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意及赏析
李白写的《黄鹤楼》诗句
![李白写的《黄鹤楼》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0ee560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4.png)
李白写的《黄鹤楼》诗句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古建筑,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它以其壮丽的风景和文人雅士的诗词赞美而闻名于世。
其中,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了一首《黄鹤楼》的诗,以下是其中几句诗句的赏析。
李白《黄鹤楼》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四句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黄鹤楼所在地的壮丽景色。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山、日、河、海交织的图景,展示了山河壮丽的景致。
明亮的白日映照在山脉上,将山的轮廓勾勒得清晰可见;黄河奔流,壮丽地注入大海。
这两句凸显了自然景物的辽阔和大气,让读者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
李白写道,我们渴望通过眺望,穷尽千里的风景,更有追求卓越的欲望。
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眺望与人生境界相联系。
楼层的层层攀升,仿佛人生的不断追求和进取,寓意着追求卓越不断的向上攀升。
这几句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并借景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意愿。
李白的辞章豪放,着重表达了自己的个性,也呼应了黄鹤楼壮美的景色和雄奇的气魄。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诗作不仅仅是对黄鹤楼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应。
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追求和才华展示。
李白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为黄鹤楼增添了诗意的光辉,也将自己的豪情壮志融入其中。
他的诗句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
总的来说,《黄鹤楼》的诗句通过绘画般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卓越的追求。
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的地点的描写,更是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白的诗作,无论是在表达手法还是情感表达上,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黄鹤楼原文赏析及解释 李白的黄鹤楼古诗诗意
![黄鹤楼原文赏析及解释 李白的黄鹤楼古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2e1219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8.png)
黄鹤楼原文赏析及解释李白的黄鹤楼古诗诗意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说起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崔颢的这首千古名篇《黄鹤楼》。
《沧浪诗话》曾经评价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连李白读过此诗都自叹不如,无奈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悻悻而去,自此从不题诗黄鹤楼。
回思我们读过的李白诗作,确实全无黄鹤楼之作,唯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了黄鹤楼之名,也不过是借了地点的送别诗,而非专为登楼所赋;还有一首《鹦鹉洲》专赋长江鹦鹉洲而避开黄鹤楼。
两首诗严格而言都算不得黄鹤楼诗。
除此之外,难道李白真的没为黄鹤楼写过诗吗?狗子为求证此问,特意翻阅资料,在《全唐诗》中找到了李白唯一一首黄鹤楼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这首诗读来逸兴遄飞,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令人费解。
且欣赏李白的这首黄鹤楼之作: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唐·李白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据野史笔记所传,李白初次登临黄鹤楼时豪情万丈,正欲作诗以赋,恰好看到壁上崔颢所题的《黄鹤楼》。
李白诗情顿收,为之折服,随口叹吟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本有一腔“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豪情诗意,但却被“崔颢题诗”生生止住,以至于“眼前有景道不得”!更是叹服崔颢之诗既在其前又在其上。
而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便应是此事之后所作,从这首诗题目可知是一位“丁十八”的人作诗讥笑李白,李白醉后答诗。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2e8e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5.png)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黄鹤楼》原文【作者】崔颢【朝代】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七言律诗的规定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讲究平仄。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要求对仗。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创作背景是怎样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fa8477aeaad1f346933fc6.png)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颢。
其诗文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黄鹤楼》翻译、背景、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e84f17380eb6294dc886c32.png)
《黄鹤楼》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翻译、主题思想
![《黄鹤楼》翻译、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7acb3c61ed9ad51f11df23e.png)
《黄鹤楼》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ce9f13f8c75fbfc67db2d5.png)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此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土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风格。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关于黄鹤楼最著名的五首诗
![关于黄鹤楼最著名的五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b60db37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a.png)
关于黄鹤楼最著名的五首诗一、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衍生注释:“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暗指骑鹤仙人。
“历历”:清晰可数的样子。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黄鹤楼的古今变化,从传说中的仙人乘鹤而去,到眼前的景象,围绕黄鹤楼抒发了一种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情感方面,弥漫着淡淡的惆怅和思乡之愁。
表现手法上,先写传说,黄鹤一去不回,给诗作增添一种空灵和神秘的色彩。
接着从远及近描写黄鹤楼周围的景色,以景衬情,那晴川绿树、芳草鹦鹉洲的美景也不能驱散诗人的思乡愁绪,反而更衬托出黄昏下江上烟波浩渺时,诗人心头的哀愁深重。
四、作者介绍: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他的诗作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赴边塞,诗风大变,变得雄浑奔放,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
《黄鹤楼》一诗别具一格,被后人誉为唐诗的经典之作。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我和朋友到黄鹤楼游览,站在楼上俯瞰,朋友只顾着拿手机拍照,我感叹道:“你呀,就顾着拍照,都忘了感受这股子古意了。
你看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多少往事在这楼里藏着呢。
”例子二:在一个文化交流会上,谈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韵味时,我站起来说:“就拿黄鹤楼来说吧,当你站在那楼上,江风一吹,你肯定会想起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那股乡愁和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了。
”例子三:语文课堂上,老师问如何为黄鹤楼写一段有诗意的导游词。
我举手说道:“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鹤楼哦。
黄鹤楼可是有很多故事的,就像崔颢诗里说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曾经黄鹤飞走就不再回来,只有这白云飘荡了千年。
这里流传的故事和这壮丽的景色一样,源远流长呢。
”一、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黄鹤楼》原文、书下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365a4152d380eb62946daa.png)
黄鹤楼崔颢昔人○2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
晴川○4历历○5汉阳○6树,芳草萋萋○7鹦鹉洲○8。
日暮乡关○9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搁笔而去。
这个传说当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
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可见李白之推崇崔颢诗或是真实的。
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以抒情作结。
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2024年黄鹤楼古诗词鉴赏
![2024年黄鹤楼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ea0bc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a.png)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d546b8964bcf84b8d57b3c.png)
《黄鹤楼》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词鉴赏-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 精品
![诗词鉴赏-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37e84ef5fbfc77da269b1bc.png)
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
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
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
至晚唐,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
下面是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崔颢《黄鹤楼》的诗意
![崔颢《黄鹤楼》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61321f1ea5e9856a56126043.png)
崔颢《黄鹤楼》的诗意黄鹤楼崔颢[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3]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崔颢:河南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武昌西南,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
【赏析】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的评论家严羽评价它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相传,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
诗人把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同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抱着浪漫的想法,认为驾鹤成仙确有其事,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而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一座空楼,徒有虚名”!于是,诗人从鹤去楼空点出吊古伤今之意,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画面。
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这种人世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
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
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中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机盎然。
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
可是,故乡远在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又怎么能看到呢?因此,诗人用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道出悠悠不尽的浓重乡愁。
《黄鹤楼》诗歌赏析
![《黄鹤楼》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6e892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1.png)
《黄鹤楼》诗歌赏析(学生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它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三.诗歌鉴赏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乎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眺,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的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之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州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以抒情作结。
诗人观赏佳境,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不仅忍动满怀愁绪。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eb3569d4d8d15abf234ed6.png)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 ,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土。
【韵译】从前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仙人驾着黄鹤再也不会回来了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旧在天空中飘泊。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着晴空下的汉阳平原 ,树木郁郁葱葱 ,清楚可数 ,放眼望去 ,鹦鹉洲上 ,草木长得十分茂盛。
黄昏时分 ,我还在遥望自己的故土在哪里 ,江上烟雾弥漫 ,波涛汹涌真是让人感到发愁 ,却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因见崔颢此作 ,为之敛手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 ,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风格。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 ,说诗者众口交誉 ,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 ,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 ,借传说落笔 ,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 ,本属虚无 ,现以无作有 ,说它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 ,悠悠千载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 ,气概苍莽 ,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 ,后年首就整伤归正 ,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这是先放后收。
唐诗赏析——崔颢:黄鹤楼
![唐诗赏析——崔颢:黄鹤楼](https://img.taocdn.com/s3/m/60cb796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4.png)
唐诗赏析——崔颢:黄鹤楼简介《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2.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3.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4.乘:驾。
5.去:离开。
6.空:只。
7.返:返回。
8.空悠悠:深,大的意思9.悠悠:飘荡的样子。
10.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11.川:平原。
12.历历:清楚可数。
13.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4.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5.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16.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7.乡关:故乡。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按联赏析《黄鹤楼》
![按联赏析《黄鹤楼》](https://img.taocdn.com/s3/m/a3f54e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e.png)
按联赏析《黄鹤楼》
《黄鹤楼》是唐代李白的名篇之一,全篇通过对楼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情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壮丽风景的赞美。
这首诗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七绝的形式,行亦七字,分为三十二首。
一开始表现诗人登上黄鹤楼,仰望楼顶的黄鹤,并寄情于那华丽的风景。
接下来诗人写下想念远方亲朋好友的情感,同时又赋予了诗中人物真挚的情感。
整首诗清朗平实,妙笔生花,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家国离别的深情思念。
从结构和形式上来看,这首《黄鹤楼》通过细腻的描绘、深沉的情感,以及悠扬的韵律塑造出了一个美妙和令人难忘的诗意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诗意及赏析《黄鹤楼》诗意及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黄鹤楼》诗意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鹤楼》诗意及赏析1黄鹤楼朝代:唐代作者: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黄鹤楼》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
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
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
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黄鹤楼》诗意及赏析2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注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
已:已经。
乘:乘坐。
去:离去。
指离黄鹤楼而去。
此地:这个地方。
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
空:副词,只,仅。
余:剩下。
○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副词。
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
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
○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
这里指汉水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因在汉水北岸,故名。
树:树木。
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芳草:香草。
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
乡关:故乡。
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
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
○寄寓故土之思。
「翻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黄鹤楼介绍」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
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
楼址仍在蛇山头。
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本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
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本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
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
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
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点评」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据《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
岳阳楼是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
若论来历,黄鹤楼最为久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本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本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本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
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
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
崔颢《黄鹤楼》本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
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
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当本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
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
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