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点拨:认识启示型主观题的解题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历史学科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考能力。
而主观题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比较、评价和展望能力。
下面是一些解答主观题的技巧总结:1. 充分理解问题:首先,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要点和要求,确保对问题的理解准确。
如果有模棱两可的地方,不确定问题具体要求,可以在回答前向老师求证。
2. 动笔前理顺思路:在动笔之前,可以在草稿纸上列出自己要回答的问题要点,对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论据进行整理和排序,确保思路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3. 给出明确论点:在回答问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将其体现在回答中。
可以通过主观题中的字数要求和评分标准,来合理控制答题的深度和广度,让自己的观点尽可能详尽明确。
4. 举例支撑观点:在回答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撑。
可以使用相关的历史材料、历史文献或学者的观点,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5. 比较、类比和对比: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复杂,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事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可以通过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并提供更全面的答案。
6. 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学科注重思辨和评价能力,因此在回答主观题时,除了简单回答问题外,还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可以根据问题要求,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和权衡,分析其优缺点,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7. 预测未来发展:历史学科不仅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问题,更要能够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回答主观题时,可以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实的背景,对未来的走向做一定的展望。
8. 语言表达清晰简洁:历史学科在表达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并注意语法和逻辑的正确性。
可以合理运用各种连接词,使句子间逻辑关系清晰,让答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9. 学会总结归纳:在回答主观题后,可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概括出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作者:王翠红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6年第05期在多种类型的历史主观题中,学生失分最多的一种类型是“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因为要答好这类试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
这类试题大多出现于一道主观题的最后一问,属于压轴题,大多是根据前面一则或多则史料得出一些本质性或规律性的经验或教训。
要想答好次类试题,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
历史“启示、认识”类试题解题技巧一、如何找好“启示”的中心启示的中心一般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
只有找准中心,才不会将题答偏。
因此找好中心是解题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找好中心呢?找“启示”的中心一般有三种找法,一是看题头(一般指第一则材料前面的文字部分,一般用斜体标明,见下面例题)。
二看题尾(即本题的最后一问,见下面例题)。
如果既无题头,又无题尾,那就得用第三种找法,即综合整个材料来提炼中心了。
不难看出,下面例题中启示的中心是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问题。
不围绕这个中心答题,肯定会跑题的。
二、如何找好“启示”的角度所谓角度,就是构成这个“中心(人或事)”的各个要素。
好多学生不会找角度或角度找的偏,而导致失分。
找“启示”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前面的几个设问中找,因为“启示”前面的几个设问总要围绕本题的中心去展开,摸清了这个规律,启示的角度就好找了。
例如,下面题目:第一个设问是第一个启示的角度:是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上说的。
第二个设问可以找到两个角度:是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和影响上说的。
通过三个角度不难得出答案:(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深受西方因素的影响;(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曲折复杂;(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得到一点或几点启示,一般的这类性质的题目往往是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围绕这个中心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附例题: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题型8 “启示、认识”类

题型8“启示、认识”类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主要分两类:1.“认识”类:往往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呈现,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
2.“启示”类: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提出。
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1.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
答案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方面回答。
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密切联系现实,对当前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3.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
(2)对问题的认识、启示,只需亮明观点,不必展开分析。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一类问题的看法,就要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从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主旨思想一致的结论。
实战演练1.(2019·山东临沂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文综当中的历史,有很多复杂的知识点,但如果我们能在答题时使用一些通用的万能句,那幺我们在答高中历史题时就会更轻松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一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启示、认识类设问可以分为三类(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幺样、不要怎幺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幺、反映了什幺、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二从组织答案的思维要求看,一般分三步解答首先,点出定性认识。
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三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项分析(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符合国。
大题目中重要的历史认识及启示答法归纳

大题目中重要的历史认识及启示答法归纳一、启示和认识类问题的解答:1.民族关系类问题:①应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加强民族团结;②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国家富强等。
2.经济发展和改革类问题:①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④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⑤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等。
3.中外关系、世界大战、国际冲突问题:①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会影响国际关系,但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国际冲突;③要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④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⑤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等。
4.世界大战与维护和平问题:①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国际冲突;④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⑤必须提高自身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等。
5.科技类问题(或有关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能够推动社会进步;③国家要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利用科技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等。
6.从个人角度谈认识: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或不同时期地方管理制度演变):①地方管理制度应适时调整;②加强对地方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③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同时应关注民生,注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④应注意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等。
8.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重视科技、制度创新、解放思想、适时改革等。
9.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问题:①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如启蒙运动影响了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②社会变革也能推动思想解放(比如,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进步思想)10.从古到今政治制度演变问题(原来是封建专制,逐步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反应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024年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2024年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历史学科是高中重要的一门文科学科,它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复杂的解题要求。
对于历史考试的主观题,其解答需要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下面是对解答历史考试主观题的一些技巧总结。
一、分析题目在解答主观题之前,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确保理解清楚题目要求。
通常主观题会有一系列问题,每个问题都需要具体的回答。
解答主观题时要逐个问题进行回答,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解释”、“分析”、“比较”等,这些词语会提示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思考和回答。
二、考古记录和史料的运用历史学科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考古记录和史料。
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历史的考古记录和史料,丰富自己的回答。
考古记录和史料可以是历史文献、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档案等。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同时,要注意史料的可信度和客观性,不要武断地接受史料的说法,而要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来深入分析问题。
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等。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纵向对比是指将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找出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四、因果分析和多角度思考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要进行因果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历史事件和现象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要通过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解答问题。
五、条理清晰和论证充分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要注意条理清晰和论证充分。
中高考历史试卷中“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方面答题技巧

中高考历史试卷中“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方面答题技巧一、启示和认识类问题的解答:可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层次作答,即先要从材料分析理解中明确你认识到的道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原因,概括性的结论),然后再说明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此列举几种问题的启示类答题方式:1.民族关系类问题:①加强民族团结,树立民族平等意识;②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2.经济发展和改革类问题:①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③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④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⑤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
3.中外关系、世界大战和国际冲突问题: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国际冲突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③中国要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国防力量,做好事态进一步发展的准备④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4.世界大战与维护和平问题:①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国际冲突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④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⑤发展中国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5.科技类问题: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够推动社会进步;②国家要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6.从个人角度谈认识:①要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7.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说明的问题: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③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④我们也要有爱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看法”、“理解”、“你认为”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在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或地方文综卷、历史单科卷中,开放性试题都占有一定的份量。
“启示”类问题,在评分参考答案中命题者没有设置具体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启示”类问题的设置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所以要引起重视。
本文结合200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第(4)小题,就“启示”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启示”类历史试题的特点请看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Ⅱ第38题: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 文综当中的历史,有很多复杂的知识点,但如果我们能在答题时使用一些通用的万能句,那幺我们在答高中历史题时就会更轻松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一 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启示、认识类设问可以分为三类 (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幺样、不要怎幺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幺、反映了什幺、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二 从组织答案的思维要求看,一般分三步解答 首先,点出定性认识。
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三 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符合国。
高中历史启示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例说

高中历史启示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例说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 历史上选拔人才给我们什么经验或启示?2. 研究历代监察制度有什么意义?3. 中国古代历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4. 古代税制改革对我国税费改革有什么借鉴?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6. 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7. 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有什么认识?8. 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方针不同但效果相似,说明什么问题?9. 对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有什么认识。
10. 从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中可总结哪些经验教训?11. 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12.建国以后中共制订过三条经济建设路线,你认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总结] 我国经济问题的教训一般有哪些?13. 对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落伍有什么认识?14. 19世纪末美、德经济迅速发展和英、法经济缓慢发展给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有哪些?15.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6. 二战给人类哪些启示?17. 苏联近七十年的发展史给我国什么启示?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的改革有何借鉴之处?19.近代史上的美国和现代史上的德国都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分裂,概括美德分裂的主要原因,指出美国和德国最后走向统一的方式。
并谈谈你的认识。
高考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讲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指导:高考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历史启示类主观题通常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一、题型特点1.综合性强。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往往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开放性大。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提炼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启示启示,开放度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3.导向性强。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解题思路1.仔细审题。
审题是做好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关键。
在审题时,学生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明确题目所问及答题角度。
2.回归教材。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往往以教材为基础,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解答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学生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和启示启示。
4.结合实践。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启示启示应该结合实践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从当前社会实践出发,结合题目所给的历史条件和背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启示启示。
三、真题解析例题:(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于3月25日至27日在京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发展。
要坚持原则,把握方向,‘志同则气合’。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示、认识类设问

⾼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题型特点】启⽰、认识类⾮选择题的设问⼀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
与“启⽰”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的感悟。
⼀般有如下⼏种情况:对问题进⾏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度。
“启⽰”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借鉴的认识,要求学⽣对某⼀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学⽣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平及历史感悟能⼒。
因⽽启⽰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类试题,⼀般⽽⾔与前⾯⼏个设问联系紧密,因⽽,⼀定要注意这⼀问答案与前⾯答案的协调,不能⽆中⽣有,泛泛⽽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般分三步解答。
⾸先,对材料进⾏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根据⾃⼰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为什么(阐述道理)、怎⼀般从事件本⾝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么样(明确做法)的⾓度回答。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练习之认识启示题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练习之认识启示题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
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
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启示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例说.doc

历史解题技巧:启示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例说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历史上选拔人才给我们什么经验或启示?参考答案: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2、研究历代监察制度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研究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党风建设、反腐倡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
3、中国古代历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参考答案: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重要手段。
改革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
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会有阻力和斗争。
4、古代税制改革对我国税费改革有什么借鉴?参考答案:减轻农民负担;税收从繁到简;减少中间环节;改革坚决彻底。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参考答案: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进行外交;与各国保持平等团结,但坚决反击侵略;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6、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
必须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7、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有什么认识?参考答案: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中国的工业才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经济的发展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8、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方针不同但效果相似,说明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
如何解答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

··\];<^_`abcSd:◇宁夏育才中学 党军红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设问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同学们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该设问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的设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同学们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设问中的关键词有: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是:历史上一些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对一些事件的认识、见解等(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活动总结的经验或者吸取的教训;等等。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一般分为两大类:启示类和认识类。
启示类一般需要回答“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
认识类一般37需要回答“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历史环境+规律性认识)。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解答:(1)政治方面。
一般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政策、群众基础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
一般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
一般从以下三点回答: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等方面思考。
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4)外交方面,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安排。
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据《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38··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 人,自己也丧失信誉。商人也必须有文化修养, 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恪守信誉,合 法经营,才能保持商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2、(3)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 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 系,使国民经济保持高效的、持续的发展。 3、(4)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经济,一要充 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二要把握机遇, 灵活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三要大量积 累和吸收资金,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等。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 (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 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 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 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 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 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 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 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 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 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 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 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 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 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 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 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 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 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 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 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适应”。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 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 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种 情况: (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 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 “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 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 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3)认识:当时,西方人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 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 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 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 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 境。(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 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 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 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 这一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 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 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 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从相关历史 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 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 见的题型。 认识型:区分两种不同的表述:你从中 得到什么认识?(类似经验教训和启示) 如何认识某一历史现象?(类似评价或 评述)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 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 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 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 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 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材料二 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 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 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 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 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 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 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 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 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