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 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三 (2)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2)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2)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二1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循环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0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解析:选C。

硝化细菌等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将大气中的C02转变成含碳的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这种运动带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 .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 a传到b解析:选B。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者。

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传到分解者和消费者。

4.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T丙T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选D。

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1)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1)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一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0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 .分解者B .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 D .绿色植物解析:选D。

C0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0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 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中存在食物链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D .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A •乙与丙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减缓B.b〜d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均为无机物C.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 •因呼吸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解析:选C。

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均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消费者的解析:选A。

该图中存在“c”这条食物链。

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生态系统中必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A错误;b过程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其体内有机物中的碳以 C0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c〜d过程表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生物通过捕食,使其体内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故B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故C正确;乙对食物的摄入量,其中一部分没有被乙消化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另一部分被乙消化吸收、同化为自身的组成成分,即为乙对食物的同化量,因此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故D错误。

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工程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选B。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目标导读]1.概述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并归纳物质循环的特点。

2•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归纳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重难点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知识•储备区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X 106kJ)。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X 106kJ,但其中118 761 X 106kJ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1 •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括号内,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2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0%。

5•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60%o 6•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1)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细胞呼吸消耗。

(2)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3)还有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课堂导入F图为美国耗资2亿美元建立的地球生物圈2号。

它是透明的,为什么呢?生:需要输入光能。

师:同时,它又是封闭的,难道它不需要外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吗?学完这节“生态系温故追本溯鯨推陈方可却新(;阳)来利用(411)分解者g丈阳辐射呼吸泊耗统的物质循环”后,我相信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个问题了。

学习•探究区探究点一水的循环、碳的循环和氮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水的循环、碳的循环和氮的循环,请结合教材P97〜99内容分析它们的具体过程,并归纳其共同特点。

1.水的循环(1)分析图中数据:海洋蒸发量比降水量多出0.37,陆地的降水量比蒸发量多出0.37,这可以说明海洋中蒸发的水量大部分直接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海洋,小部分降到了陆地上。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同步测试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D. 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功能提高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3.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 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B. 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C. 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D. 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受阻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B.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不同的C. 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 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C. 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 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6.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 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B. 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C. 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D. 孔雀开屏7.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水草、洗净的砂、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图。

下列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放在散射光下 B. 该生态瓶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C. 该生态瓶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自给自足 D. 该生态瓶稳定性的大小可用小鱼存活时间的长短来衡量8.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B. 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C. 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D. 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9.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

4.2生态系统的稳态每课一练(苏教必修3)2

4.2生态系统的稳态每课一练(苏教必修3)2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B2.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解析:丹顶鹤起舞求偶属于行为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和鸟类的求偶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B3.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解析:根据题意,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可知该森林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即各种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变化不大,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其功能相对稳定,即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

各种群年龄结构维持增长型,会使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

答案:D4.[双选]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黑藻、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最长B.丙的稳定性最差,植物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往生态瓶放入少量蔗糖,为植物提供营养D.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一半解析: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为植物提供氮源,植物生长不需要有机碳;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瓶中水太少,不能满足小鱼和植物的需要。

答案:AB5.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雌灯蛾能吸引11 公里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苏教版三同步训练: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附答案)(第2课时)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苏教版三同步训练: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附答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____________;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________,可以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3.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态。

它是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原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________,各个种群的生态位________,以及食物链越________,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就越强。

5.生态系统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行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________。

思考讨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一定呈反比吗?3.保持相对稳定结构功能4.生物多样性越多分化复杂5.负反馈调节相对性思考讨论:不一定。

如北极冻原,无论抵抗力还是恢复力均较差。

1.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2.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黏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

此过程信息传递方式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受到破坏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选择题1 •下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其中正确 的是()1稳定性恢复力 人一抵助 营养结鞫更杂程度稳疋性 -抵抗力 />复力 持养结构袞杂程度€ “稳定性抵抗力 恢复力百养结构址杂程度D【解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 力稳定性越高,但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答案】 A2 •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B. 生态系统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 •生态系统破坏后不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叫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维持决定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处在不断变 化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使其恢复原状的能 力。

【答案】 A3. (2013太原期末)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温带阔叶林B .热带雨林C •寒带针叶林D .温带草原【解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反映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最强。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决定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或者说生物种类和种群 的多少。

种类和种群越多,越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由此,抵抗力 恢复力稳定性可知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和种群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4.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 ,其根本原因是( )A•昆虫的繁殖能力有限B.食物的限制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

【答案】D5.一般来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3课时 同步测试2 苏教版必修三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3课时 同步测试2 苏教版必修三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课时同步测试2 苏教版必修三基础过关知识点一信息的基本类型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答案 D解析许多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由此传达时间信息,以及用来标记领域,属于化学信息。

前三项皆为行为信息。

2.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含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答案 A解析飞蛾扑火是通过光的作用,光属于物理信息。

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的作用,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知识点二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4.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子里,把一只雌性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

尽管外面风狂雨骤,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答案 D5.如图所示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答案 C解析分析题图可以得出A、B之间是捕食关系,即B捕食A。

高中生物4.2生态系统的稳态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生态系统的稳态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生态系统的稳态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解析兔子摄取了草,其中一部分被同化了,兔子同化的能量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狐,可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也可流向分解者。

在兔子摄入的能量中,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的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答案B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那么该人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A.10 kgB.40 kgC.100 kgD.280 kg解析由题意知人的能量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人,②植物→羊→人,③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人。

设通过①②③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b、c,则a×20%=1×1/2 kg,b×20%×20%=1×1/4 kg,c×20%×20%×20%=1×1/4(kg),求出a=5/2(kg),b=25/4(kg),c=125/4(kg),进而求出a+b+c=40(kg)。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B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初级消费者,丁为次级消费者。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练习题(苏教版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练习题(苏教版必修三)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练习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信息传递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光C.菜粉蝶飞向十字花科植物D.孔雀开屏解析:选D。

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行为信息。

3. “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胆小如鼠。

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也是如此。

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动物,进而逃避保生。

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A.声音B.颜色C.气味D.地表的振动解析:选C。

人和动物各自均有特殊的气味,它可以随空气向远处传播,这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化学信息,若大熊猫的嗅觉较为敏感,即可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人和动物,故C符合题意。

4.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解析:选B。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养鸡场在秋季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②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或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

B选项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2)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2)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1 •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解析】牛、羊、鹿等是消费者,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它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很多具体种类,因而不能把它们中的牛、羊、鹿仅看作是3个种群。

它们中的动物只是其中的一类生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答案】D2. (2012大庆检测)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 一定能固定CO2C •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 —定是植物【解析】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绿色植物等。

【答案】D3. (2012白山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C.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D. 能量金字塔可以倒置【解析】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分析如下:所有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如寄生细菌),但腐生细菌只能是分解者。

自养型生物能将外界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自养型生物。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故能量金字塔不会是倒置的。

【答案】C4. (2011海南高考)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苏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2)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2)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二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解析:选C。

硝化细菌等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将大气中的CO2转变成含碳的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这种运动带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解析:选B。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者。

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传到分解者和消费者。

4.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选D。

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 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三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 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三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1.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的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解析】题中信息显示与扬子鳄的繁殖产生后代有关,故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答案】 B2.(2013·周口高二测试)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食藻类浮游动物和藻类构成捕食关系,藻类减少,导致浮游动物减少,可构成负反馈;当排入污水后,浮游动物死亡,加剧了该池塘这一系列的污染,又导致更多的浮游动物死亡,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这属于正反馈。

【答案】 B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下列四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A.a→b→c→d B.a→bcdC.a→bcd D.a→b→c←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态的特点。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它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一旦生产者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选项B 中a、c、d均为生产者,缺少其中之一,生态系统仍能存在,故其稳定性最高。

【答案】 B4.(2013·新乡测试)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解析】一般说来,自然林区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种群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当发生虫害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多,限制了松毛虫的数量,保护了植物,故很少发生虫害。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课时)导学案-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课时)导学案-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②、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③、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环境的干扰,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等能力。

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中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需要有足够的持续稳定的能量(太阳光能)输入、具有一定营养关系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各生物成分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比例等条件,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从功能上看,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时,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结构上看,其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其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四、知识梳理概念生态系统的稳态保持稳态的原因和条件特征稳态的相对性1、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1)从发展阶段看: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2)从结构上看:其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其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稳定,生物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

(3)从功能上看: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

(4)从形成的内因看:生态系统稳态的存在和维持的关键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

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的吸收与分解等)和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由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关系而形成的。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二)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二)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二)1.一只母鸡对小鸡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鸡作出隐蔽反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对小鸡发出的报警鸣叫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解析:选C。

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母鸡对小鸡发出报警鸣叫是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小鸡作出的隐蔽反应是对信息作出的反应。

2.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D.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解析:选B。

A项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项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

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做到的是(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B。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解析:选D。

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

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一种生物之间传递。

5.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能力提升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能力提升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选择题1.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有利于()A.种群的繁衍B.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6.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二、非选择题7.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1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教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及特点;概述研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意义。

(2)通过图解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并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

(3)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难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负反馈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1.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让学生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本节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3.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初步的讨论、交流,各组在作业本上写出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另外,各组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体系。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试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收集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例子,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相关视频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
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牛、羊、鹿等是消费者,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它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很多具体种类,因而不能把它们中的牛、羊、鹿仅看作是3个种群。

它们中的动物只是其中的一类生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答案】 D
2.(2012·大庆检测)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绿色植物等。

【答案】 D
3.(2012·白山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D.能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解析】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分析如下:
所有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如寄生细菌),但腐生细菌只能是分解者。

自养型生物能将外界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自养型生物。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故能量金字塔不会是倒置的。

【答案】 C
4.(2011·海南高考)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

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解析】随着灰椋鸟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增强。

由于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因此农林害虫大幅度减少。

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鸟的种类必然减少。

【答案】 D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放大现象是以食物链、食物网为渠道形成的
B.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越多
C.生物放大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有害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分解排出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所以有害物质浓度越低
【解析】生物放大应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越多,浓度越高。

【答案】 D
6.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据图示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蓝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 C
7.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物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D.数量金字塔通常是正金字塔,也可能是倒金字塔
【解析】生态金字塔通常是正金字塔,也有倒金字塔,但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如在英吉利海峡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构成的生物量金字塔,因此B项错误。

【答案】 B
8.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B.净生产量实际上就是总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C.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单位相同均可用g/m2或J/m2表示
D.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
【解析】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其单位为g/m2或J/m2,但生产
量的单位应为g/(m2·a)或J/(m2·a);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若GP-R>0,生物量增加,若GP-R<0,生物量减少。

【答案】 D
9.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量
C.热量D.净生产量
【解析】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质为生。

【答案】 A
10.对不同地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作物产量及太阳辐射量作比较,如下表所示:
A.对太阳能利用率最低的是英国的甜菜
B.以色列的玉米的呼吸消耗率最大
C.高的太阳辐射量,能使作物有高的光合作用量
D.作物产量高的地区,往往不是在太阳辐射量高的地区
【解析】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应为作物固定的总能量与太阳辐射能量之比,而呼吸消耗量则是作物固定的总能量与作物产量的差值,故对太阳能利用率最低的应是以色列的玉米,呼吸消耗量最大者也是以色列的玉米。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

图中各种生物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

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的食物中各
种类所占的比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

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________。

(2)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海星占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为________级消费者。

(3)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海星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它的主要食物是藤壶和贻贝,其他的则吃得较少。

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除去海星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从而使海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

解题时需注意的是,海星去除后,对其他生物也有影响,但不如对藤壶的影响大,因其所提供食物最多,若没有图中数字比例,是不能作出上述判断的。

【答案】(1)海星、荔枝螺、海葵海星和荔枝螺(2)海藻、浮游植物三、四次级、三(3)藤壶藤壶大量繁殖,占据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槭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12.热带雨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六类生态系统的有关方面的比较表:
的____________,造成生产力最高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热带雨林的土壤是贫瘠的,判断依据是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贫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考察,赤道附近的一个小岛(热带雨林)虽然面积不到0.5 km2,哺乳动物却多达58种,这一现象说明热带雨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和较强的________能力。

【解析】(1)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应为净初级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生产力高的制约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等。

(2)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1)①热带雨林净初级生产量最高温度高,雨量多,光照强②枯叶输入量远大于枯叶现存量枯叶被分解者分解后又迅速被植物吸收,土壤中养分很少
(2)营养结构自我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