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
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
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客气和主气(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客气。
《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
客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用以测变。
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一体观和道法自然。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何谓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主气的规律。
主气排列顺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主气属于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
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
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
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化的,但主客气共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
)这个刚才已经提过了,因为我这节课主要安排的临床,所以这些东西(不讲了),在今年八月份省中医召开的研讨会很详细地讲过。
(主气——不易,客气——变易,六经、[六病]——简易)这里提一下,这个是我提出来的,主气、客气、六经,对应的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医路,再好不过了,不可能有两个人走相同的路,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变易,但是变化当中。
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径,那就是简易。
主客气是一气,不是我说的。
大家看《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你们下去慢慢琢磨琢磨。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曰三阴三阳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吕英2009年3月16日
十二消息卦图:
河洛
玩《河图》者,须向合处留神。请大家对应中医 学概念。 以在内为生数者,谓其中包罗含蓄,不可限量, 后此无穷作用,随所成就者,皆由此生。
成数附于其外,外则事体既成,可见之象也。然 必附于生数而两不相离,明事物所成,其始必各 含有生机。既成后,则成之象著,而生之机隐矣。 (一体一用)
六气配合年周期,每气两月: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 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 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 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节:每月以日月相会定为节 气:每月以日月斗相会定为气 定节气的标准:以北斗来聚会为准 闰月:若本月北斗不来相聚,则节与气均不 成立,便作为闰月。 君火:冬至太阳出于地下十二宫的辰宫。古 人观察到辰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开始点,故 名君;太阳之体为火,故称君火。君火为相 感之火,是日月合朔之火,日月对望时是最 明亮的,故曰“君火以明”。是自然界真正 的火。
地支的方法与天干同理,只是地支是十二个,
在临床上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我们只要记住从
1900开始的地支就可以了,1900年的地支是子,
六十年是一甲子,那么1960年的地支也是子。
1910的地支就是子后面的第二个戌。
亥是子后的第一个,戌是第二个(每十年倒数二 个),所以1910年的地支就是戌,依次类推,
《洛书》之象,成数既偏布于四正四隅,而生数 亦遂散处焉。(对万物的一种认识方法,是用的 表达。)
生成合聚,命为先天,生成散处,命为后天。 理数:理不缘数而存,数必依理而准,若言数而 不本诸理,则《河洛》,如是之数,要他何用? (何谓一?)
若言理而必徵于数,则伏羲先天图,何尝有数可
开合枢
中医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与生命运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就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就是世界的本原,就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就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就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就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就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与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就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运动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意识就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与形态的学说相混淆。
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但就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与形态的认识,则就是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与深化着的。
气作为哲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就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就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
它不就是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就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范畴。
限于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絪緼、升降、振荡等运动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又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从而把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并用。
因此,气范畴具有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双重意义,此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重要特点之一。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张鹏鸽;陈新蕊【摘要】"一元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随着与医学科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一元论,经实践于临床,并与西医结合后不断发展至今,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以一元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代医家对其不同的理解,通过气一元论、身心一元论、病机一元论三个方面总结出一元论的多种含义及其不同含义对临床诊疗的启示.临床工作者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一元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更能以此扩大中医的影响力、提升中医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未来更好的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7(008)011【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一元论;气一元论;身心一元论;病机一元论【作者】张鹏鸽;陈新蕊【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学自古就有“一元论”之说,但发展至今天,多位学者对一元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笔者依据前人的经验,现将一元论的不同内涵进行简要阐述。
中医之“一元论”大多指的是“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一元论)[1]、阴阳学说(二元论)、五行学说(多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但以精气学说为根本。
《周易》与《管子》,两书最早提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物质,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本源,即最早“气一元论”思想。
精气的概念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2]。
但这只是气一元论的雏形。
东汉王允在继承《管子》精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精气来解释人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形成先秦以来最系统的气一元论[3]。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4],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时期的王廷相、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气一元论发展到了顶峰。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摘要:在先秦时代,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激烈的辩论中不断地涌现和成熟。
其中,“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但充实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还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从根本上去治疗,在研究中医的理论时,我们也要回溯其根源,理解其哲学思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深层含义。
“一元论”正是古人物质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念,在中医学当中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气一元论;中医学;渗透;影响引言中国古代哲人对“气”的根本认识是:“气”是一种“物”,是一种生成天地万物的“物”。
气和物质属于典型的统一体,因为它们很小,所以被称为“无形”。
但这并不意味着气就没有,只是很难被人察觉。
“气”是由它的运动和它所生成的物质所反映出来的。
“气”的原意是客观的、动态的物质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从广义上讲,天地万物,包括精神层面的一些现象,都可以称为“气”。
它同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当代中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钱学森曾明确地指出,中医学理论如果不实现现代化是很难发展的。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国民理解中医,才能够首选中医,中医才有市场;只有学子们理解中医,才能够学好中医,中医才有疗效。
象现在这样,中医理论仍然停留在几千年前,国民不理解中医,那么中医的作用就会下降。
而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如果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重要的话,中医就一代不如一代,再如此下去,中医危矣!在古代,中医是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的,学中医也非常容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很形象的比喻。
而现代人却理解不了中医了,大学生学上五年毕业了还是什么都不懂。
原因何在呢?原来,我们从小学的就是西方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弄丢了,可中医恰巧是国学的一种有效的体现。
没有它做基础,中医当然理解不了了。
或许是地域的差异,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学说体系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当代西方文明的一支很重要的学说就是“人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人必须战胜自然界;而对于东方文明来说其中心在于“自然主义”,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份,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若是不顺应自然是不可以的。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探讨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包括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诊疗方法的形成等方面。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状态。
气具有运动性、无形性和功能性,其运动不息,不断变化,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医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和变化,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
气一元论在中医诊疗方法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气的运动和变化,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强调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气一元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方法,进一步推广中医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受到广泛。
页岩气储层作为页岩气开发的关键环节,具有一系列独特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页岩气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吕英——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大气擎天方
北芪100~500g 山萸肉30~90g 细辛30~120g 干姜30~200g 乌梅18~69g 冰糖适量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重症肌无力 反复发热 顽固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
• 手足太阴阳明表里西方汤: 人参 白术 砂仁 炙甘草 石斛 佛手 石菖蒲 枇杷叶 川贝 百合
托法的火候
• • • • • • • • •
桂枝、北芪 、赤芍 皂角刺、白芷、穿山甲 麻附细 花类药:女士保健方加花类药 叶类药:侧柏叶、苏叶、枇杷叶。立足大小中轴。 蝉蜕、白藓皮 柴胡6g,升麻6g,桔梗6g 柴胡6g,升麻6g,北芪18g 阳和汤
身体自身协调排毒反应
• 生病本身就是身体自身在协调排毒 • 白虎加人参汤 • 四逆汤 • 轻清透热方 • 女士保健方 需注意的不当用药: • 桔梗:相火上越时不可用 • 西洋参:下元阴寒过重时不可用
• 《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客 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用 以测变。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 一体观和道法自然。
• 《素问· 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 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 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 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何谓下?厥阴 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 其位,言其见也。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上方为合方, 上方为合方,体、用兼顾,以定中轴为主,但此 用兼顾,以定中轴为主, 中轴立足于形成五运六气的日月星斗等天体运转 不息的根——北极星。结合节气的概念,日月必 北极星。 不息的根 北极星 结合节气的概念, 须与北斗相会才能形成地球上的人感觉到的世界。 须与北斗相会才能形成地球上的人感觉到的世界。 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微不足道的人呢? 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微不足道的人呢? 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是万事万物生息的根本, 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是万事万物生息的根本,那么 治病用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 治病用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 本方法。所有药的量全部立足于河图中土数理, 本方法。所有药的量全部立足于河图中土数理, 黄帝内经》 不及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黄帝内经》云:“不及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但中土只用五。 汉代一斤为十六两, 但中土只用五。” 汉代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 现在的250g。 现在的 。
7、“土伏火”理论来源(八点) 、 土伏火”理论来源(八点) 1)土伏火这一大法是针对天地宇宙生命本源 ) 而立,对应北方坎卦。 而立,对应北方坎卦。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 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以为和”。 师父李可说: 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师父李可说:“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 中气,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 中气 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2)先天八卦中乾卦对应天,坤卦对应地,地 )先天八卦中乾卦对应天,坤卦对应地, 恒顺承天。 恒顺承天。
故在定中轴的量一般起步为250g,不分年龄, ,不分年龄, 故在定中轴的量一般起步为 不分性别,不分病种。北芪用500g为250的2倍; 不分性别,不分病种。北芪用 为 的 倍 山芋肉用120g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山芋肉用 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即使是阳亡液脱的患者此量足矣;熟附子45、 即使是阳亡液脱的患者此量足矣;熟附子 、干 还是按照《 姜45、白术 、泽泻用 还是按照《伤寒杂病 、白术45、泽泻用45还是按照 三两起步,是师父李可的经验。炙甘草30、 论》三两起步,是师父李可的经验。炙甘草 、 红参用30按照 伤寒杂病论》二两起步, 按照《 红参用 按照《伤寒杂病论》二两起步,
气一元论
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运》说:“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态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6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编辑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
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
例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物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来。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原则。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主要探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深入探讨,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分析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全面考虑病因、病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疾病。
整体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五、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第一讲)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1月19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
05-08年因为被选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
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
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
希波克拉底誓言1、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2、寄希望于自然。
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
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
5、暴食伤身。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
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
治病求本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
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
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
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的多元论到阴阳⼆⽓的⼆元论,最终统⼀于⽓的⼀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产阴阳,阴阳化合⽣五⾏,五⾏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的⽓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分⽽⾔之则⽈阴阳,⼜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
五⽓即⼆⽓,⼆⽓即⼀⽓”(宋·吴澄《答⼈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亦因⽓⽽⽣。
⽓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类⽣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的⽣死、物之盛毁,都是⽓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之⽣,⽓之聚也。
聚则为⽣,散则为死。
……故万物⼀也”(《庄⼦·知北游》)。
⼈与天地之⽓通为⼀⽓,“⼈之⽣也,因阴阳五⾏之⽓⽽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副使第⼆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元论的单⼀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上⼀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元论应⽤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元论。
(⼀)⽓的哲学含义⽓,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精⾄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到量⼦、场,⽆不涵盖其中,可谓“⾄⼤⽆外”,“⾄⼩⽆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是⼀个涵盖物质与精神、⾃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中医持续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人可它归于西医的挤压,有人把它归于政策,但这仅仅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国人理解不了中医了,学中医者理解不了,就学不好中医,疗效难以提高,国民理解不了,就不会选择中医,中医就没有市场。
那么现代人理解不了中医的关键在哪呢?答案可能你想不到,它就在于气一元论。
我们现代人都是从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理解中医的,大脑中装的都是各种教条,考虑的都是各种指标,仪器。
此时无论如何你都难以理解那些中医概念。
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心主神志,五脏藏神等。
就拿中医的病因学来说吧,它认为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
而现代人呢?用再精密的仪器也观察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觉得中医把疾病归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很可笑。
而西医呢?疾病是实实在在看到的,细胞发生了病变就是病,没有发生病变就不是病,简单明确,规范严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源就在于立足点不一样。
同样,我们认识中医,你立足点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中医的立足点是气一元论,它用一种物质聚散的规律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当然也用这个规律来认识中医。
就拿阴阳来说吧,如果你站在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看,阴阳似乎就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或者是空洞的哲学概念,谈两者的关系肯定是玄之又玄。
而站在气一元论的立足点之上,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有了物质的统一性,阴阳之间才可以相互转化。
气一元论是这样来认识世界的: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气之阴),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气之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27黄荣铝
其实是一气(太阳年运动)
气一元论
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更连贯的方法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是构成 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之大气的运行规律遵循着 由春至冬,升降浮沉这一恒久不变的规律。 气一元包括了物质、能量、信息,一团和气,不
分阴阳
《类经图翼》说:“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 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
笑,在变动为,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
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 跳、心烦等病。
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
金气不降也。
中央太阴湿土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
不能宣通也。
北方太阳寒水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髓 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
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
恐。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
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 木气疏泄太过也。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 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
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
思。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
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西方阳明燥金
郑钦安《医理真传》曰:“夫人身立命,本乾元
一气,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六子,分布上、 中、下,虽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一团真气
运行,周流不已。天开于子,人身这一团真气,
即从子时发动,自下而中而上,上极复返于下,
由上而中而下,循环出入,人之性命赖焉。”
内 景 图
内景图——高山流水1
元阴、元阳之神寄居在人体的下部(☵),一轮 河车(发动机)在不停地运转,此即元阳的作用, 犹如深海之中藏伏之龙,而海水即元阴,元阴的 温度适常,龙便深居于此处。龙火将水分源源不 断地蒸腾一路向上向外输布,直冲三关到昆仑, 高山上云雾缭绕,云海一天,直达巅顶(泥丸 宫)。只有登上高峰的人(百会),才能看到那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美妙景象。
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
味为酸,在志为怒。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
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疏泄太过, 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
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
固也。
《素问· 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 化也。”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
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
气少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
故曰太虚。”太极就是无中的一点有,有就成为了 太极,太极以有而成为一,一就是宇宙,而有是从
无产生的
《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
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六经
八卦
十二律吕
……
气的运行规律
气的运行规律——升降浮沉
不同时空的气的运行均遵循着
能发挥正常功能,其根本是无形之气的运行失常。
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治病
治病就复圆
谢
谢
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 《灵枢•刺节真邪》曰:“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 副,人参天地”
同气相求
共振,共鸣
能量、信息的传递
一气周流的圆运动就是生命之气的运行方式,它 遵循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升降出入和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之路径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气之升降,天地之 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 者谓地。” 阴主升,阳主降,阴阳是升降的主体, 升降是阴阳的运动变化,人只要有一口气,就进 行着阴阳之气升降的运行。
高山流水2
在大气的作用下此种从下蒸腾上来的雾露之气经 美丽的小桥(鹊桥)到达西王母的瑶池,转化为 山间泉水不断地向下输送,既可润泽山上的花草 树木,又可滋润大地而生长万物,还可在山前面 形成小溪、河流、湖泊。美景中牛郎在辛勤地耕 耘,织女在不断地织做。“内景图”描绘的是一 幅天人合一的和合景象。
二十四节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何谓气?……五日谓
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
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人体气机运行规律
人与宇宙万物同质同源,天地之大气的运行规律 遵循着由春至冬,升降浮沉这一恒久不变的规律, 人生命之气机同样遵循着天地四季之规律而显现 着生长收藏。
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外之烧热愈大,内之 相火愈少也。
《黄帝内经· 素问· 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
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
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 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 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生命现象都是无形之气的体现。人身上的“器”不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
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 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
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
志为忧。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
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 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不同时空 不同角度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河图、洛书 五运六气 六经 开阖枢、标本中 十二消息卦
东方厥阴风木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 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