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
同时与国际世界城市化的研究接轨关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大都市带的影响周一星1988年在对戈德曼大都市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mirmir是城市化过程由绝对集中进入逐步分散发展阶段以后出现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城市化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12 国外城 市化研 究 多元化 的局 面 .
年) 等人提出 了世界城 市假 说。20 0 1年 , 国学 者斯科 特( ct 美 Sot )
全 ( l l i R g n b y o 随着工业社会 的生产组织 方式在全世界范 围内的 日益普及 , 在发展 前人 的 观点 上提 出 “ 球 区域 城市 ” Goa Ct- ei , C ) 经济 、 社会 、 生态等各学科渗透到城市 化领域 中来 , 使得研究城 市 G R 的观点 。这些 概念 的 出现都反 映 了巨型城 市空 间的崛 起 , 化 也趋 向多元化 的重要性 与必然性 。
是 但它 是脱 等形式 , 建 立 了其 与 城镇 体 系 形成 的对 应 关 系。 随后 , 并 佩鲁 区的城市化整体变化 规律提 出的 , 一种普 遍性 规律 , 离现实条件和历史 阶段 的。这个 曲线 只能反 映某一 国家或 地 区 ( . eru ,95年 ) 增长极理论” 赫 希 曼 ( Hicma ) F Pr x 1 5 o 的“ , A. r h n 等 s 并 人 的“ 化增 长学 说”罗斯 托( W. otw) 经济增长 阶段学 城市化水平在时 间维度上发展 的快慢 程度 , 不能反映某 一较微 极 , w. R s 的“ o 观的城市或地 区城市化过程 中的发展状况 。H・ 钱纳里 (9 8年 ) 18 说 ”弗里德曼( r d n 1 6 ) 核 心一 外围” , F i ma ,9 4年 的“ e 模式及 其模拟 的城镇群体运作过程 等 , 是从 社会 、 济的 角度将 城市 化 的空 发现 了城市化进程 与经济 发展 水平 之间 的关 系。他 曾 回归 分析 都 经 过 15 ~17 90年 9 0年 1 1 国家 的经 济发展水 平数 据与城市化水 0个 间扩散具体化 的学说 。 证 有 有 的学者则从 区域 的角度提 出城 市化 的最 终 目的——实 现 平数据 , 明在一定 的人 均 国民生产 总值水 平上 , 一定 的生产 劳 城 乡一体化 。首先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 结构 、 动力 配置结构 和城 市化水平相对应。 对城 乡一体化有着深刻 的论述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还有 世界不 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构 的转换 力、 科技进步 的推动力 、 国家政策 的调控力 、 城乡 间的相互 作
4 种不同的观点 。 大城市论从规模效益 、 国际城市化经验 、 区域发展等角 度 出发 ,认为 中国应 由控制大城市 、积极 发展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 的模 式, 向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转变 。小城镇论从 中国农村存在大 量剩余 劳动力 、 中城市吸纳劳 动力 的能力较低 , 大 并且 存在资源 紧张 、 交通拥挤 、 住房缺乏 、 环境污染等 城市病 , 以及逐 步 消灭城乡差 别的 目 标 出发 , 为发展 小城镇是 中国实现城市 化的一条现实而有 效的途径 , 认 并主张严格控制大城 市的规模 。中等城市论 从中等城市兼有 大小城市
作 为劳动 无限供给的最大发展 中国家 ,很 难一般性地 以劳动 力短缺 国
基础上 , 分析 亚太国家信息就业 、 国投 资和 国 内教育发展对城 市化的 外 影 响。 晓晨 (9 2 认为 , 孟 19 ) 中国人 口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均衡程度相当
严重 , 无法走城 市化 均衡发展道路 , 故在 18 9 0年代发 展乡镇企业 , 实现 剩余劳动力就地完成产 业转换,从而缓解劳动力直接转 移到城 市的数
・ 科学决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 学院 郑文 晖

要: 从城 市化研究 的八 个方 面概括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与城 市化发展 道路 的学术争议 , 出现有研 究 中 提 存在 的不足和新形
势下进一步发展 的重点 。
关键 词: 中国 城 市化 研究 讨论
传统工业 化道 路的反思 , 认为主要 不是城市化滞后 , 而在 于工 业结构变动 的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经 历 r以下 l大 发 展 阶 段 。 :
调 整 , 全 国 压缩 城 镇 人 口 3 0 0多 万 , 精 0 简职 工 2 0 0万 左 存 , 出现 第 一 逆 城 镇 0 次 同
1 1 1第一 阶 段 ..
(9 9年 ~1 5 14 9 7年) 9 9年 ~1 5 。1 4 92
[ 摘
要] 要 介 绍城 镇化理论 研 充轨迹 及其主要 成果 ,对近 几年 来城镇 化理论研 究的 简
重 点 与 热 点 问题 进 行 分析 论 述 ,最后 勾勒 当前 城 镇 化 理 论 研 究 存 在 的种 种 不 足 及 未 来
的研 究趋 势 。
[ 关键词] 城镇 化 ;人 口流动 :非 农业 :经济 全球 化
“ 市 恢 复 重 建 ” 展 开 工 作 , 取 得 了初 步 城 的 成 效 。 研 究 的 内容 辛 要 包 括 :经 济 工 作
重 心 由 农 村 转 向 城 市 后 的 新 情 况 、 新 问
[ 稽 日期 ] 0 2 0 2 收 20—卜 2 [ 回日期] 0 2 0 — 4 修 2 0 — 3 0
1 1 2 二 阶 段 ..第
人 民 公 社 时 期 的 城 镇 化 研 究 阶 段 ( 9 8年 ~1 7 年 ) 1 5 15 97 。 9 8年的 “ 大跃 进 ”
著 也 被 束之 高 阁 。 对 中 国 城 镇 化 进 行 广 泛 狂 潮 , 吸 引 r大 农 民 涌 进 城 市 , 特 别 是
维普资讯
f 义章编 号】 6 0 2 (0 2 0— 0 5 0 10 — 0 2 2 0 )8 0 6 — 5 0
f 鳘 中l分类 4 l9 j -' 8 】U 1
[ 文献标 j码】 = A } {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城市史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史研究不仅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支持,还需要实践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一、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是指人口、聚居、生产、分配、交流、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城市中发展壮大的现象和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研究的基础,它是城市历史、空间和文化的基础,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城市史研究的基本要素。

2.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学是指利用历史文献、地图和地貌特征等资料,研究历代城市的地理分布、街道结构、地形特征、人文环境和城市规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可以研究城市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城市历史的地理环境和变化规律。

3.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是指文化领域中形成的、持续流传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符号的感性体验和认知。

文化记忆在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城市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和外延。

4.媒体理论媒体理论是指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信息学理论,包括书籍、报纸、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在城市史研究中,媒体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了解城市历史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

二、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指利用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城市史研究的方法,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志、游记、家谱、碑刻、信札等。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涵,对确定城市史的时代背景、结构和发展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指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特定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渊源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飞速的发展势头。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城市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对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讨论。

在探索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由一系列社会形态的更替构成的。

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基本方法论,通过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和分析,也可以从这一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性和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规模巨大。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进程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到城市中,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平衡。

再次,城市化进程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工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解决。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城市化理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城市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城市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了城市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密切联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城市作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舞台,城市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首先,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解读和应用。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城市化的理论模型和政策建议。

其次,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化的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为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实践中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国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现代化先行、城镇化推动、特色发展、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高速发展。

其次,中国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问题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的理论体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应用,使城市化进程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② 参见杜受祜 、丁一主编 《中国城市化道路 ———思 考与选择》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988 年) 第 1 —17 页。
③ 辜胜阻 : 《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其对策》, 《人口研 究》1991 年第 5 期 ; 《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浙 江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196 —201 页 。
由于最初的城市化道路之争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 国 “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 , 城市规模就 成了最初讨论的中心 , 并由此形成了 “小城镇论”及 与之相对的 “大城市论”, 随后又派生出 “中等城市 论”与 “大中小论”等 。“小城镇论”的立论依据主 要是 “国情与乡情”, 持此论者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的 大城市存在诸多城市问题 , 另一方面 , 他们认为 , 在
④ 孟晓晨 : 《中国城市化的双轨归一道路》, 《城市问 题》1990 年第 1 期 。
⑤ 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文件》, 中发 (2000) 11 号 。
⑥ 朱镕基 :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建议的说明》, 《人民日报》2000 年 10 月 20 日。
其四 , 从近期经济发展的问题入手 , 认为目前中 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了产品过剩 , 市场需求不 旺 。在 1999 年的 “保八”战役中 , 城市化被发现是 应该可以长期拉动内需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城 市化被赋予了新的作用 , 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
其五 , 农民 、农村 、农业的 “三农”问题在近几 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 , 如何解决 “三 农”问题亦成为一个大课题 。尤其是人们认识到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 , 而解决农民问 题的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 。于是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 成为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 。这次在 “三农” 问题上重提城市化已经不同于 1980 年代初对城市化 作用的认识 , 而是充满了对城市化紧迫性的认识 。这 方面的文章与论著林林总总 , 反映了认同的普遍性 。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述评

围绕着“ 城市领 导农村 ” 城 市恢复重建 ” 与“ 展开工 作, 取得 了初步 的成效。研究 的内容 主要包括 : 1 () 经 济工 作重 心 由农 村 转 向城 市后 的新 情 况 、 问题 ; 新 () 2 城市 如何 领 导 乡村 ;3 城市恢 复 重 建 、 () 旧城 改 造 与建设新的城市 ;4城市增加就业与城市生产水平 () 提高 ;5土地改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6 工业化起 () () 步与城 市 化 发展 等几 个 方面 。 2 人 民 公 社 时 期 的 城 镇 化 研 究 阶 段 (98 . 15一 lr 97年 ) 7 。这个 时期 城 镇 化 理 论研 究 的 突 出特 征 是 围绕“ 民公社 ” 文化大革命 ” 人 和“ 展开工作 , 除了浓 厚 的政治色彩外 , 几乎没有什么研究 , 处于停滞不前 的状 态 。研究 的 内容 包 括 : 1大 力 压 缩 城 镇 人 口; () () 2 动员 部 分职 工 和 家 属 回乡 务农 ;3 知识 青 年 上 () 山下 乡 ;4 城 乡差 别与 工农 差别 问题 ;5 限制 大 城 () () 市的发展;6 城市人 民公社化等几个方面。 () 3 改 革 开 放 时 期 的 城 镇 化 研 究 阶 段 ( 98 . 17— 20 ) 00年 。这 一 时期 城 镇 化 理 论 研 究 的 突 出 特 征 是
研 究成果 。 了解城镇 化理论研 究的轨迹 , 分析城镇 化理 论研 究的 重点与 热点 问题 , 出城镇 化理 论研 究存 在的种 找 种不足 , 于深化城镇化理论 的研 究和 实践 有重要 的借鉴 意义。 对 关键 词 : 中国 ; 镇化理论 ; 究述评 城 研 中图分类号 :2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8—82 (02 o —02 —0 F9 A 10 50 20 )5 0 2 4

本期主题:城市化: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期主题:城市化: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取决于它在城市网络中所处的节点位置 . 原有的规模控制的城市化发展方针 已经 威为城市化发展的桎梏 在十六太后 + 政 策取向向大中小城市}谓发展转变 办 中国 经济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化发展方针应该 体现区域差异性. 城市发展道路体现多元 化. 中东郡地区实行。 浑度城镇化 策昭 而西部地区实行 广度城镇化 策昭
开始反思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何为城市化 以及 中
国的城市化道路该如何走 的问题
我固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粗敢型城市化模式 其原因何 在 不同
地区其城市化进程有何差异 政府剐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7 城市 化过程中. 土地利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 本刊特组织本期主
题对城市他部 分问题进行探刮 我国在从 汁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 程中. 在高速的经济增长阶段 . 城市化的动力走向多元化 城市化申的新问 题也 不断出现. 本刊也欢迎继续来稿进一步探讨我图城市化进程 中的发
展 规律. 解决问 提出 埘的办法. 台理引导 我国城 市化的速 规模 度. 和节奏
研究方向为城市 地理
研究 回顾与展望
c o U b n z tol n h n h n r a ia jl C ia i
城市化理论研究是城市学科的研究
1 城市 化基 础理 论研 究 回顾
哭友仁在1 7 年在《 9 9 城市规划》 发最 中国}会主义城市化道路 为全国第一 士
热点 改革2 多年来 . 0 城市化理论研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少学者先后从不同侧
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 了系
统总结和述评 . 城市化研究作为城市地理 学的重矍组成部分. 在这些综述中部有不
篇研究城市化的论文 揭开了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简评——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简评——一个文献综述
Ab s t r a c t :Af t e r r e v i e w i n g a l a r g e n u mb e r o f a r t i c l e s r e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d o m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o o r g a n i z e t h e ma i n i d e a s ,a n d wi t h f o r e i g n s c h o l a r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f o r c o mp a r i s o n a n d f o u n d t h a t h e a v i e r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f o u n d a t i o n ,p o i n t c u t s mo r e mi c r o  ̄d o m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a p p e a r s t o h e mo r e ma c r o . T h e r e f o r e r e c o mme n d e d t h a t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s h o u l d b e mo r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mi c r o s c o p i c p o i n t o f v i e w .t h e b a s i c t h e o r y r e . s e a r c h ,a v o i d s f a l l i n g i n t o t h e” v u l g a r p r a g ma t i s m”d r a wb a c k s . Ke y wo r d s :Ur b a n i z a t i o n ;Ur b a n i z a t i o n Mo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中国城市化研究西方有关理论的演进及其意义

中国城市化研究西方有关理论的演进及其意义

人类学家 GW. nr( . k e 斯肯那 一 Si n 音译) 在把地
理学的中 心地理论(er PcTe ) Cna le o 巧妙地 tl h r a y
应用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时认为,中国城市化 之所以长期停滞,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 的大城市主要是政治、 文化和商业中心, 缺乏真 正经济中心的扩散渗透作用;同时也缺少能够 发挥次经济中心和联系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中型 城市。 二是城镇的发展受制于农村经济, 城镇只 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点,当年的杭州
编号] 0 一 1x 20 4 01 一 7 1 4 58 (0引0 一 06 0 0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 李宝梁( 6-)男, 90 , 天津市人, 1
会学研 究所副研究员。( 天津
309 ) 0 11
一、 引言
吸引着国外学者的注意力。 本文以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 城市化研究为线索,结合西方学者发表的有关研究文 献, 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主题、 方法和学科分
k ;cs 04 汽 oSe 2. e 黔黔 ae ci 黑n 0 ic 5 l
城市 化与可 持续发展( z) 笔- 谈
【 世 上 城 化 视 实 现 化 发 经 的 要 动 之 。 鉴 外 成 经 编者按】 界 , 市 被 为 现 代 和 展 济 重 推 力 一 借 国 的 功 在
类的不同, 概括性的分析 了西方学者在开展中国城市化 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研究应学习 借鉴和关注的主要方面。 [ 中国; 关键词」 城市化研究; 西方文献; 借鉴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自 我国 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 城市化也得到了 迅速提升。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样式、 规模及水 平, 不仅为众多国内学者所关注, 同时, 也极大 地吸引着国外学者的注意力, 他们关注着中国 社会的每一个变化,更关注着中国城市的迅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摘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质变与优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 s曲线发展历程我国的城市出现很早,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是由我国近代的衰落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在国家建设上缺乏经验,以及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真正的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浪潮,尤其是1994年后,每年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一、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认为,城镇化应由三个方面来定义: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转移,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导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的,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城镇规模与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城镇数量增加,乡村融入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来定义,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迈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因此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与城乡文明转化过程的协调统一。

城镇化其实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刻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

10 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10 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87[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对于成果应用的研究比较薄弱,其不足表现在研究成果多为总结性、描述性和一般性,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寻求适宜于中国发展需要的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模式及其规划调控机制,是将来城市空间研究的重点。

应积极探讨新的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从城市空间设计转向城市空间政策的制定,开展城市空间规划的比较研究,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规划;研究综述Progres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He Zizhang[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planning.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enough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chievements. That lack is shown by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ore summing-up,descriptive and general researches than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e focu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urban space is to look for a structural growth pattern of urban spac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planning regulating mechanism.It i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technical methods for urban spatial planning and star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rban spatial planning, shifting from the design of urban space to working out policies for urban space, so as to establish an urban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Urban space, Spatial planning, Research review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何子张[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7-0087-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城市空间研究是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城市研究的成果无法落实到城市空间上,则说明其已经超过了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范围。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观点辨析与理论研究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观点辨析与理论研究
第 1 4卷
第 5期
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RNAL OF BE I HUA UNI V ER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1 4 No . 5 0c t . 2 O1 3
2 0 1 3年 1 0月
2 0 1 2年 1 1月 2 8 1 3, 时任 国务 院副 总理 李 克 强在 会 见世 界银 行 行 长金 墉 时指 出 , 未 来 几 十年 中 国 最 大 的发展 潜力 在城镇 化 , 认为 中 国的城镇 化道 路关 系着 中 国经 济增 长和 全球 的经 济复 苏 2 0 1 2年 l 2 月 中央政 治局会议 和 中央经 济工 作会 议 明确把 城 镇 化作 为未 来 中国扩 大 内需 的 动力 , “ 要 积 极稳 妥 推
口 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 国城镇化发展的观点辨析与理论研究
陆岷 峰 陶 瑞
[ 摘 要 ]新型城镇化道 路. 对新 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意义 重大 。传统 的城镇 化建设在 中国存在 不 可持续性 , 必须要走有质 量的新型城镇 化道 路。当前 新型城镇 化的核心是城 市化, 即实现衣 村转移 人 口
市 民化 。 因此 , 新型 城 镇 化 过 程 必 须 解 决 好 房 地 产 、 户籍制度 、 土地 制度 、 金 融 体 系等 相 关 的 诸 多 问 题 ,
为此要制定科学 的产业促进政策 , 实现产城 互动发辰 ; 促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调整 房地产 市场 策略 , 满足新 市民的生 活需求 ; 提 高要素利用 效率, 转 变域市发展方式 , 实现有质量的城 市化。
进城镇 化 , 增加城 镇综 合承 载能力 , 有 序推进 农业 转 移人 口市场 化 ” 。同时 , 中央经 济 工作 会 议也 强 调 ,

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说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 的, 城 乡统 筹 、 城 乡 一体 的 , 以人 为 本 的 城 镇 化 。 关 键 词 :城 镇 化 ;演进 ;新 型 城 镇 化 中 图 分 类 号 :1 - 1 2 1 9 .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2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王 千, 赵 俊 俊
( 郑州大学 商学 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国外城市化的理论 研究大致可 以分 为 四大 类型 ,即 区位理 论、 城 乡结 构转换理 论、 非均衡 发展
理 论 和 协调 发 展 理 论 , 城 市 化 道 路 演 进 经 历 了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化基 本 同 步 推 进 的 阶段 、 城 市 化 问题 突 出的 阶段
市 场 区位 论 和 2 0世 纪 3 0年代 科 洛索 夫斯 基 的地 域
学 者 基 于 中 国 的特 殊 情 况 而 提
出 的一 个 概 念 ,因此 ,文 中 国外 理 论 部 分 多 使 用 “ 城 市化 ” ,而 国 内学 者 的研 究 则 多 用 “ 城镇化 ” 一
除 了有丰 富 的城市 化理论 成 果 ,在具 体 的 实践 中, 不 同 国家也形 成 了不 同 的城 市 化模 式 ,按 照政
洛 阳师 范学 院学 报 2 0 1 3年第 6期


城 乡结 构转换 理 论是从 城 乡二元 结 构融合 的 角
度, 分 析城 乡人 口迁 移 ,探讨 城 市 化 发 展 规 律 ,其 中 的主要 理 论 有 “ 刘 易 斯 一费 景 汉 一拉 尼 斯 ” 二 元 结构 模型 以及 在 此 基 础 上 加 以 改 进 了 的乔 根 森 模 型 、托达 罗模 型 , 钱纳 里 与 赛 尔 昆 的就 业结 构 转 换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 市 化 的 质 量 密 切 相 关 。 陈 东 等 认 为 基 础 设 施 的 改 善 和 生 活 条 件 提 高 的 步 伐 人 口的 过 度 聚 集 是 制 约 城 市 化 发
质 量 的现 状 ,评价 城 市化 人 口的 衣食
住 行 ,安 居 乐 业 为 目标 ; 是 推 进 城 二
个跨 学科 综合 性 、复 杂性和 现 实
性 的 难 题 。全 面 了 解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内 涵 ,研 究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调 控
市化 系统发展的 动 力强度 ” .即经济 发展 水平质 量 : 三是 体现 城市化 发展 的内在机理 结构 分 工的 协 调性 . 即社 会 、经济 、政治领域 的协 调发展 : 四是 城市化 发展 在不 同阶段体 现 出的 发展 的 公平性 即城 乡差距是 否随 着城 市化 的发展 而加 剧 ,不 能 以牺 牲
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 质量 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
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 ,但未形成通用范式。 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过快 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 .但 尚未达成共识 ,但
仍未将 提质 摆在首要位置 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
农 村 为 代 价 加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另 外 国
机理及 演 变规律 ,尤其是 准确 把握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与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互 动 发 展 关 系 对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进 行
尽可 能准 确 的综合 测度 .需要 累积有 关城 市化 、城 市化质 量及城 市 化质量 相 关研 究方 面的基本 理论 知识 和最新 研 究进 展 为 进一步 研究 奠定理 论与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落后的生产要素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 市化与产业及产业结构关系的论述都只限于
于是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城市化 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少。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2、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上,国内很多
的,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城 学者都只是就城市化问题谈城市化,实证分
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 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 就略显不足。
3、截至 2006 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已经达到 43.9%,正处于钱纳里模型所描述
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地
区的城市化理论并进行创新,走出并走好一
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摆在我国城
市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一个
课题就能尽快实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
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上,主流倾
向认为是滞后的。辜胜祖利用IU 比(I 是工 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特别对
业化率,U 是城镇化率)、NU 比(N 为非农 第三产业具有优化和提升的促进作用。
化率)和亚洲模型,认为 1988 年我国城市化 (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余立新根据钱纳里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
模型及经济计量模型、周一星根据人均 GDP 且这种滞后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
与世界下中等国家及平均水平的比较、孙永 城市化进程就是必然的选择,也成为所有学
正则通过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较,均 者的共识。但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却无
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一致见解。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我国走
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是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 “S”型曲线。

2000年以来国内人口城镇化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000年以来国内人口城镇化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分析 2000 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前沿问题。 结果表明:2000 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的文献呈稳
步增长态势,于 2018 年到达峰值;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且发文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人口城镇化研究的主要
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城镇化与经济方面的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协调发展研
. A式ll导出Ri到gChittesSpaRcee s软e件rv进e行d.处理。
1.2 研究方法 借助 CiteSpace 计量工具对人口城镇化进行知识
图谱分析, 全面揭示该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状况[1-2]。 运用版本为 5.0.R4SE(32-bit)的 CiteSpace 软件,重点 对文献数据进行研究机构、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以揭 示人口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
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土地城镇化是空间载体。在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会直接影响 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
从研究成果上看,解决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 展问题,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内对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内涵、协调程度、失调原 因、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策略等研究已有较多成果。 3.2.2 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究以及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等。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CiteSpace;文献统计
文章编号:1004-7026(2021)12-004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9.2
文献标志码:A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并具有较高的解释度、
真 实 度 和 可 信 度 , 以 中 国 知 网(CNKI)的 核 心 期 刊 、 CSSCI、SCI 来源期刊和硕士毕业论文作为样本数据 源,以“人口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为检索词,以“篇 名”为检索途径,检索截止日期设定为 2020 年 10 月 1 日,共获得 602 篇文献。所有文献均以 Refworks 格

刘易斯转移理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研究

刘易斯转移理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研究

刘易斯转移理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研究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流动是一项重要的变量,而刘易斯转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变化。

本文就刘易斯转移理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刘易斯转移理论的概述刘易斯转移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进口的技术和资本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流动,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产业与劳动力供需格局。

这种人口流动又分为两种:一类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另一类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导致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流入城市的人口。

由此,刘易斯转移理论认为,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越快,城市化进程就越快。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从农村中吸收劳动力,使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当时,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不到10%。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城镇居民人口比例有所增长,但仍不足20%。

直到1982年,全国城镇人口比例才达到20%。

此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三、刘易斯转移理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1、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核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正在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率逐步提升,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农村的资源和市场逐渐变大,这又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2、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需要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和物资,这使得城市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不少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也逐渐地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新中国城镇化研究轨迹及主要成果概述

新中国城镇化研究轨迹及主要成果概述

人民出 社, 9. 6) 由 城市11 2这表明, 农村转向 1 9 4 新中国的工作重心开始

同时城镇化 理论研究工作也逐 步展 开。
55
维普资讯
《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0 2 ) 0 年第 3 2 期
展 ” “ 化 大 革 命 ” 开 工 作 , 了浓 厚 的 和 文 展 除 政 治色 彩 部 分 以外 , 乎 没 有 什 么研 究 , 几 处 于停 滞 不 前 的状 态 。研 究 的 内 容 包 括 : 1 () 大力压 缩 城 镇 人 口 ;2 动 员 部 分 职 工 和 家 () 属 回乡务 农 ;3 知 识 青 年 上 山 下 乡 ;4 城 () () 乡差 别与 工 农 差 别 问 题 ;5 限制 大 城 市 的 () 发 展 ;6 城 市 人 民公 社化 等 几个 方 面 。 () 第三阶段 : 改革开放时期 的城镇化研究 阶段 (98 2 0 17 - 00年 ) 9 8年 , 开 展 真 。1 7 在 理标 准 问题 的讨 论 与 反 对 “ 个 凡 是 ” 量 两 较 取得 阶段 性 的成 果之 后 , 中共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及 时作 出 了全 党 工 作 重 心 转 移 到 社 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上 来 的 战 略 决 策 。 随 着 农 村 改革 的 逐 步 推 进 , 市 改 革 也 开 始 起 步 。 城 18 94年 , 城 镇 发 展 问 题 第 一 次 受 到 中 央 小 政策 的肯 定 与 支 持 , 标 志 是 同 年 1月 的 其 《 中共 中 央关 于 1 8 农村 工 作 的通 知》 9 4年 和 1 的 《 务 院 关 于 农 民进 集 镇 落 户 的 通 0月 国 知》 至 此 , 乡镇 企业 发 展 企业 相 匹 配 的城 , 与 镇化 战 略渐 次 走 进人 们 的视 野 。从 1 8 94年 中共 十 二届 三 中 全 会 以后 , 1 9 到 9 2年 中共 十 四大 召 开 以前 , 以城 市改 革 为重 点 的经 济 体 制 改革 推 动着 城 镇化 的发展 。19 9 8年 1 0 月, 中共 中央在 《 于 农 业 和农 村 工 作 若 干 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吴莉娅提 要 回顾1978年以来,国内外地理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认为国内学者研究政策指引性很强;国内外研究动态衔接紧密,大量借鉴国际城市化研究先进经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和数据混乱;城市化现象规律理论(是什么)丰富,解释理论(为什么会这样)较少,中国城市化模型不多;多以行政区或经济区为单位,很少在国际背景下研究中国城市化;新经济理论为中国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全球化 动力机制 新经济理论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4)04004306 二战后,城市化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大都市时代,以城市化水平稳定和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显著为特征。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则以迅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上升、城乡二元结构和“假城市化”等为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也因为其政治经济特征以及冷战特殊的国际战略格局而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城市化经历了特殊的发展历程。

1978年后,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与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实践相对应,国内外学者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变化,并对此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1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城市中国(ur2 ban China)从1950年代起就吸引了相当多学者的注意力。

毛泽东时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城市至少面临三个困难:详细的可信赖的数据的短缺、领域研究的缺乏、与中国学术团体的隔离(Laurence J. C.Ma,Allen G.Noble, 1986);改革开放后,系统的数据出版物的发行及大规模中外学者交流的启动,为中国城市化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Urban G eography杂志1986年第4期,Urban Studies杂志2002年第12期,对中国城市化的诸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主要集中在中国城市化的乡村工业化和内部移民(Zai Liang,Y iuPor Chen,Y anmin Gu,2002)、城市移民的决定因素(Amin Chen,N.EdwardCoulson,2002;Haizheng Li,StevenZahniser,2002)、入世、农村劳动力迁移和中国城市失业问题(Fan Zhai,ZhiWang,2002)、中国流动人口(DanielG oodkind,Loraine A.West,2002)、中国城市经济增长(Shuanglin Lin,Shun2feng S ong,2002)、中国城市生产力(Zuohong Pan,Fan Zhang,2002)、中国改革期间城市化上升的解释(K evinHonglin Zhang,2002)、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规模分布(Shunfeng S ong,K evinHonglin Zhang,2002)、中国人口增长、城市化与政府的角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Y i Feng,Jacek Kugler,Paul J.Zak,2002)。

1.1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水平是中国城市研究的十个主题之一,统计口径的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对中国城市化水平造成影响。

总体上来说,1978年后中国经济与管理改革及其引发的变化不仅保证了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体系各级的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还促进了城乡交流,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得到承认和加强,“毛泽东时代主要从防御目的考虑的城市化空间平衡体系失去了发展前景”(Laurence J. C.Ma,Allen G.Noble,1986)。

以人均农业产值衡量的农业商业化水平是对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最好解释(Clifton W.Pannell,1986)。

1.2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工资收入对移民影响不显著,人均城市总收入对移民影响显著,移民们在名义工资上下寻求回报,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和服务业比率高的城市增长最快,发展环境、以人均所有者数量衡量的私人部门制造就业机会的潜力在吸引移民方面造成很大的差异;政府财政支出、城市生活质量的贡献,如房屋市场的情况、交通等有很小的解释能力(Aimin Chen和N.Edward Coulson,2002)。

年龄、教育程度对移民解释作用较大,乡村社会教育程度最低、最高的成员较不倾向于移民;男子教育边际效应高于女子,农业收入的增加降低移民可能性,家庭控制的土地数量对大多数省份的移民没有显著影响(Haizheng LiSteven Zahniser,2002)。

中国城市地区存在十分强大、绝对显著的集聚经济;在现有数据上,集聚优势的主要来源是地方化经济———获益于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种产业的公司的集聚,而非城市化经济———城市自身发展的外在性;在给定的城市区域内,许多中国企业已达到“最佳”产业规模(Zhouhong Pan,Fan Zhang,2002)。

1.3 中国城市化与西方经典城市化理论之间的差异 由于最小化城乡矛盾的长期目标,以行政市镇人口所占比例确定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一直很低,而且一直保持着社会主义城市的特征,大庆即是中国城市化政策下中国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以高产出、工农联合、艰苦奋斗精神为代表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城市(C.P.Lo,1987)。

C.Cindy Fan (1999)认为经济因素是促进城市增长主要决定因素的总结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与否并不清楚,制度因素在中国城市体系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的结果强调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社会主义制度、城市管理系统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的作用,并预示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在解释中国城市体系的推动力和变化方面比经济诸因子更为重要。

FDI、铺装路面、政府在科技上的支出等几个因素与人均G DP增长正相关,而政府总体规模(用政府总支出占G DP份额衡量)与人均G DP增长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文献论证相反的是,总投资占G DP份额与人均G DP增长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且也没有中国城市人均G DP收敛的明显证据(Shuanglin Lin和Shunfeng S ong,2002)。

Shunfeng S ong和K evin Honglin Zhang(2002)用1991~1998年数据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变化,证明中国城市体系与帕雷托律相当吻合,虽然在统计上也有一些非帕雷托行为。

1.4 中国政府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政府城市化政策及其相关政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Mei2 ling Hsu,1986;Sen2Dou Chang,1986;C.P.Lo,1986)。

在此政策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为非农职业,主要流入中、小城市;现行的就业政策在劳动力使用、生产力、成本削减等方面没有效率(Mei2ling Hsu,1986)。

Sen2Dou Chang(1986)将中国城市规模曲线与西方正常曲线偏离归因于中国过去35年执行的城市化政策:①将省作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②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这些导致1953~1982年间,城市化重心稍向北移,大城市分布较为分散,中小城市向长春-营口一线、长三角包括杭州湾两岸、北部平原太行山脉山脚的中小城市、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特定区域集聚;“一国两制”、“两条腿走路”的政策在近些年内地城市发展上表现的更加明显:沿海地区城市被设计为发展外向型市场经济;人口小于10万人的内地城市,中央政府对其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使其继续维持和发展。

东欧学者认为城市化不足是社会主义政府寻找和获取的外部政策目标。

Maoxing Pan和Brain J.L.Berry(1989)应用Tolly模型估计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城市增长率,证实城市化不足贯穿毛泽东时代;被压抑的向城市的迁移在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时期被释放出来,中国现在表现出过度城市化的特征,即城市化不足的年际变化促进了迁移政策的变化。

Zai Liang,Y iu Por Chen,Y anminGu(2002)采用Logit模型对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粗略估计,证实乡村工业化对省际、省内的移民可能性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作用,从而对中国能采用统一的城市化道路提出质疑。

Y i Feng、Jacek Kugler和Paul J.Zak(2002)运用一个政治经济学模型研究中国城市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政治稳定和政府能力是家庭生几个孩子决策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关,政府可使用政治手段来达到其预定的经济目标。

中国1960~1995年的数据的验证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的数据支持模型,乡村出生率却并不支持理论假说。

这一差异的主要政策起因是,为了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进行城市化,以促进经济政治发展,由此产生一系列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条件。

1.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开始发展 G eorge C.S.Lin(2001)以中国珠三角地区发展最快的大都市地区的经济重组和空间转变的调查研究为例来了解过渡的社会主义经济框架下大多数地区的空间重组过程和后果。

中国延伸的大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持续过程和演化方式论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普遍接受的城乡两分法的质疑。

全球力量的入侵并没有同化地区特色,全球资本主义不得不在当地的独特条件下寻求庇护以在社会主义土壤生根。

Carolyn Cartier(2002)从深圳的景观来反映改革后中国城市的跨国城市化(transnational urbanism)。

城市政策变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是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之则不然;FDI的流入对沿海-内地城市化率差异作用巨大;地理、历史因素对城市化水平影响巨大,较高的城市化起始水平减缩该省后来的城市增长(K evin Honglin Zhang,2002)。

中国城乡移民政策、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国入世后贸易自由措施的实施之间十分需要调和。

如果中国采取有利于与劳动力市场改革协同的极大放松城乡移民控制的政策,中国从WTO会员资格得到的综合效益将达到最大,既阻止了城市失业问题急遽恶化,又能使足够的劳动力市场弹性为农村非熟练劳动力脱离农业部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Fan Zhai和Zhi Wang,2002)。

2国内城市化理论研究 顾朝林和徐海贤认为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重点随着时间推进呈现不同特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