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杂技之我见
关于杂技创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杂技创作的几点思考◎ 文︱赵雪(濮阳杂技艺术学校)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观众的文化品位也在逐渐提高,杂技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追求技巧难度,而是更加注重艺术的表现力。
人们对杂技的审美要求也从单纯的欣赏技巧提高到整体审美,再升级为要求有文化意境的内涵。
如今,杂技正逐步从挑战身体极限潜能的表现形式,趋向于技与艺相结合的舞台剧目演绎。
可以说,当代杂技融汇着古今中西的多种艺术元素,秉承着探索创新的艺术精神,借鉴着不同的艺术类型,经历着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蜕变。
一、杂技节目创新的思考点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作为一名杂技艺术工作者,更要坚持发扬创新精神,使杂技在内容、形式和品质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实现艺术的突破。
杂技编导不仅需要创新思维,还要在艺术想象、舞台创作上结合对文化的感知,使杂技作品充满开拓的空间。
以笔者编导的曾获河南省第五届杂技“百戏奖”暨河南省第十届杂技大赛金奖的杂技节目《云火间·弹网钻圈》为例:1,结合实际,创新思路。
基于平时观察杂技演员的训练——他们的技巧大多呈现飞跃式,并结合弹网、钻圈的杂技技巧——能够让人联想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说和意象。
笔者决定编创一个可以反映杂技人心路历程的节目,以传统杂技节目地圈为原型,创新道具和表演形式,颠覆原表演格局,利用弹网、钻圈等道具,结合多角度、错层、时间差等创新式连续过圈、过高圈,充分展现杂技的速度与激情,使节目充满浩然正气和向上的力量。
2,引用经典,确定主题。
传说中的凤凰是人间幸福的使者,凤凰只有在经受了烈火炙烤的煎熬与考验后,才能得以重生,最终幻化成永生的火凤凰。
在该典故中,凤凰鸟身上义无反顾、不屈不挠、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和杂技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不谋而合,正是杂技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写照。
引用这种经典传说,可以使杂技节目的主题得到升华。
3,围绕主题,丰富内涵。
在设定了“凤凰涅槃”的主题后,笔者架构了节目的三个部分:一是“雏鸟学飞”,杂技演员利用弹网蹦跳出飞翔状,展现自由欢快的群体氛围;二是利用云朵、海浪状的幕布和音乐巧妙配合,营造出波涛汹涌的艰难环境,表现雏鸟蜕变中的磨难与成长,杂技表演的动作难度也随之升级,使观众感受到惊险和刺激;三是在“领头鸟”的带领下,成长了的鸟儿们奔赴“浴火”,杂技演员在此时挑战高难度动作“钻火圈”,三名杂技演员从不同方位同时钻过转动中的三个火圈,让观众看得惊险、心跳、叹为观止。
提高杂技表演能力之我见
提髙杂技表演能力之我见夏超(江西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南昌330009)摘要:杂技表演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要求演员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杂技演员将有惊无险的动作表演呈 现在观众眼前,表现了人类超凡脱俗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杂剧演员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杂技 演员的各方面素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杂技表演;杂技艺术;思考1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杂技表演能力的基础工作能力与身体素质息息相关,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对于杂技演员来说,“身体素质”是指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柔韧度等。
杂技演员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其表演能力,因 此,对于杂技演员来说,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如若杂技演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可能出现技术上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在表演时受伤。
如在进行“皮条”练 习时,有些演员能够把握动作的要领,却容易出现肩韧带受伤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柔韧性差;有些演员在快速起跳时,跟腱会出现断裂或拉伤,主要原因是其跟腱的伸展性差。
因此,演员要想避免受伤,就必须加强自身素质。
如今的杂技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不再是过去的街头杂耍,只有找到新的突破点,才能使当今社会接受传统的艺术,由此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演模式,即 情景杂技。
情景杂技的核心就是融汇各个独立的杂技节目,同时利用现代的光、电、声效果,使观众有焕然一新的艺术感觉,使观众身处于一个心旷神怡的境界之中,既能够品味杂技的高难技巧,又能感受由多种艺术手段打造的意境之美。
2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杂技表演能力的关键无论是国外的杂技舞台,还是国内的杂技舞台,都 充斥着大批对传统杂技进行创新后的杂技作品。
这些创新作品在杂技表演中融入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内容,将杂技表演中的“技”与“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观众在感受杂技带来的艺术享受的同时,领会其深刻的主题。
在进行杂技训练时,任一类型的节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杂技演员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向观众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进而在演出时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浅识杂技艺术作品的创作
浅识杂技艺术作品的创作◎ 文︱何帝澂(南充市杂技团)当今,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以及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观众对杂技艺术的需求品位越来越高;而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又迫使杂技节目编排创新的周期逐渐缩短,这就对当代杂技艺术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笔者认为,杂技必须突破原有的创作理念,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艺术精品。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一、突破单纯的技巧展示,赋予技巧背后更多的指代意义传统杂技以炫技为主,这是杂技的根本。
但是单纯的炫技表演,也只是观众觉得热闹好看,并不能达到入心入情、发人深省的作用。
杂技创作应该赋予作品更多的指代意义,赋予作品灵魂与生命。
如南充市杂技团的《力量——勇》就是通过杂技演员力与美的展示,演绎了新时代人民子弟兵刻苦训练、勇于担当、敢打胜仗、一往无前的激情,体现出中国军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决心和勇气,让观众在享受杂技力与美的精彩表演时,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军人的一腔热血、中国军队的威武雄壮、中国力量的势不可挡。
由此,该作品获得了第九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
可见赋予杂技艺术更多的指代意义,是为精品杂技注入灵魂和生命。
二、突破简单的情节演绎,大胆地融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杂技是无声的艺术,更多用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在表演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何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抓住观众眼球的同时更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考验着杂技创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这就需要在杂技剧目编排上,不但要跌宕起伏,还要引人入胜。
比如,精品杂技剧《战上海》就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通过极强的画面感和戏剧表现手法,把“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两条故事主线交替展开,用杂技剧的艺术形式再现解放上海时的一幕幕壮烈场景。
该剧一经上演即获得强烈反响和好评,可见突破简单的杂技剧情节演绎,打破原有的杂技节目编排和表演模式,大胆创新杂技艺术,与默剧、滑稽剧、音乐剧等多种戏剧表现形式深度融合,是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
三、突破平淡的故事叙述,赋予作品强大的精神内核在近十几年杂技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杂技从炫技表演为主的传统形式,逐步发展到注重人物角色塑造并结合运用声、光、电、景等诸多舞台特技的杂技剧目表演形式,这都是与国内外杂技魔术同行不断交流合作,并融合其他艺术表现方式及科技成果逐步摸索发展起来的。
吴桥杂技我之见
吴桥杂技之我见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研究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的可查资料很少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与论文,即便是有一些相关书籍与报道也都是大相雷同有的甚至就是的抄袭拼书之作。
那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主要是从事吴桥杂技文化研究人员较少的原因,从事吴桥杂技文化研究的人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者型没有长期从事杂技工作的经验与杂技常识只是通过书籍与走访老艺人获得一些与杂技相关的知识,另一种是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 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与学者型的研究人相比而言更了解杂技知道更多,而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一大部分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把所知的东西写出来。
所以形成了与吴桥杂技文化相关资料的匮乏真实性不大局面。
关于历史造假一提到历史人们总是愿意往前推,不管你怎么往前推毕竟不是你说了算。
讲历史需要的是证据,而形成证据有两条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一、历史文献记载、二、历史实物,这两条缺一不能成为证据链。
有的地区是为了提高本地区的历史不惜工本的造假这种事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提到吴桥杂技历史,有一篇重要的记载就是关于小马厂古墓的记载。
近期我对所谓小马厂古墓中壁画的照片仔细观察了一下我怀疑可能这也是一个造假,本人是一名书画收藏爱好者虽没有见到过明代以前的传世古画,但临摹本的敦煌壁画我是见过的,参考敦煌莫高窟与小马厂古墓建造时间大致相近的壁画,两者相比较不能说画风一致最起码也应该是相近的,但小马厂古墓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相比线条画工呆板人物脸部造型有明显现代画家人物造型的特点。
另外即便是当时条件所限保护不当大雨冲毁了古墓,那么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能在自己墓里画壁画人,肯定古墓里面不会只有几张壁画的,墓里总会随葬一些盆盆罐罐的什么东西的,古墓出土的那些实物为什么不拿出来展示一下呢?就算这座墓是真实的从考古学角度讲仅凭几张壁画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是孤证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来支持杂技那个时期以在吴桥盛行的历史学说。
关于吴桥杂技的起源吴桥杂技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概论,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吴桥不是杂技的发源地,而只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杂技传承地。
杂技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一、引言杂技,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源于我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杂技文化实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杂技文化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我对杂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杂技文化的历史底蕴杂技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记》记载,当时民间就有杂技表演。
经过漫长的发展,杂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从秦汉时期的百戏、汉魏时期的角抵、唐宋时期的杂技、明清时期的杂耍,再到现代的杂技,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代表作品和表演风格。
三、杂技文化的实践体验1. 学习基本技巧在杂技文化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杂技的基本技巧。
教练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掌握平衡、柔韧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杂技表演的基本要领。
2. 体验高空表演高空表演是杂技中最为惊险刺激的部分。
在教练的带领下,我们体验了高空钢丝、高空绸吊等表演项目。
在紧张的氛围中,我们克服了恐惧,成功地完成了高空表演。
3. 体验团体协作杂技表演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这就要求演员之间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体验了团体协作的重要性。
通过默契的配合,我们完成了一系列团体表演。
4. 感受杂技的魅力在观看专业杂技演员的表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杂技的魅力。
无论是高空表演、魔术表演,还是动物表演,都让我们惊叹不已。
杂技演员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坚韧的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四、杂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传统文化杂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
通过杂技文化实践,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创新发展杂技文化。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演形式,使杂技文化更具时代特色。
吴桥杂技文化之我见
吴桥杂技文化之我见作者:武春霞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7期摘要:吴桥杂技文化自其发展以来,就广泛地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加之吴桥人们的勤劳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吴桥杂技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不仅在当地崭露头角,而且逐步开始名扬世界,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艺术明珠,马术、翻跟头、变戏法、耍剑、倒立等一系列的绝活让人赞叹不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吴桥杂技文化的发展却大不如从前,从前家家都会的杂技如今正面临着学员招收困难的尴尬局面,如何保护并发展好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吴桥杂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经历,分析吴桥杂技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的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吴桥杂技;文化;变化;发展一、吴桥杂技文化的由来1.吴桥杂技与吴桥地域的联系吴桥是一个有着28万人口的小县,仅仅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养育了一大批杂技名人。
据县志记载,吴桥位于古黄河下游,地势较低,城南多为赤地而城北则易发生涝灾,汪洋一片,且越往东北,土地越贫瘠,因此每到秋季收成都不尽如人意,一年的辛苦劳作却无法保证日常的生活,对土地渐渐失望的吴桥人民为了谋生,只得另辟蹊径,转而追求其他的生存方法。
幸而在远古时期,杂技的种子就已经在吴桥传播开来,杂技便成为了吴桥人民独一无二的选择,农忙过后,吴桥人民就开始外出卖艺,凭借这点微薄的补贴养家糊口。
舞刀弄剑、马术、翻跟头、倒立、变戏法……吴桥杂技形式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精湛,直到今天,吴桥杂技在这片土地上依然生生不息,并且不断发展。
2.吴桥杂技与吴桥人文的联系被穷困所压迫的吴桥人民,不得不将杂技作为养家糊口的生存手段,再加上沿着京杭大运河,便利的交通为吴桥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卖艺之地,也使得他们更加辛苦地练习技艺,通常,在农闲的时候为了给家里节省粮食或贴补家用,全村的人大部分都会出去卖艺,颇有些“十室九空”的韵味。
杂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传统文化——杂技。
杂技,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下面,请允许我以“传承与创新——杂技的永恒魅力”为题,与大家分享我对杂技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杂技的起源与发展杂技,起源于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杂技表演。
杂技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民间艺术到宫廷艺术,再到现代舞台艺术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杂技表演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将杂技艺术发扬光大。
从汉代马戏团的盛行,到唐代杂技的繁荣,再到明清时期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杂技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
二、杂技的艺术特点1. 精湛的技艺杂技表演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各种技巧。
杂技技艺的高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作难度大:杂技表演的动作往往惊险刺激,令人叹为观止。
如高空走钢丝、空中飞人等,都需要演员具备极高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2)道具巧妙:杂技表演中,道具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魔术、变脸等,都需要演员巧妙地运用道具,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表演形式多样:杂技表演形式丰富,有单手顶碗、双人舞剑、空中飞人等,既展示了演员们的个人技艺,又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2. 情感表达杂技表演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
3. 文化内涵杂技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还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
如杂技中的舞龙舞狮,寓意着祈福、驱邪、祈求平安。
三、杂技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1)加强杂技教育:通过在学校开设杂技课程,培养新一代杂技人才。
(2)举办杂技比赛:激发演员们的竞技热情,推动杂技艺术的传承。
(3)挖掘民间杂技资源:收集、整理民间杂技技艺,为杂技艺术的传承提供素材。
杂技老师思想总结
杂技老师思想总结杂技老师思想总结杂技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项需要高度技巧和勇气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位杂技老师,我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挖掘他们的潜力,并传递杂技艺术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杂技艺术的思考和总结。
首先,我认为杂技艺术的核心是技巧与表演的结合。
技巧是杂技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技巧,才能够进行更高难度的动作和表演。
然而,技巧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它只是表演的手段之一。
艺术的真正力量在于表演的内容和技巧的展示。
通过刻意的训练和反复的演练,学生可以将技巧与表演完美地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
其次,我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自信。
在杂技表演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要学会相互信任、配合和支持。
只有团队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才能够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和表演。
与此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能力,我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个性。
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够在表演中散发出自己的魅力。
另外,我强调杂技艺术对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培养。
杂技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训练,它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
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安排热身运动和体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潜能。
同时,杂技表演还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恐惧和犹豫。
我通过激励和鼓励,引导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最后,我相信杂技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对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杂技表演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它向观众传递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掌控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一位杂技老师,我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杂技艺术的伟大和无穷魅力,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作为一位杂技老师,我始终坚持以技巧与表演的结合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自信,注重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培养,传递杂技艺术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我对杂技剧的看法
65业内笔谈我对杂技剧的看法◎ 文︱倪德海(深圳市宝安区福永杂技艺术团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艺术欣赏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传统杂技已难以满足其需求。
杂技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而杂技剧就是近十几年来杂技界的探索成果。
本文就杂技剧浅谈几点看法。
一、杂技剧满足百姓的观赏需求近年来,在国内外舞台上不断呈现出优秀的杂技剧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传统杂技进行创新,广泛吸收戏剧、舞蹈等艺术的长处,巧用现代舞美、灯光、音效等科技手段,通过主题情景设置,在惊险刺激的技巧表演中呈现富有深刻主题内涵的故事情节,打造出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情景感,观众既可以感受到杂技的“高、难、惊、奇、险”,又可以品味多种艺术手段营造出的意境之美。
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福永杂技艺术团历经一年精心创作打造出现实题材杂技剧《守卫平安》。
该剧运用现代音效、舞美灯光、情景对白、舞蹈、杂技技巧动作等,以消防战士守卫人民安全为主线,在《烈火金刚》一幕营造出无情火海肆虐,人们惊慌失措、慌乱逃生的场景,以架云梯、攀爬高楼入室等惊心动魄的高难度杂技动作,真实还原了消防战士冒着熊熊烈火、滚滚浓烟,舍身忘死冲进火场救人的场面;在《惊涛骇浪》一幕中,又展现暴雨交加、泥石流爆发、江门决堤,在百姓命悬一线之际,解放军战士用身体搭建人桥及时解救被困群众……可以说,剧目的每个章节、每个场景都牵动着观众的心,讲述百姓身边的热点故事,让观众对情景杂技剧的艺术魅力有了全新认识和感悟,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二、杂技剧为传承传统杂技开拓出新路杂技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对传统文化艺术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杂技剧就是传承传统杂技的最好方式——杂技剧不仅要求对杂技本体有所提升,还要求不断吸收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的优点,对杂技技巧难度、演员素质修养、节目编排等进行全方位创新,杂技剧作品应具有独特的意境、风格,人物和故事情节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百姓审美,同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这些都可以让传统杂技艺术满足现今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做精品品牌杂技,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学作品中的杂技艺术
文学作品中的杂技艺术杂技艺术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演形式,它通过身体的灵活运动和技巧的展示,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杂技艺术常常被用来突显角色的才艺、表达情感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杂技艺术。
首先,杂技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突出主角的才艺和个性特点。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通过展示杂技的技巧和身体的柔韧性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能力。
例如,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他手持大刀,舞动如风,展示了他出色的武艺和勇猛的个性。
而在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奥德修斯在杂技比赛中展示了他高超的射箭技巧,彰显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这些杂技的描写使得读者对主角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为故事增加了趣味和紧密的联系。
其次,杂技艺术还可以用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杂技表演往往需要艺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在高空中飞翔、在火焰中舞动,这些活力四溢的动作使观众感受到了情感的冲击和情绪的激荡。
在文学作品中,杂技艺术往往被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比如,小说《红楼梦》中的黛玉,她的心情时而低落时而高昂,而在杂技表演中,她能够通过身体的运动来释放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的忧愁和痛苦。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心理,增强了作品的共鸣力和感染力。
再者,杂技艺术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杂技表演需要艺人们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需要追求卓越和完美。
正是通过这种对极限的探索和挑战,艺人们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且在不断的成长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杂技艺术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比如,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他在人生的迷茫和挣扎中,通过学习杂技技巧,勇敢地挑战生活的困难和不公。
这种对生命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为作品赋予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尽管杂技艺术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小的元素,但它却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我对杂技剧创作与发展的省识
我对杂技剧创作与发展的省识◎ 文︱黄艳(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杂技在我国的发展由来已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杂技不是杂耍,是涉猎广而技艺精的高雅艺术。
杂技是杂技剧的基础,杂技剧是杂技的升华,现代杂技必须积极融入“剧”的成分,才能适应观众审美,使杂技发展得更充分、更多元。
新时代的杂技剧承载着杂技人传承杂技的梦想,承载中华民族伟大文艺复兴的中国梦。
杂技剧赋予了杂技新的艺术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使杂技灵动而立体,唯美而高雅,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感官的刺激、享受,更有情感的交流、共鸣,不只以高难、惊险著称,更以文化、内涵闪耀。
一、什么是杂技剧中国杂技向来以惊、险、绝为特征而著称于世,但随着时代发展,把故事融入杂技表演中,已成当下一种常见的编导方式。
杂技艺术历来以技巧展示为主,欠缺人物塑造和叙事功能,这也是当今杂技剧创作面临的共性问题。
杂技剧创作从单一的杂技技巧展示转变成步入故事、刻画矛盾、营造情节等戏剧化的创作,达到运用杂技本体艺术语言进行叙述的全新表演样式。
中国杂技剧必须将人文内涵融入杂技表演中,必须在杂技艺术的升华上精雕细刻,使杂技进入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更高层面,变成继戏剧戏曲、舞剧、音乐剧之后的新型剧种。
杂技剧就是用杂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讲故事,因此它的创作绝不仅仅依靠豪华的舞美、高难的技巧,而是要把握住“剧”的本质和精髓,力求达到运用灵活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来展现柔与刚、力与美,令观众耳目一新。
例如,宜宾市杂技团的大型杂技剧《东方有竹》就很好地运用“剧”的优势,充分结合杂技的特点,体现了蜀南人民的竹文化。
二、杂技剧的创作要素1.选材背景和剧本杂技剧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塑造故事的主题和环境,突出故事的矛盾和特点。
不论演绎喜剧还是塑造悲剧,选材要尊重历史并符合时代特性,要量体裁衣,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符逻辑,更不能画蛇添足、画虎类犬。
剧本创作要有清晰的主线,剧情构思要避免简单、浮夸,情节设定既在情理中又在意料外,给观众以更多遐想的空间;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铺垫和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更合情合理。
杂技道具发展与创新之我见
业内笔谈67美,增加演员的表现力和节目的感染力。
例如在杂技作品《百鸟朝凤》中,以荷花为背景,用细腻的舞蹈动作与恰当的背景相结合,使观看者产生高雅、清新的感受;再如大型杂技舞台剧《白雪公主》就增加了大量的舞蹈元素,整场表演中,人物形象逼真,舞台效果引人注目,舞蹈、技巧、音乐、杂技动作做到和谐一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舞蹈应用于杂技表演还可以起到美化杂技技巧的作用。
在杂技表演的创作过程中,表演者不仅要考虑复杂的杂技技巧如何完美展现,还要考虑如何配合整台节目的表演效果。
如果一个杂技表演只充斥着大量的技巧,难免审美疲劳,很难吸引眼球,在艺术上也会大打折扣,此时就需要融入舞蹈元素强化艺术美。
2.舞蹈元素有助于拓宽杂技表演的创作空间传统杂技表演选择的题材都是很直观的形象,考验的是演员对道具掌握的熟练度。
这些杂技需要的道具一般包括花、手绢、椅子、盘子等,杂技演员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原型,加以技巧设计,提炼成可以通过高难度的动作进行展现的节目,以此展现人驾驭道具的能力。
而舞蹈的选材以情感作为对象,用人的肢体语言传递情绪,范围更为广泛。
对此,杂技可以从中借鉴,以实现创新性表达,艺术形式将会更加多样。
3.舞蹈有助于提升杂技表演中人体动作的美观性杂技与舞蹈虽然都是通过肢体动作完成表演,但杂技相对来说更强调对道具的熟练驾驭和对技巧的掌握运用,强调挑战性,但在美感的表达上会有所欠缺;而舞蹈更具审美性,运用柔美的肢体动作、表情、姿态、步伐来表达感情、传递情绪,表现民族风情与人的神韵。
杂技中加入舞蹈元素,可以增加演员动作的美观性。
4.舞蹈有助于提高杂技演员的综合素质舞蹈具有专门系统的学习方法,杂技演员可以通过舞蹈的学习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地驾驭杂技表演,更完美地发挥技术技巧,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
把舞蹈元素和杂技有机结合,将会使演员的表演获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舞蹈元素融入杂技表演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的。
感知现代杂技之“美”——《杂技艺术的力与美》学习体会
感知现代杂技之“美”——《杂技艺术的力与美》学习体会◎ 文︱倪德海(深圳市宝安区福永杂技艺术团)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在“圆梦工程・名家名师话美育”网络公共课上的演讲《杂技艺术的力与美》中,对文化、艺术、美以及杂技艺术进行了全面剖析解读,笔者通过学习,了解了美对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现代杂技艺术美的内涵有了全新的感知。
艺术的终极是美边主席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就是文化,文化之上是艺术,艺术的终极是美。
”笔者想到杂技起源民间,最初是以突破人类身体极限的技巧,辅助生活和劳动用具,展现浓厚生产生活气息的娱乐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活化石。
在春秋战国时期,杂技融入了思想和艺术;而到隋唐时期,杂技更是融合了很多戏曲和歌舞元素,丰富了舞台表演形式;到了宋辽金时期,融入了词曲艺术元素,增加了杂技的文学内涵。
可以说,杂技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杂技人不断认识美、探索美和创造美的历程。
现代杂技演员的美现代杂技表演已不单单是技巧与造型连接的表现形式,首先演员的外在形象、服饰、化妆等要精美设计,表演中更要像舞蹈、戏曲、舞台剧演员一样,在符合情景需要下呈现人物形象的美、肢体动作的美、情感诠释的美。
边主席特别强调:“现在的杂技演员已经不是那种杂耍、竞技单一的表演模式的演员了。
现在一个演员首先是美。
他有高超的技术,又有很美的表演、很美的形象,让人感觉看完之后‘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平时不仅要注重技巧训练,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积淀,表演才会真实、合乎情理、有感染力。
因此,杂技演员需要加强对其他姊妹艺术表演形式的学习,多了解其他艺术的优点长处,多元化、多角度地优化自己;此外,平时还应该加强文化知识积累,“心有文墨才能口吐莲花”。
同理,有了文化底蕴,才能提升对美的鉴赏力、领悟力,从而激发表演的创造力、创新力。
也就是说,要全面提升演员文化素质修养、艺术修养,才能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完成美的技巧动作、呈现美的情感表达。
文化传承与传统杂技
文化传承与传统杂技杂技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化的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然而,文化传承与传统杂技始终如一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寄托着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也对后人传承敦促其保持活力,以延续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一、杂技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杂技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无论是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还是背后的技艺传承,都穿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杂技不仅仅是艺术的表演,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集结。
通过杂技的表演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后代保留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二、传统杂技的独特之处1.精湛的技艺:传统杂技以其独到的技巧和准确的动作著称。
选手们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通过倾注心血和毅力,掌握了拿手的绝技,将其优雅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在技术的层面上不断突破、创新,使杂技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承。
2.丰富的表现形式:传统杂技不仅仅是单一的技巧表演,还包含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元素,如舞蹈、音乐、戏剧等。
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入,杂技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3.寓教于乐的功能:传统杂技在表演的过程中注入了许多教育元素,通过艺术形式向观众传达了一些道理和哲理。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接受,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文化传承对传统杂技的影响与意义1.保护民族文化:杂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对其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传统杂技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不仅对杂技本身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一种坚守。
2.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传统杂技的传承与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杂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让人们更加自豪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3.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杂技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出友爱、合作、团结等价值观念。
27078608_一名从业者对杂技编创工作的认识
业内笔谈522022.3一名从业者对杂技编创工作的认识文|苏子慧2004年,我考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学制5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杂技舞台上发光发热。
从艺13年,我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全球巡演,出访过美国、加拿大、芬兰、意大利、西班牙等15个国家,主演过10个杂技节目,5台大型晚会,参加了大量演出,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认识。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大开放的潮流背景下,杂技艺术也应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
杂技创新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人体技能的超常开发,二是对超常开发的人体技能做“舞蹈”美化,以艺术美引导大众由技入艺走向新的观赏境界。
一直以来,杂技“长于炫技,拙于叙事”。
比如,当下层出不穷的杂技剧参差不齐,总是存在一些“剧”与“技”两层皮被生拉硬拽组装拼凑的感觉,但是任何艺术的融入都不应与杂技内容脱节或取而代之,因此让“技”“艺”合一,让其既有“技”的惊险,又有“艺”的境界,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杂技的美学价值。
2021年,单位创排新杂技剧《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我很荣幸被导演选中一起参与节目创作。
这次与以往的编排大不相同,整体节奏变化繁复,在演出过程中要完成技巧,每一个气口、动势都得是统一连贯的。
创作过程中,我亲身试验,不断地推翻重来,提供了一些动作和想法。
这部作品融入了新杂技的技巧和道具,并在音乐的影响、视频的辅助下,用现代舞和影像的方式打破传统杂技以技巧展示为核心的表现形式。
通过这次尝试,我对未来杂技节目的编创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以及更明确的方向。
一、要找到“新杂技”的发展方向我认为用现代舞的方式来重组杂技是非常合理且合适的。
用现代舞的形式编排会潜移默化地让杂技技巧与作品浑然一体。
我以现代舞形式编排过两个作品。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文艺工作者纷纷用艺术作品鼓舞人心,于是作品《平凡的人》就此诞生。
我运用男女双人技巧,加上现实生活里真实发生的事件做成的背景视频,融合现代舞编创出一个医护人员家庭为国家和人民,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故事,展现了大爱精神。
杂技日常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杂技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杂技日常培训。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杂技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杂技训练的艰辛与乐趣。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杂技训练需要坚定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身体疲惫不堪,甚至想放弃,但每当看到同伴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就会重拾信心,继续前进。
正是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在训练中不断突破自我,取得进步。
其次,杂技训练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杂技表演中,每一个节目都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沟通、协作,共同完成每一个动作。
这种团队精神不仅让我们在训练中取得了好成绩,也为今后的舞台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次,杂技训练让我明白了专注和耐心的重要性。
在训练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练习,直至达到熟练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集中精力,克服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
同时,我也明白了耐心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在杂技表演中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此外,杂技训练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在培训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技巧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平衡、柔韧性等方面。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激励我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我要感谢这次杂技培训。
它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技巧,也让我体会到了杂技艺术的魅力。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杂技水平,为传播杂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杂技日常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在技艺上得到了提高,更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拼搏、团队、专注和耐心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些宝贵的收获,继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杂技梦想而努力。
杂技教学发展之我见
杂技教学发展之我见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05-0008-02从杂技的发展可以看到,杂技艺术单一的技艺表演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当前,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杂技艺术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过去的杂技,都是惊心动魄的技巧比拼,现代杂技艺术,逐渐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发展到了由音乐、舞蹈、魔术、戏剧、体操等艺术门类融合以及音响、舞台、灯光、大屏幕等技术支持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
在杂技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容乐观的是杂技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杂技在转型,探索杂技的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根据我在杂技教学一线多年的经验,我将对杂技教学的一些浅显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1.传统杂技教学模式教学是一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活动,但就其主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
在杂技教学的活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老师怎么教和教什么;二是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前者关系到教学方法,后者关系到教学效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目前不少杂技老师并不是”传道”,也做不到”解惑”,而仅仅是”授业”。
因为从事杂技教学的老师,全国杂技专业最高学历是中专。
他们教学的方式可以称之为”以身执教”。
即教师会什么就教学生学什么。
例如,一个会翻跟头的老师,他就教学生翻跟头。
”以身执教”偏向于身体的经验性,而经验的获得是在身体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的。
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属于这个自我的统一体,因而包含了一种不可调换、不可替代的与这个生命体的关联。
应该说”以身执教”的教学方式是有优越的优越性的。
首先,表演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行为示范”,而不是”纸上谈兵”;其次,老师可以及时与学生互动,有效地纠正学生学生错误或偏差,提高训练的效率,缩短训练的周期。
再者,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最大程度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态度、兴趣、意志等。
如果对”以身执教”的教�W模式进行回溯,不难发现其根基是”模仿说”。
杂技拓展之我见
业内笔谈类教学一样,学员也应当在杂技艺术专业化培育的同时,接受分年级、分技艺难度等级的考核。
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进步、提升教学质量。
这需要有关教育部门设定人性化、科学化、量化的分级考核机制,以此进一步完善杂技学科的体系化,也为学员的成才、就业、输出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和保障。
四、规范化是杂技教育持久发展的必要保障杂技教育规范化是指师资规范化的发展,首要的是突出杂技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构建科学的杂技师资选拔、培养机制。
其次是重视杂技教师的管理,严格师资绩效考核制度,及时更新杂技教学观念。
杂技学校师资匮乏,杂技领域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理论师资人才匮乏,已成为当下阻碍杂技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也正因此,导致杂技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杂技教育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杂技无法实现高端发展等局面迟迟不能改善。
笔者认为,杂技专业教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授杂技基本功的技能老师,一种是教授杂技理论和编排杂技节(剧)目的理论或编导老师。
作为杂技之乡的吴桥县并不乏优秀的杂技基本功的教师,但由于杂技教育机构众多、教师分流严重,造成师资缺乏。
因此,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由县里统筹安排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使众多优秀教师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所长。
此外,应建立吴桥杂技教育师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师对于杂技教学的管理水平,以此提升杂技基础教育的水平。
不要让师资薄弱成为杂技教育的阻碍。
当下杂技不再是单纯的肢体表演艺术,而是发展成为以杂技为中心的综合体艺术表演形式(如小品、杂技剧、舞剧、音乐剧)。
因此,杂技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技艺本身,对于杂技的外延也应有所涉猎。
吴桥县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上吸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杂技院团中履历丰富的演员和编导经过一定培训后担任教师,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带领学员开拓思维,开阔视野。
同时,杂技高等教育也需要聘请美学、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教师,来提高杂技学员的综合素养,逐渐提高学员的创新水平。
关于杂技剧创作的一点心得——在“杂技剧创新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51杂技剧研究专辑关于杂技剧创作的一点心得——在“杂技剧创新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董争臻(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杂技团)◎ 图︱本刊提供中华杂技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新、难、奇、绝、美这五个要素构成了杂技的观演魅力和审美核心。
当以“炫技”为主要呈现方式的这门表演艺术,伴随着杂技人创新求变的炽热情怀和观众审美意识的提升,我国杂技的大型作品创作走过了从“拼盘式杂技晚会”到“主题杂技晚会”,再到“杂技秀”这样一条发展之路,舞台演艺的样式越来越丰富斑斓。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杂技舞台上又出现了杂技剧这一新的演艺样式,而且发展前行的步幅非常大,获得了越来越多艺术界人士及观众的关注和认可,2019年,大型杂技剧《战上海》甚至以担纲“开幕大剧”的豪华身份,开启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帷幕。
当今,面对公众对这一新演艺样式的希冀,我们更需要认真总结和钻研杂技剧的创作,研讨未来的发展方略。
笔者在实践中获得一点创作心得,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杂技剧创作的要务杂技剧是将杂技作为演艺主体的一种新的戏剧样式,是用杂技进行叙事的舞台艺术,是现代杂技与戏剧高度融合后发展升华的一种新型态。
通俗地说,杂技因有戏剧而拥有了故事性,戏剧因有杂技而更具观赏性。
这是杂技剧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和进步意义所在。
杂技剧学习和借鉴了戏剧的一些创作方式,编导在创作杂技剧的途径中,最难之处是杂技专业本身——这门最不擅长讲故事的行当与戏剧之间的融合问题。
如何在单一杂技技巧中注入戏剧元素,编构出能使观众产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的故事,并围绕着情节的轴线去表达中心思想、塑造典型人物、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客观而理性地发展?第一要务是重点解决杂技的本体技巧与剧情的逻辑发展走势、故事线索真正形成有机融合。
不解决好主体技术的专题性创新,不解决好对所使用的杂技技巧理性而科学的“解构”,是无法看到希望的。
这是杂技界公认的难题,如果能使这个棘手问题得以化解,就能真正推动杂技剧的品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
杂技之我见
写书著史、通过影视、建博物馆等手段宣传一个行业将正确的史实传递给每位观者这是好事,在创作之前一定要弄清自己所要创作作品的史实,切记不要胡编不乱造、抄袭拼凑做伪作。
(一)、关于两本中国杂技史
近期我看了一些关于中国杂技与吴桥杂技的书,其中有两本中国杂技史,一本是傅起凤、傅腾龙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杂技史》另一本为刘峻骧先生写的《中国杂技史》发现这两本书中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两本书有很多雷同之处,我偏面的认为这两本书中有一本存在抄袭之嫌。
二、刘峻骧先生在他所写的《中国杂技史》第二章中讲到飞来飞去。
我想要借这个话题跟大家聊聊中国第一个表演飞来飞去(飞蛸蛸)这个节目的人是谁,据我所知中国第一个表演飞蛸蛸这个节目的是吴桥县姚庄村一位蔡姓艺人。
这位蔡姓艺人在印度看到该节目的表演,回国后自己慢慢琢磨研制出,现在舞台表演的飞蛸蛸的道具。
该节目在国内表演后深受欢迎广为流传,另外受风的影响飞蛸蛸这个节目不适合室外表演。
姚庄除蔡姓艺人外还有一位杂技界非常了得的
人物姚树森,姚树森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翻1080度跟头的人吴桥的四大跟头将之一。
三、两本《中国杂技史》中均把杂技起源定义为早于中国任何艺术表演形式。
我认为这种定义是草率的偏面的,定义一个历史问题应有充足的证链据来支持您的观点,傅起凤、傅腾龙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杂技史》中所列五项杂技起源学说,也是舞蹈、武术界学者经常引用的学说,在1992年山东商河县文联出版的《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文集、陈学孟编著2002年出版的《商河鼓子秧歌》中对于舞蹈起源也有同样的论述。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这样下定义为时过早。
四、在著书过程如作者可以引用古籍作为佐证,引用古籍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直接把古籍原文套用在自己的作品里,就会有抄袭拼书的嫌疑了。
傅起凤、傅腾龙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杂技史》,全书中穿插多页图片并大量引用《梦梁录》、《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多部古籍中的段落存在抄袭拼书之嫌。
(二)、关于中原杂技博物馆解说词
在道客巴巴有篇关于河南中原杂技博物馆的解说词。
该篇解说词通篇写得很流畅,对杂技的起源与发展也做了详细的阐述但该篇解说词里也存在有些历史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该篇解说词在讲到东北庄乔家班班主乔治清1910年前后
与孙福有共同合作创建“天下第一棚”,咱们先不管“天下第一棚”是不是他们共同创建的。
首先咱要把孙福有的创建大棚的时间搞清楚,在百度百科即可查到相关孙福有的记载。
百度百科里讲孙福有1910年带女儿与侄子再度返回俄国伊扎克马戏团演出,1928年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大盖棚,现在根据两方面的记载相比对中间的时间相差18年。
我想知道的是孙福有的百度百科弄错了,还是中原杂技博物馆弄错了?,
另外关于“天下第一棚”是否两人共同合作创建的问题,很好解决孙福有的的儿子孙宝石在世,原中华国术大马戏团的老演员现在也还有在世的一问便知。
既然讲到乔治清与孙福有共同合作创建“天下第一棚”,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东北庄的杂技是受“天下第一棚”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呢?。
据此再往深里讲既然东北庄的杂技是受吴桥杂技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那么杂技南、北两故里中,南故里东北庄的杂技起源史是不是该从写了呢?。
借此我给中原杂技博物馆讲解词的作者提个意见。
在写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史实、弄明年代再写不然的话会出争议与笑话的。
另外解说词中所讲乔家班获慈禧赏赐的事也应讲明具体是哪位班主,如是乔治清也要讲明具体是哪年因为慈禧死于1906年。
如有此事一定要摆出史实没有就将此段删除,
博物馆是讲史实的文化艺术场所不是讲传说的书场。
在刘小江、田聚常两位先生合著的《东北庄杂技》一书中也有关于乔治清的记述,该书中对乔治清的记述应该说是完全不同的。
《东北庄杂技》一书是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河南民俗经典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成果。
权威性与可靠性要比中原杂技博物馆的解说词可靠地多,该书第一百六十页有关乔治清的记载基本印证了我的判断。
也就是说东北庄的杂技真正发展兴盛就是受孙福有的影响,换句话说东北庄的杂技发展张素珍的到来也没有今天的局面,所以我说东北庄的杂技史应该从新书写也不为过。
三、关于电视剧《闯天下》
2013年由周振天编剧、吴子牛执导的杂技题材电视连续剧《闯天下》第一集中采用的杂技节目及运用场景与该剧所描写的年代有不符之处。
一、关于节目与服装
如转花碟、抖空竹两个节目在建国(1949)前这两个节目基本都是有男演员表演,在建国后才改为女子表演这两个节目。
即便是那个年代有女子表演花碟与空竹这两个节目,人员也没那么多、水平也没那么高。
剧中转花碟与抖空竹的表演水平不要说在那个年代即使现在也是高水平的,另外杂技演员的服装纯现代的服装那个年代是没有的。
抖空竹演员的服装就是中国杂技团俏花旦抖空竹的的服装,中国杂技团
的俏花旦抖空竹出现在春晚上是零几年的事与剧中所描写的年代相去甚远,剧中这种安排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二、关于场景中舞台
在那个年代吴桥外出谋生的杂技艺人,大部分都是挑着挑子撂明地的形式边走边演,那时艺人出穴能有辆马车的班子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即便是有马车的班子也是老人和孩子坐马车青壮年也得走着走,艺人自带舞台是不可能的事,就算能上台子演出也是借助当地原有的戏台。
民国期间孙福有率领领的《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堪称世界一流,他的马戏大棚内也没有搭建舞台。
不仅如此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等地的艺人都是撂明地演出,这不是我孤陋寡闻如哪位对我的话有质疑可以询问一下老杂技艺人便知。
在当下快餐经济、艺术商品化社会环境中,文化艺术从业者应以庄子“齐以静心、以天合天”心态为自己的创作做足功课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同为四大名著题材,王扶林导演拍的《三国演义》、《红楼梦》与张纪中拍的《水浒》是能同日而语的,关键问题就是后者没有做足功课。
以上三个问题写完后有的观者会说你是多管闲事想以此博名,我不管别人怎么讲我都要把我认为他们有错误的地方指出来。
我认为写书、拍影视剧、建博物馆就是要观者来点评的,一切艺术创作没有观者的点评它是不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