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王羲之行书笔法特点
王羲之行书笔法特点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书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的行书笔法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羲之的行书笔画简洁而有力。
他擅长以一笔勾勒出整体结构,将字形化繁为简。
他的笔画流畅自然,不拖泥带水,给人一种爽快的感觉。
他能够运用不同的笔画技法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使每个字都富有生命力。
其次,王羲之的行书注重墨色的变化和运用。
他善于使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字形的结构和轮廓。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浓墨、淡墨和水墨的渐变,使字体显得丰富多彩,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第三,王羲之的行书注重布局的平衡和谐。
他在书写时注重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和比例,力求整篇作品的布局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空白来营造余白,使作品更加清雅简练。
最后,王羲之的行书注重笔画的韵律和节奏感。
他的笔画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字体的变化和流动更加自然优美。
他的行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美感。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行书笔法特点集中体现在笔画简洁有力、墨色变化丰富、布局平衡和韵律感强等方面。
他的行书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_十_
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 辅以臂力;4、线条流畅,不草率, 效果。行书中的行气,无论是“笔
等之别。总之,笔势是变异的, 不粗糙(如图所示)。
贯 ”、“ 意 贯 ” 还 是“ 势 贯 ”, 三
不 同 于 笔 法 的 一 致 而 不 可 变 异。 本节所讲的笔势,特指线条的态
复合摆动与气脉贯通
者在一幅作品中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 “笔”中有“意”,“意”中
势,即线条的流动、呼应、连贯
沈尹默在《书法论》中说:“从 带“势”,才能使行书气脉贯通。
与节奏。练习笔势,旨在更好地 结字整体上来看,笔势是在笔法
综合练习 :综合运用上述两
掌握运笔技法,体悟笔性,增强 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 种用笔方法,着重练习点与线的
行书运动感与节奏感,提高线条 的 ;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 相连、上与下的相接、左与右的
落笔,略带弧度向下行,到提处 笔贯气,即字与字之间用连笔或 线条的断与连、转与折要有区别,
稍驻笔,蓄势回上,再继行。练 牵丝相连,上下一线宛如贯珠, 要有变化(如图所示)。
52/ 书画艺术·11 月号
031 三转折 饱树弘弥贤
032 左右摆 行以如命德
033 上下摆动 知对欲体无
临法潜难常
034 复合摆动 殇阳于非多
薇奔痛难
善追迹慨
图
7—4
54/ 书画艺术·11 月号
第三章《曹全碑》的笔画写法 及常见笔病
《曹全碑》同其它汉代碑刻隶 书一样,其字都由点画、平画、波 画、捺画、竖画、钩画、撇画、折 画、提画九种笔画组成。
一、点画的写法 点画是各种笔画的浓缩,变化 最多。 1. 书写步骤 点画是一笔写成的。为了表述
的内质骨力与活力,使笔与势相 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 相应等线条的基本变化组合。练
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
笔如飞燕,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王羲之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笔法以笔如飞燕著称。
其笔法特点是轻重变化,起伏有致,流畅婉转。
以下是对王羲之书法笔法的讲解:
1. 用笔轻重变化
王羲之的笔法在运用笔的轻重上有所变化,轻的部分细腻,重的部分硬朗,用笔灵活,变化多端。
这种笔法的重点是体现书法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王羲之书法著名的表现手法。
2. 起伏有致
王羲之的笔画以起伏有致的特点为主,运用断筆、收笔等技法使笔画有所收放,让字形变化多端,整篇书法局部关联,形成整体浑然天成的感觉。
3. 流畅婉转
王羲之书法笔法以流畅婉转为特点,这种笔法是王羲之的标志性特征。
他的书法笔画流畅自然,用笔婉转优美,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
总的来说,王羲之书法笔法是书法艺术中的顶尖水准,其笔法运用深厚,整篇书法层次分明,富有表现力。
学生们应当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笔法时多加领悟,才能让自己的书法更上一层楼。
王羲之笔法全解析(多图示例)
王羲之笔法全解析(多图示例)1、起笔中的笔法:和楷书的起笔方法一样,有两种笔法,即顺锋起笔、逆锋起笔,也叫露锋起笔、藏锋起笔。
具体方法在学楷书时已经知道,这里就不再具体讲了。
与楷书不同的是,行书多用露锋起笔,显得轻灵、简便,而楷书多用藏锋起笔,使起笔力度感更强。
2、收笔中的笔法:行书的收笔多用露锋,以纵其神、神情外露、点画呼应、给人以生动之感,楷书多用回锋,首尾呼应、使笔画含蓄沉实。
在起笔、收笔的笔法中有“方笔”、“圆笔”之说。
方笔,是逆锋起笔、侧锋切下,写出方整有棱角的点画,给人以险劲之感;圆笔,是逆锋起笔、裹锋转笔的笔法,给人以含蓄秀劲之感。
3、行笔中的笔法:①中锋。
中锋也叫正锋,即行笔时笔锋在笔画中间。
中锋是书法的根本笔法。
用中锋写出的笔画给人以圆润含蓄之感。
②侧锋。
行笔时笔锋在点画的一侧,因此也叫偏锋。
侧锋给人以险绝俊美之感。
“正以立骨、偏以取态”。
③提、按、顿。
提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边行边把笔稍微提高,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写出稍细些的笔画。
按笔,是指向下用力的用笔动作。
顿笔,比按笔用力更重的用笔动作。
提、按、顿在书写笔画的过程中是连续的动作,如写“一”字,起笔处用按笔,接着就要用提笔,至收笔处则用顿笔。
再如写“捺”时,起笔处笔画较细,用提笔,边行笔边下按,笔画渐粗,至捺脚处是笔画最粗的地方用顿笔,紧接着又是渐渐把笔提起,写出捺脚。
④转笔、折笔、挫笔转笔,转笔的要领是:裹锋而入,行笔匀速、圆转运行。
给人以含蓄圆劲之感。
折笔是逆锋起笔、侧锋切下,改变行笔方向的一种笔法。
给人以方整峻峭之感。
转笔、折笔是用在起笔和笔画拐弯地方的两种笔法。
挫笔,指行笔时突然停止、改变方向的动作。
写折角时,顿笔之后、提笔转换方向,这就是挫笔。
⑤驻笔、蹲笔驻笔,指在行笔中暂时停驻的动作,力到纸上即可,不用力下按。
驻笔一般用于短横的起止处和平捺的曲处。
蹲笔,轻按笔为蹲(重按笔为顿)。
驻笔轻、蹲笔略重、顿笔最重。
⑥轻笔、重笔用一分笔写出来的较细的笔画叫轻笔;用三分笔写出来的较粗重的点画叫重笔。
王羲之行书赏析
王羲之行书赏析
摘要:
一、王羲之简介及地位
二、王羲之行书的特点
三、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品赏析
四、如何欣赏王羲之行书
正文: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行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行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流畅:王羲之行书的笔画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视觉体验。
2.结构优美:王羲之注重字形结构的平衡美,字型端庄优雅,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汉字的线条美。
3.墨色丰富:王羲之行书的墨色富有变化,浓淡相间,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性。
4.个性鲜明:王羲之行书在遵循传统书法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
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欣赏王羲之行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察整体布局:欣赏王羲之行书时,首先要关注整体布局,看作品是否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美感。
2.分析笔画特点:仔细观察王羲之行书的笔画,领略其流畅、优美的线条之美。
3.研究字形结构:深入分析字形的结构,理解王羲之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个性特点。
4.体会墨色变化:关注墨色的丰富变化,感受王羲之行书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5.品读内涵:阅读王羲之行书的诗文内容,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二十)
,
。
正 中 的钩 笔 中竖 钩 是 典 型 的 钩 法
,
10 9
:
承上 起 笔
行 草书 中
方时圆
捺法 富有 变 化
,
,
写法 多接 近 楷 书
,
但 与 楷 书略 有 不
,
或承上 连写 渐 行减 重
道
”
作平 势
如
“
。
渐行 减轻 或
一
具 有 很 大 的 伸缩 性
、
或开或合 时转 时折
。
道
略 向左 斜
出钩 多见 力
横折 短 竖 钩 应 和 左 边 竖 画 相对应
一
中竖 钩
.
般左短右长
左 细右粗
:
。
、
衣 东 来味
左 豇右 斜
1 14
、
侧竖钩
是指居
,
逅 永 株 瞄 清 甜
蟹爪钧
于
一
字 之侧 的钩笔
,
有的
113
虽不 是钩笔
却作钩 的写
:
珠珠 子 策
法
。
其 写 法 行 楷 皆有
,
取
议 月荷
属于
P 乎 事何
横折 短 竖 钩
横画和竖钩
寸
“ ,
多用 平 钩 如
,
清 期 省
、 、
、
列 则 污
、 、
、
净
”
等字
。
列则污净
“
揭
”
字属 于 横折斜
,
钩
。
横 厕部分较平
,
斜钩 关键
。
部 分 向左 方 倾 斜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二篇)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二篇)
四、王羲之行书(捺画)
捺画详解:
“行书”的捺极富变化,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因各字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捺画在一个字中的平衡协调关系,可用多种捺法交替运用,使字更显得生动活泼。
捺的基本写法:
1逆锋向左。
2.稍顿即微提笔,然后往右下方边行边
按。
3.至适当处边行边提笔,向右沉着运行,力达锋失。
五、王羲之行书(提画)
提画详解:
“行书”的提法较为简单,显然种类很少,但是在临写时不可忽视,要有不同的变化。
长短大小、平斜曲直、轻重粗细等以及竖提、斜提的书写。
都必须认真注意其笔势和笔画的轻重安排。
提的收笔往往与下一笔的起笔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因此提的出锋切忌随意快速或过于缓慢。
提的基本好法:
1.漏锋向左下由轻渐重入笔。
2稍顿即向右上由重渐轻稍快出锋,力到锋尖。
五、王羲之行书(折画)
折画详解:
“行书”的折法与楷书的折法相接近。
是由两种不同的笔画连接而成。
它的种类较少,一般有方和圆两种折法。
折则方,转则圆;方折则坚劲凝重,圆折则婉转流畅。
在书写时要做到折而不低,转面不浮。
折的基本写法:
1.露锋入笔。
2.稍顿即向右偏上中锋送笔。
3.至转角处折锋顿驻。
4.中锋向下运行。
5.至收笔处笔锋稍提由上至者下,由下至左上回锋。
王羲之书法运笔道理
王羲之书法运笔道理
王羲之书法运笔道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心为笔:王羲之强调书法要有内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
达。
他认为,书法创作需要内心的驱动和灵感,执笔时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2.顺势而为:王羲之主张执笔运笔要顺应自然,顺应笔墨
的特性和纸张的质地。
他善于把握笔墨的力度和速度,灵活运用不同的笔法,以达到意境的表达。
3.真实自然:王羲之追求书法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王羲之相关资料,或者请教书法家。
王羲之:我把行书笔法秘诀全部告诉你!(干货)
1
横
⾏书写横,起笔和收笔多显露在外,起笔承上,收笔启下,⽽且有长短、俯仰之别,尤其是数横并列时,更应求变化,不可雷同。
2
竖
⾏书写竖宜略带曲势,或向左倾,或向右斜,或取⼸形,或向或背。
尤其长竖不可过直,过直则失势。
3
撇
⾏书写撇贵险⽽劲,笔锋向左斜出,曲直有致,收笔或出锋,或牵丝回带求向右回顾之势,⽽不可作油滑飘忽之状,否则僵死曲线⼀根,毫⽆⼒度美感可⾔。
4
捺
⾏书作捺也宜⼀波⽽三折,其势或开张或收缩,具有很⼤的可朔性。
捺画⼀般与撇画同时出现,呈对称之势,其处理⽅法要视具体情况⽽定。
5
钩
楷书的钩变化很多,⾏书的钩变化则更加丰富。
有的作钩不明显,有的夸⼤处理,婀娜多姿,活泼⽣动。
6
提
如鞭之策物,⽤⼒在策本,得⼒在策末,快捷有⼒作提之法。
7
折
⾏书的折有圆转、⽅折,圆转书写较快,运⽤较多。
⽽有的则⽅中有圆,圆中有⽅。
王羲之的行书写法
王羲之的行书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特点在于笔法多变,字体结构自然流畅,气势磅礴。
在王羲之的行书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行书笔法多变,既有篆书的圆润,又有隶书的方折,还有草书的流畅。
他运用笔锋的力度和速度,使得行书作品既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有细腻精致的一面。
在书写过程中,王羲之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通过笔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现行书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字形结构上,王羲之的行书自然流畅,不拘一格。
他善于运用线条的流动和变化,使得字体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同时,王羲之在行书中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字形的收放、笔画的顾盼、气息的连贯等方面来表现行书的整体感。
此外,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往往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他通过笔画的变化、结构的组合以及篇章的布局来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使得行书作品充满活力和动感。
总之,王羲之的行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王羲之行书的深入研究和临摹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特点,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
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更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王羲之书法的笔法技巧。
1. 用笔势要奋发有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用笔势奋发有力。
他的书法线条疏朗,简练明快,精神饱满。
这得益于他笔墨之势的奋发有力。
为了锻炼自己的笔墨势,王羲之年轻时曾拿匕首在米饭上乱切,以此来锻炼自己的用笔力度。
2. 要强调笔画的优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笔画优美,造型丰满,突出特点,不受拘束。
他常常注重笔画之间的连贯,并且在笔画上下功夫,把一个简单的笔画也书写得十分优美。
3. 讲究用笔的韵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一点是笔画韵律的讲究。
他会在写一笔的时候,注重笔画的汲墨弹跳,以此控制笔画的韵律感,使其婉转动听。
同时,王羲之对诗词的韵律也有十分深厚的认识,这种韵律的感受,也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4. 有意识地使用水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水墨的使用是十分有意识的。
他善于控制水墨的分布和深浅程度,能充分发挥水墨深浅、虚实、明暗的效果,创造出灵动、富有光泽、富有层次感的墨法效果。
他也提倡墨与纸相呼应,墨在纸上“生光”,因此墨要光、纸要显光,要让墨留白,这些都是书法中十分重要的技巧。
总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有极其高超的技法,而且富有个人特色,让人对他的书法艺术之深厚也更为敬仰。
以上是小编简要概括的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能运用这些技法,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王羲之行书笔画技法(四)
王羲之行书笔画技法(四)(七)钩法钩划是因为书写速度较快,或是因为结构的需要由其他笔画连带而出的,所以钩划不能离开其他笔划而单独存在,它是笔划之间呼应的桥梁。
在王羲之行书中,钩法很多,用笔上也有很大的变化。
有横钩、竖钩、斜钩、心钩、竖弯钩、横折钩、横折弯钩等。
横钩横钩往往是接上一笔势,起笔作横势向右行笔,至钩处顿笔,然后提笔用侧锋向左下钩处,如《兰亭序》中“管、宇、宙、亭、崇、抱”等字。
竖钩露锋或藏锋起笔,轻顿后下行,至末端驻笔后向左上方迅速勾出,笔锋较锐利。
如《兰亭序》中“水、揽、列、时”等字。
戈钩戈钩又叫斜钩。
露锋或藏锋起笔,轻顿后向右下行笔,至末端顿笔后即回锋提笔向右上钩出。
但也有不出钩的字,如《兰亭序》中“哉、岁、茂、感”等字。
卧钩先露锋起笔,转换笔毫由轻到重向右作弧运笔,至钩处向钩心出锋,接下一划笔意。
如《兰亭序》中“惠、悲、感、感”等字。
竖弯钩竖弯钩又叫浮鹅钩,以露锋或藏锋入纸,然后往左下曲行,至转弯处提锋转毫向右行作横势,微带弯弧状,末端收笔回锋向上钩出,钩向多变。
如《兰亭序》中“也、讬、已、死”等字。
横折钩露锋起笔右行,至折处或顿锋成方折,或转锋成圆折向下直行,至钩出稍顿,向左上用力钩出,或作逆锋向左慢慢钩出,如《兰亭序》中“同、万、间、兰”等字。
横折弯钩接上一笔势作斜上横,至折出顿笔成方势,在向下作弧状笔划,然后转锋向右下运笔,至末端向右上钩出,或至末端转笔成圆势直接向右上挑出。
如《兰亭序》中“九、气、稽、风”等字。
(八)折法折划是两种不同方向的笔划连接后构成的一种连体笔划,有横折、竖折、撇折等。
在行书中,折法的关键在两笔划之间的连接处,折者顿而方,圆者轻而圆,在书写时需做到折而不死,圆而不轻飘无力。
横折先露锋起笔右行,然后提笔向右上角做顿势,再折锋下行,或在连接处作圆弧状行笔。
亦或在行笔至折处提锋向左下撇出,形成横折撇。
如《兰亭序》中“曲、觞、事、之、稽、和”等字。
竖折先露锋起笔向下,至折处转换笔锋向右作横势,并因字立形,收笔处或向上出锋,或驻笔收锋如《兰亭序》中“化、世、山、妄”等字。
王羲之行书用笔技巧
王羲之行书用笔技巧说到王羲之,首先就会想到《兰亭序》,它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由此可见王羲之行书上的造诣深厚,今天就来谈一谈王羲之行书用笔技巧。
一、用笔用笔,是指运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的方法。
它是通过起笔、运笔、收笔这三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
行书的用笔虽然是在楷书用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比楷书要复杂得多,它既有楷书的点画,又有草书的使转,有转有折,有藏有露,是非常灵活的。
王羲之行书用笔飘逸萧酒,天真遒劲。
《书议》称其“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仪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可谓推崇备至。
王羲之行书用笔变化十分丰富。
以横画而言,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
以撤面而言,有长有短,有竖有斜;斜中又有出锋、回锋之别;回锋中,还有向左、向上之异,至于点、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给人眼花缭乱、移步换形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用笔时,要注意六点:1.行书起笔的藏锋是在笔和纸相接触的瞬间快速完成的,而露锋有时则是在落笔前的空中进行的,当笔刚一接触到纸,则实际上已进入到运笔阶段。
2.不同笔画的写法要抓住要点。
如写横画时,起笔多用露锋,收笔多用出峰。
写撇画时,要力到笔尖,短撇要快捷,忌拖泥带水;长撇要慢而匀.忌半途出击。
写点时,贵沉着而灵活,虽微如粟米,亦须三过笔,忌一拓直下。
3,牵丝引带要自然,王截之行书中的牵丝引带都是在快节奏的运笔中自然形成的,该引则引,应梏带,不多不少,不枝不蔓,若有意造出一些引带来,则会笑大方。
4.要正确运用提按和顿挫,楷书是一笔一画写成的,而行书常常把几个起收笔的笔画连在一起写,不断地转换着的路线与方向,这就需要在行笔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来。
5.要有节奏感。
用笔的速度要有变化,不能匀速,不同的笔画要有不同的速度。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一篇)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一篇)
一、王羲之行书(横画)
横画详解:
“横画”在字形变化中起着平衡结构的作用。
不同字形有不同的横画,长短、粗细、平斜和曲直。
起笔时的逆锋与露锋,行笔时的粗细与长短;
收笔时的回锋与出锋,对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上下呼应、跌宕变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横的基本写法:
1.左上(露或藏)锋由轻渐重入笔。
2.稍停即向偏右上中锋运行。
3.稍提笔向右下再转锋向左,微偏左上回锋收笔。
二、王羲之行书(竖画)竖画详解:“竖画”有多种多样的形状,根据各自的字形不同特征,在结构变化中起着支柱的作用。
竖画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藏或露,或回或收,或直或曲,或道劲或酒脱。
当两个以上的竖画同时出在一个字中,更体现出高低、开合、向背等多种交化。
竖的基写法:1.逆锋起笔。
2.转折稍顿。
3.中锋向下运笔:边行提起,力达锋尖。
三、王羲之行书(撇画)撇画详解:行书的撇运用范围广,形式多,如长撇、短撇、平撇、曲头撇、直撇、竖撇、回锋撇、带钩撇等。
根据不同字形和撇在整个字中的主辅作用来合理运用、搭配、协调来保持字势的平衡。
撇的基本写法:1.露锋入向右上。
2.转锋向下边行边轻按。
3.继续轻按并向左下方弧度运行。
4.至适当处,边行边提,稍微带弧度向左,稍微偏下方运行。
5.至收笔处,笔锋向左上方出锋。
王羲之行书的笔画技法(一)
王羲之行书的笔画技法(一)笔画是汉字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分横、竖、撇、捺、点、挑、钩、折八种形态。
与楷书比较,行书起笔多用露锋,收笔也多用出锋,笔画之间时有牵丝相连。
需注意的是起笔虽然露锋入低,仍要求凌空取逆势,而不是顺锋搭下,称为“意逆”。
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笔画无论方、圆都以中锋为主,这是一个基本大法。
王羲之行书中侧互用,转折并施,笔画的中段或轻或重,或柔或刚,或细若游丝,或粗若云龙,或由细而粗,或由重而轻,变化十分丰富。
(一)横法在王羲之行书中,横划的处理既有长短、粗细的变化、又有平正、斜曲的差异。
尤其是起笔与收笔时的映带关系,使笔划之间,笔划与字之间起到上呼下应的作用。
有时整个字的斜正、平衡,往往靠横划出完成。
短横顺锋起笔右行成横势,向右行笔时笔峰微向下压,行笔向右上倾斜,收笔时提笔下顿,再回锋收笔。
如《兰亭序》中“天、言、老、其”等字。
长横露锋起笔稍顿后,调整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至末端提笔向上,下端后收锋至划内。
书写比横应掌握横的凹凸变化,因字立形。
如《兰亭序》中“可、古、每、其”等字。
上挑横露锋起笔,轻顿后中锋向右略带斜势行笔,收笔时上挑出锋,与下一笔相带。
此笔画多用于字的第一笔,如《兰亭序》中“左、在、未、于”等字。
下折横顺锋起笔,轻顿后中锋向右略带斜势行笔,收笔时回锋向下出钩,与下一笔呼应。
此笔多为长横,故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兰亭序》中“事、昔、不、长、昔、言”等字。
(二)竖法在王羲之行书中,竖划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悬针竖、垂露竖、带钩竖、弧竖、短竖等,有的竖划浑圆厚重,如短竖等;有的竖划轻松灵活,如弧竖等。
竖划的位置、长、短、粗细,游丝的映带等,都对字的欹侧造势、稳重重心起重要作用。
悬针竖逆笔向上藏锋起笔,或借上一笔的笔势露锋起笔,稍顿后以中锋向下运笔,然后渐提笔出锋力至笔尖。
悬针竖出锋时锋时要尖利,形状如针,故称之为“悬针竖”。
有《兰亭序》中“带、年、毕、列”等字。
王羲之行书的结体、用笔、章法及风格
王羲之行书的结体、用笔、章法及风格王羲之的最突出成就表现为他的行书,而行书的最高典范就是他的《兰亭序》。
他的行书雄逸媚劲,不激不厉,是功力、天姿风韵和修养学识的完美的有机结合,是动与静、美与“丑”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结体、用笔,无论是章法与风格特征都鲜明突出。
结体王体行书结体善于变化,笔画有曲有直,相同的偏旁有宽有窄,有大有小,相同的字百姿千态,各尽变化,正如孙过庭《书画》所认为的“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星齐列,为体互乖”。
王体行书结体能各尽其态。
由于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寡,结体有长短、宽窄的不同,天然不齐,一般是“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但王羲之却独出心裁,进行夸张处理,大的更大,小的更小,长的更长,短的更短。
但这些字在大章法中都又显得十分和谐、贴切。
王体行书结体能错落有致。
王羲之认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笔势论》)行书不管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都显得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大小不匀,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的字左宽右窄,有的字左窄右宽;有的字上短下宽,有的字上宽下短……自然而又有意地打破了汉字结构的均衡,达到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王体行书结体以欹侧取势,有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这是他的行书最典型的一个特点。
左献和右侧是使字向一边倾斜,这就需要在章法中运用上字下字的反倾斜}来“纠偏”:有的“似欹反正”;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是指局部是斜的,而整个字又是正的。
这样就能寓险求稳,动中求静,从而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极高境界。
王体行书结体也很洗炼,在字形易识的前提下,省减了某些笔画,有“代笔“合笔”等法则。
这样使笔画简化,从而增强行书的美观与流便。
王体行书通常借用楷书和草书的结构法,进行楷、行、草三种书体的杂交,或以增强动势,或以加强静感。
用笔王体行书的用笔难度也极高:其一是变方为圆。
如在笔画的转折处,楷书是用折法,以成方;而王体行书是用篆笔,即转以成圆,并掺折意,使转折处圆健而有弹性。
王羲之行书技法
王羲之行书技法
第一、笔画之间的牵丝相连。
王羲之的行书表现出的“牵丝相连”技发,这种牵丝虽轻,却如铁线劲韧。
第二、笔法变化丰富而灵动
撇画舒展,捺画收放自如,绞转有力,不拘泥于刻板。
把笔画的变化舒展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笔画转折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的行书字体,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在横折的处理上,用绞转笔法写出刚柔并济的笔锋,后世的众多书法家在这一方面,很难超越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除了颜真卿以外,大多数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很少用到。
字王羲之行书写法
字王羲之行书写法
羲之,字曼倩,一位杰出的中国书法家、篆刻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人合一,笔意淋漓”的典范,尤其是他的行书,更是被称作“行书圣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字王羲之行书的写法。
一、笔画的运用
字王羲之的行书注重笔画贯通,他的笔画十分流畅而不呆板,具有飞跃的感觉。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断筆,羲之独创的“断筆法”是他行书的独特之处。
在书写字母的时候,每个笔画都配合有一个断笔的动作,使得字体的线条有了最优美的变化,让行书纵横自如。
二、结构的掌握
羲之的行书结构也是非常严谨的,他善于运用“首尾相应,右骨连通”的结构原则,使得整个字体结构相互呼应,骨架严谨。
而且他的字体规矩分明,大小协调,非常讲究比例。
三、章法的运用
章法指的是派生出的衬衣等标点位置的规则。
羲之的行书非常注意章法的运用,他在书写字句的时候,将章法运用的非常娴熟,让整个字体空间感觉十分舒适,不紧不慢,使读者更加愉悦。
四、气势的把握
字王羲之行书的气势非常独特,他的气韵流畅,婉转优美,看起来自然而不做作。
当看到他的行书,不仅让人觉得感性,而且让人有一种灵魂的共鸣。
总的来说,字王羲之的行书实现了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确立了行书的有序美和韵致美,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发展节点,对后来的行书书法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来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修养。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的行书以其飘逸潇洒、天真遒劲的风格著称,其用笔变化丰富,结构谨严,章法因体赋形,和中有违,疏密虚实,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
在行书的笔法中,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撇画有长有短,有竖有斜,点法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
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强调提按顿挫,在行笔过程中不断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以写出高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
在结构上,王羲之行书重视部首、错落、尽态、迎让、欹侧、洗炼、呼应、异形、假借等原则,使每个字在全篇中既独立又和谐。
在章法上,王羲之行书根据每个字本身的特点和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与左右上下关系来确定字的形态,或欹或正,或缩或放,通篇贯气,和中有违,疏密虚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带锋横:发笔处承上一笔的出锋搭势后转笔写成横画,所以又称“搭锋”,变化在发笔处。
下凹横:未字两横都有下凹之势,尖锋入纸后笔向下拉后再向上斜行,使线条呈下凹状。
轻重横:尖锋入纸后,笔右行时用力由轻至重,收笔回锋。
行书第一章第三单元:竖曲头竖:最后一笔竖画在笔尖入纸后,利用腕力向左稍弯后再向右迂回行笔,故此竖头有曲折。
悬针竖:竖画之悬针,笔锋逆入后,调整至中锋则顺势直下,出锋处提笔空收,使锋尖能尖锐,饱满,不能飘浮。
弧竖:最后一竖,势向右凹,形成弧曲使整个字更显风神。
垂露竖: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并列横:数横并列有轻重,长短,仰覆之变化。
重轻横: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时,由重转轻,收笔处略重回锋。
短竖: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使右旁点画虽少仍是稳固。
反笔竖:此长竖起笔处作由右向左的反方向,以示与其他畅字用笔之不同。
开叉竖:羲之写兰亭用的是鼠须硬毫,故偶有开叉,此笔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应顺其自然。
相向竖:左右两竖作相互对峙,相互包围之势,使能相互呼应,名曰相向。
并列竖:数竖并列,在起笔方向,长短,粗细等方面都有变化,使参差不齐,变化复杂。
带钩竖:行书用笔动荡感极强,此竖画至出钩处向右上钩出,既不作悬针,亦不作垂露。
露锋竖:作字左竖露锋入纸,作弯势下竖,收笔回锋。
相背竖:左右两竖都有内凹之势,作背靠背状,名曰相背。
行书第一章第四单元:撇、挑平撇: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后向左平的撇出,线条饱满而出锋锐利。
斜撇:用笔取逆后,笔锋向左斜出,势微曲,壮健有力,力送锋尖,沉稳不飘。
长曲撇:此撇长而微弯,其势先直后向左撇出,极为醒目。
短撇: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鸟啄木。
尖锋撇:此撇尖锋入纸后,迅即铺毫,然略弯撇出,头尾都尖,中间厚重。
兰叶撇:此长撇,入锋略重后即向左下行笔,其间由重转轻,由轻转重后很快撇出,飘逸如兰叶。
回锋撇:在撇至出锋处,忽作收笔,使头呈圆形,力聚于中,十分厚重,含蓄。
曲头撇:左撇头呈弯曲,其形折,出锋处上钩。
曲折撇:此撇长而中间有曲折,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戛然而止,回笔收锋,很含蓄。
弧撇:此撇起笔逆入后,竖直而下即向左推出,出锋尖利,中间有很大弧曲,此撇线条浑厚。
带钩撇:此撇由重至轻,至出锋处突然折锋钩出,出钩处稍作发力。
反撇:此撇呈反势,接出钩的牵丝,笔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转折处的轻重不易掌撑,难度很大。
开叉撇:此撇出锋处笔锋开叉,行笔重而出撇快,笔又硬,故偶然开叉,不必故意为之。
并列撇:三撇并列,方向和轻重都不雷同,不使刻板。
回锋挑:和字左挑,实是两笔,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是先回锋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强。
短挑:挑法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头挑:女字上挑起笔时,笔由下向上,有一牵丝露出,故其头下垂。
长挑:或字下挑长而有曲,出锋处与撇相呼应。
行书第一章第五单元:钩、折竖钩: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尖锋入纸后,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笔,渐行渐重,至出钩处最重,出钩时作顿挫,得势后向左上顺势钩出,此钩宜稍长。
戈钩:笔锋逆入后,引笔作斜势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至出锋处蹲锋得势上钩。
竖弯钩: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渐重,在出锋处,先蹲处得势,迅速向上略外倾地钩出,钩很厚重。
背抛钩:即风字右边的横折右斜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斜出,使钩饱满有力。
蟹爪钩:逆锋入纸后先写竖画,至出钩时将笔向左平推,然后再向上钩出,形似蟹爪,此笔是王书的特色。
圆曲钩:最后一笔,接横画后,顺势竖下,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再顺势出钩,极为自然。
横折竖钩:月字右半,先写横画,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顿后上钩。
横钩:长横至折角处,提笔后重按,调正笔锋后向左钩出。
下垂钩: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笔顺势下垂出锋,与圆曲钩略同。
回锋藏钩: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然此处并不钩出,而似写一横出锋处回笔将锋藏入画中。
平钩:最后一笔也是竖钩,然此钩是向左平推而出,有托住上部之意。
横折:横画行笔至转弯处,作提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圭角。
竖折:先作竖画,至转折处作顿挫提按,折锋向右,如写横画,收笔回锋。
左斜折:最后二笔,逆锋入纸后,向左微斜而下,转折后向右作点画。
右斜折:横画行笔至转折后,向内微斜而行,然后出钩,其折圆浑。
行书第一章第六单元:捺平捺:逆锋入纸后,即向右行笔,一波三折,顿后将锋平出,此捺势甚0平。
斜捺:尖锋入纸后,即铺毫重按,向右下行笔,顿后出锋,此捺势斜甚有力感。
回锋捺:此捺与平捺相似,然行笔轻重有变,出锋处并不捺出,而是回笔将锋收入画内。
带钩捺:最后一笔是长捺,出锋时笔略向下带出,有一小钩。
长点捺:最后一笔以长点代捺,笔由轻而重,再回锋收笔,头是圆形。
隼尾捺:最后一笔如捺如点,笔在中间作一顿挫,突然笔出锋,露出锋尖,如鹰隼之尾。
反捺:此捺作反势,逆锋入纸后,笔向上凸起铺毫,然后向右下行笔,出锋处笔又内拗而出,其形与一般捺相反,也需有高度的行笔技巧。
短捺:最后一笔逆入后速行向右下迅笔,稍作提按即回锋收笔,行笔短促有力,但捺的动作已全部完成。
重捺:最后一捺为与上两笔相衬,故行笔特重,中间提按也不明显,出锋时突然将笔提出,略露锋尖。
波折捺:此捺行笔时起伏波折,收笔回锋。
曲头捺:起笔处行笔曲折,然后再波折作捺,捺势圆润,锋也作收。
兰叶捺:此捺行笔势甚平稳,惟头尾轻,中间略重,也似兰叶写法。
平头捺:此捺亦很有特色,其头齐平,也显稳重,然行笔较难掌撑。
弧弯捺:捺的变化极多,可轻可重,可长可短,出锋可露可不露,此捺用笔圆润,势成弧弯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一)横联横:‘目、言’中间两横形断势连,短而有力‘坐、无’两横都有牵丝相连,上横短下横长。
横联竖:‘地’横画收笔处笔上翻连着写竖,有牵丝露出,‘古’横竖笔热不连,‘林’于横画收笔时带着写竖,‘清’第三横收笔处上挑写竖。
横联钩:‘茂’横后连写戈钩,‘将’长横收笔时将笔从原线内回至中间写竖钩。
‘长’长横后顺势写竖钩,‘宇’横后将笔上翻,从右方直接写竖钩。
横联撇:‘者’横后顺笔连着写撇,其撇不出锋。
‘左’横的上挑反笔向左撇出,其撇出锋。
‘俯’横后收笔处反笔写撇,‘天’横画挑出写长撇,势连笔不连。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二)横联点:‘岁’中间横后连写三点,‘领’中页字上横收笔时笔从原路回锋至中间写点。
‘年’字第二横后也以此法写点,此连法外形不露,不见牵丝,‘迹’横与点有牵丝相连。
竖联竖:‘曲’两竖的起笔变化明显,‘其’两竖都是从左起笔,左竖低右竖高,‘修、形’两竖起收笔完备,写得都很果断有力。
竖联横:‘至’竖后上挑写横,‘此’左竖连着写横,‘固’左竖与上横都各自起笔,其形断,‘内’竖画后回笔向上接写上横。
竖联点:‘信’左竖上挑,凌空取势,抛笔写点,‘崇’最后中间短竖后写左右点,‘外’长竖后写长点,其形在连与不连间,‘视’中示字的点附于竖上。
点联点:‘於’上点顺势接写下点,一向左一向右,‘之’上点向左,左点上挑,‘初’两点相交,一尖一圆,一轻一重,‘察’中间竖钩后挑出左点,再遥与右点。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三)点联横:‘弦’斜点带写横画,‘亭’上点重,横画长,‘云’点与横之间相距较远,此字点画少,故意将字写长。
‘詠’点与横之间距离近,点重横轻。
点联竖:‘期’左点上挑接写月字的左竖,‘怏’的竖心是先写左右点,再写长竖。
‘湍’的三点水上挑写山字的中间一竖,‘仰’将上短撇写成横点,然后竖下。
点联撇:‘以’点后遥写一撇,距离拉长,字形即扁,‘少’平点后上挑调正笔锋后顺势写长撇,‘为’字上两点后将笔上翻,以反笔写撇,‘盛’最后两笔是点后写撇,其势较顺。
撇联点:‘短’撇重点轻,字较稳固,‘楔’最后是撇轻点重,因点所处位置不同,此处点重,也使字稳固,‘叙’撇斜点平,利于下部点画安排,‘或’撇开后笔呈抛物线状,写出最后一点。
点画联系(四)撇联横:撇画多数出锋,与横画在形上的联系较难,顺其势而不必一定以牵丝相连,如‘竹、九、託’字,而‘茂’字将左撇回锋向上连写横画,是极活泼的用笔。
撇联竖:‘俛’单人旁,撇竖不相连,形断意连,‘初’撇开轻而挺,竖重而稳,‘虚’字下部丘撇后回锋向上写竖,形也不连,‘斯’斤字旁上撇重而斜竖画亦重,在字中为最重两笔,很突出。
撇联捺:‘水’撇捺相连,取势自然,‘合’字撇捺特长,很是潇洒,‘之’撇的出锋处接着写捺,撇由重转轻,捺由轻转重,‘浪’撇轻而捺重,撇短而捺长。
结体变化 (一)大小:‘揽’左小右大,有以小附大之态,‘丝’左右绞丝点画相同而一大一小,形态不同,‘暎’左小右大,是以小衬大,‘宙’的宝盖极大,反觉得很稳重。
疏密:‘叙’左密右疏,相互协调,‘录’字右旁上疏下密,‘抱’字相向之势,中间疏,‘极’左密右疏,使字不感闷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