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理实相融、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改革的意见2011092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龙源期刊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作者: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20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改变美育薄弱局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
(网易新闻 2017年9月24日)。
改革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改革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源:教务督导发表日期:2013-7-1 阅读次数:916德育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者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我校的德育教育在全体班主任、德育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这仍然与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
为此教务处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并借鉴其他学校学生思想建设的有益经验,决定进行此次德育课程改革。
此次改革的重点是由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德育教育,更加突出班主任管理主体地位。
德育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分析是可行的我校所有班主任都是教师,他们具有基本授课能力,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德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有很多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班主任担任德育教育有于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把握班级动态和学生思想状况,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而且这种改革,可以解决一些老师理论或实习任务重,无暇顾及班级工作的困境。
我们知道,德育课本身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生活、哲学与人生,这些内容都与班级管理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此次德育课程改革能把二者充分结合起来。
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真正专业对口的德育教师均在兼职岗位,本身工作量大,不能完成全校性的德育课程,而外聘教师也存在许多不足。
我们利用周三下午由班主任统一讲授德育课程,可充分发挥教学监督和比较作用,在全校课程安排上也是可行的。
德育课与班会并举,班主任一周有两次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加突出和发挥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德育课的授课形式我校的德育课要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精神,授课以《德育》课本为依据,可广泛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比较式、探索式、模拟式多种教学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德育课授课内容要以国家颁布的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生活、哲学与人生等内容的教育。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应用实践报告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应用实践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重在以“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德育新模式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应用实践报告为标题,简要介绍了该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一、模式实施概况“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是以“德、智、体、美”四大素质和“融、治、兴、泰”四大话语为核心内容,以“数理文化、创新能力、网络安全、社会实践”四大分支学科为支撑,以“天气、时事、经济、文化”四大营地为实践平台,以“增强观念、培养态度、融入能力、运用技能”四大能力培养中心为脉络,着力培养学生以人民立场、以国家责任、以世界视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机融合、自我调节、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新模式,本校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结合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观念,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施措施。
首先,以“走出教室、走进实践”为本,将知行合一德育活动的营地实际开放,让学生参与实践,实践中学习;其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课堂布置,采用基于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第三,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构建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创新发展的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实战中练习;最后,认真开展奖惩制度的建设,以“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德育新模式为纲,为学生提供学习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二、实践效果经过系统的实施,“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生收获了较大的智力发展,为协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实践活动,学生锻炼了自身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头脑更为清晰,思维更为灵活。
其次,学生增强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文学素养。
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好的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练习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
专家评介用大数据感知美德的力量——“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话题,“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即为提升德育实效的一种新探索,也是贯彻立德树人、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
该模式旨在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和整理各种价值观背后的数据和道理来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趣味性和针对性,从而别开生面,从根本上区别于那种空洞枯燥、概念化、模糊化的德育方式,在极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同时,也把德育和数理、学科教育融为一体。
该模式的优点还在于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于德育课、班会、活动、学科教学等各个方面。
多年的实践和验证证明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新华社、光明日报、凤凰网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以下分别从理论阐释(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概念、主题、逻辑等,该模式的内涵与特色)、专家评论(从四个角度)和实际应用(四个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该模式予以介绍和分析。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概念、主题、逻辑、呈现方式及特征“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是在总结古今中外青少年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生活化、科学化、现代化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格和理性思维为目标而提出的。
其概念是“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完成价值观培育的追问、判断和践行”。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主要作了以下探索:一是突出以德为魂。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不同空间的学习生活内容,突出家庭美德·孝德、学业道德·诚德、社会公德·爱德,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设计了科学的教学逻辑。
遵循价值观培育规律,设计了由现象到本质、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到行动的“三阶段六步骤”教学逻辑。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作者:郭海英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7期改进中小学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引导学生道德发展“知行合一”已成为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
一、从简单苍白的说教到精细的“六步策略”从教多年,总听到有人说“学校德育高投入低实效”。
德育实效低我是认同的,但是否真正“高投入”却还存在疑问。
从家长、教师的角度看,所谓“德育”大多是简单的讲道理、说教,基本上只是重复简单的“搬”与“抄”,可谓“低投入”。
何谓之真正的“高投入”呢?应该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问题去精心安排教育活动与教育程序(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讲道理、说规矩)。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还很不够丰富,缺乏批判性思维,必要的说教、正面引导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那将是苍白的。
有些地方,我们需要把“为什么”解释清楚,让孩子去理解并认同;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太抽象,得有示范观摩、训练反馈等;还有些时候,我们得设置情境,要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认同。
德育,终归还是要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
根据“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我在实践中提出了“六步策略”:明白事理——行为示范——实践操练——分享反馈——强化习惯——建立信念。
它是以道德认知(理想、规则)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体验(示范感受)为支撑,以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实践练习)为重点,以道德信念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作为最终目标。
“六步策略”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我们就明确为“六步”,形成一个螺旋提升的德育实操途径。
这“六步”中,“行为示范”和“实践操练”很有必要,特别针对德育“说得多,做得少”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来;而“分享反馈”与“强化习惯”是一种创新,通过激发情感与反思,帮助学生在“行动”与“认知”之间建立联系。
二、从直接单一的训练到用心的“省悟文化”近年来,很多人批判传统德育说教多,文明礼仪、社会规矩训练得少,因此提供要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社会生活礼仪等方面的训练。
“知行合一”思想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作者:吴建岳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06期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主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高耗低效的现象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行脱节、知行不一。
要想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须解决“知”和“行”如何“共振”的问题。
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知行并用、行困求知、以行证知、以知领行、以行探知的方式促进“知”与“行”的融合,以此促进学校德育实践有效开展。
关键词知行合一;融合;学校德育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尤其是“知行合一”思想,顺应人道德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理解不全面,尤其缺少把这一思想转换为当今学校可操作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难以根本上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只知不行”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难以提高。
用“知行合一”思想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笔者认为,“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相连、不可分离、合一并进的,是在内容上互相包含、在时间上无先后可分的,所以应当对“知”和“行”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其互相融通,方能实现“知”“行”的同频共振。
一、有“知”有“行”,未必有效当代德育工作者有个共识:道德实践和道德认知同样重要,学校德育不能知而不行、先知后行,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德育必须回归社会生活。
但是不少学校却把“知行合一”理解简单化了,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加“行”,即只要一边进行道德知识学习一边组织几次实践活动即可。
殊不知,“知行合一”转化为学校德育的实践模式是复杂的,有“知”有“行”,未必有效。
“知”归“知”,“行”归“行”,“知”和“行”随意、零散,各行其是,互相割裂,必然会导致德育工作的高耗低效。
现在很多学校热衷于搞“节”,“感恩节”“科技节”“健身节”“美食节”“礼仪节”等等,甚至还有“沉思节”“校纪校规节”。
应当说,把“活动”改为“节”是一种提升,把单一的活动整合充实为系列活动,更能凸显主题、丰富手段。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作者:冯建军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3期新时代,为持续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必须积极探索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新格局。
其中,统筹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努力方向。
新时代德育一体化建设不局限于德育在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还应充分考虑各学科横向贯通、家校社合力育人、一体化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统整等,环环相扣,全方位、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目前我国的德育一体化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德育一体化作为新时代国家德育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当前德育碎片化、孤立化的必要举措。
德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构筑一个德育各要素横向贯通的整体和纵向衔接的序列,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循序渐进地发展,实现德育的目标。
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观照三个维度:年龄特征之维、德育内容之维、德育形式之维。
年龄特征保证了德育的纵向衔接,内容与形式保证了德育的横向贯通,三个维度共同构建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大德育体系。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年龄特征;德育内容;德育形式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德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自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之后,整体架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识日渐强烈。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知行合一与德育报告
知行合一与德育,报告知行合一与德育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则,旨在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并提升个人品德。
本报告旨在探讨知行合一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一、知行合一的概念和重要性1.知行合一的概念知行合一是指知识的掌握与道德的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在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道德准则的内涵,从而增强其道德意识。
其次,知行合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最后,知行合一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二、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的实现途径1.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为了实现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了传统的道德知识传授,还应该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道德准则的理解,提高其道德素质。
2.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知行合一的实现。
因此,应该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例如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互动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道德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
3.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提高其道德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或社区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行合一的实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0.12.14•【文号】中办发[2000]28号•【施行日期】2000.12.1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12月14日中办发〔2000〕28号)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今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世纪之交,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
实施整体融合的德育
实施整体融合的德育作者:尹后庆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第24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笔者在此着重讲的是学科德育,我们如何在学科中把德育落实下去。
一、如何理解并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立德树人是一个涉及未来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力的问题。
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更需要这些人才有无可替代的特质,这些特质应具有时代性、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些特质包括面向竞争的时代中,我们能够保持清醒,保持坚强、独立、公平和正义的品质。
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拥有尊重、善良、同情、互助和谦让的秉性。
在融入国际环境过程中,现在说中外融合,我们应该时刻胸怀理想信念,心存国家意识和民族责任。
今天的人才一定有这样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在我们基础教育的学校教育里面,怎么把它培养出来、落实下去?立德树人对于所有中小学学校的要求是所有的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体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这是我们课改的方向,也是我们学校办学的根本。
1.立德树人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所有的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体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和功能,这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学校办学的根本。
学校需要调动与整合全部的课程及各类相关资源,使其共同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理智信念、科学民主、规范有序、创新探索当代文化以及跨文化沟通等核心素养。
很多学校对课程育人功能的理解和实施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不凸显、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还有偏差、课程设计与资源整合不够等,这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探索。
立德树人必须通过学科落实,学科落实绝不是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上贴出“德育”的标签,而是要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学科对健康完整的人的理解、要求、尊重和贡献。
德育评价“四结合”
德育评价“四结合”作者:黄虎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年第07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可见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
学校是基础教育的基地,对抓好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我校近几年来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研究,根据学校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征,校本研究课题,德育评价上做到了“四结合”,现就我们这方面的实际浅谈一下认识。
一、德育评价与抓日常规范相结合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败”。
中学生是处在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中,抓好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具有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必要保证。
因此,在进行一日常规的教育中,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评价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基地,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家里的表现有关联。
为了掌握学生两处的表现,须建立家校联络方式,设置《家校联系册》是较好的方式之一。
可以将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和学习等情况予以登记。
我们的《家校联系册》要求将学生的孝行表现作为重点内容记载。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家的孝行表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征,各年级还有相对的侧重面。
通过每月的家长会告知家长家校教育安排,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在“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给予评价和打分,以便更好地起到督促作用。
每月的评比中我们不仅参考学校的表现记录,还要结合在家的表现记录。
不少家长都表示自从采用这种方式后孩子在家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比以前更知道孝敬长辈了,表现真的进步了不少。
三、德育评价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德育评价的开展中,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也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式。
各学科德育融合具体方案
各学科德育融合具体方案第一篇:各学科德育融合具体方案各学科与德育有机结合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德育建设融入到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针对这一要求,我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加强各类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树立“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践体验”,注重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增强社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坚持“潜移默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德育内涵,体现育人功能;“全员育人”,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措施及要求(一)、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1、教师备课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行。
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
4、德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基本内容的教育。
5、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社会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优化研究
“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优化研究作者:谢云娥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1年第09期德育工作是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其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
德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如何促使受教育者将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自觉、有效转化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修养。
因此,如何切实提升小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德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聚胜小学为例,探讨“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的优化,即构建“行走的德育教学模式”,以知导行,行中悟知,具体包括:开发“知行合一”课程,以课程培育素养;开展“知行合一”活动,以活动铸就成长;营造“知行合一”文化,以文化浸润品质。
一、“知行合一”与小学德育教学“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之一。
王阳明是知行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传习录》中写道:“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
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这强调的是体悟与践行,而非停留在口耳之间的认识。
王阳明认为意念生成必须与“良知”或“良能”统一,进而实现“知行本体合一”。
“知”,不是指对知识的认知,而是辨别是非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也不是指向普遍意义的实践,而是人的心理行为和道德行動。
因此,从道德实践的角度看,道德本义、意识活动与认知的三者合一是道德生成、自觉与行动的前提和基础。
“知行并进”,是“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人的行为离不开“知”的引导,以“知”为开端;而“知”最终还是以“行”为结果,靠“行”来验证。
从“行”到“知”,从“知”到“行”,“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融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指向“知行并进”,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还认为,“教学做”应该合一,“做”是三者的核心体现。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的准则,在社会与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小学德育学科融合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学科融合实施方案一、实施方案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德育教育愈发受到重视。
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小学德育学科建设,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我校决定开展德育学科融合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目标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2.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 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三、具体措施1.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1)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2)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2.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1)组织德育学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开展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
3.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
4. 深化课程评价改革(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2)将德育学科融合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激发教师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1. 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德育现状,明确融合教育目标。
2. 制定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德育学科融合实施方案。
3. 组织实施:加强教师培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4. 监测评估:定期对实施方案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措施。
5. 成果总结:总结德育学科融合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典型经验。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德育学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
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德育学科融合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德育学科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预期效果1. 学生德育素养全面提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浅议:实践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浅议:实践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摘要】作为一条德育施教原则——知与行统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予以重申并再次强调,由此可见,其在德育施教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追溯教育发展的历史,这虽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联系现行德育施教的工作实际,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总认为,有必要重谈,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并付诸于实践,以求实现德育施教中的最佳效果。
“知行统一”作为一条德育施教原则——知与行统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予以重申并再次强调,由此可见,其在德育施教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追溯教育发展的历史,这虽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联系现行德育施教的工作实际,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总认为,有必要重谈,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并付诸于实践,以求实现德育施教中的最佳效果。
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在《若干意见》中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觉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把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还不就是通过施加教育影响,引领学生由“知”到“行”去认识和理解怎样做人的道理。
回顾近几年的情况,思想品德教育在遵循知行统一原则方面,可以说,在社会转型变化了的大背景和学校自身运力的综合作用下,有了新的起色。
虽然在层面上还未形成强大阵容,但欣喜可见的是,不少中、小学在平日教育中,强化实践环节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他们既注重课堂教育,又极为重视实践教育,平日或节假日,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类兴趣活动,以及城乡学校或学生之间开展的“手拉手”、“心连心,友好联谊”等项活动,无不是遵循和实践这一原则的有力体现。
国家教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
国家教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教政[1994]3号
【发布部门】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
【发布日期】1994.09.19
【实施日期】1994.09.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教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政[1994]3号1994年9月19日)
9月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公开发表。
《意见》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
《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就学习贯彻《意见》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精心组织,深入学习《意见》
《意见》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的精。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李军政;綦建春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
【年(卷),期】2021()16
【摘要】将先进的理论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秉持课程思政的理念,从思政课、一般学科、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展开应用“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课程育人行动。
实证了“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进课程、进课堂的可行和有效,演绎了让先进理论逐层落地、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的科研范式。
推出的各学科课例和各层面经验,为后续区域规模化实践树立了标杆。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李军政;綦建春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德能结合、知行合一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体系探索
2.线上德育,线下实践,知行合一"互联网+德育"教育新模式探索
3.践行“德融数理”,追求“知行合一”
4.推行“德融数理”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5.“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德融数理”德育新模式的校本化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深化“理实相融、
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改革的意见
我校思政课改革经过两年的持续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
这一模式,实质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教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强调理论教学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重心在“融”和“合”上,着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政课改革呈现出四大亮点:确立了“树信仰,学做人”的教学目标,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按照“既有趣,又有益”的基本要求,探索了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人生必修课的有效途经;建立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一岗双职”的队伍建设机制,紧密融合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与教学内容;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大力拓展了德育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推动“理实相融、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改革的深入发展,特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辅导员队伍两年内全部过渡到“一岗双职”(即同时承担基础课、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基础课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的高度融合。
加强辅导员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测评,力争两年内每个辅导员的每个基础课教学单元都能考核过关。
采取措施帮助辅导员取得就业指导资格证书,派遣学工队伍相关人员、副书记和优秀辅导员赴境外培训。
.每位辅导员每届带名左右学生,三届连带。
辅导员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对固定,以利于辅导员熟悉专业特点。
要求辅导员积极参与所带班级的专业实习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做好企业文化和好职员模块的调研。
.实行学生工作队伍(包括学工处、思政部、团委领导及二级学院副书记)与新任基础课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要求随堂听课,按二级督导听课方式管理和计酬。
.继续优化概论课和基础课的课程设计,逐步推进就业指导课和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改革。
概论课每周一次集中进行课程改革研讨。
基础课和就业指导课每两周大集中一次、小集中一次,其中大集中研讨活动由思政部召集并进行考勤,小集中研讨活动由各二级学院副书记召集并考勤。
.鼓励学工队伍和行政人员按学校规定课时数上思政课,并兼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量计算办法按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进一步拓宽德育途径,整合德育资源
.继续推进“校园十星”进课堂、进教材工作。
每年开展“校园十星”评选工作,在“五四”青年节前开展表彰活动,并通过建立专门网站、中庭显示屏滚动播放等形式加强“校园十星”的宣传力度。
要进一步拓宽“校园十星”候选人推选渠道,增加学生社团候选人分量。
鼓励二级学院开展院级之星评选活动。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工作。
重点做好各类奖助学金受助者、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的建档工作,将诚信档案建立和记录情况与受资助、选拔学生干部和入党评优挂钩,鼓励其它同学积极参与,逐步覆盖全体学生。
.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对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学生申请、工作考核和薪酬发放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规范化水平。
勤工助学岗位重点向二级学院和图书馆倾斜。
所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均须面向经学校认定的贫困学生。
由学工处牵头建立校内勤工助学候选学生库,候选人由各二级学院按比例推荐。
同时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要求所有受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