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德育为先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四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二、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三、实践活动,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增强实效。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它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需要“聪察强毅”的才,但更需要“正直中和”的德,道德是人才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怎样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怎样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崭新课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中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校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竞赛、评比,认真领会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从字形上看是“心、行之所值”,外化为“礼”,内为情感或者信念。
德是人社会化的立足之本,是可以通过教而孕育、确立、改变的,它不是孤立的,要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对于“言”是需要积累和影响的,对于“行”要通过训练和要求的。
一、真正重视,坚持德育为首,实施情感性德育1.师生情感和谐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并非传统教育理念中守旧的“我教你学”的主导关系。
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种天然教育资源,反过来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双方的教育资源的有序结合、情感交融的合理汇合和愉悦功能的适时整合,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一种境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有利。
尊重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自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的成功并不是把所有人的素质都提升到同一水平,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感化先行,以情育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爱感化学生,增强教师的“亲和力”首当其冲,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以艺育情,陶冶学生。
教育中要运用文学、肢体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要让学生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中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情,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加深对德育概念的理解。
4.强化德育体验,以行育情。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石,社会实践的改变是情感变化的有效依据,学校德育要加强加深实践活动,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互促的教育效果。
二、秉承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催化人格养成。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来自课堂教学,课堂中每人各所表现的言行是学生对教师、对同伴、对知识最好的道德实践基地。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
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在当今社会,正道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坚持德育为先呢?本文将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针,是引导学生行为的准则。
为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复杂性。
二、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是德育的重点任务。
品德素质包括道德品质、行为品质和思维品质。
在道德品质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德育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
在行为品质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思维品质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德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如开展文化节、主题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入一些评价机制,如德育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从而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
总结: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坚持德育为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才能真正做到德育为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体制一直以来提倡的理念。
这一理念提出了“立德先行,德育为先”来强调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情境下,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而德才兼备的人才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建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立德树人,要求学校和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合格的公民,贡献给社会。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德育为首要任务,使学生成为道德上乘的人才。
德育为先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
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明辨是非,遵守规则,守法守纪。
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
立德树人,强调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各个单位和每个公民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
坚持德育第一
坚持德育第一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社会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更新,但德育始终是教育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要坚持德育第一,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学校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
在学校里,学生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接受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更是贯穿于学校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教育。
学校要坚持德育第一,就需要从课程设置、师生关系、校风校纪等方面下功夫。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注重德育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师生关系方面,学校要重视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校风校纪方面,学校要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严格执行学校的纪律要求,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品格。
家庭是培养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首要环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要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他人,并注重家风家训的培养。
同时,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社会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影响力。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倡导正能量。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报道、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道德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同时,社会也应鼓励和表彰一些在道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团体,树立道德榜样,推动德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坚持德育第一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通过坚持德育第一,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德育工作理念
个人德育工作理念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德育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教育,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育渗透,全面实施。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作用,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实施德育工作。
四、创新德育,实践为先。
在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要注重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德育知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五、德育评价,多元发展。
在德育工作中,要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
六、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在德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七、尊重个性,多元发展。
在德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并促进他们的多元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增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基础教育变动中,必须科学准确定位学校德育,积极探索学校德育规律,年夜胆变动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增进学生全面、健康、可继续成长。
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是德育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德育为首成为空谈,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主要,忙起来不要;第二是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不克不及适应学生生长的需要和社会成长的需要,德育缺乏魅力,缺乏实效。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区分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一育,其核心目标是育德,也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依照《中小学德育年夜纲》的要求,德育的内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
德育工作的内容很是广泛,似乎除学科教学和学业成果之外,学校教育的所有内容都属于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存在严重的泛化现象。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各中小学必须认真调研学生行为规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我县和各校科学可行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在家长和学生中广泛宣传,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有效落实。
要制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尺度,实施过程性、激励性和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从落实全员德育入手。
根据教育工作者的分歧岗位要求,提出全员德育的分歧要求,实施全员德育的不同性管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处事育人。
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核心力量,要推进班主任任命制度,选拔优秀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要建立班主任职级制度,为班主任专业生长提供生涯阶梯;要提高班主任待遇和位置,让班主任成为人们羡慕的岗位。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成长中的我"这一模块中是如何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要求的。
答:一、首先要正确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在于服务社会。
所谓全面发展,就发展对象而言,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发展内容而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忽视德育倾向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因而,教育务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
但是,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既不是全面发展,也无法保证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二、“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上的保证。
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在竞争的时代里,学生更容易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思想品德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忽视思想品德在成才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达到了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因素.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四、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
德育为先:教育者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放在首位,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以下是关于如何坚持德育为先的建议:1.明确德育目标:首先,你需要清晰明确你的德育目标。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塑造他们的道德行为,以及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2.课程与教材设计:在课程和教材设计中,应当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
这可以通过引入道德故事、道德难题、道德案例等方式实现。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开发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加强道德教育。
3.以身作则:作为教育者,你自己的行为是学生的重要榜样。
你应当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影响和引导学生。
4.创造道德情境:通过创造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实践道德行为。
这可以通过模拟情境、组织社区服务、开展道德难题的讨论等方式实现。
5.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态度,并提供反馈。
这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同时,你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改正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6.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共同推进德育。
家长在学生的道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你应当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制定和执行德育计划。
7.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反省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这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你应当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8.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表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你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9.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比如鼓励互助,提倡公平,尊重多样性等。
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道德行为。
10.持续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者,你需要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以更好地实施德育。
这包括了解新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等。
总的来说,坚持德育为先需要你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中都融入道德教育的元素。
学校德育工作要点
学校德育工作要点一、指导思想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德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求。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将德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
4. 坚持协同育人。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5.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6. 坚持科学评价。
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学校德育工作将全面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公民。
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乐观、自信、向上的心态。
教师工作计划——德育为先
教师工作计划——德育为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我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旨在将德育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德育目标,引领学生成长德育工作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
在我的教学计划中,德育目标是明确的,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我将在课堂上注重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熏陶和感染。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效果为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德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三、注重实践体验,强化德育实践德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更需要实践体验的支撑。
我将积极组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德育的重要参与者。
我将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我将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表现,共同制定德育计划,形成德育合力。
同时,我还将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让家长成为德育的积极推动者和支持者。
五、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德育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德育需求和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
在我的教学计划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德育的个性化。
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德育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和闪光点。
坚持品德教育,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
坚持品德教育,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2023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教育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品德教育已经成为了全国各个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各个学校和教育部门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坚持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如何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未来更加完善的品德教育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进行。
品德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品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品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文明社会。
品德教育也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也在飞速变化,学生们需要更高层次的素质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品德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在21世纪,人们要求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而品德教育正是培养这些新型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品德教育的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是教育部门和学校。
教育部门要在政策、资金和课程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推动品德教育的发展。
学校则要贯彻执行教育部门的政策,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1、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品德教育的经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规划。
同时,在资金、课程、教材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品德教育的全面开展。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研究和应用品德教育的支持,为品德教育的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学校自我发展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教育部门的政策,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推出适合学生的品德教育项目和活动。
学校教育四个坚持的内容
学校教育四个坚持的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培养未来的人才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有四个方面是必须要坚持的,这些方面围绕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学术成绩,更加看重的是孩子的品德修养。
在学校的教育中,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确立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品德感、责任感、荣誉感和爱国精神。
教师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以身作则,直接影响和引导学生。
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品德教育。
第二,坚持“知识面广”广阔的知识面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学校教育应该去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面的广度上,学校要注重扩大每个学科的知识范围。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接触和了解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开阔视野和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范畴。
第三,坚持“课程的多样性”学校的课程不能单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通过开设新的必选和选修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这些领域中作出贡献和成就。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推出一些创新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第四,坚持“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育不仅是学习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校可以安排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社会和社区志愿组织,参加创新科技竞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践。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改善,最终形成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总之,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坚持德育为先、知识面广、课程多样、实践重要的理念,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
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1. 引言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其具备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2. 以师德为本的重要性2.1 师德在塑造学生的品行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行为和品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
具备高尚的师德的教师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2 师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的师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品行,还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会更加关心和尊重每个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这样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以德育为先的重要性3.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
只有通过德育,学校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品德优良的人才。
因此,以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德育是塑造社会未来的基石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他们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社会中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注重德育,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4. 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方法与策略4.1 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分享经验和心得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职业道德。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罚。
4.2 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应该注重创建一种强调师德和德育的学校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坚持德育为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31作者简介:彭先勖(1982— ),男,汉族,湖北天门人。
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党支部建设等。
一、坚持价值引领,注重思政教育,实现道德育人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目标,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专家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设置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学校党委党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合署办公,成立中共北京农学院党校教务委员会,负责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党员和教职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实施北农榜样工程,大力挖掘和宣传好教书育人楷模、朋辈榜样、小人物大榜样等典型人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榜样人物中。
实施“四个融入”工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日仪典和重大纪念活动,开展重大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校园环境、媒体宣传,开展以“我们的价值观”为主题的征集活动;融入校训、家风建设,用学校、家庭温润的“小气候”滋养师生;融入学风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
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99周年等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二、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实现文化育人开设“北农大讲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实施北农精神培育和传承工程,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思想涵养、感受文化魅力;开展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规划并办好各种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读书会、学术沙龙等,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以“我的班级我的家”学习型班集体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班集体建设。
选优配强班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骨干作用,注重加强课堂秩序和考勤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德育为先 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德育为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工作需要身教为范。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学生成长的榜样。
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教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我们要以正直、宽容、公正、勤奋、诚信等品德为标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让学生在我们的身上看到榜样,从而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做好德育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尊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做好德育工作还需要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校合作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方案,与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加强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德育引导,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
教师要注重德育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德育工作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只有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德育工作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为学生成长的阳光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重点从思想品德养成入手,用革命先烈和伟人的高尚气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抗雪灾、抗震灾的伟大壮举和众志成城精神,来激励中小学生认知中国共产党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帮助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以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为主要抓手,大力培育民族精神。
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发扬新唐山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培育和发展统一起来,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贯穿起来。
根据中小学生成长特点,从培养爱国情感做起,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激发民族志气,培育民族气节,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信心。
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结合重要节日、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精神主题教育,要充分利用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精心组织,精心策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
3、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使他们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要把社会责任、崇尚正义、诚信守法、勤奋自强、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道德要求紧密联系起来,把培养劳动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自律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自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以贯之地开展道德品质教育。
要普遍开展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守则》和《规范》在中小学生中能够入脑、入心,内化为行动,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5、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教育。
“德为立人之本,礼为做人之先”。
我们要把握好文明礼仪教育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有效抓手,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
要从“明礼”这一基础抓起,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培养学生文明的举止、良好的习惯、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人格。
要逐级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建设,结合实际,制定计划,保证文明礼仪教育每2周1课时。
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强化训练,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6、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诚信教育。
要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法制教育途径,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
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教育,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
要严肃校纪,端正校风,扶正祛邪,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排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
要大力实施“降、活、提”工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要不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增强诚信意识,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坚决杜绝中小学生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
要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开展创建诚信校园活动,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一)、创设德育活动载体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措施1、优化德育环境,重视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
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清洁文明的校园,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陶冶人的情操。
学校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在于它的艺术性。
要重视整个校园的环境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布局,努力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力求校园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学校实现净化、美化、绿化。
校内布置作好精心安排,使每棵树、每枝花、每堵墙、每条走廊都会“说话”,在校园自然环境中渗透校园精神因素,发挥其导向、陶冶、激励的功能,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体现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如我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广播站、宣传橱窗、陈列室和各项特长培训等阵地,广泛地进行校园文化的挖掘和积淀,增强校园环境的人文内涵;结合校园绿化管理、花坛景点美化、附属设施的完善,增强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把学校办成学生和教师的乐园、学园、花园,营造文明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德育氛围,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文化浸润中得到升华。
2、开展德育活动,强化德育意识(1)、抓好养成教育,构建平安校园树人之要,德育为先;德育之要,养成为重。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点。
学校应该从养成教育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展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通过规范、严格的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明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热爱学校,爱护集体等道德品质,品质内化为信念,从而实现德育的高层次目标,也可以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学校每天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进行检查。
每学期组织了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与所有老师签订安全责任状,邀请交警大队队长作交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征文和安全知识竞赛,观看交通事故背后的故事,召开安全主题班会。
早操打好班级牌进、退场;学生站路队离校;设立文明监督岗等。
学校不仅制订了“安全工作应急预案”,而且对各项大型活动,中心工作都有专门针对安全工作的具体安排,力争把一切安全隐患消弥于无形。
着力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构建“平安校园”。
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德育认识,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2)、开展爱国教育,升华德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在现实生活中,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活动的安排上,主题要小一点,针对性要强一点,工作要深一点,构思要新一点。
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应该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
比如:学校围绕“八荣八耻”“我爱祖国语言美”、“文明伴我行,安全伴我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开展“新三好”月评、卫生月评工作等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会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龙头,其他的德育工作就能带动起来;弹好爱国主义这一主旋律,就能奏出德育工作宏伟而美妙的乐章。
(二)、落实学科德育渗透是发挥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2.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涉及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德育教育。
学校应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机统一,从而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要让全体教师明确: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角色内涵,在各学科中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才能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整体效益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各有优势和逐限性,我们只有构建和完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德育为主导,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区德育为依托”的全面渗透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才能提高德育的整体效益,才能消除“5+2=0”(五天学校,二天家庭、社会)的德育现象。
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环境中,学校德育在导向明确,组织学生严密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集体互帮互学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在家庭德育中,由于家长与学生的血缘关系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父母身教、言教和个别施教等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
社会德育以社会为背景,更有利于青少年接触和了解社会,发展多种兴趣和特长。
所以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社会要弘扬正气,宣传正气,打击腐败、外风邪气等,学校不仅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要收集弘扬社会正气、时代模范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一致;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素质,提高德育意识。
只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通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合力点,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才能为创“新三好”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所谓“新三好”,即学生在校做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的好公民。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研究、总结,优化德育环境,创设活动载体,加强学生德育体验,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自觉重视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才能培养出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
5.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家长会、家访、电访、致家长一封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实现家校教育联手,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形成合力。