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的一元论宇宙观)的浅说

合集下载

经典中医的宇宙观

经典中医的宇宙观

经典中医的宇宙观第三部分经典中医的宇宙观1.1)有无相生“无”,像中国文化中的所有概念一样,是甚为灵活。

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

对一个系统来说,离开系统是有变为无,进入系统即是无变为有。

对于一个客体来说,客体的消灭是有变为无,客体的出生是无变为有。

对于注意力来说,虽然存在没被注意是无,例如视而不见。

虽然不存在却被注意是有,例如背后与潜藏的东西。

在客观大相续流中,正在逝去的是有变为无,正在到来的是无变为有。

在宇宙寂灭之时,在广袤的混沌无极之中,在大大小小的黑洞将宇宙吸滤得干干净净、黑洞随即基本消灭之后,只有极微量的气未被黑洞吸入。

这些气会继续绕着自己微弱的中气回环,并会迅速走向相聚。

这少量的气因聚集而作更大的枢转,愈旋愈紧,进而成形,变为一粒旋转的微芥子。

很快,周围的“无”加入进来,无化为有,芥子增大,发生分裂,相互推拒,犹如爆炸一般,使宇宙中的气形质体拉开距离,迅速膨胀到很大的规模。

现在的宇宙一边是超新星的形成与爆发,使“无”继续化为有。

一边是黑洞在不断地吸纳旧星体,使有变为无,其形体规模仍在缓慢地膨胀之中。

待膨胀结束,宇宙即进入收缩。

“无”弥漫于宇宙的空间,无与有之间,一直在持续进行无化为有与有变为无。

不管宇宙是处于爆炸、收缩或是中间的漫长阶段,有无相生是一直都在进行。

按西方物理学的理解,上面所说的宇宙中的“无”,它的意义在物质的意义之外。

“无”不是气体,“无”也不是微观粒子,“无”是属无极,不是太极,无极无性而太极有性。

太极是处于气与气之后的气、形、质阶段,即方书所说的太初、太始、太素阶段。

“无”是在其先,即太易阶段,未见气也。

故“无”是在无极阶段。

“无”是否包括现在所说的所谓反物质或暗物质,还不得而知。

“无”既然是没有,它还有什么用处吗?回答是:它的用途是非常之大。

车轮的中间必须是空的,不然不能安装轴承而使之转动。

各种器皿的中间都是空的,不然不能用来盛装东西。

人的胸怀必须是空的,虚怀若谷才能容纳天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

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

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

中医学中的宇宙观,让你耳目一新!

中医学中的宇宙观,让你耳目一新!

中医学中的宇宙观,让你耳目一新!中医表面上是一门医学,但事实上却是一门一通百通的学问,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认识之上的,正确理解了中医,也就认识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规律来认识自然界的一切。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气一元论是这样描述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气的聚散形成的,因此,气聚散的规律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

气聚在现代科学中就是物质的有序状态,物质系统;气散就是物质的无序状态,混沌空间。

显然,气由散到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气由聚到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气聚散的规律其实就是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呈系统的,因此,气聚散的规律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

在中医学中,气聚散的规律是用阴阳学说表述的,阴就是气之聚,阳就是气之散,显而易见,阴阳学说就是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一种揭示。

有人可能会问了,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共性,何以表现出无数的个性?西方科学假定了空间是对称的,因此无从解释。

东方科学假定了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产生的,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于是共性和个性的矛盾解决了.万物虽然在表现上大相径庭,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普遍联系方式的不同,这使不同的物质层次对外表现出不同的自然力。

比如,生物之所以对外表现出“活力”,只是因为生物是靠水分子普遍联系起来的,其中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是能量传递的基石,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是能量传递的主要形式。

力仍能量之外显,对应着这种能量传递方式,生物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力,使生物在表现上与众不同。

那么,我们如何用这个规律来认识宇宙的产生与发展呢?在西方科学中,宇宙是从一个奇点中大爆炸产生的,物质无中生有,能量无中生有,更可笑的是,这个宇宙还在单调地走向灭亡,那时,能量消失了,物质也消失了。

破译中医的玄机》——(五)人体的宇宙观

破译中医的玄机》——(五)人体的宇宙观

2、只要有效、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为什么医药品种越来越多,仪器越来越先进,而患病人数却越来越多?疾病越来越难治?!
“科学不是看理论多丰富、仪器多精密,符合自然就是最高的科学,因为自然是神技,仪器是人技,人力无法胜天。

否则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依世界卫生组织公告人类还有八千多种疾病不能被治愈、还有许多超级病菌正入侵人类,目前无药可治?
3、全世界90%以上的人,不是病死的!!!
世界卫生组织文献显示:全球病人,有三分之一死于误诊和手术等医疗性事故,三分之一是被用错药和过度用药害死的。

只有10%是疾病本身致死的。

所以我们治病和养生,要延年益寿,必须回归自然,回归“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这是中医对人类的深切呼唤。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

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

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

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

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

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气的学说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

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气的概念的形成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

”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

”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

《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

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气一元论的主要内容

气一元论的主要内容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

气是宇宙的本体,构成万物的本原。

(一)气是物质气,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质性。

充满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天地山川、人禽草木、日月水火都是由物质的气构成。

如王充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所构成,“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人也是由元气构成,如《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气”为物质基础,“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论衡·论死》)。

(二)气是万物的本原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构成,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如《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说明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至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气一元论经历最初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自然观,在古代哲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与万物同源于气,但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是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如《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三)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正蒙·太和》)。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张鹏鸽;陈新蕊【摘要】"一元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随着与医学科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一元论,经实践于临床,并与西医结合后不断发展至今,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以一元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代医家对其不同的理解,通过气一元论、身心一元论、病机一元论三个方面总结出一元论的多种含义及其不同含义对临床诊疗的启示.临床工作者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一元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更能以此扩大中医的影响力、提升中医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未来更好的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7(008)011【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一元论;气一元论;身心一元论;病机一元论【作者】张鹏鸽;陈新蕊【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学自古就有“一元论”之说,但发展至今天,多位学者对一元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笔者依据前人的经验,现将一元论的不同内涵进行简要阐述。

中医之“一元论”大多指的是“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一元论)[1]、阴阳学说(二元论)、五行学说(多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但以精气学说为根本。

《周易》与《管子》,两书最早提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物质,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本源,即最早“气一元论”思想。

精气的概念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2]。

但这只是气一元论的雏形。

东汉王允在继承《管子》精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精气来解释人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形成先秦以来最系统的气一元论[3]。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4],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时期的王廷相、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气一元论发展到了顶峰。

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

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

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气的概念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气一元论观念。

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它是指宇宙万物皆由气所组成,人体也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通过气的运行来实现的。

本文将从气的概念、气的分类、气的功能、气的运行等方面来探讨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

一、气的概念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中医学所研究的最基本的物质形态,也是中医学所关注的最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无味无臭、具有动力和能量的物质,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是一切事物的能量源泉。

气有形有质,但又不同于物质的有形有质,它是一种能量形态,是一种具有动力和活力的物质。

气是中医学所关注的最主要的物质形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所关注的最主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二、气的分类中医学将气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元气、气血、津液、精气、营气、卫气、气化、气机等。

其中,元气是指人体的本源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它贯穿于全身,具有掌握生命的主导作用。

气血是指人体内部的血液和气体,它们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津液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液体,包括汗液、唾液、泪液、津液等,它们的运行状态与人体的水分代谢密切相关。

精气是指人体内部的精华和气息,它们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

营气是指人体内部的营养和氧气,它们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卫气是指人体内部的抵抗力和防御力,它们是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气化是指人体内部的气体代谢和物质转化,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新陈代谢。

气机是指人体内部的气流动和运行状态,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探讨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包括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诊疗方法的形成等方面。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状态。

气具有运动性、无形性和功能性,其运动不息,不断变化,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医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和变化,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

气一元论在中医诊疗方法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气的运动和变化,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强调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气一元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方法,进一步推广中医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受到广泛。

页岩气储层作为页岩气开发的关键环节,具有一系列独特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页岩气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水曰润下”
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 有滋润、下行、寒冷、闭藏等类似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五行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归类方 法。
东方归属于木,南方归属于火,西方 归属于金,北方归属于水,中央归属 于土。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 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 系。
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逆相生化,又逆相 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 两者相辅相成。
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 火,火克金,金克木。
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 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 系。
五行胜复
01
行胜复是五行理论中的一种调节机制,指在五行系统中,当一行亢盛 时,会引发其所不胜一行的报复性制约。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 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行”指,运 动变化。
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归类
“木曰曲直” 曲,屈也,弯曲;直,伸也,伸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 、升发、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火曰炎上”
炎、炎热、光明;上,上升、升腾。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
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02
这一机制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如木行亢盛为土行的胜气, 金行旺盛为土行的复气。
03
土为木之所胜,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 母仇。
04
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 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五行生克异常
01 02 03 04
行生克异常是指在一个五行系统中,某些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现了异 常。

浅谈气一元论

浅谈气一元论

浅谈气一元论
李昌;梁华龙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9(29)5
【摘要】"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

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论"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总页数】3页(P431-433)
【关键词】气;“气一元论”;精气学说;稷下学派;老子;庄子;管子;刘安;王允;张载【作者】李昌;梁华龙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张载“气一元论”中“气”的思想特性探微 [J], 刘明传
2.从气一元论探讨过敏性鼻炎 [J], 程燕
3.张载"气一元论"中"气"的思想特性探微 [J], 刘明传
4.吕英主任应用气一元论治疗肺结核危重症高热验案一则 [J], 李明阳;张琳;张文福;
常亚霖;郑学东;吕英
5.从气一元论探讨痹证的病因病机 [J], 张文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基础理论气-元论【精品】

中医基础理论气-元论【精品】

第一节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中医的宇宙观

中医的宇宙观

中医的宇宙观与西医不同,中医是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人类生命的。

中医认为人类的生命不仅仅属于地球,而且是属于无限大的宇宙。

中医的宇宙观,从“天食人以六气”的论述中就得以充分展现。

《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

如前文所述,可见“精”即为游荡于宇宙的“有机分子”。

那么“气”又是什么呢?中医认为“精化气”。

即多种类、多数量“精”的组合所形成的流束则为“气”。

这有点类似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风。

而这类“风”则随时以不同的角度掠过地球。

中医认为,我们人类不仅需要食用在地球上生长的五谷杂粮(五味),而来自于浩瀚宇宙的“六气”,同样也是我们为了研究“气”的来量、时间及其掠过地球的角度方位,中医的“五运六气”便应运而生。

五运六气不是研究气象的理论(这一点已经有人证明),它研究的就是“气”在不同时间掠过地球的角度方位和来量,并由此引伸到河外星系与五藏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的支架“周天二十八宿”,就涉及到金牛、双子、巨蟹、室女、天蝎等众多星座,而其中室女星座是个星系团,中间大约包含了 2500多个像银河系这样大的星系,它距离银河系有6000多万光年。

足见其空间视野之大。

除此之外。

中医对日、月、太阳系五星等的运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有较细致的论述。

从时间跨度上说,大到60年一个周期,小到毎天时辰的变化,中医也都有相关的论述。

这些论述基本上都是围绕在“气”的运行和疾病的变化而进行的。

上述所有相关论述,在《黄帝内经》中都可以找到。

可以说,无论是在空间领域,还是在时间领域,中医围绕着人体生命和疾病的研究,其仔细程度都是惊人的。

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中国人的绝顶智慧。

人类不可或缺的营养,同样也与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这一认识既来自于中医的宇宙观,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医对宇宙的深入研究。

写到这里,天外达人建议各位重读一遍本文结尾处推荐的四篇《关联文章》在你读完这些文章之后,你再回头想一想“天食人以六气”、“五运六气”等中医理论时,你是会惊叹还是会恍然大悟呢?那几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表明,宇宙中充满了“有机分子”,外星人可以靠吃辐射而生活,而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及周围的原子,有一半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星系,而是远达一百万光年外的其它星系。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中医持续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人可它归于西医的挤压,有人把它归于政策,但这仅仅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国人理解不了中医了,学中医者理解不了,就学不好中医,疗效难以提高,国民理解不了,就不会选择中医,中医就没有市场。

那么现代人理解不了中医的关键在哪呢?答案可能你想不到,它就在于气一元论。

我们现代人都是从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理解中医的,大脑中装的都是各种教条,考虑的都是各种指标,仪器。

此时无论如何你都难以理解那些中医概念。

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心主神志,五脏藏神等。

就拿中医的病因学来说吧,它认为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

而现代人呢?用再精密的仪器也观察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觉得中医把疾病归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很可笑。

而西医呢?疾病是实实在在看到的,细胞发生了病变就是病,没有发生病变就不是病,简单明确,规范严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源就在于立足点不一样。

同样,我们认识中医,你立足点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中医的立足点是气一元论,它用一种物质聚散的规律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当然也用这个规律来认识中医。

就拿阴阳来说吧,如果你站在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看,阴阳似乎就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或者是空洞的哲学概念,谈两者的关系肯定是玄之又玄。

而站在气一元论的立足点之上,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有了物质的统一性,阴阳之间才可以相互转化。

气一元论是这样来认识世界的: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气之阴),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气之阳)。

气的一元论

气的一元论

气的一元论
“气的一元论”是一种哲学观念,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

以下将分步骤阐述“气的一元论”。

第一步:讲解“气”的概念
“气”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指空气、天气,也可以指人体中的气血、精气等等。

在“气的一元论”中,“气”被
认为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物质,它无处不在,是宇宙的构成要素。

第二步:阐述“气”的形态和运动
“气”的形态可以表现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是一种具有可塑性
和可适应性的物质。

而“气”的运动可以表现为涌动、激荡、轻盈和
渐进等,它能够导致物质的变化和生长。

第三步:阐明“气”的作用
“气”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推动物体的运动、促进事物
的发展,还能够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气的一元论”中认为,气
是宇宙中一种无处不在、全能的物质,它能贯穿万物、掌控整个宇宙
万物的命运和发展。

第四步:解释“气”的本质
在“气的一元论”中,“气”的本质是唯一不变的,它是一种永
恒存在的物质,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要素。

同时,“气”的本质还是一
种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只有通过精神上的独立思考,才能够理解和
掌握它的本质。

综上所述,“气的一元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重要思想体系。

它通过对“气”的形态、运动、作用和本质的阐述,
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同时,“气的一元论”也深刻
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气一元论!最详细的解释!

气一元论!最详细的解释!

气一元论!最详细的解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气的一元论宇宙观)浅说由王爱仁制作,北京中医林整理。

中医中的气论,从哲理上看,它来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气的一元论的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产生,最明显不过的是早期道家的思想,如老子在他论道中所谈的气的思想,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还有后来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通天下一气耳”。

沿着道家的思路,再稍后,管子在老子论气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精气”论的观点,在太约相同的时期内,《易传》的作者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

如《管子·内业》中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在《管子·心术下》中又说:“一气能变曰精”。

如《系辞上传》中也有“精气为物”的看法。

既于“元气”的说法,也即物质本源的另一种说法,这与老子所言的气的物性在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

既于始于何时,据我国学者张岱年所说:“元气一词,屡见于汉代著作中,但究竟始于何书,难以考定。

”在汉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充的元气论。

到了宋代,又有张载和王夫之等人的元气学说。

所谓元,即始也,这是《说文》的解释。

意思是说,元气,作为一种物质,它是宇宙物质最早、最原始的一种状态,所以说,元气之气与老庄所言之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管子的精气说倒有一些新意,因为他鲜明的指出精气是整个气中的精华,又是可生可变的气,因而与一般的气有所不同。

这就为气的可变性,又尤其是为气可造出生命之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于气,它是我国古代唯物论哲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它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状态,就是一个充满着“至小无内”的最微小单位的气的世界,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着“至大无外”,由无限个气体包容在一起的广袤无边的气的世界。

这个世界,庄子在《知北游》中,将其称之为“太虚”,而易学中则称之为“太极”。

这个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发展的,今日的世界,就是由这个世界发展而来的,今天所显现出的万象的物质世界,就是这个正在发展中的世界的见证物。

因此,又可以这样概括说:它是整个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础,它是这个发展中世界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由于气的这种唯一性和原始性,所以我国现在一些哲学家、理论家们,就将它命之为“气的一元论的宇宙观”。

中医理论中的气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气的一元论的宇宙观”上。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对宇宙和人的看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对人的生成的看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对宇宙和人的阴阳二气的看法,还有运气学说中主要的宇宙观,病理观,以及我国中医传统理论中已经形成的整套气的生理观、病理观、以及各类用气治疗疾病的方法等等,都可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物质性气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关于气,我国古人这种朴素的唯物宇宙观,并非是纯主观地随意的想象中说出来的,而是有其科学的根据的,其一是当时自然哲学的直觉与经验结合的发现;其二是当时天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如老子的道学观,就是那时自然哲学的直觉与经验结合研究出成果的典范;而天文学上的宣夜说,就是当时对宇宙模式和宇宙起源的最先进和最科学的解释。

我说它最先进和最科学是因为这一解释很接近现代宇宙学。

宣夜说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晋书·天文志》)这一宇宙观念,很明显是一种无限的宇宙空间观,太虚之中浮着日月星辰,都是在气的支配下运行,气是宇宙空间的主体。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文中引用已佚失的古书《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这是古人用极其概括的语言,描述出的一幅宇宙气化、气变、万物生成的意象图。

中医的气论,有否科学性,我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一是,它立论于古代自然哲学基础之上,是有根有据的;其二,它与现代自然科学,又尤其是宇宙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相推理,也不是纯主观经验中无稽之谈的谬说,我约略地查了一下现代相关的宇宙学资料,对照起来思考,我认为在物源的本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宇宙究竟是如何形成或是产生的?现代宇宙学为大家所公认的就“大爆炸”理论。

此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奇点发生大爆炸后逐渐形成的,从大爆炸发生到今天,就是宇宙生成包括发展的过程。

就宇宙的生成而言,在这个生成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子的热与冷运动的物理、化学的演化过程。

其实这种微粒子的整体状态,就如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认识到的一种气态。

微粒子的热与冷的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就相当于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气化中聚与散的活动。

现在宇宙中我们所知道的卫星、行星、恒星、银河星系等,就是由大爆炸后产生出来的星际物质实体,这些实体,就是由物质气聚与散的结果。

据资料介绍,现在已观察到的银河系类的星系有10亿个以上,乃至更多。

处在银河系中的恒星就有千余个之多。

一个恒星系中又有许多行星围绕着,如太阳系中就有9大行星。

一颗行星周围又有卫星围绕,如地球的卫星是月球等等。

诸如此类,现在宇宙中,就是由这样许许多多的星体和星系的实体组成。

那么在星体与星体,星系与星系之间又有广大的空间,这些空间之状又是如何?从小点尺度来看,太阳系里,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是1.5亿千米。

而在整个银河系,乃至到河外星系,其尺度就更大了。

现在处在地球上的人,用现代光学望远镜,就可观察到50亿光年的星体;如用射电望远镜,就可观察到150亿光年的天体,可见宇宙空间之大。

在如此广大的空间中,除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天体等实体外,它们之间更为广阔的空旷地区又存在着什么?现代宇宙学也已明确地告诉我们,绝不是真空,而是以尘埃和气状类的物质为主的微粒世界,甚至是更微小的物质世界。

也即古人所说的太虚世界,气的世界,从道理上说,这应该是万物生成的基础、源头。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无限宇宙中,如此众多的星体物质,它们之间靠什么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系统,或整个的系统,它们彼此之间发生关系依靠的介质究竟是什么?据现代科学家的测算,要使星系之间达到稳定平衡,除它们自身的质量引力外,还有很大的质量空缺,如果质量引力是一种介质,还有很大空缺中的介质又是什么?这个空缺究竟有多大,据赵江南编著的《宇宙新概念·宇宙中的其它问题·下落不明的质量》一节中所说,其空缺度为80%~90%,这就是现在天文学上所普遍知晓的:整个宇宙中有90%左右的下落不明的物质存在。

该书还说:“在广阔的星系际空间,有没有物质存在呢?这当然是天体物理学家在寻找下落不明的质量时首先想到的。

他们把光学和射电望远镜指向那‘一无所有’的空间,发现那里确实不是虚空。

如大、小麦哲仑星云之间有着氢原子构成的‘桥’,这种‘物质桥’也存在于其他星系之间。

星系间物质既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恒星。

”究竟是什么?一下弄不清,就说“可能是气体”,这与中国哲学中以“气”来概之有相似之处。

另外,又有暗物质与反物质之说。

所谓的暗物质,即为不发光我们看不见的物质,所谓反物质,就是在现代科学已经发现出来的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基础之上,科学家由此推断出来的一种和现代物质相反的存在物,它们可能在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按矛盾的法则,我认为可能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中。

无论是暗物质还是反物质,从我们已知世界的经验来说,它们肯定不会是像宏观世界中成形的各类实体,而应是微观粒子世界的东西,其至是钱学森先生所指出的“五观”中的渺观里的东西,也即为基本粒子产生之前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用现代的科学思想来概说,只能说是一种气的物质状态。

(请参阅我在网上已发的《浅说老子论之一—道的本性》一文)另外,现代物理学又有所谓“场”论。

那场里又有些什么?据一些学者介绍,在这个广漠的宇宙空间中,现在人们已从电磁波、射线等的粒子世界中,发现有光子、质、电子和中微子之类的高能粒子世界,而其中的中微子,学者断定很可能是宇宙质量的主体,因为,宇宙星系的质量仅占百分之几,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下落不明的物质质量。

孙显元先生在《现代宇宙学的哲学问题》中介绍:“7 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中微子有静止质量。

有关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如中微子若具有25MeV的质量,那末下落不明的质量问题就解决了。

即它就是中微子质量,而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微子的世界。

”中微子是什么,据有的资料介绍:中微子是最为理想的天体信使,即物质与物质间发生联系的最好介质,因它只有弱相互作用,穿透能力强,它可在天体中自由地运动,不受阻碍。

如果的确是这样,那场里的实物主体很可能就是中微子,中微子就是90%空缺中的理想介质。

如果是这样,宇宙气的学说也无碍,因气的主体就是中微子在支撑着,当然还少不了引力子等等。

气究竟是何物?它不可具体精确地言说,因为它只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最基本的物态,如硬要描述一下,它的整个状态,如果从整个气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是气的最原始状态,它是基本粒子产生前的一种宇宙物的状态,这是气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出各类基本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引力子等等,再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出了各类物质的原子、元素如氢、氧、氮等等,再由氮此产生出各类元素化合而成的小的分子和大的分子,如二氧化碳、水分子、、氧化合物,还有氨基类化合物等等,并由此形成的尘岩、最小的飘浮物,乃至我们大气中飘浮着的各类细菌和病毒等等,以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近距离说,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宇宙之气。

古人没有现代人这样的物理、化学的分析的能力,只能这样概而说之为气,只能以象类比法,将“若雾露之溉”者称之为气(《灵枢·决气》)。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故将天、地、人统一起来看,所以这个气,既是宇宙天地之气,也是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命之气。

这种统一论有否道理?从世界物质的大统一来说,也是合理的。

因为世界有差异,但也有同一性,或者说统一性。

从特殊性来说,人的生命之气与宇宙之气是有较大差异的,所以中医的气论又有真气,也即元气之说,有正气和邪气之分。

凡符合生命之气的东西,即为真气、正气等,而不符合者,则为邪气,包括病气、疠气、浊气等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