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即事咏怀诗
古诗鉴赏之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学生版)Ⅰ即事(景)抒怀诗.一、概述1、特点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即事抒怀诗,是指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 "抒怀”等词。
如:《山居即事》(王维)、《春日即事》(李弥逊)、《旅夜书怀》(杜甫)等。
二、即事(景)抒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寄托身世之感,表达对世事和个人际遇的感慨;例(1)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
《黄鹤楼》崔颢例(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2.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例(3)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例(4)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4.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例(5)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即景抒情诗有哪些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即景抒情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1(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五)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六)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2《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风清》——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即事抒怀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导学案(四)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题型及本题材诗歌在高考中的考察方向和特点。
2、通过真题演练,规范答题。
3、回顾总结本组诗歌的主题情感、常见艺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一、考点解读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直击高考1、(20XX年海南、宁夏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2、(20XX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3、(20XX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一)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学习过程: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三、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找准诗眼,把握感情基调。
3、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帮助理解。
4、了解诗歌的常用意象。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5.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四、背诵《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五、默写《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六、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诗歌鉴赏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的鉴赏方法【预习案】: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三 人生感怀诗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 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四 人生感怀诗的主要情感1、怀才不遇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 如陆游《书愤》•3、伤春惜春、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黄庭坚的《清平乐》•4、贬官谪居的怨恨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5、告慰平生的喜悦 追求豁达人生境界 杜甫《春夜喜雨》•6、洁身自好 不与当权者合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伤春悲秋。
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探究案】: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如下问题:1、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思考】(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6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即事感怀诗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缘情,任何题材的诗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而创作的。
只要心中有需要抒发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触发诗人的创作欲望。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即事”诗题材广泛,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如怀亲、思乡、送友、酬赠、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皆可统称为“即事感怀诗”。
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雨霖铃》《定风波》(苏轼)《书愤》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
因此,考生必须明确此类诗歌的特点,熟练掌握鉴赏方法。
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
答题时要有条理,一般先概括总说,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事物的意义。
例如描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一、分析思想主旨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旨是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诗歌各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步,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二、分析形象情怀从诗中意象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由此推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人物特点;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通过即事即景的方式,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诗的前四句,通过孤山寺、贾亭等地理位置的描写,以及水面、云层等自然景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钱塘湖早春的景色。
其中,“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细节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美好。
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即事即景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高考]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作者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人,但写事也是在写人,总体而言,两首诗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二层通过一家人的行为展现了“人倍忙”的收麦情景,一个“惜字”,看似违背人之常情,但有力地突出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白居易另一首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异曲同工;第三层写了一个贫妇的悲惨遭遇,用“家田输税尽”一句直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人”与“马”进行了对比,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D.“肥马”指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马,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
解析:选D D项,“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表述有误,“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即事即景抒怀诗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实。(2分)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
●( 2 ) 这 首 诗 的 叙 述 与 对 比 手 法 特 色 鲜 明 , 试 作 赏 析 。 ( 6 分 )
5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地黄:药草名。
2.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3.口食:口粮
4. 易:换取。糇(hóu):干粮。 5.荷:杠 6.插:通“锸”,铁锹。
7.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8.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9.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
●10.啖(dàn):给……吃。
6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 卖地黄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
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艺术手法 叙事特色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 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 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三首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三)《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2.学习鉴赏文字,体悟即时即景诗的意象和情感。
3.完成当堂练习。
二、默写《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三、诗歌鉴赏《旅夜书怀》杜甫“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轴(今重庆市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3]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题李凝幽居》
7、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8、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古诗鉴赏——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④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返回
采地黄者(2017·浙江高考)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高
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考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 诗
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
返回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
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
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
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而颈联则直抒胸 臆,表明对当下 恬淡清静生活 的喜爱。
返回
[白话诗歌]
太湖恬亭临近清溪,周围绿荫环绕;清溪两岸高低错落, 溪水缓缓流入青山。
独自伫立于恬亭,远眺夕阳下的断桥;低看,有树影倒 映于水中,仰观,有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安静地待着又有谁知道 世上有政务呢?
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 持以易糇粮 ”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 “ 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 ”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 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 愿易马残粟 , 救此苦饥肠 ”两句将 “人”与“马”进行了 对比 ,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 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 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返回
古诗鉴赏
——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即事的古诗
即事的古诗
《即事》是唐代诗人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创作的一首七言拗律。
此诗前面部分铺写夔州一带的暮春景色,最后结出不能往赴潇湘的惆怅情怀。
全诗情景交融,特别是中间二联,写景细致,画出一幅暮春山居图,故多为后人所称赏。
作品原文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⑴。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⑵。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⑶。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⑷。
注释
⑴皛(xiǎo)皛:洁白明亮貌。
⑵百和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
⑶湿不妨:湿而不妨。
⑷虚无:空旷平远。
仇兆鳌《杜诗详注》:“空旷貌。
”
译文
巫峡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飞翔。
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早春,当时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
杜甫自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年)出三峡,在夔州度过了不到两年的安定生活。
诗歌题材:即事抒怀(新)诗
【常见情感】
1、思亲、送友、怀乡、赠人等 2、表达人生感悟 3、抒写闲情逸趣 4、抒写政治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5、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6、寄情山水、热爱自然 ……
【答案】 ①(叙事手法)以对比加强 北来人二首 (南宋)刘克庄 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 十口同离仳(pǐ离别),今成独雁飞。 流离之苦。 ②(叙事口吻、角度、主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体)以 “北来人”的口吻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自然。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③(叙事效果)叙事中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 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 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 作简要分析。 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 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 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 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 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 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 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 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 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 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 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 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 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 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 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 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 般摇曳多姿。
链接课内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即景抒怀诗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 --- 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惹起了心中的某种感想,于是描述当时的光景来抒发自己的感触。
与借景抒怀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一样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种诗作题材宽泛,诗人常常是兴之所至,好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种诗该怎样赏识呢?第一,要赏识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联合得能否高妙。
且看下边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立刻相遇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全。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走开了故土,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风景,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悲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由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切而率真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觉和蔼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受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迫地托他带个报安全的口信回家的情形。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芜和相遇的不测所惹起的诗人对亲人诚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诚挚。
这瞬时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很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归纳,便拥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和之中显出丰富的神韵,自能人心所向,恒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会诗人所抒之“怀”能否诚挚动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拥有传奇色彩“本领”的《题国都南庄》:昨年今天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哪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
对于此的“本领”是的:“崔⋯⋯ 士下第,清明天,独游国都南,得居人庄,一之,而花木萃,寂若无人。
叩久之,有女子自隙之,曰:‘ 耶?’以姓字,曰:‘ 春独行,酒渴求。
’女子以杯水至,开,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不情而入,崔亦睠盼而。
嗣后不复至。
及来清明天,忽思之,情不行抑,径往之,如故,而已扃之,因于左扉曰⋯⋯”(唐孟棨《本领·感情》)本次句“人面桃花相映”不若桃花的“人面” 置了美好的背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并且委婉地表出人目注神,情意的情状和两方脉脉含情、未通言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
【学习重难点】:
掌握即景、即事抒怀的鉴赏方法
【预习案】:
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
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三 人生感怀诗常用手法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 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四 人生感怀诗的主要情感
1、怀才不遇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 如陆游《书愤》•
3、伤春惜春、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
雨疏风骤)》和黄庭坚的《清平乐》•4、贬官谪居的怨恨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5、告慰平生的喜悦 追求豁达人生境界 杜甫《春夜喜雨》•6、洁身自好 不与当权者合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伤春悲秋。
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探究案】: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如下问题:
1、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思考】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2、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思考:这首诗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中间两句叙事言情,语言质朴、感情强烈
诗歌首尾两句写景,暗淡凄凉、,郁结痛惜、悲愤之情。
“惊坐起”使用细节,体现震惊之巨,如同身受。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
二.当堂练习
1.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6分)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3分)
答:(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2、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
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4.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此联
与首联、颈联相配全,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注
三.课堂小结
即景即事抒怀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情与景的关系1、以乐衬乐
2、以哀衬哀
3、以乐衬哀
4、以哀衬乐
衬托
1.以动衬静
2.以虚衬实
3.以景衬情
4.以乙衬甲
【拓展案】
描写:
1、动静结合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白描与细节
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例:“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例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虚实结合
例:《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