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
第二篇 道教精气神论
第二篇道教精气神论在道家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
所以道家有“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精气神亦称之为“三宝”、“三奇”或“三业”,是内丹修练的大药,是养生的操作目标。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人体生命皆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太平圣君秘旨》说:“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
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
念此三合为一,久即自见身中。
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
修其内,反应于外。
内以致寿,外以致理。
”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承担着维护生命的责任。
崔希范在《入药镜》中说:“神也,气也,精也,更为体者也。
何以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藉气而为形,在身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
精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故曰:精者,人之命也,彼能漏者,是补乎天年之寿而已尔。
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形固则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
”①精是生命的基础。
道家养生学所说的“精”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中医典籍中的“精”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精液、血液、津液等,而道家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一般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
《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
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
”为了区别于医家,道家常以元精、真精、先天精、后天精、交感精等术语来给精定名。
正如《石函记》所说:“元阳即元精,发生于玄玄之际。
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别,则成凡精。
”《宝颜堂秘笈》也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
”《入药镜》说:“夫人因精而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
道医元气论:后天若得补先天,世人何苦修神仙?
道医元气论:后天若得补先天,世人何苦修神仙?[导读]上古之人可以享其天年,皆因其“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即心无杂念,静如止水。
这恰恰是当代人最应该注意却最被忽视的要点。
文/苗瑞恒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养生,越来越多人购买各类名贵中西药物、保健品服用以期能够益寿延年,但是这样的补养方式真的有效吗?这样真的能充养元气么?生命长久的关键在何处,听道医跟大家讲讲吧。
这样真的能充养元气么?(资料图)一、生命之根,在于先天之本《灵枢本神》中有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之始生,来源于父母的精气交媾而成,这便是最初的生命力。
道医称之为“先天之精”、“元气”。
先天之精与元气源自先天,“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
虽分三家总归一气,而先天之精、元气的作用在《元气论》中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因此,在道医的生命观中,生命的关键在于先天之本,即先天之精,先天元气。
而《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有云:“众生迷蒙,醉于情爱,日夜漏泄,不知其几何也。
本去根枯之死必矣。
世人但知养生止于禁欲,殊不知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忘”。
可见,元气贯穿生命始终,且极易耗损,此即:生之来,谓之精,元气衰,命将竭。
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石。
(资料图)二、生命之资,在于后天之源后天之本为脾胃,后天之精则为脾胃所吸收、运化的水谷精微。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指出:“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
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中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人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是什么?
人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是什么?内三宝与外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这里的“宝”指的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在内丹家看来,人的精气神是最重要的,人是不能离开精气神的。
《养真集》告诫说人的精气神三宝必须充盈:“人有三宝,为精、气、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
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
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
”精气神是炼丹的大药。
《入药镜》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修炼内丹不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已,依靠精化气、气化神,神气相恋、神气合一而混化成丹。
上阳子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中曾引用宋代理学大家陆九渊的话说:“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人的全部身心就在于此。
养生的人,首先要保精,精满气就壮,就充实,气壮、气充实了,人的神就旺盛,神旺那么身体就健康,很少生病。
体内五脏有很好的充养,皮肤润泽,面色有光彩,耳聪目明,越老反而越健康、越壮实。
”与内三宝精气神相对应的是耳、目、口外三宝。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
”是说人体的精气神各开一窍,精的窍是耳,如果逐于声,那么精就随着听外界各种声音而消耗,耳不逐听,则精聚于内而不外放。
气的窍是口,古语有“口开神气散”之说,人多言语,气就从说话中散失而不能固于内。
神的窍是眼睛,人逐于色,看外界的东西,比如看书、看电视、逛街、观光等,神就散于外。
这外三宝闭合起来,才能使精气神内聚而结丹。
人依赖精气精神而发挥人的认知事物、反映事物的功能,认知得多、反映得多必然消耗这些基本物质,但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并有所作为,去做事是生命必需的活动,停止它是不可能的,一般的人关键是在消耗的时候要学会充实、积聚、保养精气神,让它们饱满旺盛,身体才能更好,智慧才更高,做事能力才更强,而炼丹者,要更上一层楼,炼到神气合一,超越生命的现有状态。
先天与后天在确定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后,内丹家又把精气神分为先天精气神和后天精气神,指出只有先天精气神才可以炼丹,后天精气神是炼不成丹的。
道家的一气两仪三元四象五行六欲七情八卦九窍十损
道家的一气两仪三元四象五行六欲七情八卦九窍十损一气:气又分先天气和后天气,先天气是出生时自母体里产生的气,称为先天气,也称祖气。
后天气是我们的呼吸之气。
二仪:由一气化生,二仪分为阴仪和阳仪,万事万物都分阴阳。
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
陆地为阳,海平面为阴。
动为阳,静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
乾为阳,坤为阴。
天理为阳,私欲为阴。
人身体内有阴阳二气在流动,道家讲:阳满为仙,阴满为鬼。
三元:精气神元精:《道德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
元气:《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元神:《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三元:天地人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方青龙西白虎,南面朱雀北玄武。
四兽狰狞不可當,定计将军能做主。
两手擒来合战时,正见中秋月当午。
杀气惊天动鬼神,用尽周星震區宇。
须臾战罢兵器收,产颗明珠号真土。
四象:水一火二木三金四。
《易经》里讲:少阳,少阴,老阳,老阴是四象,代表着春夏秋冬,生长老死,方向是东西南北,子午卯酉,先天卦是乾坤坎离,后天卦是坎离震兑,身体是心肝肺肾。
五行:木火土金水不戒杀则无仁而缺木,在天则岁星不安,在地则东方有灾,在人则肝胆受伤。
不戒邪淫则无礼而缺火,在天则荧惑星不安,在地则南方有灾,在人则心小肠受伤。
不戒酒肉则无智而缺水,在天则辰星不安,在地则北方有灾,在人则肾膀胱受伤。
不戒妄语则无信而缺土,在天则镇星不安,在地则中央有灾,在人则脾胃受伤。
六欲:眼耳鼻舌身心人身因有六根,则有六识,因有六识,则有六尘,因有六尘,则有六贼,六贼者,眼耳鼻舌心身是也。
眼食色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卵生地狱,变为飞禽鹊鸟,羽毛之类,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
耳听邪话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胎生地狱,变为骡驼象马,走兽之类,项戴铃铛,何等好听。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
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
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
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
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
道教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服气——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气”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
服气亦名吐纳、食气,即呼吸吐纳之法。
非但服己身之气,尤要能服天地阴阳之气。
《楚辞·远游》所谓:“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庄子》李注云:“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为六气。
”《楚辞》王逸注云:“《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
并天玄地黄之气,是为六气。
”六气即天地日月之气,即服食日精月华之谓耳。
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池”,“天地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
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早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
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
养气三元
欲调理好人的“精、气、神”,需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传统食疗有“三元汤”,即大枣、莲子、桂圆煮成的汤食。三味合用,具有温补气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有益于提升人的“精、气、神”。制作方法是:先将莲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然后与洗净的大枣一起同放锅内煎煮,最后放入桂圆肉,待煮至质软汤浓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匀,温凉后即可食之。—般每次以大枣3~10枚、莲子9~15克、桂圆肉6~12克为宜,酌情而定。
中医学的蕊点:精气神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精与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精为物,是实的。气,为人身之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力量源泉,元气禀受于先天,滋养于后天,植根双肾间。机体的强弱取决于个体元气的盛衰,元气充沛则脏腑气血功能健旺,身心健康;若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虚损,难以抗御外邪侵犯而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也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等。神生于先天精气,养于后天水谷精气。人体生命活动变化和脏腑精气盛衰,可通过神表露出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通过调心练神,使机体处于最优状态。充分发挥人体各种潜能,直接激发和提高养生保健效应,使形神健全,增加生命活力。只有精气神充盈,人的生命活动才可以在健康状态下正常运行。这也是传统养生理论的基础。
道教医学之精、气、神
道教医学之精、气、神*导读:精、气、神理论是道教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俗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寡欲以养精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
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
《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
精不可竭,竭则真散。
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
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
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
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寡言以养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养气的基本要求是不说废话。
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
一个人若是常常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就会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百病丛生。
例如:持续的情绪高亢,狂呼乱叫,嬉笑不已,则乐极生悲,损精耗气,血气流荡,变生他疾。
道教精气神论
道教精气神论*导读:在道家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在道家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
所以道家有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精气神亦称之为三宝、三奇、或三业,是内丹修炼的大药,是养生的操作目标。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人体生命皆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太平圣君秘旨》说:本于阴阳之气,所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
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
念此三合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
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
修其内,反应于外。
,人以致寿,外以致理。
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承担着维护生命的责任。
崔希范在《入药镜》中说:神也,气也,精也更为体者也。
何而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藉气而为形,在身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
精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故日:精者,人之命也。
彼能无漏者,是补乎天年之寿而已尔。
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形固矣,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
*第一、精是生命的基础道家养生学所说的精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中医典籍中,精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精液、血液、津液等。
而道家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一般专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
《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
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
为了区别于医家,道家常以元精、真精、先天精、后天精、交感精等术语来给精定名。
正如《石函记》所说:元阳即元精,发生生玄玄之际。
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别,则成凡精。
《宝颜堂秘籍》也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
调好精、气、神,是养生和内修的关键
调好精、气、神,是养生和内修的关键喜欢养生的人大概都听过这句话:「人有三宝精气神。
」到底什么是精气神呢?来听潘毅老师讲精气神及其养护方法。
「精气神」的概念,先秦著作《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涉及。
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就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但精、气、神三者作为一个与修炼相关的组合系统出现,是在道教的开教经典《太平经》中。
《太平经》认为精、气、神三者彼此协调,有机地联系起来运作,人才能长寿:「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
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
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
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
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道家修炼与中医养生都会涉及「存精」「养气」「守神」理念和操作。
那么,什么是精气神?精:人体有用的所有精微物质笼统地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我们进一步把它分成广义跟狭义来看。
广义的精,包括对人体有用的所有精微物质,比如精、血、津液,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起着不同的作用。
狭义的精,指肾所藏的精,尤其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它秉受于父母,承载着祖祖辈辈的造化之基,它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基因。
它在个体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可以发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也就是说,肾经可以促进和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肾精所化的气,能够抵抗内外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先天之精又称「元精」。
由先天之精延伸而来的,还有一个「生殖之精」的概念,这指的是人的生殖繁衍之精。
这里得注意,「先天之精」跟「生殖之精」是有区别的。
先天之精强调的是源于父母,带有祖辈的造化之基;而生殖之精,强调的是本人的生殖之精,带有先天之精的烙印和信息。
跟「先天之精」相对应,就有「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也称「水谷精微」,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供人体日常生命活动之需。
道教“元神”与中国古典生命哲学
道教 “元神” 与中国古典生命哲学
“诸神来至……若鸶云中微翔,道以得矣” 来看,这里的 “元神” 大概是通神的意思①。五代谭峭 《化书》 说 “悲则雨泪,辛则雨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所不育。邪苟为 此,正必为彼。是以大人节悲辛,诫愤怒;得灏气之门,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 蚌内守,若石内藏,所以为珠玉之房”②,此 “元神” 可能与老子所说 “谷神” 的意思接近③。《太清 中黄真经》④ 说 “内养形神除嗜欲者,乃无相之真形也。太上言:真道养神,伪道养形。将灵谷元神 入于天谷之中,密固根源,养之耳”⑤,此 “灵谷元神” 大概可以与 《化书》 所说 “元神” 相通,天 谷即泥丸宫。
道教 “元神” 与中国古典生命哲学
翟奎凤
【摘要】 “元神” 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 “大神” 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 “元精” “元气” “元神” 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 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 “元神” 既与 “道” “太极” “天地之性” 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 “精” “气” “心” 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 《永乐大典》 被表述为 “先天元神” “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 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 “元神” 所居 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 “元神” 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 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 “识神” 说。在与 “识神” 的对比 叙述中,“元神” 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 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 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关键词】 道教;内丹;元神;泥丸;识神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5-0138-10
我所感知到的“元神”
我所感知到的“元神”道家养生文献中的元精,元气,元神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先天的精气神。
道家养生修炼者和内丹家对“元神的论述很多,就其主要,有二点一是,认为“元神”是生成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思想意识活动,既大脑功能的原始生成物质,它是神态,知觉,思维,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隐形主宰。
二是,人体内有先天之神“元神”和后天之神“识神”之分。
依据道家养生气功“精气神学说”,当婴儿降生,九窍顿通,人体的大脑功能逐渐生成并正常工作后,人的神态,知觉,思维,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是由人的大脑主持发生的,这就是人体的后天之神,也叫识神。
对于做为生成大脑功能原始物质的元神,此时深藏人体的心中,在享受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供养的同时,静待不动。
由于人体在生长发育的同时也在耗散着生命的本源,加之,人们“嗜欲连绵于外,心燥神伤,至使五脏滔荡不安在内,留连于是非之境”。
就更加剧了耗散的程度,导致体内平衡失控,致病,致疾。
面对身体的困境,一部分人在求医问药不得其解的时候采用了手术,切除,杀毒软件之法,这个过程可能干掉了坏的程序,但同时也把好的程序弄的支离破碎,无法复原,进而使疾病进入惡性循环。
还有一部分人,或受人点划,或本人命数使然,在面对身体困境时,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走上了,激发人体潜能,激发先天之本,挖掘人体强大的功能库这条道路上来,这个用之不竭的先天潜能,能量巨大的先天之本和功能库的主宰,就是深藏在每个人体内,静待不动的先天之神__元神。
那么我是如何认识到体内的先天之神呢?概括起来讲,我是在打坐修炼疗治“筋痹骨寒”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道家养生典籍的理解和领悟,结合激活体内三宝的体验,反复推敲思考,才认识到先天之神在体内的存在。
2013年底,我因锻练过度,又受风,湿,寒三邪成痹,病灶在双肩骨(以左肩为甚),且在小肠经的路径上,古名中医有:“痹在筋骨,难以为功”,故久治无效。
当我只靠打坐修炼将其治愈后,在汇总每天打坐记录时,发现了它的治疗轨迹。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道家元精论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
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
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
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
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
《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
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
《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
”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
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
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
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
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
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
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
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原文】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注释】元气、元神、元精,在道家的炼丹功夫中,认为人在身之前,先有三元,一气之妙用为元神,一气之流行为元气,一气之凝聚为元精。
所说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精,不是交互感应之精,神,不是思虑之神。
而是原始要素,称之为三元,也称之为三华,加上元性元情,统称为五元。
【解读】此段又涉及到道家的学说,王阳明又毫无悬念的将道家的三种原始元素揉成了一个,估计陆澄即便是将道家的五元摆到这来,在阳明手里摆弄后,依然是一个。
这“一个”在阳明这里就是“良知”,就像我前面举过的例子一样,水这种东西的化学符号是H2O,加热后,变成了水蒸气,我们说它是气,零度之下凝结后,我们说它是冰,在液态可以流动的情况下,我们说它是水,但不论怎么变,分子式依然是H2O。
阳明没有学过化学,但是他这里的解释和化学中的这种现象异曲同工。
道教精气神论(2)
道教精气神论(2)所谓后天之气,即是通过呼吸作用与大自然进行气体交换之气。
人通过口鼻呼吸,吐纳故新,维系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上古的养生家以及后来的道教徒们,一方面从人死则呼吸停止这一自然现象经验,另一方面又从龟蛇等长寿动物的吐纳动作受到启发,总结和创造了食气、炼气、闭气、呼气等行气功法,为中华民族的强身健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道枢·元气篇》说:“夫人禀天地元气而生者也,一呼一吸,内外之气应矣。
气有六,日心、日肺、日肝、日脾、日肾、日三焦,为之主焉。
能服是气,一年通矣,二年行牟,三年功成,其凝玄珠于丹田矣。
……故气之化也,始为血,血为精,精为髓。
一年其气易矣,二年其血易矣,三年其脉易矣,中年其肉易矣,五年其髓易矣,六年其筋易矣,七年其骨易矣,八年其发易矣,九年其形易矣,其神三万有六千,皆化而为仙矣。
”《道枢》所阐述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要人们服气锻炼来促进气机交换和新陈代谢,使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能力得到改善和发展,获得长寿与健康,乃至达到道教宗教的最高境界——不死成仙。
所谓先天之气,又称元气。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禀天地自然的元气而生,即元气通过父母而传给后代,其物质凝结形式是元精(先天精),其气化及能量形式为元气(先天气)。
这是生命的根本,唐代道士吴筠在《元气论》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按照道教和说法,元气藏之于肾,以丹田命门为本。
元气源发于肾中之元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贮于脐下丹田中,平日靠后天精气滋养而转化为各种气机,并经三焦敷布全身,以实现人体生命系统的活动,同时在男女性活动中通过元精的传递,实现其生殖繁衍功能,产生新的生命。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命能量源的先天精气,会受到不断损耗,当其耗尽时,生命也就结束了。
因此要实现长寿的目的,就要防止或减缓先天精气耗损,通过“炼精化气”等各种养生手段,使业已损耗的先天气得到补充和恢复,如能将先天精气恢复到青少年乃到孩童水平,那便是“返老还童”,修成真仙了。
道家对元阳真气定量观察的尝试——读《神仙救世却老还童真诀》
道家对元阳真⽓定量观察的尝试——读《神仙救世却⽼还童真诀》 --1杨台春(研究员)(《益⽣⽂化》第126期稿件)健康长寿是⼈们的不懈追求,《尚书》将长寿列为“五福”(福、寿、康宁、好德、善终——考终命)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讲:“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道家有的⼈不但主张“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主张“三元之寿”,即⼈能够活180岁。
元代的李鹏飞在道家养⽣经典《三元延寿参赞书》(以下称《参赞书》)中便宣传这种观点。
确实有如此⾼寿之⼈,古之⾚松⼦(黄帝之师)、王乔和彭祖都超过三元之寿。
如果此三例近乎神话,那末,近代四川的李青云(重庆綦江县⼈,185岁,1745—1930),[宋代]⾼僧安正⼦(180岁);国外如,[英国]费姆·卡恩(209岁),[⽇本]万部(194岁)等⼈也都达到或超过三元之寿。
然⽽,本来可能“度百岁乃去”甚⾄有可能达到三元之寿的⼈,却常常仅能活数⼗载,甚是可惜!其原因是“今时之⼈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逆于⽣乐,起居⽆节,故半百⽽衰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到年近六⼗岁,⾝体更衰,将油尽灯灭,就很惶恐了。
《参赞书》讲,即便到这个时候只要⼀⼼向道、求真,如有明师指点,便可能得道成真,长⽣久视,并以马⾃然的例⼦(见后述)予以说明。
《参赞书》见载于《道藏·洞神部》深字号第544册。
该书围绕“三元之寿”展开,共分为五卷:卷⼀有两章——《⼈说》和《天元之寿精⽓不耗者得之》。
前者从天⼈同构的观点出发,⾔⼈之可贵与形、神⽣成过程;后者⾔明情欲不可绝、应有度,并明确提出了“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嗣续有⽅和妊娠所忌”等告诫和论述,强调诫慎卫⽣之道。
道教内丹“三要件”浅论
道教内丹“三要件”浅论*导读: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
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
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
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
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
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
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阶段和过程。
药物、鼎炉、火候是内丹炼养的关键环节,历来被视为秘而不可传。
《性命圭旨》一书打破以往成规,对三要件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揭露了其理论的实质,指出其要害最终都落在修心这一着。
一、内丹学药物:精气神三宝说所谓药物,外丹指用以炼丹的五谷八石等物质。
内丹借用外丹术语,把人体中的精、气、神称为三宝,即内丹炼养的药物。
药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因此被列为炼丹的三大要件之一。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有先天后天两个层面。
先天的精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无为状态下自然本能产生的,称作元精;后天的精指以精液为主的多种内分泌物质和激素。
气也有先天后天的区别,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是内丹炼丹的丹母,称为元气,又称祖气、道气,通常写作炁;后天气指呼吸之气,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配合,以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从而产生还丹。
神也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神称为元神,是人的本来意识,是人体真正的自我,所以内丹家常称之为主人公;后天神即识神,对元神有干扰作用,识神凝炼而成元神,培育元神可以减少识神的干扰。
《性命圭旨》内外二药图首句就点明上药三品,神与精气。
此即是指先天元精、元气、元神。
彻悟“元气与元神”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彻悟“元气与元神”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元气充沛,元神旺畅”是每个修道者追求的状态,“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
这如同“精与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反过来:“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养护“精、神”的方法就是“虚、静”'虚'、'静'是指内心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能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心的“空明、宁静”。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
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
“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
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
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
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的存想方法。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们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上来。
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
我们的生命将“归根”,即返回自然的本性,也就是静;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它们回归本原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也可以叫“复命”,“复命”就是懂得了自然法则。
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
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当我们懂得了自然法则,我们就能自我宽容,不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道教养生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道教养生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武汉长春观道教养生有三大法宝,那就是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健康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
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向三大法宝迈进。
1.日常保精方法什么叫精?“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遗传物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另一个是食物化生的营养物质,属于后天精。
先天之精需要营养物质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此外,还有呼吸大自然的精气,与营养物质共同组成了后天之精。
养精的方法1、节欲保精。
养精首先要节欲,这是最关键的一种做法。
太多泄精,会泄掉人的精气。
作为生命的基石,就像水库有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滋养农田一样。
这个精藏在肾里,肾有“生髓主骨”的作用,主管养育大脑、骨髓,肾精丧失了,骨头、大脑也就受到损伤。
2、进行经络按摩,促进精的养。
保精养精要养经常按摩下丹田。
下丹田的准确位置是肚脐下1.5寸,肚脐下面3寸(4横指)有一个穴位叫关元穴,在关元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下丹田。
我们可以两手交叠,用手掌心的劳宫穴按揉下腹,按揉下丹田的位置,顺时针按摩60次,逆时针按摩60次,一般按120次,就会感到下丹田温暖、热。
同时,还要按揉命门穴。
命门穴和肚脐相对应,在人体的后背上与肚脐相对的正后方,方法同按揉丹田一样。
命门就是生命的大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门给它守住了。
3、均衡营养,注意补精。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尤其是体弱之人全要依据饮食营养来充实气血,所以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是保精的重要手段。
在饮食中,要多吃养精的东西,如动物肾脏、黑芝麻、黑豆、山药、核桃、芡实、莲子,还有地黄,地黄熬汤很好喝。
2.日常养气方法什么是气?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
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种信息。
人体的气有四种第一种气叫元气。
什么是五元?
什么是五元?⼈有五元,即元性、元神、元⽓、元情、元精。
元神:即魂魄,⼈都有的,当没有时精神就崩溃了,那是⾏⼫⾛⾁;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
意即⽗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
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不识不知⽽⼜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
⽓功态下,⼈处于恬淡虚⽆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思⽆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状态即乃元神所现。
其实,《⽼⼦》所⾔“载营魄抱⼀能⽆离,专⽓致柔能婴⼉,涤除⽞览能⽆疵,爱民治国能⽆为,天门开阖能⽆雌,明⽩四达能⽆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元神的本质就本质⽽⾔,元神并⾮'超⾃然⼒量’。
元神与⾝体共存,失去了⾝躯的容纳,元神⽆法在五维以下的任何时空中存在,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削弱,直⾄破散。
在道家的认识中,元神是⼈⼀出⽣就拥有的。
元神泛指⼈的潜意识,是⼀个⼈的⼈格存在的根基。
所谓意念周天,便是逐渐唤醒元神,使“真实的⾃我”从表意识的“牢笼”中解放的⼀种效率极差的⽅式。
⽽狭义上的元神,专指修道者达到“炼⽓化神”境界时,所产⽣的对世界的⼀种独特的感官。
这种感官,是⼈类出⽣以来就有的,是智慧⽣命的特征。
这种感官,来⾃于元神,它是完全科学的,没有任何神秘⾊彩,是⼈类最基础的本能之⼀。
想要让元神苏醒,重获这种感官,就必须提⾼⾃⾝的道德修养和各⽅⾯的素养。
所以,从古到今所有修⾏有成之辈(⽆论是道佛儒还是基督徒),都拥有⼤智慧,让⼈感觉⾮常超然,⼜和蔼可亲的原因了(通过元神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周围的⼤多数事物,包括⼈的思想情感)。
想后天修成“五眼六通”,必须唤醒元神。
元⽓:出⾃腹中,⽓不续,⼈亡;元⽓⼜称“原⽓”、“真⽓”,是存在于体内惟动⽣命活动的本原物质。
元⽓是⼈的⽣命与天地⾃然统⼀的物质基础,“⼤⼈⽣⼚地,悬命于天,天地合⽓,命之⽈⼈”(《素问*宝命全形论》);元⽓也是⽣命之源泉,“⼈之⽣,⽓之聚也,聚则为⽣,散则为死”(《庄⼦*知北游》);⽣命活动过程,即是元⽓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运动。
关于道家“元炁”的秘密
关于道家“元炁”的秘密何谓元气?元气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本文董洪涛老师溯本归元,为我们讲述生命离不开“元气”,欲为寿者,亦当“上古天真”,密固元气为要。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元气是生命的根本。
元气源自先天,主宰着我们的生命与健康。
若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元气根本不存在。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医,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些瞧不上中医,甚至污蔑中医的人因为站在形而下的角度,因此,就会把中医看成迷信。
这些人过于执着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生命的精神属性。
生命不全是物质的,当然,机体首先必需是物质的,但生命还包括精神魂魄,这是形而上层次的。
因此说,生命是形神兼备的,形体是精神魂魄的载体,而精神魂魄又是形体的生命表现。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元气。
但不少人不理解元气,也不知道如何固守元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妄耗元气的行为。
存在?一、有没有元气存在?《黄帝内经》开篇即讲“上古天真”,何谓天真?古贤认为,所谓天真即老天赋予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上古医家引申为得以维持人体生命的真气、元气。
比如,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
在中医理论中,天真是一种正气,是生命的纯粹状态,我们离不开天真而存活。
中医重视元气,认为元气是健康的根本。
1中医重视元气有人反问:元气是气态物质吗?化学式是什么?由哪些原子构成?元素周期表里有吗?——科学不是万能的,信仰、宗教、情感、思维、艺术等都不是科学。
有些人盲目相信科学,把生命只看成物质,而不懂气化,戴着“科学”的有色眼镜,挥舞着“科学”的大棒,何其愚昧!养生或大病康复一定要重视保养元气,元气不损则健康有保障。
有人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元气,元气是唯心主义的产物。
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当然也不会承认阴阳、五行、经络、气化等中医概念的合理性了。
比如他们相信肿瘤切掉了,就是真正治好了,而不知道手术伤损元气,危害极大。
2或问:何谓元精?肾者水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道家元精论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
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
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
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
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
《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
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
《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
”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
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
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
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
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
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
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
先天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资生,密切相关。
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为后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准备了机能的物质基础;出生之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输送至五脏六腑,转化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时,又输归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
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无先天之元精则尤以生身;无后天水谷之精则无以养身。
有精才有生命,无精则无生命;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元精与元气的关系非常密切。
元气为万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气之“精英”,由“元气之积厚”而生,此即谓“气归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有“元气生则元精产”(《青华秘文》)、“先天之气,气化为精”(《类经·摄生类》)之说。
人出生后,元精藏之于肾,赖后天之养逐渐充盈而为元气之根,此即谓“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
”“元精”之名始于丹经,元精之论也详于丹经,元精是内丹家修炼的上药三品之一,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说,“夫金液还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
”《性命圭旨全书》亦说:“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
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
”这不仅明确指出内丹上药三品“精气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还论述了修炼之术及效应。
《类修要诀》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论。
〈武术汇宗》进一步阐发说:“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
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
”认为神定志闲,所生为先天之精;稍动淫念,则所生为交感之精。
故逆修之,后天可以返为先天;顺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故葆精者,贵在清心寡欲。
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水华池说》称元精穴为“华池”,“华池者,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
”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之精而生男育女。
并认为元精亦有赖于饮食之充养,故又说:“谷气就此而生精”、“华池之窍,乃生精而降于肾者也。
”总之,“元精论”为道家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内丹理论的形成及内丹本的修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读文献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华夏出版社,1989年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道家元气论“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
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角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
“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
元气充足、运行正常。
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
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
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
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
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
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
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
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
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
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
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杰”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故《入药镜》注:“藏则为惹,形则为气”。
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密不可分。
出生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
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入药镜》注)。
内丹水中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炁”,发动任、督循环,以达到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
《入药镜》听说:“先天惹,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
”即指气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
古代先贤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家们并以“元气论”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气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补元气、调畅气机,有力地推动了气功学的发展。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元气的实质百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
近年来有人对元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有人从能量的角度,提出“电子激发能假说”,认为激发态分子可通过共振转移,将激发能传给别的分子,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行气”。
还有人认为,气是一种微粒流,其直径小于60±2微米,某些还带行正负电荷;辐射场摄影能提供内气的指标,说明内气存在于生命之中,并随着生命条件的转化而改变,电量辉光即是内气存在的表现。
尽管日前对元气的研究还比较粗疏,很多问题尚有待深入,但实践证明,进一步探讨元气的实质,不仅是传统的中医学、气功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