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

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

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名词解释

气一元论名词解释

气一元论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气一元论不?这可不是一般的理论哦!气一元论啊,就好比是一幅超级宏大的画卷,把整个世界都给串起来啦!
你想想看啊,气就像是那无处不在的神奇力量。

比如说,风在吹吧,那就是气在流动呀!(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看不见但确实存在呀。

)水在流淌,那也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呢!(这不就跟我们的情绪一样,有时平静如水,有时波涛汹涌。


古代的那些智者们可厉害啦,他们提出气一元论,觉得这气是构成
万物的本原。

哇塞,这得多牛的脑袋才能想出来呀!(就好像他们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样,太神了吧!)万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跟这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再看看周围的一切,树木花草,它们的生长衰败,不也是气在起
着作用吗?(这跟我们的人生起起落落不是很像嘛!)动物们的活动,也是气在推动呀!(就像我们每天忙忙碌碌,都是为了生活在奔走呀。


气一元论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呢!它让我
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是能
让我们开悟的东西呀!)它让我们明白,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
一个整体。

(这不就跟我们在社会中一样,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
和别人有着联系嘛。


所以啊,气一元论可真的是太重要啦!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世界理解的大门。

(你说这气一元论是不是超级神奇呀!)我的观点就是:气一元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理论,它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有着巨大的帮助,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领悟!。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明27黄荣铝

其实是一气(太阳年运动)
气一元论

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更连贯的方法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是构成 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之大气的运行规律遵循着 由春至冬,升降浮沉这一恒久不变的规律。 气一元包括了物质、能量、信息,一团和气,不

分阴阳

《类经图翼》说:“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 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
笑,在变动为,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
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 跳、心烦等病。

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
金气不降也。
中央太阴湿土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
不能宣通也。
北方太阳寒水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髓 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
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
恐。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
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 木气疏泄太过也。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 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
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
思。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
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张载:气一元论

张载:气一元论

张载:气一元论宋代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自然观,把“气”作为世界的实体。

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整个世界都是由气构成。

(一)气是宇宙之本原张载认为儒家之天、道家之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是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

他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气本来是物质的气体状态,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气体状态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于是气就成为表示物质实体的概念。

张载认为,空若无物的太虚,即天空,并不是空无所有,只是气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

(二)气概念释义在反对佛、老的虚无主义的同时,张载还对“气”的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他说:所谓气,并非一定等到郁结蒸发出来,或凝聚起来,我们的眼睛能够感觉到,才算是气。

凡有刚柔、动静的,可以说广大、深远的现象都是气,一切现象都是气。

张载认为,气无形而有象,气的基本特点就是有运动、有静止、有广度、有深度。

它把运动变化和占有空间,作为实体的主要规定性,从而同一般的气体区别开来。

这样,就有力地批判了佛、老的虚无主义,捍卫了实体的物质性。

(三)气是运动永恒变化的他说:“气块然太虚。

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气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气的内部含有正反两方面,阳和阴。

这统一的气叫做“太和”。

张载认为,“太和”的气中就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

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这是说,“太和”作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中都含有正反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正面的阳气浮、升、动,反面的阴气沉、降、静,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是气的本性,于是就发生了相互渗透、相互推荡、此胜彼负、或屈或伸的变化。

(四)气的生成万物的过程气聚结则成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本体”指本来的状态,即气没有变成具体事物时的状态。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

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

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

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

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

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

详解气一元论,让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详解气一元论,让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详解气一元论,让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你敢想象你周围的一切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吗?你周围的植物,动物、空气、金属、非金属、甚至包含你周围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

尽管你不敢想象,但中国先哲很早就用气一元论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即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同一种最朴素的物质组成的,而这种物质就给它起名为“气”。

我们从小就是学西方科学成长起来的,大脑中形成了大量思维定式,最典型的就是物质的构成,按照西方科学的教育,我们一般人都认为万物都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形成的,要想找到终极的自然规律,就必须把那几个基本粒子还原出来,西方科学也是按照这种还原分析的道路发展起来的。

但结果恐怕要让我们震惊了,爱因斯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更基础的东西组成的,这种东西叫能量,实体是能量密度大的地方,场是能量密度小的地方,并用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式来描述它,那就是E=MC2。

事实也不断证明了这一点,所有基本粒子分解到最后都变成了同一种——能量,用能量也可以造出所有基本粒子,能量在这里才是自然界更基本的东西。

西方科学发展了五百年,转了一圈之后才发现了万物归一,即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能量组成的。

而中国先哲早在几千年前就明确指出万物归一,即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气组成的。

虽然名称不同,西方称这个“一”为能量,东方称这个“一”为气,其实意义相同,气在这里就等价于能量。

不过,气的概念与能量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气一元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就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命名为气),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

显然,气的概念在这里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充满着能量,因为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被压迫中存在,本身就充满着能量,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所谓气一元论,是指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

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气一元论,或元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该书《王道》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

同书《重政》又指出,元气存在于天地之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

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地万物由元气产生,而元气由玄产生。

《全后汉文-玄图》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

玄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包含天地最大的道德,故又称为道。

道经过长久的运动,产生元气,元气是一种未成形的气体,但蕴含万物,又称为太素。

可见张衡的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元气本原论。

《古微书-春秋纬》认为:元者,气之始。

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太易。

如《周易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产生天地,也并非宇宙之最初本原。

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

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存在,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构成本原,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生本原。

此元气是王充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最初本原。

故说王充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元气一元论的形成。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最初本原,《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两汉以前的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多被元气本原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同化。

气一元论的主要内容

气一元论的主要内容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

气是宇宙的本体,构成万物的本原。

(一)气是物质气,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质性。

充满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天地山川、人禽草木、日月水火都是由物质的气构成。

如王充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所构成,“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人也是由元气构成,如《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气”为物质基础,“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论衡·论死》)。

(二)气是万物的本原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构成,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如《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说明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至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气一元论经历最初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自然观,在古代哲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与万物同源于气,但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是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如《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三)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正蒙·太和》)。

气一元论课件

气一元论课件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 哲学
第一节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一元论
(一)气的含义 1、常识概念的气: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 2、哲学范畴的气:与哲学物质相近 3、广泛意义的气:任何现象 (二)气的医学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天地人均统一于气,有 着共同的本源和属性。
( 二 ) 说 明 人 体 的 生 理 功 能

生成之生——化生之生 生命之生——生灵 生存之生——养生之生 西:新陈代谢 中:气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说明新陈代谢的过程
生命 活动 的基 本特 征
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 一 ) 气 是 构 成 万 物 的 本 源
概念演变过程
老子、庄子、淮南子:“道”为宇宙之 本原,气是道产生的,构成宇宙万物的 质料 《易传》:“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气一元论: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
天地万物的 生成模式
老子:道—气—物 庄子:道—气—物—气—道 列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 王充:元气—万物
生成万物的机 理 精气的存在形式
气分阴阳二气,阴升阳降,交感 和合,氤氲万物。
无形 ) 气 的 运 动 与 变 化
气机:气的运动。主要有上下、升降、出入、动静、 聚散等几种,并保持协调平衡关系,气的运动具有 普遍性。
气化: 指气的 运动产 生的宇 宙各种 变化的 过程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脉诊:脉为血气之神, 血气盛者脉必盛,血 气衰者脉必衰。

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

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

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气的概念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气一元论观念。

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它是指宇宙万物皆由气所组成,人体也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通过气的运行来实现的。

本文将从气的概念、气的分类、气的功能、气的运行等方面来探讨中医气一元论的概念。

一、气的概念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中医学所研究的最基本的物质形态,也是中医学所关注的最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无味无臭、具有动力和能量的物质,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是一切事物的能量源泉。

气有形有质,但又不同于物质的有形有质,它是一种能量形态,是一种具有动力和活力的物质。

气是中医学所关注的最主要的物质形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所关注的最主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二、气的分类中医学将气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元气、气血、津液、精气、营气、卫气、气化、气机等。

其中,元气是指人体的本源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它贯穿于全身,具有掌握生命的主导作用。

气血是指人体内部的血液和气体,它们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津液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液体,包括汗液、唾液、泪液、津液等,它们的运行状态与人体的水分代谢密切相关。

精气是指人体内部的精华和气息,它们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

营气是指人体内部的营养和氧气,它们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卫气是指人体内部的抵抗力和防御力,它们是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气化是指人体内部的气体代谢和物质转化,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新陈代谢。

气机是指人体内部的气流动和运行状态,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

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

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作者:赵伟民探索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材料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在古代,限于科学知识水平的低下与贫乏,人们更倾向于用思辩的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

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对自然认识的水平,相反,先哲们都通过许多可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对内在自我的体验认识到自然的统一性。

在古老的中国,这种统一性的认识就体现在压倒一切的学术理论――“气一元论”。

即先哲们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气看作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转化而成的。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也力求把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唯一的一种朴素的东西,如在泰利士那里被称为水,在阿那克西美那里为气,在赫拉克里特那里是火,从而强调了物质实体与运动源泉的统一性。

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还明确提出了以太的观念,即认为以太是实质上连续的,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以太组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古希腊的不少先哲也把自然界的统一于一种最原始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与古中国“气”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体现在“气”在古中国被认为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古希腊那种统一的物质却只是一种死寂的东西。

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古希腊人在运动原因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出现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学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原子论”。

近代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原子论”的道路前进的。

科学家们相信,丰富多样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原子组成的,因此,只要我们挖掘出了这少数几种原子,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就可以找到大自然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生存。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先是发现了多种原子,继而发现了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二十世纪人们又发现了为数更多的基本粒子,至今大多数科学家又把这些粒子归于少数几种夸克。

随着科学逐步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用还原论的方法去追寻自然界的终极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已经不断证实,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而我们的观测仪器的视野却是有限的,它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不断对更深层次推进的要求。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探讨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包括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诊疗方法的形成等方面。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状态。

气具有运动性、无形性和功能性,其运动不息,不断变化,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医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和变化,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

气一元论在中医诊疗方法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气的运动和变化,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强调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气一元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方法,进一步推广中医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受到广泛。

页岩气储层作为页岩气开发的关键环节,具有一系列独特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页岩气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1.2气一元论中医学概论

1.2气一元论中医学概论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学 1、熟悉:气的基本概念,气一元论 习 的基本内容; 目 标 2、了解:气一元论的起源和形成。
气壹
一 元 论
文输单 本入击 ,您此 ,的处 单文输 击本入 此,您 处单的 输击文 入此本 您处, 的输单 文入击 本您此
的处 文输 本入 ,您 单的 击文 此本 处, 输单 入击 您此 的处
2.2 形气转化指形与气之间的相互转换变化。 ❖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生形”、“形化气”。 ❖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与激发
下亦可相互转化,如冰化为水。 ❖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生长壮老已。
2.3 气化的类型


















一、基本概念
(一)气概念的形成
自然界 云气 风气
水气
人体 呼吸之气
热气《说文解字》: “Fra bibliotek,云气也,象形。”

万物之本原
(二)气的哲学概念
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气(精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化生自然万物的基本 物质,人的形体及精神智慧也是精气的产物。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三)气的医学概念
❖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在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气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 含义最复杂的概念。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 27页PPT文档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 27页PPT文档

(三)阴阳消长 1、阴阳消长的含义:阴阳双发的增减、盛衰、进退,属阴阳的量 变、渐变。 阴阳消长的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自然:阴阳的年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阳气多,阴气少; 秋冬——阴气多,阳气少、 人:人亦应之,人体的阴阳节律与四时、昼夜节律相一致。 2、阴阳消长的意义:阴阳平衡——常(均)、生理、健康
类型
内容(例)


望诊
色泽
红、黄、鲜明
青、白、黑、晦暗
分析 诊断 资料
闻诊 问诊
语声 呼吸
寒热 口渴
切诊(脉)
部位动态 支数形态
辨别 证候
八纲
高亢洪亮多言、呼吸有力, 声高气粗
身热恶热喜冷 口渴喜冷
寸部 至(起)者 数 浮、大、洪、滑
表、热、实
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 怯、少言
身寒恶寒喜热 口不渴或可喜热饮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1、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天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墓青形式:升降出入,形化→气化→形 气转化
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阴阳相错。
感应、可入 相互作用
气(阴气 阳气)
渗透
互相影响
6、防治观: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
养生之道,以气为本

(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
1、气化流行的整体观。
2、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哲学含义 1、本义:阴气、阳气、气有阴阳,一物两体。 2、引申义:相互对待的两端,即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的医学含义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 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 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 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 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基本内涵
气是物质
气的运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 “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 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 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 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 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从其用而 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 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04
百病皆生于 气
06
防病在于调 气
05
诊病要在于 气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质性,其体为物质,其 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 有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贯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气一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如果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也并不为过。

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一)气一元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

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

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

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

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匀平,命日平人。

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

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

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在气一元论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

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气一元论注重分析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物质基础,以气之聚散来说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气的存在形式的转化,坚持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着重回答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气一元论!最详细的解释!

气一元论!最详细的解释!

气一元论!最详细的解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

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

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

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

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

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

在中医学中,气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物质的同义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的物质概念。

中医学用气的这一含义作为自然观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如“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里气的含义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气的概念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形、质是有层次之别的。

气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

形指形状、形体。

质,一指事物外部的有固定形状的体,与“用”相对。

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离;二指事物内部的质,即事物的性质、本质。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内在运动性,用现代名词而言,可以说气是“质”和“能”的统一,既是物质存在,又具有功能的意义。

质与能是相即而不离的。

因此,气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二)气的医学含义1、中医学的气范畴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方法论,用气解释天地人的构成和运动变化,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规律、疾病原因、病理机制,诊断和防治,药物性能,以及养生康复等,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医学科学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从医学角度论气,将气规定为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如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和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等)等,从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和疾病现象,广泛而深人地分析了气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强调不仅人的精神产生于气,而且人的精神对气的运动变化有很大的反作用。

中医学的气一元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和气一元论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2、气的医学含义在中医学中,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在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系统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因此,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医学科学具体物质概念的气是指具体的人体之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它与哲学意义上表示物质普遍概念的气是有区别的。

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其他如风气、寒气、天气、地气等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意义的气及人体之气也不相同。

中医学的气概念,虽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但又从医学角度发展了哲学的气范畴。

气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的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强调气的运动性,强调气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的意义,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因此,中医学中的气则是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虽与西方传统哲学所谓物质相当,但又有所区别。

西方哲学是以固体物为模式而提出物质概念的,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原子、粒子,原子、粒子是间断性的物质颗粒。

物质运动属机械运动。

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以气体物为模式而提出物质概念的,气是有形质与无形质的统一,是连续、无间断状态的物质颗粒,似可理解为波粒的统一。

其运动形式为升降、聚散、振荡等。

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对东西方科学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运动性,气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意义,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基于此,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在探讨生命的本原、形体的结构时,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探讨生命运动规律时,认为生命过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强调以五脏系统为核心的生命体具有形态结构解剖学基础,而又着重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状态来考察五脏系统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体现了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正确地理解气范畴的物质存在与功能意义的辨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五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

在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气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含义最复杂的概念。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把医学科学的概念和哲学的气范畴区别开来。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等。

所谓宇宙是指整个客观世界而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界无尽。

宇宙是多样性的统一,其多样性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其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人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人之一生,一气而已。

2、气本为一,分阴分阳中医学基于气是宇宙的本原这一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的本始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世界上的气可以分为阴气和阳气两大类。

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

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

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消长的根源是物质世界的气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者,人之根本也”。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3、气与形神的关系形以气充,神依气存,气纳则神存。

形与神皆根源于气。

形神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形神学说包括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机体与生命功能的关系以及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指物质、形体,神指精神、功能、作用。

《黄帝内经》提出“形与神俱”的观点,认为形为人的形体,为体;神为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为用。

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体的生理功能。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

中医学的形神统一学说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为人体之根本,是天地万物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1、气的运动变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所以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一元论认为,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

《黄帝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

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物质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

天地万物的变化根源于气的运动,而气运动的源泉在于气自身之中,气自身具有运动能力。

《黄帝内经》称之为“气有胜复”。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

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

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

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2、气的运动形式(1)升降出入: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

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等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黄帝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