最好的例证。
尤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不但可以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基础”,什么是真正的智育这些基本问题,而且,即使从功利目的出发,它也可以使我们看清楚什么才是“提高成绩、质量、升学率”的正确道路。
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到长期困扰我们的诸如“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厌学、学校无特色”等等问题的根源。
尤其是那些列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县中”,只要掌握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那就不仅可以解除高考升学的压力,而且可以发展成为真正的名校、强校。
当然,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你得去认真地阅读,深刻理解,真正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完整、宏大的体系,而且他的智育思想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学校的全部生活本身就是个完整的统一体,在许多情况下很难明显的区分出他的某个教育活动究竟属于智育还是其他教育。
以我的学识和能力,不可能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完整地介绍给大家,我只能针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中选择出那些我认为对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最有帮助的智育思想,并尽量结合实际例子,再根据我的理解对这些思想加以阐述。
我以为这是我对中国基础教育所能够做的一点贡献,至于要完整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当然,最好还是去读他的原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二)什么是智育苏霍姆林斯基开宗明义地指出:“智育就是智力的培养”。
它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的技能,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我认为,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从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把握和丰富开始。
一个连基本的教育概念都所知甚少者,其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值得怀疑,更何谈什么教育改革、创新?我们不少教育领导者,一讲到“应试教育”的弊端,言必称“重视了智育,忽视了德育”,可见他们心目中的智育只是考试的高分数或数、理奥赛中的金牌等,并没有理解到“智育就是智力的培养”的层次。
因为智力强者的标志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而这恰恰早已反复被我国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实际素质状况所否定。
况且,在教育实践中,良好的智力培育是离不开良好的德育和其他教育的,智育与其他各育,不仅互为条件,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难分经渭。
“重视了什么”、“轻视了什么”云云,本就不着边际。
苏霍姆林斯基智育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素:(1)获取知识;(2)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发展认识能力;(4)发展创新能力;(5)培养脑力劳动的文明(技能);(6)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的需要;(7)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需要。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标准来审视我们的多数同志对智育的理解,我们是何等片面,何其肤浅!我们头脑中和手中的智育,充其量不过是七个要素中的“获取知识”一项。
而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又是多么地天壤之别。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反复强调“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
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
”因为,“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而在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同志把智育看得太简单了?不少人——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家长、教师等等——,都是错误地把知识积累、考试分数作为智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