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示例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 注释:- 逐走:竞跑,赛跑。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河、渭:黄河和渭水。

- 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 邓林:桃林。

2. 主题思想。

- 这篇短文通过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 艺术特色。

- 想象奇特。

夸父能与太阳赛跑,在口渴时能饮尽黄河、渭水甚至想北饮大泽,他的手杖还能化为桃林,这些想象都充满了奇幻色彩。

- 语言简洁。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就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塑造了夸父的形象。

4. 重点字词积累。

-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例如“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2.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解释了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江河地势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3. 艺术特色。

- 情节夸张。

共工愤怒之下能将支撑天的柱子撞折,系挂地的绳子撞断,这种情节极度夸张,展现了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 富有想象力。

它用神话的方式解释了天地的倾斜、日月星辰的移动以及江河的流向等自然现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思考。

初中文言文翻译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初中文言文翻译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初中文言文翻译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一、夸父逐日《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当多知乎?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一)行道树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ă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ănră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ă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ŭ()。

(二)第一次真好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ĭ(),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ĭ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ĭ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件(共26张ppt).ppt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件(共26张ppt).ppt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 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 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 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 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 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他穿着补丁 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系带, 随便拿根草绳绑者,一副邋遢相。
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么困顿啊? 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
啊。读书人有道理理想而不能实现, 这才是困顿啊。
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 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 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 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 不得安枕,“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 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若说地点荒凉,则 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 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听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其韵。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打开导学案:P66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理 解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 论。看哪组提的问题数量多而 质量高!
文言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短文两篇》(共5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短文两篇》(共56张PPT)

预习检测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预习检测
一词多义
鲜: ①陶后鲜有闻
(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艳丽,读xīān)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①中通外直
(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
( 以外)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 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一心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 有交流之文明;东土雄狮吼,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北京!”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 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 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解读课文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探究写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 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读课文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合作探究】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解读课文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合作探究】颜色:绿色,青色。特点:别致幽雅(幽)。
解读课文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合作探究】有鸿儒,无白丁(雅)。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爱莲说》 语气词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 噫!宜乎众矣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火眼金睛探“高频词
1、找出两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或某一类词,完成表格,
文题
反复出现的词 文句 或者一类词语
《陋室铭》 反复出现的词: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 “有”和“无” 和露只有;无白丁;无丝竹;无案 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比较两篇短文在言语形式,思想主旨方面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刘禹锡的“陋室”与周敦颐的“莲”
1.阅读两文,看图填空。 刘禹锡的“陋室” 内:室主状态 所做的事: 远离的事:
外: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志趣追求:高雅脱俗的情趣
志趣追求: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刘禹锡的“陋室”与周敦颐的“莲”
2.略读《爱莲说》,按表格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并根据提示梳理各部分内容
(2)梳理内容
群花可爱
爱花:菊、牡 丹、莲花
展开描 写莲花
感慨三类人的 现实状况
评花:三种花象征三类人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积累了常见的文言字词,疏通了两篇短文的大意。并 依据一定的标准提炼了两篇短文相似的行文思路,由此发现了两文共 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将某种精神、品格、思想、 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的物上,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火眼金睛探“高频词
2、比较:只保留“有”的语句,去掉“无”的语句,表情达意上有何区别?
改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明确:“有”是作者想要表现的,“无”是作者不想关注的,主动与 之隔绝的:从“有”和“无”的强烈对比中,强调的是自己的“有”, 为自己“有”这样的“德”而自豪自得

七下短文两篇原文

七下短文两篇原文

七下短文两篇
噫,今个儿咱来摆两篇短文章,都是七下(七年级下册)勒书里头嘞,用咱四川话来说哈,逗个乐子。

头一篇,说的是个娃儿,学习硬是巴适得板,每天清早八晨就起来读书,晚上也是挑灯夜战,那股子劲儿,简直比吃火锅还热乎。

老师都说他,将来必定是个人才,要得!但这娃儿也不骄傲,还是谦虚得很,跟同学们处得跟亲兄弟姊妹一样,有啥子难题,大家伙儿都愿意帮他一把。

这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用功,做人还要厚道,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第二篇,讲的是个趣事。

说是班上有个调皮蛋,上课爱捣蛋,下课更是跑得比兔子还快。

有一天,老师出了个难题,全班都懵了,结果这调皮蛋,嘿,他居然答上来了,还答得头头是道。

老师都惊呆了,问他咋个晓得嘞,他笑眯眯地说:“我昨晚上做梦,神仙告诉我的。

”全班一听,都笑翻了天。

这事儿告诉我们,有时候,灵感这东西,说来就来,不分时候,关键是要平时积累,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

你看,这两篇文章,虽然短,但道理长。

学习嘛,要用心,也要快乐,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活得自在。

咱们四川人,讲究的就是个实在,学习也好,生活也罢,都要实实在在嘞,这才安逸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篇一:回忆初中的快乐时光初中生活,是人生中一段重要而美好的时光。

那个阶段,我们在学习、生活、友情中不断成长,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初中的课堂,是我们知识的摇篮。

老师们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语文老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引发了我们对文学的热爱;数学老师耐心讲解了问题的解题方法,让我们逐渐掌握了数学的奥妙;英语老师开展了各种游戏和活动,让我们在娱乐中提高了英语水平。

每个学科的课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里,在友谊的温床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天上学放学,同学们一起欢笑、玩耍,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我们组织了各种社团活动,比如篮球赛、舞蹈比赛、手工制作等,展现了大家的才艺和激发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些美好的时光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的珍贵,也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学习和友情,初中还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瞬间。

毕业晚会、班级聚会、运动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和同学之间的美好回忆。

毕业晚会上,我们穿上漂亮的礼服,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共同度过了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夜晚。

班级聚会上,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留下了不少感动的瞬间。

运动会上,同学们与老师们一起奋力拼搏,彼此鼓励,这样的时刻让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初中生活中不仅有欢声笑语,也会遭遇挫折和压力。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学业竞争的焦虑,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让我们时常感到困惑和疲累。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压力,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我们通过互相鼓励、相互帮助,走出了烦恼和困难,与自己和解,与同学和解。

初中生活是一个飞跃成长的过程,是我们人生中珍贵的一页。

回首初中时光,我们将会想起那些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深情的友谊。

这段时光,终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篇二: 探索自然,体验乐趣在学校的自然科学课上,我们常常会进行探索性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享受到探索自然的乐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 来改造山河。 (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 民族的英雄。
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 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 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 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 自然现象,之 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 人格化。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 (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 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 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 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 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问题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 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 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淮 南 子 》
朗读课文, 找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疏释:
昔( 从前 )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 )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维绝( 断 )。 天倾西北,故( 所以 )日月星辰移 焉( 这里,那里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 积水 )尘埃归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 怒而触不周之山, 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地的东南角塌陷,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 里汇集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是一篇关于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两篇短篇小说为例,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对写作技巧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给出了对于写作的个人观点和建议。

我们来看第一篇短文《雪夜思母》。

这篇小说以雪夜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思念母亲的情感。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了雪夜的氛围中,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文章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这样的写作风格不仅使文章富有情感,还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看第二篇短文《家》。

这篇小说以家为主题,通过对家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对家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美好。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这样的写作风格不仅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还让读者更加容易沉浸其中。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节奏感。

总结回顾来看,这两篇短篇小说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

通过深入的描写和精准的情感把控,作者成功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对于这两篇短篇小说,我个人的观点是,作者将写作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我也认为这两篇短篇小说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写作的魅力和艺术。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对细节描写的把控,同时也会尝试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感染人心。

我相信,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我会有所成长,写出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文章。

以上是对《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的全面评估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也期待你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和进步。

结束。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是一篇关于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的文章。

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示例导读:本文是关于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示例,希望能帮助到您!短文两篇.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的两篇短文。

1.《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17课《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 莲”即爱君子之德。
9.作者写爱莲花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哪种写作手法?
作者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沾染
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污秽) 濯,洗。涟,水波。妖,妖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莲的柄)内部 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洁净地挺立。亭亭,耸
贯空,外部笔直。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益,更,更加。
立的样子。植,竖立。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赏析“上”和“入” 字的巧妙之处。
本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和“入”字,化静为动, 使景物有了生气,写出了室外环境的幽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有鸿儒”,“无白丁”两相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才能高,品德美, 表明陋室不“陋”。
板书设计
设喻引题
陋 室 陋室不陋 铭
古贤自况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惟吾德馨
环境优美 交友不俗 情趣高雅
陋室不陋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周 敦 颐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 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 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示例短文两篇.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正如大家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命,不知你想过没有:你的叔叔阿姨家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的父母为什么要带着你去祝贺呢?歌唱家又为什么要为小草歌唱呢?作家又为什么要亲昵地称蚕为“蚕宝宝”呢?……下面请同学们听我们课文的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掌握词语。

2.了解作家。

3.理解张晓风《敬畏生命》中对生命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两课一起听),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勾画出小黑板上文中的词语,注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纤维() 奢侈() 蔚然()丰盈()躁动不安()折服——信服。

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哲人——有智慧的人。

丰盈——丰富、充足。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稍纵即逝——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

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快。

2.了解作家张晓风和蒙田张晓风,台湾女作家。

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

1977年,36岁的张晓风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

(三)教学过程这是两篇谈生命问题的短文,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敬畏生命》1.考虑文章分为几部分?2.勾画出文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后明确:作者以对生命的感悟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来构造文章,因而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眼前所见的情景,使“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第二部分(3—5节),写“我”被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折服,感悟到要怎样地“敬畏生命”。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笔似乎不经意地开始叙述描写,但其中却已经饱含着感情。

注意下列词语:“不经意”、“大团大团的”、“令人吃惊”、“浑然不觉”、“诧异和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勾画出来的句子可能有:(1)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2)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3.研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结合学生所感知的生命现象,真正理解勾画的三句话。

(1)作者为什么会被“折服”,会感到“无以名之的敬畏”?讨论后明确,因为作者从树飘散白色纤维传播种子的情形,思考得很多,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坚韧和这种不屈不挠的付出精神。

如前面我们说到的小草和蚕,小草为了来年的“春风吹又生”,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还有野火的焚烧;蚕呢?为了它生命的延续,不仅要作茧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经过成蛹变蛾的几次脱胎换骨。

由此,我们也真的被自然界生命的这种伟大、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了,对生命,我们能不敬畏吗?(2)怎样理解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认识。

(3)“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的那一棵树是一棵真正的树吗?显然不是,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明确了这棵树是长在她自己的“心之峡谷”的一片土地上。

这是作者充满诗意的抒情语句。

4.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外)1.复习课文,掌握词语,理解课文。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一小题: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 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画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

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的?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

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同学再渎第二段,然后提问明确。

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分量”。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是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

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3)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

第一段,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谈得更具体,更深人,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比较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几方面。

我们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不同:①谈论的方式不同。

一篇是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篇是从日常的词浯理解人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

②语言风格不同。

是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议论方式,语言较概括。

③构思线索不同。

《敬畏生命》的线索是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热爱生命》是从“要热爱生命”到“怎样热爱生命”(不虚度此生)”。

3.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敬畏”?(四).总结、扩展还是从“热爱”到通过学习这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应该爱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别是应该珍惜我们每一天的时光。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是这样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小学高年级“根据采访写记叙文”教学设计江苏万进--------------------------------------------------------------------------------设计理念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结合本次习作训练要求,教学设计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真正“关注生活,自主感受”,努力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目标要求认知目标: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学习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重点具体写。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采访,灵活运用描写方法,按一定顺序安排材料,展开想像结构全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理念和善待自然界万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从采访中零碎的、粗略的素材里选择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写作重点。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引发兴趣师:你们想扮演一下记者这个角色吗?生:想!师: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让你们过把记者瘾。

师:今天我们采访的主题是“关怀环保”,采访对象是我校的自然老师张老师。

二、现场采访真切感受小记者:张老师,您好,我是小记者黄维。

您的自然课很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老师:噢,谢谢!小记者: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要节约呢?您能谈谈这个问题吗?张老师: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所以从长远来说:珍惜水源,保护水质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生鼓掌)小记者:张老师,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听说您还有雅号“张队长”,那是怎么回事?能给大伙说说吗?张老师:这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假日绿色小队”,下设“宣传小队”“植绿小队”“护绿小队”,我具体负责,就自然成了张队长。

小记者:看来您真是名副其实的队长了,您能给我们提点建议吗?张老师:大伙儿平时做得都不错,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话:“关爱自然,我们的家园会天蓝水清,绿色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