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合集下载

即事咏怀诗

即事咏怀诗

古诗鉴赏之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学生版)Ⅰ即事(景)抒怀诗.一、概述1、特点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即事抒怀诗,是指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 "抒怀”等词。

如:《山居即事》(王维)、《春日即事》(李弥逊)、《旅夜书怀》(杜甫)等。

二、即事(景)抒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寄托身世之感,表达对世事和个人际遇的感慨;例(1)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

《黄鹤楼》崔颢例(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2.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例(3)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例(4)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4.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例(5)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即事抒怀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即事抒怀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导学案(四)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题型及本题材诗歌在高考中的考察方向和特点。

2、通过真题演练,规范答题。

3、回顾总结本组诗歌的主题情感、常见艺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一、考点解读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直击高考1、(20XX年海南、宁夏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2、(20XX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3、(20XX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诗歌阅读之即事(景)抒怀诗

诗歌阅读之即事(景)抒怀诗

诗歌阅读之即事(景)抒怀诗即事(景)抒怀诗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对接教材] 如《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通性归纳]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通法点拨]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或眼前的什么景即事(景)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或特定的景而生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景)抒怀诗不比叙事描写诗偏重于叙事、写景,其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景)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或“景”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即时体验]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的鉴赏方法【预习案】: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三 人生感怀诗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 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四 人生感怀诗的主要情感1、怀才不遇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 如陆游《书愤》•3、伤春惜春、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黄庭坚的《清平乐》•4、贬官谪居的怨恨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5、告慰平生的喜悦 追求豁达人生境界 杜甫《春夜喜雨》•6、洁身自好 不与当权者合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伤春悲秋。

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探究案】: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如下问题:1、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思考】(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即事(景)抒怀

即事(景)抒怀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1)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 之情。一个“望”字,勾勒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 无穷的乡思。( )
(4)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 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
(5)“驱车”四句是散句,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 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 不易言喻的隐衷。( )
(6)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 怀才不遇的感慨。( )
(3)“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频”字,与外弟频频见面,而自己贫困潦倒, 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
(4)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可以看出他俩的亲 密关系和真挚情谊。( )
(5)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 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首联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 困。( )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 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
郡斋即事 范仲淹
三出专城[注]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古诗赏析之即景抒怀诗

古诗赏析之即景抒怀诗

古诗赏析之即景抒怀诗古诗赏析之即景抒怀诗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园诗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园诗⼀、即事(景)抒怀诗——⼀枝⼀叶⼀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的议论,抒发⾃⼰的感慨。

即事(景)诗,⼀般来说并⽆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感慨、闲情逸趣等,⼀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考]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观刈麦⽩居易①⽥家少闲⽉,五⽉⼈倍忙。

夜来南风起,⼩麦覆陇黄。

②妇姑荷箪⾷,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去,丁壮在南冈。

⾜蒸暑⼟⽓,背灼炎天光。

⼒尽不知热,但惜夏⽇长。

③复有贫妇⼈,抱⼦在其旁。

右⼿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闻者为悲伤。

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④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愧,尽⽇不能忘。

⾼考诗采地黄者(2017·浙江⾼考)⽩居易麦死春不⾬,⽲损秋早霜。

岁晏⽆⼝⾷,⽥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作者⽩居易提出了著名的“⽂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作品语⾔优美、通俗、⾳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但写事也是在写⼈,总体⽽⾔,两⾸诗均是通过写⼈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层通过⼀家⼈的⾏为展现了“⼈倍忙”的收麦情景,⼀个“惜字”,看似违背⼈之常情,但有⼒地突出了⼈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居易另⼀⾸诗《卖炭翁》“⼼忧炭贱愿天寒”⼀句异曲同⼯;第三层写了⼀个贫妇的悲惨遭遇,⽤“家⽥输税尽”⼀句直接揭⽰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句揭⽰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苦,⽽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与“马”进⾏了对⽐,直观揭⽰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活,使⼈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即事即景抒怀诗名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通过即事即景的方式,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诗的前四句,通过孤山寺、贾亭等地理位置的描写,以及水面、云层等自然景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钱塘湖早春的景色。

其中,“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细节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美好。

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即事即景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高考]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作者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人,但写事也是在写人,总体而言,两首诗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二层通过一家人的行为展现了“人倍忙”的收麦情景,一个“惜字”,看似违背人之常情,但有力地突出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白居易另一首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异曲同工;第三层写了一个贫妇的悲惨遭遇,用“家田输税尽”一句直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人”与“马”进行了对比,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D.“肥马”指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马,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

解析:选D D项,“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表述有误,“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即事即景抒怀诗

即事即景抒怀诗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实。(2分)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
●( 2 ) 这 首 诗 的 叙 述 与 对 比 手 法 特 色 鲜 明 , 试 作 赏 析 。 ( 6 分 )
5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地黄:药草名。
2.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3.口食:口粮
4. 易:换取。糇(hóu):干粮。 5.荷:杠 6.插:通“锸”,铁锹。
7.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8.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9.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
●10.啖(dàn):给……吃。
6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 卖地黄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
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艺术手法 叙事特色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 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 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三首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三首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三)《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2.学习鉴赏文字,体悟即时即景诗的意象和情感。

3.完成当堂练习。

二、默写《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三、诗歌鉴赏《旅夜书怀》杜甫“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轴(今重庆市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3]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题李凝幽居》
7、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8、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三大常见类型•春秋感怀
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怀①

欧阳修
景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抒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怀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庆 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为范仲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解析: ①对秋日风物的喜爱; ②对自身处境的感伤; ③对朝政国事的担忧; ④对无为受禄的愧疚; 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⑥对归而不得的无奈。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即 学习目标: 事 1、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特点。 ( 2、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常用意象和情感。 景 3、熟悉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几种具体表现形 ) 式。 抒 怀 诗
(一)题目标志

多含有“即事”“即景”“抒怀”等字眼。
事 (二)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

专注于考即事诗。

高考这么喜欢考此类诗歌,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国古代,诗人触事或
抒 怀
触景兴咏,因事或因景立题,即事或即景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即这类诗 歌特别多。其次,这类诗题材广泛,表达的感情即时而发而不落窠臼,就 是特别不容易让人以类型诗的内容与情感来穿衣戴帽。

古诗鉴赏——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④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返回
采地黄者(2017·浙江高考)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高
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考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 诗
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
返回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
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
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
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而颈联则直抒胸 臆,表明对当下 恬淡清静生活 的喜爱。
返回
[白话诗歌]
太湖恬亭临近清溪,周围绿荫环绕;清溪两岸高低错落, 溪水缓缓流入青山。
独自伫立于恬亭,远眺夕阳下的断桥;低看,有树影倒 映于水中,仰观,有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安静地待着又有谁知道 世上有政务呢?
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 持以易糇粮 ”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 “ 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 ”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 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 愿易马残粟 , 救此苦饥肠 ”两句将 “人”与“马”进行了 对比 ,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 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 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返回
古诗鉴赏
——即事 (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即景抒情诗有哪些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即景抒情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1(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五)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六)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即景抒情诗有哪些 2《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风清》——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一)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学习过程: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三、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找准诗眼,把握感情基调。

3、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帮助理解。

4、了解诗歌的常用意象。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5.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四、背诵《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五、默写《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六、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诗歌鉴赏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

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

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

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

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

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

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

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

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

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

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

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

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

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