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咏物诗咏史诗练习
咏史怀古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咏史怀古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a1fcf23ccbff121dd3683c5.png)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学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一、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二、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e6b5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4.png)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咏史怀古诗练习(2023.8)1.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
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2+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2+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1a29bd83d049649b665841.png)
12咏史诗三首课时训练12咏史诗三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蛊.惑(zhōng)豢.养(huàn)汗流浃.背(jiā)妄自菲.薄(fěi)B.筵.席(yán)眸.子(mú)命途多舛.(chuǎn)繁文缛.节(rù)C.角.色(jiǎo)桀骜.(ào)翘.首以待(qiào)纨绔.子弟(kù)D.悲恸.(tòng)赝.品(yàn)潜.移默化(qián)谆.谆教诲(zhūn)答案:D解析:A项,“蛊”应读“gǔ”;B项,“眸”应读“móu”;C项,“角”应读“jué”,“翘”应读“qiáo”。
2.下列不是李贺作品中的诗句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B.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将进酒》)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答案:D解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写的。
3.填空。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
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三点:一要;二要;三要。
答案:搞清史实和典故体会诗人的意图和感情分析诗的写法和语言特点4.默写《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答案:略二、延伸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刘长卿荒村带返照②,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③。
不为怜同病④,何人到白云⑤。
注①皇甫侍御:皇甫曾,字孝常,曾任宫中侍御史,他有《过刘员外长卿别墅》,本篇是刘长卿的和诗。
②返照:夕阳。
③向田分:涧水流向田间。
④同病:语出《吴越春秋》,伍子胥曾说“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相当于现在“志同道合”的意思。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5626a1647d27284a735161.png)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咏史怀古诗专练知识回顾:1.典型特征题材特征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常见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等字样;或用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内容情感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常用手法对比、用典、以小见大2.历史演变时期内容主题代表人物及作品初唐以史为鉴,咏朝代兴亡以戒当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盛唐热望功名积极进取王维、李白、杜甫《登金陵凤凰台》《蜀相》中唐吊古伤今针砭时弊(水平最高)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晚唐追忆伤怀(尤为发达)李商隐、杜牧《咏史》《过华清宫绝句》宋代借古说今风格慷慨悲壮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刘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分)咏怀古迹①(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1、D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7ba08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1.png)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鉴赏及其答案日常专题训练高二必修五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咏物诗鉴赏及其答案日常专题训练高二必修五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f926ba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d.png)
咏物诗鉴赏及其答案日常专题训练高二必修五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古诗词分类集锦集思广益寻规律高二文四小组合作的结晶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指导及训练(高二文四史钰琨小组推荐)醉落魄咏鹰 [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思考题】1.这首词上片主要是用什么手法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陈维崧被誉为清初词坛第一人,生于明天启五年(西元1625)十二月初六,字其年,号迦陵。
“维崧”一名出自《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是国运长存,子孙贤惠之意。
因家学渊源,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10岁时即能代父援笔作序,倚马千言,瑰玮奇丽,令同行与长辈折腰。
少年时拜当时文坛巨擘吴伟业、陈子龙为师。
其诗流丽风化,语多涉六朝初唐之习俗;其词风格雄壮,因身处明清易代之际,故词多家国之忧,波澜壮阔。
这首词大概写于他流寓河南之时。
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
词人善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
“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
“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
“低”字写秋风之劲。
“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这“风”何以如此迅猛急速?原来是雄鹰在平原上高速低飞而激起的,这就从一个侧面写出鹰的凌厉激荡之势。
凝望鹰的刚毅奔放的身姿,词人就不禁要心潮澎湃了:“我,能像这自由翱翔的鹰一样拥有广袤的天空吗?”紧接着的一句“秋空一碧无今古”,既写秋空之澄澈静谧,又揭示了词人心潮之澎湃跌宕。
“无今古”,即不分今古,古今同一。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史诗的特点(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史诗的特点(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fa03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0.png)
诗歌专题训练------咏史诗的特点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指汉武帝所设之帐。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指代汉武帝。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咏史、抒情融合一起的。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①李商隐宣室②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
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史记》、《汉书》有传。
②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2.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即善于选取典型细节抒写,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请结合诗歌的第三句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
3.《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
”此诗即有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汴河①怀古(其二)皮日休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③,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京杭大运河。
②皮日休,晚唐诗人。
③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游玩之事。
4.《汴河怀古》(其二)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贵在见解不俗。
“开河同,而所以开河不同,语奇而确”,这是清代诗人陆次云对此诗的评价,他认为皮日休关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议论新奇且令人信服,请你简要分析。
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知识点及训练
![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知识点及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94698f7e27d3240c8447ef3d.png)
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归纳思想内容:1. 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羡慕英雄业绩,感慨年华易逝7.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表现手法:对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咏史怀古诗知识点补充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咏史》鉴赏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咏史》鉴赏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4683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6.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咏史》鉴赏习题(含答案)咏史 -----龚自珍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③狎客④操全算,团扇才人⑤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⑥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
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③牢盆:古代煮盐器具。
这里借指盐商。
④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⑤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
⑥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
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译文】在繁华的江南一带,所谓的名流沉溺于声色,又热衷于名利斗争。
一些被盐商豢养的文人门客每日得意洋洋自以为跟对了主子。
那些如宫女一样轻薄的文人占居高位。
去官是害怕残酷的文字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写书作文不过是为了衣食奔走。
且看当年被刘邦许以高位的田横五百壮士在哪里?难不成归顺朝廷后,能人人封侯么?【赏析】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
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
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
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首联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
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
颔联中说“名流”中之官场,既有手柄大权、铜气熏天之“牢盆狎客”,亦多团扇麈尾、高谈阔论而百无一能之贵介子弟,那些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即所谓的“名流”,在当时的社会操纵全局、窃据高位。
诗句中虽未具体揭示“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也没直接描写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但整个社会被这样一批狐群狗党所统治,不难想见这表面上繁华绮丽的金粉世界是怎样的乌烟瘴气,二者共同酿就的恶浊之风深为作者所厌憎。
PPT《怀古咏史诗》专项练习(含答案)中考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系列指
![PPT《怀古咏史诗》专项练习(含答案)中考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系列指](https://img.taocdn.com/s3/m/b06cd23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7.png)
怀 古 伤 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 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 家பைடு நூலகம்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 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伤今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 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中考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系列指导
怀古咏史诗
专项练习(含答案)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 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 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 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昔 盛 今 衰 型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 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 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 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 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 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 冷静的思考。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③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怀 人 伤 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 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怀 人 伤 己
借 古 讽 今
如唐代杜牧的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746da7cd184254a353551.png)
第12课咏史诗三首学案(含答案)第第12课课咏史诗三首咏史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刘长卿.李贺.温庭筠的生平。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
3.学习诗歌寓言笔调和拟人化的手法。
4.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深邃的哲理。
5.把握诗歌借史咏怀.借史讽喻的特点。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意解读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刺史转为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时,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局面,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气势描绘西晋伐吴,结束了国家分裂状况,情调高昂。
后四句,汲取历史教训,借古喻今。
颈联说往事可以感伤的,还不止东吴为西晋所灭,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也相继覆灭,只是西塞山依旧靠临长江,永远为人们所凭吊罢了;并照应上文,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可凭。
尾联联系唐王朝的当前形势,赞扬“四海为家”,希望国家统一,但也必须警惕藩镇纷争。
以故垒隐伏在萧萧芦荻中的图景作结,包涵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
名句识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考点演示请以“今逢四海为家日”一句诗,说出这首怀古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
一.作者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州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备,诗名盛于中唐前期。
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及民生疾苦在诗中亦有所反映。
但大多写遭谗贬谪.胸怀不平之意,以及感慨政治失意和山水闲逸的情怀,缺乏雄浑苍劲之作。
他的诗以五言.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其五言律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在当时很负盛名,自诩为“五言长城”。
中考古诗词:咏物类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咏物类赏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f987f16f1aff00bfd51e10.png)
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咏物诗)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
(答出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5分)蝉(唐)虞世南①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②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③藉(jiè):凭借。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3分)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2、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的意境。
【高中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
![【高中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e5bdcbee06eff9aff8071a.png)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一首词再现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初中语文】咏物诗+题目练习
![【初中语文】咏物诗+题目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0c9a6bdc850ad02df80415a.png)
古诗·咏物诗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
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常考题型与答题思路】一、常考题型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二、答题思路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 分)答案:“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
“金色”、“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
思路:1)手法+效果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叠词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答题模式: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咏物诗练习1.古诗鉴赏。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咏物诗专题练习学生版含答案
![咏物诗专题练习学生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4221efdaef5ef7bb0d3c28.png)
咏物诗专题练习(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两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
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两小题。
高松曾巩高松高于云,众林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①。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②。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③。
君求百常④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⑤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dc956afe2bd960590c677a2.png)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怨李益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答:(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答:2,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胸脯花圃哺育捕风捉影B.弹劾负荷隔阂以邻为壑C.勖勉和煦牲畜酗酒滋事D.嗜好谥号侍奉恃才傲物4,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在小说《家》中,为什么觉慧会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而觉新则不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请举例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第()题答: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
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
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
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
《山水田园咏物咏史怀古》鉴赏训练题教师版
![《山水田园咏物咏史怀古》鉴赏训练题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18839b52ea551810a68799.png)
《山水田园咏物咏史怀古》鉴赏训练题教师版《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
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
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
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
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巢落第后所作的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问: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
动腐朽的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这是菊花的天
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南宋故臣郑思肖的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问:
物的特点?
什么思想情感?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
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
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
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
节。
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
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却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
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
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
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
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
托物言志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
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
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
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刘熙载《艺概》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
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
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
出浓重的对时事
的感伤情绪,你
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为什么?
答: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
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
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
有何用意?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
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
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使君,指刘备。
)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作者将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
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
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
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