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摘要:正义始终是人们不断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针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罗尔斯对正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为

基础,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解决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正义观;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和谐社会

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实现正义始终是生而自由的人们不竭追求的价值目标。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的开篇中所指出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思想家们发展了各种关于正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强调”公平即和谐”。他坚持个人国家同构论,认为正义的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他在《理想国》中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2]。正义即”每个人都做作为一个人于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

内的事”。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正义概念,并将法律与正义联系在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 美一班余志成 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期,什么阶级,它都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21世纪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内部阶级的公平问题尤其明显。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社会内部公平问题也随之激起,“国强民弱,国富民穷”,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30年的大发展中国却实改变了许多,但贫富差距也变得巨大,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得以生存的土地被政府贱买”,“农民的收入没有多少增长,但物价却长了好几倍”,“几百亿拿去买公车,却没有钱拿去买校国”,每天新增一百多个千万丰人,中国却有几亿人为孩子上学,为几十块的药费而无能为力,“死了孩子城里与乡里就不同一个价”…… 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很难说这完全是由于历史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不但在中国有,同时期的美国英国也有过,但也不能说明这是必然的,社会主义社会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 从这个出发,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对中国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的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社会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因此不能

片面的看待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不能静止的看待公平。中国的公平问题有她一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但要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富的可以富起来,但穷的不能穷下去!”二;社会公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的和经济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的,处于初级段的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生产力去实现公产主义的公平,所以它只能是相对的,相对现阶段而言的。三;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高级的公平只能在公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这是个几个世纪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商品交换的公平与分配公平等,也对“平等”与“公平”作了区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来进行,但由于劳动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分配是不“公平”的,因此发展公共福利是有必要的,所以再分配对中国现在的公平问题具重要意义,如何在再分配中尽量的缩小不公平,我认为“还富于民”很重要。 中国应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中国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只有提高中小企业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 除了重视发展福利事业外,更要重视城乡的福利公平问题,特别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 公平是道德和法律的观念,因此提高教育和完善法律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公平是个极其全面的问题,它并不能在短时间内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 (一)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追求人类自由与解放的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对自由、平等价值的追求就够成了其正义观的精神实质。同样,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以追求自由和平等为最终目的。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与平等的虚伪性,指出资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其生产的剥削与压榨的一面并有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都带有鲜明的欺骗性。他们所鼓吹的“人人平等”只是对于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势力而言,而对于普通劳动者则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其中隐含的虚伪性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不久就彻底暴露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1] 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集中体现在资产阶级所享有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广大无产阶级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之上的,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正是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平等不是表现在某一领域的平等,而是表现在广泛的平等权利上。在由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

义社会的迈进中,资产阶级发挥了重要的力量,它成功地废除了一切等级的特权,实现了公民在法律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但恩格斯依旧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不应停留在资产阶级的呼唤中,以及在法律的欺骗上,而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2]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平等是一种民主制度,不存在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是消灭阶级之后的一种制度平等,“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尤其是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重要地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地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的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3] 明显,无产阶级对平等的要求有着明确的态度那就是要在经济的、社会的领域实现全面的平等。只有到那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精神实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辛向阳 2007-10-17 14:20:58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即它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劳动优先、集体主义、公平正义、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它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 ——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7年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辛向阳(1965—),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二部副主任、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真理性连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能否定的。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为12.6%,远远落在其后,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前20名。《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弗朗西斯·韦恩对这种结果并不感到奇怪。他说:“20世纪忽视了他,或把他当作一个不一样的马克思。如今,人们刚开始发现他的辉煌,他的确在回归。现在是我们让马克思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时候了,这是他应得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起指导作用的。特别是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以直接指导,这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有人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这是不对的。自由、平等之类的价值观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讲:“在考察历史进程时,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 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与正义的价值基点

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例如, 在古希腊, 柏拉图从社会本位出发论证了以“各尽其职、各守其位”为主要内容的对个人行为的正义要求;而亚里士多德则从个人本位出发论证了“给各人以应得的东西”这一社会的正义制度和正义规则。在现代,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从个人本位出发, 把社会基本结构作为正义的主题; 而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者从社会本位出发, 把个人的美德作为正义的主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万物齐一”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有些人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在这种抽象的整体主义中, 个体的独立价值不见了, 个体的利益差别不见了, 个体完全被消融在社会整体之中。殊不知, 这样理解的“整体”,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虚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在正义的价值基点上是以个人作为着眼点、出发点和归宿的。马克思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

马克思的公正观-2019年文档

马克思的公正观 马克思正义论的渊源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关于社会公正论的专门著作,从马克思的早期文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马恩中晚期的《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马克思虽有关于正义的零星讨论,但却并没有建构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而且他曾说过“要想和我谈正义,先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因此,在无形中给了他公正论的架构带来了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至今研究马克思公正理论的学者少之又少的原因。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用专门的篇幅阐述其公平,但其在多个方面都涉及到对公平的分析。马克思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其实是种历史观念,他致力于人类正义的追求纳入真实的社会运动。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是把“现实的人”作为主体,把现实的人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考察,这是他一贯的思想。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满足人们物质利益需要为主要目的人类交往的共同体。人始终是轴心,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最终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现实的人成为会问题的焦点,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动因和动力。 马克思把社会公正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就是希望未来社会中没有任何从属关系,任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实现

和发展。真正的公正社会是一个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实现了人人自由、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社会。这种境界,是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家所无法达到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最初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达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明,无产阶级专政旨在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奠定现实的基础。马克思的这一系列论述表明,无产阶级所奋斗的目标从根本上是要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社会发展创造一切条件,保证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和应有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意思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因而,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不是属于一部分人或少数群体的公正,也不是指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层次的公正,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公正,是促进一切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公正。当然,这不是道德遐想,而是体现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追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试比较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正义观

试比较马克思与罗尔斯的 正义观 课程名称:社会哲学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姓名: 袁婧 学号:Y20110104

试比较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袁婧 Y20110104 【摘要】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它对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以及实现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罗尔斯和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异同进行比较,试分析二者正义的逻辑起点、正义问题的实质以及实现途径上的差异,以便更好的了解正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罗尔斯正义观 一、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将其正义称为“公平的正义”,“正义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的更准确些,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分配的方式”[1]。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有着浓重的平等主义色彩,公平的正义意味着正义即公平,也就是正义是对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分配。他说:“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2]。另外,“公平”在罗尔斯看来意味着前提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协议或契约的结果,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3]。同时,“公平的正义”还意味着目标的公平,即这种正义原则所指向的是一种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是一个公平的结果。罗尔斯将“作为公平的正义观念”所表达的一般正义观念描述为:“基本理念——所有社会基本善——自由、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都应该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4]。 罗尔斯的正义论可以概括表述为两个正义原则:第一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正义原则是社会和经济的安排应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以及在公平的机会和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第一正义原则被罗尔斯称为最大平等自由原则,第二正义原则则包括差别原则和机会平等原则。两大原则分别对应罗尔斯社会划分的两个体系,即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在政治体系中,罗尔斯要求:首先,社会公民享有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包括参政自由、言论自由、良心自由以及人身自由等;其次,每个人享有的自由是完全平等的。在经济体系中,罗尔斯要求平等地分配收入、财富以及机会等,其中差别原则“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以及那些利用权力、责任或权力链条上的差距的组织机构的设计”[5];机会平等原则则涉及人们在使用权力方面的分配,它要求在权力分配方面必须遵从官职对一切人开放的原则,即具有同样才能的人具有从政的同等机会。 二、马克思和罗尔斯正义论的比较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正义观都是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现象深刻反思的结果,共同关注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某些因制度而造成的不平等问题,所以两位思想家所提出的正义观有一些相同的部分。例如,首先,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都关注基本社会结构或社会制度的评价,强调制度正义的重要性;其次,二者都不停留于形式正义,更重视实质正义;第三,马克思与罗尔斯都重视经济平等在公平正义体系中的作用。 但马克思与罗尔斯生活在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时期,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卢克斯对马克思正义观的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5484286.html, 卢克斯对马克思正义观的解读 作者:韦盛贤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8期 摘要: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西方著名学者史蒂文·卢克斯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卢克斯运用资本主义的资本金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根本又直接的角度,客观分析论证了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卢克斯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阐释对于人们学习马克思的正义观道德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克斯;马克思;正义观;资本主义 一、马克思正义观点的提出 (一)马克思正义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每个人的思想都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也是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工作状况以及当时关于道德正义思想的研究理论成果,都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康德的正义思想以“自由意志”为中心,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和他人的自由可能并不矛盾,这就是达到了正义。卢克斯认为马克思将康德的“自由意志”看作是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法则,马克思评判了法权制度对人尊严价值的践踏,认为这只是资本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构成的法律制度。马克思同时也对黑格尔的正义思想进行了批评和继承,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为自由辩护的社会正义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定义,确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并引入到正义思想中。 (二)从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出发 卢克斯认为要想充分客观地了解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最重要的是从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中去探寻答案,从最根本上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工资关系出发去探讨这种关系到底是正义的还是不正义的。卢克斯对这个争论热烈的关于正义的关系,作了严谨的梳理,富有逻辑地列举了不同人物的观点,最后,卢克斯在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视觉下,阐述了自己关于马克思正义思想解读。这些不同的而在逻辑上令人信服的观点是: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正义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正义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既是正义的,又是不正义的,即一方面是正义的,另一方面是不正义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正义的,又不是不正义的。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 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 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 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 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其中什么是最根本属性? 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最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网上下载答案仅供参考)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实用性。 历史必然性:①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③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十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十大课题 20世纪即将化入历史的年轮,人类叩响了21世纪的大门。瞻望新的世纪,一系列重大课题摆在马克思主义面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既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又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社会主义的生存、巩固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正在总结经验教训,从严重挫折中酝酿着重新崛起,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崛起,还需要继续解决一系列问题,譬如,引入市场机制以后,如何恰到好处地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结合问题,也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结合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做到既要维持较高的效率,又要保证必要的社会公平,使二者互相促进;如何使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起来,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转轨问题,保持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如何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抵御腐败之风的关系问题,做到在启动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同时,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腐蚀,保持执政党和政府的清正廉洁;如何正确处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系,做到既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又要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避免重蹈某些国家物质富足而精神贫困的覆辙;如何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做到以我为主,取人之长,防止新的经济奴役和文化渗透;如何在国际敌对势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顶住他们的“西化”、“分化”图谋,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不会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但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总结。它们是事关社会主义成败的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走向。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解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长期以来研究资本主义的权威巨著。20世纪初期,列宁发表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自《资本论》发表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崭新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同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长时期以来研究帝国主义的权威著作。从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问世到现在,已经80多年的时间了,这80多年的时间,比之从《资本论》问世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问世所间隔的50年,不仅时间要长得多,而且历史的发展要快得多,社会的变化要复杂得多。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资本主义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经历了凯恩斯主义的普遍推行,经历了旧殖民体系的瓦解,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经历了两大社会制度的争雄对抗和力量消长,经历了战后以来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形形色色的改良试验,经历了苏东剧变,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瓦解,新的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等等。很明显,当代资本主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比之从马克思到列宁那几十年的变化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马克思主义应当总结80多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它们的新特点、新规律,指出它们的未来趋向,发展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向人们提供一部新的具有现时代特色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权威著作。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在“一球两制”的竞争中,能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能不能取得对资本主义的最终优势的大问题。 第三,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称它是伟大的革命力量,每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都会引起马克思的极大兴趣。邓小平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经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社会,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大趋势,强调指出:“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研究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新问题,譬如: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问题;社会制度的对立和人类文明相互渗透的关系;科技发展在何种程度上改变着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科技革命与两大制度的发展前途有何关系;高度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分野将会出现怎样的特点;科技发展对传统的道德伦理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没有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世界格局的大规模重组和未来演变。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维系了几十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两极对峙的格局很快瓦解,代之以大规模的力量重组和向多极化发展。美国踌躇满志,很想充当世界的主宰,但是势移时易,别人不听它指挥,它自己也力不从心。欧洲、日本都有强烈的离心倾向,亚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缩小中国城乡差距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缩小中国城乡差距的启示 从遥远的古希腊到今天,“社会公正”不断为人们所追求,但真正实现它却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不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扩大就是其重要体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是现阶段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视角出发,对缩小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差距提出有益的启示。 标签: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城乡差距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公正表现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追求,其在本质上却蕴涵着很多相同之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观点 (一)以物质生产为基础 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马克思认为,“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实质上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表述的内容归根到底无非是对物质生产的反映”[1]3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32。因此,社会公平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必须在现实生产力允许的范围内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是针对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也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涌流的社会财富为基本条件。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社会主义公正的前提和基础,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空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只能是空想的、庸俗的共产主义理想。 (二)以按贡献分配为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3]304。在上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公正观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按劳分配理论,并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其理论,逐步形成了按贡献分配的理念。按贡献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不但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其自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有利于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国家竞争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变革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形态,揭示了人的发展历史进程及规律。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建立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原资料 第一讲导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非性理论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科学 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刚刚战胜封建主义,现代社会刚刚取代传统社会,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没有任何保障,受到资本家的严重剥削。马克思以一个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寻找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马克思也把工人阶级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与工人阶级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繁荣昌盛,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在存在社会分工和差别的社会,总有人处于社会低层和被剥削状态,在工业化社会,就是工人,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工人。 如果要想使工人阶级真正、彻底的获得解放,就只有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任何人都再压迫、剥削别人或被别人压迫、剥削。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就叫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工作主要就集中在论证两个问题: (1)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放 (2)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 对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决的研究,使他努力去研究社会的历史、结构和运动、发展规律,想以此来证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这项研究使马克思成为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哲学家。 对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问题的研究,使他去关心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推动各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各国工人运动,使马克思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成为对现代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胸怀。他们致力于探讨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途径和方法,致力于普通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各阶层之间和谐社会的建构,并把这些工作视为迈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一个台阶。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时代背景 1、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第一产业,传统社会生产体制走到尽头。 2、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共同敌人:贵族和封建王权退出历史舞台。 3、社会保障体制远未建立,普通市民和工人的生活缺乏保障。 4、资本主义处于扩期,发财的欲望高于一切,工人的权力得不到保障,各地反抗活动此起彼伏。 (二)理论背景 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了欧洲历史上的许多思想成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公平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 目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 社会的公平问题 姓 名 张婷婷 学 号 14045105002 院、 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 业 学科教学(物理)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认为,任何社会公平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无产阶级公平观的本质内容是消灭阶级,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它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以此理论来理解和审视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 公平; 问题 1 引言 公平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显著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命运解放和生存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学说,对社会公平理论作出了大量、深刻的论述。这对指导当代中国社会正确解决公平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懈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公平思想。 第一,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没有永恒和绝对的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公平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经济关系的表现。不同的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贯彻的公平内容也是极不相同的。恩格斯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 [1]他还说,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 年资产者的公平观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专区法也是破坏永恒公平的。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 社会公平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恩格斯指出:“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

当代大学生_马克思主义正义观_的教育问题探析_牛小侠

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BaichengNormalCollege Vol.24,No.2Apr.,2010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教育问题探析 牛小侠,刘 敏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基地,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认识的不足;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感到困惑;对马克思政治制度正义欠缺坚定信心;探析了马克思三个方面正义观的真实内涵。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欠缺的 现实背景下,提出了有针对性三个方面的教育对策:从历史视角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正义”感的教育;从现实生活维度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教育;从实践方式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正义观”的教育。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10)02-0031-04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牛小侠(1976———),女,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刘敏(1981———),女,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伦理学。 当前,我们有意无意地注意到某些当代大学 生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偏失,主要表现在他们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倾向,这些倾向当然有其产生的社会现实因素,主要因素是我国经济“范式”的转轨,由传统计划经济“范式”转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范式”,其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在其初期阶段存在着制度上和管理上的不完善,其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但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它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寻求利润最大化。从价值观来说,市场经济价值取向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或多或少在当代大学生心理上留下一些烙印,特别在当代经济、文化等全球化的视野之下,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正以不同的方式向我国“兜售”,这也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辨认、取舍和最终的抉择。当代大学生与9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形态缺失了更多的激情和信仰,在他们心目中,“共产主义”社会好似一个“空中楼阁”,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这种对共产主义淡薄的倾向,一 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系统的不健全,没有 从现实和理论上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解决“困惑”的方案。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在,认为其仍然存在剥削、仍然存在类似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两极分化等。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的相似,而不代表其社会政治制度上的相同。在当代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对两种社会性质之间的差异性采取更多的方式是“搁置”,没有从实质上进行说明,更没有从道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学理上的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的欠缺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认识的不足;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感到困惑;对马克思“政治制度正义”欠缺坚定的信心。 第一,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认识的不足。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劳动实践活动”的能力,而且是劳动使人成为人,所以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最基础的劳动,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其他如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 08年 马哲原理: 1. 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 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04年 马哲原理 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著 1、《提纲》的伟大变革。 2、列宁三者统一思想。 3、毛泽东《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内在联系。 05年 马哲原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人与社会矛盾的当代特点及出路。 原著 1、《提纲》第二条。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两个“不会”“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