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报告会

合集下载

杨振宁

杨振宁

杨振宁中文名:杨振宁国籍:美国出生地:安徽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目录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杨振宁与翁帆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编辑本段子女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编辑本段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万元但他分文不取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万元但他分文不取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原标题: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2011年06月21日04:27 中国青年报6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夫人翁帆在南开大学为其举行的89周岁生日宴会上。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杨振宁说,自己40多年前的研究涉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乏实验技术证实,后来因故中止。

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多年前的一些工作得到了证实,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

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

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他不喜做寿,因为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

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

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

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摘抄(实用5篇)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摘抄(实用5篇)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摘抄(实用5篇)1.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摘抄第1篇20XX年3月,王娅被查出患有胰腺癌。

病魔来势汹汹,王娅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要在死神降临前加快捐资助学的脚步。

20XX年5月,王娅为基金会汇去了准备好的3万元捐款。

20XX年6月,王娅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产、资助更多西部贫困学子的想法。

“我这一辈子就挣了30多万,但是房子值100多万,可帮助更多的孩子。

”半年多的时间、经过四个疗程的化疗,1米6左右的王娅体重骤减到70斤左右。

就在医生为她会诊下个疗程的治疗方案时,王娅决定:停止昂贵的化疗治疗,用节省下来的钱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我产生耐药性挺快的,第四个疗程结束了,药效在逐渐降低,而副作用在一次次的化疗中叠加。

我越来越没劲儿,越来越吃不下东西。

放疗时间又长,又痛苦,效果又不见得好,最后我想了想,放弃了。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王娅心中牵挂的是那些西部的孩子。

此时,她还要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捐出自己的房子。

地税局、房管局、公证处……能去的地方,王娅的同学都帮着去了解。

几经周折,王娅在天津北方公证处一位姓段的公证员的帮助下,起草了文书,办理了身后捐赠遗嘱公证。

但很快,王娅又反悔了,她要把身后捐赠变成生前赠予,因为她担心自己去世以后还会有签字等诸多手续,给房产捐赠带来麻烦。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让钱能顺利用到孩子们身上。

但当时国家出了新规定,公证处不给个人办理这种业务。

北方公证处的段公证员又接着帮忙想办法,让律师在遗嘱上签字,进行证明。

最后终于办成了,心放下了。

”几经努力,生前捐赠终于成功办理,王娅这套70平米的住房,在她生前就赠予给了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这也是她唯一的一套房子。

多年来孑然一身的王娅没有子女,王娅说这是她人生的一个遗憾。

至今已经资助多名学生的王娅说,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最大希望的就是孩子们能靠知识改变命运,学成后回馈家乡,为祖国做贡献。

杨振宁国科大演讲全文版事迹材料素材

杨振宁国科大演讲全文版事迹材料素材

杨振宁国科大演讲全文版事迹材料素材202_年4月29日,杨振宁先生应明德讲堂思想系列主持人、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的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做客明德讲堂,李树深校长主持了本场讲座。

杨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近两千研究生再次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图1),并明确重申,对于几年前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这一观点,我的看法完全没有改变。

本刊特将报告及听众交流全文整理,经杨振宁先生审定发表,以志盛事。

座谈时间:202_年4月29日座谈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礼堂选择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谈学习与研究经历我去过上百个大学演讲,今天这个演讲厅绝对是我所看见的演讲厅里最大、最讲究的。

而你们是一个新大学,我想这很清楚地显示出中国现在发展得多么快。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我是1922年在安徽合肥出生的。

因为父亲做了清华大学教授,7岁开始,我住进了清华园。

然后在北京读了四年小学,毕业以后读了四年中学。

中学是在宣武门附近,当时的崇德中学(现北京市31中学)。

那个时候是1930年左右,全北京市的中学里,我想有差不多一半是中学,崇德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只有大概300个学生,其中有1/3住校,我就是住校生之一。

学校很小,没有真正的图书馆,只有一间图书室,我常常到这个图书室里去浏览一下。

我想我对于物理学第一次发生兴趣,就是看了这本书《神秘的宇宙》(themysteriousuniverse)。

发生兴趣是因为书里讲了在20世纪初物理学中的重大革命,即包括了量子学和相对论。

后来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一家经过合肥,1938年到了昆明。

因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大合起来,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开始招生。

那年夏天,我中学5年级刚念完,还缺一年才有中学文凭。

可是当时因为中学生流离失所很多,所以教育部在重庆就有一个命令,学生中学不毕业也可以参加考试,叫做同等学历,我就以这个资格考进了西南联大(图2)。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成才观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成才观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成才观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教育局能给我这次发言交流的机会。

我发言的题目叫《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成才观》。

在汇报这个题目之前,先向各位汇报一下我校家长学校的开展情况。

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真正落实并开展工作是近三年的事情,为了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认为,要在做事的开端就博得家长的信服。

所以,在前年的六月份,我校请来了辽宁省国学研究会的罗会长到校为家长们做了《学习弟子规,成就精彩人生》的家庭教育讲座,去年我们又请来了传统文化讲师团的讲师鲁老师,给家长们在操场上做了《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

这两场报告,对家长来说太震撼了,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家长可是来至于9个村的,山沟里的家长占了大半,农民身份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级别的报告,就像我们我们很难听到肖川余秋雨的报告一样,他们一下子就被折服了。

紧接下来,就是我的报告。

我们不可能总是请来专家到我们这仅有400余人的学校做讲座,来了顺便还得赞助我们学生书包文具光盘礼品,我们得学会自己走路,学会自己试着成为专家报告员,即使是山寨版的也有一番成就感。

我就是第一个把自己变成山寨版的讲师。

我给五、六年级家长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人生第一步》,讲了一个半小时,现场有一个家长因为酒醉刚开始说了很多不中听的话,但被周围的家长给制止住了,大家一起声讨他。

我终于发现家长们是非常愿意听我们的报告的,那天现场听课秩序非常好,没有一个人打手机上厕所,寇河片几个学校的政工副校长也参加了那天的活动,教育局关工委的蔺主任作了简短而精辟的总结。

那次家长学校以后,我又趁热打铁,给1-4年级的家长都上了课,效果是越来越好。

之后,我动员我们的政教主任以及十二个班主任,都得做山寨版的讲师,于是,一群山寨版的讲师就在我们学校诞生了。

今年,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更是如火如荼,2014年的11月13日,我们搞了一个全校性的家长学校活动,一班一个主题,但都围绕怎样做一个好家长,怎样教育好孩子这一中心,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

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现在已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和学问都做得很好,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去哈佛的另外一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得很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 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一家旅店的服务员,站前台的。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住店,刚巧没有房间了,但时间已很晚。怎么办呢?他那天正好值夜班,就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后让老夫妇去睡,自己却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就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事先你不知道的机遇,也会被你抓住。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七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七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七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精选篇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则成为其传承路上的矛盾。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其发展的前提基础。

《唐宫夜宴》中舞者的体态、纱衣与妆容,都是对唐三彩乐俑的展现,而唐三彩乐俑则作为唐代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人民继承下来。

如果不对其进行继承,现在就不会有如此包容的、具有与民族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没有文化谈何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传统文化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并传播,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技术……都是将传统文化以当代形式展现,民族舞蹈中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结合,呈现着视觉盛宴。

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其成为优秀的且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守正与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立足于实践。

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反映当时的社会存在。

优秀传统文化要贴近生活,同时需高于生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

传承下来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民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将所见所闻所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自觉接受其熏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有新生的雀跃,又要有坚守的泰然,在继承中发展,在交流中传播,做中华文化小使者,学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精选篇2)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因为它的文化丰富,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要懂得去创新,去发现。

传统让我们领略到先辈们的辛苦劳作,传统也要求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美好品德,传统的生活方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最不冒险的方式,什么是最佳的生存环境。

传承与创新的例子

传承与创新的例子

传承与创新的例子【篇一:传承与创新的例子】【篇二:传承与创新的例子】(继承传统文化)在2000年最冷的日子里,北京大学三角地的一则广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一耽学堂,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

现面向文史哲等专业学养醇厚、术业专攻的博、硕士学生诚聘如下教席……”这则广告就是一耽学堂的“招贤榜”。

一耽学堂是一个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民族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博士、硕士、本科学生创建并组成,通过到中、小学讲授典籍和举办讲座,让青年学生了解、体会、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学堂已经进入全国2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在小学和幼儿园诵读圣贤经典,在中学则讲授传统文化。

自2001年5月始,学堂开办“人文日新,从青年起”的高校体认传统系列讲座50余场,讲解《孔孟之道与现代价值》、《儒学与人生》等题目。

一耽学堂只是近来渐呈风潮的“儿童读经”运动中各路倡导者中的一支。

《深圳特区报》2004年2月报道称,台湾已有100多万儿童诵读经典,香港也有上万名少年儿童在学习中受益。

据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深圳等地至少有120多万儿童先后投入其中,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600万人。

《史记》的创新因素(研究方法需要创新)创新,指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部巨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创新。

当代历史学家张大可教授为其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创新:①首创纪传体,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序列;②首创贯古通今的通史;③首创“太史公曰”的史论形式,提出了系统的史学理论;④首创经济史传,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意识到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历史起决定性的作用;⑤首创军事史传,系统的总结了古代的战争理论和叙述了战史内容;⑥首创学术史传,辨明学术源流;⑦首创民族史传,提出了民族统一的思想;⑧首创各色人物的类传,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⑨首创语译古文,使艰深的语言通俗化;⑩首创历史文学,把历史人物的实录塑造成为典型形象。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

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

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

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

”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

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

”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

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_杨振宁个人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早年经历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

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

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10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10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10篇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

”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

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

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

”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

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体会篇2TVB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大获成功,陈贝儿居功至伟。

陈贝儿的成功离不开“真诚”二字。

她的真诚自始至终贯穿着《无穷之路》的拍摄前前后后。

在拍摄之前半年,陈贝儿自掏腰包,请了老师帮自己恶补普通话。

《魅力科学》2020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魅力科学》2020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魅力科学》2020章节测试题与答案1、化学概论——原子结构1.1原子的基本构成1.【单选题】20世纪初,谁对氢原子光谱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了对应公式?()A、卢瑟福B、里德堡C、巴尔麦D、普朗克答案:B2.【单选题】19世纪末,()是物理学上三大发现之一。

A、X射线B、放射性C、电子D、以上均是答案:D3【多选题】卢瑟福著名的α粒子穿透金属箔试验中,α粒子穿透金属箔后的运动轨迹包括()。

A、立刻停止B、反射回来C、发生旋转D、直线运动答案:A4【判断题】现状光谱在每个化学元素中都有不同特征。

()答案:正确5【判断题】原子中的基本粒子包括电子核和占主要质量的是电子。

()答案:错误1.2核外电子运动理论模型1.【单选题】光的衍射实验,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

A、反射性B、波动性C、粒子性D、折射性答案:C2【填空题】1924年,德布罗意在光的二象性的启发下,提出了()也具有二象性的特征。

答案:电子3【填空题】从距核最近的一条轨道算起,当n=1时,轨道半径约为()pm。

答案:534【判断题】不确定原理对微观,宏观粒子都有用()。

答案:错误5【判断题】玻尔计算出的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轨道半径与后来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的半径一致()。

答案:正确6【简答题】简单介绍“不确定原理”的由来。

答案:原子核外电子体积小,运动速度快,所有不可能同时得到电子的准确位置和准备动量。

1.3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薛定谔方程1.【单选题】()建立迄今最为成功的原子结构模型-波动力学模型。

A、薛定谔B、爱因斯坦C、海森堡D、德布罗意答案:A2.【单选题】波函数ψ有什么变量?()A、rB、θC、ФD、以上均是答案:D2的性3【多选题】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角度考察波函数ψ和概率密度׀ψ׀质,包括()。

A、径向分布图B、时间分布图C、角度分布图D、空间分布图答案:ACD4【判断题】电子在半径r=53pm球壳上出现的最大概率值就是波尔半径。

徐迟写给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封信

徐迟写给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封信

句 地 ,用 几 句 话 ,五 句 、十句 或 十 来句 话 ,用 比 了诺 贝 尔 物理 奖。现 已证 明 ,所 有 弱 力量 的字称
徐 迟 , 原 名 徐 商 寿 ,1 914年 1 0月 l 5 日, 利达 青 少年 发 明奖 等 奖项 的设 立 , 以促进 中 国在
出 生于 浙 江 吴兴 (今 湖 州 )南 浔 镇 我 国菩 名诗 夏广 泛 的科 教领 域 的 发展 一201 7年 2月 , 已放弃
人 、报 告 文 学 家 、 散 文 家 和 评 论 家。 l 932年 1 外 国国 籍成 为 中 国公 民 的 中国 科 学院 外籍 院士 杨
月 , 入燕 京 大学 借读 在 5月号 《燕 大 月 刊 》发 振 宁教授 正 式转 为 中国科 学院 院士
表 散 文处女 作 《开 演之 前 》 抗 战爆发 后, 曾与戴
徐迟 在 信 中所说 “前年 承 蒙在 石溪 接 见”,指
望 舒 、叶君 健 合 编 《中 国作 家》(英 文版 ), 协助 的是 1984年 l1月 l3日, 徐迟 在 美 国纽 约 长 岛
定 稿 拣 出 四章 呈政 ,希 望 抽 时 间过 目,改 正 和
杨 振 宁 ,著名 物理 学 家 .1922年 1 0月 1 日,
批评
生 于安 徽 处是武 昌东湖路 2f)号 4门 2楼一 号 教授 、 中国 科 学院 院 士 、 美 国科 学 院 院 士 、俄 罗
家 杨振 宁 的书 信: 信 的全 文如 下
有 《哥 德 巴赫猜 想 》《地 质之光 》《祁连 山下 》《生
振 宁 先 生 :
命 之 树 常绿 》等 。其 中,《哥 德 巴赫猜 想 》与 《地
前 年 承 蒙在 石 溪接 见 , 归 来写 成 文章 ,尚 未 质之 光 》获 中国优 秀报 告 文学 奖

审美实践活动报告

审美实践活动报告

审美实践活动报告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

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如果直接把它放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放在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

审美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让“美丽”悄悄溜走。

如何崇尚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呢?第一,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

可见,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第二,审美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

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

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2001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0寿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其祝寿的演讲是《数学与美》。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经典的实验之一,其又被称为杨氏干涉实验,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科学家研究和发现的。

本实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两束光分别从不同位置照射到物体上,使得光波与光波之间相互干扰,以检测和观测物体上位置的细微变化和结构。

光的干涉实验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相位差的概念,其关键在于物体表面会反射出两束光,这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会使得光波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产生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特征是黑白相间的交替条纹,这是在线性两端的光波叠加相消和叠加增强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进行光的干涉实验时,先要制备一个干涉仪,其中包括一个光源,一块分束器,两条射程相等的光路,以及一个接收器。

制备完毕后,需要将两束光借助分束器分别引入到干涉仪中,分别照射到物体上,形成两束反射光,从而在接收器上观测到干涉条纹。

光的干涉实验在实践中有很多的应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物体形态、变形等细微的检测和研究,在材料科学、工业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涉条纹的实验结果不仅与制备的干涉仪有关,还与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细节,控制好各项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光的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其原理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相位差的概念,通过观测干涉条纹的形成,可以检测物体表面位置和结构的微小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光的干涉实验具有很多的用处,在材料科学、医学和制造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严谨实验的步骤,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区分度和可靠性。

欧洲核子中心与中国

欧洲核子中心与中国

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ean Pour Recherches Nucleaires,简称CERN、西欧中心)成立于1954年10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西欧中心现有20个成员国,雇员近3000人,约有来自世界各国的6500位科学家曾在西欧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20 世纪70年代起,西欧中心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曾经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ALEPH、L3C等项目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近年来,西欧中心与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更为积极的成果,双方正在进行的合作有CMS、ATLAS、散裂中子源研究等多个项目。

今年10月,正值西欧中心50周年所庆,我们特将1980年时任西欧中心所长秘书的W.O.LOCK 写的―西欧中心与中国合作的由来‖一文介绍给大家,以此表达我们对西欧中心50周年所庆的祝贺,并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较深刻的启示。

|引言|1971-1972年:初步接触|1973年:第一次直接接触||1975-1976年:重新接触|1977年:西欧中心第二个团组访华|1980年:巩固合作| 引言一、西欧中心是由西欧12个国家提供经费的一个欧洲实验室,但它理所当然地几乎成为一个开展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世界性的实验室。

来自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在此工作,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

20世纪70 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在北京附近建造一台主要的高能物理设施。

西欧中心与中国之间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积极和成功的合作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和谈判后建立起来的。

本报告回顾了1971-1980年间双方进行讨论的历史。

二、1971年,西欧中心和中国的科学家首次进行了正式接触。

在此以前,欧洲、美国的科学家与中国个别科学家之间仅有一些私人交往。

这中间有两位核心人物,一位是张文裕教授(左图)。

20世纪30年代初,他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并获得赞助由中国政府派留学生赴英国学习的"庚子赔款奖学金"。

杨振宁我的研究与学习经历

杨振宁我的研究与学习经历

上个月,杨振宁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以“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报告主题,回顾了他青少年时期在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在美国芝加哥大学、IAS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等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

报告中的一些观点,直指当下教育的弊端,很值得我们反思。

1、见解不对不要紧杨振宁认为,相信直觉,也许会有所收获。

“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抓住它,你就可能走入新的境界”,他说,自己没有念过高中物理学,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书时,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看Jeans的《神秘的宇宙》让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在教科书中读到,圆周运动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而不是沿着切线方向的。

“为何书中写着圆旋转力量会向着圆心?我的直觉说那是不对的!于是我反复思考,最终在直觉和书本的冲突中收获了学习的方法。

”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有一些直觉,这些直觉多半是正确的,可是也有一些需要修正,需要加入一些新的观念,变成新的较正确的直觉。

当年,芝加哥大学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其中就包括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

特勒在研究物理学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有许多直觉的见解。

“这些见解不一定都是对的,甚至恐怕90%都是错的,不过每次和别人交谈时,他从不怕他讲的见解可能是错的,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杨振宁表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表述,要求学习者在发表言论之前,必须明确区分知道的事情和不知道的事情,要想的清清楚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种传统教育哲学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适合于每个时代。

“事实上,很多知识不是这么学的。

比如幼儿学习说话,这一过程就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失败中,不知不觉学会的。

”在国外时,杨振宁建议中国学生去听学校的大讨论,学生不去,理由是听不懂。

杨振宁说,外国人即使不太有把握的观点,他们也都会说出来,而中国人只有自己有把握的才会表述或者去钻研,其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古训不够,还要学会渗透性地学习,敢于表达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BS 水木清华站 -- 精华区文章阅读,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杨先生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先生于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

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上明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育子女三人,老大杨光诺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化学家,杨又礼,医生。

讲座内容:今天下午,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来到未名湖畔的办公楼礼堂给北大学生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

这次报告会原定的题目是《我的读书与教育经验》,但在报告中杨先生主要谈了他这次回到祖国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就同学们的提问作了精彩的回答。

以下是此次报告会的内容: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礼堂和年轻的朋友们见面。

我来北大已经很多次了,每一次见到的都是新鲜的面孔,这就说明中国有许多可造就的年轻人。

1971年我第一次参观新中国,那时在中国呆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星期,以后我还回来过几次但时间都不长。

这次回来时间比以前充裕得多,我现在已经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了。

这段时间对我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对老师、学生甚至是餐厅里服务小姐的了解,我知道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我和太太每天都看电视,这也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内的情况,我知道现在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很严重;在电视上我看到陕北农村兄弟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但因为交不起每年八千元的学费上不了学。

我这次回国得到的印象是中国现在的问题多得不得了。

在美国,电视剧是茶余饭后的笑料,中国的电视剧却是和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给我很深的感受。

相隔三十年再次回到中国,我不可避免地把1971年的新中国和今天的新中国作对比,我认为中国又走过了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

我想用一个新名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那就是“新新中国”。

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仅是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的变化,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接着,杨先生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谈起,回顾了20世纪以来物理学界取得的重大进展。

)我先讲一下这两天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产生。

今年有三个物理学家, 他们是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nbsp;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分享了这一殊荣和一百万美金的奖金。

他们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稀薄气体中实现碱金属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nbsp;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

19世纪末统计力学是重要学科,美国的Gips出了一本小书?nbsp;今是统计力学的经典之作,它讨论了怎样从分子结构了解到热力学,这划时代的贡献。

1924年一位不知名的印度物理学家博斯写文章寄到英国发表,但是被退了回来。

于是博斯就给爱因斯坦写信问是否可以把他篇文章翻译成德文之后在德国发表。

当时博斯在物理学界是一个无名小卒,而爱因斯坦已经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师了。

但是爱因斯坦还是把博斯的这篇文章译成德文然后以博斯一个人的名义发表了。

爱因斯坦在文章的末尾加了一个小注,说他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以后他自己会写几篇相关的文章。

文章发表之后,大家一致反对。

爱因斯坦当时一个很好的朋友爱柔芬斯认为爱因斯坦的文章是错误的,就叫他的一个研究生写文章证明爱因斯坦的错误。

现在证明爱因斯坦是完全对的,但是数学方法不够严谨。

80年代因为激光的发展,很多奇妙的方法产生了。

大家发现博斯- 爱因斯坦冷凝会变成现实。

这个领域在以后十年二十年将是热门。

我给大家讲物理学界这段发展史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这个“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很广的。

念理工科的毫无疑问会对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念文科的会起到什么作用,不在我今天所要讨论的范围里面。

我想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他能把科学发展史用浅显的文字写出来,或者做成科普读物,这也将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我在中学的时候最爱看的书是《中学生》,里面有一个专栏,作者用浅易的文字把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概念叙述出来。

我第一次知道排列、组合就是在《中学生》里面看到的。

大家知道排列、组合和对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称”这个观念在今天的科学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我这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也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所以我想北大是否应该设置这样一个专业,专门培养一些能写通俗科学史和科学知识的人才。

现在世界上很多大学都已经有这样的专业了。

“科”和“技”哪个方向更重要?我认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里“技”会走得更快,今天“技”与“科”的比重和五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不是说“科”不重要,没有“科”的发展“技”是很难进步的。

对科学发展有特别兴趣的年轻人应该继续努力,为民族振兴做出最大的贡献。

我不知道大家想了解什么,所以请大家自己提问,让我们之间有一个自由的交流。

以下是同学的提问:1、问:请问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您是否认为中国的学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束缚?nbsp;深?答: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一点点认识,对列宁的思想就毫无认识了。

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提出那样的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想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所做出的评价。

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我对此很赞同。

报纸上还提出“与时俱进”的说法,在我看来“与时俱进”对得不得了。

我猜测一定是改革遇到了某些阻碍所以才提出这个思想的,因为如果不是有阻碍是不用强调这种真理性思想的。

我认为“三个代表”、“与时俱进”这些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及时的,我举双手赞成。

中国所面临的困难虽多,但是总体上讲,最近几年是胜利的。

我这次刚到中国时经历了申奥成功的狂欢,前几天又刚庆祝了中国足球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极端困难的境地。

我是1926年出生的,我在小的时候是由丫头背着出去玩的。

我家怎么会有这个丫头的呢?旧社会的中国动不动就会发生几百万人的灾荒,好多穷人家的父母没有办法就把儿女卖了,我外祖母当时就买了丫头,后来我母亲出嫁她就陪嫁到杨家。

现在每次看到那些瞪大了眼睛瘦得皮包骨头的非洲儿童,我就想:什么时候非洲能像20世纪的中华民族那样把这种饥饿、灾荒悲剧取消掉呢?如果一个年轻人对20世纪中国所取得的胜利没有足够的认识的话,那就是他对以前发生的一切不够了解。

2、问:请问杨先生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有多大困难?我们北大物理系学生离诺?nbsp;尔奖有多远?答: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四个:一是人才,中国在这方面有绝对的优势,?nbsp;国有数不清的人才。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心。

你们大家都知道钱三强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父亲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据说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应?nbsp;玄同之邀而写的。

钱玄同当时要求废除汉字,据此你能想象他当时对中华民族有多么绝望!中国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也找回来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再加上新中国五十年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具有吃苦、耐劳、肯努力的特点。

忝巧 钤谡飧龌? 境里也许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突出,到美国去你就会知道中国人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

我在美国教书时发现,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整天在游荡,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也不愿去做什么。

第三个条件是要会下决心,做出了决定就要向某个方向走。

除此之外还要有经济的支持。

我对你所提出来的问题持乐观的态度,我还可以大胆的讲,如果你问我中国大地上最容易取得世界第一流成绩的学科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数学!这是因为数学不需要太多的经济支持,只要有一枝笔、一张纸,并且知道问题的所在就可以进行研究了。

物理学需要做试验,而试验是要靠工业、经济等做支撑的。

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好几位科学家屡屡被提名了,不出十年肯定会有结果。

很多人说当初胰岛素的发明是应该拿诺贝尔奖的,可是因为当时中国政策的问题没有实现。

我想中国走到世界第一流生物学的前沿也是20年内就要发生的事情。

3、问:现在大学里学生出国南窒蠛芷毡椋 泄 难 膳 膳 爻鋈ィ ?最后回来?nbsp;人却屈指可数,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问学生是否应该出国,出去之后是否应该回来?答:是否应该鼓励年轻人出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问不同的老师也会得到不同?nbsp;答案,所以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中国大学的教育像北大、清华、交大这样的学校并不比国外一流的学校差,甚至比它们更好。

至于国内的试验、科学研究等比国外一流的学校要差但比第二流的学校要好。

如果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拿到了斯坦福的奖学金,你问我是不是鼓励他出国,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他出去之后会成为一个人才,你可以说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损失,但是毕竟我们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人才。

况且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把这些人才吸引回来的能力越来越大。

从长远地看,能让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去有一流的发展是好的。

至于是否回国,我想这要根据他个人具体的情况,像家庭背景、专业以及个人意愿等等。

四十年代中国有两位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他们俩就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华罗庚回国培养了两名出色的学生,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陈省身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建树,他把微分几何引到整体微分几何,使之成为数学中最热门的一个领域。

陈省身现在已经90多岁,他也回国了,在南开大学搞了一个数学所。

我想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因此对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回答。

大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对中华民族有所建树。

4、问:请您比较一下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

答: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与美国不一样,中国的教育哲学和美国的教育哲学正好处在两极上,欧洲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离美国近一些;日本和韩国也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它们离中国近一些。

美国极端重视启发,中国则重视按部就班地学习。

1946年初我进芝加哥大学学习了两周之后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教育地好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根基比较稳。

美国学生浮在知识表面的情况很严重,他们漏洞很多,一堂小考下来中国学生的成绩比美国学生棒得多。

这是否说明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最好的呢?不尽然。

中国学生胆子小,习惯于从书本上吸收知识,不大敢跳跃。

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讲,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