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合集下载

大学生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认清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普世价值”,将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大学生成长性需要相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必须高度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行为准则。

一、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所推出的核心价值观是对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分别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道德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支配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这个社会将要变得混乱而无序。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是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却有发生一定偏差的现象,这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存在必然契合点。

把握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把握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把握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杨之京我国目前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我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制定的。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和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他们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把握好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的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文根据自己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对把握这一教学原则作一些探讨。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贯彻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依据这一理论,把握好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可以更好地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抽象性与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所要认识的教材是高度简约化和概括化的。

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充分发展,也不具备相应于教材内容的大量感性经验,这必然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方式的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直观性教学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而建构知识习得技能。

例如,在进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时,教师通过演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或用多媒体显示细胞亚显微结构、细胞膜模式图等,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并且提出目标,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和抽象

具体和抽象

(一)抽象和具体的含义抽象和具体是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所谓具体是思维对事物多方面属性的综合。

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由于客观事物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这些多种多样的属性相互联系着处在同一个整体中,在人的大脑里反映了这些属性,就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形成感性具体,然后经过抽象形成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阶段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生动而具体的整体形象。

理性具体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阶段所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思维对事物多方面本质属性和关系的综合,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

所谓抽象是思维把事物整体中某一方面的本质抽取出来,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认识。

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多方面的本质,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等本质属性。

为了认识这些方面的本质,就需要设立各个方面的学科、专业和各方面的科研、管理部门并对其分别进行研究。

对某一方面的本质的认识,必须先要认识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特性,形成各种抽象的规定。

抽象和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是抽象的手段,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具体事物进行分解,才能找出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比如我们要研究城市经济问题,就需要对城市中各种要素进行分析,找出组成城市经济的那些要素。

而城市经济又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财贸、农业等许多部门,要认识这些部门的特性,也需要运用分析手段,才能确定这一部门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本质。

由感性具体经过抽象,获得了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的认识。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本质,人们都希望得到对事物全面、正确的认识,思维活动自然由抽象再上升到理性具体。

通过理性具体,才能把事物许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关系有机统一起来,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要达到理性具体,需要以综合为手段,只有通过综合,才能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整体在思维中重新表现出来。

感性具体 vs 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 vs 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vs 理性具体(三)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抽象和具体是与分析和综合密切相联系的思维方法。

正是借助于抽象和具体的方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不断地由现象向本质深入、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抽象是通过分析对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属性、因素分别地加以研究,然后舍弃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属性、因素,抽取出其中必然的本质的属性、因素,并用概念把它们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

通过抽象而形成的各种概念,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定性。

与抽象不同,具体不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的认识,而是对事物整体的把握,是通过综合而达到的许多规定的统一。

具体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感性的具体”即“完整的表象”,它是通过感觉、知觉所把握到的各种感性规定性的综合,是客观事物现象面的、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的具体;二是“理性的具体” 即“思维中的具体”,它是抽象基础上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的整体性的反映。

马克思曾经揭示了人的思维过程中两条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即从具体到抽象;第二条道路则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即从抽象到具体。

这两条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也就构成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

在第一条道路上从具体到抽象,是从感性的具体到达抽象的规定。

客观事物是诸多感性规定性的统一体,通过分析,人们能够区分本质的方面和非本质的方面,从中抽取出本质的方面并用概念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抽象的规定。

思维中的抽象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与感性具体相比较,它似乎离客观事物更远了。

但是,只要这种抽象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的正确的抽象,它就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从具体到抽象即从感性的具体到达抽象的规定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理想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理想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数学中的点、线、面,力学中的理想的摆、理想流体、刚体、质点等等,都是通过对感性具体进行理想化的抽象而在在思维中建构的理想模型。

浅析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的 实验 , 或学 生 熟 悉 的、 曾经 亲身 感 受 过 的 事 例 作 基 础 , 学生 就 很 难理 解概 念 规 律 的建 立过 程 及 意义 , 进而 影 响对 概念 规 律 的掌 握 应用 。 因此 在 教 学 中 要 根 据 物 理 学 的 特 点 , 所 研 究 的 物 理 概 从 念 、 律 的需 要 出 发 , 用 演 示 实 验 、 生 定 运 学 分 组 实 验 、 书 、 画 、 型 、 灯 、 片 板 版 模 幻 影 等直 观 教学 手 段 和 方法 , 学 生获 得 丰 富具 使 体 的 感 性 认 识 , 是 进 行 思 维 加 工 的 原 材 这 料 。 育学 上 讲 的直 观性 原 则 主要 是 讲教 学 教 中 获 得 感 性 认 识 的 重 要 性 。 是 , 学 的 但 教 “ 动 的 直 观 ” 不 是 目的 , 是 手 段 , 生 并 而 它 是 为 了 帮助 学 生形 成 正 确的 概念 、 为牢 固 较 地 掌 握 规 律 。 此 , 学 中 的直 观 方 法 也 要 因 教 注 意 运用 得 当 。 在物 理 教 学 中实 行具 体 与 抽 象 的 相统 一 的 原则 , 不 意 味着 每 一个 物 理 并 问题 都 必 须 从 生 动 的 直 观 出 发 , 既 不 必 这 要 , 不 可 能 。 体 与 抽 象 结 合 的 原 则 只是 也 具
联 系。
关键词 : 具体 抽象 教 学原则 物理教 学 中图分类 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A 加 强科学 方法 教 育 已成 为物 理教 育工 作 者的共识 , 也是当代物 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确 正 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 , 掌握 和运用教学原则 , 对 于有效的进 行教学工 作, 不断的 提高教学 质量 具有重要 的意 义。

辩证思维四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四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四种基本方法辩证思维四种基本方法超厉害的好不好!那到底是啥呢?嘿,其实就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先说说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呀,就像你从一堆五颜六色的糖果中发现它们都很甜,然后得出所有这种糖果可能都甜的结论。

注意事项呢,可不能以偏概全哦,万一你只尝了几颗特殊的糖果呢?这方法安全不?挺安全呀,只要你样本选得合理。

稳定性嘛,也还不错,只要前提条件变化不大。

应用场景可多啦,比如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从大量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优势就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总结出普遍结论,多棒呀!就像牛顿从苹果落地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这效果多牛哇!再看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拆分成各个部分,好比拆礼物一样,看看里面都有啥。

可别分析得太碎啦,不然就拼不回去了。

安全方面,只要方法得当,不会有啥大问题。

稳定性也还行,分析的角度相对固定。

应用场景呢,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用呀,先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再综合起来找到解决方案。

优势就是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比如医生诊断病情,先分析各种症状,再综合判断是啥病。

接着是抽象与具体。

抽象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提炼出本质特征,就像从美丽的花朵中抽象出色彩和形状的概念。

可不能抽象得太离谱哦,不然就脱离实际啦。

安全性较高,不会有啥危险。

稳定性一般,随着认识的深入可能会改变。

应用场景广泛,比如艺术家创作,从生活中抽象出灵感,再转化为具体的作品。

优势是能抓住事物的核心。

比如毕加索的画,就是抽象与具体的完美结合。

最后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就是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历史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

要让逻辑符合历史的发展,不能乱套哦。

安全稳定,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

应用场景很多,比如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等。

优势是能更全面地理解事物。

比如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要结合逻辑和历史。

辩证思维四种基本方法真的超有用呀!它们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解决各种问题。

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哦!。

《资本论》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艺术的整体”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 (3)2. “一个艺术的整体”的定义和内涵 (5)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6)二、《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7)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2. 剩余价值理论 (10)3.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11)4. 社会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12)三、《资本论》的艺术特点 (14)1. 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15)2. 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16)3. 历史唯物主义的渗透 (18)4. 对人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19)四、《资本论》的艺术价值 (20)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22)2. 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23)3. 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示 (24)4. 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25)五、结论 (27)1. 《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的原因和意义 (28)2. 对《资本论》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29)一、内容概括《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部作品在1867年至1894年间分三卷出版,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因为它不仅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还展示了马克思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才华。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矛盾。

他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象相结合,使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使得这部著作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资本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马克思按照不同的经济领域和理论范畴,将全书分为若干篇章,每篇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论述线索。

这种结构安排既有利于读者把握全书的主旨,也便于作者有条不紊地展开论述。

从抽象到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辩证逻辑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具体是指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有内在联系的完整反映。

所谓从抽象到具体,也就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马克思指出:“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就某一特定的具体对象而言,思维在反映、把握这一对象时,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一般都是由上升的起点、中介环节、终点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

作为上升过程的起点,是对象的最简单和最一般的本质规定,它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

例如,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马克思研究、叙述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特定的具体对象时,思维由抽象向具体上升的逻辑起点。

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6页)这个“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它隐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胚芽。

作为上升过程的中介环节指的是联系起点的规定与上升的终点之间的环节,考察上升过程的中介环节,也就是要弄清各个抽象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从而在思维中按照对象自身发展的层次,构成一环紧扣一环的逻辑推演,最后达到思维具体。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都逐一作了考察,从“商品”,经过“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等等中介环节,最后推演到“阶级”这个范畴,从而形成了《资本论》的科学体系,从多样性的统一上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整体。

作为上升过程的终点,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性的丰富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唯物辩证法是指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规律。

它包含了许多原理和观点,这篇文章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原理进行探讨。

一、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它强调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统一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每个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

例如,生与死、上与下、阴与阳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对立统一中,事物在相互斗争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只有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对立面,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提出了质量互变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数量质变”。

这一规律强调事物的质量变化是通过数量积累的过程来实现的。

当事物数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

比如水的温度逐渐上升,当达到100摄氏度时,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这就是质量的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从否定到否定再到新的肯定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所否定,但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旧事物的内容。

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推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例如,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所否定,但资本主义却又保留了封建社会的一些制度和观念。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

四、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具体是指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抽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概括和提炼。

具体和抽象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具体是抽象的基础,而抽象又反作用于具体。

具体和抽象相互转化,相互推进,推动事物的认识和发展。

例如,一个具体的苹果可以抽象为“水果”,反之,对“水果”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又可以通过具体的苹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以下是几种不同解读的观点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第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即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对此的论述主要有三点:一、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中都包含具体劳动,这是各种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前提。

而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抽象劳动。

二、商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减少。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劳动二重性的对立运动,必然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

三、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加图等人,虽然已经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并且初步确立了劳动价值论。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抽象劳动。

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有严重缺陷的。

譬如,如果说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可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劳动又是怎样互相比较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第四节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第四节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第四节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作者:暂无
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23期
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含义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深层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是达到以对具体
事物的具体认识,而达到具体真理的最佳思维方法。

抽象,是指把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特性与其他特性分离开来,给予单独考虑的思维方法。

抽象是客体某一种规定性在思维中的再现,而具体又是客观多样规定性的统一在思维中的
再现。

抽象与具体统一于创造者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运动周期之中,同时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因此,具体———抽象———具体就反映了人们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这也是创造思维方法与
艺术的机制。

二、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思维方法的运用
教育创新思维活动中运用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时,首先要把握抽象和具体的完整思维过程。

抽象和具体作为思维的不同阶段而统一于思维活动之中,成为思维方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得到完整的思维结果。

其次,创造者要充分意识到无论从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到具体,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发展的循环过程。

在运用从抽象到具体思维方法时,一要努力寻求抽象规定性到具体规定性的出发点,即寻
求能反映客体中那种最普遍、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定性。

二要集中实现新的思维具体。

只有达
到新的思维具体,才有实践意义。

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小学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案例摘要:所谓数形结合,即充分抓住数和形的本质联系,借助数的精准分析形,借助形的直观表达数的一种思想方法。

实质上为把直观的图形与抽象的数字充分结合起来,揭示几何直观、分析代数意义,探究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最基础的思想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诸多数学问题。

华罗庚在其数学理论中就曾提出,缺少了图形的数字缺乏直观性,而缺少了数字的图形缺乏精准性。

可见,将数学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数”与“形”的相互统一,且无论是以数辅形或者以形助数,都能够将数学问题简单化,从而帮组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对小学生而言,其正值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逻辑思维尚未成熟,在学习数学教材中那些复杂且抽象的知识时,时常无从下手,从而学习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

数形结合作为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还是其自身发展中,均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与指导作用。

数形结合这一理念即是由已知问题出发,借助图形和数据之间的联系,建立形象直观的数学模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格,深化其理解,从而提升其学习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形结合这一方法传授给学生,借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其综合素质。

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数学知识当中,数字无处不在,无论一个概念或是一道题目,其中均蕴藏着数字。

其实,只要认真观察便能够发现,数学教材中也涵盖了许多图形内容,且许多知识内容中均贯穿着数形结合这一思想[1]。

我们时常看到,教材中一些概念和问题旁边存在一些图形,对知识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借助简单的图形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呈现出来,借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除了能够为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之外,同时更能够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理解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理解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理解导语阅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种体验美的过程。

形象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文章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帮助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通过阅读理解,探讨形象思维在文章之美中的作用。

一、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点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时,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具体性:形象思维以具体的形象为基础,使思维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2.想象力:形象思维充分运用想象力,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关联,形成新的形象。

3.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形象思维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二、形象思维在文章创作中的应用1.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月光如水,洒在窗棂上。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例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树叶,唱着欢快的歌。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使文章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勇敢与活力。

4.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这片金色的麦田里,我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三、形象思维在文章之美中的作用1.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形象思维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具体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形象思维使文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3.拓展文章的深度:形象思维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使文章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价值。

四、总结形象思维在文章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文章具有更高的表现力、艺术性和深度。

通过阅读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文章之美,体验作者的情感与智慧。

马克思原理抽象与具体

马克思原理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就是要把握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以 及矛盾个反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矛盾及其每一个 方面在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完整地把握矛盾体系。由于理 性的具体在思维中全面地把握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因此,这种认识就是整理性的认识。
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的具体,这是统一 运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两者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 正如综合离不开分析一样,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也离不开从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也可以说,没有感 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也就不会有从思维的抽象上升到 思维的具体。因为思维的具体是对许多抽象规定的综合, 如果没有通过分析得到的各个抽象规定,思维的具体就失 去了客观依据。另一方面,抽象的规定又有待于上升到思 维的具体,否则,人们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零散的,不 可能从整体上深刻地把握客观现实中生动、丰富的具体事 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思维的抽象也 “离不开”从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什么是具体?
具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1、感性的具体 2、理性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生动具体的 完整形象。
理性的具体: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许多本质规 定的综合。
感性的具体,它是客观的具体反映在感性的表象 中而形成的。这种具体是形象的、生动的、直观 的、整体的。但由于我们不了解它的内在联系, 它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这种具体对于我们来说, 也是混沌的、迷乱的、模糊的。
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事物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列宁说:“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 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这是这种统一构 成了人类认识的基础。整个人类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从具体到抽 象的运动阶段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阶段。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就是感性的具体出发,通过分析,由感性的具 体达到抽象的规定。人在感性具体上,虽然能获得对于事物的具体的 完整的表象但只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要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就要离开感性的具体,通过分析, 把事物的属性一个个地提取出来,区别开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属性,形成一个一个的抽象规定。这种抽象虽然离客观事物更远了, 但它离开的是感性具体,只要是正确的科学的抽象,它就是一种对于 客观事物更深入的认识,因而实际上是更加接近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认识。但是,通过科学抽象方法得到的认识,虽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一般和规律,可是这个本质、一般和规律毕竟只是研究对象整体、多 样性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抽象只是认识的手段和方法,不 是认识的目的。得到的认识成果只是反映着客观对象认识过程的一个 阶段,我们的认识不应到此为止,而应该继续前进,当认识揭示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抽象时,思维就开始了相反方向运动,即抽象 向具体的运动。

人性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

人性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

作者: 尹继佐;黄万盛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3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社会属性;阶级性;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本内容;社会关系;抽象人性;人与人;阶级属性
摘要: <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对以往人性论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论;二,阐明了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三,注意并提出了人的本性的可变和不可变属性的关系,即“一般人性”和被每一历史时期“改变了的人性”的关系;同时,还论证了抽象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辩证统一。

可是,长期来,“人性=社会性=阶级性”命题,在我国被认为是不容争辩的。

因而使得我们对于人性的研究明显地落后了。

所以当前,人性问题上的拨乱反正,首先要从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基本内容做起。

下面我们就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说一点意见。

先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有些同志常常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此推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否定人性包含着人的自然属性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马克思上述论断是针对费尔巴哈排斥人的社会属性而言的。

费尔巴哈在论证人的本质时,除了“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马恩选集》第1卷第50页)事。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正确答案】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首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其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一是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是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三是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四是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配第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是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相联系的。

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论民族舞蹈课程的抽象化与具体化的统一

论民族舞蹈课程的抽象化与具体化的统一

论民族舞蹈课程的抽象化与具体化的统一发布时间:2021-12-20T08:45:57.039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0期作者:李思[导读] 民族舞蹈课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思想的渠道之李思江西工程学院江西新余 338000摘要:民族舞蹈课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思想的渠道之一,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这就需要将民族舞蹈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思想,才能够让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光芒照耀在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最起码能够具体化为一种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方式。

关键字:民族舞蹈课程抽象化具体化近年来,人们的舞蹈思维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面对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

我们有必要拿起自己的武器来进行对抗。

而民族舞蹈课程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思想武器来抵制和消灭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在民族舞蹈课作为一种思想武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的抽象内涵进行具体化的展现,这是民族舞蹈课在此获胜的关键。

一、民族舞蹈课程的抽象化舞蹈课程作为一门舞蹈专业必修课,有必要将其精简到一定的范围内。

以此更好地让适合其逻辑部分的人员作为教员来传播社会主义文化,而抽象化的民族舞蹈课也杜绝了西方排华势力的窥探。

这也保证了民族舞课程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隐蔽性,以此对学生进行传授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并保证其指导思想你并没有超出其预定的范围,在这个领域作为主导者所必然占据着。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个范畴进行往复性的了解,从这个角度上更能抓住其中心,以此将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作为民族舞蹈课程的工作者来说,有必要将民族舞蹈的抽象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知识点,来维持舞蹈教学的常态,保证民族舞蹈课程在传播思想时所具备的的有效性。

其中,教师作为本门课程的主导者有必要学习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性内涵,从此为社会主义来服务。

而教师也必须要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关于舞蹈课程内容抽象化的部分有必要学懂弄通真信。

安全的本质

安全的本质

一、安全的本质安全的本质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确立的一个概念或理念.根据目前所见到的文献,对安全概念的诠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缺乏科学严密性;其二是内涵不全.那么,安全这一概念到底说的是什么?安全描述的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吗?回答并非是肯定的。

因为描述安全状态的主要特征量是什么,在安全科学界尚难统一。

有人说无事故的状态就是安全状态;也有人从动力学出发,提出系统是从无序到有序,渐变与突变的统一,用非进变来描述安全状态。

这样的表述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安全因素的高度复杂性和极强的时间依赖性,上述两种表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过于理想化。

如果承认安全一词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也绝非是一种事故为零的所谓“绝对安全”的概念.从科学的角度讲“绝对安全”的状态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平安也好,安全也好,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同时,“安全状态”具有动态特征,就是说“安全状态”所描述的状态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安全的动态特征还体现在安全所描述的不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特征,“安全”还可以作为对事故—-安全过程的一种表征。

过程表征和状态表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描述事物的发展趋势,后者描述的是一种目标不。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表述的特征可以认为是动态过程,渐变对应于灾害过程的孕育、维持、突变对应于灾害过程的剧烈扩展.当然,从技术的角度讲,已提出并应用的安全失效、安全度、安全系数等量化计算方法及有关标准所表征的安全技术状态或安全与否的结论是比较科学和严密的,但是这只是安全概念内涵的一部分。

上述从状态过程技术角度讨论的“安全”都是客观的,是有背景对象的,虽然其表述的“安全”可能仍然有局限性,可能会带有理想化色彩,也可能与实际相差甚远,但又与人们想象中的平安无事不是一回事。

状态、过程、技术安全、理念都是定义安全这个概念应该考虑的内涵.所以,如何把安全如此而已丰富复杂的内涵表述清楚是很困难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第二条道路上从抽象到具体,则是从抽象的规定到达思维中的具体。在从感性的具体中形成各种抽象的规定之后,通过综合,即把反映了事物各方面本质的抽象规定综合起来,人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的认识,使具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这时候的具体就不再是现实中的感性的具体,而是理性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只要是科学综合的结果,就是对于客观事物各方面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正确反映。
从具体到抽象即从感性的具体到达抽象的规定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理想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理想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数学中的点、线、面,力学中的理想的摆、理想流体、刚体、质点等等,都是通过对感性具体进行理想化的抽象而在在思维中建构的理想模型。但是,它们并不只是人的思维的一种虚构,而是对现实事物的某一特性的近似而突出的反映。
在从抽象到具体即从抽象的规定到达思维中的具体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为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出发点的抽象,必须反映事物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本质规定。这就是说,人们由以出发的抽象规定必须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所考察的问题的范围内,人们不需要用事物的其他方面的属性来解释和说明它,但却可以用它来解释和说明事物的其他方面的属性。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从抽象达到理性的具体,决不是把各个抽象的规定简单地或任意地组合起来,而是从事物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规定出发,逐步综合由它所导出的和所产生的其他规定,最后完整地揭示出事物的各个本质规定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达到对事物的具体多样性及其统一的认识。这样一种理性的具体,表面看来似乎是向作为出发点的感性的具体的回归,但这决不是真的回到了感性的具体,而是人的认识进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马克思曾经揭示了人的思维过程中两条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即从具体到抽象;第二条道路则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即从抽象到具体。这两条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也就构成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
在第一条道路上从具体到抽象,是从感性的具体到达抽象的规定。客观事物是诸多感性规定性的统一体,通过分析,人们能够区分本质的方面和非本质的方面,从中抽取出本质的方面并用概念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抽象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与感性具体相比较,它似乎离客观事物更远了。但是,只要这种抽象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的正确的抽象,它就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三)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抽象和具体是与分析和综合密切相联系的思维方法。正是借助于抽象和具体的方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不断地由现象向本质深入、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抽象是通过分析对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属性、因素分别地加以研究,然后舍弃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属性、因素,抽取出其中必然的本质的属性、因素,并用概念把它们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抽象而形成的各种概念,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定性。

与抽象不同,具体不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的认识,而是对事物整体的把握,是通过综合而达到的许多规定的统一。具体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感性的具体”即“完整的表象”,它是通过感觉、知觉所把握到的各种感性规定性的综合,是客观事物现象
面的、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的具体;二是“理性的具体” 即“思维中的具体”,它是抽象基础上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的整体性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