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伴你行】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原创练+押题练+全面提升)种群与群落精题精练(含2013试题,解析)
2014年高考生物(第04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
![2014年高考生物(第04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5a2871a26925c52cc5bff7.png)
2014年高考生物(第04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一、选择题1.(2014届湖南长沙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生物卷)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2.(2014届山东潍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3.(2014届山东潍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下图是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存在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B.曲线II中d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4.(2014届山东潍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动物分层往往与植物分层有关,A错误;两种生物的竞争5.(2014届山西忻州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生物卷)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 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6.(2014届河北邯郸高三上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卷)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C.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体验真题+考题切点+考点透析+考题预测,含13年真题)专题突破十一 种群和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体验真题+考题切点+考点透析+考题预测,含13年真题)专题突破十一 种群和](https://img.taocdn.com/s3/m/d6b7dcf20740be1e640e9aa2.png)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摘要: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但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种群方面,常考点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群落方面,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一、专题知识突破1.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Ⅰ(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Ⅰ(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Ⅰ2.考点剖析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体验真题】1.(2013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答案】B2.(2011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
07-13高考生物真题精编-种群和群落
![07-13高考生物真题精编-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1644563687c24028915fc3cb.png)
2014高考总复习-11 A卷内容:种群和群落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2013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2012 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3.(2012 海南)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4.(2009 广东)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5.【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6.(2010 山东)8.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7.(2009 山东)6. 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体验真题+考题切点+考点透析+考题预测,含13年真题)专题突破十二 生态系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体验真题+考题切点+考点透析+考题预测,含13年真题)专题突破十二 生态系](https://img.taocdn.com/s3/m/42c2c65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e.png)
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摘要: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
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
一、专题知识突破1.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2.考点剖析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体验真题】1. (2012某某)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 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考题切点】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201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
![201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818c5514647d27284b735146.png)
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1.(2014·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
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
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
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
D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2.(2014·江苏高考·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新教材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13种群和群落
![新教材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13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292de06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7.png)
整合训练(十三) 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23·广东佛山二模]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蚁在其中,并窠而卖………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讲的是广东一带以草席包着黄猄蚁的蚁窠出售,以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猄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物种丰富度等B.黄猄蚁与柑橘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或种间竞争C.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比喷洒农药等化学防治方法见效更快D.黄猄蚁的引入降低了柑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2.[2023·陕西省西安市高三调研]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B.图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3.[2023·山东淄博三模]同资源种团是指具有相似的生态资源需求、觅食对策,并在A.B.不同的同资源种团间,物种间的竞争较弱C.同资源种团内的各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处于相同营养级D.对受损群落进行恢复重建时,同资源种团的物种可互相代替4.[2023·湘豫名校高三联考]我国乌梁素海是疣鼻天鹅多年集中繁殖栖息的湖泊湿地。
该地于1996年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2005年后连年干旱,水域被承包给渔民和农民,2013年至2017年间大规模施工建设旅游景区。
某科研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获得了1996年至2017年间该地疣鼻天鹅秋季种群数量和具有繁殖能力的成鸟数量,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标记后难以重捕会导致所得疣鼻天鹅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改善了疣鼻天鹅的栖息环境,提高了其K值C.2005年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了疣鼻天鹅的繁殖和栖息D.2014年后疣鼻天鹅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5.[2023·江苏省海安市高三质检](不定项)互花米草引种后随着其快速繁殖,入侵本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锐减。
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原卷版来源学优高考网
![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原卷版来源学优高考网](https://img.taocdn.com/s3/m/8f7a82b2f12d2af90342e644.png)
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原卷版来源学优高考网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1.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2.下图为2010年日本、中国、印度三国的人口年龄图解,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日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B.印度死亡率相对较高C.中国人口问题已得到完全解决D.年龄组成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3.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年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份增长速率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4.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C.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5.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D.两岛的社鼠因为存在地理隔离,最终将导致生殖隔离6.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下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2014年高考生物(第02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
![2014年高考生物(第02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0f0f05581b6bd97f19eaf7.png)
2014年高考生物(第02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一、选择题1.(2014届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2.(2014届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2014届北京东城区示范校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边坡甲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D. 边坡甲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乙属于初生演替4.(2014届北京东城区示范校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 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5.(2014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及答案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0f21dab9f3f90f76c61b1b.png)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1. (2013·无锡模拟)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 (2013·通州中学)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 ①④⑤B. ①③⑤⑥C. ②③⑤⑥D. ②④⑤3.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4. (2013·前黄中学)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 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5. 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B. 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C. 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D. 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6. (2013·苏中三校模拟)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
![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65da4f6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e.png)
专题强化练(十二)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24·广州模拟预料)轮虫是一种能进行孤雌生殖的小型水中动物。
为探讨水体中Zn2+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将孵化后4h内的雌性轮虫幼体作为受试母体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培育液(其中分别含有相应浓度的Zn2+和肯定浓度的藻类作为食物),每组10只幼体。
每12 h视察记录轮虫母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繁殖率指平均每个母体所产的雌性后代数),并移出死亡个体和新生幼体。
每12 h更换一次培育液,试验进行至轮虫母体全部死亡为止,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无论是否添加Zn2+,第36~48 h新诞生的雌性轮虫都少于第24~36 hB.在试验条件下,0.1~0.5 mg/L的Zn2+均能延长轮虫的寿命C.若不更换培育液,轮虫母体起先繁殖产生后代的时间可能不变D.若不移出幼体,各组在刚起先一段时间内种群可能都会呈“J”形增长解析:无论是否添加Zn2+,第48 h时记录的繁殖率都高于第36 h,即第36~48 h平均每只母体产生雌性后代数高于第24~36 h,A错误;在试验条件下,添加Zn2+的各组中,轮虫的存活率均增大,母体全部死亡的时间也延后,说明试验条件下,0.1~0.5 mg/L的Zn2+均能延长轮虫的寿命,B正确;若培育液中食物足够,在不更换培育液时,轮虫母体长大后产生后代的时间仍可不受食物因素限制,故起先繁殖的时间可能不变,C正确;试验刚起先时,空间相对充裕,若食物足够,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宜,一段时间内种群可能会呈“J”形增长,D正确。
答案:A2.(2024·四川绵阳三模)东亚飞蝗是严峻危害粮食平安的一种害虫,其产卵地主要是位于下降后的湖滩、河滩以及杂草丛生之地。
我国闻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在50年头对蝗虫防治工作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的战略,一方面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种群密度,另一方面修筑堤坝、限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最新试题汇编 专题06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最新试题汇编 专题06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cf2bedc281e53a5902ff8a.png)
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最新试题汇编专题06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五年高考试题分布对环境的影响(Ⅱ)16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广东,13江苏,15广东,26广东,28 江苏,24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江苏,14北京,5江苏,20安徽,29Ⅱ山东,26江苏,24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4淮安市二调)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2.(2014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统测)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3.(2014苏北四市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4.(2014邯郸二模)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5.(改编)下图表示某岛屿上生活的一种鼠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其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押新高考卷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押新高考卷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7e3d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5.png)
押单项选择题种群和群落考向预测考情统计(3年)核心考点2021·湖北考向01种群及其动态1.(2023·辽宁·高考真题)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2.(2023·天津·高考真题)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人口增长率,与此推论无关的种群数量特征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3.(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4.(2023·浙江·高考真题)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
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A.充沛的降水B.肥沃的土壤C.连片的麦田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5.(2023·广东·高考真题)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014版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总复习(新课标) 限时训练 (17) Word版含解析
![2014版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总复习(新课标) 限时训练 (17)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96affe524de518964b7d6c.png)
小专题17种群和群落1.(2011·三明联考)下列关于热带雨林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与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广东南岭低C.热带雨林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2.右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将呈现“J”型增长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3.(2011·焦作期末调研)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则它们的营养级复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a、c、d、b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在a~d四个种群所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4.(2012·重庆卷)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J”型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7.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56bc22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8.png)
专题强化练(十二)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一只穿山甲每年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被称为“森林卫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长期监测,发现在广东乌禽嶂山区的60 km2调查区域内有61只中华穿山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乌禽嶂山区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约为1只/km2B.栖息地丧失会挤占穿山甲的生态位C.非法猎捕是影响穿山甲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在乌禽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解析: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为61÷60≈1只/km2,A项正确;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项正确;非法猎捕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D项正确。
答案:C2.(2023·广东统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
关于该技术的论述,错误的是( )A.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B.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C.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D.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解析:有些昆虫如蛾、蝶的成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A项错误;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B项正确;采样点越多,所采集的数据越接近实际情况,因此为避免偶然性,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C项正确;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数量,可以有效提供相应数据,适当适量使用农药,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D项正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第10讲《种群与群落》ppt精编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第10讲《种群与群落》ppt精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500bae08a1284ac85043f4.png)
回
访
真
重
题
访
好
题
基
础 记
[二轮备考讲义]
技
忆
法
备
考
热
点
盘
提
点
能
专
训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讲 第1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二轮复习 ·生物
回
访
真
重
题
访
好
题
基
础 记
第一部分 二轮知识专题大突破
技
忆
法
备
考
热
点
盘
提
点
能
专
训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讲 第2页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讲 第9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二轮复习 ·生物
回
[易错演练]
访
真 题
以下语句均来自名题的选项,请你判断正误。
重 访
好
(1)(2014·山东实验中学一诊)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 题
基 础
交配的一群生物。(
)
记 忆
(2)(2014·北京海淀月考)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
热 点
生率为10%。(
)
盘
提
点
能
专
训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讲 第12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二轮复习 ·生物
回
(10)(2012·大纲卷)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
访
真 题
象,且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重 访
好
(11)(2014·课标卷Ⅱ)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
2014届高三生物(新课标)二轮新题提升训练: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
![2014届高三生物(新课标)二轮新题提升训练: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3c89f6c281e53a5902ff5c.png)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十二讲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2013·东北名校联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错误!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在错误!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答案B2.(2013·南昌一模)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解析根据λ的含义,在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3.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则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图中AB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中的C、D点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曲线表明: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制约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A选项正确,环境条件变化,K值会受影响;B选项正确,AB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点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D点同理;C选项错误,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制约;D选项正确,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种群数量常处于波动之中,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C4.(2013·南京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名师伴你行】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原创练+押题练+全面提升)实验与探究精题精练(含试题,解析)
![【名师伴你行】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原创练+押题练+全面提升)实验与探究精题精练(含试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5515c35ef7ba0d4a733bf6.png)
【名师伴你行】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原创练+押题练+全面提升)实验与探究精题精练(含2013试题,解析)1.[实验变量题](2013·江苏省苏北四市模拟)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左右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2.[实验原理题](2013·河南焦作一模)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和技术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有丝分裂的实验,必须始终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②使用显微镜时,当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变暗,此时应调节反光镜或调大光圈使视野变亮③CO2可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灰绿色④鉴定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可用斐林试剂代替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若是改用豆浆、蛋白酶和双缩脲试剂,也能得到相同结论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巩固提升]2.(1)甲状腺细胞吸收放射性碘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碘'放射性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甲状腺激素(2)c'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过量促使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弱(3)避免因为实验狗的个体差异引起实验结果出现误差解析:本题以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理解、推断、分析能力。
(1)前两天血液中放射性下降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吸收放射性碘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导致放射性碘减少;放射性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引起第2~4天血液中放射性上升,此时放射性的物质是甲状腺激素。
(2)c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血液中放射性显著上升的原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a组血液中放射性显著下降的原因是注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弱,放射性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量减少。
2014年高考生物(第03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
![2014年高考生物(第03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7ea88f5acfa1c7ab00cc24.png)
2014年高考生物(第03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专题11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一、选择题1.(2014届江苏南京建邺高级中学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肯定要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2.(2014届江苏南京建邺高级中学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下面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3.(2014届江苏赣榆清华园复习班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 37 260 19.8乙不干预8 9 28 11.9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4.(2014届河北唐山开滦二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 50cm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度高于裸露泥滩C.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米草群落D.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5.(2014届河北唐山开滦二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一般来说,DNA具有配对的碱基,RNA内没有②.一般来说,合成代谢分解ATP,是放能反应,分解代谢合成ATP,是吸能反应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④.只要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就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6.(2014届辽宁抚顺六校联合体高三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7.(2014届广东百所高中高三11月联考生物卷)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2014高考领航系列高考生物总复习一轮用书配套课时规范训练: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2含解析
![2014高考领航系列高考生物总复习一轮用书配套课时规范训练: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2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2e5e52b0717fd5370cdcc1.png)
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答案:C2.(2013·广州六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答案:D3.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
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4.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适合多种浮游植物的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伴你行】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原创练+押题练+全面提升)种群与群落精题精练(含2013试题,解析)
1.[概念题](2013·济南三校联考)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小动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物种数目呈正相关
C.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2.[原理题](2013·合肥四校联考)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
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
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3.[坐标题](2013·山西省太原市二模)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的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4.[曲线题](2013·郑州市第二质量预测)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表示)逐渐变为B(以表示),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种群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B.d种群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5.[综合考查题](2013·新课标全国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
2.C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由图示可知,在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而是取代其优势地位。
【历炼】
1.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意在考查识记与分析能力。
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B正确;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因素、外界因素的影响,D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3.C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题述方法为标记重捕法,A错;0~2年内,λ=1.5,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第4~8年间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对、D错。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识图和理解能力。
由图可知a、b、c、d四个种群对环境因子的需求均有共同之处,所以彼此之间均为竞争关系。
其中a和d之间的竞争体现在对B环境因子的需求,若A环境因子逐渐变为B,则使a种群向适应B 的方向进化,但a和d之间的竞争不会消除;随着环境因子的改变,d种群的生活范围将会更大,因此种群数量会有所增加。
5.(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
(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
(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