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构想与实践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我校于XX年启动了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学改革背景1.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2.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改革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校发展: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压力。
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教学改革目标1.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提升学校竞争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
四、教学改革措施1.课程体系改革(1)加强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紧跟国家战略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2)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课程质量。
(3)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有机整体,提高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2.教学方法改革(1)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翻转课堂等,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质量。
(3)实施教师评价改革,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4.评价体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时代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改革课堂教学的能力。
5. 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6.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学生奖等,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案例1.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等方式,共同完成课文的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 探究式学习在数学课上,教师提出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改革与创新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结合新课改理念,探讨课堂教学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1. 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实践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式变革新课改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评价改革新课改强调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课堂教学实践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草原》一课的教学时,运用了新课改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2.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展示交流,共同提高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共同提高。
(4)拓展延伸,提升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实践学校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最大目标。
一、教育理念上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人本主义思想。
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教育战略,都有了深刻的改变。
更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掘,强化赋能、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主题式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也应该因材施教。
为此,以往的学习方式,以规范化为主,因而越发地无法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固有的规律,进而不会去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
主题式的教学更注重自由探索和编制课程,全方位地展示学科复杂的内涵。
让学生在兴趣驱动和目标服务的同时,得到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灵活信手的表达。
三、课程内容的拓展学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还要拓展课程内容,打通多才多艺和实用性的渠道。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科主题中得到提升,也应该在课程拓展方面某种的表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铺排一条阔如绿草的道路。
例如,有些学校增加了手工、音乐、诗歌鉴赏等非学科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教育多元化给他们带来的视野和机会。
四、其他教学资源的动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呼应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学校可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实现独立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以及,利用社区、媒体和高科技设备的帮助,丰富教育的工具箱,实现全角度、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五、总结学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学校应该更好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关注学生成长的全方位需求,打通理念、课程、资源、实践等环节,从而揭示出更为广阔的教育局势。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理论(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1. 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优化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创新性课程,减少重复性、低效性课程。
(2)加强课程整合。
打破学科界限,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创新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开展项目式教学。
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提高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改革意识。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理论1. 系统论系统论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
系统论强调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同性。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国民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1. 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终身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终身学习,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3. 教学相长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4. 个性化教学新课程改革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1. 教学内容改革(1)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关注学科知识的前沿动态,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2)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学方法改革(1)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过程性评价:教师应注重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3)自我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4. 教学手段改革(1)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整合:教师应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新课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摒弃“灌输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1. 优化课程设置。
新课改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 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讨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改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五、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新课改要求1.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设想(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然而,当前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为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
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目标1. 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优化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完善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三、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措施1. 优化教学内容(1)更新教材: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时俱进。
(2)引入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场所进行实际操作。
2. 改进教学方法(1)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翻转课堂: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参与讨论,课后巩固知识。
(3)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优化师资队伍(1)引进高水平的实践型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师等担任实践课程教师。
(2)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课程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等,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4. 完善评价体系(1)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建立实践课程评价标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课改思路体现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课改思路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1. 教师角色转变在课改背景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课改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措施1. 教学内容改革(1)减少知识点的数量,注重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2)结合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
3. 评价方式改革(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课改思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1. 案例一: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家乡的变化”。
学生在合作中收集资料、整理信息、撰写报告,最后进行展示。
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一、明确改革目标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多元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模式1.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校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我校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视频、开展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我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多元化评价我校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3. 自我评价我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四、加强教师培训1. 教师专业发展我校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中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以及实施的思路和方式,旨在为推动中学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一、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化的趋势,对中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中学课程改革。
此外,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中学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中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教育者。
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学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三、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思路和方式1. 课程内容与结构的创新中学课程改革需要从课程内容和结构入手,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跨学科的融合。
取消传统分科教学的壁垒,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性和有机性的课程结构。
此外,还需要关注实践与实践案例的融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中学课程改革需要关注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3. 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支持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培训与发展支持。
教师是中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推动力量,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因此,教师培训成为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
四、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1. 澳大利亚的经验澳大利亚在中学课程改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归纳(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改革措施、效果及启示进行归纳。
一、改革措施1.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教育部门应结合国家教育政策,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措施包括:改革考试制度,降低考试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开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5.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提高教师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施教师职称改革,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改革效果1.提高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后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完整的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19年启动了教学改革实践项目,旨在探索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内容1. 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开展教师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交流、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 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调整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特色,提高课程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内涵。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内涵,使课程更具时代性和实用性。
3. 教学方法改革(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管理改革(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全面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四、实践效果1.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新课改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改教学实践。
二、新课改教学理念1. 基于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终身学习新课改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 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新课改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三、新课改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2. 重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某个历史事件,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学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学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学校课程改革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学生,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探讨学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获取,而课程改革的理念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通过提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的内容课程改革追求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传统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将各个学科划分成独立的知识体系。
而现代课程改革以学科融合为目标,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课程改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育的方法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传统教育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而课程改革强调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能。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提供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四、教育的评价课程改革提倡综合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主要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技巧。
而综合评价体系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学术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经验、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挑战课程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阻力。
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一些教育者对课程改革持保守态度。
另一方面,如何平衡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改革的难题。
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资源支持也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课程改革的实践在实际中,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课程改革的探索。
课改后教育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课改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改后教育教学的实践。
一、转变教育观念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改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改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改后,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课改后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课改后教育教学的又一重要方法。
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课改后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改后,教育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课改后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考试、作业等定量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3.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课改后的教育教学评价应注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教学实践改进设想(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其改进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教学实践改进设想,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优化课程设置1. 结合学生兴趣,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强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同时,增设人文、科学、艺术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 引入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各学科特点,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科技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践教学。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验、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评价体系1. 实施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实施多元化评价。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3. 注重评价反馈。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培训、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 培养教师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教学改革方案及实践过程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学校决定开展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旨在:1. 改进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2.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5.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方案1. 教学理念改革(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2. 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减少理论性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
更新教材,增加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讲授、讨论、实验、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教学改革(1)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评价体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2)改革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三、实践过程1. 准备阶段(1)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和任务。
(2)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
2. 实施阶段(1)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于形式的场面大量存在。(黑板变“白板”、假合 作、小老师、小组空有口号。) 教师繁忙,教学进度跟不上。 老师不会放手。(一放就乱,一统就死) 导学案、小组建设两大支柱需夯实。
3.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
☆解决方法:
开展活动及专项训练。 坚决打击假放真控、真放假控。 开展专项研讨,到课堂中解决问题。 树立典型,建立反思平台。 制度保障,实行课堂调控。
1.学习发动阶段。(2007年9月-12月)
☆主要做法: (激情澎湃)
到杜郎口学习取经。 观看杜郎口视频资料。 交流学习心得。 召开课改班家长会。 划分小组、安装白板、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等。
1.学习发动阶段。(2008年1月-7月)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思想问题是第一大问题。
观望型。 个体攻破。 无所谓型。 体验课堂。 拒绝改变型。 学生施压。
强力推进
舆论导向 各处室联手推动 教师过“三关”(理论考试关、听课评 课关、操作验评关) 课堂调控(日查、周结、月通报) 课改绩效考核(一次一通报、一期一考 核)
“六步教学”课堂
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展示提升 归纳整理 评估训练 创设情景 主动建构 同伴互助 互动生成 总结提升 检测达成 以导学为主线,以小组 为基本学习单元,通过主动 建构和互动生成,师生共同 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 式。
统一思想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转变是难点。
2.研讨固模阶段。(2008年9月-12月)
☆主要做法:
开展实验班研讨活动。 进行方法指导。 “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诞生。
2.研讨固模阶段。(2009年2月-12月)
☆主要做法: (理性思考)
开展研讨课。 “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使用。 跟进管理评价制度。 制订培训学习计划。 学生开学培训方案。
设疑科学 寻疑到位 质疑深刻 生成精彩 反思得力
最高境界
情景导入
教学情景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 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营造与教学内容 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引起学 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 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增强信心,提高 课堂实效。情景设置,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 如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景、移植蒙太 奇联想情景、播放音乐渲染情景、巧用多媒体表现情 景、运用语言美化情景。
教学现状的需要
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业发展水平不高; 二是教学中存在“单边主义”、“满堂灌”、 “结论式教学”等现象; 三是部分教师重“教”不重“研”,校本培训 和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责任的驱使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应是教育人 的责任担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优 质的课堂教学,这才是我们教育人的良 知。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力 图通过改革来打造优质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
南县浪拔湖中学
QQ:457016050
肖
芬
办学理念:
活力课堂 快乐师生。
同时也贯彻“平民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让来自农村的学生 通过受教育来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走上幸福的道路。也就 是绝对不放弃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课改目的: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 化,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在课堂上享 受到生命自由奔放的快乐。 课改目标:学生健康成长、教师长足发展,浪中成 为受人尊敬和信任的课改名校。
中,每一个问题的得以解决,也是一个同化、顺应、平衡的反复循环 过程,更为下一个问题提供前提经验。 评估训练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学生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2)利用必做题、选做题实行优生与潜能生的分层训练、评估。 (3)要求学生安静沉思,独立完成。识记为主的最好当堂完成。
反思总结
“教学是一种反思的实践活动”已成为中外教学专家学者的 共识。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 要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教师就应该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写“教后记”,学生写“学后记”,能更加“悟”透本节 课教与学的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也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反思总结阶段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反思本节教学中课标要求与三维目标要求是否达到? (2)反思本节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 (3)反思自测评估环节中解题的困难、技巧,师生共同总 结、提升对知识的理性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把握。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设疑,即把新课知识剖析分解,将抽象的、 难懂的知识生活化、经验化、具体化。解剖知识点时要注意层次性(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逻辑性(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 趣味性(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设疑技巧等)、系统性(本节知识 点的内在联系)、关键性(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要注意不加大学生负 担,设计问题要价值高、切莫简单地题目化(学研案不是试题卷),问题 指向不能都是知识点,更多的应该是导向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②要关注全体学生,及时掌握学生自学状况。 ③应要求学生把预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一方面逐步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 的自学方法。
技术是无底限的,狠抓核心技术。
所有课堂的第一标准是“实”。
4.创新提升阶段。(2010年3月至今)
☆主要做法:
分组、分层、导学。产生六步三查流程
导学是前提,分组是保障,分层是目的。
4.创新提升阶段。(2010年3月至今)
主要做法: (初享快乐)
产生六步三查流程。 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 升级管理评价系统。 师生共建快乐文化氛围。
2.研讨固模阶段。(2009年2月-12月)
如何从了解走向理解,再走向解决。 ☆主要问题: 一在 一在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切教 切师 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学 以生 如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关 学关 为 系 生系 ☆解决方法: 主中 为中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 。, 主, 永 永 交流座谈,关注过程。 , 远 师生共进,调动主动性。 远
流程就是生产力。 师生快乐、课堂轻松是我们的追求。
主要特点
全面推进 创新推进 渐进推进 规范推进 强力推进
渐进推进
先试点后推广 以点带面分层推进 一个班到一个年级 一个年级到全面铺开
规范推进
学习、培训、交流、联备共研、教学PK 制度保障(根据县局的指导性文件,管 理运行机制的同步跟进) 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库、博客网、、学 研指导案等) 标杆示范、典型引路(标杆学科、标杆 班级、课改先锋等)
评估训练
“用是最好的学”,只有将新知识置于具体应用性问题的 解决中,才能打开知识的闸门,让它奔涌而出;知识在不断扩 展的训练过程中,也不断深化,能力也将有充分、自由地发展。 因此,评估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评估训练是为了检测本节课 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提升新知识的水平,让学生自测学习效 果、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新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结合训练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等,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小组互动的过程。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讨论、交流解疑过程,点评质疑问 题答案;教师精讲知识发生过程,点评指导学生的解疑、质疑。 合作探究要注意四个方面: (1)合作探究的问题应该大而难,教师的设疑要有深度、有探究的价值。 (2)教师既要敢于放手,敢于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协作者、服务者;又 要真正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应恰当点评,并对难点、重点、 易混淆点精讲、细讲。 (3)要让学生科学分组,明确分工,并制定组与组之间、组内同学之间 的评比方案,激发学生展示、讨论、解疑、质疑的热情。要注重组与组问题 分配均衡,组内同学发言机会均等。组与组之间要开展批判性聆听、点评。 (4)教师要有效调控,避免课堂出现两极状况:一是学生机械宣读自学 成果,课堂沉闷,照本宣科,重复教材„„;二是驾驭不了课堂,一盘散沙, 热闹非凡,但解疑不够,学而不精,讲而不透。 (5)要特别关注动态生成性新问题。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是对教师学科 专业水平、人格魅力、思维智慧的考验,也是师生教学精彩的体现,教师应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反应,特别要注意倾听学生对新知的不同应答。
专家调研
2011年4月6日至8日,省教科院副院 长李三富、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徐远征携 省市专家组一行32人,深入课堂进行了深 度扫描和剖析。 2011.2012分别受中央教科所韩立福 教授、葛健中厅长的高度肯定。
学校影响
学校影响
学校影响
学校影响
学校影响
为什么要改
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责任的驱使 教学现状的需要 课改旋风的唤醒
归纳整理
归纳整理的过程就是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合作性 的过程。既归纳整理知识经纬脉络,又归纳解题方法技巧。 这个环节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更有信心地学习。 归纳整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归纳本节课知识的内在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2)探究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方法(即“方法提炼”)。 (3)理清本节课知识点与上下章节的联系。 (4)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归纳整理的脉络或启示,有目的、有策 划地讲评。归纳整理知识可用图示法、表格法、提纲法、括 号法等办法。
改革概述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 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研指 导案》为主要载体,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实质:解放思想、解放课堂、解放学生。 精髓:自主、合作、探究。 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生 发展奠基。 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关键:“疑”和“悟”。学中生疑,疑中生悟,悟中 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