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名第17周四年级数学第2课时
2、 第17周 除法复习 二-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
4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1)读一读:400000读作四十万
4000000读坐四百万
(2)回答问题.
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十万)
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百万)
数学教案
第17周年月日第2节周节数:8
课题
除法复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师: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分?预设:根据商有几位来分师:你能分类吗?(指名分类)
师:看着竖式进行分类,太容易了。老师这还有两个算式,你能把他们放到相应的位置吗?(426÷45564÷23)
师:你是怎么判断出它的商是一位数呢?它的商是两位数呢?生:根据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来判断。师:他的意思是说?
不够除——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2
3、判断练习
师:这个本领的威力强不强呢?让我们一起来练练吧。快速用手势判断。
(1)54★÷78的商是()位。(2)64★★÷64的商是()位。(3)64★★÷7★的商是()位。(4)423÷1★,商是一位数(5)751÷8★,商是两位数(6)5122÷4★,商是两位数按要求填数,用手势告诉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几道都是用四舍法进行计算的啊?都是四舍法求商,你在计算时出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总结每种试商方法的注意点,板书:
四年级数学十七周教案

学 习 流 程
自 主
探 究
1..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
2.探究笑笑的思考过
3.正确解答: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方法一: 方法二:
解:2X+20-20= 80- 20 解:2X=60
2X=60 X=30
X=30
4.验算.
5.归纳、小结。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
合 作
交 流
精 彩
展 示
课型
讲授
审阅
学 习
目 标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 习
重 点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 习
难 点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学 习
准 备
预 习
导 学
做课本95页练习题1—2题
【知识链接】
学 习 流 程
自 主
探 究
做课本95页练一练1-2题,不会做的全班讨论解决。
做第2题时先把结果填在书上,再说出填写的理由。
第3题先理解每个小题等号右面的数就是计算器上的“读数”,建立等式后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答案。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
合 作
交 流
精 彩
展 示
解方程:
7x+13=4811y-8y-20=73
0.5x-4=265y+32=47
说出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坛山第十七周---四年级第2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
教学目标:1.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能进行三步的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熟练地估算、笔算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3.在探索乘、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16×6= 19×50= 150×6= 90×5=17×4= 13×30= 300×20= 850×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9×103 ≈ 720×12≈ 315×72≈408×18 ≈ 209×29≈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4.复习笔算245×27 = 530×48= 509×50= 802×37=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5.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每周一练练习题数学研究课安排表2018-2019第一学期

魏和谕
第11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15)
期中检测
第12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22)
3.4
李晓
第13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29)
4.4
王晓
第14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2.6)
5.1
孙婷婷
第15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2.13)
5.2
马强
第16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2.20)
5.3
高敬
第17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2.27)
6.1
张培芝
第18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9.1.3)
6.3
郭晓燕
第19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0)
6.5
张静
第20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7)
注:每周四第2节全体数学教师听组内研究课,如遇其他活动或者期中期末考试等依次顺延。本年度没期数学研究课安排表
2018年9月
授课时间
节次
班级
授课人
课题名称
备注
第7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0.18)
2.4
杨冰
第8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0.25)
2.2
王梅
第9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1)
3.1
孙月华
第10周周四上午第2节(2018.11.8)
第2名第十三周四年级第2课时

第2名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6-87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克隆的知识、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个别汇报谈话: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2.“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体长长多少米?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谈话:同学们所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探究提示:1.请你回顾整数加法计算方法,尝试解决“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2.请你结合整数加法计算方法,总结一下小数加法计算方法?小数加法同整数加法一样,()数位对齐,从()位加起,()要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小组进行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探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1)解决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学情预设:①口算:77个百分之一加3个百分之一是80个百分之一也就是0.80②转换单位:把0.77米看成77厘米,0.03米看成3厘米口算,77厘米+3厘米=80厘米,也就是0.8米。
③笔算:用竖式计算。
写竖式时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再计算,计算时先把百分位上的7和百分位上的3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再把十分位的7和十分位的1相加,最后把小数点落下来。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知识,对条形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2.培养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2.难点: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素材。
2.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的统计数据。
3.绘制条形统计图所需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海报、班级成绩单等,引导学生关注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观察、分析给出的统计数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描述图中信息,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级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例是多少?”“某商店本周各商品的销售量如何?”让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来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更大的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读写更大的数。
2.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更大的数:亿以上的数。
2. 大数的读写方法。
3. 大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更大的数的读写方法,能够识别和读写更大的数。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更大的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更大的数。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内容。
2. 新课:讲解更大的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更大的数。
然后讲解大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读写更大的数。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更大数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让学生读写一些更大的数,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小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更大的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
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更大数概念和读写方法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互动交流中深化对更大数的理解。
以下是对“实践”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读写练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更大数的卡片,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
第1名第17周四年级第2课时

角与三角形教学内容:四年级年级下册108--110页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掌握角的意义和分类,理解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会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会画三角形的高;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是180度会计算简单角的度数。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复习让学生体验知识间的联系,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画角并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理解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会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计算三角形的度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能综合运用、拓展运用。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现在请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教室里有多少个直角,多少个锐角,多少个钝角,又有多少个三角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角和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角与三角形的认识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1.回顾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回顾角的分类:我们学过哪些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角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2)回顾角的度量: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一个角到底属于什么角呢?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的意见。
指名回答:①用眼睛来判断,看看像哪种角;(眼睛测量有时不够准确,不知道确切的度数)②利用三角板来比一比;(只能用来测某些特殊的角)③利用量角器来量一量。
(测量度数准确)如何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同学们齐动手,各自测量自己画的角的度数,请同位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上台说说自己测量的步骤要领,并进行演示。
谁还有和他意见不同的测量方法吗?那么在测量锐角和钝角时,应注意什么?(注意两圈刻度的选择)(3)画角现在老师又要考考你们的绘画能力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第2课时练习课(1)含答案

第2课时练习课
1、按要求涂色。
(1)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2)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
(3)摸出的可能是红球。
2、如图,有A、B、C、D四个转盘,小磊和小辉玩转盘游戏,指针停在灰色区域算
小磊赢,停在白色区域算小辉赢。
A B C D
、1、想让小磊获胜的可能性大,要在()转盘上玩。
、2、想让小辉获胜的可能性大,要在()转盘上玩。
、3、想让两人获胜的可能性均等,要在()转盘上玩。
三、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球,如果要达到下面的要求,那么应该怎样放?(只有红
球和黑球)
(1)每次任意摸一球,放回后再摸,摸若干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黑球的次数少。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放回后再摸,摸若干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黑球的次数多。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放回后再摸,摸若干次,摸到红球和黑球的次数差不
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黑球。
答案:一、略
二、(1)B (2)D (3)A或C
三、(1)红球1个,黑球5个或红球2个,黑球4个(2)红球5个,黑球1个
或红球4个,黑球2个(3)红球和黑球各3个(4)6个黑球(5)6
个黑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正负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正负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掌握正数、负数的读法和写法2.会用数轴表示正数、负数及其大小关系3.能辨认和测量实际问题中有正数、负数含义的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掌握正数、负数的读法和写法,会用数轴表示正数、负数及其大小关系2.教学难点:能辨认和测量实际问题中有正数、负数含义的数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数轴模型、黑板、白板、挂图等2.教材和课件: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及配套课件3.教具、素材和练习册等资源:具有正数、负数意义的物体、练习册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入正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们看几张图片,例如一把水壶、一块钢板和一根金属杆等,询问学生这些物品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然后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正数的意义为数量增加,负数的意义为数量减少。
2.呈现数轴模型:运用数轴模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相对位置的变化和大小关系。
让学生能够自己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
2. 正负数的读法、写法及运用1.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写出正数和负数,并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
2.正负数的运用:教师出题,让学生通过数轴和符号计算出正确答案。
3. 实际问题中的正负数含义1.实际问题中的正负数含义:举一些有正数、负数含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轴的图示和解法来深入理解问题所包含的正数、负数含义。
2.实际问题的数值计算:教师可出一些有正数、负数含义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数轴和符号计算出正确答案。
4. 总结1.小结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用2.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堂练习和作业:通过实际例子更加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在课堂中,教师将评估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将成熟度和掌握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通过初步的数轴练习感受正负数含义的学生为合格水平2.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计算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为优秀水平3.能够分辨并运用不同含义的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为卓越水平六、总结本节课强调的是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重要程度较高。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精品教案6、 第17周 统计(二)

数学教案第 17 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课题统计(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分析重点培养画图的能力。
难点正确分析信息。
教具题卡电化教具课件二次备课教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1、统计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2、总复习13题学过程教学回答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三、综合练习: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5、估算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2)756里面有多少个18?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4)884是34的多少倍?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10、解决问题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过程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设计统计(二)统计的意义画图时注意的细节作业综合练习试卷设计课后反思(包括培优帮困、德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计算平均数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计算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7~8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例题1、出示例题提供的统计表。
学生观察统计表内容,回答: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1)可以知道各组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2)两支球队里,张春光最高,是172cm。
(3)李斌最矮,是138cm。
(4)体重最重的是张春光,是58千克。
(5)李斌体重也最轻,只有35千克。
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2、算一算。
(1)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
(2)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体重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④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重总和÷总人数=平均体重3、议一议。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身高吗?经过交流,学生理解:平均身高是整支球队身高的平均值,不是每一个队员的身高。
某个队员的身高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
(2)求出的平均体重是每个队员的体重吗?某个队员的体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学生同样懂得其中的道理。
4、说一说。
(1)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的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体重轻多少千克?(2)两只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有什么关系吗?过程要求:①找一找,算一算。
②与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看法。
小学四年级上数学第二周教案 (2)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流 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基本练习
讲授新课
综合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1题。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做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4)具体计算: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3、试一试 课文第31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课堂活动: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小学四年级上数学第二周教案

板
书
设
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
18000≈2万
233482≈20万
总计第7节
课题
从结绳计数说起
第6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1、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 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第14页第2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计数说起
计数方法——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
教学反思
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民主"意识的感召下,个性得以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第六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并发现特殊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
2、会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运算的规律,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归纳推理。
3、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1、活动一。
(1)出示活动规则。
任取一个两位数,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如上反复进行,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
师提示学生注意,根据每次算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2、活动二。
(1)如果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在计算一下,看结果如何?①学生自己说出猜想。
②探索活动。
③发现规律计算结束后,将结果与刚才的数比较,你看看是否猜对了。
结果是1。
(2)归纳总结,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这个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3)告诉学生这是著名的“角谷猜想”将角谷猜想中的“逢单数乘3再加1”改为“逢单数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3、活动3。
(1)出示活动规律。
任意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
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
用新的三位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重复上面的运算?师:我想你们都应该得到495这个数字。
(2)学生依据以上规则进行探索活动。
如:选5 1 4 这三个数字。
541-145=396 963-369=594 954-459=495完成后: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3)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十七周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者a×(b+c)=a×b+a×c。
(6)某些乘法算式,可以把某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或者积)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或者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三、探究结果汇报
1、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2、我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过程与
方法
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
教材分析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难点
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四数 第十七周 (1) (2)

教具学具
图片、课件
课前预习
复习导入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第十七周四年级教者:年月日
科目
数学
课题
复习乘法和除法
课时
1、2
教学
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次备课
重点
难点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板书
设计
统计
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累计共5课时课题:亿以内的读法。
内容:15页例1的内容及有关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1、学习亿以内的多位数的读法法则、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位数。
2、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及读写能力。
重点:熟练地掌握整数数位表,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的多位数。
难点:亿以内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具:数位顺序、表电教平台。
过程:一、复习1、口答个级数位有_____、个级的数表示有多少个______万级数位有_____万级的数表示有多少个______。
2、说出整数数位顺序表(学生讲,师板书)3、读数(1) 、4731 605 1 030 8002(2)、1002 1020 1200 4321二、新课1、导入在4731 、605 、1030 、8002后面各添上四个零。
问:谁会读这些数。
2、出示例1。
读出下面各数47310000 6050000 10300000 800200003、要求学生把这四个数写在数位顺序表的下面,写的时候要求数位对齐。
对照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讨论。
(1)、这四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的数都是零,这些数都是整万数)(2)、这些数占有几级?(个级和万级)像这种的数怎样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3)、板书万级个级读作4731 0000 四千七百三十一万605 0000 六百零五万1030 0000 一千零三十万8002 0000 八千零二万三、巩固练习1、读出下面各数340000 6400000 200100008430000 13000000 3400002、第18页"练一练"第2题,(先分级,后读数)四、小结整万数的读法,按照万以内数的读法以高位到低位。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万级上的数与个级的数的读法一样,除了读出外还需多读一个"万"字。
五、作业练习二、第6、7题后记:从课堂练习和作业了解到:有的学生在读亿以内数时对中间有零的数多读少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与三角形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综合练习109、110页4—6题 115页第4题新课堂91—93页第3课时复习角与三角形教学目标1.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角数,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能够按角的特点正确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设能力。
能够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分类、能灵活运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一副、量角器、直尺、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一)情景导入,唤起学生对角与三角形特征的回忆。
(播放图片: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师提出问题:根据播放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画出相关的图形吗?生先观察,再动手画一画,师展示学生画的图形(角与三角形)师质疑:画这些角与三角形时,你考虑到这些图形的哪些相关知识?预设1:什么的图形是角。
预设2:角有哪些种类。
预设3:三角形有哪些类型。
预设4: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根据你画的角与三角形,我们首先需要回想已学过哪些角与三角形,再想一想每种角与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最后再根据每种三角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画出相应的图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整理关于角与三角形。
(板书课题:角与三角形)【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生活中的角与三角形。
并回顾这些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回顾整理,复习角与三角形的相关特征。
1.回顾整理角的分类:角的相关知识(1)角的分类和大小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角吗?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回顾角的相关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直角(等于90度的角)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180度的角)周角(360度的角)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2)判断角的大小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一个角到底属于什么角呢?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预设一:用眼睛来判断,看看像哪种角;(眼睛测量有时不够准确,不知道确切的度数)预设二:利用三角板来比一比;(只能用来测某些特殊的角)预设三:利用量角器来测一测(测量度数准确)教师随即提问,深入分析指出优缺点。
(3)测量角的度数师提出问题:如何用量角器来测量脚的度数?同学们齐动手,各自测量“斜拉大桥平面图”中的任意一个角,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上台说说自己测量的步骤要领,并进行演示。
提问:谁还有和他意见不同的测量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在测量锐角和钝角时,注意两圈刻度的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角的度量,根据角的大小进行分类,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角的度量方法,又对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4)画角师提出问题:你能画一个75°的角吗?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按照教师的要求画角。
(教师在学生画角时,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画角的方法及方法的掌握)师质疑:请画得快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画得这样快?生预设一:是用三角板画的角。
师请用三角板画角的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方法。
教师强调:只有特殊度数的角,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画角。
师谈话:你还能画出那些特殊角?生整理:15°、30°、45°、60°、90°、120°、135°、150°生预设二:用量角器画角师谈话:。
谁想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角?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用量角器进行画角的方法及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理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1)回顾三角形的概念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着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概念:预设一:三角形由三条线组成,它有三条边;预设二:三角形有三个角;预设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出示不同的图形,判断下面的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学生在判断中规范三角形的概念,否定学生上面不规范的回答: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利用课件,师生共同复习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角、边、顶点)(2)整理三角形的特征师谈话: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特性。
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质疑: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意见,说说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还被运用到著名的斜拉大桥的设计中(出示课件)斜拉桥的柱梁和拉索组成了一个个三角形,增加了大桥的稳固性。
用简单线条把斜拉桥表现出来:(如图)(3)复习三角形的分类①出示五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师提问:你们看了这些三角形,想到了什么?生先仔细观察后再总结: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需要根据角和边的不同,先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唤起对知识的回忆,并表述自己的意见。
】②师生共同回顾三角形的分类:a.从角的方面研究分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b.从边的方面研究分为:等腰三角形(两腰、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谈话:那你愿意自己也来画一组这样的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掌握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画图对学生不构成困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表述和绘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其顺利整理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对三角形进行不同分类。
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回顾三角形与三边的关系①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平时,我会用火柴棍拼摆出美丽的图案欣赏(课件展示),可是今天我却遇上了麻烦。
为什么我的这三根火柴棍拼不成三角形了呢?我的手太笨了吗?②学生回顾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用火柴摆出一个三角形?学生预设:把上面两根短的火柴棍换成两根较长的,然后拼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火柴拼图,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然而验证结果与直觉的不同,在矛盾中激趣。
促使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5)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①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谈话:你能把刚才拼出的三角形画下来吗?找学生画出三角形,并请学生帮忙测量其中两角的度数。
通过投影仪展现学生的测量过程,学生们评价测量步骤。
教师随即记录角的度数。
师质疑: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5°和40°,如果不测量,你知道剩下的这个角是多少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并全班共同交流计算的结果。
请学生详细解释自己的解题过程,可能会出现两种解题方法:预设一:180°- 65°- 40°= 75°预设二:180°-( 65°+40°)= 75°师质疑:为什么要用180°来减已知角的度数呢?师生共同回顾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②放大镜下,角的度数教师在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上小小的标上75°,举起来展示给大家看。
这就是第三个角的度数,大家看清楚了吗?(小小的数字肯定大多数人看不清楚,在学生看不清楚的前提下,拿出放大镜)教师把放大镜放在第三个角的上方。
师质疑:呀,这个角变大了!我这个放大镜可以放大十倍,谁能帮我求求放大后这个角变成多少度了?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预设一:第三个角的度数不变。
预设二:第三个角的度数扩大了十倍。
师质疑:谁的意见正确呢?请学生在投影仪前、放大镜下亲自测量。
学生通过动手验证。
总结发现:无论放大镜放大多少倍,角的度数不变。
【设计意图: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是三角形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特殊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通过这个板块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6)回顾三角形的高及作法师质疑: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你知道怎样做三角形的高吗?学生独立做出以上三角形的高。
并看图归纳三角形的高及做法。
师生总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设计意图:在复习角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先由斜拉桥的设计,再到有趣的火柴拼图,将知识巧妙的串联在一起,自始至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回顾整理知识、提高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空间图形方面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练习,巩固新知1.课件出示:(课本109页)师质疑:三角尺上面没有75°和15°的角,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预设:可以用两个三角尺组合起来就能够画出来了啊。
师质疑:运用我们手里的三角尺你还能够画出来多少度的角?小组之间先说一说,再在班中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学生运用三角尺画角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设疑,掌握住巧妙运用三角尺的方法,做起题来,事半功倍效果明显。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知学习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课件出示:(新课堂91页第1题)(1)三角形3个内角中至少有()A.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B.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C.两个锐角(2)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三角形应该是()A.完全一样的三角形B.等底等高的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3)下面()中的3条线段不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A.2cm、4cm、6cmB.5cm、2cm、5cmC.6cm、2cm、5cm学生独立完成,并根据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说一说选择的依据。
师给予指导。
3.课件出示:(新课堂92页第3题)(1)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学生在班内汇报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别的同学可以给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