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寒暄语的跨文化交际

合集下载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篇一: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问候语是日常礼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问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问候语的跨文化交际作了尝试性研究,即用关联理论去解释中西方问候语的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问候语;关联理论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 village)这个概念,用于表达世界在逐渐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拉近这样的观点。

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之间的人们彼此就像是邻居一样的交往着。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潜在诱因。

本文首先会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会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去对在中西方问候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进行处理。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原因问候是最短暂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够映射出参与者的自我感知和他们感受相互关系的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71提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

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 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国学者胡文仲认为问候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

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从跨文化视角浅析日语寒暄语

从跨文化视角浅析日语寒暄语

从跨文化视角浅析日语寒暄语梅凌(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0)中图分类号:H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9-021绪论“寒暄”在日语和日本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虽然很多国家的文化习惯中都有寒暄的概念,但是具体的理解各不相同。

《大辞林》中对于“寒暄”给出了如下定义:人与人相见、分离时的动作和语言,主要用于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以及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等。

可见在日本文化中寒暄包含了语言本身和相应的动作两点。

另外与英语中的“How are you?”、中文中的“最近过得怎么样?”等给出开放式问题、回答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模式不同,日语中的寒暄大多为固定模式的问答。

如:A:“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B:“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

”或者A:“いってきます。

”B:“いっていらっしゃい。

”因此在包含动作范畴和固定模式这两点上日语的寒暄具有了与别国文化习惯不同的特点。

日语学习者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寒暄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对于教科书中没有提及的场景下的寒暄不认真思考、求证的话,就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本文将重点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析若干场景中寒暄语的理解和运用。

2见面的寒暄2.1一天中第一次见到对方的寒暄日语学习者们也许首先要问那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因为按照教科书中的标准日本语,早上(上午)要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而这介于两个时间段之间则应该说“こんにちは”。

但是如果碰到很难界定上午还是中午的时间点怎么办呢?仔细观察日本人的日常表达则会发现,他们更倾向于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例如,餐饮、临售等行业,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即使下午、甚至夜晚才开始上班,见到同事也有人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由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基本以兼职学生为主体,所以这个语言现象在学校里也非常普遍。

那是因为“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由“おはよう”加上尊敬语表现构成。

从中日日常寒暄看两国文化

从中日日常寒暄看两国文化

1、前言日常寒暄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分析两国的日常寒暄以便了解两国的文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语言和文化2.1语言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3语言和文化的关系3、寒暄语3.1寒暄语的定义和特征3.2日常寒暄的动机和作用3.3中国寒暄语的特征3.3.1寒暄方式不固定,自由发挥,强调随机应变。

3.3.1到吃饭时间时常说「吃过了吗?」3.3.2在路上碰到时常说「去哪啊?」3.3.3回家途中常说「下班了。

」3.4日本寒暄语的特征3.4.1日常寒暄中高度的“规范性”与“定型化”特征。

3.4.1吃饭前说「いただきます」3.4.2白天见面时说「こんにちは」3.4.3回家后用「ただいま」和家人打招呼。

4、从中日日常寒暄来看两国的文化4.1中日日常寒暄的相同点4.1.1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同属于汉字文化圈。

4.1.1.1很久没见时「好久不见!」和「久しぶりですね。

」的感叹。

4.1.1.2看见对方时「今天打扮得真漂亮啊!」和「きれいですね。

」的赞美4.1.2外来文化制约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4.1.2.1在见面或离开的时候常说Hi(Hello)或者バイバイ(Bye Bye)4.2中日日常寒暄的不同点4.2.1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心理4.2.1.1寒暄语的高频率使用是为了实施确认自己所属集体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4.2.2日本的“内外”、“上下”、“亲疏”、“恩惠被恩惠”意识4.2.2.1「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就是商业和服务业中特有的寒暄语,「おじぎ」(鞠躬)也要使用最恭敬的60度。

等……4.2.3谈论季节天气的地理原因.4.2.3.1「いい天気ですね」とか、「よく降りますね」等。

4.2.4单一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思考方式4.2.4.1寒暄的规范性,使用特定的寒暄形式。

4.2.5非常注重对方的感受4.2.5.1语言的不确定性。

如「どうも」有很多种意思,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解释,被称作“万能语”。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随着日本文化的影响日益扩散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日语,并且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日语学习的一部分,了解日本的寒暄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寒暄语是日本社交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换言之,寒暄语不仅仅是日本语言中的一种语法结构,它还体现了日本社交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

一、日本寒暄语的特点日本人重视谦逊,尊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在日本社交场合中,使用恰当的寒暄语被视为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日语中的寒暄语分为“敬语”和“丁寧语”,其中敬语包括“尊敬语”和“謙譲語”,而丁寧语则是在普通语言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表现尊重的成分。

在日本文化中,使用敬语是一种尊重长辈、上司或神明的方式。

直接使用名字是不礼貌的,一般要加上尊称,并使用尊敬语。

比如,对长者或上级使用敬语的称谓“お爺さん/おじいさん/お婆さん/おばあさん”和“さん”。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尊重的措施,如弯腰、鞠躬和使用敬称等。

二、寒暄语与日本社交文化日本社交文化较为复杂,包括了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慷慨和好客等方面。

使用寒暄语可以表现这些方面。

在日本的社交处境中,人们往往会使用寒暄语来展示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而在这些特定的场合中,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寒暄语,便会引起人们的不安和不满。

因此,使用寒暄语表现出的尊重和关注,能够帮助人们在日本的社交场合中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在日本,使用寒暄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能够揭示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寒暄语,在社交场合中就能够得到更多认可和关注。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寒暄语,可能会被视为无礼或不尊重他人。

因此,学习寒暄语不仅仅是学习日语的一方面,还是了解和融入日本社交文化的关键。

三、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日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一种基本的美德。

在日本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信任和友谊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作者:张娅萍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

接触一种语言往往最先接触的就是语言中的寒暄语。

日语寒暄语的发达程度和复杂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与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所以要想运用好寒暄语就要深入到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层面。

【关键词】寒暄语语言文化中日课题项目:外研社资助横向课题: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障碍的分析研究——以寒暄语为例。

寒暄语是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起润滑剂的作用。

寒暄在日语中写作「挨拶」,来源于古代汉语。

文章通过分析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寒暄语来探讨中日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见面时的寒暄语日本人在见面寒暄时,根据和对方的熟悉与否或熟悉程度而使用不同的寒暄语。

对熟人使用「内向きの話」(内向语言),对生人使用「外向きの話」(外向语言)。

日本人的内外区别意识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很明显,会把“内”和“外”加以严格区别。

说话时要分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

日本人所说的“内”指的是家庭成员、单位同事、国家内部等,属于同一领域的人。

“外”指的是家庭以外,单位以外,国家以外,不在同一领域的人。

1.与陌生人见面时常用的寒暄语日本人与陌生人见面时先是自报家门。

比如:「はじめまして、長岛と申します。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初次见面,我叫长岛,请多关照。

)而中国人和陌生人见面常常会主动问对方“您贵姓”,而不是先自我介绍。

这是由于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的名字并不重要,而先询问对方的姓名是一种更为谦虚的表达方式。

但日本人却认为如果先问对方姓名是不礼貌的,会给人添麻烦,如果先自报家门,方便对方称呼自己,也可以让对方先在心理上接受自己。

先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被称为「相手に思いやり」。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

[作者简介]闫文静(1978.11-),女,汉族,江苏宿迁人,硕士,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

因为东西方之间历史背景、自然地理和社会风俗之间存在差异,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礼貌用语作为一种社会用语,是人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等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流过程当中往往因为语言的使用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导致两者关系的恶化,进而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而,我们需要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寒暄用语进行把握,以从容地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用语,为跨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寒暄用语的出现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环境,被民族认可的寒暄原则实际上是这个民族所承载文化的折射。

因此,处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之下的各民族礼貌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在民族交流之间最为明显。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语言完成,我们可以说寒暄语不仅仅制约着人们行为,更影响人们的交流。

一、寒暄用语的简介1.寒暄概念产生的背景寒暄概念最早是由外国学者Malinowski 第一次提出。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他发现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只是为了可以和别人、社会建立某种联系。

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篇论文,首次将这一类的交流认定为Phatic communion ,这个专业术语的出现也受到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赞成。

而在国内我们一般把这个词语认为是寒暄或者应酬的意思。

学者朱先生提出界定和判定寒暄,应该从目的论的角度判断,即是否应该归为寒暄,主要还是看是否建立在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基础上。

2.寒暄语言的特点现代很多学者都把寒暄归于交际范畴,而对寒暄特点的总结是来自于马林诺夫斯基对特布兰蒂岛上生活着的人们的活动总结。

因为寒暄大部分都是在应酬时和对方说出的语言,也是为了与他人应酬的一种交流方式,其经常是出现在两者甚至更多人的对话中。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寒暄语的本质就是交际。

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摘要:寒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具有建立或者维护交际双方和谐恰当的人际关系的人际功能。

本文将以phatic communion为例分析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言语交际是如何顺利实现的。

关键词:言语交际;寒暄;关联理论;明示推理;关联性1. 引言言语交际是指语言的具体运用过程,具有传达信息、沟通思想、沟通感情、满足心理需要的功能,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不能准确使用语言,那么就很难实现成功的语言交际。

phatic communion是言语交际的众多类型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人际功能。

在国内,phatic communion常被译成“寒暄”、“寒暄语”、“寒暄交谈”、“应酬语”,或者“衬语”,本文取用“寒暄”这一译法,并将运用d. sperber和d.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尝试分析这一类型的言语交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成功实现其人际功能的。

2. “寒暄”的定义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中在讨论“语言环境”时,将口头语分为三种,其中第三种语言则是那些在“自由的、无目的社会交谈中”所使用的语言,其意义来自于社会交往的气氛而非语言环境,只是谈话者之间的私人交流。

日常生活中的一句客气话所起的作用与其本身词汇意义几乎不相干。

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种话语称为“衬语(phatic communion)”。

其他很多学者对寒暄也进行了描述或下过定义,戴维·克里斯特尔认为用语言营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会接触而不是交流信息或思想(例如谈论天气或询问健康)。

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会话互动,往往提供最少量的信息,却最大程度地推动双方的交谈;是一种常规的、缺乏语义信息的话语模式或话语类型。

胡壮麟(2001:14)指出语言的社会活动,人们用之来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传递任何事实内容。

探讨跨文化交际口译的关联理论运用

探讨跨文化交际口译的关联理论运用

探讨跨文化交际口译的关联理论运用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

换而言之,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进行的交流。

由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差异性的制约,往往因文化缺省导致输出信息的错误解读,口译人员难以准确完整传达说话者的意图。

1 关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口译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过程,口译活动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

通过口译活动,发言人的原语(SL)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语(TL),双语反复转换,追求最大语境以达成完美交流的目的。

1.1 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赵彦春(1999)《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引发了国内学者对翻译与关联理论的探讨[4],也引起了口译界探讨关联理论在口译实践的认知视角。

赵彦春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推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从上面公式可见,“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小,交际者获得的语境效果增大,关联性就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大,语境效果差,关联性就弱[5]。

由此延伸,关联理论公式涵盖了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

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构成交际。

1.2 关联理论的意图观Sperber&Wilson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

[6]刘军平认为:“意图包括隐含的和明说的”[7]。

可见,关联理论区分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所传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指交际者传达的对受众所做的设想,可以理解为交际者的字面意义,往往是明说的;而交际意图间让信息意图互显于交际者和其受众者的意图,即信息意图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推理意义,多为隐含的[8]。

_寒暄语_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_寒暄语_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园环境的不满。 “男儿泪, % # 0 设问。如: 不轻弹, 今为啥, 湿衣 无疑而问, 引起注意, 加深印象。 衫> ” “天涯何处无芳草, % 3 0 借代。 何苦要到 L 大找, 今年收成又不好。 ” L 大本来草就少, “从后面看, % 2 0 映衬。 想犯罪, 从侧面看, 想后 退。 ” 把女生的外貌从不同角度欣赏的截然不同的 评价两相对比映照, 夸大女孩容貌的丑陋。 “人生自古 +,< -.(), % 1K 0 异语格。如: 何必苦 所谓异语格就是在汉语句子中夹杂外语 苦 /59:)。 ” 的手法。如今在人们外语水平普遍提高和英语热的 情形下,人们喜欢在句子中夹杂外语词语或句子。 这在学生中大有市场,打油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 点。异语格使句子呈现一种别致的格调。
% 作者单位: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0
! "# !
参考文献: 《中国名人打油诗三百首趣谈 》H I J C 北京: 中国文联 出版社, =KK= 年 1= 月。
% 作者单位: 彭学修, 暨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 生; 曾毅平,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 0
” “很好的颜色, ” 色挺好看的。 美国朋友说 我喜欢。 第 二天, 她的中国朋友专程去买了这条围巾送给她。 我 “ ” 在英美文化中 A 86B’ 65C 是一种夸 喜欢 % A 86B’ 65C 0 。 “D’;) E,,:@ A 奖、 一种恭维、 一种附和, 美国人常把 “A 86B’ 65 F’;) -9G+C ” , 挂在嘴边儿上, 也许她 86B’ 65” 是真的喜欢这条围巾, 也许她就是这么顺嘴一说。 但 “ 我喜欢 ” 是在汉文化中 , 是真的喜欢, 如果只是夸 “挺好的 ” “挺不错的 ” 奖、 附和的话, 可以说 或 。 由于中美双方历史、 文化、 风俗的不同, 在跨文 化的交际中, 各自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对方而 产生了认知差异、 理解差异, 导致了语用失误。 为避 免这种失误, 就要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 注重语用和 修辞的学习。

中日寒暄语

中日寒暄语

中日寒暄语的比较[摘要]寒暄语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只不过其具体的内容与方法依民族或社会的不同而不同。

就像日本人与中国人,两者虽同处亚洲圈,但两国的寒暄语却存在显著的不同,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时间与空间的视点入手,对中日两语的寒暄语进行比较,以期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寒暄语时间空间英籍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斯基最早提出“寒暄语”的概念,即不以信息交换为目的,仅仅是为了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语言形式。

寒暄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便于沟通感情,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

其内容并无定式,往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民族、文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寒暄语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寒暄语还可以反应各国、各地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

如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日本人打招呼,尽管说的也是日语,但对方可能会觉得奇怪、可笑、不知所以然。

关于寒暄语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多是从社会关系、跨文化交际、翻译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对其研究还不够系统化,而且关于寒暄语的界定和类型等问题也持有不同观点,这都给寒暄语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而关于中日寒暄语的比较研究,则往往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例如奥津·沼田(1985)列举了30句日语的寒暄语,并将朝、中、英三语与之相对应的寒暄语进行横向比较,从文化的角度总结了各语言寒暄语的倾向。

本文以寒暄语的语言学功用为中心进行说明,特别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为中心,探讨中日寒暄语的不同之处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一、中日寒暄语的时间差本文所说的时间与空间与我们平时说的时间与空间稍有差异。

寒暄语在“时间”上的分类为“时间的境界线”与“时间的长短”1。

下面作以简单的说明。

“时间的境界线”是指时间的起始点与终结点。

例如「おはよう」、「こんにちは」和「こんばんは」究竟从几点到几点用「おはよう」?又从几点到几点用「こんばんは」呢?这要依人、依状况而定。

“时间的长短”是指时间流逝的长短。

关联理论角度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的解析

关联理论角度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的解析

关联理论角度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的解析作者:陶洪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6期摘要: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 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山发, 来解释人们交际中的规律。

它为跨文化交际中话语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有助于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与交际失败现象。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关联性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93-01一、关联理论概述法国的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于1986年合作出版了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理论由此诞生。

它对古典格赖斯理论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原则支配着人们交际的实质——明示推理认知过程,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的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此外,关联理论还认为话语的关联性使用度衡量的可能是最为相关也可能是关联性较小。

它是受认知语境效果和推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两方面因素制约的。

关联原则由交际原则和认知原则组成 ,它强调的是交际者和交际对象在社会和情感两方面心理上认知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获取最佳关联 ,按照关联理论框架 ,关联才是交际中最根本的因素 ,因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 ,这种关联能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论 ,从而才对话语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

由交际双方彼此互明的认知环境而导致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案例不计其数,并且也由于这种交际类似于Sperber &Wilson 以及很多中国学者( 何自然,何兆熊,熊学亮,徐盛桓等) 都作了大量探讨的同一背景(互明的认知环境) 之下的语言交际行为,这里仅举两个最简单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的交际与认知原则,认知环境假设、推理及认知环境的互明等理论,分析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会话含义的理解问题,并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现象。

从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分析中日交际文化差异

从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分析中日交际文化差异

从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分析中日交际文化差异作者:王畅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摘要:语言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

寒暄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的基础,也是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语言。

本文从中日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两方面,运用多角度分析中日两国间的交际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因两国交际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国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产生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文化休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认为既然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尊重文化差异,共同促进两国的交流发展。

关键词:寒暄语;交际用语;文化差异一、寒暄语与交际文化寒暄语与交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际文化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文化,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交际,在语言交际中,寒暄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运用寒暄语实现某些社会交往功能。

寒暄语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换某种思想,而是为了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谈话的内容并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谈话双方可以建立一种舒适的谈话氛围,可以掩饰沉默所带来的尴尬,为接下来的交际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交流。

二、中国的寒暄语及种类(一)典型问候型寒暄语刚刚会面时的寒暄语中,中国人一般会向对方说“你好”,“您好”或者“职称+寒暄语”的形式,例如“老师好!”、“经理好!”之类的寒暄语,来作为对话的开端。

这种打招呼方式简洁明了,通用性强,特别适用于如今的快节奏生活。

(二)询问式寒暄语询问式寒暄语中,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性,例如见了面会问“吃了没?”这是由于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中,信奉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准则生活,可是,在几百年前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等原因,粮食的收成好坏以及温饱问题是当时人民生存的首要问题,所以,中国人常常把“吃”放在嘴边,虽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水平提高,“吃”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儿,但是作为问候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教学研究

目录一、绪论:课题的选题缘由、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二、汉英寒暄语的语用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2)(一)汉英寒暄语的相同点 (3)(二)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5)1.问候寒暄语中的差异 (5)2.询问式寒暄语中的汉英差异 (6)3.漫谈寒暄语中的汉英差异 (8)4.告别寒暄语中的汉英差异 (9)(三)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的文化内涵 (9)1.生产方式的不同影响民族的思维模式 (9)2.民族思维模式对民族价值观念的决定性作用 (10)3.民族语言中寒暄语背后隐藏的民族价值观 (10)三、汉英寒暄语的教学研究 (14)(一)理论基础 (14)1.跨文化交际学 (14)2.语言学基础 (14)3.教育学和心理学 (15)(二)教学原则 (15)1.平等原则 (15)2.实用性原则 (16)3.循序渐进的原则 (16)(三)教学目的 (16)1.基本目的 (16)2.深层次目的 (16)(四)教学方法 (17)1.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汉英文化交际意识 (17)2.用好汉语文化氛围,促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 (18)3.布置课后作业 (19)(五)教案设计:以汉英常用的寒暄语为例 (19)四、结语: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及难点 (25)参考文献 (27)致谢 (28)4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教学研究一、绪论:课题的选题缘由、主要内容和创新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且深入。

语言这一中介起着最基本的交际作用。

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生活地域,有着极大差别的生活环境,因此,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族地域文化。

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当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环境的人进行交流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由于不同的文化规约,极容易产生不理解甚至是误会,比如我们在看英美等国家的电影时,对剧中引起他们捧腹大笑的场景或话语可能丝毫察觉不到其中的笑点;同理,我们习以为常的笑料在另外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看来也许是索然无味的。

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语相关问题研究

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语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寒暄语相关问题研究寒暄语作为一种功能性极强的交际性语言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不同民族的寒暄语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形式,寒暄语的语用功能也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伴随式转变。

汉语寒暄语受到汉语文化内涵和语用环境的影响,语言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非常鲜明,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扰。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符合汉语习惯的寒暄语使用方式是现阶段学界的主要探讨内容。

第一部分从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层面概述了现阶段汉语寒暄语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寒暄语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为后续研究作支撑。

第二部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定义了汉语寒暄语,在此基础上将汉语寒暄语概括为:招呼型、问候型、恭维型、迎送型、调侃型、客套型、复合型七个类别,并对每一类寒暄语进行了简要概述。

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综合课教材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综合课教材为研究对象,详细统计了两套教材中不同类别汉语寒暄语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际场景和交际主客体关系的设定情况。

第四部分在教材分布统计的基础上参照前人的调查研究和问卷分析结果,综合归纳出两套教材在汉语寒暄语编写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汉语寒暄语类别分布不均衡;汉语寒暄语难易程度缺乏递进性;汉语寒暄语文化因素体现不足;交际场景关系脱离社会生活。

第五部分在三、四两部分的基础上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教材编写应注重:寒暄语编写应类别均衡且具有开放性;场景关系设定应灵活多样;重视体现寒暄语文化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平衡不同类别的寒暄语教学;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灵活设置情景进行操练。

关键词:汉语寒暄语, 对外汉语教学, 教材编写, 分布研究AbstractThe Related Research on Phatic Communion inComprehensive Chinese Course TextbookAs a highly functional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hinese Phatic is widely spoken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Different ethnic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 and forms of use due to their languag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ustom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Chinese Phatic can also produce corresponding accompanying chang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Chinese Phatic are affected by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pragmatic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features of language are very clear. This has caused some problem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cannot master and use the chilling language well, he cannot 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at is out of communication is rigid and closed. How to help learners master the correct use of Chinese Phatic is the main content of academic discussion at the present stage.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Pha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earch. The combing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hatic supports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is article.The second part redefines the Chinese Phatic 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is, it summarizes the Chinese Phatic: Greetings, Greetings, Compliments, Greetings, Songs, Kets, and Compounds are seven categories, and a brief overview of each of them is given.Detailed statistic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Phatic in the two sets of textbooks and the setting of communication scenes and communication relations.In the fourth part,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results, w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ilation of two sets of textbooks in Chinese Phatic dial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hatic is not balanced; the difficulty of Chinese Phatic is not progressive;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Chinese Phatic are inadequate.On the basis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and teacher teaching.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focus on: Chinese Phatic is written in a balanced and open category and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Phatic.Key words:Chinese Phatic,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Compilation, Distribution Study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方法 (2)第二章 研究综述 (4)2.1汉语寒暄语的本体研究 (4)2.1.1寒暄语概念研究 (4)2.1.2寒暄语定性研究 (4)2.1.3寒暄语类型研究 (5)2.2汉语寒暄语的教学研究 (6)2.2.1寒暄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6)2.2.2寒暄语的语用失误研究 (6)2.2.3寒暄语的教材编写研究 (7)第三章 寒暄语的性质和分类 (8)3.1汉语寒暄语的性质 (8)3.2寒暄语的分类 (9)3.2.1招呼型 (9)3.2.2问候型 (10)3.2.3恭维型 (11)3.2.4迎送型 (12)3.2.5调侃型 (12)3.2.6客套型 (13)3.2.7复合型 (13)第四章 寒暄语在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14)4.1寒暄语在《博雅汉语》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14)4.1.1《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15)4.1.2《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17)4.2寒暄语在《发展汉语》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20)4.2.1《发展汉语.初级综合课》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20)4.2.2《发展汉语.中级综合课》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22)4.3不同类别寒暄语在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24)4.4寒暄语在交际情境中的分布状况 (25)4.4.1场景分布 (26)4.4.2交际主体关系分布 (28)第五章 汉语教材中寒暄语存在问题分析 (30)5.1 汉语寒暄语类别分布不均衡 (30)5.2 汉语寒暄语难易程度缺乏递进性 (31)5.3寒暄语交际场景关系脱离社会生活 (31)5.4汉语寒暄语文化因素体现不足 (32)第六章 汉语寒暄语教学建议 (33)6.1教材编写建议 (33)6.1.1寒暄语安排应类别均衡 (33)6.1.2寒暄语安排应具有开放性 (33)6.1.3场景关系设定应灵活多样 (34)6.1.4重视体现寒暄语文化内涵 (34)6.2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35)6.2.1 平衡不同类别的寒暄语教学 (35)6.2.2 加强导入汉语的文化因素 (35)6.2.3 灵活设置场景关系进行操练 (36)结 语 (38)参考文献 (39)致 谢 (41)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缘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但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也是建立和保持人际关联与社会关联的纽带,语言是人与社会的连接,是人参与社会生活劳动、拓展人际交往的媒介。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导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语言。

而寒暄作为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场景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寒暄系统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在社交交际中的作用和演变。

一、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概述1.1 寒暄的定义和特点寒暄是指在社交交际中,双方通过简单的问候、打招呼等方式,以表达友好、亲近的心态。

寒暄具有以下特点:(1)礼貌性:寒暄是人们在交际中展示礼貌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表达了双方的关心和友好,也牵扯到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

(2)固定性:虽然寒暄的内容可以因人、因地、因时间而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场景中,寒暄的方式和表达往往比较固定。

(3)频繁性:寒暄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人们在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工作环境中都会频繁进行寒暄。

1.2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构成要素现代汉语寒暄系统主要由问候语、打招呼语、祝福语等构成。

其中,问候语是寒暄中最常见的形式,包括了“你好”、“早上好”、“晚上好”、“好久不见”等常见用语。

打招呼语则是指在特定场合中所用的寒暄方式,如学校中的“老师好”、“同学们好”等。

而祝福语则是寒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表达对对方的祝福、好意等。

二、现代汉语寒暄系统在社交交际中的作用2.1 建立关系和增进友谊寒暄是人们增进关系、建立良好友谊的重要手段。

通过问候、打招呼等寒暄方式,人们可以有效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打开对话的方式。

在初始阶段的交际中,寒暄可以消除陌生感,为后续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社会地位的展示和彰显寒暄也是人们在社交交际中展示自己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寒暄方式和用语,往往可以体现自己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

通过寒暄的方式和内容,人们可以在交际中凸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2.3 增加交际流程的顺利进行寒暄还有助于交际流程的顺利进行。

从日语寒暄语的误用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从日语寒暄语的误用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从日语寒暄语的误用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寒暄语在日常交流中是一种必备的能力,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寒暄语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与日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除了语言本身以外,语言的使用也是各有不同,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多与日本人实际接触的机会,而日语使用机会也不多,尤其是语言环境的缺乏,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日语寒暄语的真正用法,误用的情况时常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理论知识外,语言运用也是需要进行强化的。

本文研究的就是以日语寒暄语的错误使用为切入点分析跨文化交际的一些要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标签:日语寒暄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一、前言在日语学习中,寒暄语是基础知识,是日本人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一些语言,这些寒暄语往往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是日本人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交流时的一些心理和情绪,也能从中看出很多日本文化的特征。

寒暄语往往是固定形式,在日语学习中,通常是被简化的,在学习中也未受到重视,这就导致看似简单的寒暄语,在真正使用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么,就需要对寒暄语的误用方面加强研究。

二、中文母语学生的日语寒暄语误用分析(一)对字典的依赖很多时候,学习日语的学生,对字典的依赖性是非常严重的[1]。

导致很多时候过于信赖字典,但是,字典中能够查到的只有一部分词汇,学生对日语的使用还是采用中文用语习惯,这就导致寒暄语也会出现误用。

例如,“さようなら”可以在字典中查到是“再见”的意思,往往学生会从中文的角度分析,只要在中文交流中使用“再见”的时候都会使用“さようなら”进行交流。

实际上,在日语交流中,“再见”的使用是分为不同场合的,与长辈告别时需要使用“失礼します”,这些情况在字典中往往是查不到的,所以即便是使用字典,也应该考虑具体的语境。

(二)对教科书的依赖通常,在教材中介绍的日语都是非常正统的语言运用[2]。

即便教材会经过不断修正,但实际上很多地方依旧是不全面的,所以,学生若是过于依赖教材,那么寒暄语使用也会出现错误。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引言:寒暄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寒暄与他人建立起友好、亲近的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现代汉语寒暄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研究,以期对人们的日常交际有所启示。

一、寒暄的定义与功能寒暄,是指在谈话前、交往初期与他人进行礼貌、友好的交际活动。

它是跨越陌生与熟悉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寒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寒暄不仅可以体现人们之间的亲近与友善,还可以表达社会身份与地位。

因此,寒暄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二、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构成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包括语言、姿态、表情等。

首先,语言是寒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通过问候、称呼等方式进行寒暄。

例如,问候语“你好!”、“早上好!”、“晚上好!”都是常见的寒暄用语。

其次,姿态与表情也是寒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寒暄时会注意自己的姿态与表情,比如微笑、握手等。

三、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特点现代汉语寒暄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多样性。

现代汉语中的寒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可以根据身份、场合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寒暄方式。

其次,趋向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与简便,因此寒暄方式也相对简化。

再次,与数字化有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手机、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交流,因此寒暄方式也逐渐向数字化转变。

四、寒暄语言与文化寒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语言紧密相连。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寒暄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

例如,中国人在寒暄时更注重亲密关系的营造,而西方国家寒暄则更注重礼貌与姿态。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寒暄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五、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的发展与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汉语寒暄系统不断发展与演变。

首先,人们对于寒暄方式的选择越来越自由多样,因此寒暄方式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thesis.Without her generous
have come out.
help and ceaseless
never
My heartfelt thanks
go
to all the professors who have kindly helped
me with the
studies ofmy post graduate courses:Professor Li Li,Professor Chen Zhi’an,Professor Liu Jiarong,Professor
在的语篇系统中协商的结果,每一个群体成员可能同时属于众多不同的语篇系统。
语篇分析法避免了以定势为基础的研究所固有的弊端,但其并没有提及对跨文化交 际的认知过程的解释,因此仍欠说服力。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跨文化寒喧交际的
M.A.Thesis
A RelevanCe-theoreticaI Account of Phatic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齐:i再!丑i鼎i牡硐嚣薹青H谴,l制制目;!≤订.:ii;ijat.}芒髦重F掣i韵i耋蔓苫善静什f靼m截w谆醛睦j鳝i蛭|自铽宇“动;!glKj
型型虱|磬l重。写訇行玎。^莩二l中西‘:冀”娶薹霸主l§l!筠籍驻曼参;j耋再::}芏i_妻言蛙jn}R轴心x鬟l|^R!‘笛÷上"{;i。撞塑塑鞲}弓6H};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吕k酪
签字目期:jP口占年审月,7日
phatic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alld the expla【latory power of releVance
th∞r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cross—cultural phatic communication,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helpful in
口保密期限至

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昌记旃
签字日期:y%年日,月咿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签字日期:
纠—付 导师签名:铴丹 切多年印月矽日
导师签名:
F q
’’
电话:! 邮编: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 most,I own special gratitude to my respected supervisor,Professor Xiaodan,who is
^l赫曩薯训箨箨i√i搴重量弹管童蟊耳“;#≯xll芦n
u哥囊霎i譬毡毡ii算g管量量{星主j l囊建砖豁f.iii
lllu亟H"¨!甚彗§}i i俪村
sLcce置蕾
n羔吾舌n毫自;誉曩薹曩蓥钳i寸律u州;“qJ目i隹§;11=I鲥药H}匡≠≠;|量港I{iu甚u psi矗铽螫堑Jh蔓劓p襄垂篓;譬I
Major:
Speci8lty: SupeIvisor: Author:
Lj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Profbssor Xiao Dall Lu
Wenjing
Abstract
Phatics
have
been betler
studied
scnse
long in
as
conVersational hiaCus is蠡lIed,
are
one
1ime.ne com删mication
Which phatics
or
uscd
is the
commullication has the
beMeen p∞ple
which is not intended to seek
中国・重庆 2006年4月
亟±堂僮迨窒
从关联理论看寒暄语的跨文化交际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肖丹副教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吕文静(s2003473)
内容摘要
自Malinowsh提出phalic的概念以来,应酬语得到了迸一步的研究。Phatics通 常译为寒暄语,应酬语等,指的是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是为了创造一 种气氛或社会接触的交流语。尽管其交流的信息量极微,但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 却起着粘着剂作用。随着世界各地人们交往的增加,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显得越来 越重要,其中也包括对跨文化寒暄交际的研究。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跨文化寒 喧交际作了尝试性研究,旨在证明关联理论对跨文化寒喧交际解释的合理性和关联 理论对跨文化寒喧交际的强大解释力,以期对促进跨文化寒暄交际有所帮助。 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历年来对寒暄语的研究,得出zegarac的寒暄语的关联理 论研究较有说服力,但此研究较少提及对跨文化寒喧交际的研究,因此不甚令入满 意。论文然后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状况进行了简短的回顾,尤其是对跨文化寒 暄交际的研究的回顾。历年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跨 文化交际的传统研究方法一定势研究法,其核心观点是跨文化交际中个体之间的差 异仅仅是他们所属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忽略了在面对面交际中个体的特性;第 二类是跨文化交际的语篇分析法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隆(sc01lon)。语篇分析 法所持有的观点与传统的定势研究的观点相去甚远,甚至是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跨文 化交际的研究观点,主张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情景中所承担的语篇身份是他在若干潜
helps
to estdblish
a衄oSphere,conVey
fceIings and oil me wheels of
co胁吼icatio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O r.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I'hatic 1angllage
exchange is
very
coI唧on
in
everyday intercoIlrse a11d
it signi丘es t11at
call
be used to build and maintain social rclationsllip.Phatic communication

colIsE基鹊g D¨c{《蛳lt嘶吾and T目aHs‰ton.A Pe事畦peijjve皱h;nkc{icni M8|¨rtaltsnl
l|p|_)”Fi磊;』xlr^?“薯!禹薹L【L【葬孔_;甚i
i£喜|≈塞l望莹型;量;;x珏蓦i{|;茔莛翠疆Il什=雾雾囊芒i謇恐i曼畦{p卜r!刊虾};1i!蜒 1j
著;o;墨{制“{{^链0越n l矗j,K叫8玎%!il萋Ii_垂i霎雾茂i_蚱雄j诤q lu吐1j!i重ii翼青“U婪量1 i骂i晕目n氆墓耄蔓:?翁罄|爿
¨王}前*.要珏i!£x计”镭终羽拍i鬟””擀虾qdh遂i。1I薅曼曼{譬i彰荠¥£{茕蛙i翁拜dpii;巧凸目{毒s斗r}’l≤二璺qi羁|;本l;l自|羹 差西dd羹11l—j蟊9i 8l¥I曼g{丢ilR!i}i篮疆割i基1l“i”L重量持鼍l”∈;蔓蕾癣季毳;;};呈≤童垂萋《‘‘”,jn”董毒垃l¥;;;¨薅蓟耋l;§

991612 单位代码
学 1Q635

S2Q∞423
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关联理论看寒暄语的跨文化交际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提交论文日期: 论文答辩曰期: 学位授予单位:
吕文静 肖丹副教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2006年4月10日
2006年6月 西南大学 日
since
IvIaIinowski
adVanced the
terTn
phatlc
communion.Here,the、vord‘‘phaபைடு நூலகம்ics”in
which what
are
the title of the present thesis means the words that
so
empty of meanin舀in me says matters
phatics
in
cross—culturaI communication from attesting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with the View to releVance theory in TeVealing the natuTe of
rational时of employing
or
conVey infbnnation but
social‰ction
contact
of establishing people more
maimaining social contact.Along witll the
the more world, the study
on
increasing
among
around and
cross。cultural the study
on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is
becoming
imponant,

including
phatic communic“on.The tk
present thesis 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