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专题复习精题训练:科技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13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

2013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

2013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高考阅读2013-06-30 16182013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新课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再伤害,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训练题

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训练题

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训练题为了应对今年我省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题型的新变化,特组织我市部分骨干教师编拟了以下练习题。

请各校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情况,有所选择地使用以下练习材料。

由于时间紧迫,纰漏在所难免,请注意辨析。

参与本次练习题编拟的老师有:戴松宣(厦门一中)、纪明华(厦门二中)、龚恒慈(厦门六中)、林婉卿(双十中学)、黄亮生(外国语学校)、陈丰辉(大同中学)、周亚芬(松柏中学)、刘吉英(集美中学)、李莉莉(同安一中)。

(厦门市教科院语文科)科技文阅读训练题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一)俄科研人员发现,玉米基因ugt能控制植物生长素酶的合成。

他们将ugt基因植入山杨、白杨和雪松中,获得了转基因的山杨、白杨和雪松。

经多年试验证明,含ugt玉米基因的山杨、白杨和雪松的生长速度已大大增加。

在中国,至少有7个省栽种着100多万株转基因白杨树,这些树有着很强的自卫能力,害虫吃这些树的树叶,等于自杀。

这种白杨树拥有非同寻常的自卫系统,也就是一种生物工程炸弹——苏云金杆菌,简称Bt。

这种细菌的基因转入树木后,树木可产生抗虫毒素。

据中国研究人员报告,除了白杨外,类似的转基因树种还有落叶松以及胡桃树等。

在美国,至少有69个转基因树木野外试验获得批准,试验的树有三种:松树、白杨和胡桃树。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大部分野外试验场的面积不超过2英亩。

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规定,试验用的这些树必须接受严格监督,绝对不能长到开花、授粉的阶段。

迄今为止,已有一种转基因的树——夏威夷番木瓜树获准开始商业种植。

任何新生事物只要有人支持就会有人反对,有些专家警告说,这种技术也会带来危险。

杰克逊博士忧心忡忡地说:“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并没有做好理解转基因树木的潜在风险的准备,只是巨大的商业压力推动这项研究不断深入。

坦白地说,总结出转基因树木可带来哪些经济利益,这很容易,但要总结出未来人类将付出哪些代价,如果发生意料之外的事,人类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纠正错误,则困难得多。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板块一科普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踪逃亡者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

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

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

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

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

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

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

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

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

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

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

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

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

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

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

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

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

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历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6

历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6

历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6历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6?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15小题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能够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

突变的事物会出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刻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

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刻内它们均出现出刚体的属性,但通过长时刻观看,又会发觉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

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显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那个地点,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清晨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科学的进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已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定、推理和操纵,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能够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漂亮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尽管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能够被人看明白。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

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语文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

假如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运算机的时候,却不可不记得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

人的思维、判定是那样巧妙,人的体会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聪慧教给运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运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运算机,使运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2.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看到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13.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D.人们能够看明白书法家的草书作品14.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B.人们发觉突变的事物会出现短暂的模糊性C.人发觉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D.人过马路能够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15.下面对本文的明白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进展的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因此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定给予运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D.“人”能成为运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科技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科技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科技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科技文阅读专项训练高考真题2011年新课标卷《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三语文(11)——科技文、社科文阅读

高三语文(11)——科技文、社科文阅读

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1)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如果说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密,那么政府、公司和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将陷入混乱,这个社会将变得不可收拾。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森领导的一家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商用价值的量子密码系统。

量子密码系统技术依赖于量子物理学理论,即对一个量子系统的任何观察必然会改变该量子系统。

该系统的原形机包括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的设备,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

常规的密码系统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都在集中开发功能强大的数码锁,但是,如果某人偷到数码锁的密钥,那么即便是最强大的数码锁也无济于事。

应用量子密码系统就能保证这把密码锁的密钥,在该技术中,密钥是以光子的形式传递的,光子偏振方向的变化是随机的。

因为任何试图分析该信号的行为都会改变偏振方向,所以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对光子偏振性的比较就能发现是否有人试图窃取该密钥。

如果密钥光子的偏振方向有变,发送方再次发送新的密钥,直到接收方收到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密钥为止,这样就能保证密码锁的安全可靠。

现在,量子密码系统仍然是超前的,通常用于商业的是非量子密码系统,如公共密钥系统。

公共密钥系统的安全性在于当今的计算机速度还不够快,因而不能破解它的密码。

今后,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这种系统将毫无用处。

对于所面临的挑战,吉森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准备。

其中之一是量子密码系统中光子的长距离传输只能通过一次光脉冲在空气中或光纤中完成,而无法进行放大,因为任何放大作用将破坏量子编码信息。

经过大量的试验,吉森小组在传输距离上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们已经将一把量子“钥匙”通过光纤从日内瓦传输到洛桑,距离超过67千米。

1.对于“量子密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量子密码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具有较高的商用价值。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科技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一)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

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用来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

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

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1.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课标版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练习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课标版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练习 Word版含答案]

课后训练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

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

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

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

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

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

这完全是误解。

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

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

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

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

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2013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科普类阅读理解

2013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科普类阅读理解

201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之科普类阅读理解【重庆卷】 CAlmost every machine with moving parts has wheels, yet no one knows exactly when the first wheel was invented or what it was used for. We do know, however, that they existed over 5,500 years ago in ancient Asia.The oldest known transport wheel was discovered in 2002 in Slovenia. It is over 5,100 years ol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wheels for transport didn't become popular for a while, though. This could be because animals did a perfectly good job of carrying farming tools and humans around.But it could also be because of a difficult situation. While wheels need to roll on smooth surfaces, roads with smooth surfaces weren't going to be constructed until there was plenty of demand for them. Eventually, road surfaces did become smoother, but this difficult situation appeared again a few centuries later. There had been no important changes in wheel and vehicle design before the arrival of modem road design.In the mid-1700s, a Frenchman came up with a new design of road—a base layer (层) of large stones covered with a thin layer of smaller stones. A Scotsman improved on this design in the 1820s and a strong, lasting road surface became a reality. At around the same lime, metal hubs (the central part of a wheel) came into being, followed by the pneumatic tyre(充气轮胎) in 1846. Alloy wheels were invented in 1967, sixty year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armacked roads (柏油路). As wheel design took off, vehicles got faster and faster.64. What might explain why transport wheels didn't become popular for some time?A. Few knew how to use transport wheels.B. Humans carried farming tools just as well.C. Animals were a good means of transport.D. The existence of transport wheels was not known.65. What do we know about road design from the passage?A. It was easier than wheel design.B. It improved after big changes in vehicle design.C. It was promoted by fast-moving vehicles.D. It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wheel design to develop.66. How is the last paragraph mainly developed?A. By giving examples.B. By making comparisons.C. By following time order.D. By making classifications.67.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A. The beginning of road design.B.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wheels.C. The history of public transport.D. His invention of fast-moving vehicles.【语篇解读】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题材是车轮。

【把握高考】2013高三语文最新专题综合演练3.3实用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报告和科普文章》模拟质检

【把握高考】2013高三语文最新专题综合演练3.3实用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报告和科普文章》模拟质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

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 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

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

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

“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

“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课标版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课标版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美丽语文精彩阅读经典素材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这就是存在的真相,倘若我们真的洞见了存在的真相—-人与上天的关系,我们也就能清楚明了地看见人世的真相了--人与人的关系。

(—-节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点评赏析没有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诚然如此。

我们在这个生存的世界上,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不能缺少爱。

因为爱,星星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因为爱,河流会在大地上奔流;因为爱,甘美之物会在大地上滋生;因为爱,卑小的虫子会在雨后的寂夜里一唱再唱。

人与人之间,自然更需要爱的滋养与陪伴。

真题在线(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没有天堂赵鑫珊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C).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2013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

2013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

[xx]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7-9 题病毒不一样于其余全部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响。

但这全部病毒都没有。

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其实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散的颗粒。

它进入细胞后,灾害就来了。

全部的病毒都由两部份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状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

蛋白质表面或类脂包膜(假如有的话)使病毒依赖上细胞膜 ----而后病毒进入细胞。

本质上这其实不简单。

病毒外套的表面一定恰好依赖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地点。

即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适合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结。

这就能够解说为何往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级广。

一旦病毒依赖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交融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答复成它自己了。

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一定更进一步认识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

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 和RNA。

DNA 构成基因组合。

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 DNA 里储蓄了结构和保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

DNA是如何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系造蛋白质。

不一样的 DNA 产生不一样的蛋白质,不一样的蛋白质构成不一样的生物体。

RNA 是干什么的呢? 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任信息的传达者。

它将信息从 DNA(在全部细胞的细胞核中)传达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

DNA像模板相同造出正确的 RNA,RNA又相同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1 / 12病毒要么有 DNA,要么有 RNA,但不会两样都有。

在病毒中, RNA不是信息的传达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逼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一定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近似。

届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测试卷

届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测试卷

2011-2012 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科技文阅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5~7 题。

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趋严重。

此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是最为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给中国和睦社会的建立带来相当的危害,特别是对不计其数青少年的迫害,假如再不采纳实时举措,必定对中华民族的可连续发展形成釜底抽薪的危机,实在不能不以为然了。

历史早已证明,文化杂乱即会以致思想杂乱,思想杂乱定将引刊行为杂乱。

昨年一年之中,不良网络文化乱象所带来的思想、行为乱象真是惊人的不行思议: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休学、离家出走、暴力犯法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诈、训骂以致伤害、杀戮自己的亲生父亲母亲;还有父亲母亲居然因为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并且,此刻已经不不过孩子们受影响了,许多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各种家庭惨剧、甚至犯法;还有行政领导干部、公事员在上班时沉浸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而被处分或开除公职的。

另一种广泛的网络文化乱象,就是许多网民能够在网上毫无忌惮地胡说八道、随意诬蔑、恶性欺侮、破口咒骂。

因为缺乏本质性的看管拘束,他们不用负任何责任。

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形成集体性的乱象,互相鼓噪。

加上网络的便利性、互动性、隐蔽性及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假如这样的恶性集体在网上膨胀发展的话,未来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不行估计,切切不行低估。

有人打着发展网络的旗帜,其实是在歪曲网络的健康发展方向,一步步地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充填自己的荷包。

电脑、网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

但是,此刻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令人们玩物丧志并从而危害社会的玩具。

不良的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上网主假如受这些迷乱网络文化的影响。

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早已令人难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文本阅读【试题出处】2012·杭州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技发展的研究应独立成线,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科技发展的研究应独立成线,因为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它始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不会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呈明显的跳跃式发展,所以,科技水乎的高低并不代表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科技的独立性作用更是独一无二的。

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们大概都忽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真正推动中国古代辉煌的实际上是古代发达的实用科技,而不是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实用科技,而不是封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制度体系,我们不能用古代发达的实用科技来掩盖落后的管理制度,也不能用封建的落后制度来,代表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历史的几条主线虽然是互相影响的,但是,这几条主线是应当分开研究的,比如,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飞跃时代,但北宋却是中国封建统治最混乱薄弱的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但是,唐代却是道德沦丧最为严重的时期.如同先秦”诸子百家”形成是因为社会战争的原因一样,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与政治制度的前进是很不协调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授中国历史的时候,总是喜欢按照时间顺序把封建的落后制度、农民运动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情况混在一起叙述和研究,这样一来,就很难说清各条主线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脉络,特别是中国古代一直繁荣的经济文化与因为近代突然受到外族的侵略而落后的对比,会给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一种非常突凡的感觉,给人一种困惑,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最突出的悖论。

这也是我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常常走进的送里,至今许多的学者仍然在走这条老路,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不要总是从前人奠定的大道中走路,是要学会独辟蹊径,并循着这条线索探究下去.著名作家刘心武探侠《红楼梦》,将文学与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路径,尽管他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却着实是有价值的。

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只有对科技尊重才能说是一个进步健全的社会。

翻开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家和宗教领袖的名字,而是牛顿、达•芬奇、富兰克林等一个个科学家或艺术家的名字。

对科学的尊重反映了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这也就是西方文明最终战胜东方文明的真正原因,除此而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释。

(李慧《大视野——剖析中国企业》)1.对第三段画线的词语“误区”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的内涵并不相同。

2.对文中历史上的“科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封建政治体系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它始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B.科技水平的高低并不代表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

C.从战国、唐宋时期某些方面来看,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前进是很不协调的。

D.是古代实用科技推动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却起了阻碍作用。

【答案】 D【解析】D项,“起了阻碍作用”的话属于无中生有。

从“真正”“最发达”等词语潜在意来看,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对科技发展多少也有些促进作用)【试题出处】2012·北京四中模拟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吴国盛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

但这个正被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弘扬科学精神,现在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

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

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

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

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末。

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

我可以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

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

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

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

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精神。

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

竺可贞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

“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

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1.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两项是()()(5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A.把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做法属于科学主义。

B.一般人或者是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不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C.只有懂得科学本身,拥有知识和技巧,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和尊严。

D.第一种思路弘扬的是与人文相对立的、科学至上的精神,容易导致科学“无限扩张”。

E.“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几乎被人遗忘,使得科学精神的弘扬误入歧途。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答案】C【解析】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

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2.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