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读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之共产主义的正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读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之共产主义的正义
参考文献: [1]梅伯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J]图书 馆学研究,2000(6). [2】周庆山.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J】.中国国家图书馆.
源贮藏在流动与有序循环中,同时拓宽馆与馆之间合作藏书、
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文 献资源只有被开发利用,才是知识转化的关键所在。文献资 源管理协调机构要随时掌握各图书馆文献贮藏情况,随时可 调动、调剂馆与馆之间文献的互借使用。 (五)重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延伸专业领域研究 任何行业、任何学科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不行的, 图书馆工作应从专业上得到重视与加强,把图书馆及档案管 理专业在院系统招中放在主导地位,使感兴趣、肯钻研的学生 充实到专业队伍中来,甚至有的院校可以将这一专业延仲到 更广的领域:如虚拟图书馆与智能化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同 时要对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培训。如 CALIS联机合作编目著录中心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编目员 资格认证制,编目员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有权向联合目录 中心提交详编原始记录。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图书馆的专 业人员构成,除了应有的采访、验收、编目等专业人员外还要 有网络信息服务人员、高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图书馆系统开 发和软件开发人员、硬件维护人员等。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需要,达到专业化,正规化,数字化。 (六)加强网络信息化文献资源的挖掘 要注重电子书、网络图书馆、数据库,智能检索等的建设 与完善,使文献资源电子化、多样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 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手不离机最短时间内找到并获取文献 资源信息知识,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只有超 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方正数字图书馆以及书 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
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思想的解读-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思想的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正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纵观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学者都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分配方面,都首先把社会公正问题当成了经济问题。
但笔者认为从宏观上构建起社会公正的总体框架,就必须承认公正问题首先应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公正才是最大的公正。
如不能在宏观理论层面上正确阐释国家的政治公正问题,就很容易造成整个社会公正理论的“碎片化”,从而导致人们仅仅从实际利益层面或仅仅从具体处境中去理解社会的公正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撰写此文。
1.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的涵义从马克思早年到晚年的著述中都包含及其丰富的关于政治公正的思想,笔者经过梳理认为,公正是最一般的称谓,可以代表公平和正义的合意。
所谓政治公正,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国家管理者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全体成员的自由民主权利,对各种社会政治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设定。
在本质上,它是以权力分配和利益界定的合理性为终极价值追求的国家行为。
2.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的核心问题权力和权利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的核心问题。
政治学从本质上说就是研究权力的学问,包括权力获得、使用、巩固和维护以及公众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等。
政治公正要研究的就是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如何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构建一个和谐的政治系统,以及各种关系的处理。
政治公正对个人而讲,就是政治制度如何保障个人权利得到实现;对国家来讲,就是公共权力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因为公共权力的公正配置意味着社会大多数成员都可以分享这种权力,在这个基础上,个人平等自由的的权力才有可能实现。
3.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公正的基本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认为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才具备相应的经济资源,才能为政治公正的实现提供必须的方式和途径。
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在生产、消费、分配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社会正义问题,认为社会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积极干预。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公正的分配。
他认为,社会应该保证人人平等,量力而行,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而分配财产和权利。
马克思认为,社会应该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正义与道德、法律和政治密不可分,社会正义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如何实现社会正义,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在法律、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中实现平等,消除种族、性别等歧视,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公正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当代社会还需要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照顾和扶持,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同时,当代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和创业,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生态,为每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变革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经之路。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关注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的改善和完善。
同时,当代社会还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当代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探析
从古至今,公平正义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公平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新时代重新挖掘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当代价值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源流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成果。
1.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反对封建专制,把正义认作自由、平等和独立。
康德认为公平正义的基础是人的自由,一旦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就是不正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坚持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以此映射到公平正义之上,就是要探求公平正义的观念和现实基础的发展规律,同时要不断探索各个历史时代公平正义观的变化和发展,并找出其现实的依据和基础。
[1]黑格尔只承认国家主义的正义观,坚持国家至上。
黑格尔的公平正义观一方面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时代局限性。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受人拥护的社会是社会发展成果由大众共享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阶层、各人民普遍幸福。
亚当·斯密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有所启发。
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极度不公平,剥削、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而劳动者却没有得到任何报酬。
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并对新社会提出了很多天才性的设想。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设想最终未能付诸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公平正义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先贤们公平正义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展现其公平正义思想的自身发展脉络。
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
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可概括为维护社会公平、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个体自由三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除人类所面临的对立、矛盾和压迫,才能达到人类真正的解放和幸福。
首先,马克思认为正义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和利益冲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福祉。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财富分化等手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达到共产社会。
其次,马克思还强调了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差别是社会不公的根源,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建立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
因为在现代社会,经济利益成为最大的驱动力,民众需要依靠工作赚钱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实现个人财富积累,这导致了工人在经济上的严重剥削。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差别,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
最后,马克思的正义观还强调了消除压迫和矛盾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消除压迫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个体自由三个方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他还强调通过消除压迫和解决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的正义观探析
一
、
正 义 与 生 产 方 式
在 西方 传 统思 想 中 , 正 义是 一个 与 政 治法 律相 关
的概 念 。而 马克 思认 为理 解 正 义 的关 键 在 于生 产 方 式 ,其 实 质 是 对 生 产 方 式 要 求 的 反 映 和 对 一 定 生 产 方 式 的 适 应 。 生 产 方 式 这 个 概 念 揭 示 了 人 们 要 满 足 自身 需 要 就 必 须 要 从 事 生 产 活 动 ,生 产 活 动 总 是 在
物 质 生 活 条 件 , 故 正 义 要 与 一 定 的 社 会 生 产 方 式 的
要 求 相 适 应 ;第 二 方 面 是 马 克 思 发 现 在 交 换 过 程 中
的 自 由平 等 与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伪 自 由 平 等 相 矛 盾 , 他 由 此 对 资 本 主 义 展 开 了 道 德 批 判 ;第 三 方 面 是 马 克
马克 思 在分 析资 本 主义 异化 和剥 削 时 , 发 现 了 隐
藏 在 资本 主 义 社会 表 象 背 后 的实 质 ,也 就 是 剩余 产
品 和 商 品 拜 物 教 ,揭 示 了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历 史 局 限 性, 而 这 种 局 限性 使 得 资本 主义 越来 越 排 斥 人 , 资本 主 义生 产关 系将 成 为生 产力 发 展 的障 碍 。因此 , 一 种 新 制 度 — — 社 会 主 义 对 它 的 取 代 也 将 是 人 类 历 史 走
和 其 他 的社 会 事 实 的合 理 性 或 合 乎 道 德 性 。正 义 就
自由与正义之辩_读威尔_金里卡_当代政治哲学_上_蔡宗模
193林评介自由与正义之辩“无知之幕”与“反思的平衡”对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罗尔斯提出“无知之幕”,以修正功利主义对“钝于禀赋”的忽视;而他再提出“反思的平衡”,不但是为了回应直觉主义的混乱,也意欲为自己的公平理论可能招致的驳难进行辩护。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与古典自由主义者(如洛克)的“社会契约”状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是:在选择或订约之前,人们彼此是平等的,并没有任何人拥有任何权力或权威可以影响或控制他人,因此契约是基于平等协商的结果,选择也是完全基于个人的愿望或偏好。
其区别是:社会契约论完全忽视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前的初始能力大小,即假设人人都有同样的选择能力或在契约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事实上,因为自然禀赋和社会境况,诸如身体残障、智力缺陷、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平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在选择的时候更具优势或劣势,即他们的选择能力并不平等。
而要人们为这种“不应得”的禀赋承担责任,显然有失公正的直觉。
于是,罗尔斯提出“原初地位”的概念,即剔除了运气而造成的有利或不利处境,包括自然禀赋、社会背景,甚至个人愿望,假想人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他的任何选择造成的后果都有可能落到他自己身上,因此他最好(合乎理性)的选择就是“最大的最小”选择,从而实现自利利他。
选择的结果就不应该由某个人来承担,而应该共同分担。
这就进一步引出了“差异原则”,即允许不平等存在【作者简介】 蔡宗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自由与正义之辩——读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 (上)□蔡宗模社会科学论坛的原则,其约束条件是:这种不平等分配必须有利于处境最不利者,否则就不公正。
因为这种不平等应归咎于先天禀赋的差异,而这是不应得的。
随后的争论也正出自这里:如何在现实中区分差异到底是由先天禀赋造成的,还是后天的选择造成的?如何避免打击勤劳而鼓励懒惰?如何避免“聪慧者被奴役”而残障者占有了所有资源的可能后果?这些问题容后再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对正义的观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基于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而确定的。
正义不是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确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正义是虚假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利润,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消灭阶级差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正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义被剥削阶级所掌握,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正义是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正义的关键是消灭私有制和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还包括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生活权利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不再受到阶级和经济利益的限制。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平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对正义的决定作用。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
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
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
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
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
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
与正义的价值基点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
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VS
个人背景
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黑格尔哲学以及历 史学研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正义 观。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涵
经济正义
01
强调物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主张消除剥削和两极分
化。
政治正义
02
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主张人民当家作主和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社会正义
03
强调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尊严,主张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
分配正义与制度安排
分配是指将一定的资源、成果或负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分配给社会成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 义社会的分配是不公正的,因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工人 则只获得了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报酬。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他认为 ,只有当社会财富的分配符合劳动者的贡献和权益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和正义。
VS
重视民生福祉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改善民生福祉是社会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 关注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活水平和幸福感。
制度创新与完善成为重要议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制度创新与完善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制度创新与完善,探索更加公正、 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 经验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马 克思的正义观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 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面临着来 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应对各种风险和问 题。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在正义思想勃兴之际,不少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探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应有之义。
而对于正义,我们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述:“正义在于各得其所应得”“正义在于与人的基本权利相适应”“正义在于与理性相适应”“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等等。
但就正义的参照来说,“各得其所应得”并不是正义的根本参照,而是依据人性进行推演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同理,正义在于与理性相适应(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人性的体现),正义在于与人权相适应(认为人权是基于人性的核心诉求),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认为人的需要即人性),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从“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中推演而出的。
因而,最具一般性的表述是“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或正义在于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为其他各种表述都可以从这一表述推演而出,或者只是它的具体化而已。
正是由于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哲学史上的正义观或政治哲学才几乎都论及人性(或人的本质),并有其人性论的前提或预设。
因此,当我们试图思考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时,我们也有必要探寻这种正义观的人性依据或人性预设,即有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是如何看待人性的,他关于人性的思考是否足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提供一种人性依据?以及这种正义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正义观?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并不存在一个相对确定的关于人性的看法,并且各种表述以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居多。
不过,尽管如此,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可作为正义观依据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1)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视为人的本质;(2)将人的生产视为人的本质;(3)将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
与此相对应的,人们也试图推论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可能存在的三种理论样态:(1)正义在于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相适应;(2)正义在于与人的生产相适应,进而可以归结为正义在于与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3)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进而可以提升为正义在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浅析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及其当代启示
浅析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陈思琪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4期摘要:公平正义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话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的迫切诉求与奋斗目标。
马克思公平正义观思想意蕴深刻,主要内容包含了经济公正、政治公正及社会公正,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公正社会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正权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与现实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当代价值构建公正社会既是党和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又是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平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及诉求,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经济公正经济问题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详细探析,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深刻阐述了经济公正的科学内涵。
关于生产环节的公平正义观。
社会生产方式是公平正义产生的基础,公平正义的实质是对社会生产关系要求的适应,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丰富导致了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久而久之,公平正义逐渐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着公平正义的性质,工人阶级想获得真正的公平正义,必须铲除旧的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私有制是不公正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无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变化,对于劳动者剩余劳动力的剥削以及剩余价值的榨取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最终目标。
”[3]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使广大工人遭遇多种不公正的待遇。
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 不断扩大是不正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资源 分配不公是不正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 工人的剥削是不正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破坏 和生态危机是不正义的
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观点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原 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
要标准。
正义的实现需要消除阶级 差异,实现社会公平和共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 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 力,社会正义是阶级斗争
的产物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 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正义是消除剥削和压
迫的产物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 正义的重要条件,社会正 义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
条件的产物
马克思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同富裕。
正义的保障需要建立公正 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正义的追求需要不断改革 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
发展。
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践要求
坚持公平正义, 反对剥削和不
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
关注弱势群体, 保障他们的权
益和福利
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分配正义关 注财富和资 源的分配是 否公平合理。
法律正义关 注法律制度 的公正性和
合法性。
道德正义关 注个人行为 的道德准则 和道德责任。
马克思正义 观强调正义 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认 为正义是社 会发展的动 力和保障。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 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社会
正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地位评价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进步是 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提供了重要指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对当代社会关注人的价 值和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 有重要启示。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贡献
丰富了政治哲学理论
马克思的正义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丰富了 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
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认为只有深入剖析社会矛 盾和危机,才能找到实现正义的途径。
对后世的影响
马克思的正义观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正义理论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正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03
当代价值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消除社会阶 级和财富积累的矛盾,对当代社 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具有重要启示 意义。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 值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的正义观概述 • 当代价值 • 当代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包括其思想背景、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以及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强调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在马克思这里,《资本论》的“正义论”绝不是重复近代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也不是认同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而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和现代之“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批判正义”。
1正义原则的批判自近代以来,正义首先是作为一种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理论原则而存在的。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就明确强调:一种正义理论至少在其最初阶段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指导我们的正义感的原则。
为此,他还特别提出了自己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继承和高扬了自由主义正义的大旗,但由于它忽视或贬低了正义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基础,仍然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理论自足和思想独断,这种正义理论依然停留在一种更为精致的形而上学的或意识形态的层次上,也只是达到了作为权利和自由的正义原则的概念,最终只能给予人们一种关于“正义的幻象”,而不能获得“实质的正义”。
马克思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所追求和建构的共产主义的正义,并不依赖于所谓的抽象“永恒正义”原则和人们的正义感。
共产主义社会的成员并不是那种能够被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和美德所打动的人,也即他们不是那种具有依据正义的原则和观念来采取行动之倾向的人。
作为超越了资本主义抽象正义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引发“正义”的环境条件被超越了,而且公民不需要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关注正义原则问题。
2正义制度的批判在自由主义这里,正义既是一种抽象原则,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罗尔斯就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但这里的社会制度,是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它们的正义理论都相容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雇佣劳动制,它们都只是试图在采纳私有财产权的同时消除相应的不平等。
而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则更加激进,他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在本质上是非正义的。
因此,马克思不同于和高于自由主义的是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基本的制度安排”的意义上来思考正义。
马克思“正义论”的主旨,就是“挖掘资本主义秩序之外在表象下的深层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劳动时间的花费轨迹,并发现那些使得工人阶级的未付酬劳动或剩余价值能够被剥夺以及剥夺多少的各种制度安排”,进而重建一种新的“制度正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的分配正义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实现平等、公正、效率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主张实行劳动报酬制度,消灭剥削和不平等现象,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应该分享社会财富的实际产出。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即以人们的劳动贡献为基础,进行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制度根据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分配报酬,避免了人们根据出身、权力等因素决定收入的现象,保护了人的尊严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实行全民所有制,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形式,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保证了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及其平等分配。
全民所有制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财产,人民对生产资料与生产过程有了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使人们的观念从“我”向“我们”转变。
而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则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分配不仅存在很多缺陷,还会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倡导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对于缓解社会不平等加剧、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都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需要在政治制度、社会意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必须注重现代社会特征的差异性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分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李盼(1989一)or,河南驻马店人,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万方数据
蕊
1人睹每【薹
s印m。3
N。.9
cH姗sE T。MEs
文史哲园地
种对需求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的,但与德沃金所提出的 需求是否有高下贵贱之分及需求是否可以区分出自愿与被迫 及德沃金构思出的其假想的保险方案相比,当代马克思主义 者只是声称需求原则应该对不平等的境况作出补尝,这是不 充分的。金里卡对此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我们需
参考文献: 【l】【加]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11.
பைடு நூலகம்
要知道,要以什么代价和以什么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除非
这些问题得到了回答,否则就不可能把需求原则与自由主义 的平等理论相提并论。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通过按 需分配的原则或许能“保证”正义的方法在金里卡看来是行不 通的,这里关于需求的界定是很困难的,而且这种需求原则该 如何实施更是一大难题。 四、异化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过程中的阻碍 金里卡在“异化”一小节中提出了完善论的观点,完善论 的观点认为私有财产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它允许剥削,因为那 些剥削的受益者也遭到了异化从而无法发展他们作为人的本 质和能力。要为禁止私有财产辩护,这种异化似乎更有希望
三、需求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保证”正义的方法
金里卡认为绝大多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把需求原则当作 一种分配原则。照此来看,需求就必须被理解成一种需求的 平等满足原则,但对于个人的需求、每个人的平等及何种程度 上才算满足等问题都是难以界定的。金里卡谈到,马克思的 需求是由他们“无限可塑的本性”决定的,因此,人的需求包括 “作为其生产的所有方面的、作为在其消费中的丰富个性”。 依金里卡所言,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需求既与选择相关又与 境况相关,也即其需求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这种需求是 去取决于选择者的真正的是实际的需要的,而这种需要实质 上也就是选择者依据自己的境况而做出的选择,第二方面这
关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对其更多的理解一般侧重于其作 为总体的哲学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问题却不甚了 解。基于此,文章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做具体的分析理 解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做出了更深程度的反思,以 期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一种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总述 金里卡在“共产主义的正义”一文中提到一般认为的马克 思主义的是左翼的平等主义,其与自由主义相比具有更大的 平等主义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正义之别于罗尔斯正义的关键 之处不是资源应该被平等化到怎样的程度,而是这种平等化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马克思认为应该废除私有财产,使 生产资料社会化,这样每个人在进行集体决策过程中就享有 平等权。也即在马克思看来,根本不应该存在私有财产,私有 财产是实质上不正义产生的来源,而使之趋向于正义的做法 便是废除私有财产,使生产资料社会化,唯有如此,每个人都 成为了“决策者”,最终的结果才是平等,也即正义的源头。而 在罗尔斯看来,要使资源平等,就应该使每个人所能获得的私 有财产数量平等化。其实他忽略了这样做的前提是首先每个 人都有私有的财产,那么财产为何是私有的?如何进行这种 数量化的平等分配?金里卡在后文也对公共资源的平等拥有 方式为何比平等分配私人资源的方式更加恰当作了进一步的 分析。他认为主要的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言的那样,如若不实 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便无法产 生强大的生产力,这样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由此,很多马克 思主义者就认为使生产资料社会化也许就是唯一可行的差别 原则实施的途径。金里卡进一步指出,如果按照许多马克思 主义者的观点,之所以应该废除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是因 为它本质上不正义的劳资关系。依照这个观点来看,他们进 一步认为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保证正义。 二、剥削一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不正义的范例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正义的范例就是剥削。那么于他们 而言,剥削的实质是什么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金里卡 提到,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剥削做了更技术化的定义,其实质是 剥削是资本家在确保能够绝对榨取“剩余价值”的前提下才雇 佣工人的,其雇佣工人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榨取剩余价值。而 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榨取剩余价值的做法就是 不正义的证据也是不正义的范例。金里卡则认为这种看法是
参考文献: [1]梅伯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J]图书 馆学研究,2000(6). [2】周庆山.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J】.中国国家图书馆.
源贮藏在流动与有序循环中,同时拓宽馆与馆之间合作藏书、
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文 献资源只有被开发利用,才是知识转化的关键所在。文献资 源管理协调机构要随时掌握各图书馆文献贮藏情况,随时可 调动、调剂馆与馆之间文献的互借使用。 (五)重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延伸专业领域研究 任何行业、任何学科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不行的, 图书馆工作应从专业上得到重视与加强,把图书馆及档案管 理专业在院系统招中放在主导地位,使感兴趣、肯钻研的学生 充实到专业队伍中来,甚至有的院校可以将这一专业延仲到 更广的领域:如虚拟图书馆与智能化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同 时要对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培训。如 CALIS联机合作编目著录中心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编目员 资格认证制,编目员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有权向联合目录 中心提交详编原始记录。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图书馆的专 业人员构成,除了应有的采访、验收、编目等专业人员外还要 有网络信息服务人员、高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图书馆系统开 发和软件开发人员、硬件维护人员等。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需要,达到专业化,正规化,数字化。 (六)加强网络信息化文献资源的挖掘 要注重电子书、网络图书馆、数据库,智能检索等的建设 与完善,使文献资源电子化、多样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 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手不离机最短时间内找到并获取文献 资源信息知识,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只有超 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方正数字图书馆以及书 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
文史哲园地
华人时刊2013.9(中)
1人睹;I墓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读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之共产主义的正义
李盼
I摘要】正义问题是政治哲学论城里永不褪色的“时尚话墨酽,随之而来的各种关于正义的解释与正义的阐述是多种多 样的。文章主要是依据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一书“共产主义的正j0一节来具体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在提供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的视角的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另一种路径。 I关键词】正义;马克思主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9—254-02
【2】李佃来.“正义”的思想谱系及其当代构建【J】.学术月刊,2012
(1 1):48.58.
[3】曹丽新.剥削,正义与共产主义【J】.学术交流,2010(04):10.13.
咖伽∞口∞0∞口∞口∞o∞o∞0∞口∞口∞口∞o∞口∞0∞口∞口∞口∞々∞口∞口∞0∞0∞o∞曙∞疗∞略∞o∞O∞疗∞日∞啼∞嘻∞曙∞日∞日∞曙∞o∞々∞口∞口∞曙∞口∞口∞o∞口
料私有财产的过程而走向正义。 五、结语 金里卡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的阐述对更深入地理解正 义有很大的帮助,其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与罗尔斯、阿尼 森、勒默尔等的正义相比较,来进一步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 义观,且通过自己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做出精细的 评价,是很值得肯定的。但其仅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索与讨 论,其实践层面的意蕴却相对缺乏,一种理论只有真正地应用 到实践、应用到现实中才发挥了它真正的意义,金里卡对其分 析也应当着眼于现实的应用才更有价值。
产资源的平等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定私有财产的存在 的,他们所实行的资源的平等化必然是把异化排除在外的,照 此而言,人的自我实现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促进人的自 我实现呢?金里卡提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废
除劳资关系并使生产资料社会化。通过生产资料社会化可以 排除异化,真正的实现人的自我属性,进而完成其废除生产资
一因为虽然使私有财产平等化可以消除剥削,但这也正好会
导向异化的普遍化。完善论的这种观点实质上为马克思主义 者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提供了一种原则:通过生产合作去促 进人的自我实现。我们都知道异化实质上是人丧失了自我属 性,而成为一种从属的“物”。私有财产的平等化会导致异化, 而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主张实行社会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也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