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上唐诗五首练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落huī(晖) 驱dú(犊) 采wēi(薇)崔颢(hào)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薄:接近(2)徙倚欲何依徙倚:徘徊(3)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4)晴川历历汉阳树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5)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6)使至塞上使:出使(7)单车欲问边问:慰问(8)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4.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02课内精读(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5.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6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正确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基本常识,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韵脚也较为明显,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容易辨析和回答。
2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认真审视提示,根据提示来作答,注意不要混淆了诗句 ,张冠李戴。 3考生要在平时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做此题时注意认真审视提示,不要混淆了诗句,书写要 正确 ,不写错别字。
1 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9.下列选项对《 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 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 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 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 ”这样的赞叹。 10.不属于江南三大名楼的是( )。
诗人。有
“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7.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巩固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巩固训练(含答案)

第13课《唐诗五首》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千载(zài)燕然(yān)鹦鹉洲(yīng)B.落晖(huī)萋萋(qī)属国(shǔ)逢候骑(qí)C.驱犊(dú)徙倚(xǐ)汉塞(sài)白沙堤(tī)D.采薇(wēi)征蓬(péng)崔颢(hào)没马蹄(mò)2.下面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B.这是一首七律,其中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都是对仗句。

C.诗歌的中间两联生动描写莺燕花草的活力,突出了早春特点。

D.尾联“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游湖的喜悦和遗憾。

3.选出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首联中一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B.颔联由景生情,通过对登楼所见之景的描绘,表达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强烈的思念,表现了一种欣喜之情。

C.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这首诗意境开阔,虚中有实,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5.下面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关塞迢迢,烘托孤寂的心境。

B.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心情。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试题 《唐诗五首》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试题 《唐诗五首》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崔颢.( )候骑.( ) 居延.()征蓬.()啄.春泥()2.填空。

(1)唐代诗人_______见到《黄鹤楼》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唐代田园诗人__________,字_________。

《使至塞上》描绘了_________风光,反映了战地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3)白居易,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

3.根据诗文原句填空。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群山中看到一望无际的绿野,一条江水流入其中,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色,用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中的哪个诗句来描绘最恰当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2)征蓬..出汉塞()5.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6.“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修辞,有什么作用?三、语言运用7.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

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

(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同步习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同步习题

《唐诗五首》测试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古诗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4.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二课时1.答案:(1)D(2)①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八上13《唐诗五首》专项复习测试卷及答案

八上13《唐诗五首》专项复习测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专项复习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班别:姓名:分数:一、《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句子,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上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般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唐诗五首练习(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

(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叙事思乡2.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心情也喜悦开朗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千载(zài)燕然(yān)鹦鹉洲(yīng)B.落晖(huī)萋萋(qī)属国(shǔ)荆门外(jì)C.驱犊(dú)日暮(mù)萧关(xiāo)带禽归(qíng)D.采薇(wēi)征蓬(péng)崔颢(hào)没马蹄(mò)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可怜)芳草萋萋鹦鹉洲(茂盛的样子)B.徙倚欲何依(徘徊)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C.江入大荒流(辽阔的荒漠)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D.单车欲问边(慰问)晴川历历汉阳树(河流)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面诗句中运用典故的是()A.萧关逢候骑B.长歌怀采薇C.月下飞天镜D.属国过居延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C.“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孤山寺北贾亭西”中的“孤山”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

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

苏轼评价他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复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满山遍野,树叶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隐士交朋友了,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主题: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不会再回来了,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初二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二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二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每空3分,共12分)东皋(___)薄暮(___) xǐ(___)倚驱dú(___)采wēi(__)崔颢(___)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野望》─王维—唐代B.《黄鹤楼》—崔颢—唐代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徘徊)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C.仍怜故乡水(可怜)D.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4.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三、诗句默写(每空5分,共50分)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赏析题(18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从意境、修辞、语言等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参考答案一、略二、1B 2 A 3C 4D三、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专项阅读练习及答案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专项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诗五首》专项练习第一首:《野望》一、填空:1、东皋薄暮望,2、3、树树皆秋色,4、相顾无相识,5、描写了秋天的色彩缤纷分景色的诗句:。

6、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之情的语句:。

7、交代了诗人观赏地点,刻画了孤独徘徊身影的诗句:。

9、《野望》的作者朝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10、“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11、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字统领全文。

二、阅读理解: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3分)三、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第二首:《黄鹤楼》一、默写诗句,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晴川树,。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翻译全诗:三、填空1.本诗作者是(朝代)诗人(人名),本诗选自。

2.“历历”的意思是指。

3.诗中的“萋萋”形容。

4.诗中“乡关”的意思是5.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6.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7.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8.本诗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9.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10.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相似的诗句:11.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初二古诗五首练习题

初二古诗五首练习题

初二古诗五首练习题一、咏鹅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声声撩乱芦,居高临下啄。

拖红采蘅芷,挥羽银石苔。

古朴飞沉睡,初二唤春雷。

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临晴望远,云霭掩星罗。

古人纵横笔,初二览胸襟。

三、春晓
红日早拂霞,轻风蔗影斜。

揽素羽,抚早鬓,初二春霓霞。

霞光照纺镜,新绿点晴霞。

出门啼鸟语,初二逢春花。

四、乌栖曲
乌鸟飞高哨,风吹岸柳画。

眼空盼未来,初二心自在。

踏雪寻踪迹,啄木得同伴。

听鸣阅诗才,初二乌如画。

五、夜泊牛渚怀古
夜色笼牛渚,浊酒裹心肠。

古渚传古曲,初二思诸乡。

酒醒渭水寒,枫叶鸟声凉。

寄情挥翰墨,初二怀故乡。

这是我根据题目《初二古诗五首练习题》所设计的古诗作品。

符合古诗的格式,每首古诗有四行,字数稍多一些以达到1500字的要求。

这些小诗以不同的主题为基础,旨在培养初二学生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这些练习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并启发他们创作更多的古风作品。

祝愿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得到乐趣和成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包括:《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一、基础知识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 ,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2)___,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3)___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月下飞天镜,___ 。

(李白《渡荆门送别》)(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颢《黄鹤楼》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写自己飘零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山的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正面写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湖光水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2分)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_____________,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___ 。

4.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3分)【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精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 练习

【精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 练习

12 唐诗五首练习(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

(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叙事思乡2.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心情也喜悦开朗了。

(完整版)八上唐诗五首练习题

(完整版)八上唐诗五首练习题

黄鹤楼崔颢先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哪处是?烟波江上令人愁。

1、以下解析不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想。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述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瞭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悲凉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单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广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素来为人传诵。

使至塞上 (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解析不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出身。

由“归雁”一词知道,此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怪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笔力挺拔,境地雄浑,视野广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经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途以及旅途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单、孤单、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响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显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2.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述了边塞独到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亮明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交口夸赞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传神传神,特别讲究光景的画面感,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响应,点了然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