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赛课导学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赛课导学案_3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汉武帝凭借其高明的治国智慧, 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从引导学生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相关措施。

3.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盐铁官营。

难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 “汉武帝登基视频”。

教师:“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汉武帝将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一起去感受这位帝王的丰功伟绩。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师:汉武帝登基大汉帝国宝座,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他是否具备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条件,他又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仔细审视这个帝国,武帝的心中喜忧参半。

第一篇章武帝登基,喜忧参半展示:武帝之喜:“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史记? 平准书》教师:材料说明汉武帝继位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学生:经济富裕。

教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师:汉武帝是一个幸运的继承者。

他的祖辈六十多年来励精图治,交给他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

经济上的富裕为汉武帝实施政治抱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

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

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科目] 历史[年级] 初一[文件] 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三).doc[标题] 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三)[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案/初一[内容]陕棉十一厂中学高级教师朱东海(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念。

公元前2世纪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太学2.基本能力:(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2)综合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重点。

汉武帝大一统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讲授新课〔板书〕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讲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新局面。

他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的有力措施,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是他实施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心鼎沸,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秦二世加重剥削,政治更加黑暗,终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西汉初年,皇帝乘杂马之舆,将相坐老牛破车。

秦时原有2000万人口,此时也只剩650万左右,可谓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后提出)①什么叫休养生息?②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归纳〕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两点:〈板书〉原因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讲述〕面对凋敝的烂摊子,西汉统治者,特别是刘邦这位新皇帝坐卧不安,深感“天下汹汹,成败未可知也!”为了恢复发展生产,稳定政局,长治久安,他吸取秦亡之教训,采纳陆贾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板书〉汉高祖(刘邦)①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徭役②逃亡人员返乡,发还原有田宅③释放奴婢为平民④田租定为三十税一促进经济恢复〔讲述〕自汉高祖刘邦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稳定,继续推行个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史学家们所称颂的“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温馨寄语:碰到困难,别退缩,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真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1、自读教材2遍,写出内容提纲,完成基础训练学习笔记知识点。

2、圈出你认为的教材重难点,再边圈边细读、重读,至少两边,基本达到识记要求。

(二)自学检测(师徒共同完成)一. “推恩令”的实施1.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预习】1、西汉建立后,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哪两措施?3、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4、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课前小练】1.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政策,文景时期重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2、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的功绩)(1)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建议,“、”,以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推行教育,在长安兴办,以为主要教材;(4)军事上:派将军和取得反击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5)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出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6)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钱币。

使西汉进入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一统。

【重难解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当堂评价】1、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时?A.秦始皇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2、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孔子B.王充C.张衡D.董仲舒【归纳与反思】【课后作业】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2、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3、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4、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措施是: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_____ ”知识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3.东汉的统治公元九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

一、精挑细选,了解历史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C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3、2011年4月,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

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4、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A.春秋B.秦朝C.西汉D.东汉5、七年级新生王刚同学想了解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情况,你建议她观看(D)A.《封神榜》B.《秦王李世民》C.《康熙王朝》D.《汉武大帝》6、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二、思考领悟,以史明今阅读下列材料:“田地悠悠,人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老河口市第七中学韩晓慧教材分析:本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等基本史实。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讲述法、讲历史故事、教具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讨论,并用图示小结,使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A、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

结果怎样?谁做了皇帝?(学生涌跃发言:结果刘邦战胜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

)B、为什么刘邦能建立汉朝?项羽失败了呢?二、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们正在谈论战胜项羽的原因。

学生分角色扮演汉高祖及四位大将,把导言内容表演出来。

师提问: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情况呢?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投影展示)史书记载: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上朝时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时只能乘牛车。

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原因。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国力强盛原因;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学习,知道儒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削弱地方势力设问1:汉武帝为削弱地方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1、的实施(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提出者:主父偃(3)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由皇帝制定封号。

(4)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

2、建立制度(1)背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刺史权力:代表中央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易错点:是监察中央官员;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自主学习任务二加强经济管控设问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1、农业(1)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3、商业(1)背景: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尊崇儒术设问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什么烦恼?如何解决?核心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落,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情感目标:大一统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2、导入:汉接秦之弊,经济困难。

3、新授:一、自主学习1、文景之治提问:“休养生息”的原因?内容?结果?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2、、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汉武帝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意义?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自己阅读,不展开讲述三、自主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导学案(人教版七上)

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导学案(人教版七上)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课程导入】秦朝灭亡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了强大的汉朝。

你知道汉朝为什么分为西汉和东汉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西汉初年将相出行乘坐牛车而不坐马车?后来为什么又会出现了“文景之治”?你知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吗?为什么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你知道董仲舒吗?为什么他的陵墓叫做“下马陵”?西汉时期的“太学”和我们今天的大学是一回事吗?汉武帝汉代讲学图什么是“光武中兴”?“强项令”是谁?外戚和宦官在东汉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东汉政权是怎样衰落的?强项令跋扈将军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学习这一课,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史书记载,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上朝时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时只能乘牛车。

而在汉武帝时期,百姓都很富裕,国家粮仓装满粮食,国库钱币充足。

你能向同学们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吗?2.如果你是一位汉朝的政治家,你会劝说汉武帝接受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来治理国家?为什么?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在政治上的影响韩非子董仲舒4.本课知识点较多,特别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这几位皇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你可以根据他们在位的先后次序,设计一幅历史线索图,形象直观地进行归纳。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哪位皇帝在位时,西汉处于鼎盛时期?()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2.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A.儒家经典B.道家经典C.法家著作D.墨家著作二、辨识题下列三幅西汉和东汉的关系图中,哪一幅是正确的?请说出理由。

三、思考题想一想,什么是“大一统”?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资料下载】推恩之令及酎金夺爵刘邦建立汉朝后,不断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

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任命封地内的官吏,征收赋税,实际上成为独立的王国。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等国,发动叛乱。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标准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1、多媒体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汉初庆功宴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文景之治“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3大一统的汉朝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大一统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初步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极点,也是中国封面,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用。

学习过程课型新讲课主备人李秀荣执教人审查人备课、19时间上课、25时间二次备课学习过程(二)合作研究(1)西汉成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局势这类场面是前方所学内容思虑)(2)面对这类局势,汉初几代皇帝采纳了哪些举措获得了2.阅读 77-78 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虑:( 1)汉武帝是如何逐渐削弱诸侯国权力的达到如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可在组内议论)(3、)阅读 78-79 页小字,认识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促使和稳固大一统场面采纳了哪些举措意义如(三)拓展创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思想统治,在当,记录分数。

作为二次备课的依照。

、谁成立的、国都79达成以下内容___.___,社会比较平定,百姓富饶起来。

历史上称议,命令同意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成立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举措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四)系统总结 1 、知识建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背景、举措、表现举措2、概括:学习封建统治的稳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下手客观原由:景帝后期的经济繁华原由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就是把 ____家学说作为议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_成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明政治期间.固了大一统场面(本节课波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淄川二中初一级部主观原由:汉武帝雄才大概,善用人材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举措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期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五)达成同步训练(六)预习14 课教后记:历史导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旧县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历史学科电子教案课题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总课时 12 主备人李强 审核人 李瑞 高良 审核 时间 备 注(修 改) 【教学辅助】小黑板【教学辅助】小黑板【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板书课题)朝(板书课题)师:请大家看多媒体,了解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2、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史实。

3、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自学指导 (一)讲述:目标怎样达到呢?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自学(二)出示:(二)出示: 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自学指导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67-70P67-70,,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出要点,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出要点,1010分钟后,比谁能合上书本正确回答分钟后,比谁能合上书本正确回答1.1.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2.2.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是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是谁的建议?谁的建议?3.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在思想上有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4.4.阅读课文阅读课文p69-70小字部分,简单了解东汉的历史。

小字部分,简单了解东汉的历史。

【先学(展示交流)】教师目光巡视全班。

】教师目光巡视全班。

8分钟后,允许学生小声讨论和举手提问质疑【后教(精讲)】 讨论第一题:讨论第一题:要点:(1)统治者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以德化民”(一)一) 讨论第二题:讨论第二题:要点:在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代》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代》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大体史实。

2.通过试探和探讨“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汉武帝的大一统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课内探讨】(我学习,我欢乐;我试探,我收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文景之治1.出现原因⑴汉高祖时:①②③⑵文帝、景帝时:①②③2.出现朝代: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⑴政治上:⑵思想上:①②2.作用:3.结果:1.“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2.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1.汉武帝雄才粗略,他在位时期,公布“推恩令”,实行“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要紧目的是()A.增强中央集权B.排斥异己C.放权于侯国D.平定兵变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流……”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要紧的功绩是()A.创建中央集权B.终止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显现盛世局面3.为了增强中央集权,减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方法是()A.公布“推恩令” B.设西域都护府C.增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4.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重和后裔纪念,他最要紧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5.观看右边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A.汉高祖刘邦B.汉武帝刘彻C.汉光武帝刘秀D.蜀汉皇帝刘备6.电视持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大体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7.以下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光武帝8.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同意儒家教育,必需到()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9.阅读以下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和难点】1、汉武帝的大一统。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过程】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14分钟)1、导入新课(2分钟)学生读导入框内容提问: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2、呈现目标:(2分钟)投影幻灯片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学生阅读)3、独立自学(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二、交流释疑,合作互学(15分钟)(一)、合作探究:1、课本63页动脑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代》教案配套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代》教案配套教案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代》教案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要紧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要紧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大体脉络。

“文景之治”为汉代的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雄才粗略,采纳主父堰的建议,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诸侯国问题;采纳董仲舒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思想上增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可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而东汉光武帝那么有效地保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致使汉室覆灭的要紧缘故是外戚和宦官擅权。

教学目标一、了解两汉兴衰的大体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擅权,把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方法及其历史作用,培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学习和把握阅读,讨论,探讨、评判等历史学习方式。

3、明白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提倡俭仆。

熟悉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极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免除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式:启发法、探讨法。

课前预备一、多媒体课件二、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免除百家,独尊儒术”3.设计与本课相关的评判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时刻:教学地址:芦墟二中教学班级:初一(1)班[教学结构与进程]幻灯1第一步:导入新课(课堂导入)竞猜活动温习汉代的成立激发学生爱好师:公元前202年,刘邦成立了汉代,史称西汉。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代显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那个盛世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虚弱的?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会启发你。

第二步:学生学习新课展现幻灯2引导学生明白得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师:面对如此残缺萧条的社会经济情形,汉初的统治者该如何办?请大伙儿阅读课文第一部份文景之治,从中找到答案?板书一、文景之治学生熟悉教材并回答。

齐读幻灯3总结文景之治的方法师:与汉初相较社会面貌发生了如何的转变?生答;略师小结:到了景帝后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七年级历史教案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标准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历史小品1)汉初庆功宴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

”——《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七年级历史教案
(对比思考)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这些措施有哪些呢?
(补充介绍)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
1、奖励农桑轻徭薄赋
(补充介绍)田租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补充介绍)退还千里马,下令:“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

”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3、以德化民约法省禁
(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简介)诸侯国问题的由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课件展示)①汉高祖认为“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同姓,使之成为中央的屏藩,巩固刘姓的天下
②贾谊向文帝上了《治安策》,分析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锢疾”
③晁错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听从他的建议
④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

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