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合集下载

正义何解?——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自由观之辨

正义何解?——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自由观之辨

收稿日期:2022-08-08作者简介:刘晓,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研究。

E-mail:********************摘 要:马克思与罗尔斯都对功利主义自由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点的自由理论,构成各自正义观的理论基调。

二者都探讨了“谁的自由”“怎样的自由”与“如何自由”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关注资本所有制下受剥削与异化的无产阶级的生存,将自由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指出通过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结合,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罗尔斯从现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体制出发,关注社会中由于自然偶然分配的“最不利者”的权益,将自由界定为社会全部成员最大均等的自由,指出通过改善现有的社会政策,保障“最不利者”的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良序社会。

罗尔斯的自由观是完善现有社会制度的内在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变革资本社会的超越的自由;罗尔斯的正义观侧重当下,马克思的正义观蕴含超越;二者都旨在构建一个满足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社会。

对二者在自由理论基础上正义观的厘清无论对国内的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我国当下美好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罗尔斯;自由;正义;功利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23)04-0048-15DOI : 10.19946/j.issn.1006-2815.2023.04.005正义何解?——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自由观之辨刘 晓近年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热度伴随着西方政治哲学复兴的脚步逐渐升温,这种现象昭显了至少两方面的意义:一者,对于政治哲学的复兴而言,以经验理性为主导的实证主义在20世纪中叶发挥了绝无仅有的威势,实证科学及其意识形态占据思想生态支配性地位的同时,也致使政治哲学失去了用武之地。

作为对政治事物的规范性研究及社会生活正义的追问,政治哲学的价值性探寻为冷战后的社会内省与学术格局开拓了新的局面;再者,对于马克SCIENCE · ECONOMY ·SOCIETY第41卷 总第175期Vol.41, Total No.1752023年第4期No.4, 2023刘晓正义何解?——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自由观之辨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热度而言,其作为一种理论思考当属政治哲学复兴的大潮之中,但本土化研究态势的勃兴也表明了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之路径与我国公平正义社会现实建设之需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这两种思想体系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分析两种思想在现实中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1.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对比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2 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自由主义追求个体自由和市场经济。

自由主义认为,个体权利和自由是最高价值,政府应保护和促进个人自由,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

2.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议与冲突2.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进行了深入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

自由主义则认为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个人自由的最大化。

2.2 国家干预与个体自由之争马克思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自由主义则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市场的自我调节。

3.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融合3.1 社会民主主义的崛起社会民主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融合。

它既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又承认市场的作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

3.2 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社会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融合的实践。

在许多国家,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市场,保障个体权利,同时还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

4.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互影响4.1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提出了批评和挑战,引发了自由主义的反思和改进。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激发了自由主义者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4.2 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自由主义的市场理念和个体权利的重视,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对市场的作用和个人权利的承认进行反思。

自由主义倡导的个人自由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

论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

论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一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朱旭红提要:自由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特征无论在古典自由主义中还是在现代自由主义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力量最初主要来自保守主义思想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

乌托邦思想家们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反映出社会主义就是在批判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作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思潮和流派,对自由主义及其个入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是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是社会主义概念进入政治的结果,其诞生同样意味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和变革。

同时,社会民主主义的份值观也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实践,使得社会主义因素和特征——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较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在西方民族訇家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所指即是作为自由主义核心的个人主义。

马恩对个人社会性的揭示体现出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个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能离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共同体的自由和发展程度决定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程度;“自由人联合体”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共同体社会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致性作者朱旭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杭州310025)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也成了几乎所的重要派别,无疑因着同出一脉而具有一致性。

这种有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形成一致性反映在与自由主义及其精神实质——个人主义于17、18世纪,其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的关系上,两者均表现出对之的批判性和超越性。

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传统自由主义时期从17世纪起延续到19世纪末,现代自由主义时期则从19世纪一、自由主义及其精神实质:个人主义末一直到当代。

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在马克思这里,《资本论》的“正义论”绝不是重复近代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也不是认同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而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和现代之“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批判正义”。

1正义原则的批判自近代以来,正义首先是作为一种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理论原则而存在的。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就明确强调:一种正义理论至少在其最初阶段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指导我们的正义感的原则。

为此,他还特别提出了自己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继承和高扬了自由主义正义的大旗,但由于它忽视或贬低了正义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基础,仍然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理论自足和思想独断,这种正义理论依然停留在一种更为精致的形而上学的或意识形态的层次上,也只是达到了作为权利和自由的正义原则的概念,最终只能给予人们一种关于“正义的幻象”,而不能获得“实质的正义”。

马克思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所追求和建构的共产主义的正义,并不依赖于所谓的抽象“永恒正义”原则和人们的正义感。

共产主义社会的成员并不是那种能够被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和美德所打动的人,也即他们不是那种具有依据正义的原则和观念来采取行动之倾向的人。

作为超越了资本主义抽象正义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引发“正义”的环境条件被超越了,而且公民不需要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关注正义原则问题。

2正义制度的批判在自由主义这里,正义既是一种抽象原则,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罗尔斯就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但这里的社会制度,是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它们的正义理论都相容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雇佣劳动制,它们都只是试图在采纳私有财产权的同时消除相应的不平等。

而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则更加激进,他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在本质上是非正义的。

因此,马克思不同于和高于自由主义的是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基本的制度安排”的意义上来思考正义。

马克思“正义论”的主旨,就是“挖掘资本主义秩序之外在表象下的深层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劳动时间的花费轨迹,并发现那些使得工人阶级的未付酬劳动或剩余价值能够被剥夺以及剥夺多少的各种制度安排”,进而重建一种新的“制度正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个人自由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个人自由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个人自由思想的批判和超越王 云摘要:西方政治经济学家,从完备的自然状态出发,建立了一整套以自由为核心的终极价值观。

但其只能是抽象的、虚伪的、少数人的自由,不可能解决自由“应有”和“现有”的矛盾。

有别于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抽象形式,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和对自身自由思想自我否定的双重逻辑下展开,经过思辨理性自由、人本学自由、劳动自由三个阶段,考察了自由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主体条件,超越了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也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具体内涵有:(一)个人自由的个人首先是在社会中的人;(二)个人自由表现为为个人劳动;(三)个人自由需要在联合体中去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自由;现实的人;劳动自由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034-03一、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产生及其缺陷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基督教会是国家的实际掌控者,有着严苛的等级,上帝就是绝对权威,教会拥有《圣经》的解释权。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银行家更相信个人力量和价值,他们迫切需要自己的政治哲学,为个人自由进行有力辩护。

洛克首先提出了自由主义的几大原则,如自由权利,财产权、人权等,之后的自由主义都围绕洛克的理论发展。

洛克在《政府论》里说:“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

”[1]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是这种完备的自然状态只存在于原始社会,之后人们通过签订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方式,来保障个人自由如自然状态一般。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头写道:“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理论和洛克一样,都设想有一种完备的自然状况,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散居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权利和欲望。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资本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资本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II
Contents
1. Introduction························································································1 1.1 Research provenance·······································································1 1.2 Research meaning ··········································································2 1.2.1 Practical significance·······························································2 1.2.2 Academic value ·····································································4 1.3 Research thought, content, method and Innovation ···································5 1.3.1 Research thought ···································································5 1.3.2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 ·····················································5 1.3.3 Basic view ···········································································6 1.3.4 Innovation ···········································································7 1.4 Literature review ···········································································7 1.4.1 Domestic study review·····························································7 1.4.2 Foreign literatures review ·······················································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王若宇**王若宇,西南政法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

① 〔美〕詹姆逊:《后马克思主义五条论纲》,载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308页。

② 〔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第页。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平等权利”、内在对 抗性及劳动与资本分离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现实的不公正性;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杜林、蒲鲁东逻辑始点与终点及他们把公正原则作 为变革社会根本原则的唯心史观批判,揭示抽象公正的荒谬性。

最后, 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批判对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及国际化视野中的不公正全球化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现实不公正抽象公正批判詹姆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科学。

”①大卫• 莱昂则认为,马克思“是早期现代性——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最 出色的社会分析家”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于资本、私有制的阶级对立 等进行深刻剖析。

因此,马克思与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不公 正现实展开激烈批判。

同时,当马克思恩格斯完成思想转变,站在唯物 史观立场上时,就猛烈批判抽象公正论者脱离物质生活现实,认为仅仅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4辑总第37辑凭借单纯的公正原则,就可以变革社会,达致真正的公正社会形态,只是天方夜谭。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不公正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现实进行批判,是因为他们一直把公正理念作为最高价值准则。

马克思中学以前是在自由主义思想盛行的特里尔市度过的,这对他思想影响颇深。

马克思在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实现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应该是职业选择的标准,而追求短暂的物质利益,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终究会后悔。

这预示马克思后来公正思想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公正思想是在对康德道德正义、黑格尔理性即正义、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等思想的继承、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权利·贡献·需要——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及其超越

权利·贡献·需要——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及其超越
来, 由于抽象性 和纯形式 , 形式正义不可能 出现争论。 人们 对 正义概念的分歧乃是 关于具体正义 的争论 。 马克思对 自由主
切社会 的一个重要标志 , 也是资本主义社会 比以往一切社会
形态更 为文明 、 更 为进步 的一个重要标识 。1 7 7 6 年美 国《 独
作者 简介 : 葛水林( 1 9 7 7 一) , 女 ,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 究所讲 师 , 上 海社会科学 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 究所博士
研 究生 。
基金 项 目: 2 0 1 2年 江苏省教 育厅 高校 哲 学社 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利 益追 求与权利保 障——基 于 江苏科学发展 的视 角”
( 2 0 1 2 S J D 8 1 0 0 0 8 ) 的阶段性成果 。
①在《 正义论》 的首页, 罗尔 斯 明确 宣称“ 正义是 社会 制度 的首要价值 ,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 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 参见『 关 1 约
义 理 论 的 终极 目标 。
关键词 : 权利; 贡献 ; 需要 ; 马克思 ; 正 义 中 图分 类 号 : A 8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3 ) 1 0 — 0 0 0 5 — 0 4
正义是人类 孜孜 以求 的美好 理想 , 早 在古希腊 , 柏拉 图
需要 为基 础 , 构 建 了以人 为 目的 的正 义理 论 , 从 而超 越 了 自由主 义 的 正 义 原 则 。 与权 利 原 则 的 利 己性 和 分 立性 不 同 , 需要 原 则 以 需要 为基 础 , 要 求超 越 法权 的边 界 , 去 关 怀和 爱护 他 人 。最 终人 的 自 由发展 是 马 克 思 以 需要 为 基 础 的 正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超越课件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超越课件

罗尔斯的主要思想 1、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
2,处于原初状态的人在无知之幕的遮盖 下,必然会选择社会建构的正义原则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l 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 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 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平等自由原则)。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l 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 样安排,使它们 (1) 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 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 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 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机会的公正 平等原则)。
(2)依赖价格、需求与供给的自由市场,能够比人为设 计的制度更好地协调为数众多的个人行为。
l (2) The free market , relying on price , demand , and supply , coordinates the activities of countless individuals far better than any deliberately designed system could.
B,矛盾的是,我们自利的恶,通过自我调 节的资本主义市场,将变成公共的善。
l Paradoxically , our private vice of selfishness becomes , in the selfregulating capitalist market , a public virtue.
l 博赞克特(又译鲍桑葵, 1848—1923):个人意志服从 社会意志,国家必须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共同善。
l 霍布豪斯、布赖斯、霍布森等
英国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
l 1、力求把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 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对正义的观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基于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而确定的。

正义不是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确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正义是虚假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利润,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消灭阶级差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正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义被剥削阶级所掌握,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正义是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正义的关键是消灭私有制和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还包括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生活权利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不再受到阶级和经济利益的限制。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平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对正义的决定作用。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和人类的解放。

超越正义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赫勒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

超越正义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赫勒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

超越正义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赫勒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李真ʌ摘要ɔ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立足于道德哲学的基本视角,着重从微观层面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为反思和批判现代社会的非正义现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开辟了一种新的提问方式㊂赫勒对正义进行了类型学的解读,认为在现代性境遇中,一种完备的正义是不可取的,伦理 政治正义的完备形式分裂为伦理的正义和政治的正义;同时,她继承了东欧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试图解构马克思的历史宏大叙事,建构个人微观生命层面的正义思想㊂但是,赫勒在试图克服现代性危机以及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而表现出了乌托邦倾向㊂ʌ关键词ɔ现代性;类型学;超越正义;良善生活ʌ中图分类号ɔB82ʌ文献标识码ɔAʌ文章编号ɔ2096-1723(2020)03-0102-07ʌ作者简介ɔ李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㊁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一㊁现代性视域下伦理正义和政治正义的分离从历史上看,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政治生活㊁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正义概念也展现出政治㊁道德和社会三重内涵㊂正义作为支配社会领域㊁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的最高法则,不同于韦伯所言的 形式正义 ,而是包含了所有类型的正义,表现为最高和最抽象的一 ㊂在此意义上,赫勒将之称为静态的(形式的)正义,它 应用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各种规范和规则能够持续不断地㊁持之以恒地适用于该社会群体内的每个成员㊂ ①静态的(形式的)正义需要借助合理的程序或方法才能有效㊂静态的(形式的)正义一旦被运用于某个群体的各种规范中,不管其是否具有道①[匈]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㊂德属性,都会被视为道德命令并具有不证自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㊂它依循 我对你所做的就是希望你对我所做的 黄金法则,只适用于社会中对称性互惠的群际关系,并不具有普适性㊂在前现代社会,人们是处在非对称性的互惠关系中的㊂比如封建社会中的互惠就因其森严的等级制度把 我为了你做了X;我希望你为我做Y ①的对称关系转换为 我命令,你服从 的非对称关系㊂现代社会,虽然也存在非对称性关系,但相对而言,普遍存在着对称性互惠,在其中,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性不断增强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机遇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㊂当然,赫勒指出, 任何社会都需要互惠性关系,但理想的互惠性社会却是不存在的 ②㊂现代性发轫伊始,随着传统城邦中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日渐疏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静态的(形式的)正义作为普适价值难有立身之所㊂ 当现存的规范和规则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动态正义就出现了 ③㊂当人们对规则和程序提出质疑和挑战时,就意味着新的规则和程序将被建立起来并发展为指导社会成员行动的原则㊂正义的规则或程序不再被视为变动不居和不可撼动的道德命令㊂此时,正义便由至高无上的 一 成为变动的和流动的 多 ㊂简言之,静态正义因遭受社会成员的质疑和批判而变为动态正义㊂动态正义使现存的制度和规范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因此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革新㊂然而,在动态正义背后发挥作用的仍然是具有至高无上审判地位的人类理性,理性成为衡量制度和规范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动态正义的背后也隐藏着静态元素㊂但另一方面,人们总是用一套程序和规则去质疑另一套程序和规则,这容易导致人们质疑所有的完全正义的规则和程序,其中隐含着理性的悖论和正义的现代性危机㊂正义的现代性危机从内容上表现为受理性与自由冲击的完备的伦理 政治正义概念,分裂为政治层面的政治正义和伦理层面的伦理正义,并在各自的维度纵向发展甚至分道扬镳㊂伦理正义越来越退回到个体生活的微观层面,政治正义则在现代国家被置于核心价值观的首位㊂比如,契约主义奠基者霍布斯试图通过社会契约来规避人类之间的冲突,这样一种将道德问题政治化的做法直接抹杀了伦理正义的维度㊂休谟认为正义是对人的利己心进行规范和约束;边沁和密尔认为正义是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㊂伦理的正义在他们的理性计算和衡量中被遮蔽了㊂无论是率先对现代性作批判的卢梭,抑或是为至善设置绝对律令的康德,都无法解决现代性境遇中完备正义的分裂这一问题㊂当代学者也意识到了正义范式的现代性危机,并提供了各种现代性救赎方案,形成了各种观点和派别㊂其中,自由主义左翼学者立足于平等的立场试图重构正义的平等维度,比如罗尔斯立足于弱势群体的 差别原则 ㊁森从自由和发展的视角提出 能力平等 等;罗尔斯的理论引起了自由主义右翼代表人物诺齐克的关注,他在继承洛克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持有正义 理论,试图为个人的自由做辩护,重构正义的自由维度㊂但在双方争执的背后,都是以权利作为实现正义的先决条件,试图重构正义的政治范式㊂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比如桑德尔倡导善先于权利,麦金太尔主张美德先于规则等,他们都认为是善而不是权利构成了不证自明的道德律令,试图拯救正义的伦理范式㊂虽然他们都在各自的视域内对克服正义的现代性危机做出了努力,但却都没有立足于整体维度来提出拯救方案㊂①②③[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㊂A g n e s H e l l e r,A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M o r a l s,O x f o r d:B a s i l B l a c k w e l l L t d,1990,p.53. [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㊂因此,赫勒认为,在伦理的正义与政治的正义分道扬镳的情况下,哲学应该抛弃建立应然世界的任务,转而采纳 与现实相调和 的态度㊂在现代社会,人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分工和交往方式更加精细和立体, 我为你做的便是我希望从你那里得到的 黄金法则无法满足多元的利益诉求㊂此时,正义面临的现代境遇便是: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主体如何建立互惠性的对称关系,从而基于共享的正义程序建构正义的社会㊂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分的现代政治共同体中,回到一个完备的伦理 政治正义是不现实也不可欲求的㊂因此,赫勒主张回到伦理生活㊁政治生活㊁社会生活的交汇点去建构普遍的正义范式,也就是通过重构互惠的黄金法则来创造正义的世界,即 在价值对话中通过诉诸普遍的价值产生出我们的社会规范和规则;遵守我们是其创造者的规范,始终如一且持续不断地把它们应用到这些规范中的每一个共同创造者身上 ①㊂二、伦理正义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缺席在赫勒的解读中,马克思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思想家,他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建构了一套宏大且极具反思性的正义理论㊂在她看来,马克思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思想家,并不致力于将分裂的伦理正义和政治正义进行单一的弥合或者简单的拼凑,而是着眼于从社会政治领域去克服正义的现代性危机㊂然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由于对政治正义的过分偏重,忽视了正义的伦理基础,从而造成了伦理正义的空场㊂关于这一论述,赫勒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赫勒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要立足于经济科学去探究社会政治现象,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批判和对经济规律的揭示居于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地位㊂这样,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便从 应当 的语境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了㊂与此同时,伦理正义也失去了审视现实的陈旧任务, 抛弃了从 实然 之中谋求 应然 从而思索一个良好社会秩序之真实特征的职责 ②㊂也就是说,马克思早期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在后期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后,便与早期的人道主义立场分道扬镳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也转变为实证科学,造成了伦理正义在其正义理论中的空场㊂实际上,这是赫勒对马克思的误判㊂不可否认,早期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一分子,无论是其‘博士论文“中表达的对自我意识的渴望,还是‘莱茵报“时期流露出的对理性和普遍自由的向往,都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立场㊂他通过思辨哲学和抽象论证的方式来展现对正义的追求㊂然而当他受到现实的冲击,带着 苦恼的疑问 对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进行反思之后,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㊂同时,随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转变,他的正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也发生了变化㊂在此之前他的正义思想秉持一种革命民主主义立场,这种正义思想建立在价值基础上,因此,并不符合赫勒对马克思正义思想中缺少伦理维度的判断㊂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正义不是悬置的价值理想和超验经验,也并不局限于道德领域的说教,而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㊂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正义,必须深入到物质生产领域㊂赫勒的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早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立场以及成熟时期对诉诸于道德情感实现正义的排斥,但她并没有触及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全貌㊂①②[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8-269页㊂[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㊂第二,赫勒认为马克思将绝对自由作为正义的终极实现㊂她引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自由的论证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认为绝对自由不受任何外界权威的干扰和必然性的约束㊂所有外在于个人的规范㊁规则和价值都是权威,所有社会政治的必然性和决定性都是约束㊂ ①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必然性的知识和政治国家的制度规范以及价值理念,非但不能带来自由,反而是对绝对自由的束缚㊂在赫勒看来,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自由是绝对的;自由是个体和类的结合;自由是对必然的超越;共产主义是自由的而非正义的社会㊂赫勒将马克思的自由绝对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所有人才是自由的,换言之,在必然知识和历史条件制约下的自主行动并不是自由的行动,也不是自由人的行动㊂②由此,道德即 应该 的维度被取消,因为在前历史中, 应该 是无用的,在现实的历史中, 应该 又是多余的㊂正义的历史形态和正义实现的历史性也被赫勒一并取消了㊂正义在现实的历史中也就成为空洞的价值存在而没有了用武之地㊂所以,马克思对完备的伦理 政治正义的构建是无效的㊂无疑,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是贯穿马克思终生的奋斗目标和革命事业,但这并不能证明自由就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出发点㊂前面已经提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较大的世界观转向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的自由思想并不代表其后期的自由思想㊂如果说他前期更多地将自由作为一种抽象的超越原则,那么,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自由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构成要素,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只有将其置于物质生产过程才能进行合理充分的说明㊂任何对自由进行抽象说明的进路还仅限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领域之中㊂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始终安置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认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由的真实面貌才得以在历史中显现和敞开㊂赫勒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也具有内在矛盾性,一方面她认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后便忽视了早期的人道主义立场,另一方面她又用早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代表马克思对自由的整体理解㊂赫勒在前两条解释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遗忘了对良好社会秩序的思索,最终导致其完备的伦理 政治正义构建的失败㊂这显然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其根源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态度确实存在着 自相矛盾 的立场:一方面,马克思肯定资本主义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政治领域也使人摆脱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㊂另一方面,马克思看到并反思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现象,认为仅仅抽象的谈论正义是荒谬的,正义受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㊁社会结构等决定性因素的制约,因此对正义的思考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现实情境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审视具有双重视角:他一方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政治经济学的考察,深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深层机制,而不是局限于从道德维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㊂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是拒绝甚至排斥用道德原则去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和考察暗含着坚定的价值立场,并且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也充满了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㊂他辛辣而无情地讽刺了资本家和剥削现象,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关怀,这无疑显示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关怀㊂因此,马克思从未将道德评价和历史描述割裂开来,二者隐含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非正义现象的批判之中㊂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无意识地弥合了伦理的正义和①②[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2页㊂A g n e s H e l l e r, M a r x a n d t h e L i b e r a t i o n o f H u m a n-k i n d,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C r i t i c i s m,1982,p p.359-360.政治的正义,为克服正义的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可借鉴之路㊂三㊁ 超越正义 的良善生活是否可能无论是对正义概念的类型学解读,还是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审视,赫勒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构其具有后现代性色彩的正义思想: 超越正义,回归多元的良善生活 ㊂在这里,超越正义既区分于超越正义的社会,又区分于完全正义的社会㊂因为只有在存在不正义现象的社会才有正义可言,所以超越正义的社会是指没有任何正义概念可以适用的社会,其中包括静态的正义概念和动态的正义概念㊂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指取消了所有的社会规范和规则的社会,而取消了规范㊁规则和制度,也就无异于取消了组织㊁共同体和人类社会㊂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欲的㊂完全正义的社会是指静态正义适用的社会,在那里,有一套独立的且被社会成员认为理所应当的社会规范和规则㊂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或规则提出质疑或异议㊂一个完全正义的社会就是动态正义失效的社会㊂而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社会成员拥有平等地检验和质疑规范㊁规则和法律的权利,也就是说,在自由的社会中,动态的正义理应被视为不可质疑和理所应当的㊂因此,完全正义的社会虽然是可能的,但却是不可欲的㊂从这样一种立场出发,不难得出,赫勒并不赞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㊂根据赫勒对完全正义的社会的定义,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完全正义的社会,而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曾斩钉截铁地指出,没有一成不变的正义原则和社会制度,如果把 正义当成是最高的原则和最终的真理 ①,那是荒谬的㊂正义原则和社会制度都是由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的㊂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方式本身也随着人的实践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因此,与之对应的正义原则和社会规范也不是永恒不变和不受质疑的㊂赫勒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就在于马克思试图通过绝对的自由来弥合伦理正义和政治正义的二分,从而建构一种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概念㊂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人类追求的绝对自由的社会,在那里,人们追求的不是一种片面的政治自由或政治解放,而是全人类解放的绝对自由㊂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不仅是平等的,更是自由的㊂人也不再受规则和规范的约束,而是自由的人㊂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不是静态的正义适用的完全正义的社会,而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㊂但赫勒认为的这种共产主义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欲的,因为 一个没有任何规范和规则的社会仅仅存在于想象中 ②㊂在批判和否定了超越正义的社会之可能性和可欲性之后,赫勒开辟了一条构建完备的伦理政治的正义之路,即回归良善生活㊂良善生活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正直的人㊁自我的构建和个人联系的情感强度㊂虽然这三个要素看似与正义无关,但却都离不开正义㊂赫勒更是用 正义是骨骼,良善生活是血和肉 ③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二者互相依存和互相牵制的共生关系㊂正直的人(好人)是良善生活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良善生活的存在之基㊂这里的正直的人不同于柏拉图而言的消极意义上的不对他人作恶,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履行善行的人㊂这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670页㊂[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7页㊂[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5页㊂种善行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责任意识, 一个负责的人就是要管事(担负责任)㊂ ①也就是说,赫勒所说的正直的人的标准就是责任意识,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生活的负责,更是对与他同时代的共生的人群负责㊂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共同体(社会)的规范和价值存在自觉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并且如果他/她的行动始终如一且持续不断地遵循这一关系的话,那么他或她是正直的㊂ ②这种责任意识并不是出于某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的强制,而是出于人的道德自主,甚至道德自主已经构成正直的人的生活方式㊂在此意义上,良善生活就是指好人的道德自主的生活方式㊂对此,赫勒采取康德式的口吻说道, 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中的自由意志应该成为同一的㊂ ③自我的构建,也就是将天赋发展为才能㊂在这里,天赋不是韦伯意义上的功能化的倾向或职业计划,更多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才能也并不是指擅长某项工作和职业,而是指一个公民能够依据美德品质而行动㊂具体来说,自我的构建就是一个拥有道德天赋的人才通过将其具有的道德潜能发展为具有相应道德品质的自我㊂比如,一个拥有诚实天赋的人通过自我行动将诚实这一道德天赋发展成才能,使人能够依据诚实的品质而行动㊂这种自我构建的主体不是规范和制度,而是自我㊂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个体的行动将道德天赋发展为道德行为的,每个人在根本意义上都是自我塑造的㊂赫勒通过自我构建理论将人从制度和规范中解放出来,认为制度和规范作为普遍原则是对人的个性的压制,是对人的一种同质化塑造㊂只有进行自我发展㊁自我创造和自我构建,才能形成个性的自我,从而过上一种良善生活㊂个人联系的情感强度,即形成密切的个人联系,这是良善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㊂个人联系的情感强度是指对爱的需要的满足㊂任何其他的满足,比如承认㊁认同和尊重,都无法替代爱的满足㊂这里的爱不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宗教之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爱㊂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才能使我们建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㊂在这种情感联系中,我们自由和自觉地构建我们的 道德法则 ,以使自己服从于爱的力量㊂ 道德法则 的权威性使自我同质化,并造就一个个仁慈的和具有团结精神的自我㊂此时, 道德法则 就不再是具有强制性的他律原则,而是从人的内心出发建构的自律原则㊂我们身处爱的联系中,如果抛弃这种关系,犹如魔鬼或者蠕虫病毒,就更别提良善生活的问题了㊂毋庸置疑,赫勒的良善生活构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㊂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果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个体的意志㊁情感和道德还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吗也许,赫勒的良善生活构想表达了一种对人类生活的良好愿景,但由于脱离了实践生活和历史条件,终归是对唯物史观的背离,只能沦为海市蜃楼般的乌托邦幻象㊂因此,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超越正义就是超越理念正义,或者说是超越对正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从而深入到生产方式内部,去探究正义何以可能的现实根基㊂ 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㊂ ④这一论述往往被学者引用以此论证马克思拒斥正义㊂事实上,这一论述既不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是否正①②③④[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页㊂[匈]阿格妮丝㊃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4-295页㊂[匈]阿格妮丝㊃赫勒:‘现代性能够幸存吗?“,王秀敏译,衣俊卿校,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6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04页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与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与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与自由主义一直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与统一,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立: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观点与价值取向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追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最高。

1.2 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自由主义注重个人的权利,主张政府最小干预,提倡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自由主义关注个人权利的保障,主张个人自由与民主制度的完善。

二、统一: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共同点2.1 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贫富不均问题,并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提出消灭剥削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自由主义则认为通过市场经济和个人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2.2 强调个人自由和尊重人权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都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全面的自由。

自由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2.3 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试图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尽管观点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由主义则认为,通过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实现社会的进步。

三、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以借鉴自由主义的一些观点,自由主义也可以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合理之处。

论马克思法律正义思想

论马克思法律正义思想

论马克思法律正义思想
党燕妮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24()4
【摘要】马克思法律正义思想的核心在于,从主体和价值追求两个层面所展开的对自由主义法律正义思想的批判性反思。

自由主义法律正义理论在主体层面以抽象个体遮蔽了现实物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别,在价值追求层面以抽象理性将法律正义局限于以形式正义为内核的合法性层面,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剥削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正当性确认。

马克思的批判性超越在于:在主体层面,以阶级分析为逻辑起点将法律正义的主体重新定位为“现实的人”;在价值追求层面,将“物质利益问题”与正义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结构性正义前提下思考法律正义。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党燕妮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从对法的正义的否定到肯定——兼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四卷本)
2.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双重向度与独特视域——回应赫勒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后现代主
义批评3.社会正义视角下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的创新之作——评张全胜副教授新作《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研究》4.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系统建构——评《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研究》5.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马克思正义观思想——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到马克思:普适正义范式的批判与超越

回到马克思:普适正义范式的批判与超越

回到马克思:普适正义范式的批判与超越
文长春;闫安
【期刊名称】《浙江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构设某种普适的正义范式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终极诉求。

传统正义范式因其绝对性与完备性的筹划而成就了正义的普适性要求,传统正义的普适范式却无从摆脱信仰悖论与哲学悖论。

现代性发轫,确证普适正义的绝对性和完备性遭逢现代性祛魅,绝对性让位于相对主义,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则被不完备的政治正义所取代,伦理正义蜷缩于个人的“袖珍道德”。

无论是自由主义阵营抑或反自由主义阵营,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抑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均无法实现正义范式的现代性复魅。

马克思通过对普适正义范式的现代性本源———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开辟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前景,既超越了“正义理念”,也超越了“正义社会”,真正地实现了对普适正义范式的根本性超越。

【总页数】7页(P157-163)
【作者】文长春;闫安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资本论》中公平正义思想的资本逻辑解读
2.普适正义的批判与超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论衡
3.普适正义的批判与超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论衡
4.交换正义、保守主义与超越正义——对“马克思反对正义”的批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论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山陀尔”摘要: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之一。

近年来,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由的研究与认识,对自由的观念也逐渐由“自利德性”的古典自由主义演变为当代自由主义,本文以论现代社会自由观为题,展开对自由观的探究。

引言:当今社会是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社会道德与经济政治活动,都要首先宣称其与自由有一种"必然”的亲缘关系.自由如今就像女神,人人都礼赞她,至少在口头上,不仅仅自由是哲学的主题,毋宁现在社会的主题就是自由,无论是哪个层次上的,以及那种意义上的自由,现代社会总是戴着"自由的心灵”或者至少"自由的面具"。

但与此同时,很多思想家又发现,今天的人民却正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被迫害,监禁和折磨着,自由被充斥了太多不属于自身的内容,究竟何为真正的自由?本文试以自由与人生的价值观来解析自由。

“自由”,源出拉丁文,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政治上,自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政治上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明确的。

马克思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阶级对自由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自由是有阶级性的。

古罗马奴隶起义提出的自由,是要求从残酷的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

在封建社会末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的政治口号,要求“个性自由”、“政治自由”、“贸易自由”等,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广大劳动群众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因而在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自由可言。

有剥削阶级的自由,就没有被剥削阶级不受剥削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主义把保护个人 的 自由和权利作为一 的力 量 。 自由主义只谈政治正义 ,忽视 了 日益强大 的经济力量给人 切政治和道德 原则得 以确立 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政治正义要求保 护个人私有财产权 , 实 近代以来 自由主义一直 主张个体权利优先论 。“ 个体权利 ” 带来 的强制和奴役。
的视 阈探究正义问题 。 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的同时 , 出现 了 力 机关 的功 能限制在一定 的范 围内 , 也 通过法律规范 的方式 , 保护 比较严重的社会贫 富分化 , 因此 , 社会 正义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 个 人权利 , 反对政治权力对 市民社会 ( 即经济领 域 ) 和私人领域
了具体 的社会生活环境 和历史 ,成为孤立在社会关系外生活或 批 判 。 在马克思 的视 阈内,现实 的个人 ” “ 不仅有历史维度 , 还有人 生产 的原子式的 、 抽象 的个人。
自由主义 秉承 了柏拉 图以来 人是理 性动物 的这 一规定 , 认 本的维度 。 从历史 维度看 , 人是 处于一定 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关 系
范而存在 , 并成为确立 制度规范 的基础 。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
立, 自由主义不仅仅强调人 的 自然权 利 , 它还要求把个体 的 自然 权利通过法 的形式确立下来 , 使个体受到法律 的保护 。 自由主义主张个人 自由,个人 自由的逻辑前提是理性人 预
二 、 克思视 阈内 的正义 马
注 的热 点 话题 。 的过 分 干 涉 和 侵 犯 。
_、 自由主义视 阈的正义思想
1 自由主 义 及 其 产 生 。 .
自由主义的政治正义是市场经济 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 以 个体作为市场行为 的主体 ,承认个体 自我选择 、 自我决定 的 自 由, 主张人们 在 自愿 、 平等 、 相互 同意 的条 件下 自主地 安排生产 和生活 , 达了对个体 自由选择 和行 动的尊 重 , 表 防范 了政治力量
性 , 出了现实上的 、 提 真正 的、 实质 的正义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 马克 思 正义 自由主义 现实的个人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正义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 的
3 自由主 义视 阈的 正 义 : 治 正义 。 . 政
目标 , 是思想家们不懈求索 的主题 。在不 同的历史 阶段 , 正义具 自由主义基 于原 子式的 、 抽象 的个人 假设 , 主张个人 自由, 有不 同的表现方式 , 因此 , 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家们往往从不 同 要求国家必须实现政治正 义。政治正义就是 把国家以及公共权
自由主义就是试 图证 明人类 自身 可以通过 契约 活动代替 神 对市场经济的非法介入 和干涉 。 4 自由主 义视 阈 中 正 义 的局 限性 。 . 的安排来建构政治秩序的合法性 , 重新确立统治与服从 的关 系。 自由主义只谈政 治正义 ,把人的 自由、平等归结为政治问 自由主义产生于 欧洲 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 时期 , 题, 默认 了经济领域 的非正义 , 为作为经济事实的不平等和差 认 反映 了当时新兴 资产 阶级反对封 建专 制主权 的政 治主 张和诉 是一部 分人勤 劳 、 节俭 , 而另 求。自由主义一方面 , 要求把个体的人从专制的政 治统治 中解放 异是 自由竞争 和选择 的必然产 物 , 部分人笨 拙和懒惰 的结果 , 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 但资本主义 出来 , 得 政 治 自 由和 平 等 的权 利 ; 一 方 面 , 要 为 新 的 统 治 获 另 它
马 克 思 以 “ 实 的个 人 ” 逻 辑 起 点 , 自由 主 义 的正 义 观 现 为 对
设。从柏拉图开始 , 理性人成为西方 文化传统 的突 出特征。在西 进 行 了批 判 , 而 提 出了 自己 的正 义 观 。 进 1马 克 思 以 现 实 的 个人 为 逻 辑 起 点 , 资 产 阶 级 正 义观 的 . 对 方传统文化 中, 人是纯粹 的感性存在物或者理性存在物 。 人脱离

方式 和秩序做出合理的论证 。
的会上 出现了
严 重的分配不公 、 贫富分化 。 人们虽然在反对封建等级专制的胜 2 自由主 义 的核 心价 值 理 念 及 其 逻 辑 前提 。 . 个人 自由是 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理念 ,代表了 自由主义 的 利 中获取 了 自由和平等 ,但经济领域 内的 自由与平等 的问题 日 益 凸显 出来 。经济力量 日益成为 比政治专制更为强大 的压迫性 政治原则 。 它主张“ 个人权利优先论” 强调个体 的权利是至高无 ,
为每个人都是 自由的 、平等的单子 ,所谓社会只不过是原子式 中 , 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 自己的思想 、 是 观念 的生产者 ,
的、 抽象的个 人按 照契约组成 的社会 , 以良好 的社会制度必须 “ 所 而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 、 离群索居和固定 不变状态 中的人”J 【 l 。 保 障每个人的 自由。 正是从现实 的人和现实 的社会关 系出发 ,马克思对 资产 阶
在 自由主义那里被表达为“ 自然权利” “ 、天赋权利 ” 意味着人天 际上是 通过法的形式肯定 了一部分人对 生产资料 的私人 占有 , , 承认 了由于生产资料 占有不平等导致的贫富分化 的正 当性和合 生就具有某些不可转让和剥夺 的权利 。在 自由主义看来 , 自然 “ 在 不 权利 ” 是人 的本质属性 , 它不是历史 的产物 , 它先 于任何制度规 法 性 。显 然 , 自由 主义 的视 阈 内 , 可 能 实 现 真 正 的正 义 。
CANGS ANG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对自 义的 由主 超越
孙 红 兰
摘 要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 自由主义基于西方文化传统 中的理 性人假设 , 其正义理论 必定 是政 治上 的、 式上 的。马克 思基于“ 实的个人” 形 现 规定 , 眼于现实社会 的实 际情况 , 着 批判 了 自由主义正义观 的局 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