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 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出初中语文智慧课堂

——浅论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课文包含了无数的信息,包含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如果将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选取切入点,作为有效的突破口。切入点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的作用。以此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课文切入如何把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题眼切入

多数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我们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学《一面》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切入内容:“一面”当我们看到这个题目而未看课文内容之前不知道“一面”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对我们的标题进行一些补充,让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看到这个标题后都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这样的补充:生一:我与鲁迅的一面。生二:我与鲁迅的一面之缘。生三:我与鲁迅短暂的一面之交。生四:我与鲁迅难忘的一面。生五:让我深受教育的与鲁迅一面之交。同学们对标题的补充是各不相同,他们有的可能不是很准确。《智取生辰纲》中以“智”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围绕吴用等人的“智”与杨志的“智”的较量展开了故事情节,为什么杨志的“智”败给了吴用的“智”呢?分析原因时也就分析了杨志的人物性格,也就疏通了本文的情节把握住了小说的教学重点。

2中心句切入

以关键语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大多数文章都有关键语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如《口技》一文教学我们可以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切入点展开教学。全文“善”在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善”在口技人运用的道具的简单;“善”在观众身临其境的专注;“善”在有正面细腻的描写,还有侧面的尽力烘托;“善”在作者的评议赞叹之精,“善”在行文前后的照应。一个“善”字可以涵盖全文所有的精华。如在讲《劝学》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学不可以已”。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句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如教学《纪念白求恩》就可以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一中心句切入。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可以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一中心句切入。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从“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中心句入手。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切入,这个重点语句一定要能够带动全篇,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3、矛盾切入

有矛盾,自然会引起质疑,抓住课文的矛盾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如在教《智取生辰纲》时,可以设置一张表格,罗列出故事中的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来,分析矛盾的生成、激化及如何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言语与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自相矛盾,胡屠户嘴里说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而伸过来的却是握得紧紧的拳头,矛盾的言与行反映出他言不由衷,再结合文章前后他对范进称呼变化上的矛盾,也表现出他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小说矛盾是小说叙事当中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有悬念的,用矛盾法切入小说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文本当中,在人物言行、情节中寻找矛盾点,在小说的矛盾中探究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地在矛盾中概括小说主题。

4从倒叙切入

有一些文章,故事性强,我就采用记叙文中的做法,先把结尾拿出来,引起学生的思索与好奇,再来进入到教学的析读环节中。如《最后一课》我先请学生读读结尾,然后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韩麦尔先生为何在钟声与号声响起之后,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气写字,并且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做手势让学生放学呢?在教学《甜甜的泥土》时质疑“那泥土,甜丝丝的”,泥土怎么就有味道了呢?学生带着疑问读文章,用情感做催化剂,品读文章就更得心应手了。

5对比切入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对比切入语文课文教学,可以是不同的篇目,也可

以创设对比,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和陆游诗的教学,可充分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来领会二者在诗歌中流露的不同情感。《窗》一文中我以“同一病房、同一窗户,最后两人都睡了同一张病床,为什么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比较两个人的“心灵之窗”。《孔乙己》一文就可以运用对比切入,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再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6波折切入法

文章如果平铺下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呢?‛语文课抓住一波三折的情节,给学生以新、奇、美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

如《父母的心》这篇文章情节一波三折,抓住了情节,其他问题

迎刃而解。

7、细节切入

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从细节探讨入手,不仅可以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场景,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著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就是天底下千千万万个爱儿子的爸爸的背影,当我们用心去品味这些动作的时候,我们才会唤起久违的感激与感谢,这样的动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能够唤醒我们心灵感动的还是从《背影》开始,感谢这样精彩的动作心结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生活的亲情温暖。读过《变色龙》,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小说四次描写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与“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