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已完成)

合集下载

中医消渴是什么意思

中医消渴是什么意思

中医消渴是什么意思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

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

且分为上中下三消证。

上消者口干舌燥,渴而多饮,是心肺有热,当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消多食,是脾胃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下消中医谓饮多尿多,是为肾虚。

当用《金匮》肾气丸主之。

临床经验认为,始得之消渴,确有实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尚可用之。

病久之男性下消患者,肾气丸亦可用之。

然现代医学之治糖尿病之药颇多,中成药也用之普遍。

故临证之时,初患病未服药者,渴饮证状较明显者,辨证易,治之亦不难。

惟所诊之患者,多为久服西药,中成药以控制症状者多见,停药则发。

故渴饮证状不显,辨证难,用药亦难。

故治此证,当以护补津液为大法,津液充足,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消渴何来。

二、为何会患消渴症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发生的重要因素。

阴精亏损、燥热内生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理。

1、饮食不节,积热伤津: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2、情志失调,郁火伤阴: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五脏虚羸,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至津亏液竭而发为消渴。

4、房劳过度,肾精亏损:素体阴虚,复因房事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纱+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元·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沦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亦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一、病因·Ⅱ.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01
多饮:口渴多饮,饮水量明显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食量明显增加
03
多尿:尿量明显增加,尿频、尿急
04
消瘦: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乏力倦怠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性、病势 等。
病位:消渴的病 位主要在肺、胃、 肾等脏腑。
病因:消渴的病因 包括饮食不节、情 志失调、劳逸失度、 外感六淫等。
消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尿糖增多。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03
消渴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
04
消渴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1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03
结合治疗:中西医结 合,优势互补
病性:消渴的病性 包括阴虚、阳虚、 气虚、血虚等。
病机:消渴的病机 包括阴虚燥热、气 阴两虚、阴阳两虚 等。
病势:消渴的病势 包括急性、慢性、 反复发作等。
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 进行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水分平衡
06 避免饮酒,以免加重
病情
生活调护
饮食调护:注意饮食清淡,少食 01 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调护:适当进行运动,如散
02
步、慢跑、瑜伽等 情绪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03 情绪波动过大 生活习惯调护:保持良好的作息 0 4 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4 消渴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消除症状, 又要重视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课件36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36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36消渴
• 消渴的定义与分类 • 消渴的病因病机 • 消渴的症状与诊断 • 消渴的治疗方法 • 消渴的预防与调护 • 消渴的案例分析
01
消渴的定义与分类
消渴的定义
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 口渴、乏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消渴病位在肺、胃、肾,与脾、 肝、心有关,属本虚标实,虚实
03
消渴的症状与诊断
主要症状
多尿
患者排尿次数增多, 且尿量较大。
乏力
患者常常感到疲劳 无力,精神状态较 差。
多饮
患者常常感到口渴, 需要频繁饮水。
消瘦
患者体重逐渐减轻, 体形消瘦。
视力模糊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 模糊的现象。
诊断标准
症状表现
具备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主要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病机
燥热为标
消渴的主要病机为燥热,表现 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

阴虚为本
消渴的本质是阴虚,阴虚则生 内热,燥热愈盛,阴愈虚。
气阴两虚
随着病情的发展,燥热耗伤气 阴,导致气阴两虚,表现为气 短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阴阳两虚
长期消渴未得到有效治疗,可 导致阴阳两虚,表现为畏寒肢
冷、夜尿频繁等症状。
增加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促 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早发现血糖异 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调护措施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 情绪波动,有利于控制
血糖水平。
饮食控制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 的饮食计划,严格控制 糖分、盐分的摄入量。
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 药物或胰岛素,以控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 并干预糖尿病前期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调护建议
饮食调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控制总 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运动疗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调节 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糖尿病症状。
心理调适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对病情 的影响。
尿糖阳性
尿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 围。
体重下降
由于体内糖代谢异常,导致体 重逐渐下降。
鉴别诊断要点
上消与中消的鉴别
消渴与其它疾病的鉴别
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多因肺燥伤津 所致;中消以多食易饥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综合征等,需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 断。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缓解糖尿病症状。
06
消渴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58岁,长期口渴,多 饮多尿,消瘦无力,体重下降,检查 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
病例二
患者王某,女,42岁,口渴多饮,尿 频量多,疲倦无力,检查血糖正常, 诊断为尿崩症。
消渴的分类与表现
分类
消渴根据不同的病机可分为上消、中 消、下消三种类型,分别对应肺燥、 胃热、肾虚。
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口 渴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肢体 麻木等并发症。
02
消渴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分析
01
02
03
04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 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一、概念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属常见病。

二、病因病机1.饮食失节2.情志不调3.劳欲过度4.禀赋虚弱三、诊断要点1.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2.也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不明显,以肺痨、眩晕、胸痹心痛、水肿、中风、眼疾、疮痈等病症,或因烦渴、烦躁、神昏等病就诊,或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者。

3.血糖测定一般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尿比重及相关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1.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外感热病之实热证为多见,与本病的口渴有相似之处。

但此类口渴多随所患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高等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区别。

2.瘿病:证属气郁痰结,阴虚火旺者,常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

与消渴之多食、消瘦相似。

但瘿病还有心悸、多汗、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无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及血糖偏高。

二者一般不难区别。

五、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病位以肺胃肾为主。

根据证候不同,其肺燥、胃热、脾虚、肾亏的程度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津伤燥热多是肺胃的病变,阴精亏虚多责于肾,气阴两虚常是脾肾不足,阴阳两虚则更以脾肾衰惫为主。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

因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程度的不同,阴虚和燥热的表现又有侧重。

一般病初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者,则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燥热;或日久病重阴损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之证。

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常兼夹于消渴的病程中。

3.辨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及消渴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并发症就逐渐显现,常见的并发症有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

少数病久或老年患者可以本症不明显,而以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须认真辨别。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消渴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消渴

本文摘自:
1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消渴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消渴相关知识。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
例题:
消渴的病变主要脏腑是
A.肺肝肾
B.心肝肾
C.脾胃肾
D.肺胃肾
正确答案:D
口渴多饮,烦热汗出,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洪数。

病属消渴,辩证为
A.肺热津伤
B.胃热炽盛
C.肾阴亏虚
D.阴阳两虚
本文摘自:
2 正确答案:A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有尿甜,口干唇燥,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皮肤干燥瘙痒,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属消渴,辩证为
A.肺热津伤
B.肾阴亏虚
C.胃热炽盛
D.阴阳两虚
正确答案:B
消渴的变证有
A.肺痨
B.白内障
C.中风
D.疮疡痈疽
E.水肿
正确答案:ABCDE。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整体观念:注 重整体观念, 调整脏腑功能, 恢复阴阳平衡
标本兼治:既 要治疗症状, 又要治疗病因, 达到标本兼治 的效果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调整 生活方式,避 免诱发因素, 防止病情加重
常用方剂
01
消渴方:主 治上消,清 热润肺,生 津止渴
02
玉女煎:主 治中消,清 热润燥,养 阴生津
03
六味地黄丸: 主治下消, 滋阴补肾, 固精缩尿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 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谢谢
中医内科2. 消渴的辨证论治
03. 消渴的预防与调护
1 消渴概述
消渴的定义
中医内科学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
01
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内伤和外感,内伤主要是指 脏腑功能失调,外感主要是指感受外邪。
03
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导致津液不足, 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
禀赋不足:先天不
4 足,肾精亏虚,不 能化生津液,导致 消渴。
外感六淫:感受外 邪,侵袭肺、胃、
5 肾等脏腑,导致脏 腑功能失调,水谷 精微不能正常输布, 形成消渴。
消渴的临床表现
01 多饮:口渴,饮水量 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进 食量增加
03 多尿:尿量增加,夜 尿增多
04 体重减轻:消瘦,乏 力,精神不振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分型:分为上消、中消、 下消三种类型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 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等
辨证依据:根据症状、舌脉、 病程等综合分析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消渴【定义】消渴是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其他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疾病或症状,如尿崩症等,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病位】肺、胃、肾为主要病变脏腑,尤以肾为关键。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显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鉴别诊断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之气郁化火、阴虚火旺证,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一)上消肺热津伤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

(二)中消1.胃热炽盛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

2.气阴亏虚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1.肾阴亏虚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消渴[南开大学]

中医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消渴[南开大学]
消渴
【概述】
1、定义: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2、历史沿革:
《内经》:首载消渴之名,认为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 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高。
多奇渴狂饮,饮水不止, 一日断水可死亡;尿量多, 日排尿量少者2500ml,多者 可达10000ml以上;尿清如水, 尿比重在1.010以下,尿糖阴 性,血糖正常。
3、相关检查:
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 尿糖、尿比重 血尿素氮、肌酐 血酮 二氧化碳结合力 血钾、钠、钙、氯
【辨证论治】
治法:补肾养阴,益阳固摄。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 ❖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 ❖茯苓→健脾渗湿 ❖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加减: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金樱子等益肾收摄;
❖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黄精补 益正气;
[7 gaɪnɪ5k ɔləd ʒɪst] obstetrician [7ɔbste5triʃən]
眼科医生 眼科专家
耳鼻喉科医生
口腔科医生 牙科医生
eye doctor / oculist [5ɔkju:list]
ophthalmologist [7ɔfθæl5mɔlədʒist] ENT doctor otolaryngologist [7əutəu7læriŋ5ɡɔlədʒist] stomatologist [7stəumə5tɔlədʒist] dentist [ 5dentist]

模板中医内科学消渴

模板中医内科学消渴
下消(肾阴亏虚)
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头晕耳鸣、口干唇燥、 腰膝酸软、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 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 减。
中消(胃热炽盛)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苔黄、脉滑实有力。治疗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为主,方用玉女煎加减。
下消(阴阳两虚)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容憔悴 、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 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温阳滋阴、 补肾固摄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合理搭配
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胃肠 道功能正常。
限制饮酒
消渴病人应限制饮酒,避免酒精对胰 腺的刺激。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避免过度运动
消渴病人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
渴。
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 能逐渐衰退,津液输布
异常,引发消渴。
消渴病的症状
01
02
03
04
多饮
患者常感口渴,饮水次数和量 明显增多。
多尿
患者排尿次数增多,夜尿也相 应增多。
多食
患者食欲亢进,食量增大。
消瘦
由于大量排尿和消耗过多能量 ,患者体重逐渐下降。
02
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
消渴病的中医病因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 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
津。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 ,进而影响津液输布,引发消 渴。
禀赋不足

消渴辨病辩证(中医内科学)

消渴辨病辩证(中医内科学)

消渴辨病:1、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又久食肥甘厚味,脾胃更伤,运化失司,湿内蕴,化热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2、患者久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蕴,化热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长期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灼伤肺胃阴津,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耗伤阴津,则肾虚肺燥胃热并见,发为消渴。

消渴辩证:1、肺xx伤:燥热伤肺,津液不能输布而下行,故见多尿,肺不布津,故见口渴多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亦皆肺热津伤之象,故中医辨证为肺热津伤。

2、胃热炽盛: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下注小便,故小便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见消瘦,且苔黄脉滑实有力,亦皆胃热炽盛之象,故中医辨证为胃热炽盛。

3、气阴亏虚:阴虚火旺,故见口渴引饮,气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故见食少、乏力、体瘦,且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亦皆气阴亏虚之象,故中医辨证为气阴亏虚。

4、肾阴亏虚:肾阴亏虚,肾失濡养,固摄失权,水谷精微随小便而出,故见多尿味甘,腰为肾之府,肾失所养,故见腰膝酸软、乏力,且舌红苔少,脉细数,亦皆肾阴亏虚之象,故中医辨证为肾阴亏虚。

5、xx两虚:久病伤肾,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失固摄,故见小便频数,肾开窍于耳,肾阴阳两虚,故见耳轮干枯,腰膝酸软,机体失于温煦,故见畏寒肢冷,且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亦皆阴阳两虚之象,故中医辨证为阴阳两虚。

附:消渴病久常血脉瘀滞、痰浊内生、阴损及阳、脾肾虚损、水湿潴留,可并见中风、肺痨、雀目、耳聋、水肿、痹症、痿病等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变证
❖ (6)厥脱:若阴津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 面红,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目眶内陷,唇舌 干红,息深而长等症,最终因阴竭阳亡而见昏迷, 四肢厥冷,脉微细数欲绝等厥脱危象。
16
30年回首,糖尿病发病率迅速攀升
接近10%
0.67%
糖尿病患病率 1980年
30万全人群
兰州标准
17
城市4.5% 农村1.8 %
3
概述
❖(二)源流
▪ 1、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 上溢,转为消渴。”
▪ 2、病因: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瘅”。 刘河间《三消论》:“三消者,燥热一也”。
4
概述
▪ 3、证候特点: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引《古今录验方》 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 者,皆是消渴病也”。
糖尿病前期
18
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01
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
❖ 遗传因素 ▪ 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 环境因素 ▪ 膳食结构改变:总热量过剩 ▪ 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减少
❖ 老龄化 ▪ 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 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 5、治疗:
《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 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 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 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
7
概述
《三消论》:“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 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 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 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 筛选方法 ▪ 使用一步法OGTT 的筛查方法,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中46.6% 的患者是空腹血糖<7.0mmol/l, 但是OGTT 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 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
19
新指南总结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20
❖ 表型特点 ▪ 肥胖程度低于西方:我国T2DM患者BMI平均 25kg/m2, 白种人超过30kg/m2 ▪ 中国人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者常伴有多种 心血管危险因素
受燥热所伤
脾胃不得濡养

津液失于输布
肾精不得滋助
肺 燥
受燥热所伤
上可灼伤肺津

脾胃

下可耗损肾阴Biblioteka 脾肾阴不足虚

阴虚火旺
上灼肺胃
肾 亏
11
变证
❖(1)痈疽: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 阻,蕴毒成脓,发为痈疽。
由于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即使 去除,然营阴难复,故消渴并发痈疽者,常 久溃不收口。由此,在外科痈疽证中,久治 难愈者,应考虑是否有本病的可能。
14
变证
❖ (5)血瘀证:消渴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或阴虚 燥热,耗津灼液,血运不畅而成血瘀;或燥热日 久,耗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 或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液为之凝滞而成瘀。 由于瘀血产生、停留的部位各异,临床所表现的 血瘀证候也千变万化,常见的有胸痹、心悸、眩 晕、中风、肢体麻木等。
《丹溪心法·消渴》更提出消渴治以“养 肺、降火、生血为主”。
8
概述
❖(三)范围
消渴病主要与西医学的糖尿病相关, 此外,尿崩症与下消的临床表现相近。精神 性多饮多尿症与本病也有相似之处,均可参 照进行辨证论治。
9
病因病机
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辛辣香燥
积热于胃 熏灼于肺
化燥伤津 消谷耗液
消渴
情志失调
22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2009年版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 体型消瘦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低
《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消 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
5
概述
▪ 4、并发症: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其病变多发痈疽”。 《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故可变为雀目或内 障”。 《儒门事亲·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 疮癣,痤疿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6
概述
消渴
导学
主要内容
介绍消渴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鉴 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和 临证要点。
2
概述
❖(一)定义: 消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精亏损,
燥热偏盛,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 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 病。 ▪ “消瘅”、“肺消”、“膈消”、
“消中”等,均为本病的别名。
2.28%
2007-08年
4.6万≥18岁
WHO1999
2002年
10万 ≥18岁
WHO1999
1994年
21万 25-64岁
WHO1985
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
%
16 14 12 10
8 (患
病6 )率 4
2 0
患病率9.7% 人数0.92亿
糖尿病
患病率15.5% 人数1.48亿
12
变证
❖(2)白内障、雀目、耳聋:消渴日久,伤 精耗血,以致肝肾两亏。肝开窍于目,肾 开窍于耳,精血不能上承,以致耳目失养 而成白内障、雀目变、耳证聋。
13
变证
❖ (3)肺痨:本病患者燥热素盛,熏灼于肺,耗伤 气阴,正气衰弱,易感痨虫,而成肺痨。
❖ (4)水肿:消渴后期,脾肾虚衰,水失输布及蒸 化失常,以致水饮内停,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并可见小便混浊如脂膏、尿甘。
•与此相对应的是, 中国2型糖尿病 患者的胰岛功能 可能更差,更易 出现B细胞功能 衰竭
21
糖尿病分型
临床分型
1型糖尿病 (5-10%) 2型糖尿病 (90-95%)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点
β细胞被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胰岛素抵抗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 在妊娠期间出现或第一次被诊断
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 胰腺外分泌病 内分泌病 药物或化学制剂 感染等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 劳心竭虑,营谋强思
郁久化火 消灼肺胃阴津
消渴
过度劳倦 脾胃受损
水谷精微不能上承 不能输津滋润于胃 阴精化源不足 脾气不升
肺津干涸 胃阳独旺 不能充养形体 津液趋下
消渴
劳欲过度
10
房事不节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虚火内生 肾虚肺燥胃热
日久
无以化气上蒸
禀赋不足
肾阳虚衰 下焦不摄
消渴
消渴
病因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