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
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
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3元里)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1月19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
05-08年因为被选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
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
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
希波克拉底誓言1、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2、寄希望于自然。
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
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
5、暴食伤身。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
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
治病求本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要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
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
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
气一元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客气和主气(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客气。
《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
客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用以测变。
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一体观和道法自然。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何谓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主气的规律。
主气排列顺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主气属于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
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
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
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化的,但主客气共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
)这个刚才已经提过了,因为我这节课主要安排的临床,所以这些东西(不讲了),在今年八月份省中医召开的研讨会很详细地讲过。
(主气——不易,客气——变易,六经、[六病]——简易)这里提一下,这个是我提出来的,主气、客气、六经,对应的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医路,再好不过了,不可能有两个人走相同的路,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变易,但是变化当中。
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径,那就是简易。
主客气是一气,不是我说的。
大家看《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你们下去慢慢琢磨琢磨。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曰三阴三阳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明27黄荣铝
其实是一气(太阳年运动)
气一元论
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更连贯的方法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是构成 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之大气的运行规律遵循着 由春至冬,升降浮沉这一恒久不变的规律。 气一元包括了物质、能量、信息,一团和气,不
分阴阳
《类经图翼》说:“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 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
笑,在变动为,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
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 跳、心烦等病。
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
金气不降也。
中央太阴湿土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
不能宣通也。
北方太阳寒水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髓 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
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
恐。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
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 木气疏泄太过也。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 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
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
思。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
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1. 常识概念——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 哲学范畴——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抽象的物质概念。
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3. 泛义——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气的医学含义1.中医学的气系统:生理之气为核心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
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
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
2.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中医学中的气是生命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 物质与气的关系*生命的本原、形体的结构:气——最基本物质生命的过程:气——升降出入运动、气化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通天下一气耳”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1. 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
阴阳相错。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 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2. 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q 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精气”q 新陈代谢——形气转化(气化)q 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致病原因——感受邪气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 分析四诊资料:人体真气的盛衰可以从神色、形态、脉象等表现出来。
2. 辨别疾病证候:气失调(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2.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3. 养身之道,以气为本q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v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v 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v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q 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
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
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
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
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
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气的学说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
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气的概念的形成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
”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
”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
《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
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吕英2009年3月16日
十二消息卦图:
河洛
玩《河图》者,须向合处留神。请大家对应中医 学概念。 以在内为生数者,谓其中包罗含蓄,不可限量, 后此无穷作用,随所成就者,皆由此生。
成数附于其外,外则事体既成,可见之象也。然 必附于生数而两不相离,明事物所成,其始必各 含有生机。既成后,则成之象著,而生之机隐矣。 (一体一用)
六气配合年周期,每气两月: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 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 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 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节:每月以日月相会定为节 气:每月以日月斗相会定为气 定节气的标准:以北斗来聚会为准 闰月:若本月北斗不来相聚,则节与气均不 成立,便作为闰月。 君火:冬至太阳出于地下十二宫的辰宫。古 人观察到辰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开始点,故 名君;太阳之体为火,故称君火。君火为相 感之火,是日月合朔之火,日月对望时是最 明亮的,故曰“君火以明”。是自然界真正 的火。
地支的方法与天干同理,只是地支是十二个,
在临床上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我们只要记住从
1900开始的地支就可以了,1900年的地支是子,
六十年是一甲子,那么1960年的地支也是子。
1910的地支就是子后面的第二个戌。
亥是子后的第一个,戌是第二个(每十年倒数二 个),所以1910年的地支就是戌,依次类推,
《洛书》之象,成数既偏布于四正四隅,而生数 亦遂散处焉。(对万物的一种认识方法,是用的 表达。)
生成合聚,命为先天,生成散处,命为后天。 理数:理不缘数而存,数必依理而准,若言数而 不本诸理,则《河洛》,如是之数,要他何用? (何谓一?)
若言理而必徵于数,则伏羲先天图,何尝有数可
开合枢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的多元论到阴阳⼆⽓的⼆元论,最终统⼀于⽓的⼀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产阴阳,阴阳化合⽣五⾏,五⾏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的⽓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分⽽⾔之则⽈阴阳,⼜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
五⽓即⼆⽓,⼆⽓即⼀⽓”(宋·吴澄《答⼈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亦因⽓⽽⽣。
⽓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类⽣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的⽣死、物之盛毁,都是⽓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之⽣,⽓之聚也。
聚则为⽣,散则为死。
……故万物⼀也”(《庄⼦·知北游》)。
⼈与天地之⽓通为⼀⽓,“⼈之⽣也,因阴阳五⾏之⽓⽽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副使第⼆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元论的单⼀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上⼀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元论应⽤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元论。
(⼀)⽓的哲学含义⽓,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精⾄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到量⼦、场,⽆不涵盖其中,可谓“⾄⼤⽆外”,“⾄⼩⽆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是⼀个涵盖物质与精神、⾃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摘要:在先秦时代,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激烈的辩论中不断地涌现和成熟。
其中,“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但充实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还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从根本上去治疗,在研究中医的理论时,我们也要回溯其根源,理解其哲学思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深层含义。
“一元论”正是古人物质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念,在中医学当中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气一元论;中医学;渗透;影响引言中国古代哲人对“气”的根本认识是:“气”是一种“物”,是一种生成天地万物的“物”。
气和物质属于典型的统一体,因为它们很小,所以被称为“无形”。
但这并不意味着气就没有,只是很难被人察觉。
“气”是由它的运动和它所生成的物质所反映出来的。
“气”的原意是客观的、动态的物质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从广义上讲,天地万物,包括精神层面的一些现象,都可以称为“气”。
它同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当代中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钱学森曾明确地指出,中医学理论如果不实现现代化是很难发展的。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国民理解中医,才能够首选中医,中医才有市场;只有学子们理解中医,才能够学好中医,中医才有疗效。
象现在这样,中医理论仍然停留在几千年前,国民不理解中医,那么中医的作用就会下降。
而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如果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重要的话,中医就一代不如一代,再如此下去,中医危矣!在古代,中医是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的,学中医也非常容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很形象的比喻。
而现代人却理解不了中医了,大学生学上五年毕业了还是什么都不懂。
原因何在呢?原来,我们从小学的就是西方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弄丢了,可中医恰巧是国学的一种有效的体现。
没有它做基础,中医当然理解不了了。
或许是地域的差异,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学说体系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当代西方文明的一支很重要的学说就是“人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人必须战胜自然界;而对于东方文明来说其中心在于“自然主义”,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份,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若是不顺应自然是不可以的。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探讨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包括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诊疗方法的形成等方面。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状态。
气具有运动性、无形性和功能性,其运动不息,不断变化,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医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和变化,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
气一元论在中医诊疗方法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气的运动和变化,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强调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气一元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方法,进一步推广中医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受到广泛。
页岩气储层作为页岩气开发的关键环节,具有一系列独特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页岩气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上方为合方, 上方为合方,体、用兼顾,以定中轴为主,但此 用兼顾,以定中轴为主, 中轴立足于形成五运六气的日月星斗等天体运转 不息的根——北极星。结合节气的概念,日月必 北极星。 不息的根 北极星 结合节气的概念, 须与北斗相会才能形成地球上的人感觉到的世界。 须与北斗相会才能形成地球上的人感觉到的世界。 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微不足道的人呢? 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微不足道的人呢? 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是万事万物生息的根本, 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是万事万物生息的根本,那么 治病用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 治病用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 本方法。所有药的量全部立足于河图中土数理, 本方法。所有药的量全部立足于河图中土数理, 黄帝内经》 不及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黄帝内经》云:“不及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但中土只用五。 汉代一斤为十六两, 但中土只用五。” 汉代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 现在的250g。 现在的 。
7、“土伏火”理论来源(八点) 、 土伏火”理论来源(八点) 1)土伏火这一大法是针对天地宇宙生命本源 ) 而立,对应北方坎卦。 而立,对应北方坎卦。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 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以为和”。 师父李可说: 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师父李可说:“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 中气,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 中气 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2)先天八卦中乾卦对应天,坤卦对应地,地 )先天八卦中乾卦对应天,坤卦对应地, 恒顺承天。 恒顺承天。
故在定中轴的量一般起步为250g,不分年龄, ,不分年龄, 故在定中轴的量一般起步为 不分性别,不分病种。北芪用500g为250的2倍; 不分性别,不分病种。北芪用 为 的 倍 山芋肉用120g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山芋肉用 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即使是阳亡液脱的患者此量足矣;熟附子45、 即使是阳亡液脱的患者此量足矣;熟附子 、干 还是按照《 姜45、白术 、泽泻用 还是按照《伤寒杂病 、白术45、泽泻用45还是按照 三两起步,是师父李可的经验。炙甘草30、 论》三两起步,是师父李可的经验。炙甘草 、 红参用30按照 伤寒杂病论》二两起步, 按照《 红参用 按照《伤寒杂病论》二两起步,
中医基础理论气-元论【精品】
第一节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在临床上的应用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在临床上的应用1. 引言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聊聊“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句古老的说法,它可不仅仅是用来讲道理的!在咱们的生活,尤其是医疗领域,这个词儿简直是宝贵的金句。
你想啊,气在中医中可是个大角色,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听起来就像是个神奇的法宝。
别急,咱们一起来捋捋这个概念,看看它怎么在临床上施展魔法的。
2. 理论基础2.1 气的概念先说说气,简单点儿讲就是一种生命的动力。
你吃饭了,喝水了,休息了,这些都能让气充盈,生活得有滋有味。
而大气一转,简单说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气的流动更加顺畅。
要是气流通了,身体自然也就跟着好起来。
这就好比你在过马路,绿灯一亮,车子都开始动,大家都走得欢快。
2.2 中医视角中医里有个说法,叫“气滞”,就是气不畅通。
就像那条河,水流不动,周围的环境都开始发臭了。
这时需要用一些手段把气引导出来,让它动起来。
在临床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气”了。
理气的方法多得是,针灸、推拿、拔罐,甚至还可以借助一些草药,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3. 临床应用3.1 理气疗法说到理气,咱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推拿和针灸了。
这俩就像是气的好朋友,推拿就像是给你揉揉肩膀,让气流动得更加顺畅;针灸就更直接了,像是在气的通道上开了几个小窗户,透透气,简直是一举两得!很多人来诊所,都是因为感觉肚子胀、胸口闷,经过理气治疗,哎呀,那叫一个轻松,感觉身体都轻了几斤。
3.2 中药调理再说说中药,想想看,咱们平时喝的那些汤药,其实也是在帮气“转”。
比如,像柴胡这样的药材,专门用来疏肝解郁,气一转,心情也跟着愉快,真是神奇得很!还有枳壳、香橼等,都是帮忙打通气的“小助手”。
你看,喝一碗汤,心情好、气顺了,整个人就像换了个新身份,生活的烦恼也都能轻松抛到脑后。
4. 实际案例4.1 成功故事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讲个真实的小故事。
有一位阿姨,常年抱怨自己的腰疼,去医院看看,医生一听就说:“你这气滞啊!”结果推拿几次,针灸几回,居然把她折腾得像是换了个人,腰不疼了,心情也开朗了,整天乐呵呵的。
气一元论在中医,藏医中的运用
气一元论在中医,藏医中的运用
池晓玲
【期刊名称】《医古文知识》
【年(卷),期】1999(16)3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池晓玲
【作者单位】青海中医院肝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气一元论"探讨及其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运用 [J], 吕英;林明欣;黄荣铝;刘钊汝
2.从气一元论分析中医元整体观及其科学性 [J], 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3.中医学“气一元论”的跨学科解析 [J], 王雷;赵桂芝;杨涛;鞠翡翡
4.四川乐山一位读者来信说:“我是一名中医,对藏医很感兴趣,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西藏的传统藏医药和藏药材。
” [J],
5.从“气一元论”与“原子论”角度探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异 [J], 王新荣;吴彦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
学中医必懂的气一元论中医持续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人可它归于西医的挤压,有人把它归于政策,但这仅仅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国人理解不了中医了,学中医者理解不了,就学不好中医,疗效难以提高,国民理解不了,就不会选择中医,中医就没有市场。
那么现代人理解不了中医的关键在哪呢?答案可能你想不到,它就在于气一元论。
我们现代人都是从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理解中医的,大脑中装的都是各种教条,考虑的都是各种指标,仪器。
此时无论如何你都难以理解那些中医概念。
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心主神志,五脏藏神等。
就拿中医的病因学来说吧,它认为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
而现代人呢?用再精密的仪器也观察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觉得中医把疾病归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很可笑。
而西医呢?疾病是实实在在看到的,细胞发生了病变就是病,没有发生病变就不是病,简单明确,规范严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源就在于立足点不一样。
同样,我们认识中医,你立足点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中医的立足点是气一元论,它用一种物质聚散的规律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当然也用这个规律来认识中医。
就拿阴阳来说吧,如果你站在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看,阴阳似乎就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或者是空洞的哲学概念,谈两者的关系肯定是玄之又玄。
而站在气一元论的立足点之上,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有了物质的统一性,阴阳之间才可以相互转化。
气一元论是这样来认识世界的: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气之阴),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气之阳)。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
吕英——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分析
• 膀胱属足太阳,对应壬水之气。《外经微言》曰: “过寒则遗,过热则闭。” 尿频说明了膀胱过 寒。(联系前列腺炎、膀胱憩室、先天尿道发育 不全)
• 人体犹如一网络,但同气相求是真理。
• 肺与膀胱: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 《灵 枢· 本藏篇》云: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 经前与肝主疏泄、藏血相关——开合枢与六经, 厥阴主合。《伤寒论》顺序:太阳——阳明—— 少阳——少阴——厥阴——太阳。(联系乌梅丸 配伍理解厥阴病的寒热虚实错杂)
• 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
• 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 • 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化的,但主客气共 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一日、一年、一 甲子) • 主气——不易 • 客气——变易 • 六经(六病)——简易
主客气为一气
大气擎天方
北芪100~500g 山萸肉30~90g 细辛30~120g 干姜30~200g 乌梅18~69g 冰糖适量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重症肌无力 反复发热 顽固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
• 手足太阴阳明表里西方汤: 人参 白术 砂仁 炙甘草 石斛 佛手 石菖蒲 枇杷叶 川贝 百合
冰雪之灾
• 典型病例: • 男性,40岁,发现膀胱癌3年,术后复发1年半。 肿瘤大小23x14mm,08年5月份复发后服用中 药至今,肿瘤维持上述大小。 • 北芪300g 乌梅36g 细辛90~120g 熟附子300g 干姜150g 炙甘草60g 部分病例此时附子的使用方法:无上限。而且生 熟均可。若制作散剂则用炮附子。但希望后起之 秀力争做一个心灵神医。医者——患者。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
• 典型病例——支气管扩张病 • 患者、女、63岁,反复咳嗽,咯血30年。西医 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曾中、西医间断治疗,病 情反复。在本专家门诊纯中药治疗三个月。就诊 时症状以气短,乏力,稍劳累则咯血,血量时多 时少,血色以鲜红为主,发作时必服止血药。舌 偏淡,苔略白腻,脉细。 • 六味地黄丸+柴胡、升麻、北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
故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
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
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
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
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完成“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
这种气(元气)、精(水谷精微)、味(营养物质)、形(形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物质(气)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
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
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
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
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从而维持机体
内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功能根源于气,故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
气贵于和,又喜宣通。
故曰:“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匮钩玄·卷一·六郁》)。
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
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
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景岳全书·诸气》)。
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三)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
“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
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
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
故曰:“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
“神气者,元气也。
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
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
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一难》),“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
故气之盛衰可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人之元气为脉之根本,故曰:“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难经·十
四难》)。
中医在诊断中,审查“胃气”如何,是决定疾病顺逆、生死的关键。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
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此,治疗的基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
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
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
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
治气贵在于“调”,这里的“调”,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素问·玉机真脏论》)。
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九候论》)。
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
“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冲明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
说明了脉有胃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