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精品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内涵,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特点;2、演示法:通过表演和演唱古代曲艺等文艺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3、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导入:通过唱诵《将进酒》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2、讲解:讲解《将进酒》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这首优美的诗歌;3、分析:通过分析《将进酒》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清平乐》1、导入:通过演唱《清平乐》的曲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曲艺的韵味;2、讲解:讲解《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艺作品;3、分析: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曲艺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练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西江月》1、导入:通过唱诵《西江月》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韵味;2、讲解:讲解《西江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3、分析:通过分析《西江月》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课程名称:诗词曲五首教学课程目标1.学习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诗词曲的欣赏能力,以及对文字艺术的鉴赏力;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背景知识:盛唐时期,诗人自由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欣赏和解读:诗词的韵律美,思绪的表达•扩展活动:要求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夜思》2. 《赋得古原草送别》•介绍作者:白居易•背景知识:唐代,边塞诗,表达离别的情感•欣赏和解读: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扩展活动:学生自己创作一篇类似的边塞诗3. 《春晓》•介绍作者:孟浩然•背景知识:唐代,描绘春天的景色和生活•欣赏和解读: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文字的形象描写•扩展活动: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写一首自己的《春晓》4.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背景知识:唐代,描绘壮美景色,表达对乡国的思念•欣赏和解读:诗词的结构,表达情感的方式•扩展活动: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地方为题材,写一首表达情感的诗5. 《浪淘沙令》•介绍作者:杨炯•背景知识:宋代,描写江南水乡的风景和生活•欣赏和解读:描写江南风情的特点,表达艺术的形式•扩展活动:让学生体验江南的风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步骤1.導入(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独特之处。
•引发学生对诗词曲的兴趣,例如通过唱一首古代诗词曲。
2.学习每首诗词曲(2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知识,介绍每首诗词曲的作者、时间背景等。
•让学生跟读诗词曲,感受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解读每首诗词曲,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欣赏和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欣赏老师朗读的诗词曲。
•分享个人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感受。
•和学生一起分析诗词曲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方式。
4.创作活动(20分钟)•提出扩展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相关的诗词曲。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彼此的创作。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
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真可谓“奇逸之笔”。
“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
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
《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五首诗词曲的教学设计,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晓文意,并进一步感受诗歌内蕴。
在具体的诗歌赏析过程中,以设问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讨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
此外,文中所选五首诗词曲各有特点,因此具体赏析过程亦有所不同,如《十五从军征》作为叙事诗,因此需要把握诗歌的叙事结构;《过零丁洋》是抒情诗,因此注重感受诗人的情感,符合诗歌文体的教学特点。
关键能力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句子?(1)描述画面。
描述诗句所写的画面的时候,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表明的观点或志向等。
(4)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疑难探究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如何发展唐诗对“雪”的描写?盛唐之前,风花雪月一直是诗歌的常见主题。
赏雪已是文人休闲的常见活动,以“对雪”“喜雪”“赏雪”为题作诗者大有人在,雪在他们笔下是一种美丽的景致,诗意盎然。
如李白在《秋浦清溪雪夜对酒》中,写下了“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的句子。
而岑参的这首诗作则写了边疆将士眼中的雪,体现了以苦寒为美的豪迈之情,从而为唐诗发展开辟了苦寒美的意境。
“角弓”“铁衣”的细节,写出了雄豪之感。
尽管诗人笔下也出现了“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样的“愁语”,可紧接着就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军中狂欢场景,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将士们自能找到战地的生活乐趣。
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反映了诗人抓取细节的功力之深,旗帜的特点就是飘扬,而此时却被冻住静止,天气之寒跃然纸上。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重点、难点)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重点)教学过程一、课文概览总结:主题丰富,类型多样。
二、明确教学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回顾文学常识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四、解诗题十五从军征: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
五、明诗意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描述诗歌内容。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作:当作。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就。
贻:同“贻”送给。
沾:渗入3、描述展示示例: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岁月蹉跎,战鼓远去,一位老兵踏上了归家的路。
历经十五载的沙场征战,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家园又是否依旧?《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体会老兵的心路历程。
二、朗读明确目标三、文学常识《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一部分为文人所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词曲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五首不同风格的诗词曲,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感受诗词曲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诗词曲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登鹳雀楼》、《静夜思》、《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念奴娇·昆山玉碎凤凰台》、《红楼梦·贾政心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为学生介绍诗词曲的定义和作用,并简要解释诗词曲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欣赏和解读(15分钟)学生集体阅读五首诗词曲。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五首诗词曲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其中一首作品出发,让学生分享他们理解的文化内涵。
3. 练习和分析(15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其中一首诗词曲,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首诗词曲的主题是什么?b. 这首诗词曲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c. 这首诗词曲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4. 创作和分享(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首与自己生活或情感有关的诗词曲,要求使用一个以上的修辞手法并表达明确的意境和情感。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诗词曲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课堂延伸活动1. 可以安排诗词曲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索更多的诗词曲,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资源1. 五首诗词曲的文本材料。
2. 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播放原版诗词曲的演唱或朗诵。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作品和课后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反思诗词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教学诗词曲,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词曲五首》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⑵学生自行朗读《赤壁》 《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潼
关怀古》,进行竞读。(涉及到的字音、 节奏等给予及时点拨, 竞读以鼓励、肯定为主)
、畅谈 、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在课前合作探究过程中搜
集到的资料(诗人生平;诗、词、曲的特点)
2、教师补充、小结
多媒体结合学生谈及内容出示相关资料:
刘禹锡(7 7 2〜8 4 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
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 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 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
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表达对天下所有离
人的美好祝愿。
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
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4、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音频播
放轻音乐),争取当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
二、品析 合作探究,赏析积累名句。多媒体显示: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
《诗词曲五首》授课教案
本次授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诗词曲五首》,我们将以具体的诗词曲作品为例来介绍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并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由来2.掌握《诗词曲五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曲五首》的内容、特点和韵律,表现方式以及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诗词曲的跨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民族等基本情况,为学生们创造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同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彩照人。
2.正文(1)《离骚》通过讲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古文化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讲解它的韵律和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度领略这篇文章的魅力。
(2)《诗经》对于《诗经》,我们重点讲解其特点——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通过寻找其中的典型作品,如《蒹葭》、《击鼓》,让学生们领略这些古老的诗歌蕴含的思想、美学价值及对于古人生活轨迹的记录。
(3)《长恨歌》介绍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及故事背景,解析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现,并可以穿插相关名人名言和艺术作品来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讲解《长恨歌》的戏曲化特征,使学生对古代文艺的多样化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4)《红楼梦》我们主要针对《红楼梦》的人物性格、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把握其文化内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清平乐》主要讲解《清平乐》的文艺特征和韵律,同时也要注重相应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轻松欢快的歌曲和音乐短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语感修养。
3.总结在进入总结环节之前,我们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歌曲来消遣一下学生。
通过讲解内容的总体概括和重点提示,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诗词曲的理解和领悟,鼓励他们多从生活、现实、社会和文化多角度剖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3.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掌握情况。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基础知识、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4.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诗词曲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鉴赏《诗词曲五首》。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a. 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学生需要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包括韵律、格式、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七、课堂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1.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文体特点、意境和情感、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c. 分析诗词曲的语言特色:诗词曲的语言特色比较丰富,学生可能难以一一掌握,需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诗词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传承,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诗词曲的审美价值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欣赏,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删除问题段落。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熟读诗歌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分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探究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探究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其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研究《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了解战争的苦难,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痕迹。
2.解释“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___。
”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这句诗暗示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内心感到孤独悲伤。
这一句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诗歌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是一首___,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前面重在___,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答案:作者___在写这首词时,身处北固山上,俯瞰江南,感叹自己离开祖国已经多年,心中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因此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课题23.诗词曲五首课时3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3.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4.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方法、准备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二次备课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5.齐读。
6.交流。
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25.《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情感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过程】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
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诗作中,刘禹锡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作者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巴山蜀水”本是一片荒僻的地方,二十三年被贬到这里,如同被弃一样,痛苦与孤独。
想到常常怀念亡友,重返京城好似隔世之人。
沉船侧畔有千艘船只竞相进发,病树前头有万棵树木萌春。
今天听您吟罢这首诗,举酒干杯振作了我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
1.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2.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写兴感之由。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4.《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5.《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1.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2.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颈联运用“双关”,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苏武牧羊、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闻一多等等5.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水调歌头》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东坡乐府》。
2.“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
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
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
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水调歌头》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4.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